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卻不能」,這句話什麼意思?
來自@腐生
謝邀。
一切智慧,其實都可以歸納為:
對尚未被歸納為知識的或尚未被自己接受的東西,給出相對準確的判斷。換句話說:
知識是個圈。你知道得越多,圈的半徑越大,你不知道的便越多。而智慧則是另一回事:它使你有能力,去判斷不在你知識圈內的東西。
有些人(非常少)天生有智慧;而更多人則是通過歸納、演繹和總結。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就是獲取知識,思就是從知識里提取智慧。
孔子又最講究舉一反三。舉一反三,不學而能歸納判斷其大概,也就是智慧了。因為到最後,能教授的一切,畢竟還是知識;而歸納推演、觸類旁通,卻只有自己能做到——老師沒法幫你觸類旁通,所以,智慧必須自己來。
孔子的原話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如果你做不到舉一反三,我也不教你了——連孔子這樣循循善誘的老師,都不願意教智慧,因為智慧就是教不會的。兔子我來拯救你!我剝離掉佛法、哲學意義,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解讀下面這句話:
「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卻不能」。Gene Bellinger等人將人類思想的內容分為4類——數據、信息、知識、智慧和理解,並提出了著名的DIKW(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金字塔模型,DIKW Pyramid,如下圖:
(Gene Bellinger (2004) Systems Think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 Emerging Perspectives)可以看出從知識到智慧,是理解為什麼patterns會發生、可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可以對事物進行評價等等。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知識到智慧的轉換,必須對知識進行廣泛深入地實踐檢驗,被人消化吸收,對知識進行分析對比、綜合判斷、創造實踐來創造價值。
(在這裡還有很多文獻並未一一引出,而且沒有直接翻譯原著文獻或者維基百科的內容,而是大致歸納了幾個要點。讀者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查詢)因此,對於知識,可以編碼、可以傳遞、可以轉移,編碼的載體是語言、文字、圖像等等。比如,根據周愛保《認知心理學》,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指「是什麼」的知識,是相對靜止的和不變的刺激信息,可以隨時被提取,也容易被遺忘。陳述性知識包含語義知識和情景知識。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成立的」,我告訴你,你告訴他,這就傳遞了。程序性知識是指「怎麼做」的知識,包括一般領域和特殊領域的程序性知識。比如,「女生如何化妝」這種問題後面的答案。以上兩種知識都很顯而易見可以傳授,無需多言。策略性知識是指「如何學習、如何思維」的知識,也叫元認知。——這個我現學現賣認知心理學,還不太理解,感覺跟智慧有點像,如果有人了解請告訴我。而智慧,需要的是個人通過個人的能力,基於已有的知識,進行對比分析,是個人創造價值的過程。
智慧需要指導實踐,面對具體問題時,結合問題的新情況進行分析而產生新思想,是個人創造的過程,無法傳播。智慧需要觸類旁通,可以從一類事物的知識和規律中了解類推其他的失誤,包括了個人的理解、表達、分析、研究等多重能力,無法傳播。啊好緊張,現學現賣的,要批我請輕拍。
當我們說一個人有智慧的時候,實際上是說這個人視野比較獨特,思維方式比較獨特,觀念比較獨特,然而視野、思維方式、觀念都是可以培養的。
很多人把一些人看待人生與現實的方式看作智慧,其實只是某種人生觀,價值觀罷了;有些人處理問題的方式較有遠見,其實是因為人家想得全面一些,了解的信息多一些罷了;。。。智慧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很多時候我們說一個人有智慧是在他做出事情,說出話之後來評價的;其實處理問題的方式與說的話都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的;也是有一定適用範圍的。準確一點講:智慧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1.觀念,這個與自己接觸過的信息,知識及自己對信息和知識的加工有關;2.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需要你有一定的智商,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有一定眼光;你擁有的信息越全面,見過相似的問題越多,你就越可能找到更優的解決方案。觀念的形成有一定的隨機性,很多時候都分不出高低;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上都是可以學習,通過訓練得到提高的。
所以,你說一個人很有智慧?到底體現在哪裡?
補充:
我為什麼說智慧是不存在的東西,因為當我們說一個人有智慧的時候,都是通過他外在的表現來判斷的,通過某些看起來高明的表現,我們判斷這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卻認為智慧是一個人內在的東西。但我們必須明確:外在的都是可以模仿的;可以模仿當然就可以傳授;內在的,你看不到的東西當然就模仿不了,但既然看不到,你憑什麼說那就是智慧?並且是能分出高低的東西?本來那種內在的東西就沒有表現出來,何來高低之分?並且,我們說一個較有智慧的人是不是在什麼方面都會比智慧較低的人做得好呢?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這就說明了智慧也是需要分領域的;既然分領域,就說明智慧就類似於專業技能,與天分有一定的關係,但大部分都還是可以通過訓練與學習得到提高,當然是可以傳授的。...............................................一樓提到:思想的內容分為4類——數據、信息、知識、智慧和理解
數據,信息,知識的本質都是可以通過載體來傳遞的;而「理解」就是知道相關的因果關係,知道這些知識(信息)與相關知識(信息)之間的關係,或者說知道知識(信息)所處的位置;而這些也都是可以傳授的。智慧,很多人也把它理解為一種創造能力;誰又敢說創造能力不是可以培養,可以傳授的呢?創造就是舊事物的重新組合,你只要傳授他足夠的「舊事情」和「組合的方法」,創造不就來了嗎?只要你不把智慧定義為虛的東西,它就一定是可能傳授的;注意:我們是活在一個「唯物」的世界裡。如果你把智慧定義為像靈魂一類虛的東西,那麼,我們先討論它是否存在,然後再來討論是否能傳授吧。語出黑塞《悉達多》。
「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卻不能」,是說知識是術,術可以學,而智慧是道,道只能悟。
剛翻到讀書時的隨手記:
「活佛講經聖賢傳道,皆是憐憫世人苦難的救世之舉。聽者卻無心——他們但覺,信便能得解脫,於是受持,稱信,各自喜樂。道在他們處,尚不得一成。與其祈求外物救命,不如死心。佛陀證悟後,追隨者眾,但開班授課卻拿不出速成之策——只聽他說:「我今實言告汝:呃,此法不可言說……」
SO,佛如渡河之人,萬人敬仰追隨。然而河終究是要自己渡。過來人的經驗有所幫助,有時卻是不必要的干擾,在一件事自然發生之前,做什麼都是無益的。一番好意,往往適得其反,無心插柳,許得無上清涼。」
……你們造嗎,上文來自我2012年度微博的日常……2013年我大半年都在泡知乎,年度總結是「學會了說人話」,喵。
我可以傳授制刀的方法,但傳授不了何時該用刀害人,何時該用刀救人。
說真的,我還真的分辨不出哪是知識哪是智慧,也不明白智慧為什麼不能傳遞。
我能理解的就是,知識屬於戰術層面,智慧屬於戰略層面。但即使如此,智慧也是可以傳遞的啊。太祖當年的論持久戰屬於戰爭智慧,最後不是被廣為接受了嗎。還有大包圍戰略,彪哥不是也領悟了嗎。說一個人有生活知識和生活智慧,差別在哪裡? 求點撥。說一個人有外交知識,但沒外交智慧,求點撥。有知識沒智慧的人,和有智慧沒知識的人,都是什麼樣的?另外,知乎是不是該改成智乎,高大上而且不能傳遞,豈不成了唯一?個人觀點:知識是前人的智慧,何來不能傳遞之說?如果這裡的「智慧」不包含情商,我覺得可以對題目理解為:因為智慧是思維迴路,思維過程,或者說思維本身。
正好在看劉未鵬的《暗時間》,書里有一章叫《為什麼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專門論述這個問題,這裡有一定理和證明的例子,其中,定理可以理解為知識,對證明的理解就是智慧。「我有一個習慣,看定理必看證明,一個你不明白其證明的定理在我看來比不知道這個定理還要糟糕,因它給你造成一種懂了的錯覺。————在理解一個定理的證明之前,定理對你而言是一堆沒有內在聯繫的詞句,而在理解了證明之後,定理就歸約為它所需的條件加上邏輯,」邏輯「本身就存在你的大腦里,而證明的過程中除了公里和常見定理外,寬泛地說,需要你去記住的,一般來說也只有一個或兩個關鍵的insights。」這是一個樹狀的只是結構,越往上層走,需要記憶的節點就越少。所謂觸類旁通者,其實便是因為他擅長去理解解法背後的更具一般性的東西。」
問題問得充滿了智慧的光芒,不邀自來,試答,供參考~
智慧從哪裡來?
答:語言起來之前。
什麼叫作「語言起來之前」??
語言起來之前,只有「我」。這個「我」,又可以叫作「道」,叫作「空」,「無」,「混沌」,「無名」,「整體」,「上帝」,等等。
語言起來之前,念頭起來之前,萬事萬物渾然一體。
「宇宙大爆炸」之前,只有渾然一體。「宇宙大爆炸」之後,仍然渾然一體,只不過人主觀地將「渾然一體」分成了「可見、可知、可測、可推算」的宇宙,和剩下的「未知」。又主觀地創造出「時間」這個概念。
智慧是什麼?
答:「真相」的一種反映。
智慧來自哪裡?只能來自真相。
語言起來之後,句子就出來了,「我」成為了「我是……」,「我有……」,「我喜歡……」,「我討厭……」,「我愛……」,「我恨……」,「我的比XX的更……(好/不好;多/少……)」。
「句子」們不是實相,「句子」們是「我」在玩兒的一個遊戲,這世界,就像一個超大型的在線遊戲,「渾然一體」在玩兒一個遊戲——體驗它的無數個分身,一個分身是作為「個體」的你,另一個分身是作為「個體」的你,再一個分身是一棵樹,又一個是太陽,是……。
你、我,本來沒有分別,與萬事萬物也沒有分別,本來就只有這一個「渾然一體」,你、我的本質,又或者叫源頭,就是渾然一體,從來沒有分裂過。語言起來時,我們就已經投了生,進入了那一個或者那一串句子所刻畫出來的角色。
角色里沒有真相,因為角色是一個夢。渾然一體才是真相。智慧是真相的反映,智慧只能來自於渾然一體。
那我們要怎麼樣獲得這個智慧,又怎麼樣活在智慧中?
答:回歸到渾然一體的境界。暫時關掉遊戲機,回到坐在椅子上的那個玩家的境界。遊戲機關掉,腦中,世界,暫時一片空白。一片無邊無際的空。智慧於是在此時得以被我們留意到。
智慧不是想出來的,不是書里能看來的,也不是能學來的,智慧就像渾然一體一直在那裡一樣,一直在那裡。只不過你停下來的時候,你的腦中,世界中,出現了一個空間,一個空隙,你允許自己留意到智慧的光芒。於是,彷彿,你得到了智慧。
古往今來,藝術家,作家,發明家們,常常形象地描述那個智慧不期然而至的瞬間。
英文叫「Light Bulb Moment」,我們叫「靈光一現」,「靈感如泉涌」。
美國心靈作者傑克.坎菲爾德,有一天在洗澡的時候,忽然得一靈感,他覺得把他積累的稿子,寄給這家出版社,應該會不錯。他洗完澡就付諸行動,他的第一本書《心靈雞湯》很快出版,不久他收到一張一百萬美金的版稅支票。「雞湯」類的文章在現在也許不再時髦,但是在90年代中期的美國很受歡迎,撫慰了很多人的心靈。
《與神對話》的作者尼爾一度落魄到無家可歸、在街頭露宿的地步,有一天他給「上帝」寫了一封信,他問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放下筆的一瞬間,他感覺好像有衝動要繼續寫。他順應了這個力量,一個尼爾和「上帝」的「對話集」從此誕生,就是後來暢銷美國多年,也被引進國內的《與神對話》。「上帝」對尼爾說,你要讀書,但是智慧不在書里,智慧在字里、行間,的那個間隙。
德國人埃克哈特.托利在29歲一次極度抑鬱時有了開悟體驗,這以後他給自己放了個長達20年的「假期」,靜觀天地,順應自然,20年後,忽有一天他感覺自己必須搬去加拿大,在加拿大又忽有一天感覺自己需要拿起筆來書寫,一個字一個字落在紙上,後來的享譽世界,喚醒無數個的《當下的力量》就這樣誕生了。
美國心理學家海倫.舒曼「聽」到了從內在傳來的訊息,指向真相的心靈奇書《奇蹟課程》從此誕生。
同樣的憑空「接收」來的奇書還有原稿保存在耶魯大學圖書館裡的「賽斯資料」。
二千多年前的《道德經》,現代人仍在讀,不止東方人在讀,西方人也在讀,因為它是在老子在定中悟到的智慧,後人在這個載體的字裡行間,也悟到了自己的智慧。
昨天的報紙今天就過期了。市場上大多數的書過幾年就過時了。這些都是知識。
如果您在問這樣的問題:
「如何堅持自我,獨立思考,有自己的三觀。不被道德觀綁架?」
「如何做一個正確的決定?」
那麼問完問題之後,您是否給你自己一個安靜的時間和空間來接收關於那個答案的靈感?
智慧的靈感總是不期然而至,您的心是否平靜,腦中是否安寧,於是您能接住,能看清,那是一個閃著智慧之光的靈感?
充滿了智慧的書、文字、語言,也只能是指向智慧手指,順著這個手指,您是否給自己一個機會去親身感受智慧本身?
知識就像技術,智慧就像藝術
首先來看一下知識的定義,知識也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實、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它可以是關於理論的,也可以是關於實踐的。知識有很多,圖片,文字,話語都可以承載著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往往是碎片化的。是外源性的,並不強調個體是否會掌握運用。再看一下智慧的定義, 看完智慧的定義,最大的感受是智慧是內源性的。智慧包括了知識體系,而且智慧還是知情意行的高度統一和概括。其中還包括了感知,理解,聯想,辨別,分析等緘默知識,即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真的不能直接能教會的。智慧作為一個知識系統構建和積累過濾精鍊的過程和知情意行多位結合體。然而現在的信息時代知識和信息不可不謂多。但是你積累的有多少?在這方面的知識體系又是怎樣?能運用得又有多少?運用之後的反思和調整,又有誰能教得了呢?有時候老師能做的也有限,至多能把方法論和一般的邏輯思維進行說明。其他的闡述性知識只要你肯花時間,百度,圖書獲取還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什麼都靠別人來教,那麼你作為知識的學習者主體性太差了,依賴性太強了,知識可以存在於主觀之外,而智慧一定是系統地把知識雜糅到知情意行的內顯性的主觀存在。但是智慧的形成一定要在一定的知識積累之上。知識可以傳授,但是智慧就不那麼容易傳授。智慧是想破殼小雞一樣要從內而外的打破。答完本題,才感覺自己專業知識用起來了。-_-#
把生活的各個方面抽象成數據或信息,一個人就是一個決策模型,根據輸入和個人的邏輯模型,在需要判斷的時候給出答案。牛人為什麼牛?其實就是在信息較少的時候能夠給出正確的判斷,通常這被稱作有遠見。本質是模型強大,在同樣的輸入的情況下,牛人的邏輯模型保持著較高的準確度。這就是長期來看牛人能做出比一般人好的判斷,所以通常成為團隊的leader,好比在沙漠的時候他能更好的判斷哪有水源。這個模型,就是智慧。訓練模型的是知識。知識之所以不是模型本身,因為生活本身沒那麼簡單,if then else就行了。模型的質量還取決於天資和積累,積累取決於經歷、時間、努力程度。所以你可以學習知識,這是努力一般可以辦到的事情,但是模型好不好,有沒有別人好,這個取決於很多方面。
形而上學謂之道,形而下學謂之器。
知識是死的,智慧是活的。1+1=2、鴨子的嘴巴是扁的......,這些是知識。
「你去死」,同樣一句話,不同的時候,不同的語氣,說出來,意思不同。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語氣說出來,就是智慧。我是一顆智慧的種子,常年深埋主人的心中。
主人經常澆我一些雜七雜八的知識之水。
但是我從來沒有發過芽。
有人說:無關生智,局外生慧。可是我埋得有點深,主人的知識又太少,濕不到我。
我希望自己好濕好濕,這樣就可以生出好長好粗的慧根,像個擎天的柱子。
只要這樣,我才能在春天,把智慧之樹的毛毛,飄到大江南北,給眾生帶來鼻炎和慧種子。
後來主人像是破落了,經常看一些無字的書。甚至多次到無聲的靜夜裡,去聽驚雷。
飢則食,渴則飲,饑渴的時候,則是去找一些忙碌的白領。
沒過多久,我就覺得眼前一亮,看見了太陽。
我琢磨著,是自己發芽生根長高了。
我很高興,我覺得主人再也不用擔心他兒子的學習了。知識教會你如何看待外在世界的因果關係,智慧教會你如何調整你內心和這個外在世界的關係。
例如,讓你高考如何能得高分的是知識,讓你能在高考失敗後仍能保持樂觀豁達的就是智慧。
知識不能保證你每一次做事都成功,智慧可以讓你每一次都保持豁達。
所以前者可以習得,後者只能靠自己修為。
如同鏡子照物。鏡子污垢生鏽,照出來的都是模糊不清。這是智慧。只能本體下工夫。知識如物品,不是本體,被本體照到。知識再多,也沒有用。都是鏡子外的
我覺得可以做個類比,更容易理解:別人可以教會你和敵人戰鬥的技巧,確很難很難教會你和敵人戰鬥的勇氣。智慧是一個很虛的概念,而知識是可以量化的,所以知識很容易學習,而智慧很難學
It"s all about "How" and "Why".就像高中生多鍛煉的是解題方法,而很少有人去思考為什麼會有這個巧妙的方法/一般的方法呢。我們對於自然的探索當然是從現實出發,尋找普遍規律(當然很有可能是錯的,所以才需要不斷地修正)去不斷解決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一些相似的問題。一般人可能就止於此了,事實上能做到這一步就很不錯了,因為畢竟世上是重複的事情所佔的比重較多。而智者,則會從中汲取到更一般的普適道理,我們姑且把這稱為「哲學」。哲學的發展來源於具體科學,而又能指導具體科學,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其實用心觀察的話很多事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或者說,其實世上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很大一部分都只是冗餘而已,就像有了正交基就能表示無限空間一樣。綜上,所謂知識,就是那些不是那麼抽象的道理,而智慧,更多的應該算「物質是世界的本源「之類的了。所以直接傳授具體內容是相對容易的,但是從具體——抽象——另一個具體就不是可以輕易傳授的了,更多的需要自己的體會。
有些東西只可以被體驗,無法被證明。
品質分類:
智慧 為內 知識 為外為什麼:智慧包含創造、包含自我、包含掌握的知識。完整的講是:強大的自我運用掌握的知識去創造去救贖落難的世界。知識包含的是已有的顯現的他人的認識 對世界的結構。智慧是借了知識的光。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人善被人欺」?
※有哪些很少被承認或者容易被忽略的事實跟真理?
※從一些成語和寓言故事,是否可以看出先秦時期部分人的智商不高?
※怎样才能做到以简驭繁?
※如何理解「善良比聰明更重要,選擇比天賦更重要」?
TAG: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