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塊表是怎樣校準時間的?
時間在流逝。一分一秒。
翻開歷史書上,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公元前三百四十八年。我可以猜想,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校準時間的方法。當科技不斷進步,世界不斷融為一體時,各個國家的相關人員湊在一堆研究,
現在究竟是什麼時間?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現在時間被精確到分秒了呢?校準時就不怕世界時間會出錯?(因為畢竟歷史可能有誤,或者當天時間校準時延時)或者說,假如世間上所有的鐘錶,任何能測量時間的東西突然失靈了,再過了一段時間,人們如何再校準時間呢?(如果覺著這個問題本身錯誤,那就不理會了。忘了有星體運動了。還是主要想問世界上第一塊表是怎樣校準時間的?)
謝謝你們的回答。
日啊!我不是在罵人……
要知道世界各地各大文明最早的計時儀器都是下面這個或者類似的東西不是沒有道理的……
要知道就算現在格林尼治標準時間還是靠太陽來定的:
理論上來說,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正午是指當太陽橫穿格林威治子午線時(也就是在格林威治上空最高點時)的時間。
而格林尼治從1924年開始就每隔一小時向全世界發放準點時間了。
當然,其實現在有更精確的原子鐘了。其實古代也有專門報時的政府人員的。
一年為行星公轉一周,一日為行星自傳一周,一天分為二十四小時,太陽直射地面時為正午,一小時的六十分之一為一分鐘,一分鐘的六十分之一為一秒,那在古巴比倫就有了。所有測量時間的東西都失靈了,那是至少要所有的人都瞎了才行啊……關於時間的確定分為幾個階段,一一道來。
第一階段: 通過看太陽了解大概時間,大晴天的日子太陽在天空最高處就是正午,然後在根據太陽在天空中不同的位置粗略了解時間。
第二階段: 日晷,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人類使用日晷的時間非常久遠,古巴比倫人在遠古時代的6000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中國是在3000年前的周朝。日晷不但能顯示一天之內的時刻,還能顯示節氣和月份。當然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陽光的時候不能用,比方陰天和晚上。
第三階段: 沙漏.水漏.蠟燭
第四階段: 早期的機械鐘,通過機械的傳動來記錄表現時間,具體的資料因為年代久遠已經沒有定論了。世界上第一塊鐘錶肯定是根據太陽.日晷進行校準時間。
第五階段: 更細緻的天文觀測太陽.恆星。 因為折射望遠鏡的出現,觀測太陽和恆星更加的方便準確,再利用子午環就能確定天文時。再根據天文時劃分時.分.秒,這個時候時間可以精確到秒了。1820年法國科學院正式提出:一個平太陽日的1/86400為一個平太陽秒,稱為世界時秒長。人們曾經選擇地球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作為標準去計量時間,得到所謂的天文時間標準。1960年以前,CIPM(世界度量衡標準會議)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的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1秒=1/86400平均太陽日。然而地球自轉並不穩定,會因其他星球引力的牽引而改變。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轉為基礎,定義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秒定義更改為:一秒為平均太陽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由於理論上和測量實踐上的原因,天文時間的精度不高,大約只能達到幾毫秒,即千分之一秒。它滿足不了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
第六階段: 精確鐘錶的產生,這得益於鐘擺和遊絲擺輪的發明。這一階段的時間確定校對還是根據第五階段的天文時(第六階段只是作為輔助第五階段天文觀測的工具,因為現實生活中不可能隨時進行準確的天文觀測,而鐘錶具有便攜性)
第七階段: 原子鐘,它的定義是:銫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在零磁場下躍遷輻射9,192,631,770周所持續的時間。原子躍遷振蕩頻率十分穩定,原子鐘精度很高,可以達到百萬分之一秒,甚至千萬分之一秒。1967年第十三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把在海平面實現的上述原子時秒,規定為國際單位制中的時間單位。目前世界各國都採用原子鐘來產生和保持標準時間,這就是「時間基準」,然後,通過各種手段和媒介將時間信號送達用戶,這些手段包括:短波、長波、電話網、互聯網、衛星等。這一整個工序,就稱為「授時系統」。請搜索相關問題:
當所有電子及機械設備因故暫時失效很久之後(分3個月/30年兩種情況),人類也沒有繼續主動數過了多少天,有什麽辦法可以準確地重新確定目前是原來曆法中的何(年)何月何日?古代如何校正時間?時間的分秒就是個人定的刻度,既然沒法校準就直接定一個時刻為基準唄。大家一致同意此刻為X時X分X秒,然後都以此為基準校其他表。
一秒等於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這個周期是不會變的。年月日以此類推。
這個問題,在一本書上有解答:《經度:一個孤獨的天才解決他所處時代最大難題的真實故事》。
經度 (豆瓣)
「經度問題」是18世紀最棘手的科學難題。在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裡,科學家們費盡心機,想找到一種解決方案。當時,整個歐洲的科學界——從伽利略到牛頓——都試圖通過繪製天體圖,從天空中找到解決方案。而鐘錶匠約翰·哈里森卻獨樹一幟,大膽地提出了用機械方法(即使用一種能在海上提供精確時間的鐘錶)來解決該問題。他四十年如一日地潛心製作了後來被稱作「精密時計」的完美計時器。這是一段關於科學探索的傳奇歷史。整個故事中,隨處可見英雄壯舉與陰謀並存,智慧靈光與荒謬同在,是一部引入入勝的簡明天文史、航海史和鐘錶製作史。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世界上第一塊精確的鐘錶被製作出來了。
從這本書中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並且,這是一本挺好看的,並不厚的書。時間分為天文時和原子時兩種。天文時是以天體運動為標準的,而原子時是以原子能級躍遷的量子效應的標準的。二者之間不完全一致,有一個微小的差。本身天體運行也不是完全勻速的,也會「時快時慢」。並且,秒的定義是建立在原子的量子效應基礎上的,所以目前國際上將原子時作為時間的基準。量子效應是可以穩定復現的秒定義的,然後用他在測定天文時的「守時」時刻。
時間怎麼算,時分秒的定義都是人定的,不是表定的啊!時間永遠都是準的,只有不準的表!
推薦閱讀:
※程序員在996的情況下應該怎麼安排時間保持提高?
※唯識宗到底在探討什麼?它的意義深度在哪?佛教的證果又是如何開展的?
※為什麼秒針是鐘上第三根針而要叫「秒」作second?
※如何理解「穿越時空的少女」中那句「我在未來等你」?
※大學談戀愛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