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論壇化」會是互聯網社交產品以後的趨勢嗎?

人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以群居讓論壇不會消失在互聯網大潮中。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論壇開始走向社區化,即使可以通過信息的分類整合和版塊劃分來呈現內容,傳統論壇在搜索話題、發現新內容的體驗也並不友好。有人說twitter和豆瓣是論壇進化的榜樣,那「去論壇化」會是以後的趨勢嗎?或者說有什麼好的方式來改進論壇?


曾經做過社區類產品

社交模型其實分為幾個環節:

1. 貢獻話題:這塊,微博和朋友圈等,以自我身份為主的,將貢獻的入口做得不但強,而且路徑最短,而且所要求的文字非常少,甚至可以是一張圖(一句話都不需要),話題貢獻的成本是降到最低的;相比而言,BBS就不行,普遍而言,BBS需要先找分類,然後按部就班多個欄位發帖,而且BBS相對而言,主要為長文設計,所以單篇貢獻的成本高,從而導致信息的流速就慢。

快魚吃慢魚,在社區類產品中效應非常明顯;

就算同一個BBS中,更新得快的版塊和更新的慢的版塊比,人氣的聚集效率是指數級的。

2. 獲得成就(貢獻者):普遍而言,朋友圈和微博,當有人評論或贊時,會非常強地被通知到,從而大幅提升了打開率,帶來活躍;而BBS普遍而言,不開啟回帖通知的能力,少部分是通過郵件觸達貢獻者的,這路徑完全是隔山打牛啊。

成就感獲取較慢,會有閾值,超過這個閾值,主動貢獻率持續降低,形成負向循環。

3. 獲得更新PUSH(瀏覽者,參與者):朋友圈和微博,當有更新的信息時,會在單線事件流中展示,還會通過某種強入口方式讓用戶扁平式地獲取更新(微博的文字鏈提示 或 朋友圈的頂部提示);BBS的列表頁同樣,但是還是相對多了一層首頁板塊列表;Discuz以前有首頁的熱帖模塊,其實就是想把路徑更扁平,但這種體驗由於缺少話題的「聚焦感」而顯得雞肋

還值得一提的是,移動端為微博和朋友圈的生命周期也延長了不少時間;Android 和 Apple 的PUSH機制,使得用戶獲取信息的通知成本非常低;但BBS形態在移動端卻非常少見而且設計糟糕。

4. 建立影響力(建立聯繫):微博的影響力 和 朋友圈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穩定的,但BBS卻是泛化的,以話題而非人為中心的,連接成本較高意味著貢獻者影響力積累的顯性成就感也較差,所以微博和朋友圈更容易建立聯繫,而BBS卻很難。

人是產生內容的主體,從社交系統而言,關注人的效率高於關注內容本身的效率

簡而言之,微博和朋友圈這樣的新媒體,相比BBS的優勢,可以如下概括:

1. 貢獻內容多

2. 貢獻成本低

3. 成就感快而且高

4. 獲得更新快

5. 貢獻者更易被激勵

但BBS也是有優勢的:

1. 話題明確,純粹

這明顯是類似微博和朋友圈這樣一大坨前後無關聯信息不能比的

如果一個BBS在某個領域挖掘足夠深的內容,這個內容本身會成為一個標杆,從這點意義而言,這更適合專家型用戶對某個方向的定向挖掘

2. 真正活躍的用戶都是很專業的用戶

高成本有時候是個篩選器,一些真正專業的用戶其實並不太care這種麻煩,例如他會很樂意去寫一篇長文介紹PM2.5的具體顆粒是怎麼構成的,或者LOL中的各類詳細技巧

這些真正的大牛能夠帶來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在微博和朋友圈幾乎是找不到的。

依託這些大牛,組織線上線下活動,通過立體角度傳播大牛形象,相對更有優勢,更有底氣。

實在還理解不了的,瞧瞧知乎是怎麼做的吧。

哈哈,轉了一圈發現,知乎是最符合BBS的進化方向的。


其實討論去論壇化,跟之前討論內容已死是一個問題。

論壇的優勢是什麼?沉澱。

論壇的劣勢是什麼?重。

微博和微信的發展契機都是移動端,分享成本低,傳播快,互動頻繁。而這也是論壇最大的短板。

在分類上,我一直把微博歸為論壇的升級加速版,一個公共的討論空間,大家都可以發聲的平台,為什麼不是天涯,其實就是因為移動端。一步錯步步錯。微博的快速暴發,把所有用戶都聚攏到了這個平台,但我一直認為微博對論壇的衝擊其實是很小的,因為他實質上是差不多的平台,如果一個人在論壇上無法得到關注,那麼他在微博上仍然無法得到,微博那種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到名人的感覺其實是幻覺。即使現在推出了熱門評論,你終於有機會曝光在眾人面前了,但你仍然得不到關注,或者得不到你想要的關注。

網上有價值的內容是由一小部分人貢獻,大部分人都是看客、點贊黨、轉發黨。在經過早期的快速膨脹盲目跟風之後,很多人都退出了微博,回到了最適合他們的朋友圈。在這裡你只要發個表情,就會有人點贊有人問,因為大家都是熟人,你不會費心去想怎麼去吸引人的關注,怎樣讓自已的粉絲增長。這個也可以套上二八理論,而混朋友圈就是那八,跟QQ空間一樣一樣的。

大家一直在討論微博的沒落,但我認為微博其實是回歸本質,而大家為什麼會覺得論壇已死,其實是目前大多數論壇包括最大的那一批論壇的不作為。微博是「論壇」,知乎其實也是論壇,百度貼吧是論壇,豆瓣小組也是論壇。

內容不會死,論壇就不會死,但傳統論壇的確需要自救。

1、怎麼讓發帖更快捷

2、用戶的激勵政策

3、互動更簡單,反饋更迅速

4、讓用戶有更多的自主性

先忙,想到再補充

論壇從業者


互聯網帶給信息生產和銷售以速度、廣度,這種變化的衝擊要遠遠大於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所以「內容」是互聯網前十幾年第一真理,門戶網站、論壇興盛崛起迎合了這種需求、這種趨勢。記得21世紀初,第一個互聯網春天來臨的時候,整個業界浪潮翻湧,同樣誕生了很多信息碎片化、閱讀碎片化的網站、產品、模式,但在那個時代,這些超前的模式都死掉了,剩下的還是新浪搜狐網易。

經過這十幾年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工具的屬性越來越突出,使用這些工具的用戶越來越年輕,互聯網本身的內容從產生到獲取更加容易。內容不再是使互聯網發光的東西,而變成基本屬性。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危機、政治動蕩、社會問題等等非科技因素,使得「傳遞內容(信息)」忽然從米粒之珠變成一輪皓月,需求很快轉化為各種工具,而工具反過來又促使需求不斷膨脹、爆發、變異。很快,互聯網從內容平台,變成了社交平台。

移動互聯網這三五年的興起,加劇了這種變化,讓整個物網,變成了人網。這是真正的質變。

回到具體問題,內容變得不是不重要,而是內容(信息)的傳遞變得更重要。這是正在進行中的趨勢轉變,需求影響趨勢,趨勢同時創造著需求。

論壇是「內容」時代的代表,從這個角度看,它會依然存在,但會順應發展趨勢,不再是主流,主流會是那些能夠讓信息更加準確、快速傳遞的工具。


我的理解是:

1、定位選擇。高逼格產品必須避開屌絲化的描述。為什麼,可以再想深一點。

2、需求細分。論壇的核心競爭力與著眼點是什麼?小組呢?

3、運營切入。如果想明白上一點,那麼這一點也就有了。

4、可能人家只是想要一個別緻的易懂的但會有感知差異的名字而已。

去論壇化這說法並非很妥帖,我更傾向於這是在垂直領域和細分領域找機會。


說點對於我個人實際的東西吧。

我曾在豆瓣刻苦地寫了一年段子,沒有刻意經營,我收到過的回複數,還不如我在大眾點評上的多。

再如,我也無法在微信上認真攢字,因為曬娃雞湯+偏方無法讓嚴肅的文字生存。就像聚會上大家插科打諢,你突兀站起進行宏觀提問一般詭異。

論壇正是按照興趣、話題來讓人交互的地方,形式會變,但是以話題引發社交的模型不會變。

之所以有持續的社交,那也是因為你是一個有「話題」的人。


「去論壇化」只是趨勢產生的結果而不是趨勢本身。

趨勢1 組織系統從單純的以信息為中心增加了以人為中心,twitter相較於傳統論壇,其實變動是在這方面。傳統的BBS是信息的羅列,而忽略了人和人的關係,我無法及時看到好友信息的更新,更無法低成本關注陌生人的帖子。而facebook、twitter的出現揭示的是一個之前不為人們看重的真理:以篩選過的人來組織信息比單純的羅列和搜索更高效和重要。這個變革並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完全是對信息架構的重新理解和顛覆。更牛逼的是這個組織系統並不是作為原先系統的輔助,而是可以取代原先的信息組織系統。話說BBS時代我也覺得看好友的頁面很不方便,想到過增加好友發帖的提醒,可沒想到十年後打開微博首頁就會是所有好友和關注者的信息聚合。

趨勢2 信息的去中心化。傳統的BBS的導航是站方決定的,天涯板塊順序就經常被站方改的亂七八糟。然後進步一點的BBS是可以定製你的板塊的,比如天涯和西祠。在我時間足夠多的情況是可以打開一個個感興趣的板塊逐個看的,但也就到此為止了。由於傳統論壇看重人氣,通過大家的聚集產生內容和互動,一旦人氣下降板塊就變成死水,不再被人關注,這樣的結果是,無法長尾化。

而web2.0之後的網站如豆瓣知乎,會在一個頁面上展示多個板塊的更新情況,這樣,板塊中」人氣「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再熱的板塊我一天看到的可能也就是幾個貼,由於一次可以查看多個小組和話題,大大節約了用戶的時間。由於訂閱的小組和話題不再是「人最多的」,而是「我想看的」,我可能會持續關注這些話題,哪怕其中人氣少更新慢,這樣就逐漸形成了長尾。另一方面,訂閱的內容又可以用來做用戶識別,幫助我們找到臭味相投的朋友,看你關注的小組大概就知道你的興趣愛好所在了。

所以真正的趨勢不是「去論壇化」,而是信息架構中,組織系統增加按訂閱的人組織信息和按訂閱的板塊組織信息,「人「打敗」信息「,」個性定製「打敗」聚集人氣「。這些趨勢使新的系統在獲取信息的效率上遠高於傳統BBS,顯得扁平化和長尾化,而在手機時代,效率和精準就意味著節約了用戶的時間,所以你的論壇也最好考慮到這些。


社交類產品中微博、微信、陌陌等皆為強手,在20多年的互聯網經營中,社交軟體也逐年革新,為用戶提供了細緻而有價值的功能體驗。

社交產品大戶籠絡了大批用戶,然而卻逐步顯現一些問題:

1-用戶間關聯一般以距離、話題及交互關係和手機關聯為條件,但關聯用戶並不意味著對於所有的主題所有興趣都與自己有交集(例如A是B的好友,但是B在做財經類話題討論時,A參與不了),這種社交並不精準和有價值,這是造成用戶不活躍的一個重要因素;

2-社交平台不能對主題做運營把控,更沒有場景話交互的模塊,造成主題不明晰,各類主題看似百花齊放,實則用戶間的交流逐漸呈現出日常交流大於主題交流現象(吃貨群、股票群、足球群如果主題組織不明晰或者群主不做主題干預,那麼話題將會呈現出日常化);

3-社交基於線上,但拘泥於線上,更沒有原創UGC內容生產能力,造成平台轉載其它平台的「抄襲」現象。

任何產品都有生命周期,互聯網產品一樣遵循這個規則。這些問題確實存在,而現有的社交產品因裹挾著現有大量用戶,且產品架構功能龐大而複雜,這段時間內不可能做出相應的調整。


不是越來越貼吧化么


小組,應該就是信息更加細分的論壇,同時增加了用戶的參與性(更新提醒,回復通知...)


建議看看拇指玩的論壇和小組,就能找到其中的區別!


存量還是現貨的問題。

論壇適合做存量內容。專業性極強的內容。仔細翻翻就能發現,大部分依然存在的論壇,其中的精華就是經過時間淘汰留下來的內容。以往論壇的水版往往都消失了。

朋友圈適合做現貨,看過就算。


我覺得不會的,因為我大部分時間都喜歡做一個看客,還有就是相信群眾的眼光,大眾篩選,有一萬個贊的答案絕對不會差吧,另外樹挪死人挪活,我什麼都逛的,貼吧,天涯,知乎,偶爾也去豆瓣。ps:為什麼我一直都不懂貓撲是怎麼用的?


內容決定形式。

開放式的社會化的內容,也許微信類似的更合適。強調人的關係,像聚會,沙龍。

專業化,系統化的東西,傳統論壇更有優勢。強調內容的邏輯,像圖書館,專題研討。


推薦閱讀:

點點大多數模板文章最終頁,為什麼設計成圖片在上文字在下?
厲害的產品經理相對於普通產品經理,對於完成一個項目來說,除了更少的時間,還有什麼優勢?
Quora 的 Best Source 有什麼作用?實現的邏輯是什麼?
有沒有泡麵專用的碗?
如何評價新浪微博 2012 年 9 月 3 日的升級改版?

TAG:產品設計 | 在線論壇 | 互聯網社區 | 用戶體驗設計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