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回報率太高,勞動回報率太低」的說法是正確的嗎?為何出現這樣的現象?

來自於: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
資本回報率太高,勞動回報率太低是什麼?


有人在微盤放出了Piketty的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的mobi電子書。我下載後瀏覽了一下,試圖梳理一下Piketty的邏輯。
Piketty的結論可以用三個式子來說明:r>g,alpha=eta cdot r, eta = frac{s}{g}. 分別說明如下:
(1)alpha = eta cdot r
其中alpha代表的是國民收入中資本收入的比例,eta代表資本存量對國民收入的比率,r代表資本回報率,即資本收入對資本存量的比率。上式是一個會計恆等式,一直成立。
舉例來說,如果一國的資本存量是國民收入的6倍,資本回報率是5%,那麼在國民收入中資本收入就佔30%。
(2) eta = frac{s}{g}
如前所述,eta代表資本存量對國民收入的比率,s代表儲蓄率,g代表國民收入的增長率。這是一個漸近等式,依賴於長期均衡和其他一些假定(比如說儲蓄的資本能永久地積累)。推導如下:假定當期國民收入為Y, 每一期國民收入增長率為g, 每一期人們拿出國民收入s的份額用於儲蓄。假定當期資本存量為0,無窮期後資本存量對國民收入的比率就是:
lim_{n 	o infty} frac{sum_{i=0}^{n-1}(1+g)^i sY}{(1+g)^nY}=frac{s}{g}.
舉例來說,假定經濟體儲蓄率為12%,經濟增長率為2%。那麼穩態下經濟體的資本存量是單期國民收入的6倍。
(3) r>g
r代表的是資本回報率,不是 @Chun Liu 答案中說的「投資回報的成長率」。前者是單期內一個流量對一個存量的比率,後者是一個流量的跨期變動率。如果r代表的是「投資回報的成長率」,r>g代表「投資回報的成長率都遠遠超出經濟成長率」,那麼這是不可持續的,在這種指數增長下整個經濟沒過多久就會全部由資本收入組成,沒有勞動收入的立足之地。
在Piketty書中,式(3) 不是式(1), (2)這種永遠成立或漸近成立的恆等式。它首先是Piketty認為驗證有效的經驗公式。

有了以上三個式子,我們可以討論三個問題。
(a) 「資本回報率太高,勞動回報率太低」指的是什麼,是否成立?
(b) 資本收入份額會有怎樣的變動趨勢?
(c) 財富分布的情況會有怎樣的變動趨勢?

首先來看 (a) . 有了式子(3),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資本回報率高於國民收入的增長率,給定資本收入份額alpha不變,那麼勞動收入的增長率就等於國民收入的增長率。我們可以說:資本回報率高於勞動收入的增長率
但是需要注意,勞動收入的增長率不等於勞動回報率。勞動回報率在這裡缺乏定義。@chenqin 在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 中將勞動回報定義為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率,並且用數據說明,資本的回報率,實際上遠低於(這種定義下的)勞動的回報率。
另一種常見的對勞動回報率的定義是指工資率(=勞動的邊際產出),這種「勞動回報」仍然和勞動收入的增長率並非一回事,就像「你月薪多少」和「你今年加薪了嗎」是兩個問題一樣。無論怎麼定義, 式(3)(r>g)都不能用來說明「資本回報率太高,勞動回報率太低。 事實上按照經典的C-D生產函數,只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動總量不變資本總量增加,那麼勞動回報率(邊際產出)會增加,資本回報率不變。

再來看(b), Piketty認為資本收入份額alpha會有一個增加的趨勢。首先需要說明,Piketty認為C-D生產函數有不足(C-D函數下資本-勞動替代彈性是恆等於1的,這種情況下,無論資本或勞動的回報率怎麼變,資本-勞動的收入份額不變),不能用來描述資本主義的經濟現狀。他認為,現在的資本-勞動替代彈性大於1,替代彈性越大說明資本越能替代勞動。式(2)表明給定儲蓄率s不變,g變小的時期(增長停滯時)資本存量-國民收入比率eta會增加;式(1)表明資本收入份額alpha由資本回報率r和資本存量-國民收入比率eta共同決定。大於1的替代彈性意味著,資本存量eta增加後,資本回報率r會下降(由於總資本增加,資本的邊際產出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比不上eta增加的幅度,導致alpha會增加。
這一部分的爭議在於,資本-勞動替代彈性大於1尚無共識。另外,如果彈性大於1,那表明整個經濟仍然缺資本,技術上資本就是比勞動有用,繼續增加資本密度能夠提升效率。是否要為了壓制alpha而犧牲效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最後看(c), Piketty其實想討論的主要是(c). 他認為式(3)(r>g)會導致財富分布不平等的增加。邏輯是這樣的:給定一個經濟體財富總額與國民收入的比率不變,長期來看,財富總額的增長率和國民收入的增長率一樣,都是g。 現在考慮一個富二代,他繼承了一大筆遺產W_t,全部用於投資,每年回報率為r。只要他將當年投資收益rcdot W_t的一個高於frac{g}{r}的份額用於再投資(既然是富二代,可以假定他的儲蓄率高一點也不影響消費),他的財富的增長率就跑贏了社會財富的增長率g。 長此以往,在社會財富的總構成中繼承財富的比例將增加。Piketty提出的政策建議,例如對資本存量徵稅,也是從這個邏輯出發的。但問題在於,財富總量的不平等是否是一個需要糾正的弊病,如果它不影響國民收入的增長和國民收入的分配。


由於Thomas Piketty的新書《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這個問題現在正是大家(主要是經濟學家們)討論的焦點。雖然很多人都傾向於認為這個論斷是正確的,但還是有很多反對的聲音,所以還不能說有定論

@Chun Liu 的回答概括地介紹了Piketty這本書的觀點。補充一張圖:

Piketty的觀點是資本回報率高於平均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二戰時期除外,如圖)。長此以往,富人更富,窮人更窮,這是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根本性弊端,如果不施加外力,最終會毀滅它自己,所以需要通過政府的強力干預來改變,比如對富人徵收80%的稅(注1)。Piketty此書堪稱今年最紅火的一本書(至少在美國),在Amazon上賣到脫銷,緊急加印了八萬冊。從報紙到電視,媒體對此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報道,包括克魯格曼等眾多經濟學家都參與了討論(http://www.nytimes.com/2014/04/25/opinion/krugman-the-piketty-panic.html)。他之所以受到那麼多的關注,在我看來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用了大量數據證明他的觀點,與很多「暢銷書」不同,並非只有理論
  2. 提出了一個對於現實的犀利觀察。我們或許想到過搞金融的都很賺錢,資本回報率很高,但卻沒有像他這樣深入地剖析這個現象,與其它經濟數據進行對比,並且以此來詮釋我們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
  3. 迎合了美國目前的政治氛圍:走自由派經濟路線的奧巴馬當局這些年來一直在加強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包括金融監管、全民醫保、以及最近如火如荼的提高最低工資。Piketty的觀點是自由派(liberal)經濟路線的強力佐證,很容易被拿來說事兒(換句話說,它火起來不僅有學術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

因此,尤其是考慮到第三個因素,如果你站在保守派(conservative)的視角來看,Piketty說的就不那麼在理了。保守派的著名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AEI)發表了多篇文章反駁Piketty的觀點(注2):

  • No, it』s not the end of capitalism. An alternative to Thomas Piketty』s 『terrifying』 future
  • Thomas Piketty wants income equality
  • Piketty and Krugman admit the Laffer Curve is real

總結幾條核心觀點:
1. Piketty計算的收入雖然是稅後,但沒有計算轉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即各種形式的政府福利和財政轉移,比如社會保險(social security)、各種救濟金、對中小企業的補貼等等。美國政府的轉移支付從70年代起就一直在增長:

所以算上這個因素,美國的貧富差距並沒有明顯惡化,參見1984-2009的基尼係數:

如果你把這些實際情況都考慮進去,資本回報率沒有高的那麼嚇人,富人和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也並沒那麼誇張(注3)。

2. Piketty的模型中,資本-勞動替代彈性大於1,而經濟學文獻的普遍共識是小於1。資本-勞動替代彈性大於1意味著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可以輕易地互相替換,也就是說如果我生產一樣東西,我可以通過不斷地買設備、投入資金來代替僱傭勞動力(因為可以輕易替換嘛),這也就意味著即使是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擁有了大量財富,資本回報率還是不會很明顯地下降(持續地投入都可以獲得產出)。這既不符合現實,也不符合經濟學文獻的共識——目前經濟學大多數相關文獻都認為這個數字應該在0.6左右。(當然這個數字應該是會改變的,比如假設有一天機器人能夠完全取代人力生產了,這個數字就會高很多。但至少現在不是這樣的。)

再往深處討論,就要涉及很多經濟學的專業知識了。還有很多別的反對觀點,在此不一一贅述了,見下面Quora上有人給出的部分列表。總而言之,雖然「資本回報率遠高於勞動回報率」這一論點很符合我們的經驗觀察,也有一定的數據證明,但學界對此還存在一定的爭論。
Scott Orton"s answer to Who has taken the strongest position against the theories of Thomas Piketty?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這些討論主要是從美國(和西方)的視角出發。中國國情與之截然不同,不能一概而論。西方國家運行資本主義已逾百年,對其利弊都比我們有更深的了解體會。鑒於我們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迷茫時期和政府在經濟中的複雜角色,這一現象在中國應當會有不同的詮釋。
值得警惕的是,中國的貧富分化也不容忽視——最近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剛剛公布了一項研究,指出中國的貧富差距要超過美國: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4-04-28/gap-between-rich-poor-worse-in-china-than-in-u-s-study-shows.html
(該研究的兩位作者似乎都是中國人,不知道在不在知乎上……)

注1:我本人還沒完全通讀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讀完之後可能會有更詳細、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是那樣的話會再更新。歡迎討論和指正。
注2: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在AEI工作,所以大概可以算利益相關(?),請謹慎批判地看待我提供的觀點。
注3:這看上去反倒驗證了「政府需要干預經濟」的觀點,但其中略有差別:Piketty提倡的干預是指「80%的富人稅」這樣的直接、大範圍的政府行為,而保守派認為政府只要確保機會平等,避免市場失靈即可,與其給富人加稅或是提高最低工資,不如用EITC(勞動所得稅扣抵制)這樣的激勵機制。


Thomas Piketty 那本書針對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命題:資本回報率會越來越低,直到最後資本沒有利潤,資本主義也就完蛋了。馬克思的這種看法是在十九世紀說的,當時產業有限,只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這種看法有點道理。後來,熊彼特推翻了馬克思的看法,認為因為突破式的創新會不斷存在,所以(有些)資本總是有利潤的,而資本主義因為適應這種突破式的不斷創新,所以比中央計劃不考慮突破式創新的社會主義更有生命力。

但是你也不能說馬克思的看法沒有道理,總之資本主義(在原則上)能否繼續存在,依賴於創新是否活躍,而創新是否活躍是一個不可預測的問題:否則何謂「創新」。Piketty 實際上是巧妙地避開了這個原則上的問題,將它變成了一個可以操作的實際的歷史問題:近一百多年,資本的利潤率上升了沒有?回答是上升了,所以否定了馬克思的經典觀點,言外之意是資本主義不會自動消失。

Piketty 這個回答的另外一面,是針對民主問題的。——資本主義和民主是兩回事情。

資本主義會繼續存在,那麼民主呢?Piketty 認為貧富差距在拉大,民主看來處在危險之中。

總之,資本回報率超過經濟增長,和工資增長低於經濟增長率,這並不是針鋒相對的兩件事情,而是兩個相對獨立的事實。這兩個事實得出的結論是,資本主義活力旺盛,而民主處在危險之中。

為什麼這兩個事實相對獨立?因為這個世界上存在多個國家,各國的情況可以大相徑庭。或者這麼說,資本是在世界之內流動的,而民主是一國之內的,本來就是兩個不同層面上的問題


佔個坑先,等我開會回來後,把數據翻出來答。

###########我是分割線#################

回來了。首先掉書袋,找理論上是怎麼解釋的。然後看現在的實際情況。第三來談談實際情況為什麼和理論不大一樣。

一。概念的釐清。
是不是存在一個叫做「資本回報率」的概念?「勞動回報率」呢?

資本K體現為實物資本投資I,扣除掉折舊後的歷年累積。往往用永續盤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method)測度。K(t)=K(t-1) + I(t) - D(t), D(t) approx delta cdot K(t)。投資往往以貨幣形式來衡量,比如多少RMB,所以,資本回報率,基本上可以理解為投資所獲得的貨幣回報。

勞動L體現為純勞動力投入L,或者人力資本HC。暫時不討論HC的情況。L往往以投入人數來衡量。所以,勞動回報率這個概念就很麻煩:無法理解為貨幣回報。我認為這是個偽概念:想要討論所謂的「勞動回報率」,就需要知道,純勞動力投入L的貨幣價值是怎樣的?為了解答一個問題,需要涉及到第二個問題,嵌套出來,不好解。

解析模型在對現實世界做了大量(也許是不切實際的)簡化之後,假定充分就業,完全競爭等條件,那麼勞動的邊際產出等於勞動力的收入即工資partial Y/ partial L equiv w。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回報率」近似為工資收入。不過這是有問題的。

就我對經濟學最粗淺的了解來看,我傾向於使用資本收入份額和勞動收入份額的概念,capital income share/ labor income share。以capital share為例,frac{K cdot partial Y /partial K}{Y}。這可以被近似理解為,全部收入Y中,資本K所有者所能夠分配到的份額。labor share就是剩下的那部分。

下一個問題是,為了測得labor share和capital share,需要確定資本和勞動的邊際產出partial Y/ partial K, partial Y/partial L。這是又一個大坑:國民經濟生產函數Y=F(K,L,A)的顯函數表現形式究竟是怎樣的?

常見的是假定Cobb-Douglas形式,Y=Acdot K^{alpha} cdot L^{1-alpha}, quad 0<alpha <1alpha係數一旦測得,就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1塊錢中有alpha部分給了資本所有者,1-alpha部分給了勞動所有者。這樣的一個分析模型,可以幫助回答樓主的問題。但我們需要介入到實際的數據當中,來看看
1)Cobb-Douglas生產函數是否有助於描述當前中國的投入產出關係?
2)完全競爭市場上,勞動力的邊際產出近似等於勞動力的工資。中國目前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么?如果不是,經驗分析的結果會與解析模型有何不同,如何調整?

喘口氣去。回來後寫第二部分。


「資本回報率太高,而勞動回報率太低」的情形在現在是嚴重到了阻礙社會發展的地步了。
簡單的分析:
勞動回報率過低,會導致資本比勞動價值高太多,人們趨向於通過透支生命工作,冒險甚至非法的斂財,完成原始積累,之後的重點是以財逐利。這種模式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對於社會財富總數的快速增長是有利的,因為它會激勵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力,投入智力和體力努力工作。但達到某個拐點後,部分人僅以資本收入就可以衣食無憂,退化成為社會的寄生蟲。而當這部分人徹底失去勞動的能力(勞動也需要能力喲,獲取過程頗為艱辛),又掌握大量社會資源(財力,人力),我們就稱之為資本集團。資本集團作為社會中的一個集團,出於為本集團牟利的角度,會儘力保護這一制度,如果資本集團強大到足夠挑戰國家機器,並通過挑唆戰爭的方式控制國家機器(一打仗各國都得瘋狂借債,只要能借到,沒人在乎成本),好吧,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儘可能擴大資本回報率,壓低勞動回報,導致大家不願意生養教育孩子,在滿足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後不願意額外工作。直到整個社會陷入人口數量和素質的衰退。資本集團發現不妙之後,用福利體系來維持最低限度的社會穩定和人口增長。大家看看是不是和現在國內國際某些趨勢有點像?
相反方面,資本回報過低也是有害的,會導致重生產而輕改進與創新,工作集中度下降,社會分工程度降低,同樣會導致生產效率降低而社會衰退。歷史上中國曾局部或者普遍出現過這樣的現象,而且不止一次。(我們的口號是:「重農抑商~」)伊斯蘭教義是完全不接受「利息」這一資本性收入的根源的,在發現因此導致的社會衰退後,彼也採取了折衷的方式。但你看上述現象,在目前我們社會尚不是主流吧?
資本投入很容易計算,而勞動投入被有意壓低了。勞動投入不僅僅包括教育投入,還有養育投入(父母或社會為養大這個勞動力所進行的投入),養老投入(一個勞動力的工作年限一般會低於其生存年限),額外投入(因意外,工傷等因素導致勞動力作廢,此後這個人需要勞動力保障體系共同負擔)生存投入(為保持該勞動力持續有效,為了這個人能夠健康快樂的生活)。等等等等。
一個簡單的例子,目前國內一名機長如果要離職,需要補償公司培訓費人民幣300萬左右,而這個價值已經普遍被認為高估了,而他每年的薪資至少有60萬(最低標準,愛罷飛,體檢不過關,愛打領導,不會開飛機,玩投資人的mm還不接盤,看不懂航圖,不了解飛機系統,每次都弄堵馬桶,飛行時愛放屁,只有落地時候睡的最香,上飛機前酒喝太多,上述問題只要不佔全了就能多些)一般機長年薪120萬還是務實的,如果分攤到40年,那勞動投資回報率是多少你可以自己算算,有這麼好的買賣不幹,巴菲特的年化投資收益超過20%了嗎,放著這麼好的買賣不多生幾個孩子去干,你是在說所有資本投資人都是徹底的傻瓜嗎?
其次,勞動如果作為一種投資,回報時間長,風險高,保障低。你去找銀行借40年期的貸款買房子,因為房產本身可以作為抵押物,銀行沒準會借給你幾成。你去借學費試試?
外行簡單分析,結論道聽途說來自大牛的結論:現在的勞動回報率增長72-75倍,或者資本回報降低多少(不是七十五分之一,具體數值忘了)則會達到雙方的平衡點,能夠促進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

能夠感覺到我們目前所做的,正是提高勞動回報而平抑資本回報。只是這一過程必然不會順利。簡單地就這一問題的討論就是個好的例子:目前缺乏經濟利益驅動的情況下,揭示真相的,大多是我這樣的業餘人士,而持相反意見的力量,會有充足的財力聘請專業人士,擋拆配合,是把水攪渾,還是索性提出詭異的相反理論,用大量的其他回答把答案淹沒,甚至直接摺疊答案(別忘了開復老師的立場)。大而化之,整個社會範圍內都基本是這個情況,業餘對專業,這個過程的推動肯定不會順利。
但是,歷史的大趨勢是無法阻擋的。作為人類,屬於生物的範疇,那麼本質的屬性就是繁衍和擴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發展」。歷史上高資本回報曾經促進發展,被普遍採用是不可阻擋的。而到了阻礙發展的時候,逐步退出歷史也是正常的。
勞動回報增長72倍(未必單純的貨幣計數,可能還要考慮物價等因素,譬如說,薪資增長8倍,物價降到九分之一)你準備好了嗎?


首先要搞清楚資本回報份額和資本回報率的區別呀。。。樓上好多回答都混淆了。。

中國的資本回報份額是總產出的50%,美國的資本回報份額是總產出的33%左右。剩下的都是勞動回報份額。也就是說,每生產出100塊錢的產品,中國的資本家拿走50塊,發給勞動者50快,美國的資本家拿走33塊,剩下的給勞動者。
所以中國的資本回報份額確實過於高了。

但資本回報率多高,業績是每年投資100塊能掙多少錢,還取決於別的因素,比如說資本利用效率。給定同樣的資本回報份額50%,如果一個工廠投資100快能生產100快,另一個工廠需要投資1000塊才能生產100塊,第一個的資本回報率就高了。

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答案都是錯的。
第一的答案,貧富差距,取決於社會裡這些資本由多少人持有,跟資本回報率沒有關係。
假設兩個社會,人口都是12億,資本回報率一模一樣,但是一個社會裡這些資本由10000個人持有,而另一個社會由6億人口持有,那前者的貧富差距就比後者大。
第二的答案(現在第三?),資本積累無上限,勞動時間無上限就會導致勞動回報降低貧富差距增大?胡扯。資本和勞動是互補的,資本增加而勞動不增加的結果,是工資上升,因為勞動稀缺了。考慮這樣一個生產函數:Y=K^0.5*L^0.5. 勞動L=1不增長,K增長,最後的結果是勞動者始終拿走產出的一半,貧富差距不變。


------------------------------------------------------------------------
有人問資本回報份額的數據哪裡來的
很多中國研究都有做,比如這個文章里就有
http://www.econ.uzh.ch/faculty/zilibotti/publications/GLC_AER2012.pdf
他們引用的來源是
Bai et.al. 的一篇文章


今年很熱的一本經濟學書籍,《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omas Piketty, Arthur Goldhammer: 9780674430006: Amazon.com: Books)中論及了這個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Piketty,通過大量的數據研究,來分析資本回報,工資收入和經濟成長率之間的關係。他得出的結論是,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投資回報的成長率都遠遠超出經濟成長率,而工資收入的成長率卻通常低於經濟成長率。基本上唯一的例外時期,是二戰後的一段時間。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經過二戰,私人資本的積累被破壞了,減少了,而二戰後的人口和經濟急速增長,導致了貧富差距的縮小。經過那段時間之後,基本上趨勢又回到了傳統的模式。現在,當經濟成長率放緩的時候,貧富差距就急速拉大了。

所以,按照Piketty的理論,資本回報高於工資收入,貧富不均是人類社會的常態。政府所要解決問題是,如何通過政策制定,將這種貧富不均保持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從這個角度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保7或者8,對於缺少有效調節收入再分配手段的中國政府,如此重要了。


簡單地說,在利率尚未完全實現市場化的情況下,部分人、企業可以通過一些途徑獲取較為廉價的資金,為自己的投資猛加槓桿,成倍地放大自己的收益。因此看起來就顯得資本收益率高。這種典型的例子就是幾年前個人通過貸款買房和國企自古以來。


補充一下,在這裡很多人拿著Thomas Piketty的新書來壓人,但人家只是個社會統計。
只靠工資來代表勞動力是片面的,喬布斯的勞動能靠工資來代表嗎?用他的演算法,這社會的20%精英勞動直接全算成資本的功勞了。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他肯定要考慮大多數人的情況,但大多數人的收入並不代表最多的收入。

資本回報率並不高,它甚至有可能是負的。只是資本絕對值大,所以數額高。
一般來說,資本回報率越高,隱藏的投資風險也越大。一切撇開風險談回報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本質上,資本只是槓桿和擴音器,它既可以放大你的得利,也會放大你的損失。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關鍵是因為他們建立了盈利的模型,然後不斷充入資本,不斷擴大利益。

實際情況是,不斷有富人破產,但沒破產的富人越來越富。
富人靠資本,窮人靠勞動力,造成兩極分化的原因主要是:

  1. 勞動力是為資本服務的,前後關係決定話語權。
  2. 勞動報酬是線性增長,資本增值是指數增長。
  3. 資本沒有上限,勞動力上限明顯,所以資本越滾越大。
  4. 隨著優勝劣汰,巨額財富會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

由於資本風險的存在,富人其實也難當,難就難在賺一筆容易,賺一輩子難。
資本需要持續滾動,每當你的財富增長了,就意味著下一筆投資風險更大。
直到你以某種方式,實現了壟斷或者良性循環,資本風險才會得到有效控制。

資本的整體回報巨大,有很大原因是形成了壟斷,巴菲特或者馬化騰一個人的資產增長就有可能拉平1000個破產的富翁資產損失,資本的增長統計有點象平均住房面積,很大程度上是個數字遊戲。

同樣,勞動回報率之所以統計很低,是因為有大量失業、待就業、低級勞力拉低了整體數值。

很多人說了,只要有豐富的知識和信息,投資就可以得到高回報,甚至還有複利的優勢。
這也屬於偷換概念,我還說只要你能寫本《哈里波特》來賣,你不用投資也是世界富豪呢。
知識本身就可以獲得高回報,它本質是屬於勞動的,並不屬於資本。

你憑什麼保證資本一直不賠?這才是複利的關鍵,其中必定需要有腦力勞動的參與。
所以如果把高端腦力勞動單獨進行計算,明顯是勞動回報率更高。

直觀的規律是:資本越大越接近壟斷,回報越高;勞動的智力程度越高,價值也越大。
脫離了具體環境,只看整體社會的平均值,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再說說統計,在一個寬泛的範圍中,統計數據有很大的片面性。
比如,同樣投了1000萬,一個人掙了400萬,另一個賠了200萬。最後統計總額是2000萬掙了200萬,回報率10%。
那麼區別在哪裡?為什麼一個賺一個賠?區別就在於投資時進行不同的腦力勞動,這掙的400萬究竟是1000萬的回報?還是腦力勞動的回報?靠統計並不能推斷內在原因。


看了上面很多的答案,解釋資本收益率高於勞動收益率的核心理論可以總結為以下幾種:

命題(1):資本的無盡複利性與集中性,依靠「自我繁殖」不斷擴張。
命題(2):技術進步使得資本替代彈性高。即資本替代勞動的能力較強,因而資本的收益率即使在資本不斷積累下也不會趨於降低。
命題(3):資本承擔了更高的風險,更高的收益率來自於風險補償。
命題(4):資本要素擁有者往往擁有更為豐富的信息,可以抓住更好的投資機會,因而回報率高。
命題(5):特定市場條件下,例如中國,非市場化的利率造成的產業結構扭曲。

上述答案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條件下,都可以是導致資本與勞動回報不收斂的重要因素。但片面撿出一個因子加以誇大,則不可例外地陷入了局部真理,而看不清完整的圖景。下面我們一一加以分析。

首先需要糾正的一點是,命題(1)是偏題的,資本回報佔據經濟產出份額高並不一定等同於資本收益率高。其次,資本的無盡複利也不一定導致資本回報份額高。因為其忽略了資本的損耗,和市場對資本的需求因素。當其他條件不變時,首先,高風險投資失敗也會引起資本的損耗,資本的存量不是只增不減的;其次,當資本不斷積累擴張之後,回報率在供需規律下一定會趨於降低。

命題(2)在90年代至今是完全成立的。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提高了全世界的要素生產率,幾乎所有產業都可以依靠投資信息技術來節約人力、擴大規模。在這樣的情況下,資本的邊際收益率必然高於勞動邊際收益率,從而資本的回報率必然會高於勞動回報率。然而,這個論點忽略了哪怕在工業革命之前長時間的技術停滯的西歐封建時期下,資本的回報率也一直高於勞動的回報率的歷史事實(在《21世紀資本論》中有廣泛引述)。因而這個論點雖然有解釋力,但也不夠全面。

命題(3)和命題(4)相信是很多投資界和企業界朋友秉承的觀點,但往往寓於個人經驗出發的微觀層面,沒有從宏觀經濟整體層面來看問題。真實經濟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造大餅,分大餅」的故事,經濟體的參與者相互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最初所有的經濟參與者決定自己的投入,或以資本,或以勞力(只假設資本和勞動兩種要素是為了簡化我們的分析),創造出一塊大餅,之後再由大家的議價來決定多少比例的大餅分給資本,多少給勞動(現實中這兩個步驟可以對調,可以重疊,但問題本質沒有改變)。我們可以看出,命題(3)和命題(4)雖然強調了資本擁有者的某種程度上的「付出」(承擔風險,付出信息稟賦),但並不是資本回報率高於勞動回報率的充分條件(資本擁有者雖有「付出」,但也有「節省」)。對命題(3)和命題(4)的討論最終又回到了資本與勞動相對需求的問題,即命題(2)的範疇。

命題(5)涉及到中國自身深層的經濟體制弊端,其根源在於中國國有企業享受的軟性預算約束(soft budget constraint)為主的多種制度特權。由於政府的隱性擔保,國有企業可以從銀行獲得大量人為壓低的低利率資金。充足的資金促使國企往資本密集型發展,擠出了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同時滋生了套利行為和腐敗。但管制的低資金成本還是使得國企可以獲得相當高的資本回報率。而從資金市場中被擠出的民營企業,則偏向於往勞動密集型發展,資本回報率自然較高。兩者的結合創造了中國「高儲蓄」與「高資本回報率」的反常現象。相關的論述詳見林毅夫的著作《中國的奇蹟》和芝加哥大學學者宋錚的論文《Growing like China》,這裡不再贅述。不排除西方發達國家也存在裙帶相互照顧的現象,然而這一觀點畢竟太過中國特色,缺乏普適性,離開了中國便不再成立。

個人認為,現實中的情況應當是上述因素的綜合,外加我個人補充的「財富再分配」機制。所謂的「財富再分配」機制就是,當經濟這塊大餅無法再繼續依靠投資擴大後,資本想要獲得更高的收益率唯有一條道路:攫取剩下部分的份額。為什麼全世界都在面臨"資產荒"?投資機會少。所有的金融工具,背後都需要實體投資機會的支撐。而時至今日,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越來越低,投資機會越來越少了。今天全球的資本存量已經達到天文數字,邊際投資增速已經變得很低,邊際投資報酬率也很低。超低利率意味著資產的貼現率很低。這推高了資產的價格,並且促使資金進行各式的創造泡沫的"龐氏騙局"(各種沒有流向實體經濟的「互聯網金融」、P2P、炒作房價、炒作股票熱點)與零和博弈(各類對賭的金融工具)。沒有投入實業,創造新的財富,各類金融創新工具不過是財富再分配的工具而已。

總結全文,資本回報率違背供需規律(資本不斷積累,而人口並沒有以相同速度增加)長期高於勞動回報率的主要機制在於:
1.技術進步使得資本替代勞動的能力更強
2.資本擁有者引領各類投資泡沫與金融"創新",與對手方進行「零和博弈」,或以信息優勢(往往與制度特權相關)攫取對手方財富,或以泡沫形式獲取更高的收益率,對下層徵收通脹稅,實現財富再分配。
3.資本擁有者或是通過制度安排(例如中國的國有企業),或是更易通過政治遊說等手段,獲取各種制度特權攫取高收益。

另外想到再補充一點,也是當下很時興的話題:
4.經濟全球化同時也帶來資本的全球流動。由於全世界的要素稟賦尚不均勻,資本因逐利本性可以不斷向資本稀缺地區流動,而獲取高回報。相對地,勞動力的流動則相對受限制,資本的流出會使本地的勞動收入趨於停滯與下降。

第1和第4點可以歸結於現實市場對於資本的需求相對勞動大,而第2第3點可以歸結於資本相對勞動的議價力較強。


計劃經濟時期,戰爭時期,災荒時期,經濟衰退期,金融風暴期
以上各種時期,資本都不如勞動,資本運作的收益和風險都高於勞動
回報率什麼的,要看什麼條件,連個前提條件都沒,怎麼確定回報率?


不好意思之前沒說清楚,有必要解釋一下我的答案了。

這個答案是回答樓主關於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這個問題中「資本回報率太高,勞動回報率太低」的解釋。並不是想說明資本回報率確實大於勞動回報率。事實上我認為,如果縱觀整個社會,長期的看社會總勞動回報率是大於社會總資本回報率的。而我給出「複利」的解釋則是對於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這個的解釋。難道大家都不奇怪為什麼上來就有100萬么?

再來看看資本是如何產生回報的。首先,資本本身能產生價值么?不能,資本必須被利用才能產生價值。比如說閑置的土地,如果它永遠不被利用,那它毫無價值,也不會產生任何回報。你有100億人民幣,你發誓這些錢永遠不會被動,那這100億除了被人惦記,也毫無價值,更不會產生回報。他們都是是資本的本身,當資本不作用於實際勞動(生產)的時候是毫無價值的,更談不上回報率。也就是說,資本回報率是建立在勞動回報率之上的樓閣,只有地基穩固的時候才會有樓閣的穩固,需要將勞動回報率傳遞給資本。然而所有的傳遞都是有損耗有成本的(例如稅收)。所以除了資本泡沫的時候,資本的回報率長期是要低於勞動回報率的。

以上是社會總資本、勞動回報率的情況。

但是對於個體來講,就是有差異的了。而下面的解釋,就是會出現富人的資本回報率高然後越來越富的情況。這只是他們成功的那一小撮在回報率上佔優的人。
舉一個例子:就像一個簡單的遊戲,開始每人都有1元錢,不停的扔硬幣,扔正面的可以增加一倍,背面減少一倍。如果參與的人數足夠多,在100次的時候總有那麼一小撮人有2^99元,還有一小撮人可能有了2^67多,2^53多。他們都是所謂的富人,在資本回報率上因為複利(100%50%)受益。(只是舉例子,這個例子並不是零和博弈,期望不為零,更不是秧)

而那些看到的資本回報率高的富人,只不過是活下來的人。通過複利,我只是描述他們活下來後是怎麼在那段時間賺錢的,而不是描述他們怎麼活下來的,因為大多數都死了。

再補充下,當享受資本回報率的時候,風險也是陪伴著你的。不要以為可以通過槓桿來增加回報率,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2014.5.10.

============================================================================原回答分割線====================

我覺得樓上諸位都分析的很有道理,但是沒有命中關鍵。

關鍵點就是「複利」這個神奇的設定。

簡單的說,資本的回報率是「複利」的,勞動的回報率是「單利」的

先說下複利和單利的區別。比如說起始資金100元,月收益率都是3%。10個月後收益率多少呢?
複利情況下:R1=100*(1+3%)^10≈134.4
單利情況下:R2=100+10*(100*3%)=130
覺得沒差多少吧?如果是100個月後呢?
R1=100*(1+3%)^100≈1 921.9
R2=100+100*(100*3%)=400
呵呵呵呵呵。。

來個具體例子。比如說,你和小明是一對兄弟都20歲,假設你們吃喝花銷全被老婆包了,自己只顧賺錢。你們的爹臨死前留下200萬的終生積蓄——就是把北京遠郊的一套房給賣了——你倆兄弟不分彼此地?各拿100萬。你的弟弟小明——一個「萬惡的懶人」——很懶,不願意工作,於是把錢存銀行,甚至連存款業務都懶得操作於是選擇了5年期存款——4.75%的年利率。你很勤勞,假設你一輩子年平均收入竟然有你起始資本的25%——25萬,沒看錯你平均每年掙25萬,8年秒殺你們爹一輩子的積蓄,15年可以搞定一套牛逼的大房子。於是你開始辛辛苦苦的搬磚、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但直到你看到,你的收入曲線和小明的:

你哭了,老子辛辛苦苦幹了那麼多年,干到90歲,為毛自從81歲那年他的總資產竟然超過我了?!說好的勞動致富呢?勤勞致富呢?——不對,老子很勤勞,兒子會繼承優良傳統,會更能賺錢。於是你兒子在你60歲的時候繼承了你的事業和優良傳統,以平均每年50萬的速度開始給家裡攢錢。小明的兒子小小明則繼承了他爹的傳統,從小明60以後繼續存錢。於是你驚奇的發現。。。:

這個驚人的事實就是:你兒子甚至沒活到80歲就又被秒殺了。到90歲——也就是最右側已經快被秒殺一半了。(請別考慮通脹、稅費什麼的好麻煩)
「勤勞」「懶惰」只是一個比方。。

這就是複利的力量啊啊啊。引用一些高(very)大(2)上(b)教科書上的經典例子:
1.據說「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還據說」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複利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又據說「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複利是宇宙間最強大的力量」

2.「1626年,荷屬美洲新尼德蘭省總督Peter Minuit花了大約24美元從印第安人手中買下了曼哈頓島。而到2000年1月1日,曼哈頓島的價值已經達到了約2.5萬億美元。以24美元買下曼哈頓,Peter Minuit無疑佔了一個天大的便宜。但是,如果轉換一下思路,Peter Minuit也許並沒有佔到便宜。如果當時的印第安人拿著這24美元去投資,按照11%(美國近70年股市的平均投資收益率)的投資收益計算,到2000年,這24美元將變成2380000億美元,遠遠高於曼哈頓島的價值2.5萬億,幾乎是其現在價值的十萬倍。」

複利就是 diao


============================================================================分割線====================

說明一下,單利的增長率提高對於勞動報酬是複利但是對於總的資本來講並不是複利。(另外沒覺得為什麼我設250k的年薪么就是假設的個人生命周期收入曲線的平均值啊。。)
舉個例子。你的工資隨著年齡的增長是正常現象。比如你入職第一年工資是60k然後以每年工資會增長5%(秒殺CPI了吧?),假設你工作40年。你的最後一年的年薪是約540k。平均每年242k,在忽略稅的情況下。這不和我的假設一樣么?平均年薪25萬
R1=100*(1+4.75%)^n
R2=100+[6*(1+5%)^n]


當時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覺得不怎麼對。
後來仔細想想,個人找不到相關的研究、證據、事例來支持或是反駁這個觀點。
但卻想到了一個另很有意思的點:

資本增加無上限,勞動時間有上限。


很簡單也很好理解,比如你100W投資 無風險收益回報率為5%,如果你是有錢人的話,你可以不斷增加資本啊,雖然1E的無風險收益可能降一點,比如說4%,但是revenue也提高了近100倍。

但是單純的勞動的話,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一天最多也就工作24小時(還是在不要命的情況下),要不你工作個25個小時給我看看?

我想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都總想提高被動收入的原因了吧。
-------2014.05.04更新--------------
whats wrong with u guys?
我都在開篇指明了,我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但是卻想到了一個更有意思的點「
你還來指明我沒有直接答題很有意思么?、
另外現在排名第一的答案,你們有沒有仔細看過?人家談的是 成長率,你來告訴我成長率和回報率到底是不是一個東西。
你們怎麼不去說他文不對題啊??(chun liu兄,抱歉,沒有針對你的意思,有的人實在是太過分了)


既然你要聽回報率,我就給你談回報率好了。


為什麼我認為資本回報率和勞動回報率無法直接比較?
這是因為勞動回報率是無法量化的!


回報率可以簡單理解為 產出/投入 比,因為勞動投入無法量化,所以勞動回報率根本無法量化。
你不要和我扯什麼」人類無差異的必要勞動時間「的馬克思那一套。。
THAT IS BULLSHIT!
若是真的要強行量化勞動投入,只能使用機會成本來衡量。

但即使對於同一項勞動事務,不同人的機會成本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接近於零,有的人也可能會大到爆表。
樓下有同學提到CEO的勞動回報,若是用機會成本來衡量,CEO去做環衛工作的勞動回報率比一般的環衛工人的勞動回報率至少低幾個數量級。
另外有同學提到了提到了」任何資本必須和勞動結合才能生產,勞動力如果不能增加,資本無限增加是沒有意義的。「
這裡其實是很混淆了勞動(work)和勞動力(labor),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例如,資本加倍了,我的確是不能加倍勞動(單個工人工作時間),但我可以加倍勞動力(工人數量)。

另外有同學提到了 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沒錯,我不否認。但我都說了」資本增加無上限「只是個誇張的說法,對於一般企業和個人來說,資本增加個兩到3倍沒問題吧?工人每天的勞動時間你敢不敢隨便增加一倍?

所以我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雖然勞動回報率和資本回報率無法直接比較,但是因為資本總量可以很大,所以絕對回報可以遠大於勞動的絕對回報(這裡泛指一切勞動,包含CEO什麼的)
就是這樣。
------------------------
已經關閉評論,看得不開心的同學請點反對+沒有幫助。
若您已經出離憤怒了呢,請另開答案@我並打臉。
請不要和我辯,
因為我根本懶得和你辯。


1,資本回報需要獨有的「知識」和「信息」,甚至「演算法」來幫助你獲得較高的回報率。你就算有錢到處亂投資看看?
2,而勞動回報,現在的勞動都是集群式的。你會的別人也會。1本會的2本其實也會。只是學位故意增加了篩選難度,但同一級別的工作者人數還是很多的。總的來說,因為不存在知識的獨有性,因此可替代性高,金融收益低,賺的少。參與人數越少,工資總體來說是越高的,但不論多少,不存在 「獨有性」。
資本回報的另一個獨有性就是資產的獨有性。全世界擁有千萬美元資產的人很少,有專門的公司「私募?」管理他們的財富。因此他們的回報會更高。全世界擁有幾十萬美元的人非常多,因此他們只能通過買賣股票賺一個平均值。
那麼我們再來看第二點。如果你在私募工作,雖然你也是在打工,是勞動回報,但是你的工資也遠遠超過一般人了。因此勞動回報和知識佔有人數成反比,金融回報和獨有性成正比。兩者並不矛盾。


謝xuan princess邀。其實幾千年來,都是腦子的回報率太高,手的回報率太低。


剛看完黑客帝國動畫版。所以來答一下這個問題。
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數據帝的這個答案把「資本積累是複利」這種思路寫到極致了,當然下邊有很多人,包括我,去強調這種提法的不合理。
為什麼不合理?這和黑客帝國有關。
當我們看到資本積累是複利,而勞動積累卻有限 這個現象的時候,從來沒有想,為什麼資本可以無限的積累下去。假如我們仔細想想,會發現這是一件不可思議,而且恐怖的事情!
假如我購買了10台機器,僱傭了100個工人,獲得10%的利潤,我再去購買更多的機器,仍然獲得10%的利潤,因此我的資本回報是無限的,這樣合理嗎?不合理。因為10台機器100個工人,和100台機器100個工人,產出是一樣的嗎?
有可能是一樣的,例如我的資本使得機器升級了,用不著這麼多工人了;或者更牛逼,我發明了一種可以操縱機器的機器,所以就用不著工人了。這樣我的資本是可以無限積累下去的。
問題在哪裡?問題在,假如資本積累是無限的,勞動積累是有限的,一個最大的前提就是:資本是可以無限替代勞動的!
也就是說用不了多久,這個世界上只有機器幹活了。歡迎來到matrix!
所以我想了想,覺得這不單是一個收入分配問題。富人有錢有什麼關係?有關係的是機器把人幹掉了啊!所以從感情上,我反對「複利」說。。。。


我覺得根本沒法比較。
首先資本回報率和資本回報率之間可以比較,比如投資債券的資本年回報率是百分之五,投資股權的資本年回報率是百分之十,可以看出後者大於前者,假如只單純看回報率而不考慮風險等因素的話。
那麼勞動回報率呢,比如可以用每小時的工資數就比較,比如小明每小時工資10元,小王每小時工資20元,可以看出後者大於前者,這裡也只單純只看回報率不看其他。
那麼資本回報率和勞動回報率怎麼比較呢,首先你必須有相同的基準,比如一萬元等於一個人的價值,然後計算出這一萬元一小時的資本回報率是多少再計算出一個人一小時的工資是多少,問題是怎麼樣判斷一個人等同於多少資本?所以說這個問題根本沒法比,沒法比自然就談不上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了。
以上是答案,之後是我自己閑極無聊說著玩的,不必當真。
所謂這種比較方法,其實就是直觀的一種感覺,我們怎麼定義資本回報率太高而勞動回報率太低呢,在一個不存在政府過分干預的市場下無論是哪一種回報率都是由市場說的算,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那麼所謂的回報率其實都是正常的利潤,即使市場是無效的,那麼你告訴我資本的回報率應該是多少勞動的回報率又應該是多少呢,然後你制定一個標準,這不是又回到計劃經濟權力經濟了嗎?馬克思的哲學還是不錯的,經濟學就太扯了,到現在還有一幫人一說資本論就好像多神聖的東西,這種意識形態有點搞笑了吧,事實上西方經濟學從未避諱過馬克思的經濟學,但是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實證上已經說明那不過就是個流派罷了,還是個不入流的流派,還是不說了。。。
見識比較淺,歡迎指正,歡迎交流


這說明資本是比勞動力稀缺的多的資源。


資本回報是正負雙向等比數列,並且可以無限累積!
就像滾雪球,賺或賠都是越滾越大!一般來說具有一半的風險贏或輸!

勞動回報是正向等差數列,受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容易到達極限。一般來說都是賺錢的,只是賺多賺少的區別!
就像堆雪人,得一個一個堆!

~~~~~~~忠告分割線~~~~~~~~~

需要說明的是,大部分老闆也是要幹活的,並不只是投資回報,這需要區分!
純資本回報的可能是風投、銀行、股民、購置房產或黃金或藝術品等資產的購買者。

對於大部分草根創業者(不是投資者)來說,既是最大的資本投入者(往往是全部積蓄再借錢),又是最大的勞動投入者(從產品到銷售到回款到人事行政財務等),而且極具風險,創業公司死亡率極高,創始人往往極累,前有勞累過度36歲離去的御泥坊創始人吳立君(扼腕嘆息),現有白髮和老爸一樣多一天睡4個小時的的知乎名人校尉(不是黑不是黑,我很佩服和崇拜校尉的,只是作為勤勉的例子),如果你不是二代,即使是雷軍,創業也無比的辛苦。

對於很多有點資本或工資收入不錯的「勞動者」來說,投資些房產或香港美國的股市或穩妥的買賣,兼得投資回報,也是穩妥而輕鬆的選擇。

所以,如果你在拿與工作貢獻相匹配的工資,如果沒有不創業情願死的堅定夢想,就不要受陳腐的馬哲剝削理論毒害老想當老闆了,做些小投資也是不錯的選擇。

作為一個草根創業者,最近覺得老闆就是個團隊服務者和資源協調者。


多數時間正確(所有非去槓桿化時段)


原因
部分儲備制度
信貸擴張/廣義通脹
凱恩斯宏觀管理/貨幣注入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盧麒元以及他的經濟學觀點?
石家莊北國為什麼可以稱霸石家莊?
所謂中國古代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歷史學界是否被承認?
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還有凱恩斯學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些有對錯之分嗎?為什麼現在大都信奉西方經濟學?
管理學是不是一定意義上為資本剝削提供便利?

TAG:經濟學 | 資本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