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中條山會戰為什麼失敗的那麼慘?
我來勉強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應該是在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中最大的挫敗之一了(短短4四天之內,全線崩潰,失去中條山陣地以及十萬軍力,而日軍損失僅有幾千):
日軍的強大和作戰方式的先進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是國民黨高層指揮失誤是這次大挫敗的主要原因,沒有之一:
一、國共摩擦和臨陣換兵易將
中條山戰役的時候,日軍基本已經佔領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中條山在幾次抗擊日軍進攻後碩果僅存。這時,防守中條山的國民黨部隊是孫蔚如的第四集團軍,這支部隊對日軍作戰經驗豐富,而且和八路軍有著非常密切的合作關係,同時吸收了八路軍的政治工作經驗,部隊士氣很高,戰役執行能力強,而且和當地百姓關係不錯。此時,中條山地區隸屬第一戰區,由衛立煌指揮。衛立煌是中央軍水平比較高的將領之一,軍事經驗豐富,曾經在忻口會戰等會戰中表現優異。衛立煌還是最早在華北與八路軍開展軍事合作的將領之一,曾到延安拜會過毛主席等我黨我軍高層人士,並有不錯的合作經歷。
中條山戰役開始前,爆發了「皖南事變」,國共關係開始惡化,蔣介石也積極提放中國共產黨對其軍隊進行滲透,由於第四集團軍和衛立煌與我軍關係密切而遭到猜疑,所以最終蔣介石調離了戰鬥力強的第四集團軍也撤換了經驗豐富的衛立煌的職務,為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二、戰前失敗的部署、後勤保障不周
撤換衛立煌和第四集團軍之後,中條山的防務由不了解當地環境而且當地作戰經驗缺乏的第五集團軍接管。而戰役指揮則由當時的參謀總長何應欽負責(也有人認為還是由衛立煌指揮,主流觀點是衛立煌已經在重慶被軟禁,實際指揮由何應欽接手)。何應欽雖然在國民黨內資歷很深,位高權重,但是軍事指揮才能一般,不及衛立煌,而且被認為剛剛策划了「皖南事變」(此事有爭議),對於中條山的軍隊以及地形、民情條件均不熟悉,這些都為後面失敗的軍事部署構成了隱患。
軍隊換防後,何應欽調整了部署,他並不知道日軍的戰略意圖,於是在中條山自東向西擺了一個一字長蛇陣。西線由第五集團軍守備,而東線由第十四集團軍守備。這個陣型有兩大致命弱點:一個是中條山的東北部縱深較寬,而西線縱深較窄,所以之前的部署是戰鬥力最強的第四集團軍一部守衛西線,以彌補陣地縱深不足的缺點,然而何應欽卻把戰鬥力較差的第80軍部署在了西線,為後面日軍兩翼突破埋下禍根。第二個致命弱點是17萬人成一線配備,一旦被突破則演化成為全線崩潰。這在之後的戰局中也得到了驗證。
此外,國民黨軍隊糟糕的後勤開始影響全軍的戰鬥力。由於所有糧食都需要從黃河南岸運輸至北岸,所以17萬人大半用於後勤,小部分才能真正進行訓練和警戒,使得倉促應戰、缺乏訓練的中國軍隊在戰役中屢屢吃虧。
三、中日軍「聲東擊西」之計
日軍對中條山蓄謀已久,為了一次性解決中條山,從華中抽調了連個師團,加上華北的三個師團,一共大約有五個師團,十萬餘人。對中國守軍形成優勢(參考抗日戰爭中中日軍隊在兵力比7:1到6:1時可以頂住,傷亡比約5:1,所以守軍儘管有17萬,仍然戰鬥力處於劣勢)。日軍的戰術是左翼右翼各兩個師團主攻,突破中條山東西線陣地後迅速迂迴包抄,搶佔黃河渡口,切斷國軍退路和補給線。中路一個師團從背面突破,將國軍東西切開,實現分割合圍。
為了迷惑國軍,日軍進行了佯動,白天大張旗鼓地進軍,叫囂南渡黃河,進攻洛陽,晚上又把部隊從南面往北面調,而國軍並未識破日軍陰謀,對於日軍東進中原威脅西北有所忌憚,主力並未部署到中條山附近。
四、軍紀不嚴、疏於防範導致日本間諜大量滲透
新調入的第五集團軍曾萬鍾治軍不嚴,由於戰時物資緊缺,很多掌握物資的軍官同時經商,低買高賣,一時間有種說法叫「軍營如市場」。商販等可以自由進出軍隊的軍營、防區等地,甚至可以抵達距離指揮部非常近的位置,給日本間諜滲透提供了絕佳機會。
實際上,日本在戰役開始前,已經開始派出間諜扮作小販進入偵查,對於中國守軍疏於防範早有所知。中國守軍曾在中條山屢次擊潰日本進攻,所以也有部分麻痹大意,輕敵思想。日軍還留下大量化妝間諜間諜,進行破壞工作。在戰役打響之後的一個小時之內,這些間諜進行了大量的破壞工作,包括點燃軍火庫,切斷電話線,引起混亂等等,使得一開戰國軍就陷入巨大的被動之中。日軍對於中國軍隊幾乎了如指掌,而中國軍隊在開戰後則成了聾子、瞎子,亂作一團,各自為戰,未能形成有效的戰鬥力,這都是軍紀不嚴而疏於防範給日軍間諜可乘之機造成的。
五、對日軍特種作戰準備不足、應對不周導致指揮系統癱瘓
日軍在中條山戰役中,大膽使用了傘兵,給予第五集團軍司令部出其不意的打擊。傘兵在日軍當時都屬於罕見兵種,中國軍隊自然根本沒有防備。然而,曾萬鍾在得到了日軍的目擊報告後,依然不以為然,不認為日軍會從背後出現。導致最終,國軍指揮系統由於缺乏反特種作戰經驗,而遭受巨大損失,師一級以及以上單位通訊完全斷開,各個部隊以師為單位各自為戰。所以,最終國軍人數雖多,但是很難形成戰鬥力,所以沒有給日軍造成應有的傷亡。
六、後續應對慌亂,日軍戰術改變
中條山剛剛開打的時候,中國軍隊亂作一團,而高層也因為對日軍南渡黃河有所忌憚,所以沒有馬上進行部署調整。這時候蔣介石的判斷是比較理性的,他的命令是各軍堅守陣地,搶佔交通要道,利用山區地形對於日軍進行分割。然而,這道命令雖然從戰術角度比較明智,但是實際上已經等於一紙空文,因為此時中國軍隊指揮體系崩潰,兩翼節節失利,交通要道大多已經被日本搶佔,中國軍隊防禦體系基本在一開始已經被瓦解。在短短四天之內,中國軍隊基本沒有形成非常有效的抵抗,誘敵演變成為了潰退,陣地基本保不住,日軍開始迂迴的時候,南面也有軍心不穩的軍隊率先南撤,最後「背水撤退」,犯了兵家大忌,搞得十分狼狽。
日軍戰術也有調整。此時,日軍戰術從一開始的搶佔戰略要地,已經變為了殲滅中國軍隊有生力量,只是國民黨高層始料未及的。日軍擊潰中國軍隊並封鎖黃河渡口之後,還在中條山中進行了反覆掃蕩,所以分散在山中的軍隊基本全部被消滅。這種戰術更改也是國軍蒙受巨大損失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中條山戰役失敗固然有敵人強大、先進的因素。但是,國軍自身部署、指揮以及應對的失誤以及麻痹大意的心理才是主因。
最後,我想強調一下,國民黨高層判斷失誤,應對不佳,必須負有此次會戰失敗主要責任。但是,一線的中國軍隊,儘管一開始就面臨不利局面,加上各自為戰,但是都英勇不屈,儘管戰績傷亡比只有20:1,但是戰役中確實表現了中國軍隊的氣節。
以上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求輕噴~歡迎各位愛好者一起討論~
任戰鬥之部隊,莫不欲最高指揮官在其附近,否則極關重要之個人主動力,連絡失其效力,而統一指揮,隨之喪失。(世界戰時馬爾納河會戰,德方即其成例)
——德國軍事顧問亞力山大·馮·法肯豪森,於1935年8月給蔣介石的建議中如是說
「皖南事變」造成的後果,再加上衛立煌被軟禁換上了何應欽(懷疑是漢奸),更可悲的是抽走了兵力,老蔣蠢到什麼大忌都犯了,被小日本抓住了機會。解放戰爭老蔣還是這樣輸了江山。
失敗是肯定的,武器裝備不行。
至於為何那麼慘,就不好說了,原因太多,但我覺得主要還是統帥部,指揮官的問題。
推薦閱讀:
※「封建」(中國概念)地主土地所有制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土地私有制有何差異?
※古代中國有重騎兵嗎?
※為什麼中國這麼早就能廢封建而歐洲長期小國林立?
※歷史上有哪些較經典的量力而行的事件?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