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歐洲理工學院學習建築是怎樣的體驗?

發現知乎上講到ETH的回答大多是金融還有物理之類的,有沒有大神在ETH之類的,歐洲的理工學院學習建築的經驗可以分享一下?謝謝


&<新補充幾張另外一個MAS fabrication的期末成果照片&>

我念的是ETH 的MAS program in CAAD (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e Design)
MAS 全名是Master of Advanced Studies ,是英文授課的

他的入學要求是給已經有碩士學歷 或是有工作經驗的人申請的,
會這樣規定的原因是因為歐洲之前普遍的學制是Diploma,
也就是念完diploma的人就等同於有碩士學歷,
MAS program提供給diploma 畢業的人能依照喜好在特定的方向上有所專精,
(有點類似英國AA的diploma與DRL的關係)

而德語授課的MSc碩士部分,我並不了解,還請其他人做補充

而ETH Zurich在建築方向上的MAS有CAAD,也就是我就讀的
今年剛成立的Architecture and Fabrication
由專精於機械手臂的建築師二人組Gramazio and Kholer帶領
Urban Design , Landscape Design...等等

&

請看學校網頁,下面是MAS program的列表,要求跟教學目標都有詳細描述
https://www.ethz.ch/en/studies/continuing-education/programmes-and-courses/mas.html
(有鑒於有幾個人問我要怎麽申請,請一樣看這個網頁連結,
上面有詳細的申請要求跟方式,各MAS都有自己的網站,
也可以直接連去他們網站看,或者直接寫信給對方,都是更有效的方法)

大家不陌生的機械手臂搭建磚牆

基本上各MAS的授課都是完全獨立的,平常的討論與授課是在各組自己的研究室所在地進行,
(德語授課的本科與碩士是另外一個授課系統)
當然若你能應付得來,而且與組上的課程沒有相衝突的話,也是能夠額外修課
我有選修了Digital Urban Simulation, Urban Crowd Visualization,以及DFab的課程

曾選修過的Architecture and Fabrication課程

&

我們這個組,在過去是由一個一個單元貫穿整個學年,每個單元密集上課數周,
可能這次專門討論哲學理論,可能這次專門研究processing與其應用,
最後每個人都要完成自己的論文。

CAAD表定是一年program,但幾乎大部分的人都會多延長一個學期來完成論文。

而在我入學這一年,教授Ludger Hovestadt決定轉變教學模式,
改成每周有固定的課程,並穿插由博士生帶領的短期workshop,Unity的應用,Python爬蟲應用...etc

教授Ludger Hovestadt的玉照

在教學上,教授更加側重於建築理論的深入探討,
尤其針對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各種數字工具背後的思維邏輯,
他的理論簡單說就是,歷史的演進與各時期的重要思想同時也影響著我們看待設計的角度,
從巴洛克,文藝復興,到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學,
以及互聯網的發明,Google搜尋引擎的運作原理...等等,都是每個時代主導的思維模式。

這是教授幾年前的lecture的視頻,他講得很玄,我也聽得很頭大
07.05.2013 Ludger Hovestadt

除了理論的部分,教授也親自教授Mathematica這軟體的應用,並用這軟體來闡述背後的理論。
在後期我們也接觸到了一部分的機器學習演算法。(Self-Organizing Map)

但很遺憾地在我入學前,CAAD 的重要支柱,
Michael Hansmeyer以及Benjamin Dillenburger 離開了,無緣接受他的指導,

Michael Hansmeyer的玉照

以及他在TED的演講
https://www.ted.com/talks/michael_hansmeyer_building_unimaginable_shapes?language=en

我們在今年初也有和在西班牙巴賽羅那的IAAC
(Institute for Advanced Architecture of Catalonia) 合辦工作營
http://www.caad.arch.ethz.ch/blog/dynamics-in-extreme-environments-workshop/

這是我們CAAD的網站
http://www.caad.arch.ethz.ch/blog/

之前由學長教授的Arduino

過去某個學長的某項project
https://vimeo.com/66817346
最後附上一張
我們這一屆在Vitra Campus的合照


馬德里理工
在中國不怎麼知名的大學, 建築學院倒是很有實力,出過Rafael Moneo 和現在仍在執教的Campo Baeza
和其他很多歐洲大學三年本科兩年碩士不一樣,我們五年制本科,大多數人要讀六年,之前沒改教學大綱時平均畢業年數是9.5年(但是畢業後就有建築師資格)
如果說有什麼體驗的話那就是,真的很累,教學上不管藝術,設計還是理工學科都很看重,也經常會有大師來比如王澍有來過,前不久Alvaro Siza也來過
老師的權力很大,設計課老師把關也很嚴,作業一般情況下是相當多的
很多人一提到西班牙就覺得,西班牙人懶散,遊手好閒,可是在建築學院真的是看到西班牙的菁英們在努力(或者掙扎),我相信在歐洲其他建築學院也一定是這樣的氛圍,區別無非只是側重不一樣,有些學校更偏向藝術,有些學校更偏向理工結構等,有些學校也在尋求平衡
但是建築是一輩子的修行,經過了本科階段,甚至到了碩士,到了工作,拿了一注後,就能說真的懂建築了嗎,還是無非是玩拿框框套柱子的遊戲呢,建築學院真的教會我的是踏實的做事,對事物一視同仁的態度,不管是畫剖面圖還是做流體力學畫結構細部還是背藝術史,人生的積累遠比一個名號重要多了


每天都在懷疑自己中度過。。。
臨畢業做畢業設計的那個學期開始前,一踏進校區就被巨大的抑鬱籠罩
同學都太牛逼,大家都在入學前有三四年畫施工圖的經驗,並且經過第一年50%的淘汰率。
各處能接觸到的信息太多太多,根本學不過來,永遠讀不完的文獻和找不完的Reference。大家還比你讀的快三四倍。
世界上的確有勤能補拙的事情,但是建築是經年累月的浸淫。在Kontext缺失的情形下,有種做什麼都使不上勁的感覺。
我所在的學校,同屆畢業的Master學生都是方案施工兩門牛。並且以該校的教學和本地市場的定位,Master畢業的學生,默認可以獨立完成一個從方案初稿到申請建造許可到建造的所有流程。包括和甲方,各工種的交流,施工圖繪製,各種相應的政策法規流程所需要的文本和paper work,時間的控制,對於各種討論會議的安排把握。當然競標肯定是多人合作。
但是這種對整個建築建造流程的完全掌控,實話說,國內的應屆碩士畢業生肯定是拍馬也趕不上的。so,基本的體驗就是,所有和你同屆的同學,甚至比你低幾屆的學弟學妹,都特么是你的前輩。
不想給我身邊那些充滿才華和精力無限的中國留學生朋友們拖後腿,就匿了吧。。。


謝邀。
但是不懂。
聽說很牛,很壓抑。


感覺現在已然是德語區的天下了。


推薦閱讀:

可視化是不是bim重要優點,有沒有體現bim強大功能的宣傳片?
如果土木建築、電氣、熱工等工科連考證掛靠收入都沒了,這些領域從業者和IT金融收入差距是否會進一步拉大?
建築工業化普及的瓶頸是什麼?是讓建築師更自由了還是更局限了?
北京的福祿壽酒店作為波普建築的一種,為什麼不能夠被這一時期的人們接受呢?
有沒有人覺得目前建築學學術期刊似乎成了明星建築師、建築教授、大院主持建築師和雜誌社的合謀?

TAG:建築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ürich | 建築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