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美軍的謝爾曼坦克與蘇聯的T-34坦克相比較那哪一個更加出色?
「這將是一種通用坦克,比輕型坦克裝甲更厚、火力更強,比重型坦克機動性更好,既可以用於支援步兵,也可以用於裝甲集群作戰。」
——1938年8月,科什金在蘇聯最高軍事委員會上就未來坦克(T-34)的闡述。
——————多圖預警——————
在說到T-34與M3/4的差別之前,我們最好先整理一下蘇美兩軍坦克裝甲兵發展的軌跡,這樣各位也能夠對產生這兩者區別的基本國情、運用構思、設計理念和對於一些指標的固執要求做個了解。
蘇聯的裝甲車輛歷史和裝甲坦克兵運用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1929年建立了兩個實驗性質的坦克團,用於探索未來的坦克使用方式與戰術。1930年組建坦克旅,1932年組建了機械化軍和獨立坦克機械化旅、重型坦克旅,1935年和1936年舉行了2次大規模的基輔大演習和白俄羅斯大演習,出動了上千輛坦克。
而此時,蘇聯的工業已經可以以3000-4000輛坦克的年產,為工農紅軍提供多到過剩的各型坦克裝甲車。
而在西班牙內戰、張鼓峰衝突、哈勒欣河戰役(諾門罕事件)和「解放進軍」、蘇芬戰爭中,紅軍坦克兵更多的是在戰火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
相比之下,美國裝甲生產在大蕭條和孤立主義的debuff光環下,就沒什麼可圈可點之處了......
坦克產量....1933年生產3輛、34年5輛、36年154輛、39年18輛.....
——開 心 就 吼
由於當時美國陸軍缺乏坦克,軍隊演習時出現了載重卡車懸掛「TANK」木牌模擬坦克的情況。
坦克編組....大概也就零零散散在步兵騎兵師的坦克小分隊,由此還區分了「步兵坦克」與「騎兵戰車」,不過共同的特點都是裝甲薄弱,火力很差。
——歐洲干我〇事?菲律賓那鬼地方能辦飈坦克大會嗎?
美國輕型坦克正在演練支援步兵的科目(大霧)
坦克實戰.....
不知道當年麥克阿瑟指揮,艾森豪威爾策劃,喬治·巴頓一手執行,坦克和騎兵向退伍老兵們(Bonus Army)碾去的「華盛頓慘案」算不算?
(上圖便是華盛頓慘案期間,麥克阿瑟與艾森豪威爾的合影)
喬治·巴頓率領的坦克騎兵混成部隊正在向和平遊行隊伍發起攻擊
自然,這一場殺戮無辜,見不得光的鎮壓行動自然不能給美國坦克兵的建設提供什麼有益經驗。
據稱,美國人發現在這次鎮壓行動中,坦克兵要清理塞在全鋼履帶里的人體組織非常困難,由此轉用了嵌有橡膠塊的履帶板。
至於中國及華約方面,他們要等到198dabnfihdsu春xia bfhWNuindHSGbiwuADHiWEDKUFHIARF
(大家好,剛才出去拿了個快遞)
......
在30年代,雙方對於坦克兵運用上的差異自然也導致了雙方在規劃新一代坦克時的不同需求。
蘇聯方面,一如科什金所說,他們將準備一種「通用坦克」,將火力、機動、防禦、可靠性、成本與生產性完美的結合到一起。
火炮選型方面,45毫米火炮雖然足以在千米以外擊穿30年代各陸軍強國的所有主戰型號坦克,然而蘇聯人還是覺得45炮不夠用,把76炮搬上了BT-7。
在防護上,這一型坦克將不再滿足抵禦步兵輕武器的射擊,設計時要求能夠抵禦當時步兵部隊普遍配發並隨行的37、47、50毫米反坦克炮近距離直射。
而動力上,早在1935年蘇聯就決定將柴油機作為坦克動力的主要發展方向。
1935 年,根據蘇聯科學家在高速柴油機理論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建議,蘇聯共產黨和政府決定將正在研製的坦克汽油機改為柴油機。
而諾門罕戰鬥中,各方報告也著重提到了汽油發動機的易燃、脆弱。
這些坦克火力強,速度快。當時在這兩種性能方面,比我們預想的敵人同類型坦克要強得多。當然,它們的機動性能較差,易受炮火損傷,它們的技術戰鬥性能還處於較低水平,常常損壞。再者它們使用汽油,因而易著火,裝甲厚度也不夠。
我們的坦克部隊打得很出色,特別是由蘇聯英雄雅科夫列夫旅長率領的第11旅表現突出,但БТ—5和БТ—7式坦克太容易起火。如果我沒有這2個坦克旅和3個摩托化裝甲旅,肯定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合圍並殲滅日軍第6集團軍。我認為,我們必須大大擴充裝甲坦克部隊和機械化部隊。
如此看來,「汽柴之爭」中柴油機在蘇聯的勝利,不是俄國人一拍腦袋就蒙出來的,而是在西班牙和諾門罕戰鬥中結結實實的吃過虧,流過血之後才決定的。
不過奇怪的是,美國陸軍官方則聲稱:「謝爾曼的汽油發動機出現燃燒只是偶爾的、很少的、比起彈藥架火災來也不致命。」
可斯大林和工農紅軍卻痛快將美國陸軍官老爺的真摯建議當放屁,1942-1943年,他就發函給美方,要求美國在援助蘇聯各類美製中型坦克時最好選用柴油機型號。
蘇方還數次警告稱,紅軍坦克部隊發現美國各型輕中型汽油機坦克「脆弱無比」、「一點就著」,由此紅軍坦克兵對這些援助坦克喪失信任,稱呼其為「七兄弟棺材」(M3格蘭特)、「烈士陵園」(M4A1謝爾曼)等。
至於可靠性與生產性,這款坦克應該能夠在敵縱深後方和惡劣地形下遠距離奔襲而不出岔子,車輛設計留有噸位空餘以供後續改進,對於生產工藝、成本、環境要求低,可以根據需要簡化生產。
拜科什金的超前眼光和優秀設計所賜,一款綜合了蘇軍大縱深條令中,T-26式的步兵支援型坦克,(對應的英國標準為步兵坦克)
T-28、T-35式的遠距離步兵支援型坦克
BT快速坦克式的遠距離突擊坦克(英國標準為巡洋坦克)
將這三種坦克的使命合而為一,能夠替代其他十幾個繁雜型號坦克的全能型選手出現了。
恩, 如果當時圖哈切夫斯基元帥還在世的話,我毫不懷疑他會狠狠地抱住科什金親個夠。
與蘇聯方面一開始便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形成對比的是。美國由於自己沒有大規模使用裝甲兵操練和作戰的經驗,而西班牙戰爭和德國入侵法國的經驗又在某些方面被過分解讀。
所以他們對於新式坦克的指標和要求也是幾度搖擺並且自相矛盾,而且帶著很大的蒙運氣和誤打誤撞的成分——
美國陸軍步兵理事會開發的M2中型坦克要求坦克重量控制在15噸以內,而根據西班牙戰爭的經驗,他們又要求坦克最少要裝備一門37毫米炮並且加厚裝甲。這樣一來15噸的限制在後續型號中只能被扔到一邊。
不過就是加強了火力與裝甲,M2剛剛定型並於1939年生產的時候,就已經落後於德國的三號、四號和蘇聯的T-28。
由此美國人再次臨陣磨刀,根據法國戰役的經驗,要求美國坦克必須安裝75毫米火炮,想怎麼搞就怎麼搞,能有的用就行!!
於是將M2A1車體改進一番,右側上安裝75毫米火炮、弄了個M3出來。
然而(!!!)M3格蘭特/李這種應急產品安裝的T6/7型75炮初速低,射界窄,瞄準裝置也很差勁,並不適於打擊坦克。然而此時軍械局拿不出能用的360°旋轉大型炮塔,所以也只能逼著缺槍少炮的英國人強行吃屎。
當然,英國軍人在沙漠上的流血犧牲也為萬里之遙的美國人提供了改進思路。
(233333333333333)
終於!到了1941年中,大型炮塔已經有了著落,美國軍械局和裝甲兵委員會決定將其搬上M3格蘭特的車身,由此成為M4謝爾曼,並由1942年2月將英國人訂購的一批M3車身加以改裝,從而轉產M4。
(上文中自動省略了M2→M3→M4變化中的車體改裝,事實上每次車體改動的幅度都相當大)
講真,就美國佬這個折騰法,要扔歐洲大陸上去,亡了國都未必能搞出M3A1。也幸虧美國是當時第一大工業國,這麼來回鬧騰而不過分影響生產。
美國「騎兵戰車」?不是我故意不講,他們在1939年才醒過神兒,把那挺祖傳12.7扔掉了,弄了個好像叫斯圖亞特還是什麼玩意兒,反正挺弱的,懶得說。
——————————設計篇 完———————————————
當然,作為蘇維埃威力巨大の一番武器,T-34投入戰場伊始,雖然因為迎戰倉促和後勤不濟扔了一地,但帶給德國人的震撼卻是久久不散。
「跟我們的Ⅲ型與Ⅳ型坦克相比,T-34速度更快,越野機動能力更強,裝甲更厚,76毫米炮的穿甲能力也強過我們的50毫米和75毫米炮,其斜面裝甲使我們的穿甲彈很容易彈飛。
我們的50毫米坦克炮只能近距離從側後擊毀T-34坦克。
此外用火炮射擊炮塔底座,興許會讓炮塔卡住而無法轉動。
用穿甲彈瞄準射擊T-34的火炮護盾,可能會震裂焊接縫而導致損傷。」
——《在東方戰場上如何與俄國T-34坦克作鬥爭》
1942年6月頒布。
在1941年的春天,希特勒有一個特殊的命令,說有一個蘇聯的軍事代表團要來參觀我們的戰車學校和工廠。
在這個命令里,他堅持著說所有一切的東西都不用隱瞞他們。
可是那些蘇聯軍官們卻堅決不肯相信「Panzer Ⅳ」在事實上就是我們的最重型戰車。他們一再地說:「你們一定是故意把最新式的戰車隱藏起來了,並沒有遵照希特勒的命令,將所有的東西都給我們看。」
蘇聯軍事代表團是如此地堅持著他們的觀點,所以最後我們的兵工主管當局,就得出一個結論說:「似乎蘇聯人早就有了一種更好和更重的戰車。」 一直到了1941年7月底,蘇聯的T-34型戰車在前線上出現之後,蘇聯新型戰車的謎底才算是揭曉了。
......
蘇軍第一次使用了T-34型戰車,我們的火炮對於這種戰車無能為力。
......
第四裝甲師在姆岑斯克(Mzensk)的南面受到蘇聯戰車的攻擊,損失很重。①這是第一次表現出來,蘇式的T-34型戰車要比我們的戰車更為優秀。這一師的死傷慘重,使我準備迅速向圖拉挺進的計劃也暫時擱淺。
......
前線上的軍官們都主張乾脆將T-34照抄下來,因為這是使德軍戰車部隊重獲平衡的最簡單和迅速的方法。 ——《古德里安回憶錄》
①:在姆岑斯克的坦克戰,使列柳申科少將和卡圖科夫上校二人初經戰陣,也讓他們名聲大噪,後來兩人都擔任了紅軍的坦克集團軍司令。(桜鈴莉注)
數量有時並沒有多大意義,我們也早知道這一點,蘇聯T-34坦克如此敏捷,在近距離上,他們能在你轉過炮塔之前爬過土坡,越過沼澤。
透過硝煙與轟鳴,你可以聽到炮彈打在T-34上被裝甲彈開,叮噹作響。
而當他們擊中我們時——則是巨大的汽油燃燒和爆炸聲,感謝上帝,還能聽見戰友的哭喊,還活著......
「世界上最好的坦克。」——馮·克萊斯特
「我幹掉了預設陣地中的5輛德國坦克。它們什麼也做不了,因為這些可憐蟲都是III號和IV號坦克——而我開的是T-34!T-34的前裝甲可不是它們的炮彈能打穿的。」
這是T-34車長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博德納里對自己坐騎的評論,在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國軍隊中,有底氣作同樣發言的坦克手可不多。蘇聯的T-34之所以能成為傳奇,首要的原因是那些坐在車裡擺弄操縱桿和通過瞄準鏡觀察車外的人們都非常信賴它。
一輛隸屬於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T-34-76(1943)在摧毀了一輛虎式之後,收攏了自己的坦克騎兵,繼續進攻。1944年1月,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戰役。
在T-34坦克手們的讚美與回憶中,可以體會到著名的蘇聯軍事理論家A·A·斯韋欽所表述的理念:
「雖然在戰爭中物質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但對物質的信心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斯韋欽曾經在1914~18年的世界大戰中作為軍官參戰,親眼目睹了重炮、飛機和裝甲車輛在戰場上的首次亮相,因此對自己談論的問題有非常深刻的認識。
如果軍人對託付給自己的裝備抱有信心,就會更加英勇堅定地去爭取勝利。
另一方面,如果一種裝備確實不夠強力或者給人這樣的印象,那麼人們對它就會缺乏信任並隨時準備拋棄它,失敗也將接踵而至。
不過,T-34得到的信任可不是基於宣傳或幻想的盲目信仰。 坦克手的信心來自於那些使T-34與同時代其他戰鬥車輛相比顯得極不尋常的設計特色,換言之就是它的傾斜裝甲和V-2柴油發動機......
庫爾斯克戰役中,一位得意的T-34-76坦克車長,他指揮的T-34-76正面摧毀了這輛虎式。
(炮彈擊穿了虎式車體首下)
————————正統(↑)與蠻夷(↓)的分界線——————————
而M3格蘭特坦克的首戰就沒這麼驚艷了,對於擁有一款明顯強於「瓦倫丁」、「十字軍戰士」、「馬蒂爾德」的坦克,英國人當然很高興——當然,也就到此為止了,美國人提供的彈藥之拙劣,搞的英國人又是拆換高爆彈引信,又是把德國穿甲彈頭拼上美國彈體來用。
而在1942年5月27日M3格蘭特/李的北非首戰中,皇家第3坦克團和皇家第5坦克團在與德軍第8裝甲團的交戰中幾乎全部戰毀,只有第8輕騎兵團運氣不錯,沒有遇上德軍主力從而保全了部隊。
然而公正的說,雖然在德國坦克火力下損失慘重,但格蘭特的那門75炮倒是確立起了對德國早期Ⅲ號坦克的射程優勢並且讓那些義大利、德國小坦克付出了慘重損失。(雖然這裡面很大一部分功勞是英國人自己動手改了彈藥)也是沒枉費美國軍械局和霞飛將軍的一番苦心。
不過格蘭特坦克的真正首戰則是在蘇聯——5月22日,裝備大批M3格蘭特、M3斯圖亞特的蘇軍第114坦克旅開始向Chepel附近的國防軍第14裝甲師發動進攻。不過這次攻勢以失敗告終,熊熊燃燒的各色殘骸留在了烏克蘭大草原,尤其以格蘭特的高大車身與猛烈火焰最為顯眼。
自此,格蘭特「七兄弟棺材」的名號一炮而紅。
由於M3格蘭特在蘇聯戰場上並不能抗衡各色德國坦克,等到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他們被編入各色獨立坦克部隊,專司支援步兵。
「那個......一炮手,我想和你換換地兒......」
「為啥?先說一下,這75炮可不好用。」
「不好用我也認了!我〇〇恐高!」
「......」
「......」
「......」
—————我總感覺說M3格蘭特有點欺負人,還是上M4吧—————
—————車體炮蠻夷(↑)和韃子(↓)的分界線——————
應該說M4A1在英軍的首秀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疲憊不堪的德國第15裝甲師(上文提到的M3首次在北非參戰,英軍對上的那個第8裝甲團就是第15裝甲師的)一頭撞上英軍第2裝甲旅(此處存疑,有俄語說法稱第一批252輛M4A1被分配給英第9裝甲旅、第1、第10裝甲師)的92輛謝爾曼。
在與德軍的戰鬥中,英軍「謝爾曼」坦克數量充裕,部隊又是新近休整補充過的,而且與德軍的Ⅱ、Ⅲ、ⅣF1相比,謝爾曼火力充沛,防護不錯,可靠性與可操作性也好。
因此德軍的失敗——以及北非德軍的全線撤退也不可避免。
不過美軍M4的初次登場可就沒這麼幸運了——1943年2月14日,德軍2個裝甲師向凱瑟琳山口的美軍進攻,美軍第1裝甲師第1裝甲團第3營向進攻德軍發起反突擊,然而在四號F/G和虎Ⅰ的強大火力面前,全營51輛謝爾曼幾乎全部戰損。
(是不是很像1941年蘇聯機械化軍倉促無比,組織混亂的大型坦克衝擊?1941年的KV和T-34雖然因為後勤不濟扔了一地,可人家倒是不怕德國炮火。此時的德軍卻有100種方法抽打謝爾曼。在工農紅軍已經成長壯碩的1943年,美國人要交的學費還多的呢。)
這還沒完,2月15日,美軍第2裝甲營拉開浩浩蕩蕩的隊形,威武雄壯,軍姿整齊地扎進了德國的反坦克伏擊圈,國防軍第10裝甲師也派出坦克兩翼包抄,最終美軍裝甲營只有4輛坦克逃跑,營長被俘,美第1裝甲師失去戰鬥能力,被迫後撤重組。
不過讓美軍後來感到欣慰的一點的是,他們憑藉著M4A1(75)在突尼西亞和西西里得以戰勝了一些被拆分使用的「虎」式坦克。
然而批評者們指出,75炮謝爾曼在這些地方戰勝虎式使得美軍對其產生了毫無根據的自信——使用這些虎式的赫爾曼·戈林空軍裝甲師,這個空軍的裝甲師在西西里的初戰不比德國空軍在蘇聯的空軍野戰師好多少。其戰鬥意志不強,經常性的輕易撤退、拋棄裝備。其裝備的虎大多也這樣損失掉了。
這情況有些類似於蘇軍在1941年經常拆分使用KV-1和T-34,又無力保障後勤、搶修導致損失。
然而德國裝甲兵至少沒有產生依靠Ⅲ號和Ⅳ號F1戰勝KV-1和T-34的奇怪幻覺。
而美國人將在西歐的灌木籬牆中結結實實的體會到虎豹的愛,76謝的好。
接下來我會試圖以蘇軍視角同時比較謝爾曼與T-34——
畢竟蘇聯工農紅軍可能是唯一一支同時使用這兩種坦克的軍隊。
——如果不把德國擄獲的戰利品算進去。
——同時,不把英國人試圖仿製的T-34算進去。
美蘇友誼,萬古長青。
好,如果要說蘇軍謝爾曼的話,我們肯定不能繞開Dmitriy Fedorovich Loza大尉的那本著名的回憶錄:《Commanding the Red Army"s Sherman Tanks》(《指揮工農紅軍的謝爾曼坦克》)
副標題為:The World War II Memoirs of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蘇聯英雄的二戰回憶錄)
而當我們翻開這本回憶錄時,很多人的注意力都會被這一段吸引過去,事實上,不少人也是專門奔著這一段話去的:
這時,穿甲彈從它們的彈殼裡被炸了出來。下一次火焰就會到達高爆彈,然後就是一片混亂!
但是沒有任何事情發生。為什麼沒有?
因為我們的蘇聯高爆彈爆炸,美國人的不爆炸? 最後我認為是美國的彈藥有著更精確的爆炸。 我們的由某種部件增加了一到一點五倍的爆炸威力,同時也增加了彈藥爆炸的危險。
然而......
美國的彈藥有著更精確的爆炸 美國的彈藥有著更精確的爆炸
美國的彈藥有著更「精確」的爆炸
然後換言之,同等蘇聯炮彈的爆炸威力是美國的1-1.5倍.......
真的,我求求你們,別拿這個片段說美國坦克安全了,你們難道沒覺得讓老爺子涮了嗎?
與其說這一批援蘇M4(76W)「安全」。
不如說美國M1系列76炮使用的M42A1高爆榴彈十分安全,相當安全!
——對自己安全,對敵人更安全。
1943-1944年,美國軍械局就建議放棄75炮M4的生產,全力生產各種76炮型號M4,然而這一提議遭遇到了美國陸軍裝甲管理局及前線美軍的一致反對,前線美軍中高昂的反對浪潮除了普通官兵外,甚至還有威名赫赫的喬治·巴頓。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M42A1高爆榴彈令人詬病的低威力。
M42A1型高爆炮彈重12.9磅(5.85千克),然而裝葯只有0.86磅(0.39千克)。
拿相近口徑的各型高爆彈比較之下
M3型75炮所用的M48型高爆彈炮彈重14.7磅(6.67千克),裝葯1.47磅(0.67千克)。
Panzer IV搭載的75毫米KwK37/KwK40火炮所用的SprGr.34高爆彈,也有0.68千克左右的裝葯。
——————————垃圾和神器的分界線———————————
T-34-76所用的F-34炮,各型高爆彈及特種殺傷彈的彈重都有6.1-6.4千克、裝葯有則0.79、0.82千克。
至於競技單挑黨們最喜歡拿M4(76)型坦克做對比的T-34-85,人高爆彈彈重9.2千克......
而且......
蘇聯生產的高爆彈整體外形上類似於(美國)國產貨。不過在細節上還是有些不同:
蘇聯高爆彈的外殼要厚一些,也許是為了能產生更多爆破碎片。事實上蘇聯人的高爆彈更加註重碎片殺傷而非爆炸效果。
和德空的薄殼彈思路不一樣,(相比之下)蘇聯的高爆彈在保證了裝葯(爆炸威力)的同時,更能製造大量的可致死破片......
因此,在各式謝爾曼運抵蘇聯時,蘇軍曾經考慮為M4安裝威力更強的F-34 76.2毫米火炮,並將這些型號命名為M4M。不過由於美方提供了數量充足的炮彈而最終作罷。
跪下!都跪下!跪下叫爸爸!跪好了!別抬頭!
如此一來,正如美國陸軍裝甲管理局所批評的那樣,裝備M1型76毫米火炮的謝爾曼除了反坦克能力之外,在其他方面都不如裝備M3型75毫米火炮的謝爾曼。
在受歡迎程度上,他連105炮謝爾曼都要不如——1944年4月在不列顛舉辦的謝爾曼展銷會(大霧)上,各級裝甲部隊主官紛紛積極爭搶105謝爾曼,76謝爾曼則無人問津。最後還是巴頓抵不過坦克廠家和軍械局的狂轟濫炸,勉強答應給76謝爾曼提供一些獨立坦克營的編製進行作戰測試。
然而......76W型謝爾曼的反坦克能力就一定好嗎?
根據各類理論數據,那桿M1型76炮完全可以使用M62、M79型穿甲彈擊穿虎的車體正面和黑豹的炮塔防盾,而使用M92型高速穿甲彈可以擊穿黑豹的車體正面和炮塔防盾。而根據一些測試,在特定條件下,這款火炮(炮彈型號不明)應當擁有比蘇制D-5T(炮彈型號不明)更優秀的穿甲能力。
不過,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祭出那本《Commanding the Red Army"s Sherman Tanks》了
雙方的火力,是嚴重不對等的。虎式和黑豹坦克裝備了長身管的88mm坦克炮①,而謝爾曼坦克的火炮炮管雖長,但是口徑只有76.2mm。
德國重型坦克厚度85到100mm的車體前裝甲和炮塔前裝甲使謝爾曼發射的炮彈無法擊穿,然而我們如果能夠專註於攻擊他們的薄弱部位,可以令其起火、癱瘓。
①:黑豹裝備88炮應該是俄文手稿或是美方翻譯的筆誤——據稱這本回憶錄的美譯版本被大量刪剪,篡改,與俄文原版多有出入。
是不是這位近衛軍軍官記混了,明明打的穿記成打不穿呢?
不過在後面,提供了一段蘇軍謝爾曼大戰虎豹的戰例,我們也可以看到駕駛謝爾曼的蘇聯坦克兵是如何進行這種危險的狩獵。
由兩輛謝爾曼共同對付一輛虎式坦克。一輛謝爾曼向虎式坦克的履帶發射穿甲彈,這樣,那條未受損的履帶會將虎式坦克的車身原地轉動90°,從而把側面暴露給了另一輛謝爾曼,而後者則瞄準在敵人的油箱部位。
作為戰鬥守則,攻擊敵方坦克一般在400米到500米左右開始,超過這個距離就很難打中敵人的履帶了。
可以看出,在蘇聯戰場上,由於蘇軍的M4A2(76W)所裝備的M1型76炮並不能如理論所述擊穿虎式正面。(單從這一點來看,就已經比T-34-85差很多了)蘇軍坦克兵們在駕駛謝爾曼與德國坦克部隊作戰時都需要冒著極大的風險,進行「坦克肉搏」。當然,蒙受損失和傷亡的幾率更是大大增加。
由此,一些怨氣衝天的蘇聯坦克手甚至稱呼謝爾曼為:「移動公墓」、「萬人坑」、「烈士陵園」、「五人焚屍爐」。
(這稱呼可比「七兄弟棺材」豐富多了......就你們腦洞大)
有趣的是,德國第20裝甲師的報告也印證了這一說法——他們當面的蘇軍謝爾曼坦克手對於M4型坦克極其不信任,並數次出現了拋棄僅受輕微損傷乃至於炮彈未能擊穿的,完好的謝爾曼坦克的情況。
更不要提在諾曼底之前,被美國陸軍拎出來反覆念叨的一個大問題——76謝的火炮揚塵及其嚴重,使得校對射擊和連續射擊無從談起。1944年4月20日美一軍關於這個問題的處理辦法是——「可以訓練坦克車長下車之後,在從遠離坦克的地方指揮坦克射擊,校正彈著點。」
......
這是反坦克炮兵的炮長
這是反坦克炮兵的連長
您跟我說,一個坦克車長,遠離坦克,遙控指揮?
是不是還要配個自行車,坦克前面開,車長後面追?
車長腰上揣一沓信號旗,手裡還捧著摩托羅拉大哥大,這種大哥大,帶到敘利亞,美國的導彈飛過來都不怕……
(不過實事求是的講,雖然蘇軍謝爾曼坦克手指責過M4A2(76)的M1炮虛標無法穿虎,但他們似乎沒提到過關於開火煙塵的問題)
在諾曼底登陸後,一個尷尬的事實就浮出了水面——大量裝備75炮的謝爾曼面對虎豹無能為力,整營整團的謝爾曼被幾輛虎豹逼停在灌木籬牆中,只得排成一列長隊被虎豹挨個點名,或者被神出鬼沒的鐵拳反坦克手打游擊。
而76炮謝爾曼比75謝爾曼稍好,不過他既不能驅虎,更不能獵豹。艾森豪威爾為此也大發雷霆。
然而這時候,M93高速穿甲彈帶來了好消息——這款穿甲彈能在正常交戰距離擊穿黑豹的車體、炮盾,對付虎式的垂直均質裝甲更是不在話下。
不過——產量限制,1945年2月之前,每個車組每月的M92穿甲彈配額——最多,只有5發。
然而謝爾曼們面對窮凶極惡的法西斯虎豹並沒有坐以待斃,作為美利堅裝甲兵的中堅與驕傲,他們當然有對付虎豹的殺招——呼叫P-47......我胡說的,不過很多德軍坦克確實是因為被空中打擊炸斷了補給線,以至於出現輕微的損傷和故障,乃至於油料耗盡就將其拋棄或銷毀,一如1941年的蘇聯人一樣。
蘇聯謝爾曼有「打虎術」,美軍的「伏虎陣」也不差——一排或一連謝爾曼對少量老虎正面佯攻,兩翼包抄。1944年末西線德軍低迷的士氣和抵抗意志浪費了他們很大一部分的裝甲優勢。在一些戰例中,理論性能處於劣勢,戰術卻得當的謝爾曼坦克也可以將虎豹拖入死局。
要是英國人,他們還有強力的「螢火蟲」正面制敵——波卡基的魏特曼最終就命喪英加軍的螢火蟲/謝爾曼手裡。
英國人早已看穿一切,一早就對76(W)謝爾曼充滿懷疑(英國76W謝爾曼大部分扔在了義大利,從事他們最雞肋的一項功能:支援步兵……),因此做了兩手準備。
由於英軍仍然保留著大量謝爾曼,於是他們動手改裝,將M4A1及其他型號的謝爾曼坦克的75炮卸下,安裝一門17磅重型高速反坦克炮。
眾所周知,這款螢火蟲型巡洋坦克對付德國重型坦克的效果出奇的好。如果不是產量限制以及抗德主力英陸軍的慘重坦克損失,美方也將向英國下達將謝爾曼改裝螢火蟲的大量訂單。
另一方面,英國在1944年1月獲得了T-34與KV-1,對其進行實驗後。派人從蘇方要來了全套T-34、KV-1資料與圖紙,以及Zis-2 57毫米反坦克炮的資料。並召集人員對仿製T-34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意見是使用17磅火炮來取代原本的F-34坦克炮。
很奇特,英國人對待T-34的態度比起滿嘴惡語的美國人來截然不同,他們誇讚T-34設計優秀,工藝不錯,只需要對一些小細節進行改進,例如將座椅改成可摺疊式——
「T-34的座椅是否能夠改進為能夠摺疊的皮(?!)座椅?」
「只要你想。」
以及改進齒輪箱及變速器,修改車體油箱和空氣濾清器的位置。英國人貌似還詢問為什麼蘇軍裝備的T-34-76沒有噴火設備!?(為其預留空間)
「我們沒有看到T-34坦克在設計與生產中留出改裝成噴火坦克所需的空間。」
「我們的T-34不是為這個設計的。」
(雖然確實有OT-34的存在,不清楚蘇聯人為什麼沒提)
同時英國人還問詢了關於在KV、T-34上安裝遠射火炮,將其改造為自行火炮的問題。
——————————————————————————————
個人很長一段時間沒更新了,因為感覺再怎麼按照火力、防護、機動一個一個指標去評判兩種坦克。就要落入我個人曾經嚴厲批評過的「坦克斗獸棋」形式了。
應當來說,二戰打的是國家戰爭,全面戰爭,體系戰爭。對於一件兵器的評判,不應當僅僅是將其和同類型潛在對手作對比,而應當考慮到諸如適用性、生產成本與工時、能否大規模生產、能否簡化生產工藝,甚至用本國能自給的最基本原材料、不熟練的工人和缺失的工廠機械都能順利生產等等。
例如,我一向對虎、黑豹評價很低
是他們火力弱么?——很強,無可非議的強。
是他們防護差么?——一個正面上百,一個車體妖孽。
然而這兩款坦克的失敗在於——
花費了重型坦克的成本與工時
擁有著重型坦克的噸位和防護
在實戰中遂行著坦克殲擊車的任務
設計中一味的追求高精尖,根本無法根據戰場和生產的實際需要來簡化成本、生產、工藝。
平均月產53的虎式,最終也只能被常規月產250+的IS-2笑摸狗頭。
同樣,如科什金所說,T-34各型號(在他們所投入戰鬥的各個年代)不僅能夠有效攻擊敵坦克,也可以優秀的遂行支援步兵、突擊穿插的任務。
而相比之下,1942年生產並投入戰鬥的M4(75)(105)型有著支援步兵的能力,但反坦克能力.....
M4(76)型呢?理論上有著「不錯」的反坦克能力(雖然這一點存疑),但其高爆彈的貧弱又使其不能支援步兵。
在一個型號的坦克上,不是根據技術的發展和敵人的增強而增強整體火力,而是分出近似於步兵坦克、殲擊戰車這樣的(偏科生)子分類......不想說啥。
當然,美軍及其安穩的後方(所以他們也沒機會嘗試在T-34的那種生產環境下,謝爾曼坦克還能不能生產出來……)強大的工業能力和西線相對來說並不激烈的戰鬥同樣掩蓋了很多問題——例如一種坦克,有八款互不通用,廠商迥異,汽柴兼備的發動機......
估計寫到這裡也就差不多了。唉.....寫的亂七八糟的......什麼玩意兒.....
最後,本爸爸拒不接受一切批評、辱罵、反對+無幫助。
算了,還是在開頭就說一下。如果對尤里·帕特羅夫/tankarcheres給出的說法有異議建議直接去相關網站,推特/郵箱都可以,人家直接把聯繫方式掛在網頁上,直截了當說過如有問題可以聯繫了的。如果證明不了別人怎麼怎麼樣那也別來找我了
至於你指責我的篡改阿伯丁測試報告原文,加入了報告里沒有的XX語句,不好意思,證明我觀點的相關資料我找到了 Протокол N1. Совещания в ТУ ГБТУ по вопросу оценки американцами танков Т-34 и КВ. 25 октября 1943 г.
在紅軍裝甲兵總局對阿伯丁測試和阿伯丁測試的測試報告的總結報告里,有能證明我的觀點的語句。這樣一來招搖撞騙的帽子我不戴
具體內容自己看: 1. Выход из строя Т-34 через 343 км следует отнести за счет неправильной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ег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ми специалистами и возможно недосмотра с их стороны. Приведенный единичный случай не является характерным.
至於尤里/tankarcheres是不是張口就來,你自己找他對質
至於什麼「阿狗阿貓/三無網文」,有種當面把這些話當著廣大外國網友的面說給尤里帕特羅夫聽。尤其是某位在國外的網友,理論上講,對他來講,找外國人比找我容易
-----------------------------------------------分割線-----------------------------------------------
這個答案主要針對這個問題下和其它一些問題下對T-34坦克的一些不實描述。不過還是在開頭簡單談一談題主所問的問題
二戰期間的T-34和饅頭的主要型號里,最強的是螢火蟲。17磅炮的威力最大。但是為了這個炮塔里只能塞2個人。其次T-34/85。雖然因為穿甲彈的設計和生產問題導致火力只能和饅頭的76炮和四號的75L48基本持平,打垂直裝甲還不如76穿透性強,但是高爆彈威力大,不至於對軟目標缺乏毀傷能力。其次配76炮的M4。柴油版比汽油版好。其次配75炮的M4。再次配F-34的T-34/76。因為穿甲彈的問題戰鬥性能被M4全面壓制。最次極早期配短管76L11炮的T-34
如果談到設計理念,炮塔前置發動機後置、車體緊湊低矮、使用柴油機的T-34比動力包換過N次的饅頭不知高到哪裡去。但一些固有的問題比如炮塔過小只能讓車長兼職當炮手、早期版本炮塔觀察設備視野缺陷,以及蘇聯基礎工業上的一些不足導致的問題,比如離合器、變速箱的設計以及電台的性能和配備程度,人機功效以及戰爭初期困難階段做工上的問題導致T-34對饅頭的性能優勢被打折
但到戰爭後期這些問題已經得到了充分改善。T-34/85炮塔不僅換成3人制而且堆觀瞄鏡堆得喪心病狂。電台問題也已經解決。到八月風暴行動前近衛坦克第5軍從歐洲輕裝出發(這是為了減輕運輸壓力。畢竟準備時間不充分)途經烏拉爾接收了一批新生產的T-34/85。後來在八月風暴行動時,近衛坦克第5軍最初處在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第二梯隊,隨後卻超越了在前方的近衛機械化第7、9軍(都裝備饅頭)戰鬥隊形,翻越難以通行的大興安嶺山脈衝到了最前面。充分體現了T-34/85優越的戰鬥性能(但是饅頭也不差)
-----------------------------------------------分割線-----------------------------------------------
這個問題下,以及其它一些問題下出現了相當多的談及T-34坦克可靠性、做工等方面問題的言論。在這之中,有很多人都異口同聲的提到了遞交給紅軍裝甲兵司令費多連科的某份提及「T-34在戰時僅能行駛200千米即需大修的報告」,以及T-34坦克在美國阿伯丁試驗場的那次測試,並且給出的說法總體上大同小異:精心挑選的T-34送往測試卻表現不好,跑了340多千米便拋錨了。此外,chinesefox所引用的那部著作中在提及遞交給費多連科的報告時還提到一句「考慮到阿伯丁測試中T-34僅行駛343千米便拋錨,這份報告應該是準確的」
這些說法可能具有嚴重的欺騙性
這位chinesefox竟還開始自證起「沒有欺騙大眾了」。到底有沒有欺騙,我先幫你對照原文,粗略查證一下
我幫你回憶一下你說了什麼:
而相應的原文則是:(原書P371)
方便起見,順便給出複製粘貼出來的TXT版:
в столь раннем выходе танков из строя не было ничего необычного. В то время на танки Т -34 давалась гарантия на 1000 километров пробега, но на практике
эта цифра оставалась тогда недостижимоЙ. Согласно статистике полигона НИБТ, доложенной начальнику Авто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я. Н. Федоренко, в среднем пробег Т -34 до капитального ремонта в годы войны не превышал 200 километров. ~АбердинСкиЙ. Т -34, как ему было и положено, эту цифру превзошел.
縮小一下範圍,是在這句話上: Согласно статистике полигона НИБТ, доложенной начальнику Авто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я. Н. Федоренко, в среднем пробег Т -34 до капитального ремонта в годы войны не превышал 200 километров.
如果沒有搞錯的話,這裡寫的不是什麼「而送至蘇裝甲兵主官報告稱當時蘇軍實際自用車不到200千米需大修」,而是「(當時廠家聲稱1000千米免大修,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而根據遞交給紅軍裝甲兵費多連科的報告,在整個戰爭年代期間的T-34坦克行駛200千米即需大修」。此外還有其它用戶貼出資料聲稱遞交的報告中,整個戰爭年代期間的T-34行駛200千米即需大修,1942年產的T-34更是僅行駛66千米即需大修。從此似乎也可以側面應證原文所指時間跨度並非chinesefox所說的「當時」,而是泛指整個戰爭年代。指出這一處錯誤只表明chinesefox在翻譯時改動了原文(儘管他的所謂「翻譯」僅有寥寥數語),並不代表本人認可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的T-34僅行駛200千米即需大修。此處200千米極有可能是200摩托小時的錯誤抄錄。原書無索引/檔案原件,無法直接查證。但蘇軍戰後教材中曾對戰爭年代的相關情況有所記述,參見《坦克突擊》。相關內容附於後方
這位chinesefox雖然沒有改他給出的原文中關於阿伯丁測試本身的橋段,但在這一處可以說完全顛覆了原意(結合下文中他所說的T-34此後質量逐步改善的種種論調,會使讀者以為這個報告特指蘇聯自製T-34性能最低劣的一段時期內行駛200千米即需大修)
從言談中來看,這位中國狐狸對此書中內容深信不疑,甚至將與此書內容抵觸的網路資料(來自尤里帕特羅夫、tankarcheres等圈內著名大神)斥之為三無網文、阿狗阿貓。可你特么自己也在XJB改原文啊!!!!!
如果按照你自己的價值觀取向,貌似貼出一頁資料,卻還要以改動原文內容的摻假中文而誤導欺騙迷惑大眾。是不是該引起知乎管理者的注意?
很好很好,原文的在戰爭期間的T-34改成當時的T-34(當時和在戰爭期間這兩個描述的相互替換居然不承認是改原文),一句「我並沒有說當時不是戰時」就想圓過去
你這麼牛逼乾脆編字典去吧
暫且先提這一處
再提幾處(補充):
話還是要講清楚的。蘇聯方面對美國方面對濾清器的差評的反饋見第9條:9. Отрицательная оценка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я &<Помон&> правильна. Однако он у нас снят с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и заменен другими типами, более совершенными (&<Циклон&> и &<Мультициклон&> ).但這裡說的是對濾清器的差評。也就是說蘇聯人認可的是濾清器不好用的結論和評價(考慮到此種濾清器實際上是從BT高速坦克上沿用的,到1943年性能過時也是正常的),而不是因為濾清器不好用所以T-34開了343千米就發動機報廢、無法修復這一結論Существует мнение, что абердинские испытатели не умели или не хотели
обслуживать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ь, как положено, и тем самым вывели двигатель Т -34 из строя. Но это никак не соответствует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и. В составе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в Абердине был консультант - инженер Матвеев. В его обязанности входило обучение американцев обслуживанию Т -34 и КВ. А в советском отчете об испытаниях в Абердине отмечалось, что более дотошных и педантичных техников по обслуживанию танков, чем американцы, нашим встречать не доводилось有蘇方人員在測試場陪伴——原話應為,蘇聯方面派出了一名工程師負責訓練美國人員如何維護坦克
至於在整個測試期間是否有蘇聯方面人員全程陪同,至少這份資料上並沒有提供這方面的細節。僅根據原資料中相關語句,無法了解究竟是訓練完了以後美國人單飛,蘇聯人等待;還是測試期間蘇聯人全程陪同;還是測試期間部分時段內蘇聯人陪同
根據中國狐狸的說法,這一段評價也是出自1943年裝甲兵總局對阿伯丁測試和阿伯丁測試的測試報告的總結報告中
而他之前則以他貼出的俄資料第20-1張中內容來作為證據反駁「T-34僅行駛343千米即發動機報廢是因為操作不當/未注油未清潔」的觀點
相關段落,前一段是批判濾清器本身。考慮到此種濾清器型號落後倒也確實是有道理的
А для критики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я на Т -34 у американцев были все
основания. Он имел крайне примитивную конструкцию. Основным фильтрующим элементом в нем служила промасленная тонкая проволока - канитель. Это было"простое, но малоэффективное техническое решение. Свое назначение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ь выполнял неудовлетворительно. Качество очистки воздуха в нем сильно зависело от равномерности укладки канители. Но даже при самойтщательной ее укладке, без просветов и утолщений, она не
задерживала мелкие частицы пыли, которые, попадая в цилиндры двигателя, действовали как абразив и вызывали быстрый износ гильз цилиндров и поршневых колец. А это, в свою очередь, приводило к падению компрессии и росту расхода масла. Кроме того, та пыль, которую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ь все же задерживал, быстро забивала его сетку, и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он не пропускал в двигатель достаточное количество воздуха. Летом промывать и промасливать канитель, а также менять масло в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е было необходимо не реже, чем через 10 часов работы двигателя, зимой - через 20-25 часов. В реальных боевых условиях это не всегда удавалось.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двигатели не развивали своей номинальной мощности и рано выходили из строя.問題出在後一段上
Существует мнение, что абердинские испытатели не умели или не хотели
обслуживать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ь, как положено, и тем самым вывели двигатель Т -34 из строя. Но это никак не соответствует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и. В составе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в Абердине был консультант - инженер Матвеев. В его обязанности входило обучение американцев обслуживанию Т -34 и КВ. А в советском отчете об испытаниях в Абердине отмечалось, что более дотошных и педантичных техников по обслуживанию танков, чем американцы, нашим встречать не доводилось.這裡宣稱T-34早早拋錨是由於操作不當的說法不符實情。提出的理由中包括:當時派出了一名工程師訓練美國方面人員如何維護KV-1和T-34坦克,以及美國方面的人員是所見過最細緻、迂腐的這就很巧了。因為根據中國狐狸的說法,美國方面人員極其細緻、迂腐的這一段內容正是出自1943年紅軍裝甲兵總局的報告。而這份報告原文中實際已經判斷了T-34行駛了343千米即拋錨、發動機損毀應為美國方面操作失誤所致。也就是說這位作者在撰寫文章時將紅軍裝甲兵總局的對T-34早早拋錨一事本身的判斷完全刪除,並斷章取義截取了這份報告中其它部分中的內容作為「並非因操作失誤導致T-34早早拋錨」的證據!這樣一來可以說完全改變了紅軍裝甲兵總局報告原文的內容!
關於T-34開了343千米就發動機報廢、無法修復的情況,詳見第1條。樓上已經提過了,紅軍裝甲兵總局認定這應當是由於美國人操作不當所致,可能是疏忽。此種案例並不普遍
話還是要講清楚的
那句原話里雖然沒有說「美國人」。測試場里雖然有蘇聯人(儘管某位貼出的資料里提到的蘇聯工程師只是負責訓練美國人如何維護坦克),但是紅軍裝甲兵總局的報告(別告訴我這份資料沒權威性)還是提到了:
1.
Выход из строя Т-34 через 343 км следует отнести за счет неправильной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ег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ми специалистами и возможно недосмотра с их стороны. Приведенный единичный случай не является характерным.——應為美國人操作不當所致
裝瞎子很有趣嗎?
-----------------------------------------------分割線-----------------------------------------------
關於某份遞交給紅軍裝甲和摩托化部隊司令員費多連科的報告中提到T-34僅行駛200千米即需要大修的說法,如前所述,確實可見於chinesefox所引用的那部著作中。如前所述這部資料中還寫道:根據阿伯丁測試中T-34在行駛了343千米即拋錨來判斷,這一情況可能是真的(關於阿伯丁測試中違反測試規範的情況之後會再提到)。甚至還有用戶提到在1942年的T-34平均只能行駛66千米即需大修
可以肯定的是,1943年紅軍裝甲兵總局關於對阿伯丁測試和阿伯丁測試的測試報告的總結中認為被美方測試的那輛T-34行駛343千米即拋錨屬於個案,並不普遍。拿著個來論證戰爭年代的T-34往往行駛200千米即需大修,似乎判斷的基礎就是錯的
總局的報告見: Протокол N1. Совещания в ТУ ГБТУ по вопросу оценки американцами танков Т-34 и КВ. 25 октября 1943 г.
具體見於:1. Выход из строя Т-34 через 343 км следует отнести за счет неправильной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ег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ми специалистами и возможно недосмотра с их стороны. Приведенный единичный случай не является характерным.然而chinesefox所引用的著作中無任何索引/注釋,無從查考原報告。因此關於這份遞交給費多連科的報告具體是怎麼樣的還請賜教。個人只是覺得戰爭年代T-34平均行駛200千米即需大修(1942年更是平均只有66千米)的說法過於科幻。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裝甲兵部引進的蘇聯陸軍大將、伏龍芝軍事學院院長拉季耶夫斯基著作中是這樣寫的:
明確指出T-34大修前平均使用的摩托小時是250-300小時,里程數1500-2400千米
同樣出於此書。可見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的坦克從戰役打響(6月22日)到7月中旬(大致3周)的時間內,所屬坦克的發動機工作了160-170摩托小時,相當於消耗了900-1300千米的儲備里程,這才「在許多情況下,需要更換髮動機和行動部分」。更何況這是在「森林沼澤地、沙質地、無道路條件下」的行軍。難道蘇聯坦克在越惡劣的路況、地形下反而能跑得越遠得多?
顯然。戰後出版的蘇聯陸軍教材中給出的數據完全不能支持這一「T-34在戰爭年代平均行駛200千米即需大修」的觀點。個人認為有可能是拉季耶夫斯基在總結作戰經驗時根據戰爭後期的情況得出T-34的行駛里程為250-300摩托小時(1500-2400千米),而遞交給費多連科的報告因為被戰爭初期的一些表現所「被平均」導致只有200摩托小時。而某些人抄錄資料時把摩托小時抄成了「戰爭年代平均200千米需大修/1942年平均66千米需大修」
關於《坦克突擊》一書作為資料的權威性見此處
據說根據德軍的標準,短期維修與中期/長期維修的分界線是3個星期能修好。出處是某保加利亞人所著的救火隊:
所以還請賜教一下:如果真的是戰爭年代紅軍坦克200千米行駛即需要大修(而不是將200摩托小時錯誤抄錄為200千米的話),甚至1942年66千米行駛即需要大修是多大的大修?修幾個星期?
如果是200千米即需大修(甚至還有一位提到1942年僅需66千米即需大修),那麼一些深遠戰役行動是如何完成的?一邊開車一邊修車?用坦克打開突破口用摩托化步兵佔領預定目的地?
比如這些戰役行動:
-----------------------------------------------分割線-----------------------------------------------
在測試時阿伯丁試驗場的一名工作人員將測試情況抄錄給了蘇方(應為格魯烏系統)人員。隨後又整理成俄語報告。總內容長達數百頁,其中有一部分已經公開。隨後又有人根據公開的俄語副本將其轉譯為英語。與此同時,還有1943年紅軍裝甲兵總局關於此次測試的總結。先說阿伯丁測試的俄語副本。其中一篇後來被轉譯並掛在這個網頁上:http://tankarchives.blogspot.com/2013/04/aberdeen-t-34-and-kv-1-test.html
這篇文章對應的原文里並無過多涉及濾清器的內容。但尤里·帕沙洛夫在轉譯時提到了關於濾清器的情況(並不在原文中,而是從其它文段中抄錄的情況作為補充附註加入原文)
考慮到尤里·帕沙洛夫是在這一領域內具有相當地位的體制內人士,這一附註應為有來源的
另:不管怎麼說,把尤里·帕沙洛夫/Tank Archives公示的資料稱為阿狗阿貓的網文都可以說非常豹笑了
被轉譯的原文:
В ГАБТУ довольно оперативно ответили на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военных
來自:Пр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испытания КВ-1 и Т-34
轉譯:Aberdeen: T-34 and KV-1
TestIn 1943, a T-34 and a KV-1
(the #11302 mentioned earlier) were sent to the Aberdeen proving grounds in theUnited States to undergo testing, and see what technical solutions from thesetanks can be of use to the Americans, and what can be done to improve theirdesigns. While the report from these tests is not widely available, anotherdocument is: a translation of the summary of the tests obtained by a GRU agentat Aberdeen. This text, especially when taken out of context, provides a veryscathing, and generally incorrect view of T-34 and KV tanks. Here are acollection of documents elaborating on this information."Comments on the evaluation of T-34 and KV tanks by workers of the
Aberdeen proving grounds in the USA, representatives of companies, officers,and commission members.I. Tank condition
According to information received from the Americans, the T-34, after traveling
343 km, was disabled by the breakdown of the V-2 diesel engine. The Americans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is was caused by a poor air filter on the dieselengine.The T-34 sent to America had an air filter of the "Pomon" type. This
filter was installed on T-34 and BT tanks. If properly cleaned and suppliedwith oil (in exceptionally dusty environments, this must be done once every 2-3hours), the Pomon filter guarantees normal engine operation with 79.6% airpurity at air dustiness of 1 gram per cubic meter. The filter at Aberdeen wasnot cleaned [Note: the filter was also not oiled. The Americans wonder whythe filter is called "oily" by the Soviets in their impressions](此處notes內容為尤里/tankcrcheres所注),which led to uncharacteristic engine wear.Starting with 1942, all T-34 tanks have an improved Cyclone filter, which
provides 99.4% air purity at air dustiness of 1 gram per cubic meter. Thisfilter also needs cleaning and oiling every 3-4 hours.IS tanks in development will have an improved air filter, providing 100% air
purity at air dustiness of 3 grams per cubic meter, and can operate withoutcleaning for 8 hours. This filter is designated "Multicyclone".——這輛送往美國的T-34是不是精挑細選另說,但其所安裝的空氣濾清器實際上是在BT高速坦克上就已經投入使用老式型號。而1942年開始實際上蘇制T-34已經換裝新式空氣濾清器,相同性能指標(克每立方米空氣清潔度?)從79.6%增加到99.4%
俄語原文中似乎認為坦克發動機是因為濾清器的問題導致迅速被磨損。但轉譯後的文章中提到在阿伯丁試驗場測試T-34時對空氣濾清器既不清洗也不上油(不上油是英譯者注)又不更換,這才導致T-34隻能行駛340多千米就無法再移動。如果用這一次測試來證明T-34可靠性/做工很差是毫無意義的,顯然這是違反操作規範粗暴使用導致的。如果故意略去粗暴使用(指尤里·帕特羅夫/tankarcheres附註中提到的不清潔/不注油等)的細節,片面談及T-34的拋錨情況則可以說與造謠無異
關於測試的原文及轉譯,參考:https://pan.baidu.com/s/1eRHlC0i
尤里確實在轉譯的版本中將T-34的維護情況作為附註內容添加到了英譯版
此處關於T-34的濾清器的維護情況有爭議。一方面,英文轉譯提到的未清潔/注油在原文中未提是譯者加上去的。但考慮到譯者專門寫了譯者注,很可能是因為掌握了相關材料。但未見貼出。此外,有俄語資料提到當時有一名蘇聯工程師在場負責指導維護,且有檔案中評價稱美方人員「是所見過的最迂腐/細緻的」並據此判斷造成T-34在行駛了340多千米後徹底無法修復是因為維護不當的說法是不正確的。至於具體的細節則沒有更多描述。僅據此判斷當時維護無問題,似乎過於武斷
註:第20-21頁內容中確實站隊表示反對「美國人測試時不符規範等等」,提到的理由是蘇聯方面有一名工程師現場指導維護工作。據說還有一份報告稱美國技術人員比其他人更迂腐/細緻(大致的機翻)。僅憑這兩條,似乎並不能得出測試時沒有不符規範
Существует мнение, что абердинские испытатели не умели или не хотели обслуживать воздухоочиститель, как положено, и тем самым вывели двигатель Т -34 из строя. Но это никак не соответствует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и. В составе советской делегации в Абердине был консультант - инженер Матвеев. В его обязанности входило обучение американцев обслуживанию Т -34 и КВ. А в советском отчете об испытаниях в Абердине отмечалось, что более дотошных и педантичных техников по обслуживанию танков, чем американцы, нашим встречать не доводилось.
至於1943年紅軍裝甲兵總局對阿伯丁測試的總結則是:Протокол N1. Совещания в ТУ ГБТУ по вопросу оценки американцами танков Т-34 и КВ. 25 октября 1943 г.
其中一段即提到阿伯丁測試期間T-34拋錨的情況:
1. Выход из строя Т-34 через 343 км следует отнести за счет неправильной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ег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ми специалистами и возможно недосмотра с их стороны. Приведенный единичный случай не является характерным.
蘇聯方面認為導致T-34行駛了343千米即拋錨應為美方錯誤操作所致,可能是疏忽。隨後一句話更是指出這種情況屬於個案,並不普遍完整的報告大致認為:
43年裝甲兵總局對美國人測試提出問題給出的結論。對於T-34行程問題,蘇聯方面認為是美國人誤操作。認為T-34避彈外形由於所有美國坦克。認可需要增加炮塔座圈直徑,增加車長指揮塔。應該對炮塔液壓和機械傳動的優缺點機械相關研究。承認火炮初速不足(對於新出現的德國重型坦克)。認為掛膠履帶沒有意義。承認T-34懸掛不如KV扭桿懸掛。V2原型不是坦克發動機尺寸偏大,但工作可靠、成本低、壽命高。需要改進空氣濾清器。承認啟動電機不可靠,需要改進繼電器安裝位置。承認傳動系統落後。承認沒有重視火炮瞄準系統,需要安裝穩定器。承認離合器轉向過時,需要研究新的轉向系統。人為所謂焊縫質量不好是純「審美」問題。操縱桿只適合4檔變速,使用習慣適應的問題
至於以下這些人則幾乎異口同聲的對這方面情況閉口不提:
更有甚者,這樣造謠還不夠,還要把T-34當時的行駛里程說成只有200多千米。還污衊蘇軍坦克兵都是沒有文化水平的農民(誠然偉大的衛國戰爭早期蘇軍對T-34的維護工作其實做的不好,但蔑稱其為沒有文化水平的農民則是徹頭徹尾的詆毀)
另:個人認為一台發動機,配套的濾清器在使用中既不注油又不維護也不更換還能撐72.5摩托小時跑340多千米,這表現夠對得起蘇維埃了。只要紅軍的坦克不是這樣胡亂維護的,相比一定能跑得比這遠得多
-----------------------------------------------分割線-----------------------------------------------
另一方面,在談及T-34的糟糕表現時,片面的指責生產廠家和坦克本身,完全無視了當時紅軍的一些客觀情況。比如紅軍的坦克部隊當時一度非常低劣的技術保障水平:
1942年3月31日下令重建坦克軍時,按照編製,坦克軍下轄1個指揮部、2個坦克旅、1個摩托化步兵旅。無任何炮兵、偵察、工兵單位和技術保障分隊
直到1942年12月才給坦克軍增編了2個維修連。有的資料中稱為技術保障連(其中1個負責修理坦克、另1個負責修理輪式車輛)。對照坦克軍成立之初和1942年底時編製的變化,坦克軍增編這2個連之前,先後增編了火箭炮兵營、摩托化偵察營、工兵連和油料運輸連等支援單位
那麼紅軍坦克部隊此時的技術保障靠什麼?除了車組的日常自行維護以外,坦克旅編有個維修連。1942年又改為技術保障連
如果根據1941年8月的編製,維修連有2名指揮員、1名政治指揮員、10名准尉、23名初級指揮員和55名戰士。裝備有2輛摩托車和25輛卡車
除坦克軍以外,還有一種更坑爹更簡陋的編製:第二次勒熱夫進攻戰役中試驗的坦克群。由2個坦克旅組成,臨時到坦克群指揮員本人就是其中一個坦克旅的旅長。此次戰役結束後在一份報告中,這種編製遭到了嚴厲的批判,總參謀部的伊萬諾夫和作戰處軍事委員雷日科夫直言這種坦克群沒有炮兵和其它器材(尤其是工兵器材)的加強:
4. The groups didn』t have attached artillery and assets, especially of anti-tank
artillery; the groups』 were weak in engineering assets.
也就是說在1942年期間紅軍坦克部隊的技術保障可以說異常薄弱。這顯然也是導致T-34在戰場上表現糟糕,經常出現技術故障的重要原因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戰爭早期的紅軍指戰員新手多,經常不按照操作規範辦事(當然這也與缺乏技術保障力量有關)。經常粗暴使用,導致故障的發生。在1942年期間,有92%的因技術原因損壞的車輛是因違反使用規則導致的。以後由於各級單位下屬的技術保障力量的不斷增強以及對人員的培訓的改善,這一比例到1943年9月下降到65.7%
如果不考慮紅軍從戰爭初期到戰爭末期包括但不限於給坦克軍增編2個技術保障連的一系列完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技術保障的措施(編製的改進、人員的訓練等等),而單獨拿出T-34的一些戰場表現,尤其是戰爭早期階段的一些戰場表現來貶低T-34的可靠性與做工的話顯然是「脫離了客觀條件」
-----------------------------------------------分割線-----------------------------------------------
以及還有其它一些言論:
不知任何來源的所謂紅色索爾莫沃第112工廠用民用鋼板生產等等言論,以及至少給出了英文文字版的哈爾科夫共產國際第183廠質量比第112強大的多但是1942年合格率僅7%,1943年合格率僅14%,1944年合格率僅29.4%
——首先,原文中所寫是free of defects,即無任何瑕疵。而並非所謂合格率
第二,根據我所閱讀的資料,原文似乎是這樣寫的:
綜合來看,似乎是有些人嫌1942-4年蘇聯生產的T-34分別只有7%、14%、30%的車輛完全沒有任何瑕疵這一說法還不夠黑,不能體現蘇聯的所謂「低劣」,將其改成了質量最好的183廠也不過如此。當然不排除是原資料作者摻雜私貨
以及:
關於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在前往普羅霍羅夫卡時損失的坦克數量,我看到的資料里寫的是15%而不是什麼31.5% 。關於坦克第1集團軍在1943年8月的所謂50%損失,我看到的資料里寫的是投入戰鬥後實力迅速下降到原來的50% 。考慮到坦克第1集團軍參與了打開突破口的戰鬥和圍殲德軍托馬羅夫卡被圍集團的戰鬥並遭受了相應的損失。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關於紅軍在重大攻勢開始前更換使用了超過30摩托小時的發動機。倒不涉及不符合原文,但似乎又斷章取義。我看到的是替換掉這些已經用過超過30小時的發動機,以確保接下來能用75-100小時:
並且個人認為這一估計是帶有一定餘量的保守估計。因為在白俄羅斯進攻戰役中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的相當一部分坦克的發動機甚至到7月中旬就已經工作了160-170個摩托小時。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坦克集團軍到轉隸給巴格拉米昂指揮的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面軍時可動的坦克只剩約20輛(巴禿子回憶錄原話)
-----------------------------------------------分割線-----------------------------------------------
剛才提到的一些答主,從日常言論來看,「蘇毛子本非善類」也好、「酥胃癌」也好、「歌功頌德、精神鴉片」也好。多多少少對蘇聯多有反感之處
希望不要因為這一點導致在評價與蘇聯相關問題時刻意無視一些重要情況/選擇性失明/誤導,甚至於其它等等
20160605 Created 各國中坦概況,火力評比
20160609 Updated 防禦評比有抖機靈的,有列回憶錄的,從車本身性能上講一講的倒是不多……
郵局港劇,T-34和謝饅頭確實可以當得上二戰中坦翹楚之名,和友商競品,啊不,對方MT比起來可以看得出雖然未必最強,但是肯定是最合適的,把這倆貨分個高下還是挺有難度。和看車一樣,咱們看看B級……啊不,MT這一等級各家的主打產品:
S系共產鐵鎚:T-34,從最早的白板1939型到初期的41/42型,到中期改款43型,到後期大改款T-34/85型,還有中期改款雞血性能版(?)57型至於下一代的T-44/54/55先不去說它;T-34/76 mod.39,初期生產型,特徵除了炮比較短之外就是炮盾上鑄造的流線型火炮反後坐裝置包覆裝甲
T-34/76 mod.41/42,前期主力型號,和39型的主要區別還是在炮盾上焊接+鉚接的反後坐包覆裝甲,F-34火炮的反後坐裝置移到了炮管下方;部分41型採用了全鑄造炮塔,炮塔兩側前方的邊緣是圓弧過渡的,而大部分後期生產的42型是焊接炮塔,邊緣有稜角。39和41/42型的共同特徵是較小的炮塔以及單片式翻起的炮塔大艙蓋。
T-34/76 Mod.43,中後期的主力型號,也是留存至今少數能看到的T-34/76型號,特徵是帶大型化的圓弧形炮盾的六邊形炮塔,以及兩個圓形的頂艙蓋——同時打開像兩個耳朵,所以被取了個「米老鼠」的外號。部分43版T-34/76安裝了T-34/85風格的車長指揮塔。不過所有T-34/76都是車長兼炮手的四人車組。
T-34/57 基於42型安裝ZiS-4的型號。數量較少,但是穿甲能力很強
T-34/85,嗯,這個塗裝嘛……
M系民主工廠:M4謝爾曼,根據車體不同配置分A1到A6,其實光看型號區別不大,重點區分是75/76/105的炮,駕駛員艙蓋是凸出的還是內掩的,有沒有水套彈藥架,VVSS還是HVSS懸掛,以及是否醬爆(JUMBO)款;什麼?你說格蘭特?我不認識有這麼個「中坦」……
想想當年打突襲1戰役,第一次拿到「雪曼戰車」的開心啊……好不容易有個正經坦克啦……然後光速被電腦的4J教做車……M4A1,主要特徵是鑄造車體。注意不是所有A1都是75炮的……也有換了76炮的A1
最常見的焊接車體版75謝爾曼,早期車體駕駛艙蓋凸出,還加了附加裝甲
M4A3E8/M4A3 (76)W HVSS——水套彈藥架水平彈簧懸掛的76炮謝饅頭,著名的「Easy Eight」,謝爾曼里綜合性能最好的一款,一直用到朝鮮戰爭。這一輛沒有炮口制退器,不知道是一開始就沒有還是打著打著拆了(開炮時影響隱蔽性)
M4A3E2 Jumbo,有翻譯成「巨無霸」的也有翻譯成「小飛象」的(當時美國動物園有一隻小象叫這個名字)。巨厚的炮塔和車體,在美軍中被稱為「突破坦克」(Assault Tank),主要用途類似英國對「步兵坦克」的定義:頂著反坦克火力突破設防陣地。看炮盾十分好識別。也有部分改裝了76炮的Jumbo
D系科技信仰:三號這種A+級弱雞怎麼拉皮也算不進主力中坦,從四號開始算,早期短管不說,後期長管火力湊合,80垂直胸口差強人意,50炮塔萬年黑,整體上透著25噸平台硬肛別人30噸的憋屈感。德國人也是痛定思痛,五號黑豹整備質量直跳45噸……你特么也好意思說你是MT!就算你是MT你很能打你那重量你那造價你那產量,你還是當工藝品比參加世界大戰更合適……
PzKpfw IV Ausf.H,在44年的戰場上地位和34/76、M4(75)差不多,和這兩個互有長短,然而德國人可沒34/85、M4(76)那麼多的高端中坦來造……
PzKpfw V "Panther" Ausf.A 豹子這貨的體格完全超標了……慈父2和潘大頭也就45噸!
Y系裝甲茶館:Y系坦克就是奇葩的綜合體……早期的步兵坦克厚皮短腿小炮,巡洋坦剋薄皮長腿……還是小炮……正兒八經弄個看起來像正牌中坦的東西得等克倫威爾了,然而還是垂直前臉6磅/75小炮的初期水平,肛虎上豹最靠譜的得靠表弟謝饅頭改的螢火蟲……總之英國佬造坦克的智商得等戰後百夫長才重新上線,還得是105版的……
A27M Cromwell,二戰英國上場的唯一看起來像「中坦」的東西。想不出來英國人怎麼把這個和34/76、M4(45)相當的玩意兒忍到45年的。
評論中提到的彗星和百夫長……這倆在歐陸毫無存在感的東西,反正英國坦克兵需要和動物園撕逼的時候是指望不上它們的……R系……咱們就不拿圖紙車出來說事兒了吧?唯一一個有看起來靠譜的實車大規模參戰的是三號F/H水平的九七改……
綜合以上,戰爭期間靠譜的中坦還真只有T-34和謝饅頭兩兄弟,豹子好是好……奧迪比大眾好凌志比豐田好我也知道!
怎麼說呢,評價一個坦克,不僅要看管子的粗細裝甲厚薄,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所以主要的對比對象是T-34/76 vs M4(75),以及T-34/85 vs M4(76)。下面從幾個方面和不同的時期分別說說T-34和謝饅頭,火力,防護,機動,人機工程,加上其他綜合因素比如生產性運輸性可持續發展性……
火力:說的就是炮,彈硬指標。命中率什麼的看人品不太好評價,放到後面綜合因素說。T-34在戰爭歷程中換了好幾門炮:T-34/76 mod.39L:76.2mm L/30.5 L-11T-34/76 mod.41/42/43:76.2mm L/42.5 F-34T-34/57 :57mm L/70 ZiS-4T-34/85 :85mm L/55 D-5T/ZiS-S-53謝爾曼就簡單多了:M4An(75):75mm L/40 M3M4An(76):76mm L/52 M1A1(C)其他的105炮主要不是反坦克的,部分小飛象實驗性上過90炮不過不是普遍現象先不考慮了,這要能算毛子還有T-34/100呢……下面分階段來看看:&> 早期(39-40)L-11隻在戰爭初期出現,在那個年頭30倍的76炮對於德佬那些前甲才30的III/IV早期型號已經是滅頂之災了,所以這一時期光看炮T-34是花式吊打德棍,只要車長能找到目標……當年在坦克上上這麼大的炮的只有毛子,獨此一家別無分號(這很俄國!嗝!),足夠的口徑保證了HE的威力,大大增強了坦克的多用途性(轟步兵拆攻勢砸ATG)。這年頭謝爾曼還沒有呢。所以主要對比要看F-34。&> 中期(41-43)主要對比對象就是F-34和M3了。這倆炮長短粗細也差不多,發射彈重也差不多,毛子炮初速還更高點——然而毛子最大的痛就在炮彈上,只有AP連APC都沒,結果穿深還不如米帝……不過話說回來,F-34和M3對付4G之類50前臉的傢伙都綽綽有餘,打老虎豹子前臉都沒戲,倒是對付4H三禿子之類的貨可能差別比較大。綜合看來,在中期中坦火炮這個分類上米帝略勝一籌。話說回來,在中期中坦火炮這個問題上德棍得分倒是最高,75mm L/43-48 KwK 40比上面倆挫貨都強……有個特例是T-34/57的ZiS-4,也就是傳說中的57神針——在搞釣魚竿這事兒上德棍還是得管毛子叫爹,41、42年就弄出70倍徑你怕不怕,正面硬上老虎你怕不怕……然而口徑太小導致穿甲後效和HE威力都比較拙計,雖然也算是成規模投入戰鬥了,但是基本只能當坦殲使,拿來作為中坦有點力有未逮……&> 後期(44-45)43年在庫爾斯克悲壯了一把的毛子從44年起全面給新T-34上85炮,雖然到打柏林的時候還是有沒換完的T-34/76混在偉大的紅軍隊伍里;而43年在北非被老虎教做人了的米帝直到44年諾曼底的海灘上還一輛76饅頭都沒有,頭次上戰場得等9月份了。不過總體來看,換炮時間的差距比這兩個型號投入使用的時間差距已經短多了,果然戰爭才是讓樹獺動起來的辦法……此外米帝還一直抱怨76炮的HE彈威力太差——為了應對高膛壓,彈頭壁厚比較厚,裝葯少了——所以還有意保留了相當數量的75饅頭用於打軟目標,「狂怒」中75和76饅頭混編的坦克排是十分歷史的。毛85和美76兩款炮使用普通彈(AP/APC/APCBC)的時候性能差不多(千米垂直100-110,500垂直120-130——沒比KwK 40強哪兒去,德佬這門炮確實不錯),然而米帝的金幣彈穿深實在屌炸了M93 HVAP 500米垂直穿深破200實在是慘無人道,哪怕考慮到APCR類炮彈打大傾角比較乏力,這個數字也很嚇人了……此外還有個特例,就是約翰牛拿謝爾曼加QF 17pdr雜交出來的螢火蟲——這貨為了這門炮犧牲挺大(少了前機槍,這東西在二戰其實還是有用,另加了個後腦勺),其實和T-34/57一樣更傾向於坦殲,而且是牛牛貨,暫時就不作為米帝謝爾曼考慮了。綜合以上考慮主力火炮的指標,雖然米帝總是慢半拍,但是總體指標上還是略佔優勢:短炮略優,長炮靠金幣彈加分,然而考慮到他們的上場時期、面對的對手和身邊的戰友(幾千輛慈父2表示笑看爾等狗頭),實際上謝饅頭的火力在戰場上相對T-34來說稍微有點不夠用。
當然毛子戰後改進了85的炮彈又打了針雞血,那就是後面的事兒了……P.S.1. 謝爾曼還有個很大的優勢是它貌似是二戰炮塔轉的最快的中坦(16秒一圈?相應的,虎I的液壓驅動炮塔轉一圈差不多要一分鐘……當然這是特別慢的代表)P.S.2. 有人說謝爾曼是二戰中唯一有垂穩的坦克……嗯其實T-34也有,或者說就德國人沒有。二戰時的垂穩對行進間射擊幫助不大,但可以提高短停射擊效率(火炮不會跟著車體在剎車時前後搖晃了)裝甲/生存力:
一方面是裝甲厚度角度硬指標,另一方面是投影面積和防火抑爆軟實力。在裝甲指標上,T-34和謝爾曼實際上都發生了多次細小的變化,特別是謝爾曼……茫茫多的生產廠家導致光車體前裝甲構型居然有14種……不過總體上還是能分幾大類的。下面,首先對兩邊分別看看裝甲的發展和具體分布情況:
&> T-34——總的來說,忙於大規模生產的T-34的裝甲發展情況是比較簡單的。車體:T-34全家族車體正面裝甲情況基本都是45mm @ 60°(角度為裝甲板與鉛錘方向的夾角,或者說水平射彈命中時彈道與裝甲法線的夾角,下同),不過有個問題是T-34的駕駛員艙蓋兒也在正面——有些人可能以為這是個弱點,嗯,在42型及以前的T-34/76上確實如此(雖然有個加強邊),不過從T-34/76 mod.43開始這個艙蓋就被整體加厚到75mm了,和黑豹的前甲一個等級——即使考慮到艙口破壞了裝甲整體性,這個地方也算不上什麼弱點。T-34全家族車體側裝甲也沒有變過,上半部分是45mm @ 40°,下半部分是45mm垂直,但是一來由於地形遮擋很難命中,二來還有大直徑負重輪,所以主要影響還是上半部分。炮塔:T-34的裝甲主要變化在炮塔上:T-34/76的炮塔正面和炮盾只有45-53mm,厚度上基本和四號一個水平——當然,毛子儘可能地對炮塔正面做了圓弧形和狹窄化處理,使得只有一個很小的投影面積能夠垂直命中這塊裝甲。而到了T-34/85,毛子的新炮塔把炮塔正面和炮盾一口氣翻了一番達到90mm——考慮到圓弧構造造成的垂直命中區縮小,這地方的硬度基本和黑豹炮塔相當,T-34/85也算是可以賣頭為生了……炮塔側甲,76型早期型炮塔是45mm @ 30~35°左右,mod. 43加厚到53mm但傾角更小了基本可以忽略。85型炮塔側面達到75mm,也近乎垂直(這裡忍不住要黑下豹子,45噸重啊炮塔側面45mm准垂直……)當然了因為炮塔可以轉,大部分情況下可以面向主要威脅方向,所以炮塔側甲的影響稍微小一點。後部裝甲就不說了,下面看看謝爾曼的……
&> 謝爾曼——
前面說了謝爾曼的車體是一門玄學,如下圖可見:所以光看外形基本就分不出來到底是什麼型號╮(╯_╰)╭
不過總體上,無論是鑄造車體還是焊接車體,基本可以分為早晚期規格,區別主要在於早期型號車體上部主裝甲傾角較大(2"(50.8mm) @ 56°)而駕駛和機電員艙蓋凸出,後期型號減小了傾角但增加了厚度(2.5"(63.5mm) @ 47°),把艙蓋包了進去以保證前裝甲是一整塊。(說實話我覺得早期型的焊接車體還更好看點~)車體下部正面裝甲厚度基本與上部裝甲保持一致(51/64mm @ 50~56°),至於下圖中有人提到車體下部有4.25"(108mm)的……那只是後期車體下部鼻尖部分的局部加強,以防止圓弧接近垂直的部分比較容易被擊穿導致傳動系統損壞失去機動能力。換句話說,早期型號這裡沒有補強的時候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弱點。BTW,T-34早期型車體前部圓弧過渡的時候這一部分也加強到了100mm,雖然更窄一點。除了醬爆(M4A3E2)以外所有的謝爾曼車體側面上下部都是1.5"(38.1mm)垂直裝甲。
當然,醬爆那個變態是不能以常理度之的,這貨擁有總計4"(101.6mm) @ 47°車體正面上裝甲和4.5-5.5"(114-140mm,鼻尖加強)的近圓弧下部車體裝甲,還有3"(76.2mm)的車體側面上部裝甲(下部還是1.5")。關於炮塔裝甲,謝爾曼主要採用過3種炮塔:75型炮塔,76型炮塔和醬爆炮塔。- 75型炮塔:炮塔本體正面3"(76.2mm) @ 30°,炮盾固定部分3.5「(88.9mm)弧形,活動外炮盾2"(50.8mm)弧形,並且兩層炮盾有相當的重疊部分;炮塔側面2"(50.8mm)近垂直。- 76型炮塔:炮塔本體正面2.5"(63.5mm) 近垂直,不過開口相當大,主要靠3.5「(88.9mm)的炮盾(近垂直)。炮塔側面也是2.5"(63.5mm)近垂直。- 醬爆炮塔:基本就是個76型炮塔加厚來的鐵坨子……正面6"(152.4mm),炮盾7"(177.8mm),側面也是6"(152.4mm)……大概美軍中最幸福的坦克兵就是醬爆里的那五兄弟了吧?基於上面的裝甲分布情況,不考慮醬爆這個作弊貨(毛子對應的戰術裝備是正牌HT),主要的裝甲參數對比如下:
車體正面基本是45mm @ 60° VS 51mm @ 56°/63.5mm @ 47°;車體側面(上部)45mm @ 40° VS 38mm垂直 ,炮塔正面 T-34/76 vs m4(75)是45-53mm圓弧 VS 76mm @ 30°/51-140炮盾(單外炮盾-兩層炮盾部分),或T-34/85 vs m4(76)的90mm圓弧 vs 89mm垂直。根據以上裝甲分布情況來進行具體分析。事實1:一般來說中坦在戰場上最常見的威脅是正面的75-90mm級別普通穿甲彈(AP/APC/APCBC)和側面的50-60mm普通穿甲彈,事實2:從戰場經驗分析表明裝甲傾角效應對防禦力有相當的加強作用,具體的效果和裝甲厚度(T)與穿甲體直徑(彈徑D)的比值(T/D ratio)有關,具體如下圖這個圖來自美軍對二戰戰例和試驗進行分析的數據,出自《WWII Ballistics- Armor and Gunnery》,別的答案也提到了,我也拿過來用用;雖然經驗分析和實際情況還是有所出入,但基本上做大致的評估也夠了:
車體正面,前面說到,正面的主要威脅是75-90級的穿甲彈,那麼對T-34和謝爾曼前/後期的前裝甲TD比分別大致為0.5-0.6和0.56-0.68/0.7-0.84,傾斜係數為約2.7和2.3/1.7,折算為穿甲彈穿甲能力分別為約120 vs 117.3/107.1,可見就車體正面裝甲而言兩者相當,T-34略佔優勢:前期謝爾曼正面裝甲雖然略薄彈傾角大,效果可能比後期還好點,但是凸出的艙蓋是個弱點;後期的謝爾曼雖然加厚了正面裝甲但由於傾角減小,當然考慮到把凸出的艙蓋弱點抹平了大致算是保持相當吧。至於車體下部,一來中彈幾率較小,二來加強的也就那一溜(補強到平均水平),基本不太影響作戰效果。至於車體側面,T-34無論厚度還是角度都佔優,具體基於相同的分析方法折算穿甲能力需要大概是60 vs 38,T-34明顯佔優;炮塔正面,T-34/76遜於謝饅頭任意型號,但T-34/85考慮弧形炮塔前部帶來的避彈效果,防禦力強於除醬爆以外的任意謝饅頭。炮塔側面,T-34/76和M4(75)相當,T-34/85強於醬爆外的任何謝饅頭。這樣,基於裝甲硬指標可以看出,T-34在早期和謝饅頭互有勝負(主要坑在炮塔上),晚期基本上是T-34佔優勢,特別是側面裝甲的優勢擴大了正面的可靠防禦扇區(敵人需要繞得更遠才能有效攻擊側面),並且在作為中坦進行大縱深高速突破的時候對各種中小口徑AT炮和步兵反坦克武器有更好的防禦效果。(當然了米帝什麼時候需要高速突破了233)
P.S.有人說現在MBT為什麼不用傾斜側甲了?因為傾斜也沒用了呀,動不動穿深好幾百,現在MBT側甲也就大幾十一百的,再怎麼傾斜也沒用不是,直接上垂直還能多點空間。但是在二戰可不是這麼回事。注意以上評估沒有考慮附加裝甲,比如謝饅頭經常在側面彈藥架外面多焊一層15mm補丁……他們自己也知道不靠譜啊~上面說完了裝甲硬指標,下面說說一些不那麼量化的生存性指標。&> 火災性能首先是謝爾曼「朗森打火機」的傳言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事實上是在中國網路軍事圈早期啟蒙時代的都市神話,可以說是流毒無窮。坦克是個裝滿易燃易爆品的鐵箱子,裡面除了彈藥和燃油以外還有各種滑油、液壓油和電纜絕緣層都是可燃物。一般坦克殉爆如果不是直接被命中彈藥,那麼一般都是由於其他地方起火引燃了彈藥。美軍的謝爾曼雖然主要採用汽油機導致燃油易燃,但使用汽油機的坦克在西線遍地都是也不只謝爾曼一家;燃油起火一般也不會立即導致殉爆,而是需要把炮彈烤炸了。這方面謝爾曼由於榴彈裝葯密度較低,反而相比為了追求威力高密度裝葯的T-34更不容易炸(見蘇軍回憶錄)。等到76型謝爾曼上了水套彈藥架,要把彈藥燒炸先得把水燒乾,彈藥殉爆率就更低了。可以說謝爾曼的可燃性在二戰坦克里起碼也是平均水平,(76)W型的謝爾曼應該優於平均水平。順帶提一句,到T-54毛子也給彈藥架帶了套……不過套里是柴油……其實也挺管用。說到燃油起火,大概最惡名昭彰的莫過於庫爾斯克時期的黑豹D了……由於新型號的燃油系統可靠性堪憂到處跑冒滴漏,一不留神汽油滴到排氣管甚至汽油蒸汽碰上排氣火星分分鐘著給你看,這才是真·打火機啊……為三德子默哀一分鐘。之所以謝爾曼有易燃易爆的名聲,一方面是因為米軍出場太晚,一露頭就被經驗豐富的DAK在凱塞林山口刷了撥人頭,到了義大利和諾曼底又因為高層的過度樂觀得用75饅頭和整旅整旅的豹子死磕,出師不利大大傷了名氣,不像T-34好歹在開戰那會兒花式吊打德棍刷了個神話名頭出來;另一方面也是美軍打完仗在情懷上吹捧下德軍,自己自謙一下好體現民主戰士們的英勇無畏不容易,跟廣大人民群眾表表功不是——「你看我們坦克這麼挫還是打贏了,全靠三軍用命將士努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車體大小謝爾曼高度大約2.7m,比T-34的2.4~2.5m高了差不多一英尺;相應的,T-34寬3m謝爾曼寬2.6m,T-34寬了快40cm。但是在戰場上決定隱蔽性的是高度,而且瞄準的時候方正高大的謝爾曼也確實是個比扁平的T-34更加舒服的靶子……當然,T-34柴油機和行走系統過大的噪音對隱蔽性也有點負面影響。以上,綜合考慮裝甲指標和非量化生存性指標可以看出,總體上講T-34更不容易被發現和打中,打中了更不容易打穿(除了T-34/76的小炮塔),但打穿了的情況下謝爾曼更不容易炸……我想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都不會去賭「好像被發現了,卧槽被打中了,卧槽被打穿了,哎呀人沒給直接打死但是著火了,哎呀人沒燒死彈藥也沒炸太好了」這麼個概率吧……所以在防禦這一局可以認為T-34略勝一籌。======== 分割線 ========下面寫機動……更大的坑……現在看的話是蘇聯的更加出色,柴油機,寬履帶,傾斜裝甲。
公認的t34更好。
蘇軍的坦克更好,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對坦克戰深刻的認識導致的正確的設計思想。蘇軍戰前實際就和德國共同開發過坦克和研究過閃電戰。加上蘇德戰場殘酷的經驗。導致t34是比較純粹的,適合坦克戰的坦克。
謝爾曼從設計思想來看,是美國人按照自己對坦克的理解設計的坦克,和經過蘇德戰場磨礪的蘇軍設計師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一到北非就傻眼了。
實際在坦克的使用上,美軍的戰術是借鑒了英軍以及自己的臆想。謝爾曼是做為步兵坦克設計的,擔任反坦克任務的是那種同樣底盤但是沒頂蓋炮塔的自行火炮,與蘇德那種低矮的防守型自行火炮不是一個概念,實際效果也一般。
當時西線的反坦克任務實際被空軍分擔了,從各種影視作品中都有反應。所以美國陸軍最怕的就是陰天下雨。
和美國人打橄欖球一樣,不同的人干不同的活,根本就沒有主戰坦克這種集成概念。看完狂怒,發現謝爾曼那種高大的車體還真是適合支援步兵。
但是不能否認從工業設計,可靠性,生產性和可擴展性上看,謝爾曼也是不錯的一件戰鬥工具。還有一個顯著的優點是,謝爾曼參加了美軍在全球各個戰場各種自然環境下的戰鬥,對於不同環境的適應性和可靠性值得稱讚。t34在這方面沒有可對比的樣本。
我在這裡說點別的,當年謝爾曼也曾援助過蘇聯,根據蘇聯的戰史記載,蘇聯人對謝爾曼的精緻,操作性讚不絕口。同時發現謝爾曼因為採用汽油機和窄履帶,所以噪音較小還跑得快,因為車體較高,視野好,命中率較高。當年蘇聯裝備歐美坦克數量比想像的更多,都是成建制裝備,謝爾曼在蘇聯軍隊中不是當作皮薄餡大的炮灰,有時會專門配屬給比較精英的部隊,去進行奇襲這類的任務,尤其是後期進軍東歐的時候。在網上可以隨便查到當年蘇聯老兵對歐美坦克的評價。指揮蘇聯紅軍的謝爾曼坦克 從這些記載訪問和記載中,作為坦克兵個人關注的並不是比如主炮口徑,裝甲厚度這些問題,畢竟被擊中會發生什麼是上帝說了算。更多的是關注操縱感受,平時的維護強度,以及後勤補給,也就是現在流行的說法——用戶體驗,在這方面,蘇軍對於謝爾曼的評價不低。引用一些:謝爾曼坦克。這款坦克的型號是M4,所以我們稱之為「Emcha」(用俄語讀M4的發音)。起初,這款坦克安裝的是短身管主炮,後來運到的謝爾曼採用了長身管主炮,並安裝了炮口制退器。謝爾曼坦克前部的斜面裝甲上安裝了一個行軍鎖,以此來確保在道路上行進時炮管的安全。主炮非常長。總的說來,這是一款很棒的戰車,不過,和任何一種坦克一樣,它既有自身的長處,也有其不足。每當有人對我說這是一款糟糕的坦克時,我會回答:「您說什麼?」你不能說這是一款糟糕的坦克,說它不好,這要看跟什麼比。您知道嗎,謝爾曼坦克的設計師中,有一名俄國工程師,名叫鐵木辛哥。他是鐵木辛哥元帥的遠親。當然,謝爾曼坦克也有缺點,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它的重心過高。這款坦克經常會側翻,就像個俄羅斯套娃(譯註:Matryoshka doll俄羅斯套娃,是俄國的一種傳統木製工藝品)。但我能活到今天還要感謝這個缺點呢。1944年12月時,我們在匈牙利參加戰鬥。我沖在全營的最前面,在一個拐彎處,我這輛坦克的駕駛員兼機械師撞到了路邊,結果,坦克發生了側翻。當然,我們都被拋了出去,但我們都活了下來。而跟著我沖在前面的另外四輛坦克都遭到了伏擊。他們都被擊毀了。Q:德米特里·費多洛維奇,謝爾曼坦克的金屬履帶包裹了橡膠。時下的一些著作指出這是個缺陷,因為在戰鬥中,橡膠有可能發生燃燒。隨著履帶上的橡膠被燒毀,坦克便無法使用了。您對這一點怎麼看?A:從一方面來說,這種包裹著橡膠的履帶具有很大的優點。首先,這種履帶的使用壽命大約是普通鋼製履帶的兩倍。可能不太對,但我記得T-34坦克履帶的使用壽命是2500公里,而謝爾曼履帶的壽命超過了5000公里。其次,謝爾曼行駛在堅硬的路面上就像一輛小轎車,而我們的T-34坦克發出的噪音極大,鬼知道在多少公里外就能聽見它的聲響。謝爾曼履帶的缺點是什麼呢?在我寫的《指揮紅軍中的謝爾曼坦克》一書中,有一章的標題就是「赤足」。其中我寫了發生在1944年8月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期間的事件,當時在羅馬尼亞,天氣熱得怕人,有些地方甚至高達30度左右。一天內,我們沿著公路前進了近100公里。我們的坦克上,橡膠鑲邊的負重輪出現了過熱現象,橡膠開始脫落,一長條一長條地往下落。我們軍在距離布加勒斯特不遠處被迫停頓下來。橡膠塊四散分離,車輪間開始發生堵塞,並發出了可怕的噪音,最後,我們不得不停了下來。這一情況立即被上報給莫斯科。整個軍停步不前,聽起來像不像是在開玩笑?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們很快便給我們送來了新的負重輪,我們花了三天的時間安裝這些車輪。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他們怎麼能搞到這麼多負重輪。橡膠包裹的履帶還有另一個缺陷。路面上哪怕只是輕微結冰,都會導致坦克像頭肥胖的奶牛那樣打滑。當發生這種情況時,我們就把帶刺的鐵絲網纏繞在履帶上,或者在鏈條和螺栓上添加履帶齒片,總之要採取一切能增加摩擦力的辦法。但這種情況只出現在第一批運抵的坦克上。得知了這種狀況後,美國代表向他的公司作了彙報,隨後運來的謝爾曼坦克便配備了裝有齒片和尖釘的額外的履帶蹄塊。要是我沒記錯的話,每條履帶配備的蹄塊多達7個,每輛坦克總共裝有14個。我們把這些零件放在備件箱內。美國代表的工作效率通常都很高。他所發現的任何缺陷都能很快地上報,並得到有效的解決。(美國人把汽車銷售的4S概念引入到坦克領域)謝爾曼坦克的另一個缺陷是駕駛員艙蓋的結構。第一批運抵的謝爾曼坦克,艙蓋設在車體的頂部,打開時只是簡單地向上開。駕駛員兼機修師經常需要打開艙蓋把頭伸出去,以便更好地查看四周情況。有好幾次,炮塔轉動時,主炮撞在艙蓋上,艙蓋向下閉合砸在駕駛員的頭上。我所在的單位中,這種情況發生了一兩次。後來,美國人改進了這一缺陷,艙蓋升起後移向旁邊,就像現代的坦克那樣。戰爭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試圖解決一個疑問。如果一輛T-34坦克起火燃燒,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離它遠些,儘管這種做法是被禁止的。車上的彈藥會爆炸。曾經有一段時間,大概是六個星期,我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指揮一輛T-34,一名連長的座車被擊中後,車組成員跳離了坦克,但他們無法跑遠,因為德國人的機槍火力將他們牢牢地壓制住。他們趴在一片麥地里,這輛坦克起火燃燒後爆炸了。晚上,戰鬥減弱後,我們趕了過去。我看見那名連長躺在地上,一大塊彈片穿透了他的頭顱。可當謝爾曼坦克起火燃燒時,艙內的炮彈卻並不爆炸,這是為什麼呢?這種事情還有一次發生在烏克蘭。我們的坦克被擊中了。我們跳離了坦克,但德國人的迫擊炮彈不停地在我們四周落下,我們不得不趴在起火燃燒的坦克下。我們在那裡躲了很長時間,因為根本無路可逃。德國人的機槍火力和迫擊炮彈覆蓋了坦克四周的空地。我們就躺在那兒。我背上的軍裝已經被燃燒的坦克烤熱了。我們覺得這次肯定完蛋了!我們將聽見一聲巨響,然後一切都會結束!我們就此死在一起!我們聽見炮塔內傳來許多巨大的撞擊聲,這是穿甲彈受熱後脫出了彈殼。接下來,火焰會燒到艙內的高爆彈,然後,地獄之門就將敞開。但什麼也沒發生。為什麼沒發生爆炸呢?為什麼我們的高爆彈會爆炸而美國人的則不會呢?我認為這是因為美製彈藥填裝的炸藥更加精確,我們的某些彈藥增加了一倍至一倍半的爆炸力,彈藥發生爆炸的危險也增加了相同的倍數。Q:謝爾曼坦克的內部設施很不錯,這一點被認為值得注意,這是真的嗎?A:這是真的,這可不是胡說!非常漂亮!那時候對我們而言,就像他們現在所說的「歐洲修繕」那樣,是某種歐洲品質的寫照!首先,謝爾曼座艙內油漆得非常漂亮。其次,艙內的座椅很舒適,上面包裹著某種特殊材質的人造革。如果一輛謝爾曼被擊中或損壞,要是不派人看守的話,不要幾分鐘,步兵們就會把這些座椅洗劫一空。這可是很棒的戰利品啊,太漂亮了!謝爾曼坦克有兩台發動機,通過一個聯軸器連接,這既有好處也有不足。曾有過這樣的事例,戰鬥中,謝爾曼的一台引擎損壞,從乘員艙里可以脫開聯軸器,這樣,坦克便可以使用另一台引擎使自己脫離戰鬥。另一方面,每台發動機上都裝有強勁的風扇,我們常說:「把嘴張開,風會從你的屁股里吹出來。」風力這麼大,你說我們怎麼能暖和?也許風裡會夾雜一些來自發動機的熱量,但我不會對你說那就是溫暖。當我們停下坦克時,我們會馬上用防水油布把發動機艙蓋起來,這樣,艙內能保溫數個小時,我們就睡在坦克里。美國人給我們的羊毛襯裡的工作服很有作用。謝爾曼坦克的裝甲非常堅韌。曾有過這樣的事情,炮彈擊中了我們的T-34,並未射穿,但坦克組員們卻負傷了,因為內壁裝甲的碎片飛濺,擊傷了坦克組員們的手和眼睛。但這種情況從未在謝爾曼坦克上出現過。在這裡,我還想說另一件事。我們是如何保存自己的(蘇制)彈藥呢?一個木箱,裡面放著幾枚炮彈,炮彈上塗著一層薄薄的油脂。必須派一個人坐在那裡,花上幾個小時擦去炮彈上的油脂。而美製炮彈則放在硬紙板做成的管狀容器中,三枚炮彈一組。保護筒內的炮彈鋥光發亮,我們將炮彈取出後,馬上就可以存放入坦克中。您如何與你的部下以及坦克保持聯繫?A:通過無線電。謝爾曼坦克裝有兩部電台,高頻和超高頻,質量非常好。我們用高頻電台與上級保持聯絡,營和連之間的聯絡則使用超高頻電台。坦克內部的交談我們使用坦克內部通話系統,這東西很棒!但坦克一旦被擊中,坦克兵的第一個舉動就是扔掉頭盔和喉頭對講器,要是他忘記了這麼做就匆忙跳出坦克,那他會被掛在那兒。(當時T34應該是車內通話靠吼)所以還是印證了決定戰爭的是人,發揮裝備優勢,也許讓魏特曼車組開97式都能取得不錯的戰績。設計理念差異。
T34,斯大林式獨裁者風格。讓儘可能多的戰士活下來打贏這場該死的戰爭。至於活下來的成員有多煩它?切~老子不高興聽
M4,美式政客風格。讓每一個僥倖活下來的成員都讚不絕口。至於死掉的?呃,我們深感遺憾~
-------------------------------------------------------------
抖個機靈而已,旨在拋磚引玉,愧對各位謬讚。個人以為,@桜鈴莉的答案更好。雖然這並不代表我贊同獸人酋長起個萌妹名~23333還有,謝謝各位,保持對樓下錯誤答案的碾壓,好開森這裡有好多好多答案都在說謝爾曼的皮比起T-34來要薄很多是什麼鬼???
難道是我數死早,不會算幾何?
———————————————
脫離國情去談坦克的優劣是沒有意義的。
美國當時面臨的情況:遠洋作戰,坦克必須能用吊車吊到貨輪上。卸貨之後不一定有現成的鐵路,有可能要走公路自己跑到前線去。返廠大修是白日做夢,必須能夠就地維修,同時要容易保養,降低故障率。歐洲,太平洋兩個戰場都要顧及,同時還要有足夠的產量給英國和蘇聯。汽車工業發達,坦克工業萌芽。所以必須最大限度的利用已經有的成熟工藝和產品,但要為升級留出空間。這種情況下你問美國人為什麼不造T-34不造黑豹虎式虎王老鼠。美國人說卧槽那我直接造高達好不好啊?
T-34和謝爾曼都是符合他們各自國情的優秀武器。一個關鍵點是:Sherman是美國人生產的,而T-34是俄國人生產的。而戰時蘇聯的生產條件遠比美國惡劣得多,所以紙面數據相同的情況下實際效能差異很大。以下是美國人在阿伯丁對T-34的測試報告。轉自西西河:
這些坦克是在1942年底,蘇聯交給美國人的,主要的目的是互相熟悉對方的武器(這裡的KV坦克應該是指KV-1,譯者注)。
坦克的狀態
測試中的中型T34坦克在行使343公里之後,損壞無法修理了。原因是柴油發動機上使用了質量很差的空氣濾清器造成大量灰塵進入發動機,嚴重磨損了活塞和氣缸,導致停車。最終造成發動機無法修復。這輛坦克被拖走,並最終作為靶車被KV坦克和美國M10坦克上的Z/3火炮摧毀。隨後它將被送往阿伯丁在那裡做技術分析,並在那裡展出。
儘管也存在很多機械故障但是重型的KV坦克仍然可以操作,測試依然進行。
坦克的外形與配置
兩種坦克沒有什麼特別的配置,在外形上T34坦克特別好。所有的觀點都認為T34比所有的美國坦克都要好,而KV坦克的外形比所有現役美國坦克都要差。
裝甲
經過技術分析兩種坦克的裝甲都只對裝甲表面進行了熱處理,深度不夠,主要裝甲板基本上還算軟鋼。
而美國人認為如果改變熱處理技術,對整個裝甲板進行熱處理,將可以提高抗穿甲能力,同時減輕裝甲厚度。最終效果是整車重量減輕8%-10%,它將大大提高車速和減緩地面壓力。
車身
最主要的問題是在車輛涉水的時候,車身下部滲水。另外車身上部,在下雨的情況下也進水。在下大雨的時候,水會沿車體縫隙湧入,使得車輛上的電器系統甚至彈藥都無法使用。
炮塔
主要問題是裡面空間非常緊湊。美國人難以理解蘇聯坦克手如何能夠在冬天穿著羊皮夾克的擠在裡面。讓炮塔旋轉的機電設備非常糟糕,馬達功率不夠,嚴重過載,而且火星四射。結果就是控制炮塔旋轉的調節器被燒壞,鈍齒輪的齒被磨掉。
美國人的建議是換裝以液壓驅動或者簡單的手動炮塔
武器
T34上的武器(火炮)非常好,簡單可靠容易使用。缺點是同美國Z/3火炮相比,初動能較低(3200英尺/秒 對5700英尺/秒)
觀瞄/後視
總的評價是全世界最好的,包括那些現役的和正在設計的坦克。
履帶
美國人開始的時候比較贊同蘇聯人的全鋼履帶,但是後來美國人的敷膠履帶在經歷了突尼西亞戰役和其他的一些戰役之後,顯示出了優越性,美國人最終堅持了自己的敷膠履帶。
美國人在和自己比較輕的履帶對比之後,認為蘇聯履帶不夠堅固,他們經常被小口徑炮彈和迫擊炮彈所摧毀,履帶銷沒有經歷過很好的熱處理工藝,鋼的材質也很糟糕。結果履帶銷很快磨損,履帶折斷。解決的辦法是用一些松的履帶銷,這些松的履帶銷被焊接在車體的凸輪固定住。開始的時候美國人很喜歡這個解決辦法,但是後來發現這個辦法在實際使用中也有問題,履帶銷在履帶的撕扯過程中會變彎。最後美國人認為解決之道還是減輕坦克裝甲重量,而增加履帶重量以加固履帶。
懸掛裝置
T34懸掛裝置很糟糕,T34使用的克里斯蒂懸掛裝置,在美國測試了很長時間最終還是被無條件拒絕了,由於T34的懸掛彈簧使用的鋼材質量不高,從而導致垂直行程很短。KV坦克的懸掛裝置很好。
引擎
柴油引擎又好又輕,這個優點早已被被美國專家和軍事當局所認同,不幸的是生產柴油引擎工廠基本上被美國海軍所壟斷,所以陸軍無法給他們的坦克安裝柴油引擎。
T34上的柴油引擎被劣質空氣濾清器所累。這個空氣濾清器也被認為是引擎系統里唯一的敗筆。美國人還不理解為什麼在蘇聯人的使用手冊里這個濾清器被稱為油浴。經過試驗,美國人對濾清器作了如下總結:
--空氣濾清器肯本無法清除所有被發動機吸入的空氣。
--空氣濾清器即使引擎處於怠速狀態,也無法提供足夠數量的空氣。結果是引擎無法達到滿負荷狀態。灰塵進入汽缸導致汽缸很快磨損,壓縮下降,和引擎出力下降。從機械角度來看,濾清器濾芯系手工粗製濫造而成:比如某些地方的點焊點燒穿了整片金屬,導致漏油。KV坦克濾清器濾芯工藝稍好,但是也無法保證向發動機提供充足乾淨的空氣。另外這兩種發動機的啟動裝置質量都不好,不夠有力質量也不可靠。
傳送裝置
毫無質疑,很差。KV坦克的傳動裝置經常被卡住,好像這些設備沒有工作12-15年了。另外蘇聯工廠的一些做法也很成問題,他們送過來的技術檔案是當年美國A-23傳送裝置的資料。每個人都很驚奇,這些資料被拷貝完之後又傳回給美國人。美國人也很吃驚,這倒不是因為蘇聯人照搬了美國人的設計,而是因為15-20年前,美國人就把這個項目槍斃了。美國人認為在坦克里安裝這種傳送裝置,對於駕駛員來說是很難操作的。
T34的傳動裝置同樣糟糕,所有的鈍齒輪的齒都被磨掉了,分析表明,這些齒輪都沒有經過嚴格的熱處理,無法達到美國相應標準。
滾動摩擦離合器
毫無疑問,很差。很多年前美國人已經不給拖拉機安裝摩擦離合器,更別提坦克了。蘇聯的摩擦離合器設計不合理,鋼的質量也不好,容易引起磨損和撕裂,加速了灰塵進入齒鼓,使得離合器工作極不可靠。
總評
美國人的觀點來看,蘇聯兩種坦克速度慢,爬坡能力超過美國任何一種坦克。焊接的裝甲板粗製濫造。電台在實驗室測試不算太差,但是比較嬌氣。在坦克間距離超過10英里就無法正常通信。電台的體積很緊湊,擺放的位置很科學。
坦克上的備件很少,質量也不好。
美國人被這輛不科學的設計,糟糕的表現,沉重的傳送機構的T34折磨的苦不堪言,最後他們造了一輛新的T34,替換了原有的蘇制產品。所有的機械上的毛病都被調整和優化了。
總結和建議
兩種坦克都需要更換進氣量更大,進氣質量更好的空氣濾清器
裝甲板的熱處理工藝需要改變,同樣厚度可以提高抗彈性。如保持同樣的抗彈性則可以減少鋼板厚度,減輕質量,增加金屬的利用率。
履帶更厚一些。
用美國最新的傳動裝置替換過時的現有設備,這將極大增加坦克可操作性。
放棄使用摩擦離合器
簡化小零件的生產,增加可靠性,一些小零件尺寸需要經常變更,要注意減少這些組件的變更範圍。
對比美蘇坦克,蘇聯坦克駕駛非常吃力,駕駛員在換檔時需要極高的技巧,使用摩擦離合器需要特別的經歷,在機械上要非常在行,在保證坦克處於工作狀態也要牽扯很多精力,因為很多零件都會經常性損壞。在訓練坦克手和駕駛員上非常費事。
以上的評價是因為蘇聯在生產坦克過程中不注重細節導致對蘇聯坦克評價偏低,總體上來說,蘇聯坦克設計還是很好的。
除了使用柴油發動機之外,蘇聯坦克還有一些優點比如坦克的良好外型,優秀可靠的武器,設計成功的履帶等。同美國坦克相比,蘇聯坦克在駕駛的容易性,操作靈敏性,火炮射擊速度,時速,機械可靠性,保養難易程度有較大差距。
-------------------------------------------------------------------------------------------------------------------------------------
其實謝爾曼招罵的主要原因是早在43年1月美軍就遇到可怕的虎式坦克了,但以地面部隊司令麥克奈爾為首的陸軍高層堅持的「坦克支援步兵,坦殲對付坦克」的戰術,到44年夏季仍然堅持使用短管謝爾曼。結果實戰中能用坦殲對付坦克的機會少之又少,短管謝爾曼對上虎豹被完虐。養尊處優慣了的美國大兵自然咽不下這口氣……
謝邀。
題主需要知道的是,t34和m4都有各種型號,所有拿「t34」對比「m4」的都是耍流氓。
t34有t34-76 1940 1941 1942 1943型,t34-85 1944 1945型。
m4就更多了,產的比較多的有m4基本型,m4 105,m4a1,m4a1 76w,m4a2(這個主要是給毛子用),m4a2 76w(也是給毛子的),m4a3,m4a3 76w(這個是產量最多的),m4a3 105.....卧槽懶得數下去了還有一堆呢。我就來拿t34-85來對比一下m4a3 76w好了。為什麼拿這倆比呢,首先因為這倆都是在各自的早期型號打了好幾年仗的基礎上,經過經驗總結設計的,比較成熟的後期型號。其次,m4a3 76w是謝爾曼系列生產數量最多的型號(vvss 10000+ hvss又叫m4a3e8 3000+,一共13000+)。最後,m4a3 76w的m1坦克炮是專門負責打坦克的炮,早期的75毫米m3炮和一直在用的105炮都是以步兵支援為主要用途的。
坦克比較三大要素,火力防護機動。我們先來看火力。
一、火力
有人看火力只會看口徑,說口徑即是正義,口徑越大威力越大(當然從裝甲傾斜效應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道理)。由於說的是反坦克性能,那我們就撇開HE,來看看這兩個炮的AP性能。
第一張圖,t34-85裝備的85毫米zis-s-53坦克炮(其實就是簡化版的d5t),90度垂直角度穿甲性能。
第一行是普通AP彈,第二行是APBC,第三行是有硬芯的APCR(俗稱金幣彈)。實戰中,BR-365P(金幣彈)的鎢芯部分的材料結構不規整而且彈芯質量相對小,相比下彈托部分太重,嚴重製約穿甲能力,不過我們還是按理論數字來計算。
再來看看m4a3 76w的76毫米m1坦克炮:也是90度垂直角度穿甲性能。
第一行是APC,第二行是普通AP,第三行是M93 HVAP(俗稱金幣彈)。但是M93初期(1944年)只是給M10金剛狼用的,M4 76w用的是T4 HVAP。不過由於兩者裝藥量(projectile weight 7.6 lb, filler 3.9 lb)和初速(3,400 ft/s )是一樣的,所以穿深應該差不了太多(查了資料差5%,所以請自行減去5%穿深),後期屌絲m4 76w也裝備了m93,就沒差距了。由圖可知,用普通AP彈(d5t的第一行,m1的第二行),1000以內的距離(二戰坦克交戰距離一般為5-800碼),m4的炮穿甲能力明顯優於t34,1000米以外差距也不是太大。如果使用金幣彈(第三行),m4的穿甲能力無論在任何距離,都是遠遠遠遠大於t34的,甚至可以說碾壓。
所以綜合來說,打90度垂直裝甲,m4a3 76w是要強於t34-85的。
再來看看傾斜裝甲。上面說過,打傾斜裝甲的時候,大口徑的炮是有優勢的,原因就是裝甲傾斜效應。
裝甲傾斜效應的研究來自於戰列艦吧的平陽:
【裝甲傾斜效應---闢謠貼】T/D比值理論
T就是受彈裝甲厚度,D就是衝擊彈頭直徑。理論上這個比值越小對穿甲越有利。正如繡花針不能穿透硬紙板而榔頭可以穿透水泥牆一樣。我們拿裝甲傾斜度比較高的黑豹坦克D型作為對手來分析一下。(虎式那種法線只有30度的弱雞就不拿來比了,隨意穿。參考《狂怒》中美軍要想十拿九穩得幹掉虎式,應投入多少輛 M4 坦克? - 魏沈默的回答)
前臉裝甲,法線角55度,厚度85mm。 先看t34的85mm炮,TD比為85/85=1。帶入圖,x軸TD比為1,斜角為55度的時候,slope multiplier為2.5+。也就是說黑豹D的85mm裝甲,在t34的85炮面前,相當於85*2.5=212.5mm的垂直裝甲。從前面的表格來看,t34-85即使用金幣彈,在近距離,也是無法擊穿黑豹D型的正臉的。再看m4的76mm炮,TD比為85/76=1.12.帶入圖,x軸TD比為1.12,斜角為55度的時候,slope multipier為2.6+。也就是說黑豹D的85mm裝甲,在m4的76炮面前,相當於85*2.6=221mm的垂直裝甲。從前面的表格來看,m4a3 76w,如果用金幣彈的話,在250m以內的距離上,是有一定幾率擊穿黑豹D型的正臉的(但是很難,因為hvap屬於次口徑彈,對傾斜裝甲的擊穿率非常捉急。但是即使是這樣,裝hvap的m4 76w的表現也肯定比t34的85炮強很多)。
換句話說,t34-85跟豹D正面遭遇就可以等死了,m4a3 76w如果在250m內,在有金幣彈的情況下,還有活下來的可能。
所以綜合來說,打傾斜裝甲的時候,由於m4a3 76w金幣彈逆天的性能,彌補了口徑小的劣勢,反而比t34-85要佔優勢。
總結:m4a3 76w不論是打垂直裝甲還是傾斜裝甲,性能都要強於t34-85。
二、防護
先上t34-85的裝甲分布。
法線角60度,45mm厚。由於角度太大,算cos值計算等效是很蠢的行為(是的,我就是在黑WOT這種遊戲)。根據上面給出的裝甲傾斜效應,我們來計算一下t34-85在面對德國坦克最多的75mm炮(四號和黑豹都是75炮)時候的等效裝甲。TD比為45/75=0.6。帶入圖,x軸TD比為0.6,斜角為60度的時候,slope multiplier為2.7+。也就是說t34-85的45mm裝甲,在75炮面前,相當於45*2.7=121.5mm的垂直裝甲。再來看m4a3 76w。
有人說「t34從外型上比m4難於擊中,同等條件的傾斜裝甲比垂直裝甲難於擊穿」。
m4的裝甲是垂直裝甲么?並不是這樣,直接上圖。
焊接車體:
鑄造車體:
什麼?你說側裝甲是垂直的?
T90側面:
豹2側面: M1側面: 99側面: 現代主戰坦克側面都是垂直的,並沒有像t34一樣側面都傾斜。---------------------------------------------------------------------------------------------------------------------------------
由於沒有找到m4a3的裝甲圖,所以另找了一張圖,準確度未知。
注意圖中標註的是傾斜角而不是法線角,我們先換算成法線角。上部裝甲,法線角90-43=47度,厚度為64mm。
TD比為64/75=0.85。帶入圖,x軸TD比為0.85,斜角為45度的時候,slope multiplier為1.75+。也就是說m4a3的上部裝甲,在75炮面前,相當於64*1.75=112mm的垂直裝甲。下部裝甲,法線角為90-34=56度,厚度為108mm。
TD比為108/75=0.85。帶入圖,x軸TD比為1.44,斜角為55度的時候,slope multiplier為2.8+。也就是說m4a3的下部裝甲,在75炮面前,相當於108*2.8=302.4mm的垂直裝甲。我們再來看看德國75炮的穿深:
首先是四號GHJ型的長75(短75是支援步兵的直接忽略),kwk 40 L48。
三四行是長75的數據,第四行是金幣彈。分析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不用金幣彈的情況下打t34-85,極限距離是500m,超過500m就打不穿了。用金幣彈的話極限距離是1250m以內。打m4a3的上裝甲,不用金幣彈的極限距離是750m,比t34-85多了250m。用金幣彈的話極限也是1250m。但是對於m4a3的下裝甲,就算100m用金幣彈打,也無論如何是打不穿的,而且還差老遠。再看黑豹的75炮,kwk 42 L70。
分析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不用金幣彈的情況下打t34-85,極限距離是1500m。用金幣彈的話極限距離是2500m。打m4a3的上裝甲,不用金幣彈的極限距離是2000m,比t34-85多了500m。用金幣彈的話極限也是2500m。但是對於m4a3的下裝甲,就算100m用金幣彈打,也無論如何是打不穿的,而且還差老遠。總結分析,t34-85裝甲在對面使用普通ap彈的時候,生存性能要好於m4a3上裝甲,但是如果對面使用金幣彈,則表現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m4a3還有個鐵褲襠,這個鐵褲襠相當於一個黑洞,無論對面的四號還是豹子,是銀幣彈還是金幣彈,任憑你離多近,就是打不穿。
上個大圖看看(從懸掛能看出這不是m4a3e8,是普通的vvss懸掛,看炮也能看出來,只有炮口環沒有制退器,是m1a1c不是m1a2),前臉白色的部分(除去首下)就是那個黑洞。
當然由於m4的車體太高,上面的綠色部分還是太多了。但是,雖然老子高,但是老子有免疫區啊!再說說「烤肉爐」和「打火機」的問題。首先你們要搞清楚,容易著火到底是什麼引起的。上面一票黑打火機的給出的答案是汽油機.....並不是!是彈藥引發的著火!
Fuel fires occasionally occurred, but such fires were far less common and less deadly than ammunition fires. (Zaloga (2008), p. 116-118)
這句話是非常關鍵的。
下面來說說m4a3 76w中的w是什麼意思。這個w指的是wet stowage,濕式彈藥架,就是俗稱的水套。這玩意兒不光能減少彈藥架殉爆的幾率,還能防止著火。
Later models moved ammunition stowage to the hull floor, with additional water jackets surrounding the main gun ammunition stowage. The practice, known as wet stowage, reduced the chance of fire after a hit to about 15%. (Buckley page 128)
看了沒有,加裝了w的m4,起火的概率只有15%。黑打火機的可以省省了。至於t34-85的彈藥架,死在t34-85彈藥架下的冤魂知道你們這麼跪舔t34-85目測要氣的活過來。
另外,朝鮮戰爭中美軍曾經做過一個統計:統計T-34的人員損失後,發現有75%在坦克被擊毀後陣亡,而美方的坦克乘員被擊毀死亡率在18%。原因是由於t34-85相對於t34-76的炮彈加大了不少,所以炮彈不得不放在炮塔里,加大了炮彈被擊中後起火和災難性爆炸(有可能將炮塔頂整個掀飛)的概率。(來自於OSPREY PERSHING TANK)不過也有美國人習慣於反覆轟擊被擊毀坦克的原因(萬惡的鞭屍美帝)。所以這個數字看看就好,我只是想說明t34-85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安全,m4a3也沒你們想像的那麼爛。
三、機動
這個簡單說吧。t34-85用的克里斯蒂懸掛,跑野地比較有優勢;寬履帶,跑雪地泥地比較有優勢。但是至於克里斯蒂懸掛可靠性高,二戰老兵有話說了。據二戰老兵回憶,在1941年蘇德開戰後的頭兩個月內,至少有一半的T-34是因為拋錨而損失的。(Tim Bean、Will Fowler 著 李明、王熙譯. 鐵甲雄獅 二戰中的蘇聯戰車. )由於那時候的t34-76用的是跟85一樣的克里斯蒂懸掛,所以不能說明克里斯蒂懸掛在可靠性上有任何優勢。
再看m4,vvss+窄履帶確實不行,但是m4a3 76w可是有換裝了hvss+寬履帶的型號啊,easy eight表示各種不服。攤手~
好了,觀眾朋友們,我們下期再見。看完本期節目,你是不是也想買輛m4a3開回家了呢?
抵制無腦美黑軍盲,從買一輛m4a3開始。以上。我來給大家演示一下如何正確地黑謝爾曼
備註:本答案純屬抖機靈。不涉及對T34、謝爾曼和潘興的正確評價。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的,裡面也講了與M4的戰鬥,也不貴。
另外有些答案說T-34被擊中後死亡率是75-80%,也許是把跳車後被機槍打死的也算上了吧。反正蘇德戰爭中的數據不支持這一說法,每車傷亡1-2人是常見情況。謝爾曼-- t-34,這到底是用架空理想中的 t-34 ,還是實際歷史現實中的t-34? 如果是後者
那麼本著實事求是的前提,國內過去幾年已經提到t-34的設計,可靠性和質量問題(如果有人說t-34在二戰屬於 質優,可靠,先進, 那就是擴大其辭,不符實際)
本世紀出版蘇毛坦克(軍)『簡戰史『資料里里單放一章專門談這可靠性和質量(還有設計) 問題
下面將列出資料書頁,我個人未脫「文盲」,僅粗略概括
可靠性---,t-34廠家保證1000公里大修,而送至蘇裝甲兵主官報告稱當時蘇軍實際自用車不到200公里需大修,(42年八月精心挑選備送 美國(11月)測試的t-34行駛343公里即拋錨,馬達塵土阻塞, 活塞,氣缸損毀,無法修復)
發動機檢修壽命問題,燃料與機油消耗超標問題--- 極不平衡,裝甲板硬度,焊接,軋制裝甲鋼板 問題,炮塔滾球軸承,觀瞄器材鏡片模糊,氣泡, 履帶斷裂,連接銷釘變形,缺乏橡膠材就不必提了,發動機空氣過濾器不良,傳動設計過時,變速箱,變檔很費力,在裝置5檔變速前,原4檔變速導致車輛通過地形速度降低(測試稱速度不如美坦克),炮塔布置設計,而無線電有無(如有 則是性能問題)就不重複了。
以上這些國內有的人應該提到不少,不過 可能有幾個部分,國內有人也許並不想談,就是資料里同樣列出的 其他信息,(放在實際局限,事實背景(橫縱比較),客觀規律平台上),除去t-34坦克的一些設計問題(胎里病?),那部資料里提到可靠性/部件質量,/器材/生產質量 和戰爭初期,生產地淪陷,技術人員流失,缺失(連設計開發者都屬於青澀一代),被迫使用缺乏技術,經驗的婦女,少年工人,一些原材料產地失陷,材料短缺,生產線緊急千里轉移重建,生產條件惡劣---現面世俄毛資料里記錄統計了,即使在有些措施的情況下,搬遷到東部(包括烏拉爾)生產的軍工之後仍有一批員工因嚴重營養不良而死亡(套用形容某3年事件的詞).
而當部分重要生產因素開始改變後,t-34的可靠/質量逐漸改善。
放在實際局限,事實背景(橫縱比較),客觀規律平台上, 在那個期間有沒有 遭遇與蘇聯相同境況的工業發達國來對比衡量?
中國之大,精通俄語的人應該不少,各位可精確翻譯,指正勘誤。
-------------------------------------
回復PKM80通 提問的部分索引資料
何逸飛 回復 chinesefox(作者)
不管怎麼說,被美軍親切稱之為打火機的雪曼,打火性能十分可靠,一打就著。
對方可能未擊穿主裝甲,但一定能打著火
-------------------------------------
請問資料何在? 誰提出,誰舉證
不如直接拿美,俄方索引的調研資料比較,怎麼樣的起火焚毀率?
舊車彈藥容器換了之後,到底是誰高? 蘇毛的 41% 還是 美 15%?
謝爾曼這種坦克竟然有五個乘員!專坑有為青年啊。
指揮蘇聯紅軍的謝爾曼坦克
轉載的,小小 冰人 翻譯(下文中,Q代表提問者,A表示謝爾曼坦克車長德米特里·洛扎)
Q:德米特里·費多洛維奇,您使用的是哪種美製坦克?
A:謝爾曼坦克。這款坦克的型號是M4,所以我們稱之為「Emcha」(用俄語讀M4的發音)。起初,這款坦克安裝的是短身管主炮,後來運到的謝爾曼採用了長身管主炮,並安裝了炮口制退器。謝爾曼坦克前部的斜面裝甲上安裝了一個行軍鎖,以此來確保在道路上行進時炮管的安全。主炮非常長。總的說來,這是一款很棒的戰車,不過,和任何一種坦克一樣,它既有自身的長處,也有其不足。每當有人對我說這是一款糟糕的坦克時,我會回答:「您說什麼?」你不能說這是一款糟糕的坦克,說它不好,這要看跟什麼比。
Q:德米特里·費多洛維奇,您所在的部隊中只有美製坦克嗎?
A:我們的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是的,我們有6個這樣的近衛坦克集團軍)轉戰於烏克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奧地利。對我們來說,歐洲戰事在捷克斯洛伐克結束,隨後,他們迅速把我們派至遠東,參加對日作戰。我簡單地提醒您,我們的集團軍由2個軍組成:被稱為「斯大林格勒」坦克軍的近衛坦克第5軍,他們配備的是我們自己的T-34坦克,另一個軍就是我所在的機械化第5軍。一開始,這個軍配備的是英制「瑪蒂爾達」、「瓦倫丁」以及「丘吉爾」式坦克。
Q:「丘吉爾」式坦克交付得比較晚。
A:是的,有點晚。1943年後,我們大量淘汰了英式坦克,因為它們的缺陷太明顯了。尤其是這些坦克的功率重量比僅為12-14匹/噸,而當時優秀的坦克能達到18-20匹/噸。在這三種英式坦克中,最好的是加拿大製造的「瓦倫丁」坦克。這款坦克使用了流線型的裝甲,但更為重要的是,它配備了長身管的57毫米主炮。1943年底時,我所在的部隊換裝了美製謝爾曼坦克。基什尼奧夫戰役後,我們軍改稱近衛機械化第9軍。我忘了告訴你,每個軍下轄4個旅。我們的機械化軍轄有三個機械化旅和一個坦克旅,我就在坦克旅中。而一個坦克軍轄有三個坦克旅和一個機械化旅。不錯,我們旅在1943年底時配備了謝爾曼坦克。
Q:不過英式坦克並沒有撤裝,而是一直消耗完為止。你們軍是不是有段時間配備的是大雜燴式的坦克,既有英式的又有美式的?同時配備來自不同國家的各種型號坦克,會不會產生某些問題?例如補給和維修。
A:嗯,總是有些問題存在。總的說來,「瑪蒂爾達」是一種糟糕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坦克!我來告訴你「瑪蒂爾達」的一個缺陷,這個問題給我們造成了許多麻煩。總參的一些蠢貨策划了一次戰役,並將我們軍派至葉利尼亞、斯摩棱斯克和羅斯拉夫利地區,那裡的地形是樹木叢生的沼澤地。「瑪蒂爾達」坦克的兩側都裝有裝甲裙板。這款坦克的設計,主要是將其用於沙漠地帶。在沙漠中,這種裙板沒任何問題,因為沙子會從裙板上長方形的開口流走。但在俄國雜草叢生的沼澤地里,坦克車輪與裙板之間的空隙會被泥濘塞得嚴嚴實實。為了讓換擋輕鬆些,「瑪蒂爾達」坦克的變速器裝有一個伺服機構,但在我們這種使用條件下,這一組件變得脆弱不堪,經常會出現過熱現象,然後就損壞了。對英國人來說這似乎無關重要。1943年時,他們開發出一種備件,安裝起來很簡單,只要擰松四個安裝螺栓,抽出舊部件,換上新備件即可。但我們並不總是這樣做。我們營里的軍士長涅斯捷羅夫,以前是集體農場的拖拉機駕駛員,現在是營里的機械修理工。一般說來,我們的每個坦克連都有一名機械師,但涅斯捷羅夫是營里的機修員。我們軍里有一名生產這種坦克的英國工廠所派來的廠家代表(他的名字我已經忘記了)。我曾經將他的名字寫下來過,但後來我的坦克被擊中後,我放在裡面的所有東西都被燒毀了——照片、文件以及筆記本。在前線時,不允許我們攜帶筆記本之類,但我偷偷地藏了起來。總之,只要這名英國代表看見我們設法維修拆下來的坦克部件,就會不斷地提出質疑。他說:「這是原廠的密封件,你們不該修理它!」我們應該取出舊部件,然後換上一個新的備件。涅斯捷羅夫對這些坦克的變速器都進行了簡單的維修。有一次,英國代表走到涅斯捷羅夫身邊問他:「你讀的是哪所大學?」涅斯捷羅夫回答道:「集體農莊!」
在這方面,謝爾曼坦克要好得多。您知道嗎,謝爾曼坦克的設計師中,有一名俄國工程師,名叫鐵木辛哥。他是鐵木辛哥元帥的遠親。
當然,謝爾曼坦克也有缺點,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它的重心過高。這款坦克經常會側翻,就像個俄羅斯套娃(譯註:Matryoshka doll俄羅斯套娃,是俄國的一種傳統木製工藝品)。但我能活到今天還要感謝這個缺點呢。1944年12月時,我們在匈牙利參加戰鬥。我沖在全營的最前面,在一個拐彎處,我這輛坦克的駕駛員兼機械師撞到了路邊,結果,坦克發生了側翻。當然,我們都被拋了出去,但我們都活了下來。而跟著我沖在前面的另外四輛坦克都遭到了伏擊。他們都被擊毀了。
Q:德米特里·費多洛維奇,謝爾曼坦克的金屬履帶包裹了橡膠。時下的一些著作指出這是個缺陷,因為在戰鬥中,橡膠有可能發生燃燒。隨著履帶上的橡膠被燒毀,坦克便無法使用了。您對這一點怎麼看?
A:從一方面來說,這種包裹著橡膠的履帶具有很大的優點。首先,這種履帶的使用壽命大約是普通鋼製履帶的兩倍。可能不太對,但我記得T-34坦克履帶的使用壽命是2500公里,而謝爾曼履帶的壽命超過了5000公里。其次,謝爾曼行駛在堅硬的路面上就像一輛小轎車,而我們的T-34坦克發出的噪音極大,鬼知道在多少公里外就能聽見它的聲響。謝爾曼履帶的缺點是什麼呢?在我寫的《指揮紅軍中的謝爾曼坦克》一書中,有一章的標題就是「赤足」。其中我寫了發生在1944年8月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期間的事件,當時在羅馬尼亞,天氣熱得怕人,有些地方甚至高達30度左右。一天內,我們沿著公路前進了近100公里。我們的坦克上,橡膠鑲邊的負重輪出現了過熱現象,橡膠開始脫落,一長條一長條地往下落。我們軍在距離布加勒斯特不遠處被迫停頓下來。橡膠塊四散分離,車輪間開始發生堵塞,並發出了可怕的噪音,最後,我們不得不停了下來。這一情況立即被上報給莫斯科。整個軍停步不前,聽起來像不像是在開玩笑?出乎我們意料的是,他們很快便給我們送來了新的負重輪,我們花了三天的時間安裝這些車輪。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他們怎麼能搞到這麼多負重輪。橡膠包裹的履帶還有另一個缺陷。路面上哪怕只是輕微結冰,都會導致坦克像頭肥胖的奶牛那樣打滑。當發生這種情況時,我們就把帶刺的鐵絲網纏繞在履帶上,或者在鏈條和螺栓上添加履帶齒片,總之要採取一切能增加摩擦力的辦法。但這種情況只出現在第一批運抵的坦克上。得知了這種狀況後,美國代表向他的公司作了彙報,隨後運來的謝爾曼坦克便配備了裝有齒片和尖釘的額外的履帶蹄塊。要是我沒記錯的話,每條履帶配備的蹄塊多達7個,每輛坦克總共裝有14個。我們把這些零件放在備件箱內。美國代表的工作效率通常都很高。他所發現的任何缺陷都能很快地上報,並得到有效的解決。
謝爾曼坦克的另一個缺陷是駕駛員艙蓋的結構。第一批運抵的謝爾曼坦克,艙蓋設在車體的頂部,打開時只是簡單地向上開。駕駛員兼機修師經常需要打開艙蓋把頭伸出去,以便更好地查看四周情況。有好幾次,炮塔轉動時,主炮撞在艙蓋上,艙蓋向下閉合砸在駕駛員的頭上。我所在的單位中,這種情況發生了一兩次。後來,美國人改進了這一缺陷,艙蓋升起後移向旁邊,就像現代的坦克那樣。
戰爭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直試圖解決一個疑問。如果一輛T-34坦克起火燃燒,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離它遠些,儘管這種做法是被禁止的。車上的彈藥會爆炸。曾經有一段時間,大概是六個星期,我在斯摩棱斯克附近指揮一輛T-34,一名連長的座車被擊中後,車組成員跳離了坦克,但他們無法跑遠,因為德國人的機槍火力將他們牢牢地壓制住。他們趴在一片麥地里,這輛坦克起火燃燒後爆炸了。晚上,戰鬥減弱後,我們趕了過去。我看見那名連長躺在地上,一大塊彈片穿透了他的頭顱。可當謝爾曼坦克起火燃燒時,艙內的炮彈卻並不爆炸,這是為什麼呢?
這種事情還有一次發生在烏克蘭。我們的坦克被擊中了。我們跳離了坦克,但德國人的迫擊炮彈不停地在我們四周落下,我們不得不趴在起火燃燒的坦克下。我們在那裡躲了很長時間,因為根本無路可逃。德國人的機槍火力和迫擊炮彈覆蓋了坦克四周的空地。我們就躺在那兒。我背上的軍裝已經被燃燒的坦克烤熱了。我們覺得這次肯定完蛋了!我們將聽見一聲巨響,然後一切都會結束!我們就此死在一起!我們聽見炮塔內傳來許多巨大的撞擊聲,這是穿甲彈受熱後脫出了彈殼。接下來,火焰會燒到艙內的高爆彈,然後,地獄之門就將敞開。但什麼也沒發生。為什麼沒發生爆炸呢?為什麼我們的高爆彈會爆炸而美國人的則不會呢?我認為這是因為美製彈藥填裝的炸藥更加精確,我們的某些彈藥增加了一倍至一倍半的爆炸力,彈藥發生爆炸的危險也增加了相同的倍數。
Q:謝爾曼坦克的內部設施很不錯,這一點被認為值得注意,這是真的嗎?
A:這是真的,這可不是胡說!非常漂亮!那時候對我們而言,就像他們現在所說的「歐洲修繕」那樣,是某種歐洲品質的寫照!首先,謝爾曼座艙內油漆得非常漂亮。其次,艙內的座椅很舒適,上面包裹著某種特殊材質的人造革。如果一輛謝爾曼被擊中或損壞,要是不派人看守的話,不要幾分鐘,步兵們就會把這些座椅洗劫一空。這可是很棒的戰利品啊,太漂亮了!
Q:德米特里·費多洛維奇,你如何看待德國人?法西斯分子,侵略者,或者不是?
A:當一個德國人手裡拿著武器站在你面前時,這就是誰幹掉誰的問題了,那麼,回答只有一個:他是敵人!但只要德國人放下武器,或者我們俘虜了他,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我沒有去過德國。我已經告訴過你我曾戰鬥過的地方。我告訴你一件發生在匈牙利的事情。當時我們繳獲了一輛德國人的「letuchka」(輕型維修車)。我們列隊穿透了德軍的後方。我們沿著公路前進,那輛繳獲的輕型卡車落在了後面。隨後,德國人的另一輛輕型卡車,跟我們那輛很像,跟在了我們車隊的後面。過了一會兒,我們的車隊停了下來。我沿著車隊逐一檢查著車輛。「沒問題吧?」一切都很好。我走近車隊的最後一輛車並問道:「薩沙,一切都好吧?」我聽見一聲回答:「VAS?」怎麼回事?德國人!我立即跳到一旁,大聲喊道:「德國人!」我們包圍了他們,對方有一名駕駛員和另外兩個人。我們解除了他們的武裝,這時才看見我們自己的那輛輕型卡車從後面駛來。我問道:「薩沙,你跑到哪裡去了?」他回答道:「我們走錯了路。」「嗯,你看看,」我對他說道:「又給你搞了一輛輕型卡車。」
Q:所以說,你對這些敵軍士兵並沒有仇恨,對吧?
A:是的,當然沒有。我們知道,他們也是人。
Q:你們跟老百姓的關係怎麼樣?
A:1944年3月,當烏克蘭第2方面軍到達羅馬尼亞邊境時,我們停了下來,並在那裡一直留到8月。根據戰爭法規,當地所有的居民必須從前線離開,遷至100公里外的地方。這些居民已經為自己的田園種植了作物。有關部門通過廣播向他們宣布了疏散的指示,並於第二天早晨派去了車輛接送他們。這些摩爾多瓦人搖著頭,眼含著淚水。怎麼會這樣?他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田地了!等他們回來時,這裡還能剩下些什麼呢?疏散行動按照要求進行著,實際上,我們與當地居民並沒有發生接觸。當時我是營里負責彈藥補給的參謀。旅長把我叫去並對我說:「洛扎,您是農民出身嗎?」我做了肯定的回答。「嗯,我想也是。我現在任命您為隊長!您負責為這些田園除草,並要確保所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不許碰任何東西,哪怕是一根黃瓜!如果有必要的話,你們自己種些東西。」隊伍已經組織起來了,我們旅安排了25個人。整個春季和夏季,我們一直小心翼翼地看護著這些田園。到秋季部隊要離開時,我們被告知,已經邀請了一位集體農莊主席為代表,我們將向他正式移交這些田園和菜地。我當時住在一戶農民的家中,當這戶人家的主婦回到家裡時,她立即跑到她的菜地里察看,她被驚呆了。她看見了好多南瓜、西紅柿以及甜瓜,她趕緊跑回家中,伏在我的腳下,親吻著我的靴子:「親愛的孩子!我們以為一切作物都會枯竭了,但現在證明,我們沒損失任何東西,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收穫而已。」這個事例可以說明我們與我們的老百姓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
戰爭期間的醫護工作進行得不錯,可是,有些病症對那些醫護人員來說也束手無策。夥計們,當時的羅馬尼亞完全變成了全歐洲傳播性病的泥潭!我們有句俗話說:「如果你有100列伊(羅馬尼亞貨幣名),你就能睡上一個女王。」當一些德軍俘虜落入我們手中時,他們的口袋裡塞滿了避孕套,多達5-10個。我們的政治軍官收集了一大堆這些東西:「看看這些!有了這個,他們就可以強姦我們的婦女了!」不過,德國人比我們更聰明,他們明白對一支軍隊來說性病意味著什麼。要是我們的醫護人員能提醒我們這些性病的危害就好了!雖然我們很快便穿過了羅馬尼亞,但在我們的隊伍中還是爆發了嚴重的性病。我們軍有兩所戰地醫院:一所實施外科手術,另一所醫治輕傷。他們不得不開設了性病治療部,儘管上級並未提供給他們相應的人員和設備。
這裡還有個我們如何與匈牙利老百姓交往的故事。1944年10月進入匈牙利時,我們看見的是幾乎空無一人的村莊。我們走進居民的家中,發現爐子是熱的,爐上的食物也是熱的,但屋內空無一人。我記得在一個鎮子,某個房屋的牆上掛著一幅很大的宣傳畫,上面描繪的是一名蘇軍士兵正在吃一個嬰兒。居民們被嚇壞了,所以能跑的都跑了!他們放棄了他們所有的財物。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開始明白,這一切都是宣傳,都是無稽之談,於是他們開始回到自己的家裡。
我記得我們曾停駐在匈牙利的北部,與捷克斯洛伐克接壤處。當時我已經是營里的參謀長了。一天早晨,他們向我報告說,一個匈牙利老婦在昨天晚上躲進了一個穀倉里。在我們軍里有為SMERSH工作的反間諜人員(SMERSH被稱為「間諜之死」,是蘇軍中的反間諜機構)。每個坦克營里都有一名SMERSH官員,而在步兵部隊,只有團級和團級以上的單位才設置SMERSH人員。我告訴營里的SMERSH軍官去查看一下,他們在穀倉里檢查了一遍,找到了一個年輕的姑娘,只有18-19歲。他們把她拖出穀倉,這才發現她身上長滿了疥癬,還不停地咳嗽。那名老婦淚流滿面,她覺得我們馬上就要強姦她的女兒了。胡說!沒人動她一根手指!相反,我們還給她看了病。後來她常常到我們這兒來,跟我們在一起的時間比待在家裡的還要多。戰爭結束的20年後,我再次拜訪匈牙利,我遇到了她。多漂亮的一個女人啊!她結了婚,還有了孩子。
Q:因此,您沒有看見針對平民的任何暴行,是嗎?
A:是的,沒看見過。我曾去過匈牙利的某處,我們找了個匈牙利人做嚮導,這樣我們就不會迷路,畢竟這是在外國。他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我們給了他錢和肉罐頭,然後讓他走了。
Q:在《指揮紅軍中的謝爾曼坦克》一書中你寫到,1944年1月時,坦克第233旅的謝爾曼M4A2坦克配備的並不是短身管的75毫米主炮,而是長身管的76毫米主炮,這個時間是不是稍早了些?這款坦克難道不是晚些時候才出現的嗎?請您再解釋一下坦克第233旅謝爾曼坦克上的主炮問題吧。
A:嗯,這我就不知道了。短身管主炮的謝爾曼坦克,我們很少。總的說來,我們配備的是長身管型。也許是其他旅裝備的吧。我曾在軍里的其他單位看見過這種短身管謝爾曼,但我們的坦克是長身管主炮。
Q:德米特里·費多洛維奇,運至蘇聯的每一輛謝爾曼坦克中都配備了個人自衛武器,湯普森衝鋒槍。從您的書中我讀到,後方人員將這些衝鋒槍偷竊一空,運至部隊的坦克里,只有很少的一些還配備著這些衝鋒槍。那麼,您使用何種自衛武器,美式的還是蘇式的?
A:運來的每輛謝爾曼坦克中配備兩支湯普森衝鋒槍,11.43毫米口徑,子彈真的很大!但這種衝鋒槍的價值不大,我們曾有過好幾次糟糕的經歷。我的幾個部下發生了爭吵,他們相互開槍射擊,當時他們都穿著棉襖,結果,子彈卡在棉襖中。這種衝鋒槍真是沒用。我們用的是摺疊槍托的德制衝鋒槍(MP-40),我們很喜歡它的緊湊。湯普森太大了,你在坦克里端著它時,根本無法轉身。
Q:謝爾曼坦克配備著一挺點50口徑的勃朗寧M2高射機槍,您經常用它嗎?
A:我不知道什麼原因,一部分運來的坦克上配備了這種機槍,而另一些則沒有。我們曾用這種機槍對付空中和地面目標。但用它射擊空中目標確實很少,因為德國人不是傻瓜,他們不是在高空轟炸,就是進行大角度俯衝。機槍對空射擊的有效距離只有400-600米,而德國人的投彈高度多在800米或更高處。他們扔下炸彈後迅速飛離。我們很想把這些混蛋打下來!所以,是的,我們使用了這些防空機槍,但它不是太有效。我們甚至還使用坦克主炮來對付飛機。我們把坦克停在山坡處,然後開火射擊。不過,我們對這款機槍的總體印象還是不錯的。在對日作戰中,這款機槍對付他們的「神風特攻隊」時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些機槍被我們頻繁使用,以至於槍管都打紅了,子彈開始出現爆燃。直到今天,我的腦袋裡還有一塊高射機槍的彈片。
Q:在您的書中,您提到機械化第5軍的部隊在特諾夫卡進行的戰鬥,您寫道,這場戰鬥發生於1944年1月26日。有人去了那裡,並查詢了一些德軍的地圖,他得出的結論是,1944年1月26日時,特諾夫卡已經在蘇軍的手中。另外,此人還找到一份德軍上報的情報,該情報是基於對蘇軍步兵第359師反坦克營一名中尉的審訊而來。這份報告也指出,蘇軍的T-34和美製中型坦克,另外還有一些使用稻草做偽裝的KV坦克,駐紮在特諾夫卡。這個人質疑,您所說的這一時間是不是搞錯了。他認為,要說特諾夫卡在德國人手中,實際上是一個星期前。
A:這完全有可能。請記住,那裡的情況非常混亂!小夥子們,那裡簡直亂成了一鍋粥!態勢的變化不是以「日」為計,而是以小時。我們包圍了德軍的「科爾孫—舍甫琴科夫斯基」集團,他們開始突圍,與此同時,包圍圈外的德軍也對我們發起了攻擊,以此來救援他們的同志。戰鬥異常激烈,一天之內,特諾夫卡易手數次。
Q:您寫道,1月29日時,機械化第5軍向西推進,以支援正在阻擋德軍反擊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其他部隊,幾天後,機械化第5軍到達了維諾格勒。隨後,2月1日時,該機械化軍正處在德國第3裝甲軍麾下第16和第17裝甲師的主攻路線上。德軍的這一進攻從魯薩科夫卡和新格列布利亞向北和東北方突擊。數天後,德軍奪取了維諾格勒和特諾夫卡,強渡過格尼洛伊季基奇河後到達了安東諾夫卡。您能描述一下您所在的機械化軍在這場戰鬥中所發揮的作用嗎?
A:我們包圍了德軍,並封閉了包圍圈。他們立即把我們派到了外環包圍圈。氣候非常糟糕,白天時泥土化凍。我從坦克跳到泥土上,從泥濘中拔出靴子時,往往是雙腳脫出了靴子。到了晚上,溫度下降到零度以下,道路再次被凍結。我們就在這種泥濘不堪的情況下掙扎著趕到了外環包圍圈,結果只剩下幾輛坦克了。為了展現實力,我們在夜間行軍時打開了坦克和卡車的大燈。整個機械化軍進入了防禦陣地。德國人認為我們掘壕據守的防禦非常強大,實際上,全軍的坦克力量只剩下30%。戰鬥是如此激烈,以至於我們的炮管都打紅了。當時,炮彈都受熱熔解了。你開火後,炮彈落到坦克前方100米處的泥濘中。德國人正為了生存而戰,根本不顧形勢狀況,因為他們再也沒什麼可以失去的了。一些小股德軍成功地突圍而出。
Q:德國人的飛機有沒有給你們的裝備造成嚴重的損失?您能重點談談亨舍爾 Hs-129嗎?
A:德國人的飛機並非每次都給我們造成損失,但確實有過。我不記得亨舍爾飛機了,大概有過的。有時候我們能避開炸彈。你知道,你能看見它們朝著你而來。我們打開艙蓋,把頭伸出去,通過內部通話裝置指示駕駛員:「炸彈會落在我們前方!」不過,通常會發生我們的坦克被擊中後起火燃燒。德國人的空中打擊給一個坦克營造成的損失不會超過3-5輛坦克,較常見的是只有一輛坦克被擊傷或擊毀。我們面臨的更大的危險是來自房屋林立的市區中射出的「鐵拳」。我記得在匈牙利時,我當時太累了,於是告訴自己的副手,讓他指揮全營,我要睡上一會兒。然後我就在謝爾曼坦克的戰鬥艙里睡著了。在伯爾齊周圍,他們用降落傘給我們空投過許多彈藥,我們曾撿過一具降落傘留著自己用。我就用這具降落傘當枕頭,降落傘是用絲綢做成的,虱子沒辦法爬進來。我睡得很熟!突然,我醒了過來。怎麼了?我從一片寂靜中醒了過來。怎麼會一片寂靜呢?後來我發現,原來是敵人的對地攻擊機把我們的兩輛坦克打著了。行軍過程中,很多東西都會堆放在坦克上:板條箱、防水布等。全營停止了前進並關閉了引擎,於是一片寂靜。而我則醒了過來。
Q:在市內巷戰的過程中,您會把坦克艙蓋鎖上嗎?
A:我們肯定會把艙蓋從裡面鎖上。我曾有過這種經歷,當我們攻入維也納時,敵人從建築物的上方朝我們投擲手榴彈。我命令所有的坦克停在建築物或橋樑的拱頂下。時不時的,我不得不將自己的坦克開至空闊處,打開鞭狀天線,發送情況彙報或者接收來自上級的指令。有一次,一名無線電操作員和駕駛員在坦克里忙碌著,他們的艙門沒有關閉,有人從艙蓋處往裡面扔了顆手榴彈。手榴彈砸在無線電操作員的背上,隨即爆炸,兩個人都被炸死。因此,在市內的巷戰中,我們肯定會鎖上坦克艙蓋。
Q:反坦克高爆彈(空心裝葯)的主要殺傷原理是給坦克內部造成高壓,以此來擊斃坦克組員,「鐵拳」就是這一類型的武器。如果坦克的艙蓋稍稍打開一些,是不是能提供某種程度的保護?我們的部隊進入德國前,曾下達過一項專門的指令。
A:確實如此,但我們還是會把艙蓋鎖上。其他部隊大概做法不同。「鐵拳」射手通常會瞄準坦克的發動機艙開火。如果他們把我們的坦克打著火,無論怎樣,坦克組員們必須逃離,然後德國人就會用機槍來對付他們。
Q:如果你的坦克被擊中,生還的機會有多大?
A:1945年4月19日,我的坦克在奧地利被擊中了。一輛虎式坦克的炮彈把我們射穿了。炮彈穿過了整個戰鬥艙,然後又射穿了發動機艙。坦克里有三名軍官:我是營長,連長薩沙·伊奧羅夫,他自己的坦克已經損失了,還有這輛坦克的車長。車內除了三名軍官外,還有一名駕駛員兼機械師和一名無線電操作員。虎式坦克擊中我們時,駕駛員兼機械師當場陣亡。我的左腿負了傷,在我右邊,薩沙·伊奧羅夫也負了傷,後來他的右腿被截肢。坦克車長也負了傷,坐在我下面的是炮手萊沙·羅馬什金,他的兩條腿都炸沒了。這場戰鬥發生前不久,我們圍坐在一起吃飯時,萊沙曾對我說:「要是我失去了雙腿,我就自殺。誰會要我呢?」他是個孤兒,也沒有親屬。在奇特的命運的安排下,這一切就這樣發生在他身上。我們把薩沙拖出了坦克,接著把萊沙拉出去,然後我們開始幫著其他人逃離坦克。就在這時,萊沙開槍自殺了。
一般說來,坦克被擊中後,總有一兩個人負傷或陣亡,這取決於炮彈擊中的位置。
Q:士兵和下級軍官能得到零用錢嗎?軍餉,或者是津貼?
A:與普通部隊(非近衛部隊)相比,近衛部隊里的列兵、軍士到高級軍士,他們的軍餉是普通部隊的兩倍,而軍官們的軍餉則是一倍到一倍半。例如,我的連長能拿到800盧布,而我升為營長後,能拿到1200或1500盧布,確切的數字我記不清了。不過,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沒能拿到足額的軍餉。這些錢被存在戰地銀行的個人賬戶上,我們可以把錢存在那裡,也可以匯給家裡。我們的口袋裡沒有錢,在這一點上政府很聰明。我們在戰場上,要錢幹嘛?
Q:您用拿到的薪水買些什麼?
A:嗯,舉個例子吧,在高爾基集結時,我和好朋友科里亞·阿韋爾基耶夫到市場上逛逛。他是個好人,但在他參加的第一次戰鬥中就陣亡了。我們在那兒閑逛時,過來個賣黑麵包的投機分子。他的手裡拿著一條麵包,包里還裝著兩條。科里亞問他:「麵包多少錢?」那個傢伙答道:「三個kosykh」,這是個俄語的俚語,意思是100盧布,也就是說,這個投機倒把商索要300盧布。科里亞不明白「kosykh」的意思,於是他掏出三個盧布遞了過去。麵包販叫道:「什麼啊,您瘋了嗎?」科里亞回敬道:「怎麼啦?您要三個kosykh,我已經給了您三盧布!」麵包投機商叫道:「三個kosykh是指300盧布!」科里亞回答著:「您可真是個垃圾!您在這裡搞投機倒把,而我們卻在前線為您流血犧牲!」作為軍官,我們總是隨身攜帶著自衛武器。科里亞掏出了他的手槍,那名小販抓過三個盧布撒腿就跑。
除了軍餉,軍官們每個月還能得到一個食物配給包。裡面有200克黃油,一包餅乾和一包小甜餅,我記得好像還有些乳酪。市場事件發生後沒幾天,我們便收到了發給我們的食物包。我們切了一條麵包,把切好的黃油放在麵包上,再塗上一些乳酪。這是多麼豐盛的一餐啊!
Q:你們的食物配給包里,那些食物是蘇聯的還是美國的?
A:都有吧,有時候是蘇聯的,有時候又是美國的。
Q:士兵和下級軍官受傷後能得到什麼嗎?錢,食物,休假或是其他類型的補償?
A:沒有什麼特殊待遇。
Q:如果消滅了敵人的坦克、大炮或諸如此類的裝備,能得到什麼獎勵嗎?誰來決定這一點,是不是有嚴格的獎勵措施?擊毀了敵人的坦克,是全車組人員獲獎呢,還是單獨的某人獲獎?
A:獎金是發給全車組人員的,大家平分。
1944年中期在匈牙利時,我們開了一次會,決定把擊毀敵軍裝備後所獲得的獎金全部收集在一個罐子里,以後把這些錢寄給那些陣亡同志的家屬。戰爭結束後,在檔案館中我偶然發現了自己親筆簽署過的把錢轉交給我們戰友的家屬的名單:3000盧布,5000盧布等等。
在巴拉頓湖地區,我們突入了德軍的後方,事實證明,我們幹掉了一整隊德軍的坦克,摧毀了19輛坦克,其中的11輛還是重型坦克,另外還有許多輪式車輛。我們總共幹掉了敵人29輛戰鬥車輛。每擊毀一輛敵人的戰車,我們能得到1000盧布的獎勵。
在我們旅里,有許多坦克兵來自莫斯科,因為我們旅是在納羅福明斯克(莫斯科附近的一個小鎮)組建的,而且我們的補充兵也來自莫斯科徵兵局。因此,當戰爭結束後,我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時,儘可能地去看望那些陣亡戰友的家人。當然,這種會面很傷感,但對他們來說這很必要,因為終於有人能告訴他們,他們的孩子,他們的父親或是他們的兄弟究竟是如何犧牲的。我常常會給他們講述細節,甚至包括日期。他們則回憶起他們接到親人陣亡通知時的情形,以及這種狀況如何永遠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然後,他們收到了一些慰問金。有時候,我們寄給他們的不僅僅是錢,也有裝著戰利品的包裹。
Q:所以,摧毀敵人的每一輛坦克,這個成績都會記載到全車組成員每一個人的記錄上。
A:是的。
Q:那麼,誰來確認敵人的損失呢?
A:參謀人員,連長和營長,負責維修工作的副指揮官也可以確認。另外,我們組織了一個回收受損坦克的小組。別把這個小組與後方單位混淆!這種回收組通常由3-5人組成,外加一輛回收車(通常是一輛沒有炮塔的坦克),由負責維修工作的副指揮官帶領。他們跟在戰鬥部隊身後,確認我們和敵人的損失,並對此加以記錄。
Q:通過什麼辦法來確定到底是誰擊毀了敵人的坦克或大炮呢?如果幾名坦克手同時聲稱幹掉了同一輛德軍坦克,那怎麼辦?
A:這種情況確實發生過,儘管並不經常有。通常,他們把這一戰績歸功於雙方,並寫下注釋——「共同擊毀」。在接下來的報告中,只能上報擊毀一輛坦克。而獎金也會一分為二,每個車組500盧布。
Q:在戰鬥中,如果坦克被擊毀,組員們該怎麼做呢?
A:搶救坦克,試著修復它。如果組員們沒有足夠的零部件來修理坦克,那麼他們應該在坦克附近實施防禦。放棄坦克的行為是明令禁止的。我已經說過,每個營里都有一名SMERSH軍官。你丟棄坦克,那就只有上帝能保佑你了!在進攻發起前,坦克組員把坦克的履帶放鬆,這種事情發生過幾次。對駕駛員兼機械師來說,把坦克的履帶弄鬆很容易。但我們的SMERSH人員發現了這種行為,並逮捕了相關人員。當然,這是一種無恥的懦夫行徑!
Q:如果坦克組員出於不小心而沒有收緊履帶,他們會被控以怯懦的罪名嗎?
A:是的,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坦克組員們必須照料好他們的坦克,否則,他們早晨只能在懲戒營里醒來了。因此,坦克車長和連長有責任在戰鬥前檢查坦克履帶的鬆緊度。
Q:您曾誤擊過己方的士兵或坦克嗎?
A:小夥子們,戰爭中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這種事情在尤赫諾夫西面就曾發生過。我們旅到達了那裡,停在一片森林中。一場戰鬥在我們前方三公里處打響。德國人奪取了某條河流上的一處橋頭堡,並開始對其加以擴大。軍部命令我們兄弟旅的一個「瑪蒂爾達」坦克連對德軍發起反擊。德國人沒有坦克,我們的「瑪蒂爾達」坦克成功地肅清了橋頭堡,德軍撤了回去。然後,我們的「瑪蒂爾達」坦克退出戰鬥返了回來。稍早些時,由於擔心德軍達成突破,我們的指揮員前移並安排了一個反坦克營,該營就部署在我們前方300米處,並已挖掘了炮位。這些炮兵並不知道我們的坦克在哪裡,或許也不知道那些坦克都是國外的產品。所以,他們大概從未見過「瑪蒂爾達」坦克,他們對著這些坦克開炮了,擊毀了其中的3-4輛。剩下的坦克趕緊掉轉方向尋找隱蔽。炮營營長和一名炮兵跑到一輛被擊毀的坦克前,朝坦克里看去,結果看見的是被打死的自己人。其中一名陣亡的士兵胸前排滿了勳章。那個炮兵頓時傻了。
還有一次,當烏克蘭第1方面軍與烏克蘭第2方面軍在茲維尼戈羅德卡會合,從而封閉了科爾孫—舍甫琴科夫斯基包圍圈時,配備著T-34的第5集團軍從南面逼近,而我們的謝爾曼坦克則由北而來。這些駕駛著T-34的部隊從未被提醒過,該地區會有自己人的謝爾曼坦克,他們對著我們營長的坦克開火了,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馬柳科夫就這樣死在他的坦克中。
Q:他們為此懲罰過什麼人嗎?
A:我不知道。也許他們懲罰過某些人吧。後方的相關單位會對每起事件進行調查。
「瑪蒂爾達」 馬克二
Q:在戰鬥中,您是如何與步兵進行合作的?
A:根據編製表,坦克旅轄有三個坦克營,每個營21輛坦克,另外還有一個衝鋒槍手營。衝鋒槍手營編有三個連,每個坦克營配備一個連。但這種三營制,我們只在43年底和44年初擁有過,戰爭的其他時間裡,我們旅一直是兩個坦克營。配備給我們的衝鋒槍手們就像我們的兄弟一樣。行軍時他們便坐在我們的坦克上,在那上面他們很暖和,全身也不會搞濕,還可以睡覺。我們行駛了一陣後會停下來休息,坦克兵們開始睡覺,而這時,我們的衝鋒槍手們就為坦克和坦克組員提供保護。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衝鋒槍手變成了坦克組員,開始是裝彈手,後來又成為無線電操作員。獲得的戰利品我們也平分:他們分給我們,我們也分給他們。所以,與普通步兵相比,他們的日子過得很快活。
戰鬥時,他們坐在坦克後面,直到戰鬥打響為止。只要德國人對著我們的坦克開火,他們便會跳下坦克,跟在坦克身後向前推進,面對敵人的機槍火力,坦克的裝甲為他們提供了掩護。
Q:如果坦克的機動和速度受到了限制,您會讓那些步兵繼續向前嗎?或者讓他們停下?
A:不會,我們不會關注到他們。我們實施機動,他們跟在我們身後進行著機動,這沒有什麼問題。要是我們的坦克被擊中,對步兵們來說這可是件很糟糕的事情,本來他們可以跟在坦克身後前進的。
Q:在進攻時,坦克的速度有限制嗎?如果有的話,是為了什麼?
A:當然有限制!我們要開炮射擊的!
Q:您是如何開火的,是通過短暫的停頓還是在行進中開炮?
A:這兩種方式我們都會採用。如果我們在行進中開火,坦克的速度不能超過12公里/小時。但我們很少在運動中開炮射擊,除非是為了給敵人的隊伍造成恐慌。我們的射擊,主要是通過短暫的停頓。我們到達一個位置後,停頓,開炮,然後繼續向前沖。
Q:您如何評價德國的虎式坦克?
A:它是一款非常重的戰車。謝爾曼永遠無法通過正面射擊來擊毀虎式坦克。我們必須迫使虎式坦克將其側翼暴露出來。如果我們實施防禦,而德國人正在採取進攻的話,我們必須採用特別的戰術。由兩輛謝爾曼來對付一輛虎式。第一輛謝爾曼瞄準它的履帶開炮,將其擊斷。這一瞬間,虎式坦克這款重型戰車依靠它剩下的另一根履帶依然在向前沖,但這會造成它的轉動。這時,第二輛謝爾曼對準其側面開炮,盡量擊中它的油箱。我們就是這樣乾的。我們用兩輛坦克幹掉一輛虎式坦克,因此,戰果歸屬於兩個坦克組。在我的書中,有一章名為「俄羅斯獵犬的獵殺」,描寫的就是這個故事。
Q:炮口制退器有一個顯著的缺點:火炮射擊時會揚起一股煙塵,從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一些炮兵試著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把他們的大炮前面的地面澆濕。您採用了哪些措施?
A:您說的很對。我們會把地面夯實,然後鋪上一塊防水油布。我不記得有什麼特別的問題。
Q:您坦克上的觀察鏡會被灰塵、污物或是積雪遮掩嗎?
A:這方面並未遇上特別的困難。當然,積雪會使我們的觀察受礙,但灰塵不會。謝爾曼坦克的觀察鏡並沒有伸到坦克外,相反,它在炮塔里,因此,這就起到了很好的防護作用。
Q:德米特里·費多洛維奇,我們一些駕駛英制「丘吉爾」坦克的坦克兵指出,乘員艙里的加熱器效果不佳。標準的電加熱設施根本無法應付俄國的冬季。在這方面,謝爾曼坦克的設施如何?
A:謝爾曼坦克有兩台發動機,通過一個聯軸器連接,這既有好處也有不足。曾有過這樣的事例,戰鬥中,謝爾曼的一台引擎損壞,從乘員艙里可以脫開聯軸器,這樣,坦克便可以使用另一台引擎使自己脫離戰鬥。另一方面,每台發動機上都裝有強勁的風扇,我們常說:「把嘴張開,風會從你的屁股里吹出來。」風力這麼大,你說我們怎麼能暖和?也許風裡會夾雜一些來自發動機的熱量,但我不會對你說那就是溫暖。當我們停下坦克時,我們會馬上用防水油布把發動機艙蓋起來,這樣,艙內能保溫數個小時,我們就睡在坦克里。美國人給我們的羊毛襯裡的工作服很有作用。
Q:坦克的彈藥消耗基準有要求嗎?
A:有的。首先,當我們即將投入戰鬥時,我們會配上一個彈藥基數。如果實施遠距離奔襲,我們會在坦克外再帶上額外的一個彈藥基數。例如,當我沖入維也納時,我的上級親自命令我們帶上兩個彈藥基數:正常的一個基數裝在坦克內,而另一個則放在坦克外。另外,每輛坦克還攜帶了兩箱繳獲的巧克力,我們必須給自己找到額外的食物。所以說,我們完全是「自給自足」。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深入敵後發起一場突襲,那就必須卸下坦克里的補給口糧,換上更多的彈藥。我們的輪式補給車全部採用的是美製2噸斯蒂倍克卡車,它們總是能為全營送來彈藥。在這裡,我還想說另一件事。我們是如何保存自己的(蘇制)彈藥呢?一個木箱,裡面放著幾枚炮彈,炮彈上塗著一層薄薄的油脂。必須派一個人坐在那裡,花上幾個小時擦去炮彈上的油脂。而美製炮彈則放在硬紙板做成的管狀容器中,三枚炮彈一組。保護筒內的炮彈鋥光發亮,我們將炮彈取出後,馬上就可以存放入坦克中。
Q:你們的坦克攜帶的是哪種炮彈?
A:穿甲彈和高爆彈,沒其他的。二者的比例是三分之一高爆彈,三分之二穿甲彈。
Q:一般而言,這大概要取決於坦克的型號吧。據我們所知,JS重型坦克的配彈比例就不一樣。
A:您說的沒錯,但JS坦克的實心彈威力太大了,轟擊任何物體只要一炮就足夠。我們攻入維也納時,他們將一個JSU-152連交給我們,三輛JSU-152突擊炮。這些突擊炮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前進。在高速公路上,我們的謝爾曼能達到70公里/小時,而JSU突擊炮幾乎紋絲不動。進入維也納後發生了一件事,我曾在我的書中描述過。德軍的數輛黑豹坦克對我們發起了反擊。黑豹是一款重型坦克。我命令一輛JSU衝上前去幹掉德國人的黑豹。「好吧,開一炮!」然後它就開了一炮。我必須指出,維也納的街道很狹窄,建築物很高,很多人想看看JSU與黑豹之間進行的對決,他們就站在街道上。JSU的炮彈擊中了黑豹的後部(二者之間的距離為400-500米),炮塔從車體上被炸離,落在幾米開外。但這一炮的後果是樓上的玻璃被震碎後紛紛落下,全落在我們的頭上。直到今天我還在埋怨自己,怎麼就沒預見到這一點呢?我們中的很多人受了傷。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戴著鋼盔,但我們的雙臂和肩膀都被劃破。我第一次體會到,在大城市裡交火是件很糟糕的事情。我們一直說:「一個聰明人不會衝進城市,而應該繞過它。」但在當時,我得到了明確的命令,進入城市。
Q:總的來說,維也納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嗎?
A:沒有,並不太嚴重。與華沙不能比。我的基本任務是奪取維也納市中心以及銀行,在銀行里我們繳獲了18噸黃金,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部下們跟我開玩笑說:「但願你能裝上一袋子!」我回答道:「小子,為這一袋黃金,我得砸多少年石頭啊?」(譯註:他指的是進勞改營)
Q:你們怎麼加油呢?
A:每個營都有幾輛油罐車。戰鬥開始前,所有的坦克必須加滿燃料。如果我們要實施長途奔襲,那麼在坦克上就要攜帶備用燃料箱,戰鬥開始前我們會把這些油桶扔掉。油罐車到營後方加油,然後再把燃料給我們送來。並不是所有的油罐車同時都趕往前線,只要一輛油罐車空了,另一輛便會跟上,而空的那輛油罐車則立即轉身趕回旅里補充燃料。在烏克蘭時,由於道路泥濘不堪,我們不得不用坦克拖曳著這些油罐車。泥濘實在太可怕了。在羅馬尼亞,我們的坦克突入了德軍的後方,德國人則利用道路的泥濘切斷了我們的後勤補給。於是,我們自製了混合燃料,將汽油和煤油混在一起(M4A2謝爾曼使用的是柴油發動機),二者的比例我記不清了。我們的坦克就靠這種燃料維持,但發動機容易出現過熱的現象。
Q:您的單位里是否有「沒有馬」的騎兵?也就是指那些失去了坦克的坦克兵。您安排他們做什麼?
A:當然有!通常這些人占我們全體人數的三分之一。他們什麼都干。他們會幫著維修車輛,補充彈藥,添加燃料,反正是一切需要做的事情,他們都做。
Q:在您的單位里,是否有經過偽裝的車輛呢?
A:有一些,但我記不清了。我們什麼都有。冬天時,我們根據命令用石灰水或者油漆將坦克塗成白色。
Q:給自己的坦克塗上偽裝色,是否要得到允許?在坦克上書寫各種口號,例如「為了祖國」等,是否需要得到某些人的批准?
A:不,不需要什麼批准,這是您自己的選擇。您想塗上偽裝色,那您就塗吧;您不想塗,那就不塗。至於您說到的口號,我認為這需要得到政治委員的批准,因為這是一種宣傳,是一種政治聲明。
Q:德國人的車輛迷彩使用得非常普遍,這對他們有幫助嗎?
A:是的,這對他們很有用。有時候,這種迷彩色對他們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Q:那你們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A:因為我們缺乏材料。我們在色彩上沒有太多的選擇,只要有一種保護色,我們就塗上。塗滿一輛坦克需要很多油漆!如果我們能得到其他色彩的油漆,那麼我們可能會對自己的坦克進行塗裝。一般情況下,我們手上要做的工作很多,像維修車輛、補充燃料等等。
德國人擁有的物資比我們豐富。他們不僅採用了迷彩色,他們的重型坦克還使用了防磁塗層。
除此之外,德國人還會在他們的重型坦克上掛上履帶塊。這種做法有時候非常有效,炮彈撞在履帶塊上,馬上就被彈飛了。
Q:當炮彈擊中坦克時,車組人員會不會受到震蕩,即便炮彈沒有穿透裝甲?
A:一般說來不會。這取決於炮彈擊中哪裡。比如說,我坐在炮塔的左側,一發炮彈擊中了我附近的地方。我聽見了炮彈的命中聲,但我並未受到傷害。如果這枚炮彈擊中的是車身,也許我根本就聽不見命中聲。這種情況發生過好幾次。等我們退出戰鬥後,便會檢查自己的坦克。有些地方的裝甲顯示出遭到了炮彈的撞擊,就像一把滾熱的刀刺穿一塊黃油那樣,但我並未聽見炮彈的撞擊聲。有時候,駕駛員會叫道:「他們從左側朝我們射擊!」但並未出現巨響。當然,要是像JSU-152這種威力強大的火炮擊中你,你肯定會聽見!它會把你的頭跟炮塔一起炸飛。
我還想補充一點的是,謝爾曼坦克的裝甲非常堅韌。曾有過這樣的事情,炮彈擊中了我們的T-34,並未射穿,但坦克組員們卻負傷了,因為內壁裝甲的碎片飛濺,擊傷了坦克組員們的手和眼睛。但這種情況從未在謝爾曼坦克上出現過。
Q:您認為最危險的對手是什麼?大炮,坦克,或是飛機?
A:在第一發炮彈射出前,它們都很危險。不過通常情況下,我認為反坦克炮是最危險的,它們很難被發現,也很難被幹掉。炮兵們會挖掘炮位,將反坦克炮深深地埋起來,其炮管幾乎是貼著地面,您能看見的僅僅是暴露在地面上幾厘米高的護盾。反坦克炮開火後,如果它裝有炮口制退器,那還好,因為會有灰塵揚起。但如果是在冬季或是下雨天,那怎麼辦?
Q: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您並未發現敵人從何處向您開火,可您的衝鋒槍手卻看見了。他們如何告訴您敵人的火力方向呢?
A:這種情況,有時候他們會敲擊坦克炮塔並大聲喊叫,有時候他們會用曳光彈朝著敵軍火力方向射擊,或是朝著那個方向發射一枚信號彈。您知道,在我們發起攻擊時,車長常常探出炮塔四下觀察,不用潛望鏡,也不用車長指揮塔,這使我們得到了極好的視野。
Q:您如何與你的部下以及坦克保持聯繫?
A:通過無線電。謝爾曼坦克裝有兩部電台,高頻和超高頻,質量非常好。我們用高頻電台與上級保持聯絡,營和連之間的聯絡則使用超高頻電台。坦克內部的交談我們使用坦克內部通話系統,這東西很棒!但坦克一旦被擊中,坦克兵的第一個舉動就是扔掉頭盔和喉頭對講器,要是他忘記了這麼做就匆忙跳出坦克,那他會被掛在那兒。謝爾曼與T-34哪個好,問同時使用這兩種坦克的蘇聯人就對了。
蘇聯人非常喜歡謝爾曼,能夠裝備謝爾曼的基本是近衛機械化軍裡面的近衛坦克旅,而且一直用到戰爭結束。純比較T-34/85和M4A2/76的性能數據,兩者相近:火力謝爾曼稍強,機動性方面謝爾曼公路性能好T-34越野性能好,防禦方面謝爾曼正面稍強T-34側面稍強。然而紙面數據以外,謝爾曼更舒適,更耐操,而且謝爾曼被擊中起火後,彈藥不會爆炸。早期的謝爾曼75毫米炮型和T-34/76兩者比較,其結果類似,謝爾曼火力稍強,更耐操和更舒適。之後的謝爾曼M4A3E8出來之後,就完全壓倒T-34系列了。當然謝爾曼也是有缺點的,就是造價比較貴,一輛謝爾曼的造價大約等於1.5-2輛T-34。然而美國人的生產能力不是蓋的,在同樣的時間裡造了更多的謝爾曼。20160520補充:
有人認為謝爾曼的傷亡率高,這是不正確的。二戰以及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坦克被打穿之後,坦克兵的傷亡比例大概是42%,一般是一個陣亡一個負傷。而朝鮮戰爭期間T-34/85成員的傷亡比例大概是80%,5個成員一般會死4個。原因在於謝爾曼的車體空間較大,油箱安排在車體後方,而T-34的油箱則安排在戰鬥室內,被擊中後T-34更容易燒到成員。另外由於水套的原因,謝爾曼的炮彈比T-34的不容易殉爆。另外我看過有人認為T-34的行程非常遠,長距離機動性能可靠,這也是不正確的。T-34和謝爾曼每天的行程都是一百公里左右,之後都必須停下來維護,並無區別。20160605補充:
上面我提到的兩者紙面數據比較,具體數據有人補充了,補充幾個事實吧。1、有很多人會拿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高速馳援普羅霍夫卡來說明T-34的可靠性和長距離機動能力。然而實際情況如何呢?7月7日白天,位於草原方面軍地域的5GTA受命進入戒備狀態,7月7日午夜,5GTA受命開拔,於7月9日午夜抵達沃羅涅日方面軍後方的集結地,行軍距離約230公里。7月10日午夜再次受命開拔,行軍約100公里,於11日午夜抵達戰線後方接近普羅霍夫卡的出發陣地。12日白天,普羅霍夫卡戰鬥打響。也就是說5GTA在4晝夜內行軍300多公里,其中一晝夜是休整。但是!7月7日至7月9日的230公里行軍大部分是通過鐵路進行的!2、美國人測試過蘇聯送過來的T-34/76和KV-1,KV-1的評價自然非常低,T-34/76的評價也非常一般,走了兩百多公里之後發動機就報廢了。這個測試被認定為T-34性能差的一個範例,而且根據俄國人自己寫的文章顯示,這輛T-34是精挑細選出來,由最好的廠生產,從生產線上挑出5輛最好質量的出來,其中有送到莫斯科測試的。雖然有人認為是美國人不會維護,但明顯忘了一點,難道美國的測試人員會不如那些俄國坦克兵?那些傳說沒有文化水平的俄國農民?難道T-34不是以維護容易聞名的么?3、T-34/76所有型號都是四人車組,車長需要兼任炮長,就這一點,T-34/76在面對德國III和IV型坦克的時候就會相當吃力。而且T-34/76的炮彈存放非常不合理,炮塔由於狹窄,裝填手只有兩發炮彈在手邊,打完之後就得伏下身在腳下的炮彈箱中找炮彈,不但裝填速度慢,而且由於沒有炮塔吊籃,這種動作在炮塔轉動的時候非常危險。4、T-34的電台不但質量差,而且由於製造粗糙,下雨的時候坦克內部是很容易漏水的,漏水自然會造成電台失靈。實際T-34上很多東西會因為漏水而出問題,例如T-34的炮彈就很容易因為漏水而失效。5、T-34名聞天下的柴油機,美國人的評價如何?評價是以這麼原始的柴油機技術能夠保持這麼高的可靠性真是難得。美國人當然也有柴油機,而且性能更好,援助蘇聯的所有謝爾曼坦克全部是裝備柴油機的M4A2型。美國人的柴油機在跑了很長距離之後才需要換機油,而T-34的柴油機則是燒機油,不是普通的燒而是燒得非常多。通常被吹噓的T-34那三個外掛油箱,在實際使用中,是需要將其中一個外掛油箱全部裝機油的,可以想像燒機油的狀況有多厲害。20160609補充:
這段是給金天看的,我知道你只有貧鈾彈的知識,我覺得你應該去看一下二戰的資料,比如說Steven Zaloga的大作,他對於蘇聯坦克和謝爾曼坦克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而且他的文字比較好,很容易讀。以下這段文字來自他寫的Ospery Duel 32, T-34-85 vs M26 PERSHING Korea 1950:Armor data provides only part of the picture of a tank"s protection. Other factors in assess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a tank include the internal arrangement of fuel and ammunition. The T-34-85 is a clear example of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steeply angled protective armor. Although the T-34"s sloped sides reduced the likelihood of the tank being penetrated by enemy projectiles, it also led to a decrease in internal hull volume. In the event that the T-34 was penetrated, the projectile was far more likely to produce catastrophic damage among the fuel and ammunition stored in such a small space. The side sponsons of the T-34"s fighting compartment in particular contained fuel cells that if penetrated could lead to fire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ank. In contrast the US tanks, with their larger internal hull volumes, allowed segregation of the fuel cells in the rear of the tank where they were less likely to be hit and less likely to lead to crew casualties.20160611補充:
這段是針對桜鈴莉的答案的:1、敢吹戰前美蘇坦克生產量,怎麼不敢吹戰爭期間的產量?怎麼不拿美國參戰後的坦克製造數量來說事?怎麼不說蘇聯還要厚臉皮主動向英美要援助坦克?2、吹巴頓開坦克鎮壓退伍軍人,怎麼不想想那個時候巴頓在哪裡服役?巴頓當時是騎兵營營長,騎的是馬,不是坦克。而且死的兩個退伍軍人,是被警察的手槍子彈擊中身亡的。3、看來桜鈴莉比較美蘇坦克的時候都是選擇性地拿戰例來比較,選的都是美國坦克失敗的戰例,就算是格蘭特坦克,從數據上來說也比同時期的T-34/76強。4、一談到數據就拿76毫米炮的榴彈威力說事,怎麼不談謝爾曼76毫米炮比T-34/85的穿甲能力更強?怎麼不談謝爾曼75毫米榴彈的威力?5、最後,說英國人讚譽T-34的,那個T-34裝17pdr的方案完全是遊戲迷虛構的東西,就醬。20160613補充:回答一下有人認為T-34的壽命長的問題,目前還有T-34服役,而且比現役的謝爾曼多得多,這是事實。原因之一是生產時間,戰爭結束之後謝爾曼就停產了,而T-34則繼續生產至五十年代初期。其二是二戰之後美國並沒有向國外大量輸出謝爾曼,少量援助是有,但絕大部分通過租借法案的裝備都被回收和銷毀,加上軍隊迅速縮編,以至朝鮮戰爭初期美軍本身的坦克都有所不足。而相反的是T-34被蘇聯大量地援助到亞非拉地區,加上這些被援助的國家窮,沒錢更新,所以……我簡要的說一下
之前呢,是送過去過一批汽油m4的
打中了炸是不炸,因為都烤成龍蝦了。
於是美國就擼吧擼吧改了改,柴油機的送過去了(當時美國大兵還不知道,要不然罵死人,好東西給別人用了)。
謝爾曼的公路能力不錯,越野能力欠缺(但也過得去)。
謝爾曼的好處對於坦克兵最關鍵的有3個。
1:出勤率高,可靠性高,謝爾曼的可靠性超過t342:穩定——謝爾曼的製造公差非常小,更換坦克的時候不需要過多操作,和原來習慣的一樣,可是t34製造公差很大,這個時候每個炮都不一樣,需要習慣,問題是習慣都是去實戰中習慣……3:合理的炮塔:謝爾曼的炮塔視野比t34好得多,雖然後來t34也用上了三人炮塔,但是由於觀察窗有問題,視野很小——德國人也說,好幾次蘇聯坦克和我們擦身而過,十幾米都沒看見咱。這三個是坦克兵最關心的(雖然有很多別的細節,但這三個是共同的好評)。
另外呢,謝爾曼雖然裝甲傾角不夠,但好處在於有更好的物理厚度——我們先不說裝甲質量,物理厚度比傾角的要可靠一些,傾斜裝甲挺看運氣,雖然戰略上贏了,但是對於坦克兵來說就不舒服了。
謝爾曼的高度可靠性,主要還是因為使用了成熟技術+美國的高效科學化生產,基礎工藝方面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謝爾曼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出勤率。
實際上蘇聯人比起76炮謝爾曼,反而更多喜歡的是75炮老謝爾曼,經常混編,因為75炮的榴彈效果很屌。
毛子對於m4的火力是很看好的,包括反坦克火力(當然這裡是說76炮的)。
因為火力是精準度和射速的結合,戰場上最多的是4號坦克之類的,自然都能擼的穿。
t34的76炮射程近,穿透能力到後期型才完全夠用,最關鍵的是炮塔十分狹窄,裝填速度不如m4來得理想。
t3485問題在於裝填時間實在是太慢,這個對於經常需要次發命中的二戰坦克很關鍵。
朝鮮戰爭也就出現了謝爾曼打好幾次,t3485隻能打一回的問題——雙方又是互穿的……很顯然現實世界不是血條世界,也不是魔法雷霆,t3485自然就吃虧了。
但是整體來看,t34坦克戰略上的確是更好的武器,也更加前瞻,m4就屬於成熟技術拼湊。
所以嘛……t34就是格力掌握核心科技,而m4就是成熟技術加起來美的變頻每晚只需一度電(實際上tm啥時候一度了嘛)不做坦克性能和數據的對比,來說說理念和對後世的影響。
T34是世界上第一輛真正擁有後來主戰坦克特點的中型坦克,並且從二戰開始一直都在影響著蘇俄坦克的發展。早年間,因為製造技術和戰術以及種種方面的限制,坦克的發展還受到局限。
在二戰爆發不久,科什金向斯大林建議,在不明顯影響機動力和綜合性能的情況下,對A-32坦克進行武器升級。斯大林最終接受了他的建議,同意了製造這種在當時堪稱先進的坦克。T34一改之前坦克使用的平直裝甲,使用了防護力更強並且易於跳彈的傾斜裝甲。而且T34設計的很緊湊成熟,後來的蘇聯坦克都延續了T34的設計理念,並且逐漸完善。
A32坦克
不過還是受制於蘇聯一些技術的限制,T34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因為裝甲不合格,導致防護力沒有達到預期;因為設計的原因,導致車體呆不下5個人,車長不得不兼職炮長;電子工業達不到要求,使得通訊都出問題。但是前面說過,T34可以算作是主戰坦克的萌芽,儘管還有諸多不足,但是理念上已經領先於其他坦克。
紅警里的犀牛坦克,原型就是T34
相比於T34,M4則更加耐用成熟,這得益於美國強大的汽車工業。如果蘇聯的汽車工業能媲美美國,T34將會更加完善優秀。美國強大的產能保證了M4的產量,對二戰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M4的缺點也很明顯,各種弱雞,易燃。但是論各種方面的技術是要好於T34的,畢竟當年的美國可是相當強大的。
德國人用虎式坦克恐嚇了盟軍,這種坦克性能十分優秀而且在火力和防護兩大要素上完全碾壓盟軍主力坦克。但是精工細造的虎式坦克經不起產量高達幾萬輛M4和T34的群毆,蘇聯的重型坦克也有了威脅,德國又開發了兩種坦克來應對,一輛是重達70噸的虎王,傾斜的裝甲和虎式坦克完全不同,實力很強大。
第二輛就是有德國T34之稱的黑豹。黑豹設計非常優秀,吸收了T34大量優秀的設計,除卻可靠性和產量等等因素,黑豹幾近完美,而且是二戰里最接近主戰坦克的中型坦克。
後來的故事就很簡單了,各走各的路,德國的豹1就是黑豹坦克理念的後繼人,而德國也在不算優秀的豹1誕生後不到20年就推出了強大的豹2坦克。隨著技術的進步,曾經在黑豹上存在的缺點到了豹2身上幾乎完全消失,是世界坦克里最優秀的之一。
而M1坦克也是在和德國進行技術合作後開發的世界上最強大的坦克9(說合作倒不如說欺騙),一改其巴頓坦克的土氣,變得德國味道十足。
美國和德國合作(騙取)的MBT70
而蘇聯這邊,T55T62T72T90無疑就是T34的進化版本,即使是相對先進的T64和T80也是T34的理念。由此看來中美俄德的坦克理念幾乎都是發源自T34,答案很明顯,T34更加出色。
哪年的哪款謝爾曼和哪年的哪款T-34?
全程被吊著打有什麼好說的呢,
要不是衛國戰爭打起來,T-34早就退役了。該換Kv-13了,最後也只是參照43/44方案改進一下,換了個腦袋變成T-34-85而已。
全程火力被T-34吊打,我表上還沒算A32。
前期75/37小短炮被76/41還有57神棍吊打,
後期76/52小管子被85高炮吊著打,
末了整來英國炮的時候,
俄國人100炮的T-44/54原型都出來了。之於你說機動,防護?那也不如不說了。我大M48搞出來的時候,全油量行程113千米。更別說什麼摩托時間、大修間隔什麼的,何苦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呢。M4打火機大家都懂的,加油用去的時間都是其他坦克停車修整的幾倍了。吼吼啥時代的饅頭啥時候的T34?
拿T34/85和早期饅頭比,那是欺負人。拿M4A3E8和T34/76比,也是欺負人。補充一點:T34由於使用了克里斯蒂懸掛,車體兩側空間被佔用,可用空間細長,後部的動力、傳動系統佔用長度長,導致炮塔位置非常偏前,這加大了前部懸掛的負載。然後T34隨著改進,炮塔尺寸進一步變大,前部重量和懸掛負載的矛盾越發尖銳,嚴重影響了車體正面裝甲的加厚。戰後的M4可以換100乃至105炮,可以正面使勁拉皮,T34是沒這個潛力的。
最高票上來先說比較一下兩軍發展軌跡,而我覺得她對美軍的理解有欠妥之處。她把美國坦克發展受制能歸到大蕭條,厲害了。真要研究,很容易就能發現美國人不是沒錢,而是戰略戰術。到二戰前夕,美國軍方對坦克的要求居然是不超過三十噸,因為要保證能過橋。到44年美國人還在為裝甲使用爭論不休。美國人從戰術和思想已經輸了。至於謝爾曼。作為一款設計之初並不是拿來懟坦克的坦克被拉來和T-34比,大概是已經贏了。
T-34和M4的差距是十輛97式簡而言之,T-34代表了毛子在坦克上獨到的理解
集中精力發展坦克最致命的三個環節:機動,裝甲,火炮
引自《Russian Tanks of World War II》
先說說T-34的牛逼之處吧。1.機動:克里斯蒂懸掛系統:美國佬發明的懸掛系統,因為當年的對蘇政策,安裝這種懸掛的原型車是以拖拉機的名義運到蘇聯的- -。克里斯蒂懸掛系統是一種獨立式圓柱螺旋彈簧懸掛系統。來來,跟我讀:獨立式,圓柱,螺旋彈簧,懸掛系統。玩過模型的童鞋肯定知道這種懸掛是什麼樣子的。算了,還是上個圖。(網上隨便扒的) 再來張T-34/85的這種懸掛的牛逼之處就是,結構很簡單,易於大量生產,特別易於蘇聯在簡陋的工業環境下大量生產。可靠性好,就是耐操啊,不像老虎動不動趴窩。通過性好,速度快,最早採用克里斯蒂懸掛的不是T-34,而是BT系列。BT系列被稱為快速坦克,拆了履帶動輒跑個70km的那種。這種懸掛也有缺點,最大的問題就是占空間,會造成車體空間過大。(再附一張克里斯蒂原型車)發動機:T-34/76採用了一台B-2-34M型的十二缸柴油發動機。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發動機是世界上第一款採用鋁合金的發動機。其實毛子在坦克發動機上的一個創舉就是使用柴油。二戰期間,英美德等國均在坦克上使用汽油發動機,關於汽柴之爭,見仁見智,但至少柴油燃點低這個特點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生存率更高,而且現代主戰坦克,都是以柴油作為燃料的。
寬履帶這個玩意兒還是kv-1更早開始玩的,這裡就不在贅述了。2.防護。T-34在防護上值得大書特書的就是其傾斜裝甲。先上一張T-34原型車的圖 然後上一張T-34 1942型的圖(按年代是毛子的編號方式,美帝一般用abcdef)然後上一張題主用來比較的M4的圖
推薦閱讀:
※抗戰和二戰期間日軍有沒有運用裝甲部隊進行過「閃電戰」?
※為什麼二戰時英軍的TD長弓手是菊花對敵呢?
※如何看待鳳凰網稱巴基斯坦獲得3000枚紅箭8反坦克導彈?
※應該如何評價蘇聯的T-34坦克?
※《狂怒》中美軍要想十拿九穩得幹掉虎式,應投入多少輛 M4 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