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美國的航空公司運營A380?
這和美國航空公司的運營模式有關。看一下現在A380的客戶名單,基本所有客戶都只擁有一個超級Hub(LH除FRA以為還有MUC),這種Hub-Hub的模式才是A380的生存之道。反觀美國三大航分別都有幾個Hub,客流相對分散,很難達到前面所說的客流模式。同時,美國航企的服務真的是讓人無法忍受,很多高端客流現在更傾向於選擇海灣以及亞洲航企,這也給A380帶來了機遇。不過前一陣UA內部傳出消息可能會訂購八架A380,其中兩架是空客早先已經造好的準備交付日本天馬航空的。(天馬倒閉了交不起款項所以飛機一直晾在漢堡,上次去空客參觀還看到了)UA和空客目前還在繼續談,不過從內部泄漏的文件可以得知,UA將來會把A380放在其客流最大的SFO-NRT/PVG上,更有可能重啟SFO-HKG-BKK這條第五航權航線。但是目前還沒完全談完,如果真的談妥,那UA將成為美洲第一家運營A380的航空公司~
空客幾個母國才象徵性地各自買了幾架,主要坑石油壕。這貨經濟性根本不合理。
客流+運營原因,沒別的。自干五提出的各種奇怪貿保理論看了之後嘲笑一下就行了。
美國沒有的不僅僅是A380。你調查一下747-8的Launch Customer就發現美國現在是有多不需要大飛機了。目前747-8F美國只有貨機訂單(畢竟A380F被砍了),唯一的美國747-8I客機訂單來自USAF的Air Force One。
是因為沒錢了嗎?有點關係,美國航空公司目前普遍高機齡,偏向使用更老的飛機,但是新訂單並非沒有。
鋼管2013年追加了7架777-300ER order總計20個,UA的10架新訂的777-300ER從2016年開始交付,Delta更乾脆嫌777-9X要等77W太老直接去找A380他爹要了25架A350-900XWB。所以這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
客流小的航線不可能上A380不用說了客流大的航線有兩種,國內和國際國內靠頻率,高頻率小飛機比低頻率大飛機競爭力肯定要大。
京滬所有航空公司加起來46對。客流才京滬一半的NYC to Chicago卻有恐怖的92對。怎麼製造出來的呢?翻一下航班就知道了。這幫人連CRJ700這種支線飛機都祭出來了,只為了提高密度方便乘客。當然NYC to Chicago是個極端例子,客流差不多舊金山到洛杉磯的可能因為競爭壓力和機場問題只有51對,但是那也比京滬密度高。而且這裡面的確逗比也多,各種ERJ-175什麼的。京滬可是777和A330隨便上的,而且要不是因為買了A380的南航在這條航線上沒有太多地位A380肯定能進京滬。國內玩不來美國的這一套,空域管制卡的太嚴無法進一步增加航班數量。日本也不玩這一套,這是因為他們有病。另外美國對高密度小班次這個需求從737 MAX 9的訂單上就能看出來了。這幫美國航空公司都是一百一百的訂的。。。與此同時,以AIR CHINA為例,新一代單通道客機的訂單只有53架(33 A320neo + 20 C919)。
至於國際。。。實在太慘HKG到JFK/EWR一天有6個航班,其中5個都被國泰搶走了。到國內的就更別提了,到韓國的也沒好到哪裡去。基本上美國的航空公司在亞洲也就日本份額能跟本土航空公司拼了。歐洲也不怎麼樣,LAX-CDG的2個專職直達竟然全部拱手讓給了空客殺手我法航。不過好歹在Dallas這種不是特別大的又是航空公司的基地城市的地方能挽回一點顏面。簡單來說,某些人嘴上的【華爾街的那幫能操控的全球的金融家】所back up的美國航空公司們競爭能力不夠。主要是在服務質量上不夠讓人滿意,很多Quora上的用戶都盡量在國際出行中避免美國的航空公司。這點從評分上也能看出來,美國三大航空公司都只有Skytrax三星,國內好歹有個四星的南航,而且還可以拿國泰和海航欺負人,美國人卻只能拿出4星的Virgin America。。。。美國國內航線的運營模式決定了美國航空公司們的運營模式。
美國除了幾大核心樞紐外,小型民用機場的數量遠高於中國(考慮到中美兩國國土面積在一個量級上,可以參考著來看),因此選擇點對點航班的需求非常高。舉個栗子,比方說我住在距離LA市區車程一小時左右的衛星城市Tustin,我去往相當一部分國內目的地的出行需要都可以在臨近的橙縣SNA機場得到滿足,而不必去到繁忙的LAX,雖然班次密度不能和LAX相比,但路上不堵車,機場不擁擠,出行體驗反而更加理想。
對幾大樞紐間的通勤來說,當班次密度達到一定程度以後,大型客機單次運載乘客更多的優勢也就被逐漸「攤薄」了。旅客可以靈活選擇航班,中轉客也能避免轉機期間的長時間等待,甚至當出現航班延誤等狀況時,航空公司也能更靈活的對旅客進行重新安排。總之好處多多。
小型機場星羅棋布和樞紐機場超高航班頻率這兩點,都是中國民航難以模仿的運營模式,原因大家都懂,空域管制僵化,機場建設審批困難等等。
另外,對於國際航線的運營,在鳶一摺紙的基礎上補充幾句。
波音747問世之初,包括泛美、大陸在內的美國航司率先將這款巨型客機投入運營,可以說開闢了洲際旅行的新紀元。但此一時彼一時,當洲際旅行不再奢侈,一款飛機本身的廣告效應也就被削弱了。中東航司購買A380,雖然也被人戲稱為人傻錢多,但背後是中東獨特的區位優勢形成的巨大中轉客流,hub對hub的運營模式適合他們。當然,服務也是一項重要因素,當一家航司的服務(軟體)形成口碑後,將軟體與硬體相結合才能進一步助推品牌效應的擴大升級,EK EY QR SQ這些運營380的航司(其實包括出事前的MH也是),其服務無一不是業界有口皆碑的出色。
講真,看看SQ剛剛發布的下一代A380客艙產品和EY家的The Residence,我想恐怕不會有哪家美國航司腦袋抽筋到搞幾架A380回來運營的。
推薦閱讀:
※在中國,學習航空的出路?
※為何鐵路列車的機械制動系統多採用氣壓做動力而不像汽車和飛機一樣選擇電控液壓?
※現在的高特乘務員和空中乘務員相比較,哪一個群體的顏值、氣質和綜合素養的均值和峰值更高?
※飛機場如何處理飛機上剩下的飛機餐?
※首都航空和金鹿公務機公司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