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樂於和自己的父母溝通,無話不談?
如何和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獲取她的信任,使她樂於將自己生活情感上的困惑分享給父母聽?
就父母這個角色來說,幾乎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作為父母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規則界限的制定者,而這個對於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降低風險的要素。而這角色功能的作用,決定了孩子不會和父母推心置腹。
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作為父母不要想著當「全能角色」。孩子一定會有些東西不會與你分享的。理解和接受就是了。至於閨蜜和死黨的角色還是交給孩子的朋友圈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初兒時父母如何教的,未來孩子身邊就會有一群什麼樣的人。
另外而言,年齡,成長經歷和時代的差距導致兩代人即使對於同一事件也必定會有不同的理解。而這些差異也決定了二者很難有非常高的認同感。
但要說有效溝通的話。我覺得大原則就是不要以過來人的身份去要求孩子。該經歷的要放手讓孩子經歷,每個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不要想著:我把我的經驗告訴你,你就不應該犯這個錯了。對於孩子走你當年的道路的時候,也請儘可能以同行者的狀態陪伴。
要有那種看著孩子摔倒而不動聲色的能力。在幫助孩子之前尊重孩子意願。如果做到不成為一個:「以自己方式粗暴解救孩子」的家長。孩子自然更容易提高對你的認同感。認同感越高,關係才會越近。我覺得這件事的精髓就是交流和分享,但是不要做評判。
小孩子願意說,就傾聽,但不要去評價或者評論。
小孩子不願意說,就先說自己,把小孩子的話引出來,但是仍舊不要做評論和評價。
如果小孩子說的事情里涉及到需要更正的東西,要講道理讓小孩自己做結論。
不要大驚小怪,不要高高在上。
盡量發現小孩子做的好的事情,進行表揚和鼓勵。
然後小孩就會樂意跟父母說自己的事情。
當然這種方式也僅限於12歲以下的小孩。小孩大了,就沒用,而且那時候什麼都聊也沒有意義。「大人說話呢小孩少插嘴」。
遠離這句話以及表達出這種意思的任何行為。
你跟孩子交心,孩子就把你當朋友。說簡單也簡單,就看大人能不能放下身段啊。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媽特彆強勢,其實也蠻自私的。小時候家裡有任何事,我都是不知情的,包括我要學什麼,我媽從不問我的想法,就替我做了決定。而且我媽喜歡到處吹噓,把我的隱私統統毫無保留的蠻世界講,講得時候還添油加醋。所以我一直暗中下決心,只要我有能力獨立了,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離開家,離開我媽,越遠越好。在這樣的背景下,你知道,我不可能和我媽無話不談。
到我自己有了孩子,我決心不能重蹈覆轍。我們所有大事小情,都要徵求小豬的意見,大到買房買車,小到晚飯吃啥。雖然她只是個小屁孩,但我從來就當她是我的好朋友,我的顧問。她的意見可能社會經驗顯得不足,但是自有她的感受和感情,仔細聽來,有時候很有道理。
所以我們家很民主,沒什麼需要瞞著孩子的,孩子也會更有責任心,考慮問題更成熟。最重要的是,你對她的尊重,對她的意見的重視,讓她更信任你,願意把她的想法講出來。所以,要想和孩子互動良好,首先是家長的態度,居高臨下,總覺得孩子要管要教,就不對。我們有很多地方還需要向孩子學習。
尊重、理解,這是首要並且是常識
平時多主動和孩子說說你的心裡話,注意,是說你的一些不會輕易和別人說的小秘密,或者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煩惱的好玩的有趣的甚至是簡單描述你在無聊的時間做什麼想什麼都可以,凡是你可以想到的都可以,重要的是要說出來。
我推薦吃飯時間,一家人面對面,有話好商量,還順便促進感情。
為什麼要這樣?
你不對他敞開心扉,憑什麼要求他對你無話不說?你放開心態,他自然就會接納你,有些事,你不問,他也會主動跟你說;有些事,你問了,他不說,說明他可以自己解決,他不需要你插手,又何必問?
不過,這個對家長的要求很高
因為你的話不僅僅是話,更像個現實版的講故事,並且還是真實故事,通過一個個真實故事,你的為人、思想、處事方式、生活態度、興趣愛好、言談舉止等等都在有意無意間影響著你的孩子
當然,即使你不這樣做,你帶、教孩子的過程中一樣也會言傳身教地影響孩子,只是我說的方法影響更甚
那麼問題來了,應該怎麼和孩子聊天?
不需要刻意的告訴他道理,道理是悟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說了他也未必懂,還撈得「說教」的罪名。前面我已經說了,你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無時無刻有意無意間通過你的故事已經在影響孩子了。
說故事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反省的心態,客觀、理智地反省自己哪裡對哪裡錯,應該怎麼做可以讓自己進步,故事中的配角又是如何。
人無完人,做錯事在所難免,在錯誤中進步,便是贏者。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親會感嘆:好難。
是的,我早就說了,這個方法很難,對家長的要求很高,卻絕對是最有效的方式。其實帶娃本來就難,你教育的是一個人的一整個人生,如何容易?
育人先育己親子溝通中,孩子說話的時間應佔到雙方對話、交流時間的70%以上,做父母的應少說多聽。
盡量找機會跟孩子輕鬆地聊天 有些父母發覺孩子不喜歡爸爸或媽媽很正經地面對面跟他們説教,但如果他們跟爸爸或媽媽在一起時氣氛比較輕鬆,比如做家務時或坐車時,孩子就比較願意跟父母説心裡的話。——聖經原則:申命記6:6,7。
不要説得太多 不要每件事都要説到孩子完全同意為止,這樣會使你和孩子都很生氣,相反,只要説出你的重點就夠了。因為當孩子自己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他會慢慢想想你説過的話,之後他就會把你的話「聽」進去。要給孩子這樣做的空間!
仔細聽,也要合理 你要仔細聽孩子説話,不要打斷他的話,這樣你才可以清楚了解問題在哪裏。當你回答孩子時,要合理一點。如果你太嚴,一點都不肯讓步,孩子就會設法鑽「法律漏洞」不聽你的話。《跟十幾歲的孩子沒有代溝》(英語)這本書警告父母説:「父母太嚴,孩子就會變成雙面人,他們在父母面前就説父母想聽的話,但轉個身背著父母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聖經原則:腓立比書4:5。
要冷靜 」要是孩子的意見跟你不同,不要反應太大,可以説些話表示你了解孩子的感覺,例如不要跟孩子説:「這種事有甚麽好煩的!」可以這麽説:「碰到這樣的事真的很煩哦!」
盡量引導孩子而不是命令孩子怎樣做 十幾歲的孩子培養邏輯思考能力就好像鍛鍊肌肉一樣。當他碰到一個問題不知道怎樣做時,千萬不要代替他「鍛鍊」思考能力。你和孩子一起討論這件事時,要鼓勵他想想有甚麽解決方法。你們一起討論過不同的解決方法後,可以這麽説:「你可以用一兩天來想想這幾個解決方法,之後我們再一起談談你比較喜歡哪個方法,還有為甚麽你會選這個方法。」
孩子不願意和家長說話,其實是你不懂如何和孩子說話
這是一份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書單
優讀推薦
大白給大家推薦3本書,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解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問題。
推薦書籍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作者: [美]阿黛爾?法伯 伊萊恩?瑪茲麗施
譯者: 安燕玲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內容介紹
兩位作者都是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美國最暢銷親子教育書系作者。並且她們是紐約市社會研究新校和長島大學家庭生活研究所的創建者。本書是她們在創辦的學校和研究所長期與父母們一起進行實驗的研究總結。如今世界上數以千萬的父母用自身的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非常有效。她們除了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頻繁演講外,還經常出現在《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和《歐普拉》(Oprah)等熱門電視節目里。
精彩內容
安靜專心地傾聽; 用簡單的詞句回應他們的感受;說出他們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納的,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不要過多提問與建議:如果我們一味地向孩子發問、指責或發表建議,孩子就無法清楚地、富有建設性地進行思考。
推薦書籍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
作者: 尹建莉
出版社: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內容介紹
作者是中國家庭教育女王,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中國家庭教育領域標誌性人物。她的書通俗 易懂,集科學性和實用性於一身,600多萬媽媽親身實踐證明:很全面,很管用!本書注重對所有媽媽和兒童的實用性,涵蓋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具體的生活事件接軌,讓家長可以將理念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和意識--所有的媽媽,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自己孩子對應的問題,並獲得可以「拿來就用」的解決方案。
精彩內容
在我們和自己的父母相處中,在我們和孩子的相處中,經常會出現因交流不暢而引起的誤會、痛苦。這些誤會和痛苦有時不是因為不愛或是不關心,恰恰可能是因為彼此太在意對方的反應而不敢說出來。
在家庭生活中過度強勢的人,他(她)讓配偶承受多少壓力,就會讓孩子承受多少重負;給配偶多大的控制,就會給孩子設置多少阻礙。
推薦書籍
《孩子:挑戰》
作者: [美]魯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爾茲
譯者: 甄穎
出版社: 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內容介紹
本書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這本書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中推薦的方法是基於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生活哲學理念及人類生活觀。基於此,德雷克斯在書中倡導:既不建議家長縱容孩子,也不建議家長嚴懲孩子,家長要學習的是如何成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們,有能力引導他們,不讓他們成了沒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讓他們在家裡感到壓抑和窒息。
精彩內容
當我們和孩子說話的語氣與和朋友說話的語氣一樣時,我們和孩子的溝通之門就敞開了。
「對」孩子說話,是在告訴他,我們要他怎樣,是在讓他順從,是我們在思考。而「和」孩子說話,是我們和他一起思考,找尋解決問題或改善情況的方法。
文章來源:
孩子不願意和家長說話,其實是你不懂如何和孩子說話
微信公眾號:優讀書館
ID:udubook
有時父母會發現,隨著孩子長大,父母越來越難和他們溝通了。
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很簡單。父母和孩子每一次談話都在向孩子傳達著父母對孩子的看法。在過往的談話中,孩子漸漸清楚父母如何評價自己,漸漸知道父母如何回應自己。如果他們總是得不到支持,總是感覺不到被接納,就會拒絕和父母交流。
在和孩子交流中,很多父母都會採用錯誤的溝通方式,正是這些溝通方式,漸漸阻礙孩子向父母敞開心扉。
舉個例子:
艾莉回到家以後,氣沖沖地把書包仍在沙發上,然後對著媽媽大吼:「我不要上學了!我討厭學校!」
以下3種類型的父母會使用各自不同的溝通方式。
1. 嚴厲的父母通常會採用3種溝通方式:命令,威脅和批評。
如果艾莉媽媽是這種父母,她可能會說:
「你必須上學!」(命令)
「你要是不乖乖上學,你就休想再要我給你買衣服!」(威脅)
「艾莉,你這樣想是不對的!」(批評)
2. 寬容的父母通常會採用3種溝通方式:贊成、安慰或轉移話題。
如果艾莉媽媽是個寬容的父母,她可能會說:
「你要真討厭學校就不去了吧。「(贊成)
「寶貝,你剛去學校還不習慣,過段時間就好了。「(安慰)
「好啦,別去想學校的事情了,你不是想看動畫片嗎,快開始了吧?「(轉移話題)
3. 理性的父母通常會採用4種溝通方式:說教、提供建議、分析和質問。
如果艾莉的媽媽是這樣的父母,她可能會說:
「現在不去讀書你將來一定要後悔。「(說教)
「你可以試著只去想學校里開心的事情,和那些喜歡你的老師多接觸,多交朋友。」(建議)
「你最近開始學習新東西了,壓力比較大所以才會討厭學校。」(分析)
「你為什麼會這麼討厭學校?」(質問)
有時父母還可能採用嘲諷的方式回應孩子,比如「不上學你能做什麼?你這樣能掙錢嗎?」「你講這種話太幼稚了!」
如果你是艾莉的父母,你會怎麼回答呢?
如果你的回答和以上提到的回答類似,或許你應該了解一種與孩子高效溝通的方式——積極傾聽。
03
什麼是積極傾聽?
據說只有1%父母知道的親子溝通方法_中國學習能力研究院
積極傾聽要求父母不對孩子的話發表任何意見和判斷,既不要批評也不需要讚美,既不去分析,也不嘗試給出解決方案,只需要理解並且共情孩子。因為積極傾聽的作用就是讓孩子知道他說的話被人聽見了,和父母的談話可以讓他將情緒釋放出去,而父母願意接受他這些情緒。
再想想艾莉的那個例子,當艾莉抱怨說討厭學校、討厭老師的時候,如果她媽媽採用積極傾聽的方式,她只需要表明她「聽懂」了艾莉的意思就夠了,而當媽媽開始使用積極傾聽的方式時,兩人之間的談話可能就會變成這樣。
艾莉:「我不要上學了!我討厭學校!」
媽媽:「似乎學校讓你覺得糟糕透頂了。」(總結艾莉的意思)
這樣的回應可以讓艾莉知道,媽媽接受到了自己的煩惱,而且沒有任何評判,她可以繼續表達自己的不滿。
艾莉的情緒會進一步釋放,她可能會說:「老師也非常討厭!「
媽媽:「看來你碰上了很多不好的老師。」
艾莉:「主要有兩個老師特別討厭,總是批評我作業沒做好。我怎麼努力都沒用,他們總能找出我做得不好的地方。「
媽媽:「所以你覺得很難過,他們只看到你不好的地方,卻看不到你做得好的地方,對嗎?「(說出艾莉的情緒)
艾莉:「是的,真實煩死了,他們還要教我一學期,我不知道能不能受得了。「
媽媽:「所以你現在很擔心自己這學期該怎麼過。」(說出艾莉的情緒)
艾莉:「是的,我能有什麼辦法呢?他們是老師,我也沒辦法開除他們。可能我這一學期都要忍受他們,或許我要多和別的同學商量怎麼做作業,不然沒法交差。」
在這一段對話中,艾莉媽媽沒有提出任何建議,她只是將從艾莉那裡接收到的信息表達出來,將自己感受到的艾莉的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在對話的最後,艾莉可以自己想出解決辦法。
04
為什麼要用積極傾聽去和孩子交流?
我們一天中會和很多人交談,但是大多數人沒意識到,很多人只聽到了交談中25%-50%的信息。
這種情況也會發生在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很多時候,父母聽到了孩子說話,卻沒聽進去——他們沒有感受到孩子的情緒,或者說他們想要糾正或者抹掉孩子的情緒,這時就會出現批評、評判、分析、提供建議、安慰等錯誤的溝通方式。
每當孩子帶著情緒和父母溝通的時候,實際上他最希望的是有人聽他講話,能夠理解他的情緒,陪伴他釋放情緒,理清思路。
積極傾聽的關鍵是需要父母與孩子共情,能夠從孩子的話語中聽到他們的情緒。
積極傾聽還能提高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孩子通過談話讓自己平靜下來,在情緒平復之後他們會開始自己尋找解決辦法。
當父母能夠傾聽孩子講話的時候,孩子會在和交談中體驗到被人理解。這種體驗會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孩子會感受到父母陪伴在自己身邊,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接納和關愛,甚至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當孩子長大之後,他們和父母的溝通障礙會更少,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接納他們的情緒。
十三歲時交女朋友被知道了,爾後,我媽叫我記得帶套…………比起盲目制止,適當引導的家長更有魅力有木有⊙▽⊙
背地裡跟他一起說媽媽的壞話…
我覺得引導孩子樂於和自己的父母溝通,無話不談的前提是足夠的信任和尊重。足夠的信任會讓孩子在和你交流事放下心底的所有壓力和顧慮,讓他們在你面前可以把你當做知心朋友可以無話不說,完全沒有任何壓力和顧慮。
足夠的尊重是你尊重他們的每一次選擇,不加過多干涉,除非他們做的是傷害他人的,危害社會的,他們的正常興趣愛好,想法應該值得鼓勵和尊重。我本身生活在一個思想自由,民主的家庭里,父母並不過多干涉我的生活和想法,只要是我喜歡的,想做的並且不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他們都鼓勵我,支持我,所以我特別喜歡和他們交流溝通,我覺得他們是我的朋友,人生導師,我願意和他們交流分享
說的可能不完整甚至不對,希望可以對您有一點幫助,同時,更多精彩活動及教育方式請關注中國童子軍:prcscout,共同幫助孩子增長知識、掌握技能、塑造人格、回饋社會、樹立正確卓越的價值標準、培養具有責任感、自立健全的公民和未來的領導人。
我不太贊同說父母和孩子成不了朋友,「閨蜜和死黨的角色還是交給孩子的朋友圈吧"這樣的觀點。
無可否認,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有一些自己的秘密和心事,這是成長的自然規律。而父母在這些敏感點做好尊重和理解就是了(不要去偷看孩子日記,隨意翻孩子的東西)。黃磊在一次採訪中曾經說過:「少女肯定是有秘密,我們為什麼要去偷窺呢?」(大意如此)但有秘密就意味著父母和孩子之間不能有一種亦師亦友的良好關係了嗎?再好的閨蜜和朋友,我想都是有各自的秘密和不能分享的事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維持友好的情誼。
反過來,親子之間也是如此,父母在要威嚴的時候「專制」,在該尊重孩子的時候予以「民主」,在日常中則坦誠相見,分享交流,以一種建議和客觀的心態來和孩子交心,分析事情利弊,我覺得這樣親子關係是能成而且是十分值得我們去努力的。
尊重 愛 關懷 陪伴 一定要是真心真意的 孩子感受得到
1.父母是傾聽者,不要打斷子女的談話,不要隨意下結論,要引導子女自己下結論!
2.子女說的悄悄話不要向其他人說,尤其在外人面前當著子女的面說。
3.一些小問題子女走些彎路是正常的,只要大方向正確就可以了,父母不要事事掌控,子女有子女的思想,他們不是木偶。
4.吃飯時父母不要當著子女面討論朋友,同事的是非。
5.父母要把握與子女平等的關係,不要變成說教的關係。
推薦閱讀:
※小孩子4,5歲,自尊心特彆強,過於好勝,怎麼辦?
※如何評價和解讀動畫短片《Alike》?
※小孩在幼兒園被欺負,導致孩子不願意上學。告訴對方家長也沒用怎麼辦?
※父母有恩於子女嗎?
※怎樣溫和地跟學齡前孩子解釋陽台上養的那隻美麗的雞咕咕/小白兔/大白鴿是要殺來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