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軍和日軍都打不了大規模殲滅戰?

國軍就不婊了,從來都是要麼擊潰要麼被擊潰、要麼蹲坑要麼跑跑跑。

日軍從甲午開始就一直在打擊潰戰,從朝鮮到旅順、從瀋陽到桂林。偶爾的包圍戰,還在旅順被俄軍嗑了滿嘴牙。後來的淞滬會戰,日軍在國軍完全忽略的金山衛登陸,結果浪了一周時間,南京作戰打成了添油戰術的擊潰戰。

為什麼在20世紀前半頁大部分時間裡面這兩隻遠東戰力數一數二的亞洲軍隊都打不了殲滅戰呢?


已完成,並做部分修改
———————————————————————

我也拋個磚。

就抗戰而言,日軍打不了殲滅戰的原因,主要是兵力不足問題,以抗戰初期正面戰場上四大會戰為例(數據來源:百度百科):
1、淞滬會戰(60萬對20萬,傷亡30萬對4萬)
2、太原會戰(58萬對14萬,傷亡10萬對3萬)
3、徐州會戰(60萬對24萬,傷亡10萬對2.6萬)
4、武漢會戰(110萬對30萬,傷亡40萬對3.5萬)
兵少只能擊潰,不能圍殲(或者說難度很大)。每次戰鬥,都是國軍幾十萬人對陣鬼子幾萬人,日軍在人數上總是處於劣勢,當然無法打殲滅戰,很簡單。而我軍則不同,我軍崇尚「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因此自紅軍時代就總動腦子打殲滅戰。而且需求也不同,只有殲滅戰才能打掃戰場而有繳獲,日軍不指望繳獲,因此不注重殲滅戰,我軍全靠繳獲,這一仗不繳獲,下一仗幾乎無法打,因此就只能仗仗都得殲滅。這好比艱難度日的農民,這一年沒收成,就難以活到下一年,甚至種子都沒著落,必須年年有收成,至少要收回種子。「莊稼不收年年種」只是輕巧的話,真要不收的話後果很嚴重。由此也感慨共產黨的天下來之不易,那是22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得到的天下。

以上為簡要分析,下面開始具體分析。

首先、從日軍的戰略思想分析,我們可以從岡村寧次的回憶錄里發現:
「回顧過去的戰績,僅就我軍之迷戀攻佔城市惡習再作一言:舉凡作戰目標,不外能動的敵軍與不動的土地(城市、山河的要地等),軍隊作戰應以殲滅敵有生力量為主,其他為次。但是,城市總有其魅力,而且各條大道最終總要通向城市,儘管軍隊常有穿越遠離城市的曠野進逼敵軍的任務,卻往往為城市所吸引,人人皆願入城。同時,在中國戰場上,各兵團有許多隨軍特派記者,他們用無線電發報機將戰績直接向國內報紙進行報道,大事宣揚『爭先立功』之類的戰果,此種情況亦可能為城市所吸引的原因之一。將自古以來日本武士『爭先立功』的精神發揮於現代戰場之上,可謂功過並存。」
可見,日軍在乎於城地的爭奪,目的在於獲取戰爭資源實現以戰養戰,所以對消滅對手有生力量打殲滅戰不太在乎了。同時日軍崇尚主力決戰思想,對城市、人口、糧食、資源的搶奪,是消耗對手戰爭潛力,壓縮其迴旋餘地的手段,最終目的是逼迫對手進行主力決戰,達到畢其功於一役的目的,同時減少己方人力物力的損耗,導致出現城市爭奪重於消滅對手有生力量,寄希望於最後一戰。但是中國地太大,人太多,局部損失對整體影響太小,在中國戰場此法行不通。

第二、從圍殲戰術的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1、充足的兵力準備
這點無需多言,從正面戰場各次會戰中可知日軍在兵力方面一向處於劣勢,最多時也就200多萬,充足的兵力是實現圍殲的前提。古人也說過十則圍之,日軍連兵力對等都達不到,能做到圍殲局部,擊潰大部,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2、高速的機動能力
從當時看,日軍的整體水平介於一戰和二戰之間,實現了騾馬化和半摩托化,機動能力在理論上高於國軍。但是,高速機動能力的發揮程度是受到地形和交通條件的限制。當時的中國缺乏四通八達的公路和鐵路網,限制了日軍機動力的發揮,無法及時到達預定地點展開包圍,而國軍機動能力全靠雙腿,地形和交通條件對其限制不大,就算是日軍步兵追上國軍潰兵,炮兵也無法到位,結果仍是國軍大部突圍。
3、靈活的攻擊戰術
拋開戰略不談,日軍戰術可以得90分,日軍擅長使用分進合擊,包圍殲滅。但是戰術優秀不代表一定能取勝,兵力的限制影響了戰術效果的實現,戰役指導思想的限制直接抵消了優秀戰術的優勢,歷次會戰無不貪大貪多,但是包圍範圍過大,包圍圈單薄易突破,外線包圍兵力和內線攻擊兵力都不足,導致無法出現大規模戰役性質的殲滅戰。
4、精確的協同配合
這個涉及到對日軍的指揮體系的研究,這個我不是很了解。從戰役經過圖的直觀感受,擅長使用分進合擊,包圍殲滅。正面突破和側翼偷襲配合到位,說明在對部隊的指揮、控制、協調能力極高。但是,日軍的下克上的傳統,又使得局限於眼前小利益,無法從全局分析和把握戰局,從而一些下級軍官的擅自行動破壞了整體的作戰部署,喪失對戰機的把握,無法實現預定目標。
5、準確的情報信息
看過一些日軍地圖,感覺內容很細緻,強於國軍,說明前期的情報準備是下了功夫的,對地形掌握十分到位。其餘的了解不多,畢竟境外作戰,情報收集難度增加很多,即使如此戰前國軍的兵力部署大都泄露。情報機關做到如此,實屬難得。


一場典型的殲滅戰通常分為阻擊,包圍和殲滅三步。
相比於後期打出殲滅戰的共軍,國軍和日軍都有先天不足。
日軍本質上是一支客軍,對戰場的熟悉程度和獲得情報的能力都弱於共軍,國軍由於基層組織的渙散,對戰場的熟悉程度其實也是比較坑爹的,但是畢竟更容易從同胞處獲得幫助。對國軍,日軍可以打出阻擊,包圍就比較困難了,多數情況下是常德這種必守之地,否則國軍可以一路轉進,而日軍往往追之不及;共軍則在敵後游擊,主力分散,加之根據地群眾的支持,更難以被包圍(當然日本人不是沒成功過,左權就是突圍犧牲的)。到後期整個華北都變成了游擊區,反倒是駐守在碉樓裡面的日本人被包圍了。
至於國軍,外部原因是對手太過於強大,日軍的火力組織力和戰鬥意志都使得包圍日軍十分困難,八路也吃過虧,關家堖之戰,一萬精銳八路VS五百餘日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沒能全殲日軍,日方援軍趕到,彭德懷只能下令撤退。前期打不過日軍也不能算是國軍的錯,後期打不過共軍就比較令人無語了。最典型的就是被吹成戰神的張靈甫(果然凡事看臉),我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張大帥哥要跑到孟良崮上去,跟馬謖在街亭有的一拼了。該山狀如覆碗,不但是個石頭山而且沒有多少可以構築工事的地方,最悲劇的是山上沒水,國軍的水冷機槍撲街了。自己種種作死就算了,國軍的另一個優良傳統就是友軍有難,不動如山,不同山頭的往往坐視友軍被殲滅,國軍最精銳的一支部隊就這麼被葬送了,果然豬隊友才是殲滅戰的第一生產力啊。


深不以樓上幾位讀過歷史教材的讀者總結為尊。
首先,日軍除了最後階段的44年發動的豫湘桂會戰是以打通交通線為目的,其他戰役,無不是以大規模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迫使國軍投降為戰略目的。
其次,日軍有傘兵,所以戰略縱深的扎口袋玩法不是沒玩過。
再次,隋棗會戰時,日軍也計划過在湖北和湖南用一個五百公里的口袋玩過一個殲滅戰,但是因為兵力不足無法達成。

展開說,第一次在金山登陸的時候,就想圍殲國軍主力於上海外圍。第二次徐州會戰中胃口更大,在北線佔領臨沂,南線沿著津浦路北上,被頑強的吉星文將軍抵擋在蚌埠一線。要不然,徐州的第五戰區都不知道怎麼玩了。再者,國軍也是運氣好,十幾萬人逃進大別山的時候,大阪師團居然沒發現。後來日軍突襲過黃河,想直插武漢,然後截斷所有大別山以東國軍退路,委員長炸黃河,這又緩了一次。之後日軍在中條山,雖然沒形成合圍,但是基本完成了對黃河北岸的國軍力量的清除,戰略目的達到,為什麼非要繳獲軍旗?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日軍在戰爭中後期不喜歡計劃大規模的殲滅戰。原因是早期天皇發布過命令,不把中國戰俘當作戰俘,不讓中國俘虜享受日內瓦公約。原因是在盧溝橋事件爆發後,冀東傀儡政府的保安隊突然反正,突襲日軍特務機關,輪姦日軍軍屬,包括六歲的女孩,殺害300多日本平民和軍人。這也導致日本瘋狂宣傳,間接引發了南京大屠殺的大規模報復。所以日軍對俘虜的這種態度,引起中國軍隊強烈的抵抗意識。這種抵抗一直到岡村寧次調入華北推廣懷柔之後才稍有好轉。所以在殲滅戰中,尤其在最後攻堅的過程中,尤其容易帶來極為慘烈的戰鬥,殲敵一千,自損八百。面對兵員緊缺的情況下,日軍中層軍官並不喜歡殲滅頑敵。

戰爭在進入到太平洋戰爭階段之後,日軍主力全部南下東南亞。留在中國的基本上也都是三線部隊,老兵極少,而且多分布在華中華北,各地戰線基本都是守備隊模式。根本無法發動戰略戰役。

但是日軍在人數足夠,火力足夠,飛機足夠,交通運輸能力足夠,自然條件足夠的情況下,是完全可以組織殲滅戰的。冀東和察哈爾的游擊區八路軍共近10萬人在發動暴動之後一度想轉移到晉東北地區,日軍組織起極為強大的機動部隊堵截,數萬暴動部隊和八路軍游擊隊骨幹在承德以西被圍殲,在國軍十九軍的配合下,只有數百人逃出包圍圈。司令李運昌僥倖負傷逃出。


拋磚引玉…………請輕噴…………
主要是無論國軍還是日軍,其實都是一支落後於時代的隊伍。
1930年左右的日軍【日本陸軍】還處於一戰水平上、二戰水平下,而且十分不注意後勤……【把大行李部隊比喻成麻雀】……


目前沒有看到過日本在二戰前有關於大規模作戰的軍事著作,為什麼?因為日本島阻礙了日本人的思維,地域的限制註定日本軍事家的局限性,我認為這是根本的。曾有軍事專家說過:日本出不了大的軍事戰略家,出個山本五十六就算不錯了。至於國軍,國防大學馬駿教授說,大部分國軍高級將領是在日本陸軍學校畢業的。呃。。。懂了吧!


宣傳問題。共軍8年抗戰打過幾個殲滅日軍的戰役?平型關殲滅日軍127個。後來林彪寫檢討,說不該打,損失太大。關家腦2萬人,殲滅不了500人的日本兵。而萬家嶺,將一個日軍師團打成幾百人。松山戰役全殲日軍。但是沒有報道啊。


才疏學淺,尚有疑問。中條山戰役,鬼子的意圖和最終結果算不算殲滅戰?求教了。


國軍打過殲滅戰吧 雖然殲滅人少 中國這麼大 地形也比較複雜 到處都中國軍隊怎麼圍殲


機動能力底下,後勤保障不足,無法進行大縱深的穿插割裂


因為亞洲尚未有忠於統治者的意識。老百姓心裡,誰來統治都一樣。老百姓打仗無非是被強征入伍,或者混口飯吃。一般情況下,部隊被擊潰了,剩下的士兵無人組織,自然就解散了,或者直接參加另一方勢力的部隊了。擊潰和殲滅沒什麼兩樣。自然無需花大力氣包圍殲滅。也只有紅軍例外,經過了思想整治,擊潰了竟然不解散,還能收攏舊部恢復戰鬥力。


推薦閱讀:

為什麼抗日戰爭期間有那麼多漢奸?
二戰如果日本不投降,日本會怎麼樣?
為什麼國民政府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變以後才對日宣戰?
為什麼大多數的二戰遊戲中一直沒有出現過中國戰場?
日軍投降前在華局勢如何?

TAG:軍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