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真的是一件偉大的事情?(比如Teach For China 這種組織,真的有權利去改變別人的生活?)

學校里來了一個組織叫做Teach For China,我不知道這樣隨意的改變孩子們的生活真的是偉大的事情?

我自己就是從山區出來的,我出生在四川省彝族涼山州州府西昌市的一家醫院,而我8歲以前的家,位於離城區一小時左右的威遠縣馬道鄉。小時候,家門口成天路過的就是成群的牛羊,而窗戶口則是一片一片的田野。8歲的年齡,才是剛剛懵懂一切的年齡。坦白說那時候並不知道什麼是教育不公平,因為一切都很自然,我也不知道更大的城市會是什麼樣。那段時間是我人生中最開心的一段時光,作業很少,天天和小夥伴們在田野里打鬧,玩泥巴,去捉丁丁貓兒(蜻蜓),去河裡捉蝌蚪,然後晚上在院子里和小夥伴們看星星,散步,捉迷藏。還可以吃到新鮮的羊肉湯,因為牛羊都是自己養的。我們那裡也能買到各種各樣的產品,子弟土豆片,小時候集的卡片什麼的,完全沒有城市人那麼依賴現代科技。那段時光,感覺什麼都很美好,也完全沒有生活的壓力。

後來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去了成都,剛到成都的第一年,我連馬路都不敢過,就算有紅綠燈,那一年見到的汽車比我8年來見到的總和還要多。在成都的時候,因為我是新來的孩子,就被城裡的孩子欺負,那裡的孩子都特別複雜,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我上五年級的時候,也就是11歲。而且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業。(原先我在鄉里學校的時候只用中午午休的時候做作業就可以,其他時間都是玩)。另一方面,我還被我母親帶著參加了各種補習班,奧數,語文,英語,樂器。。。

再後來就好多了,因為我也成了城裡的孩子,也考上了成都市一所還不錯的初中,大家都不知道我是轉校生。再後來的後來,我保送了高中。後來就跟大多數人一樣的軌跡上了大學。

可是這樣的生活都沒有那時候美好,即便是現在,我在中國還算數一數二的高校讀書,仍然過著每天都苦逼的在實驗室里不見天日的生活,和我小時候的生活漸行漸遠了。

我過著大部分城市學生的生活,看論文,寫代碼,給別人打工,給老闆搬磚。以後也許會去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或者是去其他國家讀書,賺著我父母幾倍的工資。

這樣的生活,真的就比我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美好了么?《電腦報》的一期去山區小學的訪談也說道,他們很久沒有看到那麼純真的微笑了。

我也很久沒有純真的微笑過了。

----------------- 分割線 補充 3.26 -------------------

人都會懷念自己童年無憂無慮的日子,但這不是在這裡想討論的話題。我想表達的不是這個意思。

我是想說,外人真的應該去干預孩子們的生活軌跡么?人總是自詡自己為造物主就肆意的的去改變自然,那按照這個邏輯,人就應該去帶給孩子們所謂的高科技,所謂的外面的世界,所謂的物質世界的生活么。我是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的農村去生活,因為我已經接觸了太多新的東西。就像一頁白紙被塗上了鮮艷的顏色以後,再也不可能回到白紙的。

我自己的經歷是想說明,我去了成都以後,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原先單純的生活,這是我自己的路。可是那麼多的孩子,都不是自願的被灌輸進現代文明。

---------------- 分割線 補充 3.27 -----------------------

有兩則關於城市與鄉村教育差異的新聞,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的

南方周末 - 毫無徵兆的一跳 19歲高三學生的最後時刻

南方周末 - 扼殺一個小詩人 一個中學生家庭的教育之困

--------------- 一年多以後補充:15.12.16 --------------

我仔細的看完了所有的答案,而現在距離我當時提出這個問題已經一年多的時間了,有一些答案很偏激,完全是答主自己在抒發對我的不滿,相當一部分的答案都是這樣。

但是這不也正好說明了,這個提出的戳到了很多人的痛點上面,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有一些答案很好,比如 顧旻瑋 、何小智 等人的答案。裡面都同時說到了支教可能帶來的正面的影響,以及答主自己自身的思考。

我反反覆復的看了一位 匿名用戶 的答案,說出了我嚴重忽略的一個問題:我當時小的時候城市化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巨大,城鄉收入差距,貧富差距,收入不均這些問題根本就沒有現在這樣明顯,而且那時以自給自足為主,所以一切都很美好。而全球化和城市化讓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但是很多事情只能往前,不可能在退後,換句話說,如果我當時留在那裡,我現在十有八九也會到城市裡來,只不過那時的我是學生,階級可以改變,管道可以流通,我還可以往上爬,我可以靠大學這個跳板來改變,我的所處的階級。而如果我是成年以後再想進入城市的話,我就只能以外來人口的身份進入城市了。我提問那時根本就沒有想過這麼深入和複雜的問題。根本沒想都支教這麼一個問題,後面涉及到了這麼多的影響因素在裡面。

每個人的答案都說到了一些方面,但是,都不是全部,我們看了答案以後,甚至贊完以後,應該去思考,這個答案說明了什麼,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不知道那些答題的人心裡怎麼想的,我有一個好要好的同學最後參加了TFC的項目。我非常的尊敬和敬仰他,我覺得他是個很用心生活的人,我從心裡覺得他能夠給學生帶去很有意義的觀念和想法,甚至能因此改變別人的生活。

改變生活並沒有什麼對錯,其實人與人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改變,這就是生活本身。

很多問題都值得反芻,比如這個。

這一年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也變了很多,我也希望再過去一年以後我能再回頭來看這個問題,也許我能看的更深入了。

(我只能說這麼多了,因為補充說明不能超過3000字)


怒答!

看到這個題目真的好生氣,什麼叫做就有權利去改變別人的生活?作為曾經去支教過的志願者,我認為有必要也有義務說說自己的真實看法。就從題主所說的問題來好好分析下吧:

首先,我們要對需要志願者進行支教的地區或者主體進行一個定位。可以了解到,大多數有支教組織存在的地方,都是比較貧困而且偏遠的山區或者農村,而需要通過支教活動取得幫助的也是那些生活窘迫、學習環境惡劣的孩子們。對於他們來說,他們童年的生活狀態是怎麼樣的呢?就舉兩個我和我同學親身經歷的例子吧。

第一個是班級同學支教過的地方,地處於貴州某山區。那邊的孩子們就像很多電視新聞裡面描述的那樣,要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去上學,有伴的結伴同行,沒伴的只能獨自一人。因為路途遙遠,學校基礎設施差,所以學校連食堂都沒有,孩子們也只能在早上的時候帶著盒飯去上學,中午吃著冰冷的飯菜,下午上完課之後又繼續走幾個小時的山路回家。有的孩子,甚至連上課的機會都沒有,因為要幫父母干農活。所以整體來說,那邊的孩子個個都瘦瘦的,黑黑的,學習成績也不好。

第二個是我自己去支教過的地方,類似於愛心託管中心。那裡面的孩子都是單親或者孤兒,有的因為家裡欠下了無法負擔的債務,有的因為爺爺奶奶沒有能力撫養,有的因為親人患病而被虐待……總之,在家庭或者經濟方面,他們算是特別不幸的。因為孩子們一起住在那,所以每個人的事情必須自己做,寫作業、洗衣服、做家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分工,他們也都做得很好。甚至我們這些去支教的大學生們,也會被他們所感動甚至覺得羞愧。

好了,說了以上的兩個例子,我們現在可以跟題主童年的生活環境做一個對比了。

題主你童年的生活狀態是:【那段時間是我人生中最開心的一段時光,作業很少,天天和小夥伴們在田野里打鬧,玩泥巴,去捉丁丁貓兒(蜻蜓),去河裡捉蝌蚪,然後晚上在院子里和小夥伴們看星星,散步,捉迷藏。還可以吃到新鮮的羊肉湯,因為牛羊都是自己養的。我們那裡也能買到各種各樣的產品,子弟土豆片,小時候集的卡片什麼的,完全沒有城市人那麼依賴現代科技。那段時光,感覺什麼都很美好,也完全沒有生活的壓力。

我認為我有必要把【完全沒有生活的壓力】這句話拿出來好好說說,因為這才是最根本最大的不同之處。或者像題主所說的你那些美好的童年經歷確實很可貴,你覺得很開心。可是請你對比一下,對於那些需要通過輟學來維持基本生活以及需要承受巨大家庭陰影的孩子們來說,你覺得他們還有心思有精力去無拘無束盡情盡心的玩耍嗎?你覺得他們具備這樣的條件嗎?正因為他們太懂事太獨立太善良了,所以他們才會更加珍惜時間,去做他們所認為的有意義的事情,就像你所認為的童年時期就應該愉快地玩耍一樣,他們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其次,我們談談致力於支教的組織以及志願者們對於支教本身的看法。相信有去支教過的朋友們都應該會了解到,在一個支教組織進行志願者招募的時候,最看重的就是志願者的態度。怎麼來理解這種態度呢?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在志願者自身的價值觀里,即對於支教的理解;第二,在支教過程中,對於孩子們應該有一種怎樣的態度;第三,對於整個支教過程,志願者對於自身會有一個怎樣的要求,也就是對於自己支教過程的態度。比較之下,我們通常會認為第一點是最為重要的,那就是志願者對於支教的理解,在他們看來,支教真的是一件特別偉大的事嗎?志願者就真的是救世主、就真的有權利去改變孩子們的生活嗎?如果你是這樣認為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但凡對於支教理念稍微有一點理解的朋友們,都不會有這麼幼稚的想法。因為對於那些真正想要去支教想要為孩子們做點什麼的志願者來說,支教只不過是給他們提供一個不同的環境去做一點他們所認為同樣有價值的事而已,而並不是題主所認為的很偉大的事情,相反的,那些嚷嚷著帶著救世主心態去支教的想法才是最不負責最不成熟的。

最後,讓我們來談談進行支教時支教組織本身與孩子們的一個相互影響。

第一,支教組織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或許有的時候,我們的出現給他們帶去了短暫的溫暖,而我們的離開卻給他們帶去了更為沉重的傷害;或許無意中我們打亂了他們原本的生活軌跡,讓他們了解到了外面還有一個更大更精彩的世界,由此會給他們帶來負面的影響……但是請你想想,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難道他們就應該安於在大山辛勤勞作一輩子的生活狀態嗎?難道他們本來就應該作為城市孩子的陪襯嗎?難道他們就沒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嗎?對於大山裡面的孩子們來說,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卻是最好的出路。可是在他們那樣的生活環境和條件下,他們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來獲取更為有效的改變,他們需要一個助力,一種希望,一種信念。而我認為支教組織在這方面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們告訴孩子們大山外面還有另外一個世界,他們給孩子們灌輸一種努力就能改變自身命運的信念,對於大山裡面的孩子們來說,其實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想要走出大山的孩子自然會努力,而想留在大山的孩子也依然可以選擇留下。怎麼做是他們的權利,我們並無權干涉,更無權任意改變。退一步說,如果有的支教組織,沒有做好對孩子們的情緒波動以及心理落差進行事先預測並提出應對措施等相應規劃工作的話,那隻能說明這是一個不夠成熟也不夠負責任的組織,而對於這樣的組織給孩子們所帶去的影響,在某些方面來說,確實是弊大於利。可我們應該慶幸這樣的組織已經越來越少了。

第二,孩子們對於支教組織以及志願者來說又有怎樣的影響?或許很多人都只會想到支教組織對孩子們的影響,而不會想到作為被幫助的孩子們來說對於支教組織與志願者的反作用。孩子們作為支教活動的承受者,其實他們是更具有影響力的一方。因為在他們的反饋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受到影響。當他們上課很認真時,我們會更加賣力地拿出更好的教案;當看到他們獨立懂事的品質時,我們會反觀自身的做法從而進行一定的改進;當看到他們對我們的喜歡和尊敬時,我們會收穫相當的成就感以及幸福感。所以在支教的過程中,孩子們其實一直都在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為合格更為優秀的支教組織或者志願者,而又有多少人真正看到這一點了呢?

所以,在你不夠了解支教的真正含義時,請不要妄自評論,至少保持沉默吧。因為對於支教的志願者來說,我們不是救世主,我們做的事情也並不偉大,甚至還遭到很多人的質疑。但是在你們質疑的同時,你們又了解到了多少我們小小的舉動對於孩子們所帶來的好的改變呢?你們又了解到了多少孩子們所給我們帶來的更為重要的改變呢?其實我們在支教時得到的遠遠超過了我們所付出的。該說謝謝的,是我們,而不是孩子們。

因為他們,給了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也正因為這些,我們才得以在支教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覺得支教是一個偉大的事情(僅限於長期支教)

在知乎有一個很多討論的話題,是貧困意味著什麼,最高票是貧困意味著沒有選擇的權利。

題主的家庭不去評論,但是在題主生活的地方,應該還有很多很多人從來沒有去過西昌,也從來沒有到過成都。這些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電視(有的電視連電視都沒有)上看到的片面的影像而已。

我曾經在甘孜州的一個小鎮上和一群朋友吃飯的時候,有個朋友給我說了一句話,他覺得電視真的好啊,因為電視讓他們知道原來的世界是多彩多樣的。

他很肯定的告訴我,真的只有教育才能改變命運

(現在反而在城市裡,大家對這句話持懷疑態度)

所以我把孩子們從長期支教中得到的東西分為:

一、知識 二、人生觀、價值觀 三、提高在這個世界的生存能力 四、提高辨別能力

你看,在長期支教中,老師能為孩子們帶來的就是這些東西,諸如金錢、物資、想要的玩具是無法為他們提供的。

支教老師們只是在他們的精神世界裡改造他們,讓他們認知到更大的世界。這些可能最終產生的實際效果並不好,

但是,我是真的希望他們能夠不僅用電視了解世界,還希望他們能夠用更先進的手段,比如電腦、互聯網。

如果孩子們的視野不再局限於用電視、少的可憐的書本來認知世界的時候,我就覺得這位老師是足夠偉大的。

最後,我文中提到的支教均指長期支教。謝邀。


作為短期支教一名志願者,剛剛結束了第二次去貴州山區的短期支教生活,我想我需要說點什麼。這幾年支教活動已經慢慢的淡出大家的視線,社會對支教這件事的新鮮時期已經過去了,但是組織支教活動的組織、想要參加支教活動的志願者仍然沒有止步,仍然在努力為山區孩子們做一些事情。

對於題主的問題,我認為支教真的是一件偉大的事,2015年我參加了第一次支教活動,結束後回到家還常常想起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畫面,記憶很深刻。2016年我再次來到這個地方,想更加深層次的東西,做更有意義的事。那麼大家想問的就應該就是這麼做的成果在哪裡,我想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例1:2015年的時候,一個初一的小女孩,他對我說這段時間的學習是她學習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光。2016年,當我在問起她學習狀況的時候,她對我說她在去年的這段時間的學習中改變了很多,今年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在我看來,由於這邊教育情況不容樂觀,再加上她的中學不是這裡的名校,自然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名校相比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她在學校的進步很明顯。我在這裡姑且認為她學習成績的進步與我們有一定的聯繫。例2:小學生的素質教育。我所在的支教隊對如何提高教育水平這一問題不斷思考,也在每年堅持理念不斷前進。這個例子要分好幾個方面,第一方面:當地處於大山之中,學生們接觸外界機會比較少,而且神奇的是山裡和山外的人都講同樣的方言,孩子們講普通話、聽普通話的次數自然少之又少,故普通話對於小孩子們是一個很大的問題。2016年,我驚奇的發現一個2年級的小孩子普通話講的已經和6年級或者初中生的一樣好啦,這不是個例,出很少的小孩子外,基本很小就開始會講普通話了。這在我們來這裡之前是幾乎不存在的,當然我們志願者也只是一個很小的因素,更多的因素應該是社會的進步。第二個方面:小孩子們的文體特長。山區的教育落後的地方在於設施和師資的匱乏,根本無法滿足小孩子學到豐富多彩的知識,據了解該小學美術、音樂課少之又少,我們志願者給孩子們帶去豐富的課外知識,培養孩子們豐富多彩的興趣愛好。其實我之前是一個不太重視文體活動的人,2015年當我看到孩子們在舞台上的表演後,我改變了我的想法,我們來山區做教育,在小學階段,最應該素質教育。這幾年,我們的學生再做文體活動的同時變的越來越樂觀、變的越來越開朗、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這應該就是我們帶過去的吧,我們在這個方面的作用還是比較明顯。例3:高中初中的文化教育。這個小山區,高中只有4個人,在這段短暫的學習時間,老師給他們講解沒有聽懂的知識點,老師給他們講習題,和城裡的孩子暑期找老師補習是一樣的,這個意義也是巨大的吧!初中的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一共彙集了10多個同學,絕大多數都是初二升初三的學生,我們輔導他們寫作業,講授學習方法、學習建議,思想上引導,亦師亦友,這裡的意義不也是巨大的嗎?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

當然,讀者就會問,當你們離開這裡後,會給孩子們心裡留下創傷。首先我想說,很多沒去做過此類活動的人、包括對此類問題思考到很少的人會用這個問題來噴我們志願者,包括武漢某高校的團委副書記(我對其他人有這個想法表示很正常、但是對團委副書記敝人就不能理解了)。確實會給孩子們留下創傷,但是對於年齡很小的孩子,他又能夠記下來志願者多久呢?此處舉個例子,我在小學的時候換了好幾次班主任,我可能剛開始的時候會不習慣,但是一個星期之後也就會忘記舊班主任的存在。並且山區的老師也大多數都是來了一年或兩年就離開這個地方,難道我們因為擔心會給孩子心裡留下創傷就不派老師過來了嗎?或者說讓一個老師在這裡最少任教6年。有些人會把這種傷痛和小孩子和父母分離是的痛楚連在一起,但是被忽略的是我們並不是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心裡的地位並沒有那麼重。所以我認為對於小孩子(5年級以下),創傷在所難免,但是結果並不嚴重。對於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他們明事理(山區孩子比城市裡面的孩子懂事的要早很多),也能夠理解我們,而且平時也會利用現代的一些設備在溝通,相互幫助。所以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對於初中高中生,我們會保持與他們的聯繫,他們雖然想法多了,卻也更加的理解自己應該做的事,和志願者的友誼是學習生活中的一個附加品,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題主的第二個問題,我認為問的很有問題。我們確實沒有權利去改變別人的生活,但是他們也在被改變,他們接受國家的教育不也在是改變自己的過程嗎?那麼如果國家沒有權利改變他們的生活,那麼是否他們也就不應該接受國家的教育。同理,他們接受我們的教育也是在自我改變的過程,他們往好的方面改變,這個何樂而不為呢?那麼可能要問,他們為什麼要被改變,我想有這個想法的人都沒有真正了解農村,或者對農村問題思考的不夠深入,多社會問題思考得不夠深入。

解答至此,渴望與各位交流。


不偉大,不高尚,也不是奉獻。

這些辭彙帽子太大,讓簡單的公益變的遙遠了。

我個人,作為選擇在邊疆支教兩年的人,是在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僅此而已。


其實這個問題我不太願意回答的,因為我會忍不住說上很多很久。

是的,我不認為這件事情本身對於個人來講有什麼偉大,在最初選擇畢業後支教的時候我也在很多的場合說,我更願意把它當做是一種體驗。

對於受助的學生和當地的地區來說,它的意義也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體現的。一年的時間,一個老師帶兩個班,我們直接或間接改變了多少孩子的命運呢?也許也很有限。

但是,如果這件事情一直有人在堅持的話呢?

我所在的大學,從1999年開始,就選拔出支教隊員去對口學校教學。這十幾年來,已經有216為老師去往了新疆寧夏和貴州的學校。這些年來,我們也正在慢慢的體會到我們所做的事情給予當地的一些改變,和對自己人生的改變。

先貼一篇文章,這是我在那年中考前給他們在升旗儀式上說的話。

================ 分割線之國旗下的講話 ===============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很高興能夠利用這個機會給大家說幾句話。在這裡,我不想和大家講什麼大道理,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這一年來所看到的所經歷的一些個人感受。

在來之前,包括來到這裡之後,總有人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去支教?我總是說,我想要體驗一種不一樣的生活。和在場的同學們相比,我並不比大家年長多少,只是可能由於成長環境的不同,對於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角度與各位不同。從小我就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所有的事情似乎都照著父母的安排很順利的一路到了大學。所以對於我來說,能夠走出上海,去到一個之前沒有到過的地方,一定會讓自己變得不一樣。因此,我選擇了畢業之後來到平峰,做一年的志願者老師。

所以在來到這裡的最初幾個月里,我確實收穫了許多;無論是在和同學老師的接觸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漸漸適應了這裡的一切。在面對從未遇見過的困難的時候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想出解決的辦法。剛來的時候,我甚至不知道如何與我的學生們進行交流,我想這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障礙,更多的是心與心之間的隔閡。可是現在,我不僅能夠聽懂大家說的西吉話,更能夠從同學們的表情和舉止中找出問題並提出我的建議。

當然,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我也能看到同學們在這一年中的進步。也許我很少在課上表揚大家,但是這並不代表我沒有看到大家的努力和成長。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剛來的時候讓同學們做課堂口語練習,大家甚至一句話都說不出。而現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可以聽到同學們用英語進行對話甚至主動用英語和外國人溝通。

也正因為如此,讓我覺得,我來到這裡,來到平峰中學,不僅僅是讓自己體驗了不同的經歷,也確實能夠為這裡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貢獻。這種貢獻於我個人而言可能並不是這麼的突出,但是加上陳柏良老師,秦昀老師,王翠華老師,以及之後每年都會來的其他支教老師,我相信,這樣的改變會更加的明顯。

今天,距離中考正好還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九年級的同學們,你們是否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迎接這一場即將到來的人生挑戰呢?不要有任何的放鬆,不要給自己留下任何遺憾和悔恨的理由。也許很多年以後,你們會發現,今天所經歷的一切辛苦,不過是人生道路上一道很小的坎。

今天,距離我離開平峰中學也還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一個月之後,我也要繼續我的求學之路,去到更遠的地方,實現我的夢想。

我們每一個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是靠著一個目標和信念支撐我們繼續走下去,等到了成功的彼岸,我們才會發現,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而品嘗成功的喜悅才會變得格外彌足珍貴。

就像一句英語諺語說得那樣,「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所以,為了彼此心中的夢想,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謝謝大家!

==========================================

然後再來一段視頻,這是學校在貴州援建的中學十年來的改變。

============ 一片因復旦而改變的土地 ===============

視頻封面一片因復旦改變的土地視頻

其他的有空再說吧,我想對於去過的人來說,這個話題真的可以談上整整一天。


而tfc的宗旨是讓孩子們得到公平的教育,為改善中國教育資源不平等努力。農村的生活固然有它美好純凈的一面,但這不是孩子們選擇的,而是他們生來僅有的。教育的目的不是一定要把每個人都帶到城市。而是不論是喜歡城市更現代,還是欣賞農村更簡單,他們的生活應該是「我選擇」,而不是「我接受」。


理解題主的感受。

我認為支教對於社會來說不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就參與支教的人而言是一群平凡的人做了一些偉大的努力。對於很多人來說,支教的意義主要在於使志願者自己得到歷練和成長。這個觀點不是我提出來的,是我某年參加一個長三角地區支教NGO和學生社團論壇上聽一個支教過、做過多年支教組織工作的專業NGO工作人員說的。從事支教的志願者往往是有很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至少是很有熱情和奉獻精神的人,而且基本都是年輕人。經常發生在這個群體身上的情況是把自己的意志投射到周圍的人和事物上。比如「我覺得學校的食堂不好,那學校就一定要換承包商」,「我知道讀書是有用的,那應該讓所有人都讀書,接受有質量的教育」,「PM2.5是有害的,那應該強制企業加裝廢氣處理系統、關停重污染企業」。這些想法絕對都是對的,都是相當合理的,只是需要放在一些背景下來評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就拿支教為例。教育改變命運、教育可以提升物質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這是在中國經過上千年驗證、經過經濟學分析證實的規律。那麼支教可以達到改善欠發達地區教育教學水平的目的嗎?不知道。我在google scholar上搜索過相關文獻,沒有針對支教項目對農村教學質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影響的研究。我想這是題主的問題與不少答主存在意見分歧的癥結所在。支教的志願者說:「支教可以或多或少地彌補地區間教育不公平、改善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質量。」質疑的人說:「支教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很大。」這其實是兩件事情,說得不好聽是雞同鴨講。如果能拿出數據來,說:「由於我們長期支教志願者的存在,在控制了年齡、性別、家庭環境、地理位置、學校類別等等因素之後,這個學校的孩子的平均成績提高了XX分,XX項認知能力評估的得分提高了XX分。」這才是有說服力的結果。當然我們不一定要苛求數量化的評估方式,那通過定性的訪談、觀察,了解學生、老師、家長和其他利益相關方(stakeholder)的意見,定性的評估學生的變化、支教的意義,也是很有價值、很有說服力的。這些工作要專業的社會學研究人員或者項目評估專業人士來作,以保證客觀公正。

在有了這個結果證明支教有用、有積極的影響之後,需要考慮成本和效益。這些年輕人的支教的開支是多少,學校的支出和節約的經費是多少,志願者的機會成本是多少?如果把這些成本(時間和錢)通過其他方式支持地方教育,如培訓當地教師、影響在城市裡的農民工幫助他們更好地教育孩子、為其他在貧困地區開展教育支持工作的NGO籌款,有沒有可能產生更大的效益?有了這種成本效益分析,我們才可以有底氣地說:「支教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如果沒有這些紮實的證據,大家都憑著自己的熱情和直觀的感受來說話、做事,那這件事只能說是年輕人為了一個美好的目標而付出了可敬的努力,對個體來說我覺得是偉大的行為。但對社會來說,則不一定了。


結束執教正好一年,加班加到吐,不小心翻到這裡,就來說點個人看法吧~

題主問了兩個問題。

支教真的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嗎?

不必是,不必拿偉大來綁架這件本來可以很單純的事。從個人角度來說,長期盡責執教,本身確實是一件偉大的事。比如那些「平凡的」、盡職的當地老師們。

Teach For China 這種組織,真的有權利去改變別人的生活?

作為Teach for China曾經的執教者,這個問題,也是我會困惑的一個問題,兩年中應不止一次聽過這個質疑。

在這裡,我嘗試將問題拆開。

一、一個人的生活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

二、誰有權利去改變一個人的生活?

對於問題一,有一個很簡單的答案,即出身。你出生的地點,家庭組成,所在的社區、階層,都決定了你的生活。就像題主所在的馬道鄉,你描述的兒時場景,是由你的出身帶來的。但是僅僅這樣又並不對,同樣的場景,即使在馬道鄉的其他和題主同齡的人看來,也未必完全相同。因為不同的人的在相同的外部環境下,因為觀念看法價值觀的不同,生活的感受也並不相同,這是我覺得的決定一個人生活樣子的另一個點。

那麼,問題二。誰有權利來改變呢?不妨先看,誰在改變一個人的生活?其實在社區(鄉村)里少年(廣義)們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在改變和決定Ta的生活。父母、(當地)老師、外出打工的朋輩、電視節目、網路、書籍等等,都在影響和改變每一個鄉村少年的所處的環境和內心的價值觀。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為什麼這些改變是正當的?在這個科技逐漸發達、距離被迅速拉近的時代,為什麼留守兒童、環境污染之類已經被帶到鄉村,而「每一個孩子,無論出身在哪裡,都應該享受優質的教育」這樣的理念卻可以被質疑「有沒有資格」去改變一個人的生活?這樣講是沒有道理的。

我一直自省的一點是,不要用自己對田園牧歌的嚮往,去剝奪孩子了解更多世界上其他的人和事、和其他生活方式的權利。

所以,誰有權利去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我希望是每個人自己,而這個希望的前提是:Ta有選擇。有選擇的能力和意識。那麼反過來給題主說的就是,如果你不喜歡現在「苦逼的實驗室的暗無天日的生活」,你一直都是有選擇的權利的。

最後引用《美人贈我蒙汗藥》的一段吧:

……這裡有一個東西必須說清,什麼叫一個人所選擇的真實價值。你不能說一個人在全封閉中的別無選擇是真實的。

  美好的。因為他沒見過別的活法別的文明,他無從比較也無從選擇,你怎麼可以判斷他那種封閉的原始的生活就是最適於他的生活呢?價值的選擇必須以比較為前提,沒有比較的別無選擇不是他自由選擇的結果。只有開放了,他呼吸到自由的空氣了,他了解了各種生活方式後再做出選擇才是真實的符合人性的。比如一個藏民,讓他從西藏走出來,去過內地、去過紐約巴黎哥本哈根開普敦,全世界他都走過,最後他又回到西藏,選擇了西藏的生活方式,這才是真正的人的選擇。你不給他開放的視野,無從進行價值比較,無從比較他自己的活法與其他人的活法哪一種他更喜歡,你就告訴他,他現在的生活是最好的,這叫什麼?有點像古羅馬的貴夫人在角斗場中看奴隸的肉搏。她們坐在安全地方,舉著望遠鏡欣賞奴隸之間的血腥殺戮,這確實刺激,讓人興奮、尖叫,但你的欣賞是以他人的死亡鮮血為代價的。對欣賞者來說這是絕妙的刺激,而對搏鬥者來說則是滅絕人性的自相殘殺。坐在城市裡欣賞老牛炊煙的田園風光,然後告訴農民這是最好的生活。這種旅遊者觀光客的態度與貴夫人欣賞奴隸角斗沒有實質性區別。

所以,如果回到問題的出發點。其實題主是在某種程度上混淆兩件事:「鄉村受到城鎮化衝擊」和「支教」,並且把「支教」視為鄉村受到的城鎮化衝擊的(原因)一種。這個提問一直在誤解教育,教育不止於「傳播科學知識」,好的教育也一定不是題主擔心的「消滅了很多多樣性的萌芽」。鄉村受到的衝擊實實在在的發生,我們在雲南家訪所見,或者當地老師們經常閑聊時的感嘆,都在印證這一點。但是這個鍋,執教者(不管是TFC還是當地老師)背不起來。所以當我們在說教育的時候,希望說的是鄉村教育本身,探討的是類似TFC的組織,是否在給鄉村帶來好的影響?我傾向於認為是。我不認為完全不加干預的自然生長,天然能帶來美好的結果。我們應該對所有篳路藍縷的執教者保持敬畏,他們對抗越來越多的衝擊,以啟的不是一畝三分地,而是整個鄉村山林的未來。作為不成功的、曾經的執教者,我也一直嘗試拙劣地給學生講簡單的事是:看見生活,選擇生活,do something。我希望鼓勵學生去看見自己的本心,興趣或者想要的東西,看見更多的生活和可能,並且選擇為自己做一點事,我覺得這微不足道的一點念想對於被城鎮化衝擊的鄉村少年來說非常重要,是動蕩環境里內心可以立足的一個點。

而不是說,因為鄉村非常美好(這麼說也非常片面,真正的鄉村有其複雜的一面),希望你們能「回到原先單純的生活」,不應該被迫「被灌輸進現代文明」。我覺得,這才是殘忍。這是在剝奪旅途才剛剛開始的孩子們選擇的權力。

因此,我們再來講鄉村應該怎麼樣的時候,請站在鄉村的角度。講教育應該怎麼樣的時候,請站在學生的角度,區分的標準完全不是「支教」/當地老師教,區分的標準是好的教育和不好的。讓每個孩子,無論出生在哪裡,都能享受優質的教育,正好就是TFC希望做的事。希望她能做得更好。


去找到和你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小夥伴,和他們聊聊,去了解下他們現在的生活和將來的人生軌跡。你如果沒走出來,你大致和他們有著一樣的命運。

一天10個鐘頭的體力活,一星期干6天。有了孩子,夫妻分居兩地,一個在外打工掙錢,一個在家帶孩子。買點劣質國產奶粉,不知道裡面多少毒素。以後教育孩子的方式基本只會打罵。老人生個病只捨得去地方小藥鋪或小醫院看看,如果是大病基本就是在家等死。

不接受教育,從山區走出來,你現在基本就是人們口中的農民工!

題主你之所以問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今天的山區是什麼樣的生活狀況。你以童年的印象判斷在山區生活可以一直像白紙一樣的單純,可以一直像孩童一樣無憂無慮。確絲毫不知他們如今的苦難和艱辛。

好好珍惜你現在的生活吧。待有了孩子,你的那些山區小夥伴做夢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過上你這樣的苦逼生活(他們對自己能過上你這樣的苦逼生活已不抱希望,只能寄希望於下一代)!現在的社會能實現他們這個夢想,能改變他們下一代人生軌跡的基本只能靠教育。任何對落後地區教育的支持都是有意義的事情。


我感覺你的描述和你的問題「支教真的是一件偉大的事情」沒有什麼關係。

你的故事似乎是想表達對於純真童年的懷戀,而且你的童年也不是被支教改變的。 基於你的描述,這個問題應該是:我討厭長大,誰把我純真的童年偷走了?

除非你覺得山區的孩子長大了之後,作為一個成年人還是應該「作業很少,天天和小夥伴們在田野里打鬧,玩泥巴,去捉丁丁貓兒(蜻蜓),去河裡捉蝌蚪,然後晚上在院子里和小夥伴們看星星,散步,捉迷藏。」 那確實支教毫無意義。

TFA的目的可以說是為了讓更多人能脫離上面所說的生活狀況,過上「大部分城市學生的生活,看論文,寫代碼,給別人打工,給老闆搬磚。以後也許會去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或者是去其他國家讀書,賺著我父母幾倍的工資。」 的生活。 因為後者的的生活狀況通常才被認為是現代的生活,獲得更好的教育背景,更佳的衛生、健康狀況和創造更多的價值, 還能給自己的家鄉帶來改變。


大一暑假去做過類似支教的事情,當時也知道一些諸如支教的人去了一段時間然後離開了,給當地並沒有帶來比較好的影響之類的文章,個人覺得這種支教略形式主義了,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就個人感受而言,如果支教真的是本著能去幫小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給自己大學履歷裡面加一筆經歷的話,就應該是能給那些貧困地區的學生帶來幫助的,雖然,這些幫助可能只是短期的,可能也很有限,但至少帶著做好事情的心意,去做了確實有用的好事情,無論如何不應該被說"改變別人的生活"這樣。

然而,我必須承認,在我親身經歷的那段時間給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無能為力,就是明明知道他們的困難,知道他們對好大學的渴望,但是能給他們的幫助是微乎其微的,支教能給他們帶來的成績的提升我不敢說有多少,但在那些地區一般是沒有辦法給他們帶來實打實的升學率的提高。這就好像你讓他們看見了外面的美好,看見了繽紛的世界,你卻沒有能力帶他們走出來,時間一過,支教的隊伍就離開了,而這些孩子未來將會如何又有誰可知呢。


我本來寫了很多,但是我刪掉了。因為我覺得其實只要一句話就夠了。

無知所以無憂無慮。


100年前你的祖先在關心什麼,1000年來每代祖先在關心什麼,你統計了再說吧?今天為什麼要關心中國從來沒有祖先關心過的事情是不是很荒唐


僅僅是給自己寫一段文字紀念支教。

自己一年前去支教,支教前期負責給我們進行培訓的人告訴我們,你們過去就只是去支教,給他們知識。不要去怎樣怎樣,應該怎樣怎樣。其中有一條不要便是改變他們的生活軌跡。

其實讀書對於他們來說可能不是唯一的一條出路,但必然是最好的一條路。不是可能,是必然,這條路也不好走,但相對來說還算很好的了。

他們會在上初中,高中,大學的時候看到外面的世界,會去思考為什麼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這麼大(小學時候同學和自己家境差不多),身邊都是一些從來沒見過的東西,任何都是新鮮的,這時怎麼說,需要他們保持一顆初心,方的始終,改變自己的命運。

因為自己當時沒有任何經驗,所以開始便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在和孩子們溝通的時候不去說那些很帶立場的話。

自己後面真正到達支教的地方,看到那個環境,見到那裡的人。每個人都想過得更好,你只是去給孩子們指了一條路,而且有好多孩子也是想要上學的,只是家裡人不同意,你可以去和家長溝通。這個可能比老師去溝通更加具有說服力,因為你用自己真實的例子擺在面前。

說是改變,把自己想像的太厲害了,畢竟你我都不是救世主,誰又可以去改變誰的軌跡呢。就像當時自己一樣,我很想去改變身邊的人,想讓他們過的更好,想拯救每一個人。到底來才發現,我不是救世主,我就是一個凡人,我改變不了誰,我還是先好好拯救自己才是王道。

支教真的是一段很不錯的經歷,會讓你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有好多人都會成為你的摯友。在支教過程中你的自我思維不斷發生碰撞,不斷去經歷,然後成長。最後便是我們和孩子們的相互影響,我們給他們上課,給他們糾正一些錯誤的日常行為,然後互動反饋。然後她們以他們真誠的內心與我們互動。

支教受益最大的不是孩子們,是我們自己。我們的支教真不能算是一個偉大的事,充其量也就只是一個自我成長的跳板,過程當中為孩子們稍微調整了一下軌跡,讓她們朝著更好的目標前進。


瀉藥~

首先回答樓主的標題,支教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嗎?要討論這個問題,就要明白怎麼定義「偉大」。如果從私德來講,對放棄保研、出國或者大公司工作機會的項目老師來說,選擇支教是一件「偉大」的事嗎?我覺得並不見得。我相信不在少數的老師會多多少少抱著各種「利己」的目的參與的,譬如有的項目老師想豐富人生經歷,有的想把這個平台當做人生下一站的跳板,等等等等。那從另一個角度,如果從支教造成的客觀結果來看,支教能帶來偉大的改變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就和題主的描述有很大關係了,不妨先分析分析題主的描述,最後再得出一個結論。

題主的描述是從一個親歷者的角度現身說法,鄉村的生活無憂無慮,城市生活卻過得更不快樂,去鄉村支教反而打破了鄉村的寧靜。殊不知,鄉村生活的寧靜早已被打破了。君不見,上億農民工大軍湧入城市;多少曾經的鄉村變為了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化的進程已經是人類社會不可逆轉的趨勢了。一個更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學校接受的教育其實是為城市生活,或者說現代生活準備的!如果安心於在鄉村生活,其實沒有必要學習先進的西方科學技術,譬如英語、物理、化學等等。所以,鄉村的孩子選擇接受教育,即意味著社會、家庭都認可現代化(或者是城市化)是未來的趨勢,並心嚮往之。

這種現代化的趨勢好不好可以另談,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從務實的角度講,好的教育就應該讓鄉村的學生為現代生活做好準備。

回到題主的問題。支教能帶來偉大的改變嗎?我覺得能,也不能。

能,是因為從每一個收益的學生的角度,支教相當於播種下了一顆種子,你不知道哪一天會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也不能,是因為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講,教育不公是永遠存在的,TFC並不能解決它,只希冀能帶來一點點的改變。


作為一個參加了多次短期支教的人,並且曾經擔任過支教隊伍領隊的人,決定來碼個字

首先我很認真看完了題主的問題,我也不否認會有這麼一種可能。Teach for China是近年來剛剛興起,沒記錯的話是 08年,目前有廣東跟雲南兩個項目。我自己不是美麗中國的人,但對於美麗中國有著一定的了解,認識一些項目老師,以及部分負責人。也曾經看過teach for all的網站,並關注著上面的內容。美麗中國的項目老師大多都是應屆畢業生,而且很多為211畢業生,甚至是985、C9 甚至是國外的名校。一個剛畢業的學生,願意放棄名企放棄高薪,去到一個欠發達(注意是欠發達,不是貧窮)的地區,懷著一顆善心,既是改變這個地方,也是改變自己。這份勇氣這份善心這份真誠,我覺得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我也在陸續的接觸中有過參加美麗中國項目的想法,但一直沒有下定決心,為什麼呢?我覺得也是因為我真的沒有完全的讓自己放下這份對城市生活的慾望與渴求。無論是否贊同他們,都應該尊重他們的付出。

然後,我們回到題目,先針對的是較為落後的區域。是的,我不否認會有一些學生會在接受了志願者的課程等等之後,會覺得自卑,會覺得自己永遠都走不出去等等,而且現狀也很有可能是他們中大部分走不出去。可能他們本來是簡單的快樂的,他們沒有知道什麼,也就沒有了憂愁與煩惱,他們在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好,為什麼我們要去打擾他們呢?那對這個問題,我回答的是支教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作為志願者,作為老師,去支教做的最重要事情,其實是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他們可以發現自己的興趣,了解自己了解外界了解生活,然後儘可能幫助他們去實現他們自己的想法。

那我在家本來也已經很好地過著,為什麼還需要你們來呢?不否認有的地區即使經濟落後,但自己自足過得安然自得。但有的地區也會有些這樣或者那樣的生活習慣問題,例如喝生水(這是真實存在的,我認識一個團隊的地方就是這樣),例如部分疾病的錯誤觀念導致的歧視。當然這種情況只是少部分存在,但不得不說有的地方由於閉塞落後有可能會有這麼一些陋習。再者,質疑現代文明的侵擾,我想提一些問題。題主現在的生活跟小時候玩伴的生活一樣嗎?還有就是要了解外界的話,需要外界的人進來嗎?

一定程度上的確存在可能會有城市文明打擾了他們的寧靜,但換一個角度他們沒有機會了解外界也是應該的嗎?我們想做到的是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假如他們有興趣並且選擇了的話,我們會繼續進一步的去幫助他們去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與此同時,我認為並不應該讓他們有外界的都是好的,自己的生活都並不好的觀念。歸根到底,是希望他們了解自己,熱愛自己熱愛生活熱愛家鄉。這是一種正能量的傳播,會讓他們喜歡上自己的生活,喜歡自己的家鄉。這個世界有很多的路,有很多的選擇,他們之間沒有優劣之分,他們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大膽地選擇。

而美麗中國這樣的專業公益組織,會更能整合資源,把最合適的人,進行最專業的培訓,讓他們用最大的熱忱與耐心投入到支教中去,相信以後會有更多這樣的專業組織。

然後說不是特別落後的地區,我這裡稱為欠發達的地區吧。像美麗中國在廣東項目,潮汕地區,其實這裡窮嗎?廣東是一個貧富差距最懸殊的地方,但是選址的地方並不是一個特別窮的地方,最起碼不會說飯都吃不起求都買不起,甚至一些小孩還會有自己的手機等等…這裡經濟上不窮,窮的是什麼?想法,觀念…留守兒童現象導致的管教缺失、讀書無用論、重男輕女等等各類現象…一定程度來說,可能他們以後也是按著他們的父母的生活來複制循環,一代代都是如此。他們可能有的會內向這些,我倒是覺得不是太大的問題,沒有必要強行去改變這類。真的要做出改變的,是他們可能由於留守問題等等現狀所引發的問題,知識的缺失,觀念的落後,素質的落後等等。這些發展中的地方,同樣需要去改變,支教並不是扶貧,是把資源整合到需要的地方去。這裡的孩子,同樣值得被重視,而且一定程度上,這裡被改變的可能性更大。

我也很討厭一直用什麼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更加不希望支教是一種打擾,我希望的只是可以盡我們綿薄之力,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實現自己的想法。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被幫助最多的其實是自己。

這是我個人一點看法,本人大三,多次短期支教經歷以及公益經歷。工科狗,準備寫一篇關於新公益的專業化組織化經濟化以及領導力的文章,有志以後成為一個專業的公益人士。上面可能有的是我個人看法,不夠成熟或者可能部分表述不夠清楚,有問題可以繼續多多交流。

最後,希望不要帶著太多的個人想法去參加支教,也不要盲目去參加。尊重並理解每一個支教志願者也是一件好事。向所有支教志願者致以誠摯的敬意 (?′3`?)


題主的問題和問題描述實在不是一回事。

你要知道幾乎大部分人都會懷念自己童年無憂無慮的日子,但人不可能一直處在童年無憂慮的狀態。

我自己參加過支教,一度十分懷疑支教的意義,但後來認為小孩子通過我們接觸到外界新鮮事物,刺激他們的求知慾,打開他們的視野,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至於「支教偉不偉大」這個問題,我參加的那種大學生短期支教很平常,甚至自私點說,這不一定是種「奉獻」,而是種「索取」,增加自己人生經驗的索取。

放棄好的生活條件和更多精彩的人生可能性,甘願一輩子呆在山裡默默奉獻的老師們,他們絕對是偉大的。


謝邀~

沒理解錯的話,樓主最主要是想表達這句話:我是想說,人真的應該去干預孩子們的生活軌跡么?

所以樓主已經先入為主地認為TFC這樣的支教組織去山村做的事情是在干預孩子們的生活了?拋開支教這件事兒,每個小孩包括農村的孩子們生命中也會遇到各種人各種事情,每件看似微小的事情都有可能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樓主為什麼認為去支教的人們是干預了孩子們的生活軌跡?

再者,談到支教這事兒,我對TFC了解最多,談一下。TFC每年招募許多國內外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去雲南、汕頭等地區支教,不是要去干預孩子們的生活。樓主難道認為去支教的這些人無形之中會讓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不快樂?壓力驟增嗎?據我所知的TFC的項目老師,無一不是充滿愛和激情的大好青年,他們去到山區學校,除了帶給孩子們更廣闊的視野和與當地老師不同的更包容的教育方式外,還開展了許多有意義的活動,譬如為孩子們募集二手相機讓他們得以記錄生活;幫學校吸引資金安裝凈水機;為視力不好的孩子配眼鏡等等。這些項目老師不是去干預孩子的生活,更多地是去給他們帶來更廣闊的的視野和對待生活的態度。

其實還可以說很多,但沒什麼必要。樓主顯然不大懂干預一個人的生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


支教是一件greatful的事情。我覺得支教本身的意義可能不在於改變別人的生活,這可能從來也不是它的目的。但是知識和教育確實能讓人開始有意識的思考,問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要什麼,想去哪裡。支教帶給教育資源匱乏地區的孩子更多可能性,讓他們開始好奇開始摸索開始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區別就是你沒有真的去搬磚


推薦閱讀:

去涼山支教會有哪些危險?
93年生,一本畢業。實習半年,工作一年。想去支教兩年,回來會有什麼樣的狀況?
研究生支教團在支教期間真實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對於去山區支教,小朋友們最需要或者說我們最應該教給他們的是什麼?
如何給貧困山區的孩子上課?

TAG:城市 | 教育 | 農村 | 支教 | TeachFor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