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二元對立,無有分別心?


不用打破,當你想著打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二元對立」。

只要靜靜地看著它,看著這一切。

靜靜地觀照,觀照當下。


見過萬般紅塵,心量大了,就夠了。

見過最有權勢、最有文化、最有智慧的人,又見過最貧窮最愚蠢的人。

見過最新奇、最獨特,最有創造力的事物,又見過最僵化、最板結、最讓人絕望的世相。

見過那些純真的、光明的,也見過那些黑暗的、不道德的。

那時,便知道:其實,也並沒有什麼不同。見識了,看進眼裡了,對名相也就不執著了。

心裡裝著一面海的人,江河湖泊對她來說,可有差異?

終於:了了分明,如如不動。

————

世間修行,曾打過禪七。只是刻意取證,不是適合我的法門。


用慈悲心做人,以智慧心做事。

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意而不動。眼中有萬物,心中存大愛。行不落空亡,心不住萬有。


打破先慢說,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有分別心的時候,並不能注意到自己有分別心,而是很自然的就發生了。

所以,我想,第一步,總還是認識到自己有分別心吧?


顯揚聖教論十七捲雲:複次如是所說無分別者,於何等法,說無分別耶?頌曰:於法及法空,無二種戲論。無分別無窮;此上非應理。論曰:法與法空,俱無二分別二種戲論,故名無分別。云何為二?謂有及無。何以故?色、非是有。遍計所執相無故。亦非是無。彼假所依事有故。色空、亦非有。遍計所執相無所顯故。亦非是無。諸法無我有所顯故。如於色,色空;如是於餘一切法,及一切法空,當知亦爾。非離諸法及法空外,更有餘境是可得者。是故但說二無分別。非無分別更無分別。有無窮過。此上更無所知境故。


和起來唄!和起來不就是一啰!


依他所起以為自己有分別心,單一環境無法分別,了解這一點則知道分別心的本質。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善種種界。」

「常會故常生,  相離生則斷,

 如人執小木,  而入於巨海,

 人木則俱沒,  懈怠俱亦然。

 當離於懈怠,  卑劣之精進,

 賢聖不懈怠,  安住於遠離。

 慇懃精進禪,  超度生死流,

 膠漆得其素,  火得風熾然。

 珂乳則同色,  眾生與界俱,

 相似共和合,  增長亦復然。」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打破分別心的修行屬於中高級階段的修行,本身也分很多層次,普通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所以對下面的話,請大家辯證的去看,因為分別心,不二法門這些東西,本身都是不可說的(都是修行感受上的東西,用語言不可能準確表達,說出來的也都變味了),但我想解釋它又不可能不說話。

所以請不要糾結我的用詞,如果可能的話,請用您的心去體驗詞句背後的意思,僅此而已(僅針對外界感興趣的朋友,善知識請忍住笑)。

【不廢話了,直接進入正文】

1.

普通人的內心痛苦的來源,主要包括:執著心(對某個錯誤的觀念或習慣死抱著不放)、分別心(強行定義、區分事物,並通常伴隨著強烈的感受和情緒的慣性相合),以及妄想心(淺層的妄想是腦子裡各種混亂的強迫性思維的失控,深層妄想指的是色受想行識)等。

打破分別心的練習,是非常有意義的,即使對普通人來說,分別心弱了,心量也容易變得廣大,更有利於心態的平和與生活的幸福......

我的交規老師說過一句話:「道德永遠凌駕於法律之上」,深以為然,如果大家的道德素養都很高,很多法律條文是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的。

但我覺得修心的練習,實際上是凌駕於道德之上的,讓自己的心變得真誠而有中骨,柔軟而不失中道,慈悲而不失勇猛,那麼你的所行所做,就會無不正、無不善、不不喜......甚至都不存在這些問題,自然而至善......

如何修心,是成年人面臨的大問題,所以古時才有《大學》這本書,實際上這些學問都是針對成年人的,是修身、修心,安身立命的重要學問。

可惜,由於傳統文化的斷檔。當代人對這些已經完全不了解了,大家寧可守著抑鬱去自殺,也不知道原來我們的老祖宗有一種學問,可以幫助我們止息煩惱、獲得美好心境,又不失積極進取、享受幸福生活......

這個學問就是修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一條的修身指的就是修心)。而修分別心,是這個修心課程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之一)......

2.

那麼什麼是分別心呢?我不想給出定義(也不可能有準確的定義),直接舉幾個實修經歷中的例子(初級的),大家自己來體會。

一天,我一個人走在荒野上,突然肚子疼,發現四周無人,就隨便找了個草叢後面解決了。剛要起身時卻發現心理升起一股非常噁心、非常厭惡的感覺(新鮮的排泄物味道確實也挺沖的)。

突然醒悟,這種「厭惡感」不就是一種分別心嗎?同樣是臭的東西,為什麼臭豆腐能去吃,而排泄物卻使我如此厭煩,這不是潛意識裡把排泄物定義為骯髒的(有了分別),並且習慣性的伴隨了強烈的情感體驗嗎?

認識到了這點,為了打破它,然後......

我沒有急著起身,而是直接向後轉,用鼻子直接對著排泄物,閉上眼睛體驗這種對味道厭惡的感受......好了,很多人該說了:「聞粑粑的孩子,別和人說我認識你!」......

沒關係了,你們本來也不認識我,就算是親友,認識的也不過是我的臭皮囊......當然,我會這麼做,主要還是因為四周無人,只是為了煉心,沒必要牽扯到他人。

過了一會兒,嗅覺的感受雖然沒變,但心中的厭惡感基本消失了,起身、前行......在這往後,廁所練習都是我的重要修行......

比如昨天,我在一個從地漏中湧出大量屎的廁所從容如廁,然後在外面曬太陽,後面來的同志說這廁所能上嗎?我說能啊,只是有點兒噁心,他看了一眼,馬上跳回來,說:你確定是「一點兒」?!......

但目前階段我也僅限於嗅覺的練習,至於用手摸甚至舌頭嘗,還是超出了承受範圍,理可頓悟,事需漸除,慢慢來吧(即使消滅了這個分別,我也不用舌頭嘗,哈哈)......

評論中有朋友提出了「自欺」的問題,確實補充的很到位,在這個練習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自欺。我們是要從心靈最深處改善這種對待事物的好惡等反應,不是裝模作樣,勉強為之,不喜歡裝喜歡,這是最差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

3.

那麼有的朋友可能又會問了,改善這種分別心(平息對環境的「喜愛和厭惡」的內心感受反應)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不喜歡就不喜歡唄。《大學》中不也說:「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意思是,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心,好比討厭惡臭的味道,喜歡好看的東西,要如實知道自己的喜歡和討厭)。

從社會價值或道德價值來看,意義確實不大。這些東西基本都是不涉及倫理道德的,可以說這些修鍊是在儒家誠實面對內心的基礎之上,更深層次的東西,最大的作用就是心靈體驗的改善。

平息「好惡感」主要還是解決「心」的問題,尤其是業力牽引,因為只要「好惡感」還存在,我們的很多行為都還是被動的、有時甚至是過激的......

比如在中陰身的受生環節,你對異性的喜愛的這種分別心,就會引發「生」的問題,「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輪迴現象和各種痛苦煩惱就不可能根本止息。

當然,修行人主要解決的是輪迴問題。而就普通人來說,這個練習最重要的意義,是止息現實生活中的煩惱。

4.

何為第一義諦?在第一義中,萬事萬物本就無二無別,《心經》中說的好,在那種境界中,你的體驗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

也就是說心中只要有了生死、生滅等概念和過激感受就是有分別心(能量層面無生無滅,有生滅的都是外顯層面的東西);有了骯髒和乾淨等概念和過激感受也是分別心(文中例子就是);有了增加或減少的概念和心理預設還是分別心。

關於增加和減少,舉個例子:比如,商人有了更多的錢,政客獲得了更高的地位,學生獲得了更高的學位,教授發表了更多的文章、獲得更多的肯定,或修行人修成了什麼境界……

這時心裡感覺美美的,當然這並沒有什麼錯,但應知道,類似這種認為有了增長和進步的心就是分別心(當然一些抑鬱的朋友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是、總拖累別人、不配被人愛等等,自我評價降低、自我感覺減少了的心也是一樣,也是分別心)。

你真的有膨脹嗎?你真的有減少嗎?不管獲得了什麼,或失去了什麼,能增加的都不是你,能減少的也不是你,那麼你是什麼?用托利老師的話說,你什麼都不是,你只是:你是

我們的本質就是純意識的具有靈性的能量和存在(不管我用多少修飾語,說出來的都是錯的,我們就是:我是。而不是我是什麼),這種能量和宇宙至一生命(整個宇宙也是個靈性生命的能量體)本是一體,正是因為人類產生了「二元對立」的分別心,才讓生命和真我漸行漸遠,因為有了分別心之後,你就認為自己是個和宇宙區分開了的,獨立的個體,被嚴重碎片化了。

只有當你在某一個時間點,真正沉下心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那一刻,當你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能思考的淺層意識,發現了背後那個在應用這一切的覺者和本體時,你才可能接近了你的本質——那個與萬事萬物互動合一的「真我」,也只有在那一刻,所有對立才可能出現鬆動,甚至開始崩塌......

虛空盡碎、大地平沉......很多境界用語言來表述實在是太無力了,需要我們用自己的「身心」去親自感受和體驗,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嘗到其中滋味,體驗到真正持久的喜樂......

5.

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對分別心大概有了點宏觀的認識,但文中的例子很膚淺,真正的分別心的問題要複雜的多,只要存在任何一種觀念,都是具有「分別心」的表現。

下面我們換一個角度再來分析一下分別心的問題...

比如,分別心又可分為有「理」上的分別心,和「事」上的分別心(當然這也是一種分別心,大家胡亂一聽就好)。

凡給一個自然之人、事、物,強行定義了某種屬性的行為和心理都是「理」上的分別心。

因為你的心理有區別了嗎,就像日本神奈川殺人案中的罪犯,把人區分成了有用的和沒用的,就是在理念上有了分別心(然後他就為了世界和平,為了國家和民族,把「沒用的」都弄死了),這和希特勒經常把某個民族定義為劣等民族,或老美把一些國家定義為「流氓國家」別無二致,很恐怖的。

而如果這種理念勾起了你的感受、甚至引發了極端的行為就是「事」上的分別心了。比如你對工作有沒有一個高低貴賤的排序,如果你突然喪失了一份體面的工作,需要自己去天橋擺地攤,心理有沒有某種害羞、不舒服的感覺升起,那就是事上的分別心出現了。

也許你在道理上明白做什麼工作都一樣,工作根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你的心和內在感受還是會有東西升起來,這就是分別心……

我再舉個更深一點的例子(僅針對修行者):亞當夏娃偷食禁果,有了羞恥心後變成了凡人的故事,映射的也是這個問題,只要不產生某種慾望感受,人的身體有什麼好羞恥的呢,看到裸體就升起一種感覺,甚至認為身體是可恥的,這不是分別心又是什麼(分別心就是針對某個情境,心裡升起的某種感覺)......

我們有時看到西方描寫天人的油畫,都是不穿衣服的,反應的也是這個問題。

不是說天人的生活有多麼荒淫、不知羞恥,而是天人的心更加純凈,看到裸體時,不會有那麼強烈的、不得了的感覺升起。從這個角度來看,分別心的強弱,也是區分人性和神性的一個硬指標了。

如此,亞當和夏娃偷食了「禁果」,有了羞恥心,把身體給遮起來了,能不從神退化成人嗎......

存在羞恥心雖然有時對這個社會也有益處,但行者應該知道,那也是分別心,常人可鼓勵,修心當弱化。

當然,最後必須聲明,撰寫本答案,只是為了對這個問題進行淺顯的講解和說明(關於更深一層的聖者體證的分別心,由於沒有親證,我就不敢亂說了),我本人也並沒有斷除分別心(哪怕是淺層的),比如讓我像電影《美國派》中的青年一樣,光著身子在大街上跑,心裡一點兒不舒服的感覺都沒有,還是做不到,當然如果你做到了,千萬別說是我教的

-_-||

我一直認為,在家行者應該總體上看來和常人無別,只是性格更加平和沉靜,助人時更加主動熱情,待人更加溫暖慈愛,看到他人進步時更加歡喜(行者之間切勿互相中傷),行為上更加利他而已。行者,別把自己弄的怪怪的,能全身心融於環境也是分別心減弱了的表現。


人無我 法無我 好好念佛


常提醒自己,想想所處情境時的反面。知道二元,才能跳出二元呀


自體悟二元對立本質後,詞窮也。

各位可以體悟一下,有一花,甲評判,「美」,乙評判,「丑」。

可這二元評判真能改變花的本質嗎?

這花還是花,只是這花對於你而言,現在是「美」,或「丑」

這種美醜,本質上是建立在你大腦的觀念上,且常常還會變化

但花的本質變了嗎?

再如,一人在教室吃餅,甲評判,「行」,乙評判,「不行」

可這人的行為,本質上只是一種客觀行為,客觀行為怎麼被二元分開?

深一步,如果此評論觸及到人,就是這人「好」,這人「惡」

可你細細體悟下,這人,就是一個客觀的人,我們先不涉及玄學裡的靈魂層面

這個客觀的人,本質上會因「好」,「惡」的外在劃分,真的成兩半嗎?

別人評判你,你「好」,你「壞」

你覺得,這個你的本質,會因為「好」,「壞」被改變嗎?

外在二元評論唯一影響的,就是你大腦觀念對「自己」的看法

外在評論影響了你大腦對自己的看法

但細細想想,大腦覺得自己的本質,是「好」,或「壞」

真能改變自己的本質嗎?

大腦無論怎麼評論,自己的本質,還是那個本質,會改變嗎?

自心平和的方法不是在二元思維里打轉

不是人家說你不好,你去用自己的過往事迹,鼓勵自己,說其實自己還行

而是完全跳出這種思維,只用本質認知,體悟本心

自己的本質根本和好壞,大小,高低,貴賤沒有關係

打個不恰當卻很實在的比方,別人用二元思維評價你「好」,「壞」

就如同別人問你,你是「貓」,還是「狗」,你完全不必理會,因為你知道

你的本質是個人

不再用二元思維思考,而是認知自心本質。

自體悟二元對立後,面對事物再難以好,壞看待

而是用內心去體悟萬物本質

把二元對立思維,變成體悟本質思維(思維一變,萬物皆變)

萬物皆和,心自平和

此時,內心依舊會有喜愛的事物

只是喜愛,是因為喜愛此事物的本質

而不是因為這個「好」,才喜歡


老生常談但還說 菩提無樹鏡非台 本無一物何處埃 風幡皆靜唯心動 慧能若水利萬物


佛法八萬四千門,,,信解行證


一切都是心作怪,跳出那個二元對立的思維。事物本質是不好不壞的,種種介懷~分別的是人心。

推薦您看看以下鏈接

【佛教叫不二法門嗎?原因何在?】Handsome:謝邀。以下說話不難理解,究竟佛法為何叫「不二法門」?簡言之,就是「沒有二元對立」的法門,亦即是覺醒…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9021439/answer/113898881 (分享自知乎網)


手心手背,手心好還是手背好?


即使是佛法也有六道之分,又如何眾生平等呢?到最後也只能是對自己以外平視,僅此而已。


無分別心的最低限度:看淡一切,不計較得失。

就算這樣,你我凡夫俗子做起來也難,所以才要修行啊。

那無分別心還有什麼意義?

時時刻刻提醒你"看淡一切,不計較得失。"

所以真正無分別心的人,是不會來知乎的,因為要不起心動念,不求贊,不看評論。。。做不到的就來答題了,還要斟酌字句反覆編輯。。。你看:我們都有分別心。


不生一念


回應一下@學霸貓 的回答,確實見識世面很有用,但這個不是究竟的法門,山外有山,不可能見識所有的一切。我也不知道該如何修。現在認識一點就是分別心重有好有壞,好處是敏感,能覺人之不覺,壞處也是敏感,會有高下你我的對立。


修法啊!


1,如果你沒有弄明白什麼是「分別」和什麼是「了別」。

2,然後也不懂得去對照「轉八識成四智」的理論。

3,而且你還不會判斷「小乘和大乘」的「滅盡定和無生法忍」的止觀修學基礎。

4,甚至你對「唯識和中觀」的關於「能所」的解釋都一無所知。

5,居然想出個「怎麼打破分別」的提問,說明你……準備離開「盲修瞎練的隊伍了」!

6,「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是憨山大師說的,卻是見道後的人的精闢之語。其實應該說成「分別是識,了別是智」。

7,實話實說……初學者沒有開悟前,就想著怎麼去打破分別。等開悟了,就自然明白了。此處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朋友,你找到能打破分別的辦法後,記得告訴我一聲,我一定報答你一頓……板子!


推薦閱讀:

分享一些有趣的佛教幽默故事或者高僧(要現當代法師的)的幽默開示?
修行是為了什麼?信仰和修行有何區別?
開悟後與開悟前相比,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會有哪些變化?
為什麼說「諸法無我」?
懷孕時候念經生出來的孩子是不是真的很好帶???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