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建築力學(工程力學/結構力學)嗎,若無,如何保證建築穩健?

從希臘雅典的神廟到中國的樓塔,如何保證它們能夠穩健?然後,東西方和世界各國(譬如印度,阿拉伯等等)採用的方法都是怎樣的?有什麼區別?


靠經驗,垮多了自然知道怎麼做了。


大部分是憑經驗。就像傳統中醫,大都靠試錯,才找到一個經驗性的良方。
另一方面,工匠會參考已有物體的比例模型,比如他們認為人體結構很牢固,就參考人體的比例來建構。
還有,18世紀末,鑄鐵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鐵在建築中的使用。但工匠對鐵的力學性能不清楚,就仿造已有的石拱橋結構,建立了鐵拱橋,而不是後來力學分析發展後形成的桁架。
這個例子就是第一座鑄鐵拱橋,如下圖:

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個問題邏輯上有錯。
就算當今,也有很多做法靠的是「構造措施」,說白了就是經驗。就算是建築領域的力學,很多公式也是實驗回歸出來的,說白了就是「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但是事實就是這樣」。
所以,並非先有理論才有應用,而是先有實踐才有理論,然後理論指導實踐。


只是沒有系統化理論化而已,經驗其實就是試驗得出的結果,有些是本能的。你無需了解腸道怎麼消化也知道餓了要找飯吃,只不過你學了理論之後就知道吃什麼怎麼吃更好。


多很都是靠經驗,哥特教堂,為了高聳拚命往上面造塌了重建。不過也有科學的地方,比如高迪的聖家堂是根據下擺線翻轉的來的,拜占庭時期的帆拱,哥特時期的飛扶壁都是在經驗上的創新,也是符合科學的解放大空間的方法。


今天的結構力學,構造學就是以前不斷試驗所得的結果。


經驗代代流傳下來的,無數教訓堆積成合格的建築,不合格的早就不見了


古代皇宮大殿修建歸工部尚書和工部侍郎來負責,工部的人各司其職。
過往的施工圖紙肯定是有的,但力學計算沒有,主要還是經驗。


據說天工開物裡面總結了很多在不同情況下構件的尺寸搭配。


推薦閱讀:

土木工程的魅力在哪裡?
新老混凝土為什麼不容易形成整體?
為什麼高層樓房的梁板混凝土很多都用C30混凝土,而路上的混凝土都達到了C50。?
如何評價 G7 京新高速全線貫通?
同濟大學土木女的前途?

TAG:建築 | 土木工程 | 力學 | 建築力學 | 結構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