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部隊?


不知道題主如何定義」著名「這個詞,古代戰場,一般士兵大都以」甲士「代稱,有些經過特別訓練的部隊,史學家可能會給與細緻的描寫和記錄,而成為青史留名的部隊。也有些部隊,可能戰鬥力不強,但是政治意義明顯而為人所知。

周朝

  • 周朝時期有虎賁軍,據《周禮》記載:「有虎賁氏,掌領虎士八百人,軍旅會同,君宿於外,則守王閑。」也就是說虎賁軍是最早的護衛君主和大臣的軍隊。但是這支軍隊同樣參與實戰,在武王伐紂的記載中,虎賁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史記·周本紀》說:「武王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牧野之戰中武王以少勝多,而虎賁軍是武王方面絕對的主力。

春秋戰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擴充軍備,出現了比較多的歷史留名的隊伍,最有名的大概是魏之武卒,齊之技擊,秦之銳士這三支

  • 魏之武卒是戰國前期魏國名將吳起訓練的精銳重步兵,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用的法子堪比現代訓練特種部隊,「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 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 齊之技擊這個部隊的想法,最初來源於」螳臂當車「的典故,有興趣的可以百度。漢書記載:齊閔以技擊強。

  • 十萬秦卒出三千銳士,代表戰役:長平之戰。此外,秦朝也有死士

此外,趙國的「胡刀騎士」(胡服騎射),燕國的死士也還挺有名的。

荀子有句話叫做,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但是這也是荀子個人看法罷了,軍隊的特點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國家的實力和國家的特點。

漢朝

虎賁軍在漢朝得到了延續,是漢朝的精銳部隊之一。

  • 幽州突騎

幽州突騎起源於漢朝,漢武帝力圖剿滅匈奴,於北方邊防幽州培育了精銳的騎兵部隊,此後歷朝歷代的騎兵,都有幽州突騎的影子。蔡邕《幽州刺史議》:「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國家贍核,四方有事,未嘗不取辦於二州。「

  • 羽林軍

引自維基百科:漢朝收因戰事陣亡將士的後代入羽林,教授他們各項軍事技能,稱羽林孤兒。羽林也由此成為一種延續軍事傳統與家族榮譽的象徵,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和認可,成為很多後世君王效仿的榜樣。其中諸如唐初的左右羽林軍,首領北衙禁軍,也是各朝的重要軍事力量。直至明朝仍有羽林衛,羽林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最為知名的軍隊名稱之一。

我特別想在這裡提一隻「非著名」的部隊,就是漢將李陵所帶領的五千步兵。歷史記載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出居延千餘里,向北行軍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駐紮。後來與單于的軍隊遭遇,力戰數日最終不敵。「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餘騎追漢軍,至浚稽山合,轉戰九日,漢兵陷陳卻敵,殺傷虜甚眾。至蒲奴水,虜不利,還去」,這究竟是怎麼樣鐵血的一隻部隊啊!

漢末-三國

  • 有隻部隊叫西園軍,戰鬥力未知,不過這支部隊的成立更大程度上是政治意義,曹操和袁紹都曾經是部隊的首領,他的成立,代表了士族門第力量的興起(之前則是宦官當政),基本上影響到此後幾百年的歷史走勢。這裡可以參考荀彧為什麼會選擇跟曹操分道揚鑣?下的答案也很有啟發。

三國時期因為有《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存在,歷史記載相對比較齊全,這個時期著名的部隊有

  • 青州兵——這隻部隊恐怕也是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青州兵基本上以黃巾軍為主,被曹操擊潰之後收編,由於人數眾多,所以曹操開始採用「屯田制」來治理這批軍隊,對三國以及之後很長時間的軍事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過青州兵也參與過官渡之戰等戰役

  • 丹陽兵——陶謙的老本,「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陶潛還送了一點給劉備,記得劉備在不停流亡的過程中總是有那麼兩三千人跟著他么,這支部隊一直跟著劉備轉戰各地。
  • 陷陣營——呂布的老本,你以為打仗就靠呂布一個人衝進去殺殺殺么?他手下的部隊也是很猛(萌)的么么噠。「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 白耳(其實應該寫作白毦兵,或者白眊兵),蜀漢的精銳部隊(諸葛亮稱之為西方上兵),見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集》中,諸葛亮曾在給李嚴的書信中表示:「兄嫌白帝兵非精練。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
  • 大戟士,袁紹部隊中的精英,類似於現在的重裝步兵。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漢末英雄記》中的記載,當袁紹聽到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有這樣一段對話:紹笑曰:「彼有白馬義從,某有大戟士,安懼哉?」彼有白馬義從,某有大戟士,安懼哉?

  • 虎豹騎,記載太多了,曹操說過「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
  • 此外,還有董卓的飛熊軍,馬超的西涼鐵騎,蜀漢後期的無當飛軍,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孟獲的藤甲兵等等,就不一一寫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百度。

東晉時期

  • 北府軍

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組建訓練了一隻北府軍,這支軍隊可謂是淝水之戰之戰中的大功臣,什麼?你不知道淝水之戰?簡而言之就是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的故事了。。。

《資治通鑒》中說「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

唐朝

  • 玄甲兵

《資治通鑒》中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行台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將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餘人,世充遁歸。」

宋朝

  • 背嵬軍

簡而言之就是岳家軍的精英部隊,南宋趙彥衛撰寫的《雲麓漫鈔》記載:「韓、岳兵尤精,常時于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宋代袁甫《蒙齋集》中有:「背嵬軍馬戰無儔,壓盡當年幾列侯,先輩有聞多散佚,後生誰識發潛幽。」

  • 怯薛

成吉思汗從蒙古各部中徵調了一萬名精銳士兵,作為大汗的常備護衛軍,稱為「怯薛」。怯薛由宿衛千戶、箭筒士千戶和散班八千戶組成,負責護衛大汗,並操持汗廷的日常事務。怯薛分為四班,每班由功臣博爾忽、搏爾術、木華黎、赤老溫或其後人充任怯薛長,率領「怯薛歹」(護衛士)宿衛汗廷,三日一換,稱為「四怯薛番直宿衛」。在戰爭中,怯薛則是全軍的中堅力量,被稱之為「也客豁勒」(大中軍)

明朝

中國軍力鼎盛的時期到來了,可以參考這個問題下的答案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的軍隊最強?

明代京城三大主力部隊神機營,五軍營,三千營。上面的答案中介紹的很詳細了,就不再贅述了。簡而言之,火槍和火器開始進入軍隊。

評論中有人提到戚繼光的義烏兵,@watson ike 的答案已經說的很好了,我就不再補充了。

此外需要提一下吳三桂的夷丁突騎和袁崇煥的關寧軍

  • 夷丁突騎

吳三桂每遇戰事會「置簽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籤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衝突無不利」,而「夷丁突騎」在早期是吳三桂的親軍,後期變成其出征軍隊

  • 關寧軍

關於關寧軍爭議甚多,確實打贏了不少戰役,比如著名的寧遠大捷,但是後期被清軍收編了不少,成為清軍南下的急先鋒,有不少人罵這支軍隊是漢奸。

清朝:

八旗兵不用多說,我想提一下曾國藩和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這兩隻軍隊的戰鬥力和政治意義都相當大,北洋軍閥即起源於此

  • 湘軍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這裡的政治意義在於,在封建統治還存在的時候,私人已經可以擁有武裝力量了)促成了湘軍的發展。除了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創建的湘軍,還包括該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軍隊。蔣介石期間,還把湘軍改造為半中央軍。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軍全部被解放軍消滅,湘軍的歷史至此終結。這支軍隊跟著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跟著左宗棠收復新疆,佔據了中國近代史的一席地位

  • 淮軍

淮軍的發展參考西方練兵制度,是中國近代軍隊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國防力量,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參考資料:

虎賁

魏武卒_百度百科

戰國各國精銳職業軍的特點

中國古代特種兵:大唐玄甲騎兵數千破10萬

西園八校尉

三國的那些特種部隊(個人整理( # ▽ # ))

白耳兵

虎豹騎

北府軍

元朝軍隊的構成

夷丁突騎

淮軍_百度百科

湘軍_百度百科


我也來湊個流水賬。

夏朝。

家眾

夏朝沒有常備軍,作戰的主力是「眾」,也就是國人,也可以洋氣點叫「公民」。而「眾」的核心,就是屬於各個領主(包括最大的領主夏後)的親緣子弟,也就是所謂「家眾」。然而夏朝最著名的「家眾」卻並非夏後氏王族的家眾,而是反賊羿的「家眾」,這些「家眾」武功赫赫,甚至能做到廢立主人,比如篡位的羿就是被寒浞等「家眾」殺害,已經有些唐末節度使牙兵的意思了。

商朝。

多子族、多臣、多仆、多馬羌、多射

商朝開始,中國有了常備軍意義上的軍隊,商王的王族子弟叫多子族,各領主的子弟叫多臣、多仆,專職弓箭部隊叫多射,古羌人僱傭兵叫多馬羌。甲骨文常有商王下令多子族、多臣、多仆、多射、多馬羌出征的記載。

周朝。

1、虎賁

又叫虎臣,實際上就是周王的「家眾」,類似後世的禁衛軍。像所有的禁衛軍一樣,虎賁人數不多,裝備精良,士兵悍勇。牧野之戰時周人為賭國運,以姜子牙率虎賁為先鋒作戰。

姜子牙就是周武王時期虎賁的指揮官。

2、宗周六師

周朝起家的常備軍,又叫西六師,是西周作戰的主力部隊,可以算是西周的「中央軍」,其中存留下番號的有豳師和盩師。

3.成周八師

又叫殷八師。不同於夏朝和商朝,只維持首都附近,對其他諸侯和領主靠武力威嚇來進行羈縻式控制。周公在平定三監之亂和東征熊嬴的過程中,以洛陽的「洛師」為基礎,逐步擴充為八個師,分別駐守成周洛陽周圍地區,對東部地區形成了實際軍事控制。這支軍隊,可以算做地方軍的祖宗。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除了在周朝規定的三軍範圍內組建各自的中央軍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地方部隊和特殊部隊。

如晉國的地方軍就有:東陽之師、焦、瑕、溫、原之師。宋國有空澤之士,齊國有北地之眾等等。

到了戰國時期,軍制再進一步發展,出現了魏國武卒、齊國技擊之士、秦國銳士。不過要說明的是,大秦帝國小說里編的趙國胡刀騎士、楚國方城車師之類的,真的是編的。那年代匈奴人自己也用的是劍和直刀,哪來的什麼胡刀,胡刀(蒙古刀)這種東西,是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時代,學習了西亞武器風格後出現的。

漢朝

漢朝最著名的就是漢朝的中央軍北軍、南軍。

南軍是禁衛軍,漢武帝時期擴充,增設期門、羽林二軍,主要招募關隴一帶自幼弓馬嫻熟的「六郡良家子」為兵源。期門、羽林中的優秀者,非常容易被破格提拔。

北軍是首都衛戍部隊,漢武帝時擴充八校尉,招募天下勇士,包括胡人。

到了東漢時期,西漢的南北二軍逐漸不被側重,而經常在邊塞抗擊胡人的邊防軍逐漸聞名,出現了兩個集團:

一是西涼軍,是涼州一帶鎮壓羌人的邊防軍概括,這支部隊在東漢末年極其著名。

二是幽州突騎,是河北防禦北匈奴殘餘和新興鮮卑人的邊防軍總括。

東漢的著名部隊,還包括一些胡人或者胡化漢人組建的義從軍,以涼州的盧水胡、羌人和幽州的烏丸人為主。其留名者為公孫瓚的白馬義從。

三國

不說了。

我就是董太師飛熊軍麾下的一隻有翅膀的熊。

姜子牙號飛熊,姜子牙就是長者翅膀的熊。

魏晉南北朝

1、北府兵

中原淪陷後,東晉以中原流民組建的部隊,成功抵禦前秦,最終在劉裕領導下取代東晉。

2、傖楚

兩淮地區的漢人部隊,以蠻勇不惜命聞名,有古代楚人遺風。桓溫依靠以傖楚為主力的軍隊,長期把持荊州。

3、三齊射手

山東流民組建的部隊,蕭道成依靠這支部隊取代劉宋。

4、雍州軍

關中流民組建的部隊,蕭衍依靠這支部隊建立南梁。

5、洞蠻軍

江南的蠻族和蠻化漢人的部隊,南朝依靠的北方流民部隊在侯景之亂後一蹶不振,陳霸先依靠洞蠻士兵延續了南朝。

6、百保鮮卑

鮮卑武裝最後的輝煌,北齊在依靠六鎮殘餘立國後,著力逐漸鮮卑人軍隊,依靠最後的鮮卑人軍力,擊敗突厥,壓制北周,入侵南梁。

7、北周府兵

關隴地區漢人和漢化鮮卑的組合,最終統一全國。

唐朝

1.玄甲軍

李世民即位前的私屬部隊。

2、河西軍

唐朝前中期名將的搖籃,唐帝國擴張的根基。以關隴一帶的輪戍府兵為核心,創造了唐朝武功的極盛。

4、城傍

又叫蕃軍,唐朝胡人部隊,在唐朝羈縻地區,這些少數民族部隊是主力。

5、曳落河

安祿山組建的以各路胡人為主的部隊。

6、神策軍

唐朝後期的禁軍,以被宦官把持而惡名昭彰。

7、牙軍

又叫衙軍,就是各個節度使的親兵,五代驕兵悍將風氣的引領者,惡名昭彰。

8、沙陀軍

原屬西突厥別部,後來為吐蕃僱傭軍,吐蕃衰落後歸唐。成為唐末最著名的僱傭軍,五代十國時期建立三個王朝。

宋朝

1、禁軍

宋朝中央軍,以遴選方式嚴格而著名。

2、西軍

陝西一帶的邊防軍,由於長期和西夏作戰,是北宋末年唯一能戰的軍隊。

3、皮室軍

遼國重騎兵部隊,同樣也是遼最著名的中央軍。

4、鐵鷂子、擒生、步跋子、潑喜、負贍

西夏的軍隊,名字就這麼逗。鐵鷂子是重騎兵部隊,擒生有點類似特種部隊,潑喜是砲兵部隊,屬於精銳。至於步跋子和負贍,前者是普通步兵,後者是雜役。

5、拐子馬、鐵浮屠

金朝的精銳騎兵部隊,拐子馬為兩翼輕騎,鐵浮屠是重騎兵,兩者配合威力無窮。

6、岳家軍、吳家軍

不多說了

元朝

1、怯薛

元朝中央軍,因各種電腦遊戲而聞名。

2、阿速衛

元朝阿速人僱傭軍,阿速人,也就是阿蘭人、奧塞梯人。西亞著名游牧民族,元朝後期阿速衛逐漸成為元朝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元朝滅亡後,北元著名權臣阿魯台就是阿速人的首領,這些阿速人最後演變為蒙古阿蘇特部,現在蒙古人里長得像西亞人的,就他們的後代。

明朝和清朝就不說了,瞌睡了。


幾乎每一代王朝都有幾支精銳部隊,或一擊必殺,或征戰天下,最近在看明史,個人認為明朝中期的戚家軍是值得一說的部隊。明朝中期內憂外患嚴重,北有蒙古威脅,南有倭寇肆虐,北方部隊在失去河套地帶之後疲於蒙古的襲擾,而南方的部隊普遍兵員素質不高,一擊即潰。

而戚家軍突出的戰力和戰功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士兵。小學課本都說過戚家軍紀律嚴明,令行禁止。軍事將領戚繼光對於部隊的紀律要求和訓練要求可以說是達到很高的標準,明史也提到他「重練兵」「號令嚴,賞罰信」,可以說是從源頭提升了戰鬥力。還有就是義烏兵了,當時整個江南士兵素養皆不高,可能和明朝的軍戶制度和江南的特殊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往往是倭寇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一個打五個是家常便飯,甚至南京都被幾百倭寇長驅直入過,戚繼光數次徵募義烏兵,看重的就是義務人堅韌不拔、身體強壯的特點,加之有效的訓練手段,自然根本戰力就會有提升。

其二,戰陣。戚繼光獨創"鴛鴦陣"戰陣

此戰陣將部隊劃分為一個個小團體,進行作戰。在江南丘陵溝壑的地形中,更因為行動方便,長短兼具,攻守皆佳而顯得十分有效,陣法還有許多的變化,例如三三一組的「三才陣」,其靈活、有效、注重整體的特點盡顯,而到了後期更有火器的輔助,在那個的時代,可以說已經是很完備的陣法了。

其三、裝備。不僅僅是後期火器的加入,戚繼光還對武器裝備有改良和發明。首先是刀,眾所周知就鋼材和煉製技術而言,明朝和倭寇的武器裝備就有差距(雖然倭寇也不完全是日本人和日本刀),戚繼光對於軍刀有所改良,百科上說「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寬度的縮小,刀尖帶有一個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間起一條鎬線,刀背也有一條棟線,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採用削棟,減輕刀刃整體重量但是不減少刀刃的強度。」,而除此以外也有新發明,「刺倭利器」狼筅,就針對於倭刀,保持距離的同時,通過竹子的長度,加之槍頭、毒藥,對敵人進行殺傷

還對部分火器作出改良和發明,據不完全考究表示,當時的火炮、地雷等火器也已經有運用。在後勤方面也有突出表現,「光餅」作為一種方便的攜帶糧,大大減少了一日三餐的行軍消耗,每人自行攜帶,只需腸帶和水就能完成一頓伙食,對行軍帶來極大幫助。最後就是支持了。戚繼光不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家,也有政治頭腦,加上當時的上層人物的支持,吳時來,老領導譚綸,首輔張居正等等,無不是大力支持,對於戚家軍的南征北伐的輝煌戰績,可謂是有重大貢獻,當然了,為將士們趕製後勤裝備光餅的江南百姓,也是其中強大的助力。

綜上,戚家軍不一定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部隊或是最強的部隊,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已是十分不易,南征倭寇,北征蒙古也表明了這支部隊的全面性和穩定性。當然也是時勢造英雄,時勢造部隊,這支為明朝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國防還是作出過突出貢獻的部隊,我想應該是這裡該提一提的。

(部分參考百科,部分記憶,有錯誤往指正,非專業人員,不喜輕噴)


1、唐朝時的沙陀人。極品僱傭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2,宋之後的女真人(金),特別是野人女真。時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3,白甲軍,樓上有了不多說。

4,歸義軍。列它,只是為了那根漢族風骨。


1漢代虎賁軍

2三國魏虎豹騎

3唐代玄甲軍

4宋岳家軍

5明戚家軍

6明俞家軍

7明車軍

8明遼東鐵騎+關寧鐵騎

9明朝鮮李舜臣的水軍(我知道題目說中國 可我手打出來之後才看到的 捨不得刪了)

——名單來自明朝那些事兒

歷史白痴表示前4個都是書里提了一句 我只能把書里介紹的5678做一些簡略搬運…以下內容全部來自明朝那些事兒,完全非原創,非常對不起…要是有抄錯的地方,一定告訴我,我去改
… 個別詳細的描述完全是因為書里寫的詳細

5 戚家軍(詳細資料

watson ike

寫的好專業好詳細的 大家可以去看啊)

統帥將領:戚繼光 吳惟忠

士兵來源:浙江義烏(對 你沒看錯 )

作戰基本陣法:鴛鴦陣

作戰指導書籍:孫子兵法

作戰經驗總結書籍:紀效新書

作戰對象:倭寇

光榮戰績:第一代戚家軍--嘉靖年間打搶劫浙江福建虐倭寇

第二代戚家軍--萬曆年間打入侵朝鮮的日軍

6 俞家軍

統帥將領:俞大猷

士兵來源:廣西土狼兵

作戰指導書籍:易經(你沒看錯 )

作戰對象:嘉靖年間打劫浙江福建的倭寇

7車軍

統帥將領:劉顯
劉綎 (這是父子)

士兵來源:四川人

作戰特點:混合部隊,步兵 騎兵 火槍兵 大車(具體戰法--每逢出戰 騎兵先行 步兵和火槍兵推著大車前進,敵人出現,即迅速將大車圍城圓圈,組成車陣,火槍兵以此為屏障,用火槍對敵發動齊射,完成第一波攻擊 待敵銳氣盡時,發動騎兵由車陣內衝擊,擊垮敵陣,步兵出擊,追殲敵軍)

光榮戰績:
平緬甸,平羅雄(廣西土匪叛亂),平倭兵,平播酋,平倮人

8 明遼東鐵騎+關寧鐵騎

萬曆那會叫遼東鐵騎 後來變成了關寧鐵騎馬 而且直到明朝滅亡換了清朝這個關寧鐵騎還在

統帥將領:李成梁 李如松 孫承宗 袁崇渙 祖大壽 吳襄 吳三桂 等

作戰對象:(遼)蒙古騎兵 豐臣秀吉 (關)滿清騎兵

作戰指導書籍:
紀效新書 (對 就是戚繼光寫的那本 徐文長去給李成梁當私塾先生教李如松的 時候帶過去的)

光榮戰績:李成梁--和蒙古騎兵對打可不可以不寫

書里對方貌似實在沒有什麼有名的將領 而且經過明中期的封貢互市大家打架不怎麼頻繁了 即便搶劫也沒有出現土木堡之變啊 于謙北京保衛戰這麼令人燃燒的劇情了

李如松 麻貴--和豐臣秀吉打

其實我標題黨了 他沒有真的出現在戰場上 而且我大明和朝鮮打完之前丫就掛了 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的秀吉決定通過進攻朝鮮繼而攻佔我大明 棒子太廢 一擊即潰 棒子皇帝申請來我大明避難並表示不樂意再回朝鮮 然後我大明出手小幫了一下棒子

實質是和小西行長 加藤清正 黑田長政 小早川隆景 長島津義弘等一眾打。 最重大的戰役是平壤戰役 薛山戰役

孫承宗--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沒有之一)我個人看明朝那些事兒的感覺是關寧鐵騎在和滿清對打的時候,砍人技能雖然依然很厲害 但是重大勝利基本還是以孫老師之前制定的砌牆頭的戰略部署為依託的。

9 李舜臣的水軍

雖然我8里寫棒子特別廢 但是李舜臣這個我覺得可以算特種部隊,因為人家有特別厲害的武器:龜船。又叫烏龜鐵艦,船隻整體從船身到船頂,都有鐵甲覆蓋,全封閉結構,士兵進入船隻,如同進入籠子。龜船四周分布七十多個火槍口,用來對外發射火槍,從遠處打擊敵人。船隻前後,裝有特別鋒利的撞桿,用來攻擊敵船。船首帶有大口徑火炮,同時配有模仿章魚的煙幕彈,追擊敵船時龜首可以發射炮彈,如果形勢不妙,龜首釋放煙霧彈掩護部隊撤退。船身周圍設置了無數鐵鉤、鐵釘。

光榮戰績:以玉浦海為代表的一系列水站。

其實 我覺得搞諜報工作也算軍隊系統吧…所以錦衣衛 東廠 西廠 算不?


這個必須要提戚家軍。

一方面覺得戚家軍很些有現代軍隊的特點,注重部隊訓練和多兵種的協同作戰;一方面認為,戚家軍在南方抗倭的戰爭,現在看來仍然是嚴格意義上的反侵略戰爭。

明朝倭患嚴重,從遼東半島到山東半島,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都有倭寇到處劫掠,不但最富庶的蘇州揚州一帶受到侵犯,最嚴重時還曾打到明朝原都城南京城下。在戚繼光之前,明朝軍隊根本無能為力,防,防不住;打,打不過;追,不敢追。人數眾多也只能看著和挨打。

但是,戚家軍和俞大猷等將領的努力徹底扭轉了這種局面。當倭寇入侵浙江的時候,在台州地區,戚繼光的軍隊九戰九勝,把浙江地區的倭寇消滅光了。之後被借調到福建,把福建地區的倭寇也消滅了。他和俞大猷等將領經過十年左右的努力,徹底解決了倭寇問題。

在南方抗倭期間,正牌戚家軍不過三四千人,但面對同樣數量的敵人,戚家軍每次都能保證在己方几乎無人傷亡的情況下擊潰敵人;數量少就全殲,面對一兩萬人的倭寇,也能有勝無敗,以極少的代價取得完全的勝利。

個人認為戚繼光在軍事上的貢獻主要是:1.帶兵將領自己選兵,真正「練」兵。戚家軍一方面在選,選老實聽話的義烏礦工;一方面在練,習陣法,練武器,樹軍紀,提士氣。2.繼承和發展了陣法,方陣單位小,機動靈活,富於變化,適應在沿海灘涂等地對倭寇作戰。3.多兵種、多武器協同作戰,注意武器的實用性、先進性。(後兩點的具體表現在守衛北方邊境時有很大發展變化)

(大學期間寫過戚繼光軍事思想的論文,現在憑記憶只能寫這麼多,有空的話,再盡量完善吧。)


明末三大軍:關寧鐵騎——孫承宗、袁崇煥;秦兵——孫傳庭;天雄軍——盧象升


紅軍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陳慶之七千白衣軍橫掃宛洛之間~


補一個白馬義從吧,雖然只能打打烏桓,沒有虎一輩子,可三千人全是白馬,公孫瓚的高富帥護衛隊啊,印象蠻深的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滿清的八旗軍正面交鋒(明末三大軍)。

「關」是指山海關,「寧」指寧遠,山海關、寧遠、錦州等遼土是大明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孫承宗力主「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因此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滿桂、趙率教等一大批遼將。

明末三大軍分別為:關寧鐵騎——祖大壽;秦兵——孫傳庭;天雄軍——盧象升。其名稱是後人所加。

史料記載

關寧鐵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精銳部隊,是歷代騎兵中的強

明朝關寧鐵騎

悍軍隊之一。關寧鐵騎與三國曹魏的騎兵方隊;漢武帝的重裝騎兵;唐太宗李世民的」玄皂騎兵」;岳飛的「背嵬軍」,共同記載於歷史典籍。明朝的多種書籍中記載了關寧鐵騎的作戰歷程;《明季北略》中明文提到,三桂手下有「關寧鐵騎」數千,皆敢戰,建州為之懼。關寧鐵騎全部使用當時最先進之三眼神銃,極為強悍。這種武器全身帶刺,即可遠戰,也可近戰當狼牙棒使。

史籍求證

翻閱的史籍中,吳偉業在清順治九年成書的《綏寇紀略》中明

?

關寧鐵騎

文使用「關寧鐵騎」這四個字。但是依據當時的輿論傾向,「關寧鐵騎」不大可能是指袁崇煥訓練的騎兵,而有可能是戚繼光抗倭之兵中的一個分支。袁崇煥當時有「投敵叛國」之嫌,直到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人根據《清太宗實錄》編寫《明史》時,乾隆下詔為袁崇煥翻案,而這時已經是150年後了。而《綏寇紀略》成書於順治九年,此外《 太宗實錄 》六十八卷,吳偉業本人沒有參與《 太宗實錄 》的編纂,不可能有機會提前知道內幕,所以他本人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為袁家軍歌功頌德。

根據《綏寇紀略》明確指出所謂「關寧鐵騎」指的就是祖大壽的家將入關所帶的軍隊。 祖寬(胡人,見明史)是祖大壽的家僕,祖大樂是祖大壽的堂弟。此兩人攜家將部隊入關清繳農民軍。

根據《明季北略》明確記載祖大壽組織家丁,形成一支善戰的部隊。《明季北略》明確給出了關寧鐵騎的定義:「鐵騎者,山北近河北、山西、遼陽人,俱控弦習戰之士。」可見家丁中的來路是比較複雜的,多是弓騎的戰士。

同時《明季北略》里說吳三桂也有一支」關寧鐵騎「。考慮祖大壽與吳三桂的關係(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吳三桂之父吳襄是祖大壽的部下),這是同一支部隊。談遷的《國槯》參考了《綏寇紀略》等書,這裡談遷稱之為」關遼鐵騎「,同樣指出是漢人組成。

《明史》中介紹遼東將領尤世威中,也有這麼一段:「七年命偕寧遠總兵官吳襄馳援宣府。坐擁兵不進,褫職論戍。未行,會流賊躪河南,詔世威充為事官,與副將張外嘉統關門鐵騎五千往剿。」與《綏寇紀略》《明季北略》,經查詢史料確定,此為楊嗣昌崇禎四年任山永巡撫時在山海關所編練的關門鐵騎營。與傳聞中的關寧鐵騎無關。

所謂鐵騎,不外乎兩種解釋:1 披掛鐵甲的戰馬的騎兵,2 借指精銳的騎兵。因祖大壽和吳三桂的兵屬於關寧軍,才稱其為「關寧鐵騎」。 這與傳聞中的鐵血軍團沒什麼關係,可證傳聞為假。

而關寧鐵騎也並非為孫承宗所編練,根據熹宗實錄,天啟六年袁崇煥上書遼鎮軍編製,依然沿用孫承宗所額定的編製,並沒有關寧鐵騎。到天啟七年,戶部尚書郭允厚疏言:"關門內外兵馬自樞輔裁定,而後連匠役雜兵一萬一千三百八十一員名在內共一十萬七千三員名馬騾五萬三千八百五十二匹頭 。」又一次證明關寧軍依然是孫承宗所定編製。

根據《明檔》記載,崇禎元年三月前後,有約十萬眾蒙古部落歸順明廷,被時任遼撫安置在錦州附近,遼鎮將領即從中招募大批精壯善戰之夷人充做家丁,時錦州總兵祖大壽更直接將部分蒙古人整編為降夷左右營,以蒙古部落首領為將,成為了祖大壽直屬指揮的一直精銳軍隊,人數約三千人左右。

關寧鐵騎也並非袁崇煥所編練,袁崇煥被任命薊遼督師是崇禎元年四月,七月入都見皇帝,後面一直忙著平兵變,策劃殺毛文龍,然後就是己巳之變被捕下獄。短短一年多時間並未來得及對關寧軍做出變動。梁啟超《袁崇煥傳》與金庸所著《袁崇煥評傳》也均無關寧鐵騎的記載。

袁崇煥下獄後,祖大壽成為了遼軍方面的軍事首腦,任遼鎮總兵官。從此,以祖大壽為首的以降夷為主要戰力的祖家軍跨上了主導明代遼東十數年的歷史舞台。隨著崇禎八年,祖家軍的將領祖寬、祖大樂帶以降夷家丁為主的部隊入關剿匪,祖家軍的善戰之名即在關內傳開,至崇禎九年,有人開始以「關寧鐵騎」稱呼祖大壽所領的以家丁為主力的祖家軍。

吳三桂其父為吳襄,與祖大壽是姻親關係,也屬於祖大壽軍事家族內的一員。當祖大壽於松錦之戰投降於皇太極後,吳三桂即成為祖家軍在明朝遼軍方面的代表。其麾下三千家丁也成為其所依賴的重要戰力。

綜上,歷史上真實的關寧鐵騎實為祖大壽為首,以家丁為主要戰鬥力的一隻家族化的軍隊。因大凌河之戰與松錦之戰,祖氏家族大部降清,這隻軍隊也得以為清廷所用,成為了漢八旗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沿革

明末,在練兵的問題上,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袁崇煥將

關寧鐵騎作戰場景

這些客兵歸納為「南(江南〕兵脆弱」。說到最後,還是民風剽悍,有切身

?

關寧鐵騎

利害關係,而且多善騎馬的遼人最適於守遼土。因此,孫承宗與袁崇煥在歸附的十餘萬遼民(流民,一般與後金有深仇大恨)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借著寧遠大捷後明軍士氣有所回升,開始敢於與後金軍騎兵作戰的機會,袁崇煥苦練出了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這支部隊後來被人們稱作 「關寧鐵騎」,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清的八旗軍正面交鋒(明末三大軍:關寧鐵騎——孫承宗,袁崇煥;秦兵——孫傳庭;天雄軍——盧象升)

北京之戰的硝煙剛剛散盡,崇禎皇帝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北京城外的關寧鐵騎帶著一身的血跡返回關外。清軍先是在盧溝橋殲滅明軍7000餘人,又在永定門外擊潰滿桂等人率領的40000餘人,全殲山海關援軍4000人。此時北京城外的明軍全軍覆沒,已無再戰之兵。崇禎想起了關寧鐵騎。但祖大壽此時接到調令卻按兵不動。崇禎無奈,便讓在獄中的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祖大壽這才帶著關寧鐵騎再次入關勤王。皇太極得知關寧鐵騎出兵入關,立即撤兵,留下了由堂兄阿敏指揮的重兵守衛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可是,令皇太極極為吃驚與震怒的是,他前腳回到盛京,阿敏後腳就跟著回來了——自此開始,在數日之內將阿敏軍全部擊潰,盡復關內四城,史稱「遵永大捷」。關寧鐵騎如此善戰,而且連皇帝的命令都敢不聽,只聽袁崇煥的,這讓崇禎更加不安。「遵永大捷」後,北京警報解除,崇禎立刻下令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同時將關寧鐵騎一分為三,一部分歸祖大壽指揮,一部分歸吳三桂指揮,還有一部分被調進關內,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不久,祖大壽率領的關寧鐵騎在與李自成的作戰中全軍覆滅,只剩下吳三桂所部碩果僅存。

一戰成名

明天啟七年5月,皇太極領著百戰精兵來到寧遠城下,在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剛剛登基不久的皇太極面對寧遠城,心情很是複雜。當年,父親努爾哈赤就是在這寧遠城下,被炮火轟成重傷,不治而亡。所以,皇太極這次有備而來,就是要打下寧遠,為努爾哈赤報仇雪恨!

  三聲號炮響起,數萬八旗騎兵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寧遠城下衝去。戰鼓咚咚,馬刀閃閃,喊聲震天。

  明軍還是延續以往的戰法,在城上用大炮轟擊。一排又一排的八旗兵在炮火中倒下去,人仰馬翻,血肉橫飛。皇太極面無表情,堅定地一揮手,八旗軍冒著炮火繼續衝擊。為了這場勝利,他已經研究過明軍的戰法,他知道,只要衝過這片開闊地,一旦進入炮火的死角,就是八旗軍的天下了。

  然而,隨後發生的事情把皇太極嚇愣了,也讓八旗軍的將領們驚呆了。大炮仍在城上轟擊,炮火硝煙中卻殺出一支幾萬人的馬隊,馬上士兵手持三眼鐵銃,離八旗軍百八十米就開始射擊,鉛彈如狂風般向八旗軍掃來。八旗軍還沒等明白過來,明軍已經衝到近前,把三眼鐵銃調過來,掄起如鐵鎚似的槍把便向後金軍頭上砸來。

  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了中午,八旗軍的屍體鋪滿了曠野,寧遠城外血流成河。眼見著傷亡越來越大,皇太極只好下令撤軍。

  戰後,皇太極才知道,這支兇猛異常的部隊就是袁崇煥新組建的關寧鐵騎。

九千鐵騎守北京

有了這支鐵騎駐守在寧遠,八旗軍再也沒敢進犯。崇禎二年秋,皇太極避開關寧鐵騎,率軍繞道蒙古草原,於10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毫無準備而且剛剛才因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在如狼似虎的八旗軍衝擊下,頃刻間土崩瓦解。30日,清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

  袁崇煥得知後大驚失色,要是皇太極攻進北京城,北宋徽欽二帝被金軍掠走的那一幕可就重演了!時間緊迫,袁崇煥再次想到了手中的關寧鐵騎。命令離北京最近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帶領4000輕騎立刻出發,急援遵化;自己親率九千鐵騎隨後跟進。

  然而,出乎袁崇煥意料的是,趙率教領軍趕到之前,遵化已經陷落,趙軍於城外幾十里處中伏,全軍殉國,趙率教英勇戰死!

  隨後跟進的袁崇煥得知凶訊後,下令,人不下鞍,馬不停蹄,全軍轉向薊州,一定要把清軍攔截在薊州。

  九千關寧鐵騎趕到薊州時,狡猾的皇太極卻已帶領軍隊繞開薊州向通州進發。通州離北京只有四十里,是京師的門戶,容不得半點閃失。袁崇煥又率領鐵騎來到通州,剛剛駐紮下,得知八旗軍已開往北京城。就這樣,袁崇煥率關寧鐵騎,追著八旗軍的屁股,在京畿之地疲於奔命。待趕到北京城下時,已是人困馬乏,有的戰士累得連刀都拿不起來了。

  皇太極要的就是這樣的結果,他採取拖兵之計,先把關寧鐵騎累垮,然後再在北京城下,當著明朝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全殲關寧鐵騎。

  清晨,關寧鐵騎與八旗軍在北京城下拉開陣勢,這決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一邊是皇太極親自指揮的數萬八旗大軍,兵精糧足;另一邊,則是袁崇煥和他的疲憊之師關寧鐵騎,人數只有九千!

  袁崇煥深知此戰關係到明朝的存亡,他的戰前動員很簡單,也很有煽動性:「我們的身後是什麼? 」士兵回答:「是北京,是皇帝! 」袁崇煥說:「還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兄弟姐妹,如果不想讓他們落到韃子兵手裡,成為他們的奴隸,我們應該怎麼辦? 」士兵揮動手中的刀槍大聲喊:「殺死他們,殺死他們! 」喊聲如雷,聲震原野。

  此時,皇太極正在調兵遣將,他認為,關寧鐵騎不過萬人,肯定採取守勢。他準備調集全部人馬,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衝垮關寧鐵騎,拿下北京城。卻沒有想到,袁崇煥竟然乘他們調動之時,率軍突然發起衝擊。九千騎兵一人一支三眼銃,密集的彈雨猛烈地向還沒做好準備的八旗軍掃去。清兵猝不及防,隊伍馬上被沖得七零八落。

  經過四個時辰的激戰,八旗軍終於支撐不住開始退卻。皇太極再一次敗在關寧鐵騎手下。

  九千關寧鐵騎打敗了數萬的八旗軍,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大明王朝因此而延續十多年。

戰史

初戰告捷

天啟7年5月6日,剛剛征討過朝鮮的後金匪軍在後金大汗的親自指揮下向西進發了。匪首皇太極相信,那次寧遠的失利主要是過於輕敵,缺乏攻堅的準備,而只要準備充分,城池並不是堅不可摧的。就算打寧遠比較困難,要攻剛築不久的錦州應該還是可以的吧。5月12日清晨,後金軍從西,北兩面發起了對錦州城的總攻.馬步軍對城垣輪番進行攻擊,後金兵們拖著盾車雲梯冒著炮火直向城下衝去.趙率教,左輔,朱梅和監軍太監紀用均身披甲胄,冒著後金軍雨一般的箭矢親臨督戰,指揮將士拼力射打.(表現這麼好的監軍太監在當時可真是稀罕物啊!),連攻3日,後金軍死傷無數,卻毫無進展,皇太極無奈撤軍,繞過錦州,直接攻打寧遠。28日黎明,後金軍先鋒出現在寧遠城北崗。很快,持各色軍旗的後金大軍沿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 令後金軍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大批明軍整隊開出寧遠城外,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出西門;副將尤世威出東門。與滿桂,祖大壽等指揮的援錦兵馬一起,明軍沿著早已挖好的深壕內側列車營駐紮。皇太極帶領弟弟阿濟格和戈什哈們一馬當先沖了出去。數萬八旗騎兵直向寧遠城下衝去...... "轟!"隨著一聲炮響,明軍各種火器一齊發射。城下的車營 都司李春華指揮明軍使用「紅夷」(可能是紅衣大炮的較小 型仿製品〕「木龍虎」「滅虜」等諸般火器「齊力攻打」。而威力更加巨大的則是城上袁崇煥親自指揮的紅衣大炮。 一排又一排的後金騎兵倒了下去,但後面的還在不斷衝上來。慢慢的,後金軍就要衝到明軍的戰壕了。皇太極等待著看到明軍在後金鐵騎面前潰逃的熟悉的那一幕。然而,明軍並沒有潰逃,而是在手持紅旗的滿桂的指揮下迎頭沖了上來。大批的明軍騎兵從戰車後面衝出來,與剛殺到的後金軍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而明軍的火力也並沒有因為肉搏戰的開始而減弱,炮手抬高炮口,對準後金軍的中軍和後隊繼續猛烈轟擊。戰鬥很快的進入了白熱化,前沿的明軍和後金軍騎兵在拚死廝殺,而後金軍的後隊則在明軍炮火之下大批大批白白的傷亡。八旗將士們不顧一切的冒死猛攻,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們,只要突破了前面明軍的阻攔,立刻就可以消滅明軍城下的火器。接著就可以跟著潰退的明軍衝進寧遠城去 ,可是不論後金軍怎樣衝擊,明軍卻始終死戰不退。他們遇見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明軍,他們是袁崇煥手下的關寧鐵騎!雙方的傷亡都相當慘重。在混戰中,滿桂身中數箭,他和尤世威的坐騎均被射死。而後金軍損失更大,皇太極的叔伯弟弟濟爾哈朗,大貝勒代善的兩個兒子薩哈瞵和瓦克達也都負了重傷,戰將覺羅拜山,巴希等被射死!明軍和後金軍的屍體鋪滿了寧遠城外的曠野。激戰從早晨持續到了中午,後金軍傷亡越來越大,但勝利仍然是那麼遙遠!皇太極接到剛剛從錦州送來的急報,那裡面報告了趙率教乘後金軍主力離開的機會,突然大開城門衝殺出來,攻入後金營中,大量殺傷後金軍之後又迅速撤入城中。皇太極再次無奈撤軍。關寧鐵騎首戰告捷,在寧遠城下的戰鬥中,成長起來的以騎兵——"關寧鐵騎"為核心的明軍開始敢於跟後金軍打野戰了!雖然是有寧遠城上炮火的支援,雖然明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士多死",但畢竟明軍敢於刀對刀,槍對槍的幹了,而且還取得了勝利,這是前所未有的奇蹟! 袁崇煥說:「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拚命,不知有夷之 兇狠剽悍......人人敢死,大小數十戰,解圍而去,誠數千年未有之武功也」這數千年雖未免有些誇張,但還是說出了寧錦大捷的重要意義.關寧鐵騎的威名打出來了!繼續依城 而戰,這樣發展下去,再過幾年就可以跟後金軍真正的爭雄於疆場了。

再揚威名

3年之後,崇禎2年秋,皇太極避開了堅固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於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成千上萬的後金兵如潮水般向長城涌去。毫無準備而且剛剛才因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幾乎立刻土崩瓦解,當年戚繼光苦心經營數十載的防線一夜之間化為烏有。26日,濟爾哈朗,岳托指揮的右翼4旗軍與右翼科爾沁蒙古軍突破大安口入塞,半日間殲明軍5營..阿巴泰,阿濟格指揮的左翼4旗軍和左翼科爾沁蒙古軍破龍井關入塞,斬明副將易愛。27日,皇太極親自統領的主力軍克紅山口入塞。30日,後金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 對於明朝君臣來說這無疑是個晴空霹靂。消息傳來的時候,即使是袁崇煥也不免大驚失色.但他立刻作出了一系列決策: 防區最*近薊鎮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領4000輕騎立刻出發,急援遵化. 幾個時辰之後,袁崇煥親率副總兵張弘漠,參將張存仁,游擊曹文詔等人帶領緊急動員起來的部隊進關。第二天,總兵祖大壽負責指揮參將王承胤等人率領關寧大軍主力前往接應。經過袁崇煥等人多年苦心經營的關寧鐵騎的素質今天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督師 大人軍令一到,十幾萬將士無不凜遵。從山海關到寧遠,錦州的無數座軍營幾乎同時忙碌起來,雖然大家心中都感到震驚,但基本上還能做到忙而不亂。山海關 南門整夜都有軍隊源源不斷的開向關內.只不過一天多的工夫,幾萬軍隊就完成了動員,開向前線,轄地數百里的大軍區整個進入了戒備狀態. 袁崇煥很清楚,趙率教的那4000輕騎是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數萬八旗大軍的.他也不指望能那樣,他所希望的是趙率教能夠搶在城破之前馳入遵化.只要有趙率教這樣善守的名將主持,再加上4000精兵,像遵化那樣的堅城是完全可以守得住的。可是在趙率教軍趕到前遵化已經陷落,趙軍於城外幾十里處中伏,全軍殉國,趙率教英勇戰死!袁崇煥和他的幾千精騎就已經連續趕了2天2夜的路.在350里的急行軍中,即使是他親自精選的9000最精銳的騎兵也有4000人掉了隊,但還是在十一月丁酉日(12月30日)晚趕到了北京城下。清晨,兩軍在廣渠門外擺開了戰場。一邊,是皇太極親自指揮的數萬八旗大軍,而另一邊,則是袁崇煥和他的5000關寧鐵騎!關寧鐵騎分為3個部分,祖大壽陣於南,王承允陣於西南,袁崇煥親率標營陣於西。三軍互為犄角之勢。明軍剛剛立陣完畢,後金騎兵就壓了過來!皇太極已經知道對手是遼軍了.這個消息一度使他十分緊張,不過他很快斷定這決不可能是遼軍的主力而且指望不上城中的炮火支援。 一鼓作氣,先把這支明軍消滅了再說!為了謹慎起見,他投入了手頭幾乎所有的兵力,打算一個時辰就把他們乾淨利落的全部消滅.也給城上的其他人看看,頑抗的結果是什麼!一個時辰過去了,兩個時辰過去了,雖然敵人早已成了八旗大軍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小小孤島,但無論怎樣的驚濤駭浪都無法將這個彈丸小島淹沒!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他最器重的精兵驍將都上去了,可他所等待的捷報卻始中沒有傳來! 就在這時關寧鐵騎的4000掉隊人馬趕到,在後金軍的側後方發起猛烈衝擊,兩面鐵騎的夾擊下,後金軍最終陷入了無可救藥的混亂之中.如果我們早生三百多年,並且有幸站在此時的北京城頭上的話,一幅極其奇特的畫面將展現在我們面前——漫山遍野的後金軍在狼狽潰逃,而在他們後面緊追不捨的只有區區幾千關寧鐵騎,終於關寧鐵騎取得歷史性的大捷。

沒落也強悍

關寧鐵騎在吳三桂的反動統治下,幫助清軍佔領了北京。後來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徹底擊敗農民軍,隨後又協助吳三桂反清,一度幾近將清朝推翻,康熙喪失了50萬軍隊。

隨著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被平息,曾經威名赫赫的關寧鐵騎終於在炮火硝煙中歸於沉寂。

  由於關寧鐵騎歸袁崇煥指揮過,所以明朝對這支部隊的記載只是輕描淡寫。清朝立國之後,由於關寧鐵騎曾是八旗軍的死敵,且最後又助紂為虐,參與吳三桂的反叛,所以,清朝的記載也是能貶則貶。這種「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境遇,使關寧鐵騎在後人的眼中,印象一直模糊不清。

  2008年6月,中國發展出版社推出《歷史上的十大軍團》一書,關寧鐵騎與戰國時期趙國的李牧騎兵兵團、秦國的王翦兵團、西漢韓信軍團、漢武帝時的霍去病軍團、南朝時期梁武帝手下的陳慶七千白袍軍、南宋岳家軍、成吉思汗怯薛軍、明朝常遇春兵團、大清八旗軍等,同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常勝軍團,關寧鐵騎終於在蒙塵數百年後得以正名。

關寧騎兵是明朝統治者學習先進軍事產業的一次嘗試。話說天啟年間,兵部尚書王在晉主持遼東戰事,當時正值廣寧大敗,遼東官軍已是全線崩潰,各個膽寒。王在晉勘察前線之後,認為朝廷邊軍已不堪再戰,縱然僥倖收復廣寧,也無力堅守。而且國家財力疲敝,根本無法與建奴長久對峙,於是主張盡數放棄遼東、遼西,以長城為邊境,重修山海關作為最後防線,只以水師騷擾建奴腹地,如此便可大大減少軍費開銷,所需工程費用總共亦不過一百萬兩銀子。

但當朝諸公皆以為,王在晉不謀劃恢復遼東失地,反而還要再丟棄遼西,實在怯懦無用,於是將其罷免,改由帝師孫承宗督師遼東。孫承宗倒是一心想要打回遼陽和瀋陽,收復遼東,但朝廷官軍在野戰之中實在打不過後金,便想出一條堡壘計,在山海關外大興土木,不斷往東修堡壘。建奴來了,軍民就縮進堡壘堅守,建奴退去,就再往前繼續修新的堡壘,一邊挺進一邊施工,最後把堡壘修到瀋陽為止。

  此策如果用在永樂、嘉靖年間,國家財計充裕之時,或許倒也可行。然而自從天啟年間以來,天下災荒頻繁,賦稅難以征齊,戶部銀庫早已入不敷出。孫承宗為了推行堡壘戰術,在遼西集結十餘萬大軍,還要修堡壘、鑄火炮、囤積糧秣,卻依然無力主動出擊,反而每逢野戰必敗,未能收復一寸失地,不能遣散大軍休養生息,軍費開銷自然也降不下來,還白白送給了後金大筆的糧草、兵器、馬匹和餉銀。而且每一次女真兵來襲,摧毀沿途各堡壘之後,官軍還得再一次重修,於是朝廷又要拿出一大筆的工程開銷。

  結果,朝廷在遼西關寧軍身上每年花費的軍餉,居然高達五六百萬兩白銀之多,而之前朝廷戶部的歲入,也不過每年四百萬兩上下,戶部很快就開始哭爹叫娘。孫閣老看看似乎不行,於是又想要自力更生,在遼西屯田,但遼西之地能夠收穫的糧秣賦稅,摺合白銀只有十五萬兩。而且在關外屯田的話,如果關寧軍無法在野戰之中擊敗建奴,沒辦法阻止敵軍劫掠,那麼你這些屯田裡的莊稼就等於是為女真人種的。

  這般入不敷出之下,朝廷不得不一再加征遼餉,搞得天下人心惶惶,可是依然無法彌補這個無底洞。由於在遼東要修築這麼多堡壘,工程用度太大,朝廷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於是西北各鎮的糧餉長期欠發,導致山陝邊軍嘩變,西北流寇橫行之勢遂不可遏止。而中原、山東也是不堪重負,民變蜂起。無論大凌河之戰勝負如何,只要孫承宗靡費巨萬的堡壘計不改,以朝廷財力之窘迫,遲早要被活活拖垮。

以上大部分脫胎於(明朝那些事兒),怕各位知友猛擊,故而匿名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說幾個三國的:

高順的陷陣營

麴義的先登死士

陳到的白耳兵

諸葛亮的無當飛軍

曹操的虎豹騎

馬超的西涼鐵騎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

陶謙的丹陽兵


先這麼數過來吧

戰國開始階段魏在吳起的訓練下形成的魏武卒,強盛一時;而後秦國衛鞅變法,秦軍強盛一直橫貫至戰國結束,幾乎未有正面爭雄者;中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軍戰力大增,真正當時軍事上正面能對抗秦軍的也就是趙軍了。

西漢,尤其劉徹那段名將如雲,軍隊遠擊匈奴、塞外爭雄,肯定是雄師了,應該算是綜合實力極高的一個階段

漢末先有董卓的西涼軍、後有曹魏的虎豹騎、青州兵,三國大家看的多了,就不贅述了

晉應該也就謝安的北府兵值得一提吧,淝水之戰確實值得誇耀,而且這支部隊一直相傳,後來甚至是劉裕起家資本

大唐是另一個高峰吧,從立國之初李唐就多有胡人混居,軍隊組成複雜,戰力也及其強悍。唐朝對外戰爭多,從突厥達到吐蕃,有唐一代主動出擊、自衛防守,與這些外族不知打了多少仗。可以說各個時期都是名將如雲,留下許多傳奇故事

宋朝,給宋平個反,其實宋初軍隊也是十分強大的,從梁唐晉漢周的政權一路過來,講的就是誰的拳頭大誰牛,大家都十分重視對軍隊建設。尤其自柴榮始,第一次與契丹野戰爭雄、第一次勝利,奠定了中原軍隊對外族的信心。可惜,柴榮、趙匡胤兩世積累,最後全敗在趙光義的高粱河了,自此之後宋朝軍隊幾無野戰之利。


涼州兵,董卓李傕郭汜


在羅藝將軍管轄下的特種部隊燕雲十八騎面前,爾就等著收屍吧。。


成祖朱棣靖難時的朵顏三衛


白袍軍


後漢 西園軍 產生了袁紹 曹操

東晉 北府軍 產生了劉裕

後周 禁軍 產生了趙匡胤

關寧軍 產生了袁崇煥 吳三桂


南朝之北府兵


推薦閱讀:

為什麼漢族的民族服飾漢服不受到重視?
中國古代和歐洲有哪些有趣的交流?
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古代中國是不是總是領先於世界?
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什麼把耶律大石的西遼國直接忽略了?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