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年輕人出家是否選擇藏傳佛教的比較多?為什麼?

1,問題中的選擇出家的人指的是對佛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在修行上有一定體會的抱著積極心態出家的人,而不是指那些對生活心灰意冷避世出家的人。

2,提這個問題絕不是要挑起宗派之間紛爭,只是看到近些年一些年輕人選擇修行的法門好多會選擇藏傳佛教(包括最近比較有名的才真旺姆和彭露露),對這種選擇不是很理解,因為就我個人看法在大陸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如果選擇出家的話應該是選擇禪宗或上座部佛教比較理想,當然這種看法肯定有錯漏之處,所以想向有了解相關情況的人請教


謝邀!

題主這個提問「年輕出家人是否選擇藏傳佛教的比較多?」本身就有偏向性。中立的提問應該是「年輕出家人到底選擇那個傳承的比較多?」

不過,其實我沒有任何統計資料,所以難以給出是或否的答案。

不過,出家跟隨修習的法門無數,當然,一個法門或傳承比較普遍的話,自然選擇的人會比較多,無論是在家修行者還是出家修行者。

每一種法門也有與其契機的修行人。

說到年輕人出家,很多是有一定知識學歷的了。所以對這些高學歷通過深思熟慮的年輕出家眾來說,契機的可能會更偏向一些比較有系統化次第修學方式。

說到比較明顯有系統化的法門,首選可能是藏傳的次第修學,從下士道一直到上士道,由小轉大,由顯入密,一切都有跡可循。這些也是我們本身的習氣,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博士後等等的階梯性進度模式深刻在心裡的烙印。

南傳小乘佛教其實也是很規律,注重修行和戒律的。可惜是南傳在國內並不如大乘金剛乘那麼普遍。不普遍則接觸的人相對少,被選擇作為出家修行方式的機率也因此降低。

在漢傳大乘中,天台宗其實也是於教理和修行上非常有規律的,可惜也如小乘般普遍性不夠而較少為人接觸到。

再說淨土宗,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老人家在念佛,很多時被忽略掉其中五經一論也是需要系統學習,當然念佛為其行持關鍵,所以知識型年輕人可能會對於這種模式的修行心裡有些排斥。

至於禪宗,這個很反次第的法門,聽起來高大上,講起來玄來玄去,不過要真正入得了無門關的,其實真的是跟「知識」是死對頭。摸不著,看不到,開口非,閉口錯,毫無成就感,連個學業進度表都沒有,怎麼量度?不過,因為這個玄妙,而且感覺高大上,其實還是很多年輕僧人在禪宗祖庭如雲門寺,柏林寺等地出家的。起碼這可是非常具有挑戰性,要不一悟即至佛地與釋迦祖師們把臂同行,要不就窮參死參話頭不離,每次禪七但求剋期取證。

另外,漢傳還有唯識宗,也是一些知識份子特別熱愛的修習專題。裡面將心的運作以及與宇宙萬物的關係仔細剖析得不能更仔細了,中間關係緊密層層相扣得密不透風。而且名相多得幾乎可以自成一套語言系統了。末學所知一些高材生甚至往昔的「神童」出家往這方面發展的還真不少。

不過,說實話,藏傳的一套修行次第,的確是比較容易讓年輕人有規可循地學習,也因此比較容易和知識型年輕出家人契機。不過,這裡面也可能包括一些可以讓修學不太鼓燥的神通副產品,令人覺得容易成就些,也比較吻合目前社會快餐文化的習氣。


個人接觸梅村較多,所以我遇到的年輕才俊出家無不是在梅村或者法鼓山的。

我可以問一個問題說現在年輕人出家為什麼多選擇梅村么?


為什麼我覺得年輕人出家還是漢傳多啊,你去遍地佛學院看看那些年輕的學僧。


菩提道次第廣論 序

太 虛

比因西藏學者法尊譯出黃衣士宗喀巴祖師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教授世苑漢藏院學僧,將梓行而問世。余為參訂其譯文,閱至「如是以諸共道凈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能速滿二資糧故。設逾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種性功能虛劣,不樂趣密咒者,則唯應將此之次第加以推廣。」其為特尚密宗之理論,甚為顯然。例之賢首以別教一乘特尚《華嚴》,天台以純圓獨妙特尚《法華》,固將無別。然中國尚禪宗者,斥除一切經律論義,雖若《宗鏡錄》遍錄經論,亦但揚厥宗,鄙余法為中、下。尚凈土者,亦勸人不參禪學教,專守一句彌陀。賢、台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余佛言,然既為劣機而設,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之,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棄。

此風至日本而加厲,橫判顯密教、豎判十住心之東密,則除秘密盡排為淺顯。高唱經題之日蓮,則於《法華》亦舍跡門而僅崇本門。今日本雖經明治維新復興,然亦只有各宗而無整全之佛教。

中國至清季,除參話頭、念彌陀外,時一講習者,亦禪之《楞嚴》,凈之《彌陀疏鈔》及天台《法華》與《四教儀》,或賢首《五教儀》,附《相宗八要》而已。經律論古疏早多散失,保之大藏者亦徒資供奉,或翻閱以種善根耳。空疏媕陋之既極,唯仗沿習風俗以支持。學校興而一呼迷信,幾潰頹無以復存。迄今欲扶掖以經論律儀,亦尚無以樹立其基礎,而借觀西藏四五百年來之黃衣士風教,獨能卓然安住,內充外弘,遐被康青蒙滿而不匱。為之勝緣者雖非一,而此論力闡上士道必經中、下士道,俾趣密之士,亦須取一切經律論所詮戒定慧遍為教授,實為最主要原因。論云:「如道炬釋:『未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前,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為定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複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廣大道次。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若於此次第決定、數量決定之智慧方便中僅取一分者,當決定知不成菩提。」

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雖未嘗不別有最勝之歸趣,而確定皆攝入次第之過程。於是不沒自宗,不離余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證。故從天竺相性各判三時,以致華、日諸宗之判攝時教,皆遜此論獨具之優點。余昔於佛學概論,明因緣所生法為五乘共法,三法印為三乘共法,一切法實相至無障礙法界為大乘不共法。後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又增說共不共通法為總要,粗引端緒,語焉不彰。今雖未能獨崇密宗,欣睹三士道總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論之。

民國二十四年一月三十日於世苑圖書館


推薦閱讀:

父親想出家,要起訴離婚,該怎麼辦?
有多少人真心嚮往出家修行的生活?
小女子想問,去寺廟出家修行是什麼感覺?
如何看待龍泉寺有諸多北大清華大牛們出家這件事?
源氏物語中那裡說光源氏最終出家了?

TAG:佛教 | 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