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推廣普通話之前,全國各地不同方言區的人是怎樣交流的?


是時候貼出這段話了。

節選自:二十年目睹怪現狀吳研人

甫道:「其實廣東話我句句都懂,只是說不上來。象你便好,不拘那裡話都能說。」我道:「學兩句話還不容易么,我是憑著一卷《詩韻》學說話,倒可以有『舉一反三』的效驗。」端甫道:「奇極了!學說話怎麼用起《詩韻》來?」我道:「並不奇怪。各省的方音,雖然不同,然而讀到有韻之文,卻總不能脫韻的。比如此地上海的口音,把歌舞的歌字讀成『孤』音,凡五歌韻里的字,都可以類推起來:『搓』字便一定讀成『粗』音,『磨』字一定讀成『模』音的了。所以我學說話,只要得了一個字音,便這一韻的音都可以貫通起來,學著似乎比別人快點。」端甫道:「這個可謂神乎其用了!不知廣東話又是怎樣?」我道:「上海音是五歌韻混了六魚、七虞,廣東音卻是六魚、七虞混了四豪,那『都』『刀』兩個字是同音的,這就可以類推了。」端甫道:「那麼『到』、『妒』也同音了?」我道:「自然。」端甫道:「『道』、『度』如何?」我道:「也同音。」端甫喜道:「我可得了這個學話求音的捷徑了。」


沒有推廣普通話的年代,上至西周下至民國一般都有官話,官話一般都是圍繞國家權力中心的語言設定。士一層志在廟堂,一般都要學習官話。農一層通常固定在土地上,很少正常流動,沒有學官話的需要。商一層行走廣泛,往往熟悉各地方言。


古代也是有官方語言的的。
中國歷代官方語言,指中國歷代官場和主流文學中使用的主導語言和最為通行的口音,即歷代漢語的標準語。在不同的時期,官方語言往往有雅言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的稱呼。
先秦

上古時代,五帝時期和後來的夏、商時期,中原黃河流域地區是華夏先民的主要活動地帶。周以前漢語的具體形式已無可考,據傳當時的標準語是周代標準語的前身。

周代的漢語標準語,一般認為就是《詩經》的語言,即雅言。《論語·述而第七》:「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

秦漢

秦代的標準語已無可考。

漢朝的漢語標準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後來的「天下通語」則用來嚴格指漢語標準語。揚雄著書《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方言」即與「通語」相對。

漢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

兩晉與南北朝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南京),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隋唐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

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隋唐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

宋元

宋代國語稱「正音」、正語、「雅音」。元代法定蒙古語為國語(主要為蒙古族使用),後以元大都(今北京)漢語語音為標準音,稱為「天下通語」。

明清

明、清時期國語稱為「官話」,字面意思是官方語言,明代官話基礎為南京官話,不過民間仍使用方言。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明朝以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

清定都北京,初以滿語為國語(主要是滿族使用),直到20世紀初,儘管在日常生活與政府工作中滿語已基本不再使用,滿語作為國語的地位並沒有改變。

清朝以來,北京官話逐漸分化出來,作為漢語標準音的官話從而逐漸分為南京官話和北京官話兩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而北京音是在元朝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明都北遷時北京城內南京移民過半)相融的基礎上,融入滿族語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國語的地位。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以後,中華民國建立了法定的「國語」體系,最初擬「以北京話為主,兼顧南北差異」,此即民國初年的國語。民國七年(1918年)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力持華語雅音正統,以「折中南北牽合古今」為原則包括保持入聲特徵,主要由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混合提取創造。此時發生「京國之爭」,以北京話作為國語標準基礎的意見得到當時多數人支持,最後決定國語僅以北京話為基礎。


參考: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6%AD%B7%E4%BB%A3%E5%AE%98%E6%96%B9%E8%AA%9E%E8%A8%80


我們軍隊在南方,只能像啞巴 用手勢交流,對有文化的人用文字交流。


忘了某個朝代的事情了,某個官員被提拔到京城做官,皇帝聽這位方言難懂,就特意派了一個語言教師入駐他的府邸,連帶著教他的家眷和僕從官話,結果半年過去了,這位的官話還是不過關,皇帝就問是不是教師不盡職,該官員說老師是好老師,可是這半年來在他的府裡面被眾人給帶溝里去了。


削減自己的土語特徵,往標準語上靠。搭靠程度,視各人教育程度,認知能力和模仿能力而定。


必須學會當地土語,因為你身邊的人沒一個會在生活中用普通話,上海,江蘇,浙江,香港,閩南地區尤其,不然連東西都不好買,不過那是以前2000年以後江浙滬基本上都會說一口差不多流利普通話,講個小故事,我有個公交行業的師傅,女的,從溧陽來常州,(這兩個地方相當近,但是江浙滬一帶的方言村村之間都有細微的差異更不要說常州和溧陽了)在96年從事公交車上賣票的售票員(現在常州已經沒有售票員了,都是無人售票車了,價格相當便宜,除部分超長途公交車,BRT和絕大部分都是投幣一塊,刷卡6毛,學生卡和70歲以下的老年卡3毛,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刷卡免費,又扯遠了╮(╯_╰)╭)
那時候售票員負責2件事,報站和賣票,然而那時候這個師傅她溧陽來的常州話不會講,有一次車上人特別的多,她和一位中年女乘客鬧了誤會(她以為乘客沒買票,其實是買了,再加上是早上車上特別擠,火氣比較大)就被乘客罵了,那位乘客和瓜子哥一樣從頭罵到尾(吳地方言罵人特別惡毒,有特別大的精神污染)然後她就被罵哭了,當時前面一位師傅看不過去替她還了幾句,然後問她為什麼不還嘴,她說她不會常州話,更別提罵人了,師傅對他語重心長的講:「罵人是天生的?,你一天學一句罵人話肯定學的會!」然後過了半年她就能熟練使用常州話罵人辣^O^/這是一個勵志的故事Σ(っ °Д °;)っ
還有一件事就是96年常州本地參加公交售票員評選大賽的時候她是她車隊里唯一一個會說普通話的


以前的人似乎是互相聽的懂的,雖然不會說別的方言
我高中的學校有唯一一段雷鋒的錄音,雷鋒是湖南人,口音也是湖南口音
我們學校每年都要拿出來播一遍
我們這些東北學生是完全聽不懂雷鋒在說什麼
一句話我都聽不出來
可是在那個年代,大家是聽得懂他說話的
他在部隊里生活也沒聽說說話別人聽不懂
所以大概我們學習普通話的同時喪失了聽懂其他方言的能力了吧


歪一下吧,在古代,中國人去日本,朝鮮,越南可以通過筆談來交流。所以方言差距比較大的兩個地方的人應該也是這樣吧。始皇帝統一文字的目的不就是在於此么。


用文言文筆談。

中華文化圈雖然口語各不相同,有漢藏語系中的官話,吳語,粵語等,還有非漢藏語系的越南語,朝鮮語,日語。
但是因為書面語相同,所以古代中華文化圈之間的交流可以依靠文字。

直至二戰前後,東亞文化人都還是可以用文言文筆談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D%86%E8%AB%87


春秋雅言,兩漢通語,明清官話,民國國語,我朝普通話~文人還可用文言。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普通話」。

普及下,我國分為七大方言區,北方方言區,吳方言區,贛方言區,湘方言區,粵方言區,閩方言區,客家方言區,我們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從北方方言發展而來,北方方言又叫官話方言,北方方言使用人口佔全國百分之七十幾,這其中閩粵方言與北方方言
差別最大,吳方言次之。話說康有為當時覲見光緒皇帝時就是滿口的廣東話,皇上很是不高興…

我們中國有那麼多的口音方言,但還能交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有統一的文字書寫系統~漢字,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若是沒有漢字,而是採用拼音文字的話,普通話和廣東話,福建話,吳語,將會是完全不同的語言了,而不是漢語之下的方言了。大家可以看歐洲國家的語言,因為他們採用的拼音文字,他們是根據發音用字母拼寫語言,所以歐洲那麼小的地方才會有那麼多的不同的語言,而漢語也不一樣,因為我們全國有統一的漢字書寫系統,制約了各地方言的進一步分化,否則現在可能就不是一個統一的中國了,漢語也不會是一個語言了,各個方言就會成為獨立的語言了,最典型的,大家可以對照韓語和越南語,他們原來都是採用漢字書寫的,朝鮮的世宗大王用諺文(也就是現在的韓語字母)代替了漢字,而越南在法國殖民者的威逼利誘下改用了拼音文字,大家可以仔細聽,韓語,越南語,日語中有很多辭彙的發音跟漢語異常相識,特別是高級辭彙(所謂高級辭彙那些比較正式嚴謹的用語)。有人說越南語就是普通話加上粵語加上當地方言,扯的有點遠了…


說個溫州話的
一、溫州話內部也有大把口音,本人一次去診所,說:醫生,我肚子痛。(i sie,eng dui tong)

醫生莫名問了我一句:你頭痛嗎?(ni dou tong va)

我很莫名其妙,用普通話說:我頭不痛。

醫生趕緊也用普通話說:啊,不是,我問你肚子痛嗎?

我想你剛剛明明問我頭痛不痛啊。回去後問家人,才知道他是永嘉口音。
市區口音:頭=dou,肚=dui。
永嘉口音:頭=jiu,肚=dou。

二、有次在藥店,一個大媽不知道說的哪裡口音的溫州話,我只能聽懂三分之一,店員完全聽不懂,那個大媽最後垂頭喪氣地走了。

沒有普通話,跟不同語群的人交流真的是雞同鴨講,尤其是東南這邊隔山一口外星語的地里兒…


筆談


中國是到了解放後才開始逐步推廣普通話的。在古代,文化人之間的交流一般用文字,就是文言文。老百姓一般不會需要跟不同語言的人交流,除非遇到了饑荒需要逃難的時候,真要逃難的時候就跟遇到外國人一樣,打手勢唄!一般在不同地區之間做買賣的生意人,都會掌握這些地區的方言。就和現在的許多國際貿易商人,會多國語言一樣,或者最不濟至少也要帶一個翻譯。雖然古代也有官話,但是老百姓會說的不多。因為生活節奏慢,民眾遷徙也少,沒有專門學習官話的必要。甚至許多地方的學堂,私塾都是以方言進行教學的,只有科舉考試達到了殿試的時候,要去覲見皇上,才會臨時專門學習幾句用得著的話,比如萬歲萬歲萬萬歲什麼的。


唐長安是不是說的關中方言?唐詩怎麼讀?


我也經常想,世界各國之間最開始是怎麼交流的。。。


雅言,官話


沒有普通話,還是有官話的。雖然各地語音有所差異,但好在連蒙帶猜還是能懂得。


我知道民國的時候,很多大學新生是用英語交流的


去香港體驗一下,很多人聽不懂,不會講普通話。問個路,都能憋出來英文。


記得2年前在江蘇跑外業,我們1個四川人、2個湖北人+一個湖南人,完全不能和常州、張家港村裡的老頭老太太交流,連問個路都要問半天。
他們聽得懂我們說啥,我們完全聽不懂他們說啥= =!


推薦閱讀:

南京話為什麼地處長江以南,卻和吳語差好多?
兩個句尾的韻母相同就會有押韻的效果,會很好聽,那麼句首聲母相同是否會有同樣的效果?
吳語會不會消失,如何來保護我們美麗的吳儂軟語?
東北方言辭彙都有怎樣的來歷?
哪些語言連母語者學起來也覺得有困難?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普通話 | 語言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