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角色分別是什麼?

在抗日戰爭中,目前基本了解的是:大部分戰役中與日本正面對抗的主要是國民黨軍,而國民黨軍分中央軍,東北軍,晉綏軍,桂系,川軍。
那我的疑問是國中央軍,東北軍,晉綏軍,桂系,川軍和共產黨軍在抗戰期間都在哪裡主要做了什麼?

我大概知道抗戰勝利後共產黨的軍力越來越強慢慢勝過國民黨,最終拿到執政權。那麼抗戰中共產黨軍是否同樣有能力與日軍正面對抗?
小的對抗戰歷史的理解基本停留在義務教育的歷史教科書,但是到近幾年,內心產生的疑問越來越多,尤其是在與外國朋友討論歷史時,說出的話總得有憑有據。
狼牙山五壯士、左權等歷史人物的偉大作為很少能代表長達8年的抗戰,所以自己一直苦惱與如何向外國朋友說明共產黨在抗戰中的實際作為。
望各位對歷史有了解的專家賜教。


甚好,這幾天剛翻完了幾本抗日戰爭的史料,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你如果問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是否有能力和日軍正面對抗?答案自然是沒有能力正面對抗。其次,你如果問國民黨在抗戰中是否是正面的主力?那當然是主力,開戰時候國民黨擁有幾百萬政府軍,正面主力毋庸置疑。

基本上對國民黨和共產黨在抗戰中的表現,大家互黑的核心觀點不外乎這兩個:
1,國民黨幾百萬正規部隊打那麼挫,也好意思邀功?
2,共產黨軍難道不是消極作戰,悶頭髮展?

我的看法是,國民黨軍隊顯示出了強大的抗戰勇氣,發揮了政府軍應有的作用;而共產黨軍隊和國民黨軍隊相比,發揮了遠超出自身資源的作用。

一,國民黨的意志和正面戰場的作用
政府軍本身確實有很多的槽點,比如戰術死板,中央軍和雜牌軍經常鬧翻,前線指令自相矛盾等等,總之犯了很多很低級的錯誤。但蔣介石和政府軍在抗日中做出的最大的貢獻,是首次展現了鴉片戰爭百年以來強悍的決戰到底的決心(1937年起,此文不討論918事件)。即便在抗戰初期政府軍接連遭受了重大的軍事失敗,失去了華北、上海、南京、廣州、武漢等重要城市後,中國軍隊的抵抗勢頭並未因此減弱,反而隨著戰線的推進,中國軍隊從一開始被動挨打,到後來在華中地區開始能夠有效組織一些反擊攻勢,使得日軍整個侵華戰爭有騎虎難下的趨勢。這對於抗戰勝利結束,我方能夠收復所有失地,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有人會說好像這個所謂的決心看上去然並卵,實則不然,決心是相當重要的:

日本在發動全面侵華的時候叫囂過 「三個月滅亡中國」,不是沒有道理的。縱觀1937年前的百年歷史,中國在面對列強入侵時,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的條約兩個手都數不過來。所以當時日本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是一個軟柿子,捏一捏就扁了。日本軍部的設想是通過三個月左右時間的猛烈進攻,並不需要攻克中國的所有城市,就能徹底擊垮中國政府的抵抗意志,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

可以說日本整個侵華戰爭的戰略是建立在速勝的基礎之上的,但開打後沒有想到中國的抗戰態度是如此的堅決。國民政府在盧溝橋事變後發表了《告全體士書》,節選如下:

現在既然和平絕望,只有抗戰到底,那就必須舉國一致,不惜犧牲來和倭寇死拚。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應該要怎樣的拚死,圖報國家,以期對得起我們總理與過去犧牲的先烈,維持我們祖先數千年來遺留給我們的光榮歷史與版圖。將士們!現在時機到了,我們要大家齊心,努力殺賊,有進無退,來軀逐萬惡的倭寇,復興我們的民族!

即便在首都南京被攻破之後,蔣介石的告國民書依然保持著高度的民族氣節:

敵方最初企圖,實欲不戰而屈我,我方所以待敵者,始終為戰而不屈,不屈則敵之目的終不能達,敵愈深入,將愈陷於被動之地位。敵如必欲盡占我四千萬方里之土地,宰割我四萬萬之人民,所需兵力,當為幾何?誠使我全國同胞不屈不撓,前仆後繼,隨時隨地皆能發動堅強之抵抗力,敵之武力,終有窮時,最後勝利,必屬於我,所謂當堅決抱定抗戰必勝之信心者此也。

在這樣的意志面前,即便日本攻克了大半個中國,還是看不到國民黨政權滅亡的徵兆。這並不容易,自古以來被打這麼慘而堅決不投降不和談的國家是極少的。據多方記載,日本在部署侵華戰略時完全不曾預料中國戰至一兵一卒的情況,打著打著剎不住了。於是日本從1939年開始陷入了一個巨大的麻煩,即被迫在中國戰場上維持大量的前線兵力。

事實上,在1938年攻克武漢之後,日本已經開始出現戰線過長力不能及的問題。在1939年圍繞湖南湖北的一系列作戰中,岡村寧次開始下達諸如:「不考慮城鎮的攻陷,立足於單純作戰,專心致志消滅敵軍」 的命令。不管日本是否情願,侵華日軍的作戰目標已經從擴大佔領區變為尋求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誠然中國軍隊在此之前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但戰爭打到這裡,已經標誌著抗戰形態開始對中國產生有利的變化,這就是決心的意義所在。

套用毛澤東在持久戰中的理論,中國在1939年起,穩住了戰線,把日本拖入了戰略相持的階段。而蔣介石政府也無疑看到了這一點。在國民政府堅決抗戰,不惜一切代價維持正面戰線的態度下,日本始終未能達成滅亡中國,把中國變成一個全面的大後方生產基地的戰略目標。以至於日本國內為此消耗大量生產力,最終發動珍珠港事件擴大戰爭範圍,加速失敗的進程,此為後話。

當然,在抗戰後半段,尤其是美國參戰後,整個國民黨多少產生了一種不思進取,消極等待勝利的情緒,這也必須給予相當的批評。

二,共產黨的角色和游擊戰的作用
關於小打小鬧的游擊戰到底有什麼用,老毛在1938年的時候發表過一篇文章,叫做《戰爭與戰略問題》,可以很好的概括這個問題:

在抗日戰爭的全體上說來,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因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命運,只有正規戰爭才能解決。就全國來說,在抗日戰爭全過程的三個戰略階段(防禦、相持、反攻)中,首尾兩階段,都是正規戰爭為主,輔之以游擊戰爭。中間階段,由於敵人保守佔領地、我雖準備反攻但尚不能實行反攻的情況,游擊戰爭將表現為主要形態,而輔之以正規戰;但這在全戰爭中只是三個階段中的一個階段,雖然其時間可能最長。故在全體上說來,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不認識這一情況,不懂得正規戰爭是解決戰爭最後命運的關鍵,不注意正規軍的建設和正規戰的研究和指導,就不能戰勝日本。這是一方面。

但游擊戰爭是在全戰爭中占著一個重要的戰略地位的。沒有游擊戰爭,忽視游擊隊和游擊軍的建設,忽視游擊戰的研究和指導,也將不能戰勝日本。原因是大半個中國將變為敵人的後方,如果沒有最廣大的和最堅持的游擊戰爭,而使敵人安穩坐占,毫無後顧之憂,則我正面主力損傷必大,敵之進攻必更猖狂,相持局面難以出現,繼續抗戰可能動搖,即若不然,則我反攻力量準備不足,反攻之時沒有呼應,敵之消耗可能取得補償等等不利情況,也都要發生。假如這些情況出現,而不及時地發展廣大的和堅持的游擊戰爭去克服它,要戰勝日本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游擊戰爭雖在戰爭全體上居於輔助地位,但實佔據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抗日而忽視游擊戰爭,無疑是非常錯誤的。這是又一方面。

相比國民黨的幾百萬正規軍,共產黨在抗戰開始時軍隊也就不過十萬,裝備大概可以用不值一提來形容。說正面抗擊日本軍隊,這有點天方夜譚。但是,共產黨在抗戰期間深入敵後,成功組織了大量的民間自主抗日政權,迫使日本在佔領區部署大量兵力,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到了抗戰後期,共產黨各部先後在日佔區開闢了晉察冀、晉西北和大青山、晉冀豫、晉西南、山東等抗日根據地。到1945年春,全國解放區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軍隊發展到近100萬,以及民兵約220萬。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1937年-1938年日本攻佔的大部分中國領土中,共產黨通過不斷地游擊和發展,到1945年在日佔區內對100萬平方公里獲得了實際控制,部分消解了正面戰線的壓力。到了抗戰後期,由於日軍戰略上致力於打通兩廣地區至越南的交通線,已經沒有餘力大規模拔除共產黨在華北的根據地了。這種成果,客觀地講,遠遠超出了共產黨在抗戰初期能夠調動的資源。

所有提出所謂消極抗日,悶頭髮展論調的朋友,都不妨思考一下,100萬平方公里的解放區是如何產生的?能夠維持上百萬武裝人員的資源是不是從日佔區裡面挖出來的?

有人說哎所謂的正規軍解決戰鬥也是美國和蘇聯介入的結果,和中國好像沒什麼關係嘛。是的,美國和蘇聯的介入在事實層面上加速了日本的失敗,但這不影響我們討論共產黨的作用。總體來講,共產黨軍隊執行了一個正確的作戰理念,在有限的資源下獲得了相當的戰果,在抗日戰爭中稱得上十分有分量的角色。

當然,從結果來看抗戰結束時共產黨壯大了自身,特別是1944年豫湘桂會戰後加速擴張,但我更認為這是一種副產品。說到底,直到1948年三大戰役之前共產黨都極力避免和國民黨打陣地戰,如果抗戰時期共產黨開闢第二個正面戰場,在缺乏重武器的情況下和日軍拼死拼活,就一定對抗戰局勢更有利么?也不是吧。至於後來國民黨丟了大陸被打到台灣,只能講按解放戰爭那種打法,再給老蔣200萬軍隊也沒有用。。。

最後,關於中國是否能被稱為打贏了抗日戰爭的問題,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法國才算被德國滅的家裡都不認識,回過頭來都能號稱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還進了五常,中國抗戰怎麼就沒有打贏?


一圖回復
注意斜杠區域


以下內容 節選自本人翻譯《中國戰場戰略防禦階段 》 美軍軍事歷史中心的馬克·D·雪力

西方援助的主要受益就是中國國民黨軍隊。儘管蔣的這支軍隊名義上是一支統一的軍隊,然而在由許多不同派系的部隊聯合起來的國軍中,有許多人實際上更忠於那些曾經的地方軍閥領導人,而不是蔣的中央政府。同時國軍不但派系林立,而且質量也良莠不齊。1941年的中國軍隊在紙面上擁有三百八十萬人。編成了246個「一線「師,而另有70個師駐紮在後方地域。其中大約40個師接受了歐洲國家製造的武器裝備和外國顧問—特別是德國和蘇聯顧問—的訓練。而其他的部隊則普遍兵力不足,且訓練質量低下。總的來說,在西方軍事觀察家的眼中,國民黨軍更像是一支十九世紀的而不是二十世紀的軍隊

史迪威上任伊始就因為中國軍隊在戰爭中的表現而感到頗為沮喪。在國民黨軍隊的諸多軍官中,只有一小部分嫡系部隊的軍官效忠於蔣介石本人,而其他大多數軍官只接受其長官的指揮,而那些長官則對國民政府的權威保有深深的懷疑。而且,大多數軍官們將其部隊視為政治和軍事資本,並在此基礎上參加對日作戰。他們更看重保存實力,而不是如何擊敗日本侵略者。另外,美國的軍事觀察員自然而然地認為國民黨軍的行動過分的保守,同時更為蔣堅持將其大量最精銳的部隊部署在中國西北以封鎖延安的中共軍隊的做法而感到不滿。儘管國共雙方都保證要捐棄前嫌一致抗日,然而在1941年中期雙方還是爆發了衝突。國共雙方此時的關係更像是處於內戰,而不是統一戰線的狀態下

美國方面對於中國戰場這種進展緩慢的情況的忍耐並不是沒有底線的。當東京方面開始把中國戰場的軍隊調往其他戰區的時候,鑒於中國軍隊在對日進攻作戰方面無所作為,美國方面針對此種情況的批評言論逐漸增多。比如說從1943年12月開始,有五個日軍師團從中國戰場調往太平洋諸島。儘管這些部隊只是擁有六十二萬人,編製大致相當於三十二個師團的中國派遣軍中的一小部分,但這是一個清晰的信號,即日本方面認為中國軍隊的力量是無足輕重的

美國方面對於國民黨的消極態度愈發不滿,使得部分美國人甚至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興趣。史迪威向馬歇爾和羅斯福抱怨,有五十萬國民黨軍部署在針對共產黨人的封鎖線上,而不是投入到對日作戰中去。與此同時,儘管延安方面遭受著日軍和蔣介石軍隊的雙重封鎖,毛澤東仍然針對日軍佔領的華北地區發動了一場雄心勃勃的游擊戰爭。1944年2月9日,羅斯福正式向蔣介石提出要求,要求他允許美國軍事觀察員派駐延安,以獲得對日作戰和營救美國被擊落機組人員等方面的情報,儘管美方一再強調這是純軍事行為,毫無政治目的,但蔣介石還是拒絕了這一要求。

美國軍隊在中國的主要角色是為中國繼續進行戰爭提供指導建議和物資援助。只要中國不退出戰爭,幾十萬日本帝國陸軍就會被牽制在亞洲大陸上。不同戰場衡量勝利的標準也是不同的。無論是史迪威將軍還是魏德邁將軍如何勸說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大元帥支持美國的戰略目標,也不管美國人怎樣訓練並武裝那些精挑細選出來的中國軍隊,希望儘可能讓他們變成足以和日本軍隊匹敵的現代化軍隊。在中國戰場,最關鍵的問題僅僅是怎樣讓中國繼續留在對日作戰的行列中

國民黨軍隊的政治屬性是在中國戰區達成美國戰略目標的最大阻力。因為國民黨軍隊從根本上來說是蔣介石的政治工具,也是國民政府立足的根本,國民政府不可能允許對這支軍隊進行任何制度上的改革或在戰場上遭受毀滅性的損失。國民政府只是在維持軍隊,而不進行任何改革。選擇軍事長官的標準是他是否忠於蔣,而非其軍事能力,同時在國軍中,冒著遭受嚴重損失的危險發動進攻是不受歡迎的行動。另外,為了將共產黨人逼入絕境,蔣介石一直將其最精銳的部隊投入到對付共產黨軍隊的戰場上

綜上所述 實名反對 @北風三代 答案中的觀點

共軍之所以能穩紮穩打發展敵後前期完全得益於國軍在扛正面如果正面真的被三個月滅亡共軍根本來不及摸索在敵後發展的方法,還沒來得及總結經驗就會遭到大力清繳。當時共軍軍力尚且弱小也不足以拼損耗,只能退到西北深山學習抗聯了。中國的抵抗雖然不會終止但解放的日期就更加遙遙無期了。

作者:北風三代
鏈接: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角色分別是什麼? - 北風三代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這位朋友對於中日戰爭的認識 基本上是錯誤的其觀點主要有這麼幾個問題
第一 中共武裝進入敵後發展是得益於獨立自主的開展游擊戰的方針,並不是國民黨軍的正面作戰。

第二 日本軍隊既無能力 也無打算 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所以「如果正面真的被三個月滅亡共軍根本來不及摸索在敵後發展的方法」的說法根本就是空中樓閣。日軍的目標—如果說有的話—

至於「事實上根本不可能拿到……因為美蘇都不會全力援助一個區區數萬人的部隊。」 這句話,更說明對二戰以及游擊戰的歷史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在二戰中的游擊戰爭,規模比較大的主要是在蘇聯、巴爾幹和中國的游擊戰,但是三者又有著鮮明的不同。
鐵托成功的把離心離德的各個民族捏合在一起,組織成了一支真正的統一軍隊,並且在德軍從1941年秋到1944年夏發動的連續七次大規模圍剿下生存了下來,按照在游擊隊的英國特別行動處顧問的描述,德軍的圍剿可謂「殘忍無情」。在這場「不分前線與後方」(這個評語也來自特別行動處特工兼牛津大學教師威廉?迪金(William Deakin)),鐵托的司令部在戰鬥中曾經多次差點被德軍摧毀,而他本人每次都得以死裡逃生,有幾次鐵托距離死亡僅僅一步之遙。鐵托起家時只有1.2萬黨員,到1943年秋已經有30萬士兵
以上內容,節選自本人翻譯《隱形軍隊:游擊隊的歷史》。

還有本人的這篇文章:二戰時期蘇聯如何開展游擊戰
蘇聯的游擊戰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緊密配合的形式,以後方滲透/空降的幹部和小分隊為骨幹,以黨政幹部、流散紅軍士兵和平民為主力。蘇聯的游擊隊雖然總數並不多,但是能夠得到後方在武器彈藥、物資器材和幹部上的支援,部分傷病員還能乘坐飛機返回後方醫療,所以往往能夠專心作戰,執行的主要也是打擊德軍後方交通線以及偵查德軍兵力布置的任務

巴爾幹的游擊戰和中國類似,南斯拉夫及其南部鄰邦阿爾巴尼亞和希臘都出現了戰鬥力很強的抵抗運動,德軍總共有270個師,有24個師被牽制在這三個國家另外還有31個義大利師,以及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當地的軸心國傀儡軍—總共超過100萬軍隊
請注意,南斯拉夫游擊隊基本在沒有正面戰場配合的情況下取得了這樣的成績。所以到1944年,英美兩國暫時將反共置於次要地位,決定不再支持徒勞無功的切特尼克,而是支援組織更嚴密的游擊隊。鐵托的部下因而得到了大量的空運物資—事實上南斯拉夫游擊隊得到的物資比法國或義大利的抵抗組織都多

回到中國。無論是中共還是國民黨,游擊武裝多是以正規軍為核心,輔助以大量非正規軍的模式。可惜的是,抗戰中中共武裝不但得不到國民黨軍隊的有力支援,相反,部分敵後的國民黨軍往往還扮演類似「切特尼克」的角色,或暗地或公開的勾結日寇。所以,對比南斯拉夫人民軍就可以看到,如果真的出現所謂國民黨軍徹底潰敗的情況,那麼美蘇兩國為了把日本軍隊牽制在中國,並不是沒有轉而援助中共—當然,不排除國民黨其他派系—的可能。如前文所述,在真實的歷史上,美國也確實曾經動了援助中共的念頭,只是在蔣的強烈反對之下才作罷。

第三 答案中兩次提到了抗聯。但是請注意 滿洲不是關內,所以「日軍清剿之下游擊戰又如何,不過是第二個抗聯悲劇」「退到西北深山學習抗聯」 根本是無稽之談。
對於游擊武裝來說,想要生存下去乃至取得成功,首先需要獲得民眾支持,其次是獲得外部支持,比如經費、武器、訓練的支援乃至安全的根據地。而這些條件,滿洲都是比關內都更加惡劣。
東北抗聯的失敗,有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原因,究其根本是「滿洲沒有兩年以上的根據地
從地理條件上說,中國東北是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和關內的聯繫管道基本被日軍切斷,而且在冬季氣候特別惡劣,缺乏游擊隊武裝生存的條件。
從政治條件上說,由於地理條件的封閉,在得不到蘇聯積極幫助的情況下,東北的抗日武裝難以得到關內在經費、人員、武器上的援助,東北抗聯各部在遭受重大挫折的情況下,無法尋求關內其他根據地的援助,也無法退到相對安全的地區休整,擺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退入蘇聯休整,但要被解除武裝。或者是留在東北,戰鬥到最終失敗為止。這種地理條件的封閉和政治條件的隔絕造成的孤立情況,在關內的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從經濟條件上說,東北地廣人稀,有利於日偽加強基層統治,尤其是以集團部落為代表的合村並寨手段,是最終摧毀東北抗聯的重要一環。值得一提的是,國民黨軍在圍剿南方游擊隊和美軍在南越都用過類似的手段,合村並寨可以說是對付游擊戰的利器,能夠直接斷絕游擊隊獲得兵員、糧食、被服以及一般生活物資的來源。但需要注意的是,合村並寨的手段需要一定程度上掌握政權,還要佔用相當的武裝力量。對於廣袤的關內來說,起碼在真實的歷史上日軍沒有成功複製過這個手段。

而另外一個關鍵因素,是佔領軍與佔領區民眾的數量對比,要想在佔領區達到相對穩定的局勢兵民比至少要達到1:357,而勉強維持治安也起碼要有1:40。反觀關內,日本華北派遣軍常年維持著120—130個大隊左右的兵力,即使是如此,在41、42年的連續掃蕩之後,也只是一度摧毀了河北境內的部分根據地,到44年以後更是遭到了八路軍的局部反攻。

更不用說,蔣政權在大肆綁架壯丁的過程中,造成了相當多壯丁的非正常死亡,使本來可以用於抗戰的力量被白白浪費,正所謂「:「日寇不殺,己先殺之,日寇不廢,己先廢之,何其荒唐」;日軍回憶在松山戰役期間,中國軍官用手槍逼迫少年兵向日軍陣地做自殺式衝鋒,而蘇聯出售給中國的T-26坦克,被入緬作戰的遠征軍拋棄之後,竟被埋置在松山陣地上為日軍所用,給我軍將士造成了重大傷亡。

蔣軍的這種表現,也敢奢談「面對滿地圖的戰爭迷霧,蔣至少得了個60分。絕大多數人恐怕連20分都得不了。」?

止增笑耳

PS:「反過來想一想,金將軍這麼厲害席捲朝鮮半島如卷席,為啥蘇聯人不在1940年代給他大量武器裝備滅了日本人呢?人民軍和金將軍不是都能和美軍部隊鋼正面嘛(鋼側面不成),斯大林傻嗎?」

怎麼連朝鮮戰爭都不了解,就敢這麼說呢?朝鮮人民軍取得重大突破的時候,面對的是韓國軍隊而不是駐朝日軍啊,談何40年蘇聯給他武器消滅日本人呢?而人民軍在南下的過程中只是擊潰了美軍一個準備不足的師,在美軍全力反撲之後一路潰敗了下來,談何跟美軍剛正面?

我覺得斯大林確實不傻 是有的人......

在抗日戰爭的全體上說來,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因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命運,只有正規戰爭才能解決。就全國來說,在抗日戰爭全過程的三個戰略階段(防禦、相持、反攻,中,首尾兩階段。都是正規戰爭為主,輔之以游擊戰爭。中間階段,由於敵人保守佔領地、我雖準備反攻但尚不能實行反攻的情況,游擊戰爭將表現為主要形態。而輔之以正規戰;但這在全戰爭中只是三個階段中的一個階段,雖然其時間可能最長。故在全體上說來,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毛澤東雖然尾巴沒趕上打,但是正處於抗戰首階段的毛澤東顯然沒打算自己背鍋,這鍋也背不動。 @趙國星《我比毛澤東還聰明系列》

這位朋友又發了這麼一通言論,我實在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你說毛澤東背不起正規戰的鍋,我並不否認啊
我先說的是,真實的歷史上也證明了靠國民黨軍的正規戰無法擊敗日軍
同樣的 蘇聯游擊隊也是在配合蘇聯正規軍作戰解放淪陷區之後 紛紛加入正規軍
南斯拉夫游擊隊也是在得到英美乃至蘇聯的援助之後,協助、配合蘇聯軍隊解放了本國的領土。
我覺得我的答案寫得非常清楚了 那就是
游擊武裝在一定條件下—至於是什麼條件,不再贅述—能夠在強敵的壓迫之下生存、發展乃至壯大,最後配合正規軍乃至轉化為正規軍
我什麼時候說過游擊武裝能承擔正面戰場的任務了?
@北風三代 《斷章取義or語死早系列》

作者:北風三代
鏈接: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和共產黨的角色分別是什麼? - 北風三代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好了 最後照例是廣告時間


除了前文提到的《隱形軍隊》之外,本人作品《紅星下的雄鷹:二戰時期蘇聯海空軍戰鬥機王牌縱覽1939-1945 No.1》將於近期推出,敬請關注。

此外,本人近期已開通個人微信公眾號:「小熊貓的大歷史」(Firefox194559)敬請關注

http://weixin.qq.com/r/8DgtNdXEcYgOrZFW923i (二維碼自動識別)

近期推送:

【少數派報告】德國國際主義戰士——「蘇聯英雄」施門克爾

【奇妙的戰友】沃伊泰克:毛茸茸的炮兵

【奇妙的戰友】榮獲鐵十字勳章的「二師兄」

【一個人的戰爭】理查德?特薩日克:捷克裝甲兵的獨眼悍將

【一個人的戰爭】阿諾德·梅里:與法西斯分子戰鬥到最後一息

【少數派報告】用生命踢球——基輔迪納摩和1942年的「死亡比賽」


引用岡村寧次發言。

1939年度。

「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既不在於中國4億民眾,亦不在於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於包括若干雜牌軍在內之200萬抗日敵軍,而只在於以蔣介石為中心,以黃埔軍校系統青年軍官為主體的中央直系軍的抗日意志。只要該軍存在,迅速和平解決有如緣木求魚。」

對TG的評價:共軍雖然勇敢、團結鞏固,其政策也博得青年人的好感,但其實力到底遠不如蔣的嫡系部隊。

對KMT冬季攻勢(39年12月~40年1月末)的看法。

華軍提前一個月完成了……第二期整編,自12月上中旬開始在武漢地區甚至中國全正面,斷然發動所謂冬季攻勢。在攻擊時,蔣做了激勵訓示,指出:日軍的進攻能力已經消耗,與此相反,黨軍已經完成重建,此正轉守為攻的絕好機會。

結局:……直接交戰的中國軍兵力達54萬……然而……敵攻勢也被粉碎,未能取得戰略成果……中國軍對其他華中華北正面的反攻,並不如此激烈,並均被我擊退。 在中國事變八年間,彼我主力正式激戰並呈現決戰狀態,當以此時為最。

=分割線=

可以說冬季攻勢作為KMT唯一一次全國性質的反攻,其後階段與大事記如下。

汪偽國民政府由國府前副總裁汪精衛主持成立:1940年3月

百團大戰(1940年8月~1941年1月)

日軍評價:

「此次襲擊,完全出乎我軍意料之外,損失甚大,需要長時期和巨款方能恢復。」「日軍從未想到中共勢力竟能擴大到如此程度。」

皖南事變殲滅新四軍軍部:1941年1月4日

汪偽國民政府由國府前副總裁汪精衛主持成立:1940年3月

1941年春~1942年秋,日軍五次治安強化運動於華北,推行三光政策。

岡村寧次同學證言:

(第三期肅正作戰 39年10月~40年3月)

在方面軍佔領地區周圍的國民政府軍,只要情況無大變化,仍繼續採取消極抵抗,避免消耗戰鬥力。
觀察國民政府軍的內部情況,其士氣之低落自不待言,單頁不能認為很快就會喪失抗戰意志。
華北共軍(在過去)只是乘機進行游擊而已,但是他們最近所接受的任務,規模既大而且行動積極……中共勢力對華北治安的肅正工作,是最強硬的敵人。為此,應加強收集情報,確立排除中共勢力的對策,實為當務之急。
1940年度肅正工作的基本方針:共軍勢力逐漸抬頭……其勢力迅速發展壯大,不容輕視。如不及早採取對策,華北將成為中共天下。為此,方面軍的討伐重點,必須全面指向共軍。
討論重點在於剿滅共軍。為此,要善於利用國共的相互傾軋,在皇軍勢力暫時不能控制的地區,應默許那些不主動求戰的雜牌軍的存在,必要時,甚至可以引導他們佔據真空地帶以防止共軍侵入。

招降國軍:

我到北京就職後,了解到管轄區內沒有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但有不少以上將、中將為軍隊司令的國民黨地方軍。這些地方軍大都是各派系的舊軍閥,目前雖接受中央政府的軍飽,對蔣介石卻未必忠誠。只要避免和他們作戰,即可減少犧牲,節省兵力。因此,我要求各軍司令宮、兵團長等對國民黨地方軍進行誘降工作。結果非常奏效。從1942 春開始,這些將領陸續投誠,到43 秋幾乎全部歸順我軍。
其中最大的軍,就是前面提到的寵炳勛八萬(原文如此― 譯註)大軍。
除上述將領統率的正規軍夕卜投誠的也有地方雜牌軍的小部隊。即使這樣隊伍,在維持治安方面也起到一些作用。1942 10 月8 日我曾到山東省張店,檢閱了該地雜牌軍的投誠部隊,當晚在日水飯館招待各部隊的五、六位部隊長並進行了懇談。此時我想起在北滿任第二師團長時,曾費了一的苦心,最後成功地使管區內的土匪全部歸順。當舉行歸順儀式後,也是在飯館宴請他們的幾位頭目,並進行了懇談。
這些將領可以說對蔣介石不夠忠誠,對國家民族倒有相當誠意。他們到北京或在當地初次見到我時就說:「我們不是叛國投敵的人,tg才是中國的叛逆,我們是想和日軍一起消滅他們的。我們至今仍在接受重慶的軍響,如果貴軍要與中央軍作戰,我們不能協助。這點望能諒解。」
1944 3 月22 日,我在北京宴請了全部降將:龐炳勛,孫殿英、孫良誠、張嵐峰、杜錫鈞、李守信、吳化文,胡毓坤、榮子恆等,並進行了懇談,當他們得知不久將發動進攻時,仍表示礙難參加對中央軍作戰,而願協助維持後方治安,並向我介紹了河南西部的民情。
註:後來在我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的末期,估計向我軍投誠的重慶系地方軍的兵力共約40 萬人,其中華北部分即達30 萬人左右。

1941年後:

1942年參謀本部第一部長田中新一文字記錄:「攻佔重慶後,抗戰的中國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險,如果沒有充分可靠的估計,攻佔重慶就只不過是極端危險的投機……

1943年的報告書:「從今年1月到5月與共產軍交戰次數為5524次之多。……敵大半為中共軍。與蔣軍相反,在本年交戰1.5萬次中,和中共的作戰佔七成五。在交戰的200萬敵軍中,半數以上也都是中共軍。在我方所收容的19.9萬具敵遺體中,中共軍也佔半數。但與此相比較,在我所收容的7.5萬俘虜中,中共軍所佔的比例則只佔一成五。這一方面暴露了重慶軍的劣弱性,同時也說明了中共軍交戰意識的昂揚。……因此,華北皇軍今後的任務是更增加其重要性了。只有對於為華北致命傷的中共軍的滅絕性作戰,才是華北皇軍今後的重要使命。

1944年一號作戰(豫湘桂作戰1944年4~12月),日軍貫穿國統區南北交通線,殲滅數十萬國民政府軍。

1944~1945年TG戰略反攻(5月11日開始)

TG中央向華中局、北方局發出《關於敵進攻河南情況下的工作方針的指示》,要求向淪陷區進軍,在河南地區組織抗日游擊隊建立根據地。7月25日,中共中央發布向河南敵後進軍的部署命令。在華北大掃蕩中蟄伏已久的八路軍趁機對日軍展開了聲勢浩大的1944年局部大反攻,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縱隊各部,在華北、華中、華南敵後對日、偽軍普遍發起了局部反攻,主要是攻擊敵占城鎮,拔除日、偽軍在解放區周圍的據點,大量消滅日、偽軍,恢復並擴大解放區。
在一年的局部反攻中,各解放區共作戰11000多次,殲滅日、偽軍近20萬人,俘日、偽軍6萬多人,爭取偽軍反正3萬多人,晉察冀解放區軍民解放村莊9900多個,擴大了北嶽區,鞏固了平北與平西區,堅持了冀東區,恢復了冀中區;晉冀魯豫解放區軍民收復縣城11座,解放人口500多萬,改變了解放區被分割的局面;晉綏解放區軍民解放村莊3100多個,綏西、綏南恢復到1942年前的局面;山東解放區軍民攻克縣城八座,解放人口500餘萬,形成了渤海、膠東、魯中、魯南、濱海五個鞏固的根據地;華中解放區軍民解放國土7400多平方公里,並把解放區先後調整為淮北、淮南、蘇北、蘇中、蘇南、皖中、浙東和鄂豫皖八個解放區;華南解放區軍民控制廣九路以東大部分地區,在廣九路以西成立抗日民主政權,並在瓊山、文昌、澄邁等縣建立了鞏固根據地。

最後,是日軍下層軍官的評價:

對神出鬼沒的共軍每天都要進行神經緊張令人恐怖的戰爭,不如打一次大規模的戰鬥反倒痛快。其後我參加過老河口作戰(即湖北老河口保衛戰,1945年1月),我回憶在中國四年之中,再也沒有比駐防在(冀南)十二里庄當隊長時代更苦惱的。」


中國抗日戰爭國共兩方面誰真抗日誰假抗日,誰的功勞大誰的功勞小是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雙方針鋒相對,基本都是從政治意識的角度來評論。一些量化的東西只能說明表面,卻無法解釋深層次的問題。

國共兩軍既有優勢又存在問題。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除了站的角度不同外,主要是雙方都有理虧的地方。

國民黨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是抗日的主導力量,軍令政令統一下的中國抗戰是國民黨政府擔綱,無論是從正面戰場抵抗日軍主要進攻力量還是組織指揮抗戰,它的地位和作用勿庸置疑。

它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1931年到1937年日軍入侵後態度暖晦,先是不抵抗,後來是消極抵抗。二是後來的堅決抗戰帶有被迫的味道,是1936年西安事變才促成的抗一民族統一陣線。三是國民黨包括副總裁在內的大批中央委員和軍隊降敵,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幫凶,給國民黨方面抹了黑。四是軍隊節節敗退的事實,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和反擊作戰。。五是在抗戰中仍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尤其是皖南事變消滅新四軍軍部的行為被後來垢病。

共產黨方面在抗日的問題上調門很高,堅持抗日佔據了政治和道德的制高點。它把軍隊交由國民黨指揮被認為是件很大度的事,在條件艱苦的敵後積極開展游擊戰給人以不怕犧牲抗戰的印象。她一邊抗戰一邊進行土地改革,不僅獲得了人心而且為補充和發展武裝力量提供了可能。

她存在的問題一是軍事力量薄弱,不足十萬的部隊參加抗戰無法取得超過國民黨軍隊的效果。二是存在著與國民黨方面發生摩擦的問題。這種摩擦是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而就軍令政令統一的角度,共產黨軍隊理應受國民黨最高司令部的統一指揮。三是為了政治需要在發動民眾和組織群眾抗日方面有干擾抗戰的問題。抗戰期間國共雙方都沒有放棄政治爭鬥,這種爭鬥對抗日大局是有害的。四是事實上無論是八路軍還是新四軍儘管屬於國民革命軍編製序列,真正服從國民政府指揮的時間很短,自1940年皖南事變後,共產黨部隊只是名義上屬於國民革命軍,實際上已經脫離了軍令統一。五是敵後建立的根據地政府脫離了國民政府,形成了事實上的「一國兩制」,不利於抗日統一戰線的凝聚力。

戰果大小只能說明組織效果。

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人數為252萬人,抗戰結束時國民黨軍隊人數為422萬人。

據國民政府1947年10月公布的數據,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作戰消耗合計323萬,其中陣亡133萬人,負傷177萬,失蹤13萬。因病消耗合計94萬,其中死亡42萬,殘廢19萬,逃亡32萬。

國民黨方面公開的數字有時講消滅日軍累計233萬人,有時說170萬

國民黨軍參謀總長何應欽在《八年抗戰》中公布的數字是日軍在華的死傷人數是241萬,其中死亡48萬,受傷193萬。

共產黨方面:1937年八路軍8萬人,新四軍1.2萬人,合計9.2萬人。抗戰結束時中共軍隊91萬人。據《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傷亡共計58萬人,其中傷29萬人、亡16萬人、被俘4萬人、失蹤8萬人

1945年,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向前來採訪的新聞記者公布了八路軍戰果:斃傷日軍40萬人(包括了擊傷)、偽軍31萬人,合計71萬人。俘虜日軍5096人、偽軍40萬人。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有多少日軍死亡,或者說斃敵數字至今仍是一筆糊塗賬。

美國學者按日本戰中統計數計算是44萬,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則採用建國後綜合統計後的數字55萬。中國社科院劉大年教授根據國民黨軍戰地統計是100萬。北京中央編譯局根據日本的數字,在《血祭太陽旗》的最後有「侵華日軍傷亡歷年統計表」,從1931年到1945年每年數字彙總為死亡117萬,傷105.5萬,合計222.7萬人。

日本權威歷史學家伊藤正德(《帝國陸軍史》的作者)在他的書中,記錄戰死在中國的日軍,共計79萬人。其中國軍消滅了79萬,共軍消滅了20萬。(這個數字不包括桂黔會戰和湘鄂贛會戰)

殲敵數字之所以出現偏差有幾個因素。一是國共雙方都存在著誇大戰果的問題。二是無論是日本還是西方國家在統計時,一是沒有把東北抗戰數列入,因為他們認為那是「滿洲國」。二是沒有把台灣列入,理由是台灣不是中國的地盤。三是沒有把緬印戰區統計,理由是屬於太平洋戰區。四是沒有把1931年到1937年的數據列入,理由是那時期不屬於抗日戰爭。五是傷亡數中的傷者難以明確,有的人負一次傷,有的可能負幾次。

如果力量對比,戰爭開始時共軍是國軍的二十七分之一,戰爭結束時是4.6分之一。

如果按兵力計算,戰果大小一目了然。戰果不能代表地位大小,只能說明組織作戰的效果高低。

抗戰中犧牲的高級將領需要細化研究。

關於抗日戰爭中國共兩軍犧牲了多少高級將領近幾年成了爭論的焦點之一。

國軍方面有說是206人,有說120人,有說是80人。共軍方面有說只有左權一個是高級將領,有說188人,還有說超過197人犧牲者屬於高級將領。

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原因在於國共兩軍在高級將領的定義上。

原則上凡稱得上高級將領的,至少要是少將以上軍銜。然而國民黨軍一方面有臨時軍銜,另一方面有死後追認軍銜,造成許多非正式軍銜或校官死後追贈的軍銜也列入了將官。而共產黨軍方面沒有授予正式軍銜,是否屬於將軍階級難以認定。

據國民政府軍委會銓敘廳統計,抗戰初期經銓敘之正式將官,共有1247人,其中出身黃埔軍校者僅92人。這是因為黃埔系普遍年輕,直到抗戰後期才逐漸成為師、旅、團級軍官。這是殉國中黃埔系將領少的原因。黃埔系陣亡將領平均年齡僅38.4歲,而雜牌軍之43.5歲,因為雜牌軍很多是從軍閥時期過來的,年齡大職務高是事實。

按國軍軍銜,部分團級(比如國民黨青年軍團長可授少將)可以授上校或者少將軍銜,旅長可以授少將中將軍銜,師長可以授少將中將甚至上將軍銜。

從這個規定看,共產黨的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華南抗日游擊隊犧牲的團旅級主官是否屬於將軍階級則值得商榷。

國民黨軍隊有追授軍銜制度,抗戰中追認的少將就近60位,其中沒有共產黨部隊。

另一方面,國民黨軍中的許多師旅級軍官,統兵有的不到一千。而共產黨的許多團在抗戰時有的兵力超過五千甚至更多,這個問題從中共軍隊抗戰結束只有八路軍和新四軍兩個編製,而軍隊接近百萬就可以看出。

比如東北抗聯,有名有姓犧牲的支隊以上軍官就有75名。東北抗聯第二層級是軍或路軍,第三層級是師或支隊。這些人如果按國民黨編製都完全有資格授少將以上軍銜。同時抗聯名義上是11個軍,總兵力才三萬餘人,很多軍只有一千多人。比如第五軍軍長周保中,北伐時就是國民革命軍少將副師長,論資格中國民黨軍中至少是中將軍銜。

對共產黨軍隊定級的難點在於只有兩個軍編製,如果只認旅以上屬於將軍階級的話,滿打滿算也沒有幾人。共軍許多團級幹部紅軍時期都曾擔任過軍長或師長,抗戰時期由於編製限制只能屈就團長或營長。

從統轄部隊來分析,抗日戰中後期八路軍的師相當於大軍區或兵團,比如林彪、羅榮桓、賀龍、劉伯承、聶榮臻、葉挺。二級軍區一般由原八路軍旅級兼任,它的兵力不少於國民黨部隊的一個軍。二級軍區下面的軍分區一般由團長兼任,其部隊不少於國軍的一個旅。而八路軍的縱隊和新四軍的支隊基本是軍的架子。

中共軍隊抗戰犧牲的團以上幹部達到200人之多。中央軍的上校團長犧牲一般追贈少將,如果把中共軍隊團長以上算入將軍階級的話,其高級將領犧牲數並不比國民黨少多少。

中共軍隊犧牲高級幹部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東北抗聯抗日失利,幾個軍蕩然無存。另一個是反掃蕩時期。1940年底中共軍隊達到50萬,而1941年底減員到44萬,1942年為45萬,1943年是46萬。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於這三年反掃蕩的艱難,犧牲的幹部多。而1944年和1945年突然猛增,是解放區大參軍及局部反攻和接收投降偽軍形成的。

國軍高級將領降敵是主流。

8年抗日,國民黨中央委員投敵的有20人,旅長以上高級將帥投敵近60人。其中既有蔣介石的嫡系黃埔生,又有所謂的雜牌軍高級將領。有國民黨副總裁、中央執委、中央委員、戰區副司令長官、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等。

在統計降將時往往忽略了國民黨軍中的東北軍,包括東北軍副司令張景惠、參謀長榮臻、東北邊防軍副司令熙洽、32師師長張海鵬、30軍軍長於芷山、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顧問邢士廉、東三省保安司令部中將參謀長臧士毅、東北邊防軍前敵總指揮丁超、東北軍參謀次長鮑文樾等。

如果把東北軍或者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期間國民黨軍降日將領統計的話,國民黨軍旅長以上高級將領投敵不會少於百人。而且大部分是拉著隊伍整體降日,並掉轉槍口打國軍和共軍。

中共方面也有降敵,但除東北抗日聯軍外,關內沒有一位稱得上高級將領降敵。

網上傳播很廣的一篇文章列舉了共軍中當年降日將領名單,52個人裡面基本都是東北抗日聯軍的。

有人提出曾任中共冀魯邊軍區司令員兼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第六旅旅長的邢仁甫和邢仁甫的親信曾任冀魯邊第三軍分區司令員楊錚侯二人。其實邢仁甫是投靠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而楊錚侯則被俘後堅貞不屈,被日本殺害。

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獨立師師長朱鎮、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政治部主任羅英、第二師師長蘭志淵、第1軍軍需部長鬍國臣、第1軍參謀長安光勛、第10師師長高世魁、第一師師長秦秀全、第2師師長王振祥、第4師師長陳雲升、第六師師長趙慶珍、一軍一師師長程斌、五軍政治部主任宋一夫、3師師長王子孚、1師師長曲成山、5師師長董憲章、2師參謀長韓鐵漢、2師師長關文吉、9軍參謀長洪喜波、1師師長郭成、1師師長關書范、8軍副軍長滕松柏、9軍軍長李華堂、8軍軍長謝文東等,這些投降的抗聯幹部後來大部分加入了國民黨隊伍。事實上當時東北抗日聯軍軍一級才一千多人,師長連個營長都不夠格。

八路軍和新四軍部分的名單中八路軍115師686團團長王風鳴(後下落不明)、344旅687團團長張紹東(投靠國民黨)、新四軍10旅29團團長王德榮(離隊逃跑)、冀中警備旅1團團長張子元(被俘後繼續為黨工作,後拉隊伍回到太行根據地)、新四軍第3師1支隊1團團長惠占彪(被日軍殺害)、冀魯邊軍區第3軍分區特務團團長陳子芳(投降國民黨)、新四軍第7師皖江支隊政治部主任張經武、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支隊10團政委陳興(被日軍殺害)。這些中共軍隊的團級幹部,只有犧牲才能追贈將軍,算不上高級將領。

由此可見,關內中共軍隊沒有一個高級將領投敵。而且即使這些團級幹部的投敵大部分屬個人行為,很少有將整個隊伍拉走。

東北軍降日將領多是因為日本佔領東三省後成立了滿洲國,共產黨麾下的抗聯許多高級幹部降日是因為官多兵少,組織不起抵抗並最終被日軍掃蕩。

雜牌軍降日多是因為其中涉及到國軍派系矛盾,中央軍黃埔系投敵高級將領少是因為當時黃埔系大部分人還沒有進入將軍階級,作為蔣介石的嫡系立場相對堅定一些。中共軍隊高級將領降敵少一方面是有信仰,另一方面從編製上也沒有幾個高級將領。

抗戰態度國民黨不如共產黨堅決。

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國民黨方面抗戰之所以垢病很多,原因在於抗戰中許多細節經不起追究。以汪靖衛為首的投降派,大批國軍降日。「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對全民抗戰的破壞性,戰場屢屢失利的壞影響等。在抗日態度上國民政府開始對抗戰的消極,自始至終與日方勾結,都說明蔣介石集團在抗日的問題上態度不堅決。

抗戰功過無法量化。

就抗日戰爭而言,正面戰場以國軍為主,敵後戰場以共軍為主。由這兩個戰場構成了整體的抗日戰爭,是抗日統一戰線。

換一種說法,抗日戰爭如果是中國戰勝了侵略者,擺擺功勞無可厚非。然而國共兩黨兩軍中國在這場戰爭的勝利並沒有多少值得炫耀的地方,一個勝利時仍在節節敗退,一個在敵占區里苦苦掙扎。

拳擊比賽可以數數點數,戰爭能夠量化的是功在殲敵數量和收復失地的多少,過者敗仗多少和失地的多少。國共兩黨之所以無法論及,因為共產黨及其軍隊沒有資格也不存在失地,它的力量與國民黨政權不在一個層級上。

在失地上,國土淪陷基本是國民黨軍,直到抗戰勝利基本沒有收復失地。共產黨也只是收復了一些鄉村。並不是死的人多或者死的將領層階高就是功勞,也不能把失地的帳都算在國民黨身上。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國民黨政權,有責任和義務擔當抗戰重任。共軍和汪偽政權沒有資格失地。中國抗戰只有一個,那就是民族統一陣線下的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戰爭。

所謂的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只是抗戰軍民作戰地域的劃分,少了任何一個都不是完整的抗戰。兩個戰場是相互配合、互為支援、互為依存的關係。雖然國共兩黨由於政見和權力之爭既有合作又有對立和鬥爭,在抗日大局上卻是一致的。這其中無法分清誰的功勞大誰的功勞小,計較這些也沒有意義,只能讓外敵看笑話。


我姥爺老紅軍,他親身經歷:八年抗戰時期很大一段時間一直在被胡宗南追著跑。後來只好跑到日佔區農村打游擊,因為日本人比胡宗南好對付。至於胡宗南為什麼不去抗日跑來打中國人,你可以去問問凱申。(此段不確定具有典型性)

目錄
0.題外話與目錄
1.答題主問
2.討論tg抗戰期間在做什麼
3.應大家要求,對kmt失敗原因的個人見解
4.參考文獻

++++++++++++++++++答題主問++++++++++++++++++++++++++++++++++++++++++
答題主第一問:tg抗戰期間在做什麼

先講個人見解:與其說tg抗戰期間一直在偷偷發展,不如說是在默默挨揍。但是tg在抗戰期間對農村的滲透、建立的體系、游擊作戰,對抗日起到了重大貢獻。

其中在農村的一套有效的體系,為人民戰爭理論提供了基礎,在解放戰爭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以至於許多人認為tg假抗日真發展。雖然具有重大貢獻,但也需要客觀的認識到tg不是正面戰場的主力軍,也有種販特貨的不道德行為。(分割線後有詳細討論)


答題主第二問:分別角色

kmt:抗日主要力量,正面戰場主要力量,保護了寶貴的文化資源、教育資源等等……

tg:除了kmt諸多軍閥之外的第二股勢力,敵後戰場的主要力量,左翼文化對當時的中國抗戰事業影響極大

+++++++++++++++++++++分割線++++++++++++++++++++++++++++++++++++++++

對應提問,從宏觀角度講:

我特意採訪了一些老人,地域包括了陝北、河北、山東、東北及南方多省。共17名。盡量脫離了受到政治影響的文獻,採取相對中立的答案作答,時間線為1937-1946:

1937年-1939:
1.多元的進步文化、文藝作品
tg全面抗日,士氣高漲,與日軍發生了多次會戰,以抗戰之名建立鞏固了各地根據地,同時建立了抗日大學等,創作了多部文藝作品、歌曲。吸引了許多對當時政府有所不滿的愛國人士。

2.初步建立根據地政治、經濟體系與地下經濟的發展
此期間日軍勢如破竹,但主要精力集中在尋找與kmt決戰機會以及佔領工業中心、城市上,隨著閻錫山等部失去了對大城市、鄉村的控制,中國共產黨派出了大量特派員及部隊,在華北、南方鄉村建立地下黨部、游擊隊,甚至形成了龐大的農村地下政府(政策相對靈活)。使大量日軍與偽軍陷入了治安戰的泥潭,日軍主力在此期間並未對貧瘠的陝北產生興趣(雖然發生了幾次大型會戰)。相反,河北到山西到陝北的黑市反而是發展的如火如荼。


1939年-1942:
1.反圍剿、制裁與反掃蕩
隨著各國制裁、治安戰難以取得進展、民族主義的激烈抵抗,日本的推進受阻,凱申此時已經感受到了tg的壓力。所以開始轉移抗日焦點到剿共上面,工合上面制裁、經濟封鎖以及直接派兵剿共對延安周邊的tg造成了極大打擊,同時,從41年末開始日軍為了補給線,以及難以忍受tg對日佔區的滲透,開始了大規模圍剿、掃蕩。

2.制裁下的不光彩的交易
這段時間出現了大家所熟知的"特貨"等並不光彩的歷史。部分部隊從滲透國統區不得不轉向日佔區。(個人認為岡村寧次的到來轉變了原有的策略)

3.根據地基本成型、加強對農村控制力
在此期間,雖然華北有25萬日本軍隊,但農村地區已經相對和平,《岡村寧次回憶錄》有這樣的描述:

「日軍如不主動討伐、則中共方面也不進犯。乍看起來,相安無事,宛如締結了互不侵犯條約。」

日本無法完全控制農村,許多地區靠著村中聲望高的家族召集村民組成偽軍合作維護治安,偽軍中又有tg,雖然有日本人背後督促,但是實際上日佔區的農村已經被大範圍滲透且並沒有有效的反擊,tg已經在農村紮根。河北甚至上演了,今天石友三軍隊吃得好,偽軍偷跑去加入石友三的軍隊,偽軍發糧食,加入石友三軍隊的又跑回來。後來被tg游擊隊圍在瓮城,又集體投降了tg。

八卦:kmt老兵和我說先有特貨再有剿共,tg老兵和我說先有剿共才有特貨。

日本軍官督戰,偽軍頭躲在掩體裏手伸出去放兩槍,趕緊縮回來,氣的日本軍官哇哇大叫,督戰隊在後面督促衝鋒,結果石友三這邊突然後不放槍了,拿喇叭喊了幾句黑話,偽軍衝到河對岸就和石友三部隊一起撤退了,留著一幫日本督戰隊和翻譯官在對岸傻眼。

此期間無論tg還是kmt高層有一部分樂觀派認為日本已經不行了,等日本自己崩潰就行了。報紙上時常出現日本民不聊生的文章。

1942年-1946
1.敵後游擊、補給線破壞
日本逐漸失去了制海權、南方大部分地區制空權,愈發依賴由北向南的補給線,卻將補給線側翼徹底暴露給了tg(然並卵,游擊並沒有戰術核心),43年開始,破壞掠奪日軍補給線的行動達到了高潮,到了44年,著名的鐵道游擊隊已經有了300多人。日本海軍考察團這樣評價

……我想陸軍的失敗毋庸置疑,這些不在主要補給線上的城市已經被孤立,僅靠著部隊征糧過活,一方面物資短缺,一方面運輸困難。而徵收又叫軍隊不得人心。

2.後抗戰時代積極的外交政策
此時此刻,日本還在和美國搓艦娘,tg卻早早就開始著手戰後事宜,積極與蘇聯美國接洽,美國在44年派出了延安考察團,加深了與tg合作,並許以大量裝備。通過宣傳,很多美國政客第一次認識到了tg,並且認為tg是中國最大的在野黨,而非共匪。在此期間毛延安險些訪美,最終由於意識形態鬥爭,美國外交方向轉彎。羅斯福去世等多方面原因,作罷。但是通過tg的外交人員已經讓美國認識到了tg擁有的能力和民意基礎。個人認為,這和之後美國沒有全力支持kmt有很大關係。

3.籌備內戰
tg在抗戰結束前就做了兩手打算,並希望通過第三方傳達給國民黨。並且積極布局情報人員,收攏過去積累的情報網。
kmt這時也提出了

如今的麻煩是半個日本和一根毛

4.根據地體系豐碩收穫與抗戰結束後的抗戰
抗戰結束後,根據地體系對於搶佔優勢資源以及控制非城市地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日本投降開始,國共摩擦不斷,甚至衍生出一段抗戰後的抗戰:
kmt享有外交的優勢,要求日本必須給kmt交接,而tg率先到達,於是上演了kmt軍官指揮日本人打tg部隊可笑場面,kmt在報紙上說有500kmt幹部誓死守太原,最後城破集體自殺,閻錫山更題:

昔日田橫五百壯士,壯烈犧牲,我們有五百基幹,要誓死保衛太原。不成功,便成仁。

結果台灣檔案解密才發現,那「500個英勇抗匪」竟然是kmt軍官指揮的日本人……
包括了後面的日本白團,竟然能讓內戰打出抗戰的情愫,不得不佩服凱申治軍真如神。


最後,毛延安曾經說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是一個支隊,不是主力軍。

請大家別再爭了。

+++++++++++++++++++對kmt失敗原因的個人見解()+++++++++++++++++++++++++

近年來,替kmt叫屈,替凱申可惜的聲音越來越大:彷彿tg用了什麼卑劣的手段才毆打了kmt。矯枉過正,但是無論kmt內部還是凱申本人,都把失敗的主因歸結於kmt自身腐敗。盲目洗地並不可取。

我從蔣緯國回憶錄,蔣介石日記,閻錫山日記里摘出一些有趣的事情供大家參考,幫助大家理解為什麼kmt會失敗。

1.軍閥出身的高層對現代戰術的無知

凱申的機械化師總司令曾經建議過:我們應該在台灣海岸每五十里放一部坦克。

把坦克當固定碉堡,這就是國民黨的司令水準。

只教士兵躍進,不教躍退,所以經常能看到士官衝鋒團,但是只知道衝鋒,不懂得撤退,士兵毫無安全感,都覺得是去送死,一次衝鋒失敗就沒了保留實力的機會。士氣渙散,而防線被擊破就潰散,而不是撤退到第二道防線繼續作戰。

說白了,kmt高層根本不懂現代戰術。

2.派系鬥爭嚴重

根據指揮官分什麼胡宗南派、湯派
根據地區分什麼安徽派浙江派
根據軍閥分什麼貴系川系西北三馬
(當然tg狠勁在這方面就體現出來了,陝西本土派tg和毛延安領導的tg不對付,於是毛延安直接把他們堵在江邊不讓他們渡河眼看著他們彈盡糧絕被敵人消滅,而凱申則仁慈很多)

3.軍人無榮譽感缺乏士氣,高層與基層離心離德

而且軍人軍紀糟糕透頂,蔣緯國自傳就說過,有一次蔣緯國遇到一個軍官,軍官不知道他是皇子,就因為他槍好,就要用自己的爛槍換他的好槍,後來得知是皇子,趕忙跑過來下跪道歉。還有一次皇子坐火車,讓座給軍官反而被刪巴掌,理由是:你剛才怎麼不讓,看不到我么,沒眼力架。後來蔣緯國實在太累,跑到廁所坐馬桶。

蔣緯國皇子感慨:我軍軍官看下屬都是白痴,而要軍人看軍官則是上帝。這樣怎麼有凝聚力。

4.軍爺心態,破壞民意基礎

軍隊如此更別提百姓,他有次看國軍欺負百姓,就感嘆:我們軍人覺得自己勞苦功高,動輒對百姓呼來喝去,中共知道我們的弱點就對百姓百般的好,我們就更不得民心了。

不得民心又沒有士氣,打輸也不奇怪了。

5.缺乏信仰和理想

kmt缺乏指導性的思想和信仰,黨內瀰漫著失敗主義色彩,很多高層暗中通敵。tg打kmt像開了圖一樣。

6.凱申自己

最後,很多人說:你知道凱申有多努力么。

美國總統曾經說凱申一家全是賊,凱申本人爭議很大我不多做評論,但是凱申的老婆宋美齡,建了一個反攻大陸基金,貪污數目摺合現在的台幣高達數千億。

這筆錢已經不知下落…

現在台灣民進黨人正在追查這筆錢下落,kmt從上到下都是如此,贏了就有鬼了。

++++++++++++++++++++++++參考文獻+++++++++++++++++++++++++++++++++++
《蔣緯國自傳》、《凱申日記》、《毛延安語錄》、《岡村寧次回憶錄》、台大教授林向愷關於宋美齡969.3億勞軍捐去向質疑演講及申報剪報、部分新華日報剪報、其他雜誌剪報(雜誌名不可考)


國民黨好比植物大戰殭屍中的窩瓜,土豆地雷和堅果。
共產黨好比是豌豆射手。

如果真比戰鬥力的話,國軍共軍都干不過鬼子。人家怎麼說也是個屌絲帝國主義國家啊。中國這種農業國怎麼比啊。人家戰前就完成了全民小學教育,中國中央軍打淞滬的時候士兵還吹燈泡熄燈,喝馬桶里的水,通電的鐵絲網一掛掛一個班。前期的時候打得不錯的台兒庄大捷是一比五的損失比。其他的什麼中條山就更別提了。鬼子的動員能力,後勤能力,軍隊的學習能力,下級指揮官的應變能力,無一不比中國軍隊強太多了。根本正面沒得打。

沒得打是不是就不要打了?錯,越是沒得打,越是要積極打,以空間換時間。日本之所以打中國,是想轉移國內的矛盾,是想搶奪原料、市場,發展資本主義。他之所以這麼急就是因為他國內等不了。

但是中國太落後了,落後到日本想要在中國搞基礎建設會拖垮日本經濟

為什麼日本要對中國開戰大家都知道,就是轉移國內矛盾嘛

它國內有什麼矛盾呢?地主與農民的矛盾。明治維新是一場非常不徹底的改革,領導這場變革的也是地主階級,他們不可能把戰爭的勝利果實分給農民,後來發展的資本主義,也是把政府「殖產興業」的成果低價賣給個人。在這整個的過程中,日本農民根本沒有獲得任何的好處,可以找一些相關的書籍來看看,日本戰前農民基本上處於破產的邊緣。由於日本數量巨大的農民沒錢,自然也無法購買工業產品,歐美人也不會購買低端劣質的日本貨,中國自然是傾銷商品最好的選擇,但是中國太大了,列強們都盯著呢,於是日本開始圖謀東北。

九一八是東北蓄謀已久的,獲得了滿洲國就獲得了原料產地、人口、商品傾銷地和戰略後方,但是沒想到日本軍部某些人並不滿足,想進一步吞併華北,策划了七七事變。本來按照蔣介石的授意,何應欽已經簽了「何梅協定」了,算是華北拱手讓出了。但是這時候共產黨站出來了,中國再大,也不能再退了,號召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知識分子團體,學生團體和愛國資本家團體都動員起來了,蔣介石這時候再讓步,自己地位不保,所以開始了全面抗日戰爭。

一全面開戰,日本頭就開始大了,日本根本沒有準備好佔領整個中國,它沒這個實力,列強也不可能讓它得逞,但是到嘴裡的肉也沒有吐出來的道理,於是開始先打後談,希望把你打怕了,然後談,沒想到軟柿子一樣的蔣介石政府這次硬氣的很,不宣戰,也不跟你談(主要是國內民意洶洶,誰站出來說好話,誰就漢奸)。動員了國內的力量,也調動了朝鮮和台灣倆殖民地的人,但是還是沒有讓民國政府投降。但日本已經到了極限了,於是趕忙停下來歇歇,以戰養戰,打算鞏固戰爭的成果,為下一次大戰做好準備。這才傻了眼。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是佔領一個較為發達的國家,你是最好搞資源的,比如法國佔領德國的阿爾薩斯與洛林,道路現成的,機器設備現成的,工人也是現成的,派點人端著槍,進去看著讓他們干,等挖出煤炭啊鐵礦石啊直接找個火車拉走就完了。可是日本在中國呢?嘛玩意沒有!哪裡有煤炭?不知道,沒有勘探數據,好吧,日本自己來;找打煤礦有路嗎?好吧,日本自己修;機器設備呢?好吧,日本自己從國內拉來;挖礦的工人呢?好歹有中國人可以幫著,不用自己人,但是還要培養吧。一點煤還沒挖出來呢,投入就這麼大。我懷疑日本當時是奔潰的,咱到底幹啥來了!好了現在基礎設施建好了,也正常產了煤,是不是就好了呢。當然不是啦!如果是在自己國家這煤礦算是正常了,但是日本現在是在中國哎,倆國家還處於敵對狀態呢,修到礦門口的鐵路三天兩頭被共產黨游擊隊搞斷,鐵路不是公路啊,少一塊也不能跑,修吧!剛修完礦門口這邊,中間又壞了;中間剛修好,靠近港口的又壞了。總不能鐵路沿線都派士兵一溜站著放哨吧?那仗也不用打了,排隊槍斃得了。

為什麼說共產黨的敵後戰場是抗戰的中流砥柱知道了吧,那國民黨老在前面挨打死人就能贏了戰爭?搞笑呢吧!讓日本無法將戰場的成果轉化為整個戰爭的成果這才是最重要的。你雖然佔領我這塊地方,沒關係,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讓你一刻也不得安生!!你別想輕易的從我家拿走一件好東西!!

再說他們的防備。佔領的地區就要分兵駐守吧。這其實是自掘墳墓。一支部隊要靠鐵的紀律和精神上的剋制才能保持戰鬥力。不得不說剛開始那會鬼子的戰鬥力是真強的,平均一個鬼子可以打六七個中國人。而且戰前日本就普及了小學教育,都是能寫會算,素質極高。但是這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你把部隊一小隊一小隊的仍在華北平原的各個縣城裡,把他們當成治安軍用,這些人每天喝酒吃肉的過日子,跟土匪一樣,戰鬥力能保持住?分散好分散,但是你再一聚合就不是原來那個樣子了。分散的敵人被游擊隊縣大隊區小隊分割消滅,石沉大海,沒被消滅的敵人也很少出縣城的門,每天在那裡裝裝樣子訓練,欺騙自己。

前面說了,日本本來國內就跟99度的水一樣,現在在中國打也打不下來,以戰養戰還把牙給磕了。可謂得不償失。由於開戰,還把歐美列強得罪了,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和橡膠禁運。要命就要命這倆東西中國都不產啊!給你佔領了你都沒地兒找去,咋辦啊!事到如今,來都來了,咱就干票大的,把東南亞一占,橡膠石油不就都有了嗎,印尼的「芳香石油」世界聞名啊!於是又打了珍珠港!把美國拖到了戰爭裡面。這下死的透透的了。

所以,沒有國民黨的頂住,也就沒有共軍在敵後的破壞,日本就能消化佔領的地區,這樣,美國人即使搶救也救不過來了,兩黨都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所有在戰爭中犧牲的人,都稱得上民族英雄,但是如果僅僅說國民黨死人多就說他的貢獻大,這就好笑了,如果說共產黨發展快也搞笑了,戰略相持階段你也可以發展啊,又沒誰攔著你,你清黨的時候幹掉了自己的基層組織,脫離了農村,怪別人嘍?如果當年當政的共產黨的話,擁有全國的資源和美援,隔個來都能幹敗小鬼子你信不??豫湘桂不嫌丟人嗎?白活啥呀還。。。


看到好多說TG游而不擊的,別人搬乾貨講道理就滿地打滾:「我不聽我不聽,國內說得都是假的,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那我搬運一些日本和日偽的消息:

1941年1月20日,東條英機在參眾兩院做關於1940年代總結報告時說:「昭和15年重慶敵軍抗戰之特色為作戰非常消極,迄今未進行主力反攻,只有共產黨軍於去年8月在華北進行大規模反攻;與之比較,蔣介石嫡系及旁系軍隊始終採取守勢。」 

  1943年,北平偽《新民報》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四日載偽中華社訊:「共產黨軍......正規軍二十萬,配之以六十萬之農民游擊隊,與組織突破二百萬之農民自衛團。......吾人對解決大東亞戰爭之關鍵之中國事迹之終局,乃在解決共產黨軍,此當再加確認者也。」 

  1944年,《朝日新聞》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五日電:  
  「《華北軍》發表昭和十八年(1943年)度綜合戰果,充分說明了過去以重慶軍為對手的華北軍,在今天已完全轉變為以掃共戰為中心的事實: 
  敵大半為共產黨軍......交戰回數一萬五千次,與共產黨軍的作戰佔七成五,交戰的二百萬敵兵力中,半數以上都是共產黨軍,我方收容的十萬九千具敵遺屍中,共產黨軍約佔半數,而七萬四千的俘虜中,共產黨軍所佔的比率,則只有三成五。這一方面暴露了重慶軍的劣弱性,同時也說明了共產黨軍交戰意識的昂揚......」

再來些美國記者的:

 1944年,在經過幾番力爭後,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終於成行,對延安和晉綏根據地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採訪。訪問歸來後,美聯社記者岡瑟·斯坦因立即在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上撰文說:「在封鎖線後面我發現了這樣一個熱烈的新社會,簡直使我目瞪口呆,五年以來,在重慶對共產黨除惡意的誹謗而外毫無所聞的我,對著在延安所發現的事物,吃驚的擦拭著自己的眼睛。」1945年回國後,他又出版《紅色中國的挑戰》一書,並在書中列出專章「中共作戰努力目擊記」,從不同方面引證了大量材料,證明中共部隊「在不斷地戰鬥」。他還澄清:「從我所見到的一切證據來看,我的結論是:延安所說的中共領導的戰績,比我在重慶和西安所聽到的國民黨的戰績可靠得多。」

  在這次採訪活動中,美國合眾社記者哈里森·福爾曼曾經近距離觀看了晉綏軍區第八分區的一場戰鬥,深受鼓舞。他在慶功會上說:「過去有人告訴我們:八路軍不打仗,現在我們親眼看到八路軍是作戰的;過去有人同我們講八路軍沒有傷兵,現在我們看到了八路軍是有傷兵的;過去有人給我們講八路軍沒有捉住俘虜,現在我們看到了八路軍捉住了俘虜;在過去有人給我們講這地方人民害怕並恨八路軍,現在我們看到了人民是愛護八路軍、擁護八路軍的。」回國後,福爾曼又寫出《北行漫記》一書,他這樣寫道:「從我兩月中和八路軍在敵後一起活動中所見到的事實——真的從事參加於這種堅強據點與碉堡的佔領與毀壞——我才相信共產黨的說話並無誇張之處。」


美國《紐約時報》駐中國特派員艾金山也進入邊區訪問。他後來也指出:「隨共軍進入戰地的外國記者都認為中共軍隊的確竭力抗擊日寇。有許多在淪陷區跳傘降落的美國航空隊多由中共游擊隊營救出險,對中共尤為感激與讚揚。……去年三月每次日本廣播與華軍接觸,事如屬實,什九是與共軍的衝突。」


美國《時代》周刊駐遠東首席記者白修德到了延安後,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只有一點是確定不移的:他們的利益是和那些為窮困所迫、深受苦難的農民群眾的利益結合在一起的,從那裡他們得到最大的支持。」他同時強調:八路軍的力量就在於「深入到每個村鎮的下層黑暗中去,用他們的意志,用他們的口號從那裡喚起了國民黨以及日本人所不能想像得到的力量。這力量來自人民——來自無數麻痹著農村的壓迫的解除,來自群眾的智慧,來自農民的大無畏而持久的英勇精神」。白修德還曾回憶自己一次跟隨國民黨游擊隊行動,為了得到百姓的幫助,國民黨游擊隊謊稱是八路軍。由此可見,八路軍與群眾關係之融洽是其他軍隊無法比擬的。


補充一些書籍資料:

「1942年筆作者所在聯隊有一個小隊遭遇八路軍伏擊,全軍覆沒,武器全被奪走,等到援兵趕到時八路軍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像這樣八路軍戰術成功,日軍疏忽大意的事例,在冀東地區特別多。中國駐屯步兵第一聯隊也經常有小軍隊被八路軍全殲的事例發生。這是因為八路軍得到了民眾的支持,在情報戰方面佔據了絕對優勢地位的結果。」 -----------[日]藤原彰:《中國戰線從軍記》55頁


21頁「手榴彈是僅有的來源充足的武器」 ,22頁「中共領導的軍隊和其他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情形分歧,它的特點在於供應幾乎完全是自給自足。根本沒有外界援助的條件下進行的中共領導的抗日戰爭,應該被稱作當代最有戰鬥力和抵抗力的勝利戰爭。」

[英]林邁可:《抗戰中的紅色根據地——一個英國人不平凡經歷的記述》


引用天涯論壇 花貓009的帖子 的一部分答案

《岡村寧次回憶錄》:

《剿共指南》:

其他的以後再補充,看閱兵去咯


我突然想到
dota
前期大劣勢,結果己方敵法師不正面參團,瘋狂帶線,牽扯敵方3名英雄(50%以上兵力,一百多萬偽軍咱就不算了)奔波守塔,己方在正面四打二的情況下狂送人頭,越打越窮,外塔全丟,躲在高地不出,敵法師面對3人圍攻風騷操作,偷掉對方數座防禦塔,侵佔對方野區資源,最終拖得對面宿舍停電掉線。
請問誰是翻盤主力
我認為是宿舍大媽
而這盤遊戲唯一的翻盤點,則是這個已經站穩腳跟的敵法師,雖然也沒起多大作用

有些人說了,要不是四名隊友打正面,哪輪的著敵法師偷塔?沒有四名隊友正面作戰,基地早就沒了。帶線帶的家都不要了!敵法師游而不擊,搶經濟,團隊毒瘤!
所以說下次遇上這樣的隊友,一定得好好謝謝人家。
以後遇上這樣的毒瘤,請介紹給我。

我無比同情和欽佩每一個民國底層將士為抗日所做的貢獻,但我越是這樣,越憎惡蔣政府。

。。。。。。。。。。。。。。。。。。。。。。。。。。。
說點跑題的話

有很多人說我這樣比喻不合適,好,我承認
那麼按照知乎一般價值觀,政府是一個服務機構,全體國民是他的納稅人。我繳了稅,政府理應合理分配資源,廉潔奉公,依法治國。政府收上來的每一塊錢,都應當善加利用。
如果政府沒有做到,那它取得的成就就是靠揮霍人民的利益取得的,那這個成就不應屬於這個政府,而屬於為他付出的人民。
那麼民國政府在抗日期間,各種捐稅,各種征糧不計其數,強征壯丁幾百萬,徵用義務勞工1400萬,如此龐大的資源,還有一千餘架飛機的蘇聯志願飛行隊和700多架飛機的美國志願飛行隊,以及數億美元的美援,僅僅用來抗擊不到日本陸軍總兵力四分之一的部隊,國民政府發揮了這些資源哪怕一半的價值了嗎?民國的腐敗揮霍了財力,將領的無能與內鬥揮霍著人力。
民國的抗日,為了誰?保護了誰?
問問一千萬勞工,它愛這個國民黨嗎?愛這個政府嗎?問問七百萬將士,他愛他的上司嗎?他願意追隨委員長嗎?
真正的抗日功臣,他們在內戰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簡單地說,在日佔區(主要是華北、山東,以及淮南部分地區)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建立地下軍事據點,建立物資轉運渠道,建立情報網,以及必要的時候通過軍事行動騷擾日偽駐軍,打擊他們的交通線和基層行政系統,破壞他們的征糧徵稅。
是的,共軍(八路軍+新四軍+地方民兵/游擊隊)沒有能力跟日軍正面對抗,我們要正視這一點,而這沒什麼好丟臉的。最近看一則老戰士訪談,說一次他們新四軍一個連加上地方民兵,幾百號人,把幾十個下鄉征糧的日偽軍圍在幾間平房裡,其中日軍只有一個小隊。但新四軍火力太差,土製手榴彈關鍵時候炸不響,就是打不下來,最後讓敵人順利突圍,連長還負了傷。這種戰例其實是很常見的,對面歪把子一響,我們的步槍手就抬不了頭,擲彈筒一出,我們僅有的機槍就沒了(所以實戰中我們的機槍打幾下就要轉移陣地,作用大大受限),稍拖得久些,敵人增援一到,重機槍和迫擊炮一架,想撤都撤不了。以這樣的差距去正面硬扛,實在是作死。
八路軍和新四軍剛改編完的時候只有6萬人,這點人在正面戰場上估計連一個日軍師團都擋不住就滅了。但他們化整為零地打了好幾年,上述這種小規模戰鬥打了數萬次,雖然從數據上看戰績有限,但實在地牽制和限制了在日軍在後方的行動,實際效果遠不遜於殲敵一個師團。比如,在沒有游擊騷擾的情況下,一小隊武裝日軍(加上偽軍)就能輕鬆控制一個小縣城,而時不時的一兩下冷槍,時不時地策反一兩個偽軍,佔領軍要想穩妥行動,就得增兵到中隊以上才行。所以說,這是一種規模雖小,但投入產出比很高的戰鬥。
而在一些規模稍大的戰鬥中,TG地方部隊雖然只繳獲得日軍的一兩門野炮,都能引發日軍的高度緊張,因為一旦TG擁有了這種重火力,附近所有的據點和碉樓都不得安生。
在正面戰場上,國軍的整連整營的山炮在日本空軍和炮火壓制下形同無物,而在敵後戰場,僅僅一門野炮就能對敵人造成巨大的威懾。
並不是說國軍兄弟沒用,這就是非對稱作戰的特點,你問問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軍,他們都懂,明明武裝到牙齒,卻天天緊繃神經,不知下一槍從哪兒打來。
在這個形勢下,日軍為了保障糧食和物資的徵收和運送,就必須在後方駐屯更多的「治安部隊」。
即便如此,共軍的隊伍不僅能生存下來,還能夠發展壯大,不斷地對日軍後方施加壓力,進而把日軍的實際控制區域,限制在幾個中心城鎮,和鐵路沿線,彼此只能艱難呼應,而對於佔地面積廣大的農村地區、山林地區,日軍雖然名義上佔領,卻每每顧此失彼,始終無法做到真正控制。

(圖為沁源圍困戰,實線以內為日軍實際控制區域,實線以外為TG游擊區,你看一下面積比例)至於那支一度幾百個打幾十個都拿不下的軍隊,到戰爭後期,居然能跟日軍打幾場勢均力敵的攻防戰了。
這就是TG的勝利。


我認識一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共產黨員,那時候也是每天鑽地道打游擊,但是他的主要工作很簡單,就是教小孩們認字,事實上後來一直到建國後幾十年他都一直是一名語文老師。只不過在抗日戰爭的時候,當語文老師也是冒著生命危險的。他們當時也沒有太多別的想法,只是覺得跟那些強佔我國土掠奪我資源屠殺我人民的日本鬼子勢不兩立。救亡圖存的很多工作,可能都是很細小的,卻有著生命危險的,比如教小孩學漢字。至於很多大道理,其實他們也不懂,而且沒時間想那麼多,那麼遠。

近代中國戰亂流離,麻木恣睢的底層百姓很難有國家民族概念,本人以為TG在統一道路上做的最大貢獻也許就是讓億萬苦難深重的同胞有了作為中國人的基本認識,並且通過發動底層革命的方式,讓少數民族地區也從思想文化層面加入到中華民族大一統陣營中,從而最大限度保留了大中華文化圈的和諧和領土,主權完整。
------------------------------------------------------------------
題主貌似修改了提問,並將問題集中在「抗戰中共產黨軍是否同樣有能力與日軍正面對抗?」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抗戰中共軍的大本營是陝西,而陝西是西北乃至西南一線的重要屏障,實際上日軍最終沒能攻陷陝西,雖然據有黃河天險之利,但共軍也必定在正面戰場上付出了智慧與辛苦,血汗與犧牲,方能阻止日軍西進。

我還是那句話,只要擺事實講道理,就能想像當年抗戰打得多麼艱難,對人不對事地黑哪邊都不應該。

中國抗戰最吃虧在沒有一個統一而穩定的政府。離抗戰結束不過數年,當中華大地已經出現一個統一的,雖然還不那麼穩定的政府,中國軍隊竟然能夠成功地將世界上最強大的聯合國軍抵禦在三八線之外。

我有時候會想,假如當年前面對日本的是一個統一而穩定的政權,中國人是否根本不需要去打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而是可以早早地在朝鮮戰場上就成功將列強軍隊呵斥回家。

最近看了《民國投機者》,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針對 @安德烈公爵 :的國軍抗戰添亂說

國軍要是不給日軍「添亂」共軍就徹底哭了。國軍限於上層指揮系統的昏庸及控制力差並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打擊日軍。但中日戰力差距巨大正面作戰本來就會打的難看,共軍何嘗不想打幾個漂亮的正面戰鬥,只可惜要是共軍打傷亡同樣會極其慘重。所以毛澤東最早明白過來大鍋必須讓蔣介石背,自己做好敵後就行了,這正是共軍的長處國軍的短處。正面不能不打,不打就直接全部淪喪,日軍清剿之下游擊戰又如何,不過是第二個抗聯悲劇。那個時代共軍何嘗不想爭正統,登高一呼各路人馬群集延安而非重慶?可當時只有蔣記中央是最大公約數,能夠以法統駕馭各路軍閥。駕馭的不好看,但是除了蔣記中央沒別人能做到。毛澤東如此心機深遠不甘屈服之人也不得不雌伏一時。

共軍之所以能穩紮穩打發展敵後前期完全得益於國軍在扛正面,如果正面真的被三個月滅亡共軍根本來不及摸索在敵後發展的方法,還沒來得及總結經驗就會遭到大力清繳。當時共軍軍力尚且弱小也不足以拼損耗,只能退到西北深山學習抗聯了。中國的抵抗雖然不會終止但解放的日期就更加遙遙無期了。

【@黃琨 :不妨反過來想一想,按照朝鮮戰爭的樣子,如果是共產黨掌握這麼大批軍隊,拿到那麼多美援、德援,會打成什麼樣。再對比一下國民黨,看看他們是否盡到了執政黨的義務,就可以得出「中流砥柱」的結論了。】


事實上根本不可能拿到……因為美蘇都不會全力援助一個區區數萬人的部隊。別看蔣介石他倒是能團結軍閥,因為法統在,政治立場近似,本身就有指揮全國戰鬥的合法性。共產黨與軍閥的立場和主張迥異,軍力也弱小,如果蔣記中央迅速敗亡,其在廣大敵後只有農協的底子根本無法在第一時間制霸天下,共軍在抗戰早期要想獨樹一幟,只會狼煙四起周圍軍閥沒有誰可以服氣。毛澤東想明白了這個問題,所以聰明的選擇與蔣記中央合作,而不是像早期中共那樣見到反蔣勢力就勾搭一下。


你只能根據當時的1937年的現實出發而不是去想像一個局面。
試想美日合作瓜分東南亞中國會如何……試想日本打下中國半壁江山後選擇終止戰爭退回滿洲國歷史會如何……這根本不可能發生的,試想什麼呢。

在1930年代的中國中共與蔣和而不同,承認蔣的領導地位,讓其承擔正面戰場的作戰任務,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現實的選擇。不與蔣合作斯大林都不答應。

你想像共產黨能得到同樣大批的軍隊、美蘇德援助。最簡單的問題是「憑什麼」,憑你是穿越人?有可能么?怎麼給?這裡面一個問題都解決不了。所以反過來想沒什麼用,站在當年抗戰的歷史門檻上,你就是穿越回去也很難做的比蔣、毛更好。相比之下蔣錯失了很多機會,搞糟了很多戰鬥,但最後結局還算可以接受。面對滿地圖的戰爭迷霧,蔣至少得了個60分。絕大多數人恐怕連20分都得不了。

反過來想一想,金將軍這麼厲害席捲朝鮮半島如卷席,為啥蘇聯人不在1940年代給他大量武器裝備滅了日本人呢?人民軍和金將軍不是都能和美軍部隊鋼正面嘛(鋼側面不成),斯大林傻嗎?

這個至少還真能給,問題是憑什麼?有可能么?1930年代的金將軍就是拿了全副蘇聯裝備沒有經過多年磨練的黨組織和有經驗的士兵,光一個金大將軍也打不了仗,只能給滿洲國送經驗,連朝鮮半島的大門都沒摸到就被傳送回馬克思墓了。是金將軍變成弱智了么,不是,是因為他還缺少大量其他必需的歷史條件和人員、物質支持。

在抗戰中毛蔣都盡了自己的歷史責任,有的表現好些有的表現差些。但這些表現也要立足在他們擁有的歷史資源上。至少當時中國大大小小十幾股軍閥沒人能夠取代蔣記中央和延安的地位。而延安雖然心有不甘但也要接受蔣記中央的領導,在這個大前提下再打出自己手中的牌,就是這樣。

——————————————————————————————————————————————————————————————————————————————

抗日戰爭中,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這一點,我們已經正確地解決了。那末,游擊戰爭就只有戰術問題,為什麼提起戰略問題呢?……如果我們是一個小國,游擊戰爭只是在正規軍的戰役作戰上起些近距離的直接的配合作用,那就當然只有戰術問題,沒有什麼戰略問題。又如果中國也像蘇聯那樣的強大,敵人進來,很快就能趕出,或雖時間較久,但是被佔地區不廣,游擊戰爭也只是一種戰役的配合作用,當然也只有戰術問題,沒有什麼戰略問題。正規戰爭相配合游擊戰爭戰略問題的第二個問題,是和正規戰爭相配合的問題。這是依據游擊戰爭具體行動的性質,說明它在作戰上和正規戰爭的關係。認識這種關係,對於有效地戰勝敵人,是有重要意義的。游擊戰爭和正規戰爭的配合有三種:戰略的、戰役的和戰鬥的。——毛澤東 一九三八年五月


在抗日戰爭的全體上說來,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因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命運,只有正規戰爭才能解決。就全國來說,在抗日戰爭全過程的三個戰略階段(防禦、相持、反攻,中,首尾兩階段。都是正規戰爭為主,輔之以游擊戰爭。中間階段,由於敵人保守佔領地、我雖準備反攻但尚不能實行反攻的情況,游擊戰爭將表現為主要形態。而輔之以正規戰;但這在全戰爭中只是三個階段中的一個階段,雖然其時間可能最長。故在全體上說來,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在戰爭問題上,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條件說來,國民黨擔任正面的正規戰,共產黨擔任敵後的游擊戰,是必須的,恰當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協助的。

——毛澤東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六日


雖然尾巴沒趕上打,但是正處於抗戰首階段的毛澤東顯然沒打算自己背鍋,再說這鍋也背不動。你讓毛澤東去學鐵托?你看蘇聯敗了鐵托去玩什麼。 @趙國星 《我比毛澤東還聰明系列》


鋼鐵雄心3,校長開局即使是最高難度,依然可以37年開戰,38就落日的。而交給ai,基本就是3個月丟光沿海地區,接受苦澀的和平。而TG開局,即使大神都對此非常頭疼,沒資源,沒科技,沒人力,沒部隊。只有幾個高達師和一票高級將領(將領總量也不足,一爆兵就沒人指揮了)。真實歷史裡,校長就是ai操作,TG就是神級操作,自降中立和日本開戰,還佔了不少地,拖住日本不少兵力,使校長沒丟光所有勝利點。不是說校長不行,只是成果與資源投入比太低,如果說TG是高於1的話,校長估計小於0.5。成果比TG高只是因為總量大。至於扮演角色就是拖住日本,給大哥下餃子的時間,然後坐等躺贏。至於中國戰場後來都是二三流部隊,玩過44年日本的都知道作為一個人力為0的國家,再三流的部隊也是好的,想贏的唯一方式就是儘快解決中國戰場,迫降校長,把部隊抽回太平洋戰場。


受不了某些人搬什麼七分發展一分抗日的老段子,直接回復到答題區。罵共軍只顧發展,怎麼不看共軍在哪發展的?共軍原來的地盤在陝西,根據地怎麼跑到被日軍佔領的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去了?這明明是收復失地好吧,這種發展難道不是越多越好?這要是國軍乾的不知道果粉還會不會說成是委員長光發展不抗日,合著法國荷蘭的敵後抵抗組織都是戴高樂光發展不抗德的證據了。委員長把地送給鬼子,還不許共軍搶回來了?共軍的意義就在於發展,共軍後來發展到100萬人。維持100萬人需要佔據大批地盤消耗大批糧食,武器,資源,每天都在擠占鬼子的生存空間。這些東西不是從鬼子手上搶來的,難道是委員長送的?東三省抗聯被打跑了,鬼子完全控制東北,讓鬼子實力大增,東北成了鬼子侵華基地。沒有共軍在華北撐著,華北就會被整合成新的基地,鬼子資源人口越打越多抗戰還怎麼打。100萬共軍需要大批鬼子去對抗,還要組建偽軍維持統治。鬼子不僅難以從佔領區獲得資源,還要消耗資源,這才是打成持久戰的原因。能維持100萬人的資源武器到了日本手裡是國軍的滅頂之災。要是日本完全控制北方的人口資源加上寧滬杭,汪偽政府隨便就能搞出幾百萬皇協軍來,和幾百年前清軍滅南明打到後期的態勢有什麼區別,歷代王朝哪個在這種態勢下能扛住?落後的滿清在這種態勢下都能摧枯拉朽,且不說當時中日間巨大科技和文化上的差距了。 抗戰共軍沒實力和日軍正面對抗,因為老蔣占著茅坑不拉屎,2.5億蘇援,8億美援連貪污帶送給日軍不知道發揮了幾個作用。如果當時是共黨執政,絕不會打成老蔣那種鳥樣,讓國軍將士百姓白白送命。 另外說一句, 把最好的兵源地和經濟區丟失給了敵方,導致自己只能拚命壓榨雲南貴州四川這種窮鄉僻壤的百姓 來維持600萬大軍的國軍 。是沒有資格指責不花國府一分錢,活躍在敵後,和日本搶錢搶糧搶地盤,使得敵人無法利用佔領區資源的共軍不抗日的。


不邀自答,中共的作用,應該就和現在一些人眼裡美國的作用一樣——燈塔。
試想一下,在廣泛的日佔區,那些農村裡,沒有收音機,沒有報紙,「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這樣煽情的話是飄不到這裡的。
在這兒的人們,直接接觸的,就是中共。
正是讓日佔區的人們一村一村,一縣一縣地看到了希望,中共才能從戰前幾萬人,影響力很小的軍事集團發展到戰後的可以和國民黨抗衡的規模。
有人說國民黨抗戰的桃子被中共摘了,我只能說:「東北,華北兩大平原這麼大的桃子國民黨不摘,還不許中共摘了?」


以下來自複製粘貼

1、1936年9月由於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開闢松花江下游抗日根據地,連續向日寇發起攻擊,將根據地、游擊區擴大至40個縣,引起日軍恐慌,日寇關東軍第9師團會同佳木斯偽軍共計20000餘人,對北滿抗日聯軍主力第三軍發起全線進攻。在趙尚志將軍率領下,中國軍隊轉戰北滿地區,大小百餘戰,僅冰趟子一戰,日寇就伏屍300多具。具我方共斃殺來犯之敵1100餘人。粉碎了日寇的圍攻。


2、1937年11月至12月,晉察冀軍區反八路圍攻戰役:日寇及偽軍共20000餘人分8路圍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參戰八路軍殲敵2000餘人,戰後,邊區所轄乘勝發展到30餘個縣,晉察冀軍區部隊發展到2萬人。

3、1938年初,日寇出動第4、第8師團主力和偽13、23、27、28旅和四個步兵團共計50000餘人向盤距在佳木斯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二、三路軍發動全線進攻,二路軍在周保中將軍率領下奮起反擊,向西突圍。大小作戰百餘次,殲敵1000餘人,突出了日軍包圍。第三路軍在李兆麟將軍率領下突圍,與敵大小作戰百餘次,殲敵1000餘人,突出了日軍包圍。

4、1938年2月,中共軍晉察冀軍區發動平漢鐵路北段破襲戰,斃傷俘日偽軍1200餘人,偽軍投降2500餘人,共殲日偽軍3700人;

5、1938年4月4日至4月27日,晉東南反「9路圍攻」。日寇30000餘人,參戰八路軍殲敵3000餘人戰後:日軍戰敗狼狽撤出晉東南根據地。

6、1938年8月下旬,中共八路軍129師發動漳南戰役,共殲偽軍7000餘人,

7、1940年8月20日,中共華北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此戰役共殲日偽軍40000餘人。


8、1938年9月至11月,晉察冀1938年秋季反圍攻,日寇共50000餘人,激戰後:日軍撤出根據地。

9、1938年9月20日至11月17日,反二十五路圍攻戰役;日寇共50000餘人,八路軍放棄縣城三座,殲敵5300多人。

10、1939年1月至3月,冀南1939年春季反掃蕩作戰;日寇共30000餘人,八路軍殲敵3000餘人。

11、1939年1至3月,晉南反「11路圍攻」:日寇共50000餘人,日軍戰敗,狼狽撤出晉南根據地。

12、1939年6月1日至7月14日,魯中夏反圍攻:日寇40000餘人,日軍114師團師團長沼田德重中將被擊斃(重傷死於醫院),狼狽撤出根據地。

13、1939年7月3日至8月,太行區1939年夏季反掃蕩作戰:日寇部隊共50000餘人,日軍戰敗,八路軍乘勝收復了榆社、武鄉、沁源、高平等城。


14、1939年10月,由於楊靖宇將軍對日寇多次出擊,日寇調集關東軍890部隊、590部隊、356部隊、第二守備部隊6個守備營及偽軍2、8軍管區全部約75000人對東南滿抗日聯軍主力全線進攻,楊靖宇將軍率部奮戰至1940年2月23日,壯烈犧牲。

15、同年12月,日、偽軍15000餘人和20000餘人分別向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二、三方面軍發起進攻,二支部隊在與日軍接觸後在魏拯民將軍率領下突圍。

16、1939年10月至12月,冀中區1939年冬季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共20000餘人,坦克30餘輛,飛機28架,八路軍勝利保衛了冀中根據地。

17、1939年10月至12月,北嶽區冬季反掃蕩戰役,日寇共出動部隊18000餘人及偽軍4000餘人,八路軍擊斃日寇阿部規秀中將,擊退敵人掃蕩。

18、1940年2月至4月,晉西北1940年春季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20000餘人,戰後八路軍乘勝收復日軍佔領的嵐縣、方山、臨縣3座縣城及11個市鎮。

19、1940年4月14日至5月5日,魯南春反圍攻,日寇部隊20000餘人。魯南軍區八路軍將敵人擊退,保衛了魯南根據地。


20、1940年4月至5月,冀中區1940年夏季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共30000餘人,偽軍6000餘人,八路軍將敵人擊退,保衛了冀中根據地。

21、1940年6月至7月,晉西北1940年夏季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30000餘人,戰後八路軍乘勝收復興縣、臨縣、方山、保德、河曲五城。

22、1940年12月至1941年1月,晉西北1940年冬季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及偽軍共30000餘人,八路軍殲滅日偽軍2500餘人,保衛了根據地。

23、1941年1月11日至2月10日,魯西春反圍攻,日軍共20000餘人,魯西軍區八路軍擊敗日軍保衛了魯西根據地。

24、1941年2月,中共軍冀中軍區,針對日寇的蠶食根據地戰略,主動發起全面反擊,戰役歷時半年,共殲日偽軍3000餘人;

25、1941年2月中旬,新四軍第一師發起討伐偽軍李長江戰役,殲滅偽軍5000餘人。


26、1941年2月至6月,冀中區1941年春季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共15000餘人,偽軍5000餘人八路軍殲日偽軍3000餘人,保衛了冀中根據地。

27、1941年5月至7月,冀東區1941年夏季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20000餘人,偽軍20000餘人,共4萬餘人,冀東區受損嚴重

28、1941年8月至10月,晉察冀1941年秋季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及偽軍共70000餘人,晉察冀軍區擊退日軍,保衛了抗日根據地。

29、1941年9月至10月,太岳區1941年秋季反掃蕩作戰:日寇部隊20000餘人,八路軍與國民政府武士敏部協同作戰,取得勝利。

30、1941年11月2日至12月28日,沂蒙山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共50000兵力,參戰八路軍及抗日根據地軍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才將敵人趕出根據地。

31、1941年11月,中共八路軍冀東軍區討伐偽治安軍戰役,針對22個團的偽治安軍發起全面進,共殲日、偽軍5000人;


32、1941年12月,新四軍發起侏儒山戰役討伐偽軍戰役,共殲滅偽軍5500餘人,日寇200餘人。

33、1942年3月,日寇第27師團和第15混成旅團及偽軍共30000餘人向冀東抗日根據地地發動全面進攻,八路軍第12、13軍分區展開反擊,至7月,共消滅日偽軍2500餘人。

34、1942年 5月1日至6月底,冀中區「五一」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及偽軍共近80000人。冀中根據地遭到嚴重摧殘,根據地絕大部分變為日佔區和游擊區。

35、1942年5月15日至6月20日,太行太岳夏季反掃蕩作戰:日寇部隊共50000餘人;參戰八路軍突圍,根據地遭到嚴重摧殘,部分變為游擊區。

36、1942年8月,冀東區1942年夏季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及偽軍20000餘人,參戰八路軍乘勝開闢灤河以東、北寧鐵路以南400餘個村莊,使冀東抗日根據地人口增至270萬。

37、1942年9月至10月,冀魯豫區秋季反掃蕩作戰:日寇部隊及偽軍30000餘人,配屬坦克10餘輛,汽車250輛,參戰八路軍以兩倍傷亡擊退日寇。


38、1942年9月至12月,冀東區1942年秋季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及偽軍46000餘人,參戰八路軍被迫撤出根據地,冀東抗日根據地遭到嚴重摧殘。

39、1942年10月,中共八路軍太岳軍區發動沁源圍困作戰,至1945年4月共殲日偽軍4000餘人:系抗戰中長期圍城作戰的經典戰例。

40、1943年1月,中共八路軍冀中軍區發動恢復根據作戰,至同年5月共殲日偽軍4000餘人;

41、1943年2月17日至4月10日,蘇北1943年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及偽軍共20000餘人,進攻蘇北鹽阜新四軍第3師與日寇轉戰月余,殲敵1800餘人,取得反掃蕩勝利。

42、1943年5月,中共八路軍冀東魯豫軍區發起討伐叛軍(偽軍)的衛南戰役,共殲偽軍5600餘人:

43、1943年5月,中共八路軍129師發動林南戰役,共殲日偽軍7000餘人:


44、1943年7月,中共八路軍青河軍區發動青紗帳攻勢作戰,共殲日偽軍3000餘人;

45、1943年9月至11月,冀魯豫邊區1943年秋季反掃蕩作戰:日寇部隊35000餘人,參戰八路軍苦戰獲勝。

46、1943年9月至12月,北嶽區1943年秋冬季反掃蕩戰役:日寇部隊及偽軍共40000餘人,參戰八路軍以2400餘人犧牲的代價,殲敵9000餘人,大獲全勝。

47、1943年10月至11月,太岳區1943年秋季反掃蕩作戰:日寇部隊及偽軍共20000餘人,參戰八路軍重創來犯之敵,大獲全勝。

48、1944年3月,中共八路軍魯中軍區發動春季攻勢作戰,共殲偽軍7000餘人;

49、1944年5月,中共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北嶽軍區發動保衛麥收攻勢作戰,共殲日偽軍3500餘人;


50、1944年5月,中共八路軍山東軍區發動夏季攻勢作戰,斃傷俘日偽軍3800餘人,偽軍投降1000餘人,共殲日偽軍5400人;

51、1944年8月,中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轄膠東軍區發動秋季攻勢作戰,共殲日偽軍5000餘人:

52、1944年8月,中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轄渤海軍區發動秋季攻勢作戰,共殲日偽軍5000餘人:

53、1944年9月,日寇第8、9混成旅團加上配屬偽軍共20000餘人,向八路軍冀東抗日根據地發動全面進攻,八路軍冀熱遼軍區向日寇全面反擊,殲敵3200餘人。取得勝利。

54、1944年11月,中共八路軍山東軍區發動冬季攻勢作戰,斃傷俘日偽軍4100餘人,偽軍投降3500餘人,共殲日偽軍7600餘人;

55、1944年全年,中共八路軍129師各部對日寇佔領區進行連續性全面反攻,共殲日偽軍72900餘人,史稱129師1944年反攻作戰。


56、1945年2月,中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轄膠東軍區發動討伐偽第七路軍作戰,,共殲偽軍9000人:稱玩底戰役。

57、1945年2月,日偽軍40000餘人向八路軍冀熱遼軍區「掃蕩」。冀熱遼軍區部隊開始反擊至6月初,消滅日偽軍5000餘人,取得勝利。

58、1945年4月,中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轄渤海軍區再次發動攻勢作戰,共殲偽軍3300餘人:

59、1945年4月,中共八路軍冀中軍區發動春季攻勢作戰,共殲日偽軍3700餘人:

60、1945年4月,中共八路軍太岳軍區發動豫北戰役,,斃傷俘日偽軍2800餘人,偽軍投降1700餘人,共殲日偽軍4500餘人;

61、1945年4月15日,新四軍第四師於津浦東向日寇發起全線進攻殲日偽軍3000餘人。


62、1945年4月24日,新四軍第三師發起阜寧戰役,殲偽軍2400人,俘偽軍2000餘人。共計殲敵4400餘人;

63、1945年4月下旬,中共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發起南樂戰役,共殲日偽軍3400餘人:

64、1945年5月 1日日偽軍30000餘人以魯中、濱海抗日根據地為重點的全區性大「掃蕩」。這是日寇的最後瘋狂,山東軍區在羅榮恆率領下,在反擊日寇掃蕩的同時,開始對山東日、偽軍全面反攻,5月7日,魯中軍區主力擊斃日軍第53旅團旅團長吉川資少將,僅在此反掃蕩戰役中就殲敵5000餘人。

65、1945年6月,中共八路軍冀中軍區第8、9軍分區發動子牙河東戰役,共殲日偽軍3600餘人;

66、1945年6月,中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轄魯南軍區發動攻勢作戰,共殲日偽軍3000餘人:

67、1945年6月,中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轄魯中軍區發動討伐偽和平建國軍攻勢作戰,共殲日偽軍7300餘人:稱安丘戰役。


68、1945年6月,中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轄渤海軍區發動攻勢作戰,共殲日偽軍5900餘人:

69、1945年6月,中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轄膠東、渤海軍區各一部聯合發動攻勢作戰,共殲日偽軍5400餘人;

70、1945年6月,中共八路軍山東軍區抽調多處軍區部分部隊發動攻勢作戰,共殲日偽軍6000餘人:

71、1945年6月底,中共八路軍太行軍區發起安陽戰役,共殲日偽軍4100餘人:

72、1945年7月,中共八路軍冀中軍區第5、7、8軍分區,向日軍發動全面攻勢,共殲日偽軍7000餘人;

73、1945年7月,中共八路軍冀魯豫軍區發起夏季攻勢作戰,共殲日偽軍6900餘人。


一日企靠強大的資本、技術優勢,產品輕鬆打進國內市場,央企、地方國企市場上節節敗退,僅僅靠偏僻地區日企不能到達之處,苟延殘喘龜縮一偶,形勢危如累卵。

然則,一沒爹沒媽不受待見的民企異軍突起,在日企市場的腹地,靠信譽、靠拉家常、靠不屈的鬥志,深挖細耕客戶需求,乘日企店大欺客之機,收復廣大農村市場,站穩了腳步,逼迫日企停止了收購、兼并央企、國企的步伐。
此處是不是應該有掌聲!

嗯 你猜對了。故事裡的民企是共產黨,央企是蔣介石,地方國企是本地軍閥,被兼并的國企、央企是汪精衛、溥儀。


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不是單一黨派的功勞,那些普通的老百姓知道什麼黨派什麼黨派嗎?知道什麼是馬列和三民主義?普通老百姓只知道,cnmd小日本不能進來。
爭論誰抗日功勞大,真的沒意義。你指望著八路軍那點破爛裝備那點人去打正面戰場?老蔣又不給裝備,給毛澤東工資一個月才幾塊大洋,44年還想著閃擊延安。
同理,你叫老蔣去打游擊戰打得好?紅軍打了十年游擊戰爭,老蔣的中央軍去打游擊能比八路軍打得好?噢,對了,老蔣試過,南嶽軍事會議,建立游擊軍,結果汪狗xxxxxxxx(腦補五千字)
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高度團結的歷史性時刻。
在抗日戰爭之前,還沒有哪個哪段歷史能夠將四萬萬人團結在一起。
抗日戰爭說明的不是哪個黨派的優越性。
而是中華民族的優越性!
我們自古吃苦耐勞,聰明勇敢……(自行想像所有讚美詞語)
在整個二戰中還沒有哪個國家是以農業國的身份戰勝一個比自己強大的工業國。
在整個二戰中還沒有哪個國家是血戰八年仍然不放下自己手中的武器。
以上言論不把汪狗歸納為中國人。
以上。
好吧,我承認我跑題了。


我求求你們了,這麼打臉真的好么?


簡單地「以空間換時間」是不行的。別人佔了地盤,就會有更多的資源,越換越強。共產黨的作用就是阻礙對方利用佔領區的資源,而且對方還得投入額外的資源去維持交通線和佔領區治安。


推薦閱讀:

如何系統地區分設立在中國的非政府組織(NGO)、非營利組織(NPO)與官辦非政府組織(GoNGO)?
中國當前經濟形勢是怎樣的?
中國製造業未來出路在哪?
為什麼感覺quora上有很多五毛?
中國落後於世界是什麼時候?

TAG:日本 | 軍事 | 中國 | 抗日戰爭 | 八路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