為什麼在中國喝茶要扯上文化?

茶在中國其實早就成為大眾飲品了,老是想不明白的是,在一個喝茶的場合,你如果不懂點茶文化都覺得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但離開茶話題這些人受過的最高中國文化熏陶可能也就是看過天龍八部 讀過床前明月光了。還有很奇怪的是,你給出中等品質以上的同類茶,但是等級不同,他根本就喝不出好壞,唯一標準是哪個貴。是不是喝茶的人都特喜歡裝X呢?


那在星巴克發咖啡朋友圈的就很高雅嗎?

那些去一次星巴克喝一杯咖啡拍幾百張照片能不間斷髮一年的人可能連咖啡豆都沒有見過,也就從邊角娛樂新聞里知道貓屎咖啡也許是拉的粑粑但是依然受歡迎。但是奇怪的是,他們依然在裝逼的路上走的昂首闊步。

說白了,裝逼不是因為喝茶,而是享受與誰喝茶的茶趣。

春雨綿綿,一杯淡雅龍井可以在微涼的風裡帶來一絲暖意。三五好友的閑話若是能恰如其分的夾雜細長的柳絮,從初中放學後的丟落在球場邊的一隻球鞋追溯而立之年的揮斥方遒或是嬌妻聰兒。只有那蒙蒙的茶霧,和淡雅的素黃,才明白生活除了奔跑,也不乏閑庭信步的休憩。

若是夏雷滾滾,秋葉零落,冬雪漫漫,都有不一樣的景緻,不一樣的心志,和不一樣的人生。

生活除了炙熱的烈酒,濃郁的咖啡,醇厚的女兒紅,還有多少品味你沒有細細嘗試?


喜歡喝茶和喜歡喝咖啡和喜歡喝酒並沒有什麼區別,茶有茶的文化。咖啡有咖啡的文化。酒有酒的文化。
我真沒見過太多愛喝茶的人喜歡扯各種茶文化。不過既然愛喝茶的話多少也會懂點吧,不然哪能算的上是喜歡?
人家愛喝茶的人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談點茶文化,可能人家自己完全不覺得什麼,但你不懂,你就容易覺得人家在裝逼。可能人家只是行了個叩指禮,不懂的你就會覺得人家矯情。

而且茶這種東西,貴的雖然等於好的,但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不一定就等於好喝的。暑假老爹拿了兩份價格差了大概一倍的紅茶在家裡泡,同樣不知道價格的情況下,我覺得貴的那個的味道更好,麻麻就覺得便宜的那個味道更好。這不過是每個人喜歡的香氣的類型不同罷了。

所以面對不懂的事物前,最好先虛心學習一下再來評論。


首先中國的茶文化脫離不開文人,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切文化都離不開文人階層。這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化現象。中國文化講究培養通才,先成為文人其他都好說。而西方文化傾向於培養專家,各干各的深入研究。這就導致了中國茶文化比西方的葡萄酒文化門檻要高得多:不但要像品酒師一樣有專業知識,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予以支撐。
王安石能夠嘗出長江三峽水的區別當場打蘇軾臉,這不叫裝逼這是真牛逼。所謂的裝逼是不牛逼而要裝的牛逼,這也是目前茶葉從業者中佔大部分的人。畢竟現代文人早已鳳毛麟角,而像紅酒品酒師一樣的品茶師也人數不多。絕大部分的只是普通的茶商。
大部分都茶商並沒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做這個行當要麼家裡產茶要麼大老闆有錢玩玩。題主碰到的裝逼的人基本上以這類為主。他們由於缺乏內涵所以就拼了命的把外在和形式搞得高深莫測高大上,以文化之名掩蓋沒有文化。
普遍情況是老闆與客人張口喝茶養生閉口喝茶治病,三句不離感恩言必稱緣分,前有大師結佛緣後有道長傳箴言,茶到嘴裡都成雞湯小小茶店變心靈港灣。
當年右軍他們蘭亭雅集就是大家組團出去過節春遊,只不過他們喝完酒作詩我們喝完酒真心話大冒險罷了。現在許多做茶的人就是沒有文化非要愁眉苦臉的硬擠個詩出來忘記了原本是出來玩的。
茶的文化大了去了,只是許多喝茶人沒文化罷了。


漆黑幽閉減曝光,金竹銀壺鐵包漿;

漢服iphone柴燒雅,總之價格很誇張。

打油詩《現代茶文化》


提文化的就是裝逼,反智時代的人真是可怕。

每個行業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茶有,咖啡有,酒也有。所幸的是,這三個領域都有朋友,我自己又是剛入門了茶道。每次聽朋友給我講咖啡豆的產地、口感的層次,喝他們家新出的產品,給他們當小白鼠,參加威士忌的品鑒會,聽每種酒的釀造工藝,瓶身設計的亮點,都會覺得是朋友給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人家才不是逢人就給你普及知識,因為知道你聽不懂,或者不想聽。像遇到我這種滿臉寫著「我好奇我好奇快說快說快說」的,人才講。

我當然見過上來就給我科普什麼什麼茶是什麼年份的、哪個山頭的,但我跟她一個靠賣茶抽提成掙工資的人能廢什麼話。茶仙子連新茶陳茶都喝不出來,你這上哪兒說理去。

我姐姐教我泡茶,我們店也賣茶,但我姐姐從來不要求我出去賣茶,也不會上來就跟客人吹這茶多厲害。姐姐給我的考評標準就倆字兒:「好喝。」一泡茶,客人和自己都覺得好喝,就是最重要的。

我從姐姐身上學到的一點是,文化不是談出來的,而是身體力行實踐出來的。她是那種看見門口的保潔阿姨在掃地,會把阿姨叫進店來,讓人家歇一歇喝杯茶的人。她師兄是那種白天坐鎮茶室,晚上泡在酒吧,在茶席大賽上認出我,會說「我們不是在XX酒吧見過么」這樣活色生香的人。猶記那個跟我大談茶文化的茶藝師小姑娘,來我們劇組當群演的時候,終於憑她的三寸不爛之舌,把導演組都整崩潰了。

那麼問題來了。真懂茶文化的人,你見過么?


因為茶的確可以和很多文化掛上鉤。懂分真懂和假懂,還分與人說和不與人說。


沒想到古時候就有的禮節到您這一輩兒就變成裝逼了,不懂不要緊,不要亂問。
當然這也解釋了 Google 上搜索「茶道」為什麼第一位是 wiki 的「日本茶道」,「中國茶道」的百度百科,卻排在了第三位。要知道,茶這件事往根兒上追在中國。

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來源:日本茶道_百度百科

哪怕你認為茶道是舊時代的糟粕我都可以接受,但是不懂就亂問的毛病請自己改一改。
CBD 里天天喝星巴克肯定不是因為星巴克的咖啡最好喝,要說裝逼還裝不到茶道上。

茶葉和葡萄酒一樣,產地的濕度、溫差、土壤酸鹼度和氣候都會影響原料的產出品質會影響品種、品質和香氣,一部分產地的產出稀少有獨特的香味自然會有經濟價值。

便宜的喝高末也不是沒有,怎麼就貴了。
今年黑茶價格上漲還不是買上去的,你不喝不就完了。
光一個茶文化茶碗兒茶壺茶器價格漲了么?茶葉貴也賴文化我真的不太懂您的邏輯。

鑽石也貴,您別買。


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喝茶不止需要文化,還需要文化。
病句?並不是。
來說幾個句子吧。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來,你來告訴我,啥是點茶,啥是三昧手。

好,下一句。

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

來,啥是甌,啥是龍團,為啥要斗。

中國的茶,一直以來有兩杯。
一杯就在上面這些人手裡。在蘇軾這樣的達官顯貴和讀書人手裡。
這杯茶,充滿了各種詩書詞畫,充滿了意境,有了格調,有了飄逸的氣息。

還有一杯,在普通人手裡。
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杯茶,是恩施土家的罐罐茶,是安化的擂茶,是藏人小碗里的酥油茶,是草原兒女帳篷里的奶茶。
而這杯茶,融入的就不是文化,而是情感了。

中國人有一種特別有意思的特質。
我們喜歡給各種各樣的東西,附加上我們的情感。
我們寄情山水,寄情器物,甚至寄情於一本書,一首詩,一曲琴音。
那麼,我們寄情於這一碗伴隨著這個民族上千年的茶湯,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一碗茶湯,香氣有高有低,有花香、有果香、有草木香、有樟香、有蜜香,千變萬化。
湯色從清到濃,變化如有萬般。
滋味從苦澀到回甘,到喝完茶後那一杯清水若有似無的茶味。
這樣的一碗茶難道不值得我們寄情於此么?

作為一個從業者,我當然更希望客人們鍾情於我的茶湯,而非那些虛無縹緲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則又恰恰是喝茶時伴隨著的樂趣。
有位朋友,跟我是三次元的夥伴。
曾經他聽說我去做茶,很是奇怪。
一個成天天馬行空,腦洞大開的死胖子,為什麼要做老頭子才喜歡的東西。
直到有一天,他來茶室找我閑聊。
我給他倒了一杯茶。
然後開始講各種各樣跟茶相關的故事和趣事。
我們一起聽另一位朋友撫琴,欣賞我那些珍藏的茶具和茶壺。
恰好,正要走時,馬老師從外回來,帶了幾枝枯枝,一朵小花,他就看著老師在花瓶里插了那樣一景。

臨走的時候他說什麼,他說,茶,真挺好玩的。

是啊。
茶,本來就好玩。
而這種好玩,就是伴隨著我們講的故事,講的文化,這才好玩。
否則,一把茶葉,丟在茶壺裡,沖水,出湯,端杯,喝。這豈不無聊。

我們不止在喝茶的時候講文化,吃飯的時候也講,喝酒的時候還有行酒令。就連去廁所拉屎,都要說的文雅一點是去出恭。

文化,正是中國這幾千年的文化,才有了我們這個民族現在的狀態。而如果把它丟了,那我們又是誰,我們是什麼人?


不是說一定要扯上文化,得分情況。今天跟碼頭裝卸工人工作間隙喝茶,就只要談茶解渴嗎,咱再來一碗;明天跟蘇東坡大文豪喝茶,就要有點知識儲備了,不然東坡大師鐵定不會跟呢喝下次了。所以,懂了吧。


喝茶且講茶文化的,一般都是開始走上了玩家這條路

這和看見手機就談內存、鏡頭、電池、續航……

和遇到飯局就和你談川菜、粵菜、湘菜……

和看見金融消息就和你談股票、基金、房價、政策、局勢、回報率……

和聽到項目就和你談融資、團隊、產品、痛點……

這不是裝逼,只是在這上面有著極大的興趣和心得。另外一般喜歡喝茶的人都相對內斂,傾向於文化領域也屬於正常現象。另外如果是商家和你扯文化那就不一樣了,主要目的是產生溢價~


題主您好,我想不明白的是,您為什麼想不明白在一個喝茶的場合,你如果不懂點茶文化都覺得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難道說我一茴字四種寫法都不知道的人去到文學大牛聚會上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題主的問題描述有點太偏激了,也許是有點誤會。。。
首先茶文化並不是喝茶必備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本來就是日常生活天天接觸的東西,我們不用了解茶的任何知識,只要喝的讓自己舒服就可以了,喝茶的初衷也正是在於讓自己開心舒服就好,喝茶不必費得帶上茶文化。
其次聊文化不=裝逼,我們專業學長老師們一起喝茶時也偶爾會聊茶文化的,提的時候也沒有裝逼的意思啊,大家都是真心愛茶,更多的是交流分享。就像愛一種樂器,會去了解它的歷史等等,因為喜歡,所以會喜歡一切和它有關的事情啊。而且我們專業是有茶文化的課程的,所以我們愛喝茶的人有了解茶文化是很正常的啊。
最後,喝茶的人有裝逼的,但是愛茶的人都不是裝逼的,認識的茶人里有健談的有溫文爾雅的,但是不懂裝懂的還真沒有。我一個窮學生,從老師那裡學長那裡甚至賣家那裡蹭了好多茶喝,靠的就是虛心,我才大二懂的很少但是我用心求教因此結下了好多友誼。閑聊中大家都感嘆茶的圈子被裝逼的人毀了。茶才不是那些裝逼的人形容的那麼高不可攀,茶是我們用來吃飯的 卻被有的人拿來裝逼。。。。想想都好笑。。。
答主不要被一小部分人迷惑,喝茶裝逼的人有但不是全部,看到你這麼說我感覺很不舒服,希望未來的茶可以歸於平常


首先,題主問題不嚴謹。以偏概全地說都是以貴賤品茶好壞、都是裝逼。
有人說:豬竟然有毛哎!
就好像你:茶有什麼文化!

對未知領域心存敬畏,能學到很多。
從茶種植了解氣候,地域了解民俗,加工了解植物特性……也許這就是文化。


題主說的這類人,現實生活中非常多,我就非常討厭把茶葉和文化綁架在一起的行為的(關鍵是這群人就沒喝過什麼好茶)。但題主顯然在最後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打個比方,一些中國人沒素質,您能說中國人都特沒素質么?看這語氣,題主是不是受到了什麼刺激,可以說出來讓我們高興一下。


這個問題老實說,幾年前,我就在圈裡提出過討論。師兄、師妹的學茶人很多,甚至於好幾個都是家裡做茶的茶農,真的事茶的人我們其實都很無所謂,我上班,我一樣喝茶,只是不如家裡講究,非要用蓋杯、陶壺,非要用品杯、茶濾。茶有時候就是解渴的飲料,有時候就是一個媒介。看你如何理解,如何定位。
大凡是喜歡把茶和文化每次都要扯在一起的,不是茶商就是喜歡裝B的人。有個圈裡的茶藝師(女孩子)去參加北京的茶博會,其實不過就是去瞧瞧貨,了解了解市場,順便跑去蹭個茶,人擠人的渴了半天,想找個地方喝口茶,結果就碰到一個奉茶的妹子,一步一步的跟你講解鐵觀音如何如何。我那朋友見邊上沒人就跟他說,不用解釋了,拿來喝喝看就好。而且專業場,大家都是要麼做審評的,要麼賣茶的,不用普及相關知識了,結果那人白了一眼還繼續講。她回來以後直在吐槽,喝個茶有至於這麼難么?非得照著樣子繞一遍。她想想自己一高級茶藝師,評審師,若是連鐵觀音都沒見過,真別出來混搭了。這種就是標準的喜歡裝B的。
至於商人裝B,我倒是覺得情有可原,誰家都想把自己家的茶賣個好價錢,賺錢糊口都不容易,不裝一下,哪能賣個好價錢?前段時間一個朋友帶我去他新認識的一個茶樓喝茶,說是老闆娘是賣岩茶的,去蹭蹭茶喝,順便讓我幫他長長眼。去了以後,那老闆娘珠光寶氣的,一串籽料的念,燒點檀香,樓堂里放些汝、定、官、鈞、哥之類的瓷器,號稱自己愛茶,所以收藏了各種茶,確是讓人看上去很高大上。所以老闆娘家的茶賣得貴,估計搭上這麼一個茶樓和她一身的裝備也的確算是情理之中。誰家都想賣個好價錢,裝個B再所難免,見就算了,莫要和商人談什麼裝不裝的,不過是銷售形式罷了。
還是那句話,到什麼山抓什麼柴,裝B在於你在哪裡,如果真的在茶舍雅集,那就入鄉隨俗;若是鄉野毛棚,格子樓,那就還是當作是飲料好了。茶未必需要有文化的陪襯那是在你把它當作飲料的時候,但有文化陪襯的茶能喝出茶的氛圍,那是在你把它當作媒介的時候。知輕知重就好,知道自己品鑒能力有幾分就好。真的若是裝B,裝到爆了,自己臉都會發燙,也不用我們去點破說穿了。
喝自己的就好,別人的理解是別人的事。這就是我的態度。


老張,這兩個茶你給說說?
嗯。。。從外形講一個肥壯顯金毫,緊結重實一個烏潤但條索粗老但身骨好。內質的話,第一個湯色紅亮,有金圈,前有果香,後有蜜甜,235後的持久性和平穩性尚可,滋味雖不醇厚但也不至於醇和。第二個就有意思了。你看三次的湯色起伏落差沒那麼大,香氣從果香變花香,同時沒有水悶味,比較清爽。口感也很飽滿,到最後也不會有很明顯的水味。。。
這兩是啥茶?
→_→
都是滇紅
為啥長得不一樣
工藝手法
說點實在的
嗯。。。那是1938年啊。兩位老人來到了雲南鳳慶和勐海,划了一個圈(????ω????)。。。。


任何東西都帶有文化
你沒有喜歡的東西么?美食沒有文化么?運動沒有文化么?現在電子產品都有品牌文化,不是么?
文化這個詞本來就是兩面性的,懂的人覺得是一種傳承,不懂的人就覺得是裝逼


茶絕對是最能代表東方文化的東西。茶當然有地域、品種、好壞之分。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特點,這是技術上的東西,喝多了可以感覺到。
但中國茶文化的魅力遠不止此。茶是中國文化那種清淡、苦中作樂、甘於平靜、無欲無求思想追求的文化象徵。真正的喝茶,不是流於形式,不是你用什麼高檔的茶葉、茶具,也不是用多麼反覆的手法,醒茶、一澆、二澆,更不是用喝茶來裝逼,扯點喝茶的技法、賣弄幾句詩詞附庸風雅……真正的喝茶,是品鑒喝茶的人,是喝茶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到的某種超然物外的體驗。只有真正的雅士才能體驗。
在下來自皖南山區,家鄉產高山雲霧茶,籍籍無名,外人不足道。我愛人家就是深山茶農,我從他們家人的身上就感受到了茶的魅力,他們以茶為生,也都愛喝茶。
我愛人的叔祖父,八十了,耳聰目明。我很多次見他,在冬日的早上,暖陽初上,將精心栽培的蘭花一盆盆碼放在院牆上,然後用普通的瓷杯泡一杯雲霧茶放在花旁,茶氣氤氳。他就在院子里,曬著太陽喝著茶,抽著煙欣賞著他的蘭花以及院子外面栽種的一畦畦菜,青菜、蘿蔔等。我愛人的叔叔,快五十,高中畢業,年輕的時候本有機會在政府上班,但他幹了幾天就返家,自甘以茶葉竹林為生。他沒什麼文化,典型的山鄉樵農,但能寫一手好毛筆字,家中堂屋掛了一幅墨竹中堂,「月移梅影橫窗瘦,風送蘭香入座清。」普通的兩聯,但在農村人家是少見的。堂屋條桌上只有一件裝飾,河裡撿來的一塊石頭,拋光打磨之後,顯現出的類似於老樹蕭疏、枝影相交的水墨意境。採茶季節,他每天都會作茶到很晚,每當要結束的時候,他都會用杯子沖泡一杯當日的茶葉,坐在椅子上抽根煙,那每一個清茶入口的瞬間,我都能感覺到這清清淡淡的汁水中包含著多麼豐富的人生意味。
能不能感受到某種狀態,最好的答案就是自己體驗。以喝茶而言,自己能不能從那簡單的一衝一泡,一呷一抿當中獲得某種神清氣爽的愉悅,乃至片刻的超然物外,就是檢驗你有沒有體驗到茶的文化意味的標準。
造次於前,還請原諒。


不要以你淺顯的認知去否認一些既定的事實呀題主。嗯,其實我也不懂茶。


茶可以是蘇軾的「人間有味是清歡」,可以是織田信長的「人間五十年」,可以是山野里的「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就看你怎麼去想…物雖本原,但勿失其本味即可…至於本味,你可能喜歡明前龍井,但我就願意喝點老樅水仙…這本味,還不是和人相關?…周總理愛喝瓜片,那你能說瓜片品質比龍井好?…也是見仁見智的事…


推薦閱讀:

請教茶湯(綠茶)的味道品評問題?
有沒有可以加鹽的茶?
出產茶葉的好地方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怎麼看待星巴克開始賣茶的舉動?
茶葉版塊推薦茶回答茶葉品質優劣的人群中為什麼基本都是帶有強烈目的性?

TAG: | 吃貨 | 茶道 | 茶葉選購 | 知乎茶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