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時不同行業分析公司經營狀況使用的指標都有什麼不同?原因是什麼?
來自於:為什麼在併購交易中越來越注重 Operating CashFlow?EBITDA 相比較都有哪些優缺點?
每個行業的併購也不同,Technology行業另外通用EBITA,industrial和real estate可能會用EBITDAR,就不細講了
為什麼 Tech 用 EBITA 比較多?而 Real estate 用 EBITDAR 比較多?
還有哪些常見的行業使用不同的指標?
@Vas Brandon 大神你太厲害了,每個細節都在扣。。。
我不是完全同意另一個答案。
估值大多數時候不是比較不同行業的公司,而是同行業的可比較的公司。每個行業的性質又不同,我還是對Technology比較了解:
- 大家所知道的很多科技公司都做了許多收購,交易後Balance Sheet上會出現許多Intangibles related to acquisitions(注意:不是goodwill,goodwill是交易中無法value的部分,intangibles是在交易結束前被分析師估值過的),這些賬戶是需要每年amortize來反映它的歷史價值的(邏輯與depreciation相同)。
- 但是雖然amortization costs算是一項expense,它是non-cash expense,「真正」的費用買方在交易時就付了現金/股票。如果amortization expense對A公司特別高,僅僅是因為A公司在幾年前買了許多其他公司,用EBIT來衡量A公司和其他競爭者就十分不公平。
-那為什麼是EBITA?為什麼要去掉depreciation expense呢?科技產業中許多公司(尤其是internet,software)並不需要大量的資本支出,於是產生的depreciation expense實際反映了他們的operating activities,所以是EBITA,去掉depreciation以後的利潤。
- 至於 @任博冰 提到的的EV / Unique Visitors, EV / Pageviews在TMT coverage那邊或許會用到,併購中不會用業務指標來看公司。如果錯了請指正。
- airline用EBITDAR,因為他們在各大機場租用面積巨大,但是各地收取rent expense的標準五花八門。或許有人說這不也是反映了航空公司的業務嗎?但rent對於airline產業雖是必須支出,卻不能反映他們的經營好壞,畢竟是各大機場說了算。所以不把rent算在裡面。
因為利潤只是一個概念,若用統一標準對很多行業是不公平的。
比如:
Technology (Internet): EV / Unique Visitors, EV / Pageviews
Retail / Airlines: EV / EBITDAR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mortization Rental Expense)
Energy: EV / EBITDAX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mortization
Exploration Expense), EV / Daily Production, EV / Proved Reserve Quantities
Mining: EV/Resources, EV/Reserves, Price/NAV, Price/NPV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REITs): Price / FFO per Share, Price / AFFO per Share
(Funds From Operations, Adjusted Funds From Operations)
這個問題很難直接回答,還是要看具體行業細節。
推薦閱讀:
※招行循環利息如何計算?
※做財務分析一般都有哪些維度和指標?
※如何從財務報表看出行業特點?
※一個過了司考,過了CPA,懂英語,然後做一個懂法律會英語的財務分析,這樣的規劃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