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為什麼不上市?

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P2P理財平台,已經發展有8年之久,而Lending Club 已經在美國上市,已經發展如此之快的互聯網金融公司為什麼不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時期上市呢?


今天很無聊所以來答一下吧。宜信屬於國內早期P2P公司,業務模式和產品形態已經非常豐富,甩這兩年線上風光的P2P(e.g.積木)二百條街不多說。

至於題主的問題,涉及到P2P行業中許多潛規則,這些東西是P2P成為一個公開的行業以前就積累下的,老司機沒人會拿出來說。2013年後互聯網金融飛速興起,P2P這個詞才真正進入大眾的事業,有一小撮自詡互聯網精英的人站了出來,希望用他們高質量的互聯網精子把金融這個高冷御姐搞懷孕。

但是在互聯網介入之前,信貸這個行業是什麼樣的呢?

這個事情要追溯到新中國建立後的那一段信貸黑暗期,那個時候民眾對於信貸這個事情基本上可以說毫無概念,而官方給灌輸了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民間借貸都是高利貸,高利貸都是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工具,民間很多流傳很廣的故事裡都傳達了這樣一種思想,高利貸是地主,土豪的代名詞,是需要被打倒的,綜合一下,就是民間借貸=高利貸=地主土豪=資本主義象徵=必須被打倒。而這個概念就導致民眾對於這種形式的借貸方式極度不認可,或者可以用「鄙夷」、「排斥」來形容,這就是民貸妖魔化

在這段時間,民間貸款基本銷聲匿跡,直到92年後,隨著市場經濟的開始,大量下崗工人被迫創業,社會資金缺口變大,銀行借貸完全滿足不了這種缺口,民間借貸才又開始悄然興起,主要模仿銀行的模式,利率高一些。官方對這種形式的民貸採取的是小範圍放任,大範圍管制的態度,大型的公司企業是不能做這個生意的,農村、鄉下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終於覺得時機差不多了,開始授權給一些公司做這件事,民貸才真正意義上的從灰色地帶走進了白色地帶,個別的公司開始有做貸款和信征業務的資格,當然,在這些公司背後是離不開利益集團支持的,這一行為開啟了金融牌照制度。簡而言之,國家讓你做,你就說合法,不讓你做,就是違法,跟企業本身的產品邏輯沒有任何關係的一種流氓制度。

此後,這些民貸和信征公司在政府的默許下開始了飛速擴張階段,這些企業現在還能存活下來的基本都做的很大了,最早一批比如中信集團,1979年榮毅仁挑頭成立,鄧小平親批,第二梯隊的先鋒集團等,宜信只能算是第二梯隊的尾巴吧。現在這些企業的業務已經相當完善,以SP端為主,P端業務根本占不住大頭。

互聯網興起後,對這一行業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小的,因為他們的線下體制極為完善,沒有必要花很大力氣去拓展線上的業務,線上更多的其實是服務屌絲人群,量級小,真正的業務重心全部鋪在線下。金融行業的精英化很重,普通人很難去接觸到這個行業,大量的金融業務都是在資本市場運作,而承擔金融去精英化重任的業務,就是P2P

P2P這個概念其實是一幫玩互聯網的人提出來的,他們覺得互聯網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去改造傳統的金融行業,讓借貸行為變得更簡單,更輕,信息更透明,試圖去打開金融行業的黑匣子。但是他們做這件事的時候其實沒有充分的意識到金融界的水有多深。

2013年後,線上的P2P平台已經初步具備雛形,名聲比較響亮的比如積木盒子,有利網,陸金所,翼龍貸,宜信等等,看起來他們沒什麼差別,其實他們背後的狀態是完全不相同的。積木、有利網、翼龍貸這些都帶著互聯網的基因去做金融,而陸金所、宜信這類的企業才是金融起家,套上互聯網的殼

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呢,舉個栗子,兩個高手過招,前者練了兩年的百花錯拳,招式嫻熟,讓你眼花繚亂,而後者在一個山洞裡自己閉關修鍊了六十年的內功。你說誰能贏?

那麼,為什麼後者不直接憑藉雄厚的內力一掌拍死那個耍花把勢的呢?因為他閉關了很久,需要知道現在的招式演化到什麼程度了,再去思考結合自己的內力會有怎樣的結果,而且他需要前者去創造更多的新招式。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沒有定論的,有很大可能是前者迅速吸引了大量的眼球,說不定有人看他天賦異稟,傳他內力,他自然就能戰勝了後者。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宜信不上市呢,作為一個練了10年內功的人,他內力夠了,不需要去幫人做任務換內力了,他完全可以做一切他想做的事情,他需要的只是迅速學會一些招式,迅速成名,就可以成為天下第一。

不過,P2P行業中,宜信一定是未來的掌門么?在這裡我只想說,宜信只練了10年內功,就迫不及待的出關要做掌門,那些練了60年的,還在掃地呢。


好想怒答一個,暫時還不太敢。

先mark,明年看情況答...


其實宜信已經上市了 還是在紐交所

宜人貸昨晚上市,扒一扒唐寧背後的宜信艦隊有多龐大

即便是這樣題主的問題也是極有價值的,我們可以復盤來看,為什麼宜信已經經營8年一直不急於上市,而近期突然宣布上市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宜信是國內最早做普惠金融的公司,先入優勢么,公司快速在這個藍海市場中快速發展,靠著民間借貸與小微企業的成長性,以及唐寧先生在國外學習的「復三表」技術,快速為企業收穫了第一桶金。但是,一旦市場上競爭者多了,行業利潤率自然也就下來了。宜信對自身財務報告的保密性可能不是那麼關心,但對於自身利潤的披露卻一定是守口如瓶,畢竟狼多了,肉就少了么。市場看到這個行業的利潤竟如此之高時,必然的行為就是進入大量競爭者么。那樣,企業無論是對貸款者,還是對借款者的議價能力都會大幅降低;對貸款者而言,其貸款利率必定下降(從後來p2p和小貸銀行的崛起中也能發現);對借款者而言,為其提供的借款利率必須要更高,也就是說宜信能從其中獲得的管理費用只能更低,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資金。那在這種情況下,必然的選擇就是先不上市,「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趁著市場還沒反映過來,抓緊搶佔市場份額。

其次,互聯網金融企業,尤其是宜信這樣兼備理財端與金融端的全產業鏈企業,其運行往往是依靠輕資產的。什麼是輕資產,就是圈來的錢他們用不上。為什麼用不上,對於這些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其凈資產(所有者權益)的意義基本上就是風險準備金,相當於保險。出現風險時,若是收益或是本金不能保障時,有時會利用自身資本金進行償還。但宜信的模式下,有時可能真的都不用償還。一方面,他們在籌資的時候便會對投資者大量的提示風險,讓投資者先有一個心裡預期;而另一方面,他們往往會與保險公司合作,為相關產品作保,損失了保險公司進行理賠也就實力。再者說,其產品往往採用打包的方式,大數定律么,項目多了,同時損失的概率也就小了,成功的利潤足以覆蓋壞賬了。那麼既然是這樣輕資產經營,我上市融資幹嘛?即使融到資金也不會改編自身經營模式,這和生產性企業不同,生產性企業融到資金可以擴張生產線,增加產能,而宜信呢?企業本身就沒有這個資金需求,上市反倒把自身的經營利潤分配給那些投資者,那麼為什麼還要上市呢?

但進入2015年年末,宜信為什麼又急於在紐交所敲鐘呢?很簡單,知名度

一方面,這個市場已經不是宜信原來的藍海市場了,已經是一個腥風血雨的紅海市場了,人人貸、拍拍貸、陸金所等等互聯網金融企業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在市場中快速興起,小額貸款公司也在國家的推動下業務量猛增,甚至牡丹江銀行這些中小銀行也開始涉足小微企業業務,宜信原來紅海市場的經營戰略,尤其是市場營銷戰略已經不能覆蓋其發展了。同一個貸款者有融資需求的時候會有幾個選擇,那麼他一定會選擇利率低的貸款;同一個投資者,也一定會選擇同風險下利率最高的投資。那麼,宜信如何在這片市場中盈利呢?上市!打開知名度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回報。

上市對宜信而言,資本效應要遠低於名聲效應。觀測宜信的上市行為我們就可以發現,在自家的多個項目和公司中,整體上市,也沒有選擇金融端或普惠端上市,而是僅僅選擇了集團的最小一個單位——「業務產品」上市,而融資額呢?對於一個估值一千億美元的公司,僅僅融資一億美元。縱然估值是未來的價值,但對於宜信而言,僅宜人貸產品(公司上市的部分)年凈利潤就是1730萬美元,那對於整個公司而言,保守估計可能也會有3000萬到5000萬美元左右的利潤吧。一個公司上市融資僅僅融得了自身未來兩到三年的利潤?再看其上市的選擇,沒有選擇中國的A股市場,也沒有選擇港交所,而是選擇了美國的紐交所,為什麼?知名度!不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多麼迅速,在紐交所上市和上證深證上市的知名度效應孰高孰低都很容易辨明。

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市場在2015年出現了大規模倒閉潮,投資者們對原來趨之若鶩的p2p金融產品現在也變得謹慎了起來,注意我在前文中提到了同風險,知名度和充足的資本金才是產品風險的保障,上市無疑把這兩項內容都提供了。順便一說,上文中我同樣提到了高收益的概念,宜信在其普惠金融方面做的非常聰明,不僅僅採用提高產品收益的辦法,更是為其非常簡單的小微貸款服務打上了「慈善」的標籤,隨意打開宜信一個貸款項目都能看到其對貸款者「故事」的描述,同樣是一筆投資,貸給宜信的貸款者雖然利率較低,但我在做慈善啊;同樣是一筆慈善「捐」給宜信,我獲得了理財收益,何樂而不為啊。為產品打上附加價值,竟然如此簡單。

最後附上一段隨便在宜信貸款找到的貸款者描述。

韓先生老家是崆峒區四十里鋪楊源村人,微薄的農業種植收入不能改善他們的生活,後來夫妻倆開始在四十里鋪鎮上擺攤賣水果,有廟會的時候也去趕廟會賣水果,當時生意還沒有太大起色。他們全家四口住在鎮上的出租房裡,居住環境比較差。 2009年9月,為了擴大水果攤的經營規模以及資金周轉,韓先生第一次向宜信普惠申請借款2萬元。按時還款完畢後,2013年9月韓先生再次借款2萬元用於擴大經營。在宜信普惠的幫助下,韓先生的水果生意更上一層樓,從之前的擺攤到如今在鎮上有了90平米的店面,不用再受風吹日晒雨淋雪打。他還在鎮上買了120平米的商品房,拿到了鎮上的戶口,使得兒子能在鎮上小學念書,獲得了更好的教育。另外他們還買了一輛廂貨車用於進貨(水果)。同時閑余時間,韓先生還做一些運輸拉貨工作添補家用。韓先生經常開朗熱情的朝周圍鄰居宣傳推薦宜信普惠,通過韓先生的介紹,先後有3戶家庭在通過宜信普惠獲得了生產生活資金。 在城鎮化的浪潮下,土生土長的農民進鎮、進縣裡做生意,在宜信普惠創新金融的推動下擴大經營,增加收入,並進而在縣裡、鎮里買房置業,安家落戶,不啻為一條農民城鎮化的真實路徑。

————————————————————————————————

2016.9.15修改

感謝 @陳銘@cabbage@陶單的指正。

確實把萬和億寫錯了,見諒。

@Qingchao Wei

聊聊所謂「復三表」技術

由於其融資方往往不是正規企業,也不具有正視的賬目與稅收手續。小額貸款公司通常通過其流水賬或類似商戶營業狀況估測會計三表(即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以測定其還款能力。

————————————————————————————————

忘記加入對資本方力量的分析了,感謝@角度 下文為其評論內容

2010-2011年宜信拿到了,KPCB,IDG和摩根士丹利聯合1.4億美元的投資。現在5–6年過去了,宜信如果再沒有上市的打算,投資方肯定該著急了。宜人貸上市後,股票下行,後來急轉直上,一度沖頂40美元,給了投資方打了一劑強心劑。另外,在華爾街的時候也是做企業上市的,對整個套路比較熟悉,所以不著急,能穩住。宜信聲稱要在5年內整體上市,不是集團,肯定要不同板塊拆分上市,宜人貸是先行軍,後面是哪個大家還是觀望,宜信的節奏一直比較快。


利益相關,宜信員工,負責對外傳播。

最近一次唐寧先生出席活動時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上市的事情,是在14年12月份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唐寧先生當時說,上市是宜信的必由之路。一個企業走到將近十年的地步,上市肯定是考慮戰略布局的一個重大方向,「上市之後,從我們和市場的對接來說,上市也是宜信的必由之路,接受方方面面的監督,不僅是客戶的監督、股民的監督,還有機構投資人的監督,我覺得今後有更多的監督,我覺得是必由之路。」唐總原話。

至於為什麼不上市,個人拙見,一是時機問題,二還是戰略發展方向問題吧。宜信還是一個務實做事的企業,唐寧先生是一個有夢想的趣人,信用創造價值,宜人宜己,創造一個信用中國。


利益相關,曾經就職於宜信普誠信用管理,房貸部。

要從幾個方向去思考。

第一個問題是上市動機。上市,說糙一點就是圏錢。如果一家私有公司不缺錢,為什麼要上市?當然現代企業內部資本關係複雜,有創始資本,有風險投資,有股權投資,對於財務投資者來說,上市變現是最好的退出渠道,所以部分企業資本方會有上市兌現投資並退出的訴求。就我在宜信工作這段時間來看,宜信不屬於缺錢的公司。

第二個問題是上市可能的風險。一家公司的建立和發展,多少都會有血淋淋的陰暗面,如果可以渡過這個階段,釐清內部關係,那麼還好說。但如果,企業內部尚未理清頭緒,還有很多潛在的風險,那這樣的企業是不適合上市的。宜信可能歸於這一類。從商業模式上講,宜信已經證明線下P2P模式是可以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的,從目前來看,公司經營的也相對穩健。但是!懸在宜信頭上的是「監管」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把劍落下來之前,宜信恐怕不敢輕舉妄動,這就是政策風險。

前面有朋友說宜信的財務報表雷人,我覺得不夠客觀。一家未上市公司,他只要符合國家法律相關規定,雷不雷人關別人什麼事呢?這對於上市來說一點不是阻礙。唐寧先生高瞻遠矚的把宜信公司的業務模塊分別註冊成公司,就我所知有:「宜信財富」(財富端),「宜信普惠」(貸款端),「宜信普誠」(風控),「宜信惠民」(財務處理)等等。這樣做一方面是可以規避政策風險,如果某一業務模塊不符合法律要求,可以快速剝離;另一方面可以在未來擇優上市,並不需要把整個宜信內部的信息全部公開。


已經上市咯宜人貸。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笨虎

鏈接:P2P第一股,為啥首日暴跌10%? - 煮歷史品金融(P2P平台監測)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北京時間12月18日,宜信旗下P2P平台宜人貸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這是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股(先忘記新三板和借殼吧)。

可是,上市首日宜人貸就跌破10美元的發行價,一度跌幅10%,最終收盤股價為9.10美元,跌幅9%,當前市值為5.32億美元。

對宜人貸首日破發的原因,普遍有這麼幾點解讀:

1.華爾街不看好中國P2P行業。

2.宜人貸業績波動大:招股申請書顯示2013年虧損834萬,2014年虧損450萬,2015年上半年盈利1700萬美元。宜人貸今年前9個月凈營收為1.38億美元,並實現凈利潤為3078萬美元(摺合人民幣1.96億元)。宜人貸半年逆轉,扭虧為盈。

3.不良率顯得「過低」:截止2015年6月末,宜人貸借款逾期60~89天的借款佔比0.40%、逾期30~59天的貸款佔比0.70%、逾期15~29天的借款佔比0.90%。而同期銀行壞賬率為3%左右,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曾公開表示,國內P2P市場的壞賬率約為15%-20%。

4、宜人貸業務對其母公司宜信依賴程度較大。

上面的分析雖有一定道理,但笨虎覺得也不宜過度解讀,原因如下:

1.美聯儲剛剛宣布加息,全球油價大跌;事實上美股已經連續兩個交易日下挫,紐交所本周下跌的有2013隻股票,是上漲股票的1.87倍。宜人貸上市的時機好像不太好。

2.美國股市雖然是註冊制,但在紐交所上市必須先通過紐交所的審核,上市條件非常苛刻,特別是對外國公司來說,能通過這個審核已經不容易了。此前很多中國互聯網巨頭比如百度網易新浪,都是在納斯達克上市。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就相當於美國的主板和二板。

總的來說,這次宜人貸紐交所上市成功對國內P2P行業有正面的意義;不過,好多人抱怨宜人貸的估值太低了,這會讓以後去美國上市的P2P企業很「難受」。

文章始發於微信公眾號:煮歷史品金融(微信號pinjinrong,你免費的理財保鏢,不關注你就虧啦)


上市要有人查賬單啊,很簡單的道理


上市必須脫光了給別人看!宜信不敢脫!財務報表太雷人......


先去問問宜信是對公賬戶還是對私賬戶再說上市的事情吧


這種軟文做的,此地無銀三百兩


目前從事小額信貸銷售,宜信在當地信貸行業確實處於標杆地位,很多公司的銷售管理及門店經理亦出自宜信。業務面挺廣,批款也大方,利率在同行業處於中等水平。風控,逾期催收做的挺好,總體比恆昌、平安易貸,陸金所保守穩健。至於上市,小額信貸公司真的掙錢。P2P只是外衣而已。


做為一個宜信普惠端的小管理,我個人認為唐寧先生確實高見。目前宜信各業務端均是獨立運行。上市呢目前公司內部確傳上市宜人貸,相對於全盤,宜人貸數據確實優秀。


已上市,美股,代碼:YRD.


家族企業,內部政治鬥爭資源浪費嚴重,從金融進入互聯網,沒有互聯網基因,發展空間不大。


本周掛牌納斯達克


上市之路不是那麼容易的


我記得p2p類項目是有ipo限制或是禁令之類的。目前上市公司里有哪家是同一題材么沒有吧

最新消息,想上很久了,一直在調賬…


怕是宜信的高管現在自己也搞不清楚宜信的底。


怒答,已上市。


我很想知道宜信現在的狀況,曾經投了好幾年的宜人貸非常的穩健,現在還能買嗎


宜信沒必要上市,上市只是為了打響品牌而已。一個指旺產品一年拿到的資金都比這個多很多,上市拿來那點錢根本啥都不是。


宜人貸上市了


推薦閱讀:

P2P貸款的模式轉變?
P2P 網路借貸平台倒閉的原因目前有哪些?
與八家個人徵信機構合作的P2P平台有哪些?
投資P2P需要注意什麼?
趣分期推出「金蛋理財」年化收益率 8-9%,隨用隨取,是否有確實的投資保證?

TAG:互聯網金融 | P2P網路借貸平台 | 宜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