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評價Athlete, Razorlight, The Cribs, Starsailor這幾個樂隊?


當我看到這個問題,真是兩眼一黑啊:誰?!是誰那麼大的心,出了那麼大的問題?!更崩潰的是,這題,我真能答...這四支樂隊我都挺熟,有幾支當年還算得上粉絲。它們風格各異,都來自大腐國,都是新世紀出道的樂隊,其中有三支樂隊走上高開低走的胡蘿蔔道路...不過按照老習慣,回答字數估計又要爆棚了...以我接觸樂隊時間為準,回答順序為Starsailor、Athlete、Razorlight、The Cribs,各位可以搬好小板凳選擇觀看。

1、Starsailor——我與封面不得不說的故事

高中的時候我很喜歡逛音像店。面對整整一面牆的磁帶,就算什麼都不買,也能在裡面晃悠大半天。說來有趣,我現在的真愛樂隊都是大學畢業後接觸的,但是不妨礙我懷念當年在音像店打發的時光。

挑選磁帶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大家都知道的「看完MV衝出去買磁帶」,不過也會碰上「聽完磁帶才發現只喜歡MV中那首歌」的慘劇&>_&<...小夥伴推薦;電視新聞(「本台消息,近日第XX屆格萊美公布提名名單,XXX獲得XX項提名...」);磁帶背面的推薦介紹(「精彩絕倫!」「舉世矚目!」「好評如潮!」),遺憾的是,我發現我的口味很少與推薦者有交集T_T...以及最不靠譜的辦法:看封面。

作為一個窮學生,按理說我不該干這種拼人品的事兒,不過當年卻屢屢中招。在完全無法試聽的情況下,對於一盤「封面上一個人都沒有隻有一張抽象畫/合成圖/風景照片」的磁帶,裡面的內容我只能用猜的。樂隊人數?不知道。主唱性別?不知道。國籍?不知道。風格?不知道。你看,你在地上撿個蘿蔔,還知道那是「蘿蔔」。我呢,就是買個小黑盒,連裡面是神馬都不知道。

說到這你大概知道了,我就是因為封面認識了Starsailor。高中時的某天,我晃悠到音像店,無意中看到那張封面,就被深深吸引了。準確的說,我是被樂隊名稱吸引了:中文名「星航者」——當年引進出版社是誰那麼有才!我一定要給他點個贊!雖然心中一個聲音提醒我:「要冷靜要冷靜要冷靜...」但是猶豫再三,我還是把那盤磁帶買回了家。

當年把我拖進坑的封面

你認為接下來的劇情是「我無意間挖到了寶喜大普奔淚流滿面」?太耐衣服了。實際上,聽完專輯我內心還有些小失落:這風格,與這意境深遠的封面和樂隊名有落差啊....

Starsailor的風格並不神秘,你可以將其視為Coldplay和Keane之間的過渡者:它有Brit-pop的優美旋律,同時在搖滾三大件之外也會使用鋼琴和合成器,所以出道時風格被歸到後Brit-Pop。主唱兼創作核心James Walsh受到很多民謠大神如Bob Dylan、Neil Young、Tim Buckley(樂隊名就來自Tim Buckley的歌名)、Nick Drake的影響,因此首專Love Is Here也有濃重的民謠風格。一個小趣事:James Walsh本是鋼琴手出身,但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吉他手,只能自己客串。他的吉他技術不算出色,所以在首專中,你能聽出吉他的作用主要是尷尬的「掃弦掃弦再掃弦」。好在樂隊在巡演時有專門的巡演吉他手。

由於出道時間相近、風格相似,我總是將Starsailor與Coldplay作比較。在我看來,在第三張專輯以前,Starsailor幹得不錯,與Coldplay差距不遠——我還是更偏愛Coldplay。首專中有些歌曲旋律寫得非常不錯,比如Alcoholic、Lullaby、She Just Wept、Good Souls。只是主唱的高音尖嗓大顫音能聽得我一身雞皮疙瘩...有評論稱James Walsh的嗓音猶如「來自地獄」,這個...見仁見智吧...這張專輯配器用的不多,無非是搖滾三大件加鍵盤,吉他以木琴為主,所以帶著初出茅廬者的青澀感,或者說「小家子氣」,與我印象中「星航者」這般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名字有所差距。雖然沒神馬創新,不過Starsailor還是和Coldplay、Travis、曇花一現的Haven一起成為後Brit-Pop的代表樂隊。

二專Silence Is Easy是Starsailor中我最喜愛的一張專輯,我也買了磁帶。當年我差點因為這張專輯成為腦纏粉,好在後來三專把我PIA醒了...不過非常有意思,這張專輯的媒體評論非常糟糕,從此拉開樂隊高開低走的胡蘿蔔大幕...再次證明我和樂評人八字不合T_T...現在再聽,這張專輯明顯比Coldplay差了一籌。樂隊開始嘗試多種風格,比如加大力度的專輯同名曲、帶有迪斯科風格的Four to the Floor、迷幻民謠風格的Shark Food。當然,「風格多樣化」也可以理解為破壞了專輯的完整性。不過也因此,歌曲中「吉他掃弦掃弦再掃弦」的尷尬現象減少了。樂隊依然保持了良好的旋律創作能力,比如擁有複雜旋律段的Born Again、僅用簡單配器就貢獻抓耳旋律的Restless Heart。另外Silence Is Easy引入弦樂(Tell Them),配器更加複雜,氣勢抬升,隱隱有高大上趨勢。到二專時,Starsailor的風格已脫離後Brit-Pop,大致算是另類流行那一撥了。

三專On The Outside就成悲劇了,當年我可是毫不猶豫的買了正版CD啊~~樂隊跑到加州去錄製專輯,結果...居然變成吉他搖滾了(背景音樂:「萬萬沒想到,啦啦啦啦啦~~~」)...樂隊決定讓自己更「重」更「搖滾」,所以電吉他分量大大增加,以前專輯是「木琴掃弦」,如今成了「電琴掃弦」...整張專輯力度很足,電吉他無處不在。相反合成器鍵盤的分量大大降低,幾乎聽不見了。可是...為什麼我不喜歡這種風格呢?難道因為主唱的尖嗓大顫音與吉他搖滾不搭?難道因為吉他缺乏變化?難道因為那時我還是綠洲腦纏粉?反正當我聽完專輯就覺得有問題,從此粉變路人...歸根到底,缺乏技術強悍的吉他手是樂隊死穴(你看Coldplay還有Jonny Buckland呢),所以走吉他搖滾風格不是自尋死路咩?本來像Keane走Piano-Rock是正確選擇,不過在Keane走紅後,樂隊貌似不願跟風,於是...

樂隊拖了將近四年才推出四專All the Plans。整張專輯風格往前期回溯,雖然電吉他依然佔據很大分量,不過力度減弱許多,鍵盤終於又回來了,專輯風格變為民謠搖滾。個別歌曲還不錯,比如Tell Me It"s Not Over,其劈頭蓋臉強有力的鋼琴鍵盤能讓人想起Keane,可惜這無法掩飾專輯整體的平庸。當時樂壇風向已經改變,Starsailor的旋律創作能力還在,但風格就顯得不合時宜(頗似去年Editors四專面臨的情況)。

多年來,Starsailor的風格在民謠、Brit-Pop、吉他搖滾之間搖擺,相比不斷精進又有大牌製作人助力的Coldplay,兩者的差距越往後越大——你對比一下兩者的四專...目前Starsailor處於「主唱單飛不解散」階段,James Walsh於2012年推出了一張Solo專輯Lullaby。如果你對Starsailor感興趣,可以聽聽首專Love Is Here和二專Silence Is Easy。我呢,還是先喝茶遠目吧...

2、Athlete——我與封面的另一個故事

上大學後,由於網路下載大潮的衝擊,音像店的生意日益艱難。我熟悉的幾家音像店要麼改換門庭,要麼搬進僻靜小巷。除了大學假期,我也很少逛音像店了。某日我順路逛進一家音像店,在顯眼處看到一張CD。樂隊名:Athlete。專輯名:Tourist。封面是一張古怪的合成圖,此外還印著一堆溢美之詞。如你所料,我又中招了...

當年又把我拖進坑的封面

初聽Tourist,真讓我摸不著頭腦:咦?這是神馬風格?為什麼和我印象中的英國樂隊不一樣?為什麼沒有我熟悉的吉他大段Solo?為神馬主唱的音色那麼特別?有人說像Steely Dan,有人說像Beck,有人說像Pavement,有人說像Super Furry Animals...很遺憾,上述樂隊當時我都沒聽過...而且後來我才知道,Tourist已經是樂隊的二專了...

首專Vehicles Animals是樂隊最出彩的一張專輯,入選了2003年英國水星獎提名,也是我非常喜愛的一張indie-pop專輯。樂隊將鼓機、貝斯、合成器、吉他巧妙融合起來,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張專輯有異於Brit-Pop,雖然也是以旋律為驅動,但吉他的地位並不顯眼,可謂點到即止,鼓機帶動的節拍、肥厚的貝斯線、輕薄的配器和主唱頗有辨識度的唱腔使歌曲帶有慵懶輕鬆的氛圍。樂隊還有一個創作小技巧:在副歌部分用旋律段和歌詞的循環(loop)層層遞進,比如You Know中不斷重複的「give it up, lift your hands, everybody」、You Got the Style中重複的「Oh, it"s getting hot in here,There must be something in the atmosphere」、「Shake Those Windows」中的「just let yourself go」...這種技巧也可稱為「trick」——「乃們寫歌也太偷懶了吧!一句話能重複那麼多遍!」——不過誰說歌曲就是以歌詞為重嘛(挖鼻...反正有段時間,我被Shake Those Windows洗腦了,經常不自覺的哼loop段...

二專Tourist依然保留了慵懶的氛圍,不過它的風格已與首專有別。同名歌曲Tourist是與首專風格最相似的,比如歌曲的loop技巧。 不過其他歌曲就...專輯引入了弦樂(高大上開始了...),吉他的地位更突顯(嘩啦啦的掃弦),而跳脫的鼓點不再醒目。Tourist的風格也很另類,不過我還是更喜歡首專...

三專Beyond the Neighbourhood就悲劇了(咦?我好像說過這句話...),這張專輯轉型之大,差點讓我以為聽錯專輯。跳脫的節拍變得一板一眼,專輯有著濃厚的新浪潮(或者叫「新新浪潮」,Neo-New Wave,媽蛋我恨這些標籤!)氣息。我很不喜歡三專,雖然聽了很多年。樂隊的特點失去了,逐漸倒向「普通的另類流行」(為什麼另類流行還能「普通」...)。

至於四專Black Swan,就變成流行搖滾了...很多評論說這張專輯能聽出Coldplay的身影。啊,可憐的大腐國樂隊們,無論怎樣乃們都要活在Coldplay的陰影下啊,而且無論怎樣乃們都不是Coldplay的對手...我則能聽出Snow Patrol的影子。這張專輯過於,呃...「主流」。總之,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高興臉...

現在看來,Athlete就像大腐國遍地都是的那種才華有限的樂隊,它們(我是指所有這樣的樂隊)在首專中就把自己的才華揮灑殆盡,一炮而紅,迅速胡蘿蔔,被人遺忘。而Athlete居然能出四張專輯簡直是奇蹟了好伐?!從首專到四專,我越聽越惱火:不對不對,路走偏了,不該這樣轉型的...Black Swan推出至今已四年有餘,新專輯久久沒消息。如果你對Athlete感興趣,熱烈推薦Vehicles Animals,一般推薦Tourist。我先...咦?我的茶杯呢?...

3、Razorlight——讓你見識「暴紅之後有暴死」的真諦

Razorlight的故事很簡單:大學畢業後的某天,我對小夥伴說:「推薦幾個樂隊。」然後...

我曾在The Libertines的回答中提到,The Libertines的成功帶動了類似風格樂隊的興起:Razorlight、The Fratellis、The Kooks、the View、the Enemy、The Pigeon Detectives...Arctic Monkeys剛出道時也是這一路的。它們將英倫吉他流行的旋律與車庫搖滾的直率粗糲結合起來,塑造了「既吵鬧又動聽」的風格。而Razorlight就是其中最成功者。雖然不少The Libertines粉絲和樂評人將Razorlight視為拙劣的模仿者和見風使舵的投機者,而且不可否認,Razorlight的成功的確沾了The Libertines的光,不過小夥子們的確幹得不錯,頗有自己的特色。

首專還有些The Libertines的影子:歡快的節奏、有力的吉他掃弦、流暢的旋律。Johnny Borrell有著出色的旋律創作能力,專輯中的歌曲經常貢獻抓耳的旋律段。而且每首歌各具特色,水平平均,整張專輯非常耐聽。此外Razorlight的鼓點也是一大特色,後來我查了一下,鼓手Andy Burrows是樂隊第二核心,承擔了部分歌曲創作任務。他是個民謠愛好者,也是個多面手,鼓、鋼琴、吉他都拿得起放得下。

二專的Razorlight表現更佳,樂隊在吉他搖滾的基礎上加上其他配器,風格更加多樣,但是依然能保持統一。歌曲節奏放慢,吉他掃弦減少,編曲更顯精緻,風格車庫搖滾的基礎上繼續發展。Johnny Borrell和Andy Burrows依然有著強悍的旋律創作能力,充分發揮了「簡單上口越聽越帶勁」的特點。很多詞也很不錯,有以小見大之功力,比如Who Needs Love?作為民謠愛好者,Andy Burrows將清新風格注入樂隊中,緩和了之前樂隊粗糲的風格。專輯十首歌一氣呵成,依然能讓人聽得「蹦躂」起來。相當過癮!

三專Slipway Fires又悲劇了(咦?為什麼我老是要說這句話...)。發專輯前Johnny Borrell發出豪言壯語:「我的目標是Bob Dylan!」結果...這張專輯的媒體口碑差到極點,有些牆倒眾人推的意味。除了Q還支支吾吾的說:「這張專輯得多聽幾遍。」(很耳熟的話對吧?腦纏粉為偶像辯護時也喜歡把這句話掛嘴邊),其他媒體極盡刻薄批評之能事。乃知道車庫搖滾復興的精髓是神馬?是「蹦躂」啊同學(戳黑板)!沒錯,就是「小鼓點敲起來,觀眾跟著蹦起來」的「蹦躂」嘛!你也可以換個矜持的說法:抖腿。就是「小鼓點敲起來,小腿兒跟著節拍抖起來」的「抖腿」。很明顯,Slipway Fires沒讓人跳起來,甚至連讓人「抖起來」的慾望都沒有。失敗,太失敗了!

按說雖然三專口碑奇差,但憑著前兩張專輯打下的良好基礎,東山再起就是了嘛。結果完蛋了,劇情陡然直下就進入某部港劇的情節:高富帥公子哥兒被老爹告知「其實你不是我親生的」從此一蹶不振,同樣Razorlight就再沒翻過身...目前樂隊初創成員相繼離隊,只剩Johnny Borrell一人,樂隊名雖然還在,但已停止活動。Johnny Borrell去年推出一張Solo專輯Borrell 1,評價一般。鼓手Andy Burrows於2012年出了一張Solo專輯Company,改走民謠路線,他的嗓音條件差Johnny Borrell太多,大概是陳羽凡和胡海泉的差距吧(好吧這是我瞎扯的乃們不用當真...你看,我整天把「胡蘿蔔」掛在嘴邊是有原因的。當年「英倫車庫搖滾復興」是多麼紅火啊,上述提到的幾支代表樂隊,如今要麼解散要麼逐漸邊緣化,除了少數粉絲,已被人遺忘。說來你可能不信,它們巔峰時期的專輯我全都聽過,有一段時間這些樂隊的專輯佔領了我的MP3,而且上述樂隊除了Arctic Monkeys少有能撐過三張專輯而不胡蘿蔔的...Razorlight作為其中最受矚目也最受讚譽的一支,真是「爬的高摔的狠」的典範。如果你對它感興趣,就聽聽Up All Night和Razorlight吧。

4、The Cribs——沒故事了...

The Cribs的故事最簡單:有一天我在音樂雜誌上看到The Cribs的介紹,然後...

我承認我不是The Cribs粉絲,雖然我也聽過三張專輯——既然如此就長話短說吧咳咳...The Cribs的風格也是車庫搖滾,不過與The Libertines為代表的英倫流行車庫搖滾不同,The Cribs的吉他更吵更臟,旋律性一般,從某種程度上有些Grunge的身影。相似風格我還是更喜愛Feeder和Biffy Clyro的後期作品,而且你可能不知道,Placebo早年也是Grunge風格...

與很多倒霉樂隊不同,The Cribs在第三張專輯Men"s Needs, Women"s Needs, Whatever迎來爆發,這張專輯有著名樂隊Franz Ferdinand的主唱Alex Kapranos參與制作。Alex Kapranos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吉他手,善於演奏扭曲怪異的吉他riff和solo,所以在三專中吉他的作用特別突出,又吵又躁極為囂張。而主場嘶吼到幾乎破音的演唱方式與吉他相映成趣。與前兩張小打小鬧相比,Men"s Needs, Women"s Needs, Whatever極大提升樂隊地位。

到四專Ingore The Ignorant,樂隊獲得傳奇樂隊The Smiths吉他手囧尼瑪(Johnny Marr)加盟作為客座吉他手。這張專輯依然獲得很不錯的口碑,入選了各大媒體的年度專輯榜單之列。不過有批評者認為囧尼瑪的加入使樂隊標誌性的尖銳吉他消弱了,當然也可能是更換製作人的原因。我始終覺得The Cribs的旋律創作能力一般,尤其和Razorlight相比,慢板歌曲如Last Year"s Snow索然無味。另外,這張專輯的封面丑的足以入選「年度最差專輯封面」之列。

被自己丑cry的封面T_T...

2012年樂隊推出五專In The Belly Of The Brazen Bull——話說這四支樂隊就數The Cribs沒有胡蘿蔔了...囧尼瑪離隊,樂隊恢復三人編製。專輯的評論很不錯,尤其是狂躁的吉他又回來了。可我還是無愛(原諒我吧...The Cribs的風格很適合現場,也許得看現場才能感受其魅力吧...如果你對樂隊感興趣,可以試試Men"s Needs, Women"s Needs, Whatever、Ingore The Ignorant、In The Belly Of The Brazen Bull這三張專輯。

總結一下。讓我們看看上述樂隊專輯數量:Starsailor,4張;Athlete,4張;Razorlight,3張;The Cribs,5張。第三張專輯非常重要啊同志們(老幹部強調狀),上述樂隊在第三張專輯都面臨轉型關鍵期,成功與否直接關乎自身未來發展。如今很多樂隊都能翻過二專牆,但都栽在三專上。這樣說來,這個問題又變成「丁勾帶你回顧胡蘿蔔樂隊」的悲桑專題了...

最後是題外話:繼車庫復興、後朋複習的浪潮後,目前獨立搖滾樂壇流行(或者說「復興」)神馬風格呢?回答是復古迷幻。復古迷幻早已有之,不過以2012年Tame Impala的專輯Lonerism為代表,跳這個坑的樂隊越來越多:Beach Fossils、Wild Nothing、TOY、Swim Deep、Peace、DIIV、Yuck、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甚至連Arctic Monkeys身上的迷幻味也越來越濃了。上述樂隊有的偏吉他搖滾,有的偏合成器,Dream-Pop、Shoegaze、Noise、Space-Rock...總之用各種辦法往Psychedelic上靠。今年又有一堆新人即將或已經冒出來,這其中既有才華出眾者,也不乏投機者。我又可以掏出小茶杯,邊喝茶邊默默計算這些樂隊從哪張專輯開始胡蘿蔔、這股大潮又能持續幾年了...


恰逢樂隊幾個月前剛剛發行了首專紀念LIVE專輯,來聊幾句Athlete。

首先,他們一直都是屬於受眾群體相對較小的樂隊(人們可以說他們是支二流樂隊),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就算頂著首專入選水星音樂獎,也不過是與當時同是新手的The Thrills一樣完全為了應個景當個陪襯,所以也就不存在樓上那位「大神」所謂的「過氣論」。

對我個人而言,Athlete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主唱Joel Pott的嗓音,帶點鼻音,溫暖,俏皮。例如「One Million」,「Street Map」,「Flying Over Bus Stops」,「 Black Swan Song」這幾首。本以為憑藉這點,他們應該深受天朝廣大文藝女青年們的喜愛,但是很奇怪,我所接觸到的幾個女樂迷對他們表示沒有任何興趣。

來聊聊音樂。先說歌詞

他們很喜歡寫關於旅途的歌詞。

從首專的開篇曲「El Salvador」里的「Fly to El Salvador」到結尾曲「Le Casio」的「Skip across to mexico」相呼應;

第二張專輯同名曲「Tourist」里無奈地唱到「Suitcases down our street,Are rolling once again,I roll away with them」, 「Street Map」又滿懷希望的說「 One day it"s gonna happen,I don"t know when,I"ll be on your street。But I know one day it"s gonna happen,You"re gonna be swept off your feet」;

第三張專輯裡「It"s Not Your Fault」的戀戀不捨 「I"m not gone,What the hell just happened here?」;

第四張專輯裡「Light The Way」的無助「Keep it coming and I"ll light the way home,I"ll be there to take your hurt,Even if I come off worse」。

他們喜歡用行走來形容情感,用旅途形容別離,用起點與終點來形容生活。就象獻給Joel Pott祖父的那首「Black Swan Song」一樣。

在音樂上,他們選擇了與同期新秀The Music(已解散)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The Music一張比一張做的動感,讓人充滿跳舞的慾望,而Athlete則一張比一張內斂。初聽「Black Swan」這張專輯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洗盡鉛華」,完全拋離了上一張「Beyond the Neighbourhood」的遊離,最明顯的就是吉他的聲音變的明亮,合成器的運用上也相比前三張弱了許多。對於他們前三張專輯裡的歌曲電氣化基本呈一個遞增,到第三張達到一個飽滿的狀態。而第四張的出現,一改之前的風格,回歸「本源」,實在是讓我欣喜。

對於他們的風格或者標籤什麼的,見仁見智。新千年後出現的樂隊大多在復刻著前輩們的老路,能走出自己風格的實在不多,就象Athlete一樣,他們也在摸索自己的東西,對於我個人而言,唯一不變的就是Joel Pott的「溫暖」。

突然就想到那麼多。


Starsailor top5 歌曲:four to the floor, Love is here, Silence is easy, tell me it"s not over, good souls


推薦閱讀:

對於在搖滾現場到底應該安靜的地欣賞 還是肆無忌憚的pogo 甩頭 跳水?
對於幾乎零樂理基礎的人,如何通過一步一步的自學實現吉他即興演奏?
如何從頭到尾系統的了解搖滾樂?
如何欣賞死亡金屬音樂?
搖滾樂隊三大樂器吉他、貝斯和鼓裡面,貝斯是不是上手最容易的?

TAG:搖滾樂 | 樂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