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產影視中很多都是使用的配音?影視的聲音都是後期加上去的嗎?
看到好多電視劇和電影都是配音,不是演員自己的聲音感覺怪怪的。
辣一般影視中演員聲音是現場錄製,還是後期製作?效果音呢?(關門聲,碎裂聲,倒水聲等等)
啊,我來了,謝 @桃子的桃 邀。
電影我不是特別了解,但基本上大部分的電影都是演員自己的聲音,現場同期錄音,然後後期的時候演員本人來補錄收音不太好的台詞。
說個花絮,當年《建國大業》後期補錄音的時候,中影集團的錄音棚那個星光璀璨啊,而且大明星們都很高興地來補自己的錄音,為什麼呢?因為明星多,各自的戲份並不多,拍了也不見得會在電影里上映,來補錄音就證明自己拍的部分沒被剪掉啊!然後來說說電視劇吧
一般來說,現在拍攝製作的電視劇里,現代劇大多是同期聲,因為同期聲比較接地氣也更真實,而且現代劇拍攝場景的環境聲好控制,拍攝同期聲比較方便。
如果是現代劇用了配音,那很有可能因為:1.拍攝計劃的周期較短。同期聲對聲音和環境有要求,拍起來還是比配音的戲要慢,台詞說錯了要重來,吃螺絲了要重來,演員之間搶詞了要重來,外界誤入了聲音也要重來...為了保證在較短的時間裡完成拍攝計劃,用配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省前期拍攝時間。2.多種語言的演員混搭。現在不光台港澳的演員來大陸拍戲,韓國演員日本演員也陸續來了,一部戲裡有可能有普通話,台灣國語,粵語,粵語腔調的普通話,韓語等,像《又見一簾幽夢》里就還有法語,英語...為了協調整體,就採用配音。但有時候,如果混入的語言不多,製作公司也可能只挑配某一位演員的聲音,其他還是用同期聲。3.演員台詞功底差演技差。這個跟 @桃子的桃 說的不背台詞是不一樣的,他們是氣息,嗓音,口齒方面的問題,有不少演員講台詞就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無聊,沒有一絲情緒,還有的有鼻音,咬字不清,或者嗓音奇怪等各種問題,只能靠配音來補救。如果有這種問題的演員比較少,製作公司也有可能只挑配有問題的演員,其他用同期聲。4.演員不敬業。這裡才是演員不背台詞的部分,常常需要副導演在鏡頭外提詞,演員像復讀機一樣講台詞,這樣的演員不少哦。還有些是都不會演戲,需要導演提醒下個動作怎麼做之類的...現在拍攝的古裝年代戲大多都是配音的,這是因為受環境限制較多,因為這類戲幾乎都是在各影視拍攝基地拍攝。
以著名的「東方好萊塢」橫店為例,同時間在這個小鎮上拍戲的劇組常年保持的30-40組的水平,而橫店同時是國家5A級旅遊區,除了大年初一到初三都是旅遊旺季,每個周末都人滿為患,各個景區里都有各種表演項目。這樣的拍攝環境,你在攝影棚里拍內景,很可能隔壁正在給另外一個劇組搭景,鋸子電鑽聲不絕於耳,你在景區拍外景,高音喇叭里放著歌曲,遊樂場里傳來的歡呼聲,這些都很難避免,所以除了上面跟現代戲用配音同樣的幾個原因,環境音無法控制是古裝年代戲用配音的重要原因。當然,影視拍攝基地里也可以拍同期聲的,只是這樣對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周期的要求就比較高了,所以一般普通的劇組大多還是選擇更方便的配音,像電影《四大名捕23》拍攝的時候,整個橫店秦王宮景區被包下來租了半年。而像新《三國》,因為拍攝條件也不方便同期聲,為了能達到同期聲的效果,後期配音都是演員自己重新配的。前面桃子說的因為改片而從同期聲改全部重新配音的情況比較少。
然後不管同期聲還是配音的戲,所有的效果聲都是配音的,包括風聲雨聲雷聲等不是人為造成的大效果,還有腳步聲倒水聲拍手聲等人為產生的小效果,全部要配音。謝邀。
這個問題啊……簡單地說下吧。
一個是現場收音的效果,這個我想邀請 @張小卷 同學回答,因為她看的現場比我多。另外,說件我知道的事兒。
有一部偶像劇,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完成,需要經過大幅調整,把刪掉的情節補起來。這時候除了緊急找人補拍部分關鍵戲份之外,就要用到配音大法了。——根據演員的口型改編台詞,然後找配音演員配上,做好後期,就可以出街了。據說收視還不錯。再有就是,現在有一些演員台詞功底不過關,到什麼程度呢?不背台詞,到了現場張口就來,然後怎麼辦?
配音。你說配音重要不重要?
謝邀。航班Delay,就來答個題。後期錄音,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同期聲和和後期的選擇,涉及到一個製作成本和風險控制的問題。同期聲的好處是製作步驟少。一次拍攝,同時解決了畫面與聲音的問題。不需要花時間同步。但是同期聲也是有風險的。我們在拍攝的時候,一條不過往往有很多原因,演員的原因、環境的原因……這些不確定因素會影響拍攝時間。作為拍攝者我們當然希望拍得越快越好,不確定因素越小越好。因為拍攝時間就是金錢。時間越長,各種成本就越多(比如演員的費用、食宿、各種技術團隊的租用等……)所以很多時候寧可攝影棚也不要外景,寧可後期錄音也不要同期。因為前者可控性高,不確定因素少。
對口型,只要大致對上就可以了。對比最早的迪士尼動畫和現在的日本動畫的人物口型,前者是完全對上口型的。後來日本人做,就比較聰明。因為他們發現其實只要對上幾個關鍵幀就可以了。因為人說話口型變化快,我們的大腦很難對此一一作出反應。很多時候看戲都來不及,誰關心演員的嘴巴?
總結來說,就是後期配音的風險比較小,可控性高,更保險。所以大多數作品都是後期配音的。
再說開一點,對影視製作不熟悉的朋友可能以為電影中大部分的音效的都是現場錄製的。比如摔杯子、扇巴掌什麼的。事實上很多都是後期製作的。後期製作並不是簡單地還原聲音。比如再找個杯子摔一遍然後把聲音錄下來。而是通過各種各樣奇妙的東西來產生類似的聲音。這就是Foley Art。早期默片時代,麥克風還無法在獲取人聲的同時獲取別的環境聲音。所以片子拍完還需要加配音。Jack Foley就是第一批做這件事的人。腳步聲、衣服摩擦的聲音……這些都是這批聲音工程師在別處錄製了加到片子里的。
Foley很有趣,因為製作音效往往需要很大的腦洞。比如兩個人打架的聲音要怎麼做?是真的要找兩個人來打架嗎?我見過用蔬菜的碰撞來模擬打架的聲音的。還有就是可以製作「不存在」的聲音。比如《侏羅紀公園》中小恐龍出生蛋殼破碎的聲音。這種夾雜著蛋殼破碎,粘液流動的聲音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那要如何模擬?
優酷上有一些Foley Art的示範
【SounDoer】Human Giant我上學期也做了類似的作業。片尾有短片中一些音效的錄製方法。
Due! Delay No More.對了,你覺得你看的A片里的聲音是真的嗎?
Porn Foley—在線播放參考:Foley (filmmaking)咦這個我可以答 首先張小卷的答案很全面,比如某國內年輕知名演員Y33 ,我會說她有些遠景的 喊叫的戲,她都不出聲空做個口型么,都是後期補的;
電視劇基本大部分全部都是配音演員配的,電影的話主角得靠這個完整的角色去評獎啊啥的所以往往是自己後期配音(看綉春刀劉詩詩氣若遊絲真想找個配音把她替了)還有一點就是廣電的審查,尤其是對電影,拿《匆匆那些年》來說,「草」,「我靠」,「做愛」,這些台詞都不合格,要替換,後期找類似口型的配上去,最不理解的明明是男主操京片子的,「你丫」也要和諧,真的不能好了同期聲不好錄。想錄清楚了就得把話筒放合適的位置,可是那樣往往會導致話筒進入畫面而影響拍攝。更何況,戶外錄音本身就存在雜訊干擾。為了保證語音效果純凈,通常必須回來重新配音,然後送去後期混音。
另外,如果碰到演員發音不夠清晰標準的問題,也在後期重新錄音時另找配音演員一併解決。
當然同期聲依然是有用的,可以作為後期混音的參照。另外據說有演員不適應錄音棚里的環境,後期錄音的時候會很難找到表演時候的感覺;這時候可以靠同期聲來輔助對口型和語氣。
星爺不是一直用配音么?
推薦閱讀:
※想拍部人文類紀錄片,家庭錄像機有哪些推薦?
※小成本電影是如何逐漸退出市場的?
※影視剪輯主要做哪些工作?
※希望請教你一些影視概念就業的路線,和你個人的職業生涯經驗?
※中國的同期錄音真的很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