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概述全國各地人說普通話時各種口音的特點?


這個回答完全是基於筆者的個人印象,由於筆者閱歷深淺,接觸的人也不多,所以還需要大家來指點。

下面介紹的幾個地區都是特徵明顯且分布較廣泛的,有一些特徵不太明顯的就沒有做介紹,懇請各位知友能幫忙補充。

一、北京和東北

北京官話(北京、承德、赤峰等地)和東北官話(東北除遼東以外的絕大多數地區)是全國音繫上最接近普通話的兩種方言,來自這一地區的人基本不需要在普通話和方言之間轉換。因此,他們的普通話是最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

北京話和東北話的共同特點是輕聲豐富、明顯而自然,這一點尤其以北京話最為突出。比如「爸爸」、「媽媽」這類親屬稱呼詞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南方)後字基本不讀輕聲或輕聲不明顯。北京人說「爸爸」的時候明顯的強調前字,後字只是一帶而過。另外,北京人說「牛Bi」一詞強調的是「Bi」字。

北京和東北人說話都帶有大量的方言辭彙,北京城區人說話出現頻率高的詞語有「今兒」、「明兒」、「敢情」、「你丫」等。東北話有「幹啥(ha)」、「得瑟」。

聲調上,我們很容易將北京和東北區別開,東北話的第一聲陰平明顯比北京的要低

聲母方面,部分東北方言有些翹舌字讀平舌,這個在東北內部也有不同。鄙人對東北方言了解較少,不敢在知乎誤導大眾。另外就是日母字(普通話聲母為r)讀零聲母,比如人讀yin、肉讀you之類。

二、冀魯官話和中原官話

冀魯官話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和山東省的西部(德州、濟南等地);中原官話分布在河南全境、山東西南部、安徽和江蘇的北部。在新疆的兵團也有分布。

河南話、河北話和山東話音繫上和普通話較為接近,和普通話音類的區別主要在平翹和入聲字上。而他們內部差異也非常大,在這裡鄙人只能泛泛而談,給大家一個大概的概念。

豫冀魯三省普通話口音有一些共同的特徵:ao韻母單化變成/o/(好讀成ho)、ai單化變成/?/(來讀成le?)、後鼻音很重、an鼻化變成/??/(山變成shae)等。龍門鏢局裡馬天宇扮演的龔磬冬很好的詮釋了這種口音。

總的來說,聲韻母上最接近普通話的是河北,所以河北人講普通話經常帶入當地的聲調(陰平較低);河南則有標誌性的「中」字;山東就不好說了,因為山東方言內部差異大,不同地方的人的普通話也不盡相同。

雖然陝西的關中話被劃入中原官話,但是關中方言和典型河南話有較大區別。由於本人接觸的關中人比較少,不能精確的描述關中人的普通話口音,歡迎知友補充。

晉語和膠遼同上。

三、江淮官話和吳語

吳語主要分布在蘇南、上海和浙江,淮官主要分布在江蘇中南部和安徽中部。

雖然淮官和吳語差別很大,但是兩地人講普通話口音卻有相似之處。總的來說,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保留入聲。保留入聲的方言不勝枚舉,但是保留入聲喉塞的普通話除了江淮和北吳就基本找不到了。手邊最好找的例子就是三代目,可以觀察他講話中的「中國特色」一次,後三字都較為短促,這就是江淮和北吳普通話最明顯的特徵。

區別江浙普通話(北吳)和江淮普通話(淮官)可以看如下特徵:

【江浙普通話】

1.語速一般較快,講話激動時有時會用到假音

2.連續變調。另外北吳老一代人講普通話激動的時候是沒有固定聲調的。比如「黃浦江」一詞,許多年齡大的人會發成「黃鋪講」。這是由於吳語有「連續變調」的特徵。

3.有些人講話還會帶上濁 音,比如「是」字有些人會發成不捲舌的ri。

【江淮普通話】

1.入聲比江浙普通話的更重,江浙普通話的入聲字可能只是較為短促,而江淮的入聲字一般在字尾帶有緊喉的動作。

2.講話更豪爽。這是一個很抽象的特點,可能是因為江淮的母音開口更大,所以聽起來江淮要比江浙更豪爽。

P.S.南部吳語(麗水、台州、溫州、金華)講普通話的口音千差萬別,不好描述。希望各位知友能補充。

四、湘語長益片及湖南湖北與其相似或受其影響的廣大地區。

有請我的母語——塑料普通話

塑料普通話的相關描述鄙人在下面這個問題里已經有所描述了,這裡只概括一下要點。

塑料普通話第一明顯的特點就是第四聲(去聲)高昂,甚至用到假聲;其次是n、l在開口呼不分,南=藍;長株潭和武漢附近有zhu、chu、shu讀ju、qu、xu的現象,如「住」讀ju。

一般來說,以塑料普通話為母語的人,語速非常快,幾乎可以趕上江浙普通話的語速。我和來自長沙的同學甩塑料普通話時,旁邊的韓國妹子問我:「你怎麼突然講的這麼快?」

為什麼湖南人說的普通話跟標準普通話發音音調完全不一樣?

另外說到分平翹。鄙人的老家是湘陰,和很多湘語相似,湘陰方言是分平翹的;甚至於文夕大火之前的老長沙話都是分平翹的(參見《湘音檢字》音系),只不過分平翹的方式和普通話不同(湖南是昌徐型、北京是濟南型和南京型的結合。)所以鄙人的各種親戚對分平翹基本沒有壓力。但湖南湖北還是有超過一半的地方平翹不分,所以平翹不分也可以看做塑料普通話的一個特點。

為什麼標題要說「長株潭及湖南湖北與其相似或受其影響的廣大地區」呢?因為塑料普通話產生的前提是方言中有一個與長沙陰去相似的一個高調(如岳陽益陽的入聲、武漢常德的陰平)。 這種高調實際是一個高域升調,有時候甚至用到假聲。但是有些人聽起來卻像一個降調。如果講方言的人認為這個調是降調,就很有可能用這個調來讀普通話的第四聲,這就是「塑料普通話」。

而實際上,在長株潭以外並不是所有人都把普通話的第四聲讀成高平調,我所接觸的武漢人裡面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講話的口音和長株潭有相似之處。大部分武漢人的去聲就是一個標準的降調。

五、西南官話區

典型的西南官話通行於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的全境,湖北、廣西大部和湖南西部。

家母是湘西西官區的人,她普通話和我們相比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平翹不分。西南官話也有分平翹的,但是分平翹大多數在雲南,四川、重慶、貴州大部分不分平翹。

西南官話區n、l不分比塑料普通話更為明顯,典型的塑料普通話細音可以分n/l(路≠怒),但是大部分西官的n、l是完全不分的(路=怒、南=蘭)。

西南官話區的老年人傾向於把所有入聲字發成陽平(第二聲),「八」為「拔」、「客」為「殼」、日本為「ri2本」,本人的家婆(外婆)就是這樣發音的。

西南官話區還喜歡拖長音,唱《明天不上班》的謝帝講普通話的時候就經常拖長音。故西南官話區同胞講普通話時總的來說語速比較慢,這個特點也體現了西南人善於享受生活的悠閑氣質。

六、廣東普通話(粵語區,部分客家話區,少部分贛語區)

粵語和官話發音體系相差非常大,所以粵語人講普通話相對比較僵(客家人江右人的這個特點沒有廣府人明顯),形容女孩子則一般叫「嗲」,其實兩者是一回事。語氣語調上,廣東普通話是基本不存在輕聲的。同時,粵語廣府片缺乏一個典型的降調,所以廣州、南寧、香港等地的人的第四聲可能會發得比較平。

更明顯的還是聲韻母的特徵。聲母上,老廣東普通話完全不分平翹,zh、ch、sh分別完全混入z、c、s;年輕人廣東普通話分平翹但zh、ch、sh讀為舌叶音。韻母上,粵語區的人很難發出舌尖母音,zhi、chi、shi、zi、ci、si經常發成普通話的ji、qi、xi(「通知」和「通緝」同音。)

南寧普通話和香港普通話是粵普的代表。

七、閩台普通話(典型)

閩語通行於福建台灣海南大部和潮州地區,這些區域的普通話口音也十分相似。

和粵普一樣,閩台普通話完全不存在輕聲,在台灣這個特點尤其明顯。全國大部分口音讀「這樣」一詞時,都會把重音放在前面,而閩台普通話這兩字聲調完全相同。另外閩語區一些有特色的語氣詞也被帶入了普通話,比如「啦」、「ho」、「欸」一類。這就是台灣腔「嗲」的來源。

聲調上,閩台普通話的第一聲、第四聲較低。

韻母上,大部分閩語不存在u?,他們一般會用i來代替u?。吃魚為吃「移」,綠色為「麗」色。舌尖母音在閩語也比較少見,閩台人傾向於用u代替(不同於粵語人用i代替),所以「字」可能被發成「zu」。

聲母上,閩語進行了大規模的聲母合併。中古的泥、娘、日、來四個聲母都被合併成了「l」聲母,所以閩台人r、n、l三個聲母不分,「人」、「能」、「棱」三字都會發成len。閩語大多存在平翹不分的現象。

與此同時,台灣的國語和普通話相比有部分字音不相同,比如涯讀a?i,微讀we?i,括讀gua?一類,這一類資料網上十分多,本人就不在此贅述了。

—————————————————分割線—————————————————

【各區域普通話的宏觀差別】

北方、西南加兒化,南方加子尾,秦晉加圪頭。

北方捲舌強,南方少捲舌。

南方多不分en/eng、in/ing。

除江浙外,南方多不分n/l。

北方輕聲強,閩粵無輕聲,江浙聲調弱,湖南調子高,西南調拖長。


東北:末字若為陰平就變成上聲;

吳語:說普通話自帶入聲;

粵語:不分平翹舌,母音變成相近的粵語母音;

不是很全,大概就這樣吧。


懷疑本題是釣魚的。

我來說下吧,前幾天一個詐騙電話打到我家固話,我想戲弄下騙子就按語音提示按0鍵接通了對方,對方說『你好我是Xx市聯通。。。』我沒等他說完,我就告訴他,你TMD一聽你口音,就知道你不是東北人,你還裝啥啊?!先把東北話學明白了再來吧! 對方一聽我發現了,弱弱的說了聲謝謝,掛電話了。 哈哈,聽口音,我初步懷疑對方是台灣的!


推薦閱讀:

應該如何理解虛擬語氣?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普通話」大體能對應現在的那些方言?
古代皇帝是不是能聽懂全國各地的方言?
中國大眾網民對語言和語言學有哪些誤解?
用字母作為文字的國家怎麼區分中國歷史上的韓國和漢國/漢朝?

TAG:語言 | 方言 | 漢語 | 溝通 | 普通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