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有什麼缺陷?

相關問題:

漢語有什麼優點?

漢語里有從句嗎?

為什麼有人說漢語不精確,都有哪些證據?

有人說漢語相對其它語言缺乏邏輯,對不對?

漢語究竟有沒有語法?

某些人對吸收外語詞的抗拒是不是 xenophobia 的又一種表現?


反駁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

漢語是世界語言中已知的唯一以主謂賓為主要語序但是定語從句在被修飾詞前的語言。這就造成修飾全句賓語的定語從句必須插在意義上緊密的謂語和賓語之間,這一點是違背語感邏輯的,直接造成漢語不能容忍太長的定語從句。而讀過英文文章的應該能感覺到定語從句對於精細描寫的重要作用。

1,一個從句插在意義上緊密的兩個成分之間,這方面漢語算啥啊,德語的可分動詞還沒說話呢。漢語只是把成分插在謂語和賓語之間,德語是把一個動詞,一個動詞啊,掰成兩半,中間插入無數的東西啊。(以下省略吐槽德語咆哮體一萬字……)可是有人說德語不能容忍太長的從句,德語不精細嚴謹嗎?

2,「定語從句在被修飾詞前」與其說是漢語本身的特徵,倒不如說是翻譯腔。

沈家煊《詞類的類型學和漢語的詞類》:

余光中《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

目前的白話文,不知何故,幾乎一律前飾,似乎不懂後飾之道。例如前引的英文句,若用中文來說,一般人會不假思索說成:「我見到一個長得像你兄弟的男人。」卻很少人會說:「我見到一個男人,長得像你兄弟。」如果句短,前飾也無所謂。如果句長,前飾就太生硬了。例如下面這句:「我見到一個長得像你兄弟說話也有點像他的陌生男人。」就冗長得尾大不掉了。要是改為後飾,就自然得多:「我見到一個陌生男人,長得像你兄弟,說話也有點像他。」其實文言文的句子往往是後飾的,例如司馬遷寫項羽與李廣的這兩句:

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這兩句在當代白話文里,很可能變成:

項籍是一個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同時才氣過人的漢子。

李廣是一個高個子,手臂長得好像猿臂,天性就會射箭的人。

後飾句可以一路加下去,雖長而不失自然,富於彈性。前飾句以名詞壓底,一長了,就顯得累贅,緊張,不勝負擔。所以前飾句是關閉句,後飾句是開放句。

漢語的特點應該是「定語在修飾詞前」,而不是「定語從句在被修飾詞前」,定語從句的位置是從「定語在修飾詞前」這一條推出來的。然而自然地道的漢語並不使用這種定語從句,「定語從句」整個從概念到用法都是舶來品,自然地道的漢語習慣用的是後飾的零句、流水句,「可以一路加下去,雖長而不失自然,富於彈性」。

插入到謂語和賓語之間的定語從句,正是因為並不是自然的漢語表達方式,所以我們才覺得太長了很難容忍(短的還可以勉強忍一下,但仍然能感覺到翻譯腔、歐化腔)。長了很難容忍這一點那個答主是說對了,但他的原因和推理鏈不對。

正確的推理鏈是這樣:

漢語習慣用後飾的零句、流水句——&>插入到謂語和賓語之間的定語從句顯得不自然——&>這種定語從句太長了很難容忍——&>應該用別的表達方式,比如後飾的零句、流水句,才是自然的

那個答主的推理鏈:

插入到謂語和賓語之間的定語從句顯得不自然——&>這種定語從句太長了很難容忍——&>自己沒想到別的表達方式——&>所以這是漢語的缺陷

非黑,不是針對那個答主個人,不過持他那種觀點的人應該挺多吧,所以覺得有必要說明一下……


摘自《語法答問》(語法答問 (豆瓣))

客:漢語語法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我一直弄不很清楚。今天想聽聽你的意見。

主:特點因比較而顯,沒有比較就沒有特點。所以要問漢語語法的特點是什麼,先要問你是拿漢語跟哪種語言比較。

客:你說的這些我都同意。那末照你看,漢語語法真正的特點在哪裡呢?

主:要是細大不捐的話,可以舉出很多條來。要是揀關係全局的重要方面來說,主要只有兩條。一是漢語詞類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說的句子成分)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二是漢語句子的構造原則跟片語的構造原則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兩條都是籠統的說法,每條都概括了漢語語法的一些具體的特點。

……由於百分之八九十的動詞和形容詞可以做主賓語,能夠做定語的名次百分比更高,這就等於說絕大部分實詞的詞類都可以轉化,因此只能得出詞無定類的結論。有的漢語語法書所以會走上這條路,根本的原因是受了印歐語語法觀念的束縛,看不見漢語自己的特點,不知道漢語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都是「多功能」的,不像印歐語那樣,一種詞類只跟一種句法成分對應。

所以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漢語有這些缺陷,而是多年來許多學者受了印歐語語法觀念的束縛,看不見漢語自己的特點。


我覺得漢語沒有什麼值得緊張的缺點,真的沒有

試著量化一下,盡量客觀

1、語音

沒有複輔音,韻尾只剩n、ng(普通話),導致Beckham兩個音節要譯成 貝克漢姆

音譯外國人名地名,比西文困難麻煩

不過這個還好了,反正這些詞又不是什麼實詞

絕大多數實詞,漢語用意譯,漢字絕對扛得住(反而如果有一天東方辭彙大規模輸入西方,西方語言會招架不住)

2、辭彙

這個誰都不要跟漢語比,漢語因為有漢字,構詞要素全球最最龐大,造詞能力在地球上是一騎絕塵

3、語法

答案基本上集中在這一塊,然而【語法缺陷論】的問題在哪呢?

(1)歐美中心論。因為你覺得他才是標準的,所以跟他不一樣的當然就缺陷了

(2)忽略了 句法-形態-語音 3者之間的共生關係

==&> 西文跟中文,語法確實差異很大,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印歐語系從古到今,形態都在以緩慢的速度往分析語(如漢語)的方向演化,屈折程度減弱,英語則是其中分析化程度最高的

==&> 現代英語的句法,跟古英語有巨大無比的差別,變得更像漢語了。原因很簡單,從古英語的高強度屈折,到現代英語的靠近分析化,句法會一直逐步的調整

==&> 巴爾幹地區扭成一團的 羅馬尼亞語、保加利亞語、阿爾巴尼亞語、塞爾維亞語,也經歷了大幅度的分析化,最後甚至進化出了跟漢語一樣的【有沒有】【去不去】的結構,這在俄語這樣的語言里是無法想像的

==&> 屈折語也有優勢,比如 historic 和 historical 意思就不同,但這只是少數例子,大部分的屈折詞綴完全是累贅的存在,否則也不至於印歐語系一直在砍掉這些屈折

==&> 漢語的老祖宗——原始漢藏語,也是一種屈折語,然而商代的漢語已經是分析語了,當時還有一些殘留,比如 見=keens=及物動詞,現=geens=不及物動詞,保留到了今天

反正分析到這裡,完全不覺得漢語談得上有什麼缺點

至於英語,英語其實也算是相當沒有缺點的

真正有缺點的是日語這種語音過於簡單的語言,或者韓語、越南語這種把祖宗肩膀砍掉的語言

未來人類還需要學習無限多的知識,但這些語言的【腦容量】真的很快就要走向瓶頸了

請參考 日語有哪些缺陷? - 林霄的回答

日琉系(日語、琉球語)和 波利系(塔希提、薩摩亞、湯加、毛利、夏威夷)

這兩者是世界上罕見的演化到【五十音系統】的語言

他們進化樹都爬錯了,語音的過度簡化和人類認識豐富世界的目標之間產生了嚴重矛盾

****************************************************************************

2016/7/23 補充

【漢語的缺陷】這個話題,忍不住答著答著就變成了漢語的優點

客觀來說,語音上,一旦走上了漢語這種【單字聲調】的道路,或者是日語這種【五十音】的道路

語音就會在路徑依賴下,走向極簡,這個其實是不好的,

一方面語音的信息在大幅度削減,一方面變成對漢字重度依賴

但是很神奇的是,現在人類有一個趨勢,就是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

聽覺處理信息的能力,已經被視覺大大甩開了

你去朗讀一篇論文,不管用哪種語言,聽眾都很難聽懂了,只能用看的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漢字的後勁開始出來了,連帶惠及日語

表音文字 只對掃盲有優勢

(然而即便是這個也取決於其他因素,台灣和菲律賓,誰掃盲快呢?)

西文面臨的一個問題在於,

漢語和日語已經自行演變成了深度依賴表意文字的語言(語音高度簡化)

不僅這是一條跟表音的西文不兼容的道路

而且 日語的極簡發音、漢語演化出的聲調,都是跟表音文極度不合的語音

這就使得東方人可以難度較小地意譯西文、學習西文,

但西文要接納東方的辭彙、學習東方語文

就面臨非常大的難度

音譯——語音信息太少;意譯——自身詞根堆疊又太繁瑣;漢字——更難

雖然說拉丁文作為一門古典語言,詞根、詞綴的數量,是相當雄厚的

但是一來,他還是比不過漢字的儲備,

二來,近代以來,西方人靈活運用拉丁詞綴的能力也在大幅下降(尤其是前綴)

比如com+詞根 構成的一大堆辭彙,95%都是羅馬帝國時期就有的,

後期只能通過後綴有限地擴展意思:compute(計算),computer(電腦);

但西方人基本已經失去了把 pute(修剪) 變成 compute 的能力了,

com-在他們看來,也已經太過抽象

歸根結底,是他們自己的語言本身也一直在往分析化的方向發展

近代以來,西方人其實越來越在用漢語的方式構詞(分析化),羅馬、希臘一起上陣

比如 tele-vision,tele-phone,bio-logy,geo-graphy,geo-logy,geo-metry

但是比這個,哪裡比得過漢語呢?

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參考

為什麼漢字圈長期行用寬泛意義上的象形文字,而非表音文字?如何看待西方稱拼音文字的出現是文字的民主革命? - 林霄的回答

******************************************************************************

2016/7/29 補充

現代漢語的正式文本,許多僵硬模仿西文的定語從句,確實會常常造成難以辨識的句法

比如我最近看的一個合同有這麼一句話:

【甲方承諾將轉讓標的交易所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債權收益權所獲得的資金使用符合相關規定】

==&> 這句話本身是很不通順的,【將。。資金使用符合相關規定】應改為【將。。資金用於符合相關規定的方面】

但是之所以起草合同的人會寫出這種不通順的話,跟前面的定語過長,導致他已經失去了語感有關

這個算是現代漢語的一個缺點了,

這句話,改成【轉讓標的交易所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債權收益權所獲得的資金,甲方承諾其使用將符合相關規定】才比較好一點

但這個可以說並不是語言本身的缺點,而是僵硬模仿造成的水土不服


看了很多答案,讓我不禁聯想到一篇文章:《每個引進的名詞術語都自帶文化視角》

日期:2015-11-11 作者:申小龍 來源:文匯報

每個引進的名詞術語都自帶文化視角

申小龍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幾乎所有歐洲術語拿到中國來以後都要打個問號。當它們被用來分析中國文化的時候,可能都不是一個具有合法性的表述單位。只有釐清了這些基本範疇,我們才能更科學地認識我們語言的特點。

百家爭鳴

   「中國話語」正在成為當下一個熱門辭彙。然而什麼是真正的中國話語,如何構建中國話語體系,仍然需要研究和思考。在日前由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文藝評論專 項基金和本報聯合舉行的文藝評論研討會上,這個話題引起相關學者的熱烈討論。我們將專家們在會上的發言和事後補充採訪的內容整理成文,刊登在版面上,希望 引起更多關注。

  ——編者

  一段時間以來,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引起廣泛關注。中國話語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但就話語本身而言,是表達思想、觀念、情感、文化的載體。所以,當務之急是先從語言學的角度,把中國話語這個概念弄清楚。

   一個世紀前,我們的語言還屬於古代範疇。現代化之後引進了很多新的詞語,導致我們的語言研究實際上是用歐洲的術語範疇分析中文,就會碰到很多無法解決的 問題。比如語言學上用的最基本單位:詞。這是對英語word的翻譯,中文中沒有這樣一個基本單位,只有「字」。而「字」在現代語法結構中是沒有任何價值 的。因為按照拼音文字,「字」只是一個書寫單位,並不是語法上的基本單位,所以引入了歐洲語言中的「詞」。句子也是這樣,句子的概念也是從歐洲翻譯過來 的。古代漢語的「句」是「句讀」的句,和我們現在理解的「句子」的「句」是兩個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由此就給研究帶來了很大困擾。在語言學裡,詞是語法分析的基本單位,但是一旦引入了歐洲語言中的這個概念之後,它在中文中變得模糊不清,我們說不清楚漢語的詞,就是當兩個漢字被組合在一起的時候,究竟是片語還是詞。也就是說,我們往往搞不清楚還能不能再往下 分析,不能確認它是不是語法分析的基本單位。比如「睡覺」,是一個詞,但是「睡」 和「覺」在古代漢語中是兩個單位,是可以拆開的,比如「睡了一個好覺」。

  在歐洲語言理論中,「字」是沒有任何地位的,而我們現在漸漸認識到,中文語法肯定是要建立在字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詞的基礎上。漢字的組合對於中文來說是有根本意義的,而這個意義在歐洲語法的視角中是看不見的,因為它們只認詞。這意味著整個現代漢語語法的基礎是建立在西方範疇之上。

  其實每個學科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現代的各個學科都引進了很多名 詞術語,這些術語都是歐洲語言,背後是歐洲文化的視角。比如邏輯學上主語、謂語這樣的概念,都不是中文原來有的。現在我們做語法分析,主語是一個基本的單位,但是主語在中文中恰恰又是一個非常不重要的單位。

  由此可見,幾乎所有歐洲術語拿到中國來以後都要打個問號。當它們被用來分析中國文 化的時候,可能都不是一個具有合法性的表述單位。就語言學而言,只有釐清了這些基本範疇之後我們才能更科學地認識我們語言的特點。原因在於中國文化和西方 文化太不一樣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歐洲人也有很多根本性不同,用了他們的範疇之後會曲解我們自己的語言。每一個詞都是視角,是特定的文化視角。我們需要 從中國本土文化視角來分析中文,也就是要消解掉西方語言理論的那些範疇。

  實際上,除了學科領域,還有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也存在這樣的問 題。我們現在有許多翻譯腔很重的語言,你也能夠聽懂,也覺得它是漢語。但我們要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地道的好的漢語。之前翻譯家周克希談到《小王子》的譯法中 「需要彼此」和「彼此需要對方」的不同,認為前者不是中國人的表述方式。這其實是整個思維方式的問題。歐洲思維方式是動詞中心,一個句子只有一個核心,句 子很長,這樣的思維方式和中國是完全相反的。中文是流水句,很短,意在言外,充分依賴語境。

  中文是有詩意的語言。我們一定要了解什麼樣的中文是好的中文,什麼樣的中文是歐化的中文。我們應該怎麼書寫,怎麼繼承傳統語文的好的特點。所謂好的漢語,就是音樂性很強的漢語,有聲象和意象的漢語。音樂性是中文最基本的要求,而歐化的語言都是沒有音樂性的。

   當然要做這樣一個工作很不容易,因為西方的概念和話語體系已經融合在我們的意識里成為我們視角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真正做到追根溯源很難。語 言學界甚至有這樣的說法,說現在人說話已經歐化了,沒有必要建立中國人自己的語法了。然而,如果我們現在不去關注,不建立自己的理論範疇理論體系,聽任整個體系全盤歐化,我們的語言,我們孩子的語言,也都說得像英語一樣,這對我們民族文化是一個好事情嗎?這是絕對不可容忍的。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從來 沒有中斷過的語言文字的歷史,這麼大的國家,怎麼可以沒有自己本土文化的研究的主體性,建立自己的理論範疇,而是聽任西方的範疇把我們牢牢束縛住?


漢語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容易學習。中國歷史太悠久,導致漢語非常精妙,而且還在不斷發展。因此漢語的學習者不得不投入海量的時間精力,才能掌握它。

漢語難學,不是只針對外國人。中國人要想學好漢語,也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很多中國人連話都說不好,就是因為他們學習漢語時不夠努力,實際上沒能完全掌握這門語言。

但是一旦學會漢語,就會對它的邏輯和生命力感到折服。


先不說有什麼缺陷,想提醒大家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要完全用西方語言學和語法的固有模式去考量漢語,這樣得出的結論是有失偏頗的,比如以下的所謂缺陷和論據,其實更多的是漢語的特點,但不是缺陷。

1、「漢語沒有長句能力」

的確,漢語受自身語法和語言習慣影響確實很少有長句,但是這個是不是缺點呢?長句就一定優於中式的多短句表達嗎?一種語言,尤其是對於口語來說,是否經濟不是說一個句子的信息量越大就越好,主要還是要看是否便於理解。前面我看到有的答案中提到楊絳先生在翻譯的時候把外語長句譯成更符合漢語習慣的短句,反而更加流暢。

2、「詞無定性」…

這個就更不公正了。目前的語言學研究基本還是以西方語言學體系為基礎的,而漢語與印歐語差別較大,所以直接套用就有各種不適用。像英語的詞性和語法成分基本是一一對應的,動詞就是只做謂語,名詞只做主賓語,但漢語不是這樣,比如大多數的形容詞都可以做謂語,部分動詞也可以做主賓語。所以五十年代漢語語法直接套用西方,就提出了「動名詞」「詞無定性」這種說法,其實現在看來很沒必要。這讓人覺得,怎麼這樣咧!漢語詞性跟語法成分不匹配啊!詞無定性啊!這多麻煩,還不是缺點?

換個角度想想,這其實是就是用印歐語的語法去解剖漢語了,不是漢語詞無定性,而是漢語詞性本來就跟印歐語不同,形容詞本身就有做謂語的功能,而不是隨意活用,也是有許多規則要遵守的。

就像中學語文學文言文那種方法一樣,把現代漢語的語法套在古代漢語上,就產生了大量的「詞類活用」「定語後置」「賓語前置」之類的「術語」,結果讓學生們大呼頭疼,覺得古代漢語太詭異太難懂了,其實是文言文本來就那麼表達的,是常規現象,只是跟現漢不一樣了人們不熟悉而已。

3、翻譯語言和科技、學術語言

有些朋友用翻譯語言和科技學術語言來證明,其實也不太恰當。首先要明確一點,現代漢語是融合文言文、白話、外語等多方面影響才形成的,語法已經不純粹。其次,書面語跟口語本來是兩個體系,漢語以前是由文言文和口語白話分別承擔的,但五四時期白話文運動廢止了文言文,但彼時白話文還不足以承擔起書面功能,正式一點的文體都比較艱難。所以借鑒了外語,一直到現在發展時間也比較短,還是有很多彆扭生硬的地方。

翻譯語言很大程度上受原語言影響,譯出來的語言跟直接用漢語寫出來的是很不同的。這跟譯者的文字水平有較大的關係,畢竟翻譯屬於二次創作,一個人如果自己都寫不出什麼好文章,也就不指望他的譯作有多好。個人覺得好的翻譯家的作品讓人覺得文字流暢,不生硬,就像是用母語寫的一樣,但又有異國風韻。

學術、科技語言的情況分兩種,一種是直接翻譯外文,一種是漢語母語者所寫。

第一種跟翻譯文學的語言有所類似,但是比文學語言更晦澀怪異,甚至有的時候覺得,讀翻譯還不如讀原文好懂。這也不能全怪漢語,說到底,還是中國現在的技術學術水平不到家,有些東西只能學習人家的,科技學術又不同於文學,必須精確無誤,所以有的時候不得不保留一些原文的句式,即使這樣的句式很生硬,寧可不合中文語法,也要展現原貌。

第二種母語人寫的,比如學術論文之類的,我想一般人也不會像論文里那樣說話。但是中國的現代科學學術體系是借鑒西方的模式,所以難免學術語言要受西方影響,自己不知不覺就那樣寫了。科技落後,連帶著也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科技學術語言體系,如果格式、術語都是人家的,又怎麼會好用。

4、「歧義多」

額,拋開語境談歧義都是耍流氓。

插播洗腦,是時候祭出現代漢語之歌了。。

「台上坐著主席團山上架著炮,

雞不吃了魚不吃了牛也不吃了,

大肉豬肉駱駝肉,

yoyoyoyo hey we go」

這是現代漢語教材中常用的例子,包括「咬死了獵人的狗」之類的,有很多都是為了體現漢語的語法特點編出來的「歧義句」,其實有了語境就沒歧義了。

再說稍稍轉換說法就能化解歧義,人在交流時除非想玩文字遊戲故意為之,是不會產生歧義的。至於書面容易出現歧義和語病?科技文不嚴謹?參見上面幾條。

暫時想到這些,主要是就看到的一些答案提出質疑,有問題希望大家討論。

—————————————12.24 沒想到我的答案也會有更新的一天————————————

1、關於拋開語境是否是耍流氓:

前邊我開個玩笑說拋開語境談歧義都是耍流氓,額然後有朋友說遇到問題就拿歧義當擋箭牌才是耍流氓。。好吧,要是這樣踢來踢去,就沒完了,所以再說點有關這個的看法。

我的老師曾經說,語言學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可見它處於交錯地帶,身份很有趣,不完全是主觀的產物。一般來說你想表達的意識是主觀的,但以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則不完全是主觀的。正因為人類大腦中就有那麼一小塊地方叫做語言中樞,所以語言是一個看似無形的意識的東西,實際上卻是個實體有形的客觀存在。就像你身體的某個器官一樣,自然受到你主觀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控制它,但同樣的,你也被它所限制,並不能隨心所欲。

我不能同意藉助語境化解歧義是一種語言本身的缺陷,語言不等同於文字,文字可能有歧義,言語會根據語境做出調整,但作為語言來說,它是不會有歧義的。語言是一種工具,使用起來當然要考慮經濟性,也就是能偷懶就偷懶(偷懶促進科技發展啊)。語言的經濟性可以從兩個方向實現,一是聽者的經濟,說白了就是讓聽者省力,說更多的話,解釋得越複雜越完整,就越有助於聽者的高效理解;另一個則是說者的經濟,也就是說的少,表達更簡潔,讓說者高效省力地表意。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這兩者都有所體現,要麼讓聽的人偷懶,要麼讓說的人偷懶。而當語境存在時,人們可以選擇一個更加「偷懶」的方式來表達,這時候這種表達就可能兼顧聽者和說者兩個方向的經濟性,但不能單獨拎出來,否則就會有歧義。如果沒有這種語境,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表達。通過改變說法化解歧義,本身就是一種語言能動性的體現,又怎麼能說是缺陷。

我所認為的缺陷應該是這樣:一個意義在這種語言中有且僅有一種方式表達,而這種表達無法化解歧義。

然而漢語並不是這樣的,很多時候漢語中曖昧的語義是人故意為之,或者是社會文化習俗使然,換句話說,我們本來是可以好好地直白地說話的,只不過我們非要模稜兩可。這就已經屬於社會語言學的內容了,文化使然。

2、我是否是帶著民族情緒來抬杠的:

學語言最忌諱有色眼鏡,所以我不會帶著情懷看問題,說什麼某種語言最美,最完美無缺,比如這個問題,糾結東西方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漢語和印歐語差別太大了,而現代語言學基本是建立在印歐語基礎上的。同屬於東方的印度,由於也屬於印歐語系,就沒這麼多麻煩。西方本位和漢語本位都不太客觀,我已經盡量避免,但我只是個入門級別,也不會第二外語,只是對漢語熟悉一點就多說幾句,所以我只能說,儘力了。

語言學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個小眾的、陌生的話題,很多人對於它是人文還是社科還是理科都搞不清楚,也有很多人看起來對漢語(甚至是古書、文言文、繁體字)很熱心,但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大漢民族主義者,嘴上說著是在討論漢語,實則滿篇情懷,略有涉獵便張口閉口復興中華文化,為繁體字的式微痛心疾首,自卑又自大。

如果說我有一點民族情緒,讓我說一點情懷的東西,那就是不要那麼盲目,現代漢語的生命力有多強,融合能力、造新詞能力有多強,大家是有目共睹的。造出來的新詞,先別評價好不好、低俗不低俗,經過時間的洗禮,好的自然就沉澱下來成為「民族的世界的」,我們一個個歷史的過客,沒什麼權利也沒什麼能力選擇它們,少操點心。時至今日,現代語言早就不是一種純粹的單一的語言,漢語是,英語也是,保持所謂漢語的純潔復古就像呵護一個沒落的貴族血統一樣可笑,註定只能成為「悲劇英雄」。好吧,扯遠了,夠情懷了吧。

就事論事,看到這個問題,沒什麼補充說明,也沒有限定範圍,以至於有些答主的回答顯得偏頗,我的答案的作用就算是幫大家解題吧,有了大前提和小前提,我們才能好好回答討論不是嗎,也不算沒有任何幫助純粹抬杠吧-。-

3、我贊同的所謂漢語缺陷

一是我認為漢語表意文字的符號性較弱,沒有抽象符號系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抽象思維的發展,舉個例子,中國數學停留在實用主義階段,很難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上去,而傳統語言學也一直停留在訓詁釋義上,未能關注到語言本體的東西。而引入了羅馬字母以後就解決了好多問題。

二是就現在的推廣和國際化需求來說,非母語者學習漢語難度較大,當然這也是目前國際上較為通用的語言都是印歐語系,與漢語差異較大導致的。不過這個困難還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也是雙方的,漢語越成熟、越發達,學習的難度就越大。現在漢語國際化的需求還是挺大的,外漢教師這個職業看起來很棒但做起來很難。漢語不是形式語言,沒有變位和語法標記,即便是母語者,儘管大家學了多年語文,卻依然沒有系統的學習過漢語語法(所以高考語文病句題才難倒一片吧),整個漢語教學行業幾乎還處於混沌狀態,篳路藍縷好艱辛的。


有些聲音沒有對應的字。

漢字在面對外來詞新造詞方面還能尚且保存「歇斯底里」「嗎啡」「拿鐵」這類用法,面對有些簡單粗暴的聲音模擬場景,比如biu,我反正是一下子沒辦法用中文寫出來。

biu這個擬聲(小孩子過家家模擬槍聲)至少伴隨了我20年,還是想不出用哪個字代替。


漢語是世界語言中已知的唯一以主謂賓為主要語序但是定語從句在被修飾詞前的語言。這就造成修飾全句賓語的定語從句必須插在意義上緊密的謂語和賓語之間,這一點是違背語感邏輯的,直接造成漢語不能容忍太長的定語從句。而讀過英文文章的應該能感覺到定語從句對於精細描寫的重要作用。

此外,漢語的定語從句和詞語作定語都用「的」為標記,而又沒有主謂一致關係,因此定語從句很容易發生層次劃分的歧義,如「失去了監督的權力」可以解讀為定語從句「失去了監督的-權力」,也可以解讀為動賓結構套定中結構「失去了-監督的權力」,這一點也限制了定語從句的使用。

漢語話題優先且不嚴格區分主被動,導致許多「這個人誰也不喜歡」一類的歧義表達。

漢語的形容詞或動詞可以用原形充當名詞,對於日常談話沒有多大問題,但是在談論抽象事物時很容易帶來歧義,比如「永恆的意義」可以是eternal meaning也可以是the meaning of eternity。


個人並不覺得漢語有缺陷。

任何語言與其他語言相比較時,都顯現出一定的長處和不足。但是這種不足並不是缺陷。

漢語中確實不存在印歐語中的長句,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印歐語中同樣不存在漢語的主題流水句。羅曼 羅蘭的作品中長句很多,但是我們在讀傅雷先生的譯本時,絲毫感受不到評論中提到的「讀譯文的痛苦」。或者,剛剛去世的草嬰先生的譯作中,我們幾乎感受不到俄語長句給讀者造成的不便。這種現象不知道之前的評論者是否考慮過?我第一點要說的是,不要把低水平譯者作品中的不足強加給漢語,這有失公允。

第二,目前國內流行的語法理論(包括漢語和外語)都是印歐語的經典語法理論。這種語法理論的最初的目的是對拉丁文文法進行描述,而拉丁文(尤其是古典拉丁文)的文法的核心就是形態變化。(注意:英語中常用的grammar(語法)分為兩個兩個部分morphology(形態學)和syntax(句法),傳統的語法大部分篇幅都花在形態學上,句法只有可憐的一點點。)

清末的馬建忠,參照歐洲語言的語法套路寫出了《馬氏文通》,用西語的套路來描述漢語。由於漢語不具備西方語言的形態變化,這種方法在五十年代就已經被證明是行不通的。但是很不幸,由於沒有更合適的描述理論,而且又有當時蘇聯教學語法套路的影響,馬建忠的套路仍然在教學中被人使用。正是因為漢語中的現象有很多都不能用印歐語言的語法套路去解釋,加上部分現代國人的語文水平江河日下,所以漢語有缺陷的聲音越來越高。

第三,關於拼音,有人說用拉丁字母紀錄漢語拼音的問題。現行的拼音方案是五十年代頒布的,當時貌似是周恩來總理頂住蘇聯的壓力,沒有使用基里爾字母系統紀錄漢語語音,而是採用了拉丁字母。採用什麼字母紀錄只是對形式的選擇,感興趣的話,說這個問題的朋友也可以翻翻字典,後面一般都會有漢語的注音字母(就是像日語假名一樣的東西,台灣還在用)。

第四,關於書寫。有人說漢字不容易寫,西文只有二十幾個字母,相對容易。但我想問一個問題,你學英語的時候,所有的詞都能寫對嗎?英語里有一個詞orthography,正字法。指的是對文字書寫的硬性規定。在和洋人的交流中,他們用母語寫出來的東西也有錯誤。所以即使用字母文字來記錄漢語,也會出現錯誤。

至於方言,請使用帶有「方言模糊」功能的輸入法,或者提高自身的語文水平。這不是漢語的缺陷。

此外,歧義句並不是漢語獨有的,如果用歧義句來說漢語有缺陷的話,那隻能說明您的外語水平還有待提高。

第五,漢語/中文的優點:言簡意賅。不相信的話,可以把同一本書的不同語言版本放在一起,最薄的那本一定是中文本。如果使用古漢語的話,大概十幾頁紙就夠了。

第六,漢語難學,那是洋人的事情,輪不到我們受罪。


討論任何一種語言的時候,都不能用語言邏輯不同的語法套用到另一種語言上,來評判孰優孰劣、「x語有什麼缺陷/優點」

1,任何語言都不能籠統地談「缺陷」,或者「優點」;世界上的語言更沒有哪個更高級這一說。更客觀的問法是,在某些客觀條件或環境下,哪種語言的信息傳輸效率更高,哪種語言不能夠滿足該條件或環境下的信息傳輸要求。語言系統有繁有簡,但最終目的都是傳輸信息。

這一部分展開說太長,具體請移步《The Information: A History, A Theory, A Flood 信息簡史》by James Gleick。

書中提到了非洲一個部落的「鼓點語言」,其簡單程度與信息傳遞的高效率讓在場的人類學家驚嘆不已。面對面的時候,當地人用口語進行交流;但當交流距離遠的時候,當地人就用鼓聲代替說話;在這種長距離信息交流的要求下(當地非常原始沒有高科技產品),任何一種被認為是「更高級」的語言文字系統都無法滿足信息傳輸要求,所以任何一種所謂「高級」的語言在此環境下都可以被看做是「有缺陷」的。

但是,在客觀環境要求語言系統儘可能用最少的符號傳輸最多的信息時,漢語漢字這個編碼系統要優於字母語言編碼系統太多了,同樣單位的符號,承載的信息量大得不是一點兩點(同樣可參考《信息簡史》,以及國際會議上漢語版會議手冊的厚度vs其他語言版手冊厚度)。

2,當今「西方語法學一統天下」的局面,導致語言邏輯與其不同的漢語語法研究走進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大多人受西方語言學、語法學影響,看待漢語的思路都類似於排名第一的答案,即把線性語言編碼系統的語法(解碼邏輯)套用在漢語上,這就像把iPhone 外殼往iPad Air 上套,就算能套上一個角一部分,但怎麼可能全部套得上。。。反過來,漢語語法理論也不能完全套用在字母語言上,iPad 外殼用來套 iPhone 也很不合適嘛。

如果非要說漢語有什麼不足,那更應該說是漢語研究,尤其是現代漢語語法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第一步很重要,就是跳出西方語言學、語法學對漢語語法研究的束縛。然而漢語的融合性太強,現代漢語的發展又受到了太多來自各方各面的影響,使得現代漢語語法邏輯遠沒有古漢語語法邏輯清晰,分析起來又增加了很大一層難度——這可以說是現代漢語的一大不足之處。

但是!這仍然不是缺陷!因為現代漢語的變化,是為了適應外部大環境對信息傳輸的不同需要而做出的適應性調整;語法邏輯雖遜於古漢語,但是現代漢語的信息傳輸效率提高了不少,這對社會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重要的事情要一說再說:

1,任何語言都不能籠統地說孰優孰劣、「有什麼缺陷/優點」。

2,不能用語言邏輯不同的語法(解碼邏輯)套用到另一種語言(信息編碼系統)上來分析。語法不能「拿來主義」。

以上

=======================補充===================

從信息傳輸角度來看待語言,那麼語言系統是以傳輸信息為目的的編碼系統;同一種語言在自身的不同發展階段,不一定屬於同一種編碼系統。手語也是線性編碼系統,它以手勢為符號(信息載體),信息和符號之間直接線性聯繫。類似的,文字元號也只是一個編碼系統中信息的載體。只不過有了文字元號做音意中介的系統比沒有文字元號的系統複雜。如果某些信息編碼系統的信息傳輸環節是相同的,那麼該系統被定性為是一維還是二維還是三維,取決於其符號(信息的載體)的性質。漢字和字母文字的性質不同, 漢語和字母語言這兩種信息編碼系統亦不同,不能完全用同一種解碼邏輯(詞法句法語法)來解碼、再編碼。


居然有人嫌普通話同音字多。普通話的音節數在漢語方言里排中等,高於西南江淮吳湘贛。


不過呢,比音節數,漢語所有方言和一百三十個韻母三千多帶調音節的越南語相比都是渣渣。

有北吳區peh jin非要認為普通話這個不分那個不分所以吳語音節數比普通話多,想被打臉也是沒辦法。吳語老派估計個別點(可能有無錫啊紹興啊松江啊)音節數可能和普通話差不多多,大部分都比普通話少100左右的。

不分來蘭的是部分地區,來蘭在吳語中有lae,le,lei,laen,lan各種發音。你據這種小例子有說服力么?

普通話韻母分一二三四等么?分清濁么?分入聲么?分打黨么?分潭談么?分尖團么?。。。。。我說都說不光了。

普通話還真分打黨,而且嚴格分吳語的打韻字(梗二)和黨韻字(宕江),拿這個黑普通話簡直笑死人。

貴北吳就一個城市一個城市打吧。

蘇州:分前後鼻音么?分奉微、分匣喻、分從邪禪船澄么?分平翹么?分覃團么?分來雷蘭么?分家街么?分咸山攝三四等入聲和深臻曾梗三等入聲么?分宕江攝和通攝入聲么?

上海:分前後鼻音么?分奉微、分匣喻、分從邪禪船澄么?分平翹么?分覃團么?分來雷蘭么?分家街么?分咸山攝三四等入聲和深臻曾梗三等入聲么?分宕攝一等和通攝一等入聲么?

常州:分前後鼻音么?分奉微、分匣喻、分從邪禪船么?分平翹么?分覃團么?分來雷么?分車差么?分咸山攝三四等入聲和深臻曾梗三等入聲么?分宕攝一等和通攝一等入聲么?分打黨么?分襪麥么?

我也說不光,先說這麼多。覺得自家方言音節數比普通話多的話還是先買一本自家方言的方言志數數音節數再下結論吧。

基本上么,如果普通話A=B!=C,方言A!=B=C。有些人就只看到普通話A=B然後動不動就黑普通話,完全看不見自己B=C而普通話不同。


漢語歧義多,所以我們會詢問:你幾個意思啊?來認真研究歧義的數量。


用英語的思維框架來看漢語,當然問題多多,但本質上是自己的漢語水平有限,是學藝不精。

反之亦然。


髒話太多太精彩算不算?

我覺得漢語倒是語言裡面最喜歡罵娘的之一 哈哈哈


看了高票答案。就說兩點:

有一種東西,叫節奏。用長短句來判斷一種語言體系是否存在缺陷,好嗎?

有一種歧義,是為詩。那些讓我們覺得有意思的文字,很多是歧義,多義的,不是嗎?


其實我一早就知道很多人是沒有腦子、只有立場,沒有思考、只有結論的了,總之凡是有什麼不好的事情,先甩給出身再說,漢語、中國教育、歷史文化,必要時候亞洲基因也是可以拿出來背背鍋的。對於這些人呢,大家要清楚,道理已經是不能講通的了,因為根本沒辦法交流。人家雙標玩得溜啊,凡是對自己有利的大力捧,凡是對自己不利的就不可信了。批評民科的時候他們叫得最凶,民科思維也是他們玩得最溜,可惜邏輯根本對不上。

既然某些人誠心誠意地發問了,我不回答你們又不高興了。那就按那位4k贊的答案開始駁起。

長句,我不知道各位是不是受到了多少科技文生硬翻譯的折磨,以至於各位對於漢語的長句這麼有意見。如果長句的定義就是英語里那種層層嵌套的結構的話,那麼漢語確實不存在長句,因為長的後置定語沒辦法像英語一樣吊在被修飾詞後面,放在前面又嫌累贅。但是漢語可以拆開來寫,如果你認為漢語沒有長句是缺陷的話,那麼請你證明英語中的長句比漢語的短句優秀,可惜你沒本事。

上面論證漢語不夠精確的答案,基本上都是說漢語歧義問題。這種說法就好玩嘍,不知道各位在說漢語歧義的時候有沒有問清楚自己的洋爸爸們英語有沒有歧義句。

歧義,我看上面有人說到同音造成的歧義。不錯,漢語里同音字挺多的,但詞語同音的要少得多,到句子里會混淆的很少,不信你可以試試。這種說法漏洞百出,根本不是什麼漢語的缺陷,而是所有語言的缺陷,要不你找出一個不存在同音字的語言。

第二就是一詞多義造成的歧義,這種就跟上面一樣的錯誤,漢語有,英語也有。譬如

I went to the bank yesterday. bank,銀行;河岸。

還有那個程序員里流行的「Because we are in the same class.」的笑話,哪個語言也不比另外的語言好到哪裡。

第三,結構問題。譬如各位舉的「咬死了獵人的狗」。先不說漢語,諸位所認為精確的英語也會存在這種現象。

Simon told all his classmates what Professor Williams said yesterday .

The General Manager promised a bonus for each employee later.

這裡的時間狀語放在了句子最後,第一句的yesterday可以算作主句的時間也可以算作從句的時間,第二句可以譯作總經理後來答應給每一位僱員一筆獎金」,又可譯作「總經理答應以後給每一位僱員一筆獎金」。又如

I know John better than you.

Richard likes Jane as well as Jack.

Mr. John was a professor and a dramatist of great fame.

The scholar wrote long thesis and books.

They are visiting friends.

The refugees had discarded clothes.

還有很多類型,不一一列舉了,也不解釋了,看不懂的自己到知網搜幾篇英語歧義的論文看一下,這些例子都是知網找的。

某些人以為找到了「失去了監督的權利」這樣的例子就可以證明漢語如何如何地不準確,搞笑。無論英語還是漢語中都存在歧義句,這些歧義句類型或同或異,但都是可以修改的,就是按你理解的兩種句意整理一下。而且這些歧義句本來就是我們應該去學習盡量避免的,這些又不是什麼過不去的檻,說避免這些歧義句強人所難。從來都不是,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注意一下就好了。

最後,還有一類奇葩,說漢語有些句子套不上印歐語系的成分,所以不行。這種人就算當了語言學家也是那種不入流的貨色,就跟天朝的磚家叫獸一樣。很可惜,語言不是所謂磚家制定的標準,不是像計算機語言有標準委員會,這是千百年人民通過不斷交流形成的,應該是理論適應語言,而不是語言適應理論。習得不習得啊!

其實總結起來,無非是叫囂者的邏輯有問題。當然如果真可以鑒定出你們智商有問題的話,趕緊去做測試,這樣就可以把鍋甩給中國教育了。一顆賽艇!

先樹個不存在的靶子然後再痛打,分明已經是知乎上被批到爛的方法,想不通怎麼還有這麼多人相信。聽說知乎程序員多,那麼我們就拿計算機語言打個比方,c++有缺陷,有人說風格不統一,有人說陷阱多,但這些都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而是學習者的問題,你換個語言也很可能有這樣的問題,只要不是特別特別難的地方,都是要看使用者的。說c++有缺陷,你可以說編譯慢,說開發慢,這些都是不可改變的,但是那些自己造成的坑也甩給語言,除非將來那種需求一說,電腦自動完成的情況出現,否則怎麼可能不存在陷阱呢?換到語言上來,除非將來人人之間都用腦電波交流,否則語言的坑就會永遠存在。

把自己的無能怪到母語身上,從來都不值得稱讚。

最後,但願我這篇文章沒有使你們產生歧義,讓你們反倒認為我在誇你們了。取匿

————————————————————————————

最後的最後,有些評論的思維也真是令人捉急呢。說評論冰箱不需要學會製冷,都說了你們沒資格目無全牛了了,不服嗎?

評論雞蛋好不好吃也罷,評論冰箱好不好也罷,你們能評的是什麼?因為雞蛋不合你胃口,說雞蛋沒營養,因為沒插電冰箱不製冷,說冰箱產商的的方案有問題,難道這些是可以的?人貴有自知之明,不然就陷入民科的圈子了。看我這個答案被踩到這麼靠後,看來諸位對於我的評價不服氣嘛。不過也習慣了,人文社科類問題本來就是大家隨便扯扯的嘛,都是看立場的,不是看道理。我在詩詞板塊下這種人見得多了,明明對於詩詞一竅不通,非得把那點可憐巴巴家底都都出來。不過看看現在好些計算機教材的中譯本就知道了,要麼譯者不當心,要麼譯者自身中文水平捉急。

確實,中國的語文教育就是垃圾。

————————————————————————————

原答案:

只看到一群漢語都掌握不熟練的人上躥下跳地臆斷漢語如何如何不準確,可笑之極。

研究語言,不從整體著手,盡搞些莫名其妙的歧義句當作法寶,還自以為找著了漢語的罩門呢。看了高中數學書是不是以為世界上的問題都是可以很簡單建個模就可以解決了?

拿衣服!

譬如差點跌倒和差點沒跌倒,你們就著眼在這幾個字上說看不懂然後叫囂漢語不準確,但倘若自己帶入生活經驗,可知,若是不好的事情則尚未發生,好的事情則已發生。

從前知乎有個問題,問一滴水從高空落下能不能把人砸死,最高票答案只有一句「你見過下雨嗎?」,雖然有抖機靈的嫌疑,但卻是很好的答案,就怕有一些半吊子拿個牛頓運動定律還能算出個肯定的答案。

敲下答案的時候你有問過自己,你配麽?認識牛啥樣嗎,就敢目無全牛?

陳廷焯用「作者可鄙,讀者尤可鄙。」「真令人慾嘔」等來評價某些詞,都是些纖巧到了俚鄙的東西,說不定作者還真以為自己到了前人未到處呢。

所以說,把自己的小聰明留給私下玩玩就好,別拿出來丟人現眼。

真令人慾嘔!


學外語太難


欠條上寫著:張三借李四1000元人民幣。

請問是誰借給誰錢?

這不是開玩笑,這種事情真的發生過。


容易提筆忘字,畢竟作為象形文字,不管學識多淵博,總有忘記的時候。

當然這世界目前也沒有哪個語言十分完美。。。


唱說唱hiphop等等之類的感覺很不順口,因為漢語里有四聲


推薦閱讀:

日本人為何出奇討厭討厭韓國?
古代人的各種姓、名、字、氏等的區別和用法?
為什麼中國人如此喜歡聖誕節?
帝國大廈每天燈的顏色不同是為什麼呢?
如何評價中華詩詞大賽中獎作品?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語言學習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