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和北京離得這麼近,為什麼口音差距這麼大?

雖然北京之內口音也有差別,但是京津之間的口音差別實在是有點大啊。為啥捏?


天津城區曾經是我們淮語(江淮方言)在北方方言區內的方言島,不用說跟北京,就算是跟天津郊縣都是完全不同的口音。

明初,成祖朱棣帶領安徽老家的淮西軍隊在天津駐屯,第一次將淮語帶到天津。明清兩代漕運過程中蚌埠、揚州的漕工又不斷地向天津輸送淮語因素。清末,李鴻章從安徽帶領領淮軍部屬來到天津,又一次大規模將淮語帶到天津。這兩次淮西駐軍移民,極大地影響了天津的方言。

了解安徽方言的人聽天津話會發現,天津話語音像蚌埠(鳳陽),語調像合肥,這可能就是鳳陽朱皇帝,合肥李中堂做出的微小貢獻吧。

天津城樓上的淮軍將士

天津話經在明清兩代的漫長地歲月中很多用詞雖然已變成了官話用詞,也失去了入聲,但語調還極其類似一百年前的表親合肥話。我每次去天津、遇見天津人總能找到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你們可以找一個天津人再找個合肥人一起用方言說四個字「西開教堂」,語調重合度高到驚人,我第一次去天津聽計程車司機師傅說這四個字都驚呆了,簡直和合肥話一毛一樣。。所以我精神上也一直單方面把天津人當成淮西老鄉(雖然人家可能不願意認。哈哈。)

清末以來,安徽、江蘇兩省淮語區因為北方移民的大批到來,口音、用詞大量受到官話影響,分布範圍也被壓縮到了淮河南岸。在這種大背景下,天津方言中保留的一些淮語元素或將成為未來研究淮語的重要材料。

破地獄 - 檀信介的文章 - 知乎專欄

微博最近老掉粉,你們不去關注一下么?


這個問題底下專業的回答講得比較詳細了,但是所有的回答在天津話的地域分布上都有嚴重的錯誤,即天津話只分布在老天津府城和租界,換成現在即市內六區。
其實天津話有兩個方言孤島,一個是市內六區,還有就是老塘沽區,即塘沽、大沽、北塘三鎮。非常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地方中間是沒有連接的,就是說夾在中間的東麗、津南兩區的口音不是這樣。
迄今為止我沒有見到有比較權威的論述關於塘沽方言島怎麼形成的。據我的推測,很可能是天津衛的一次調動導致。天津是北京的門戶,而塘沽則是天津的門戶,這裡需要駐軍扼守海防,因此直接從天津衛調動軍戶來此地駐紮,最後繁衍至今。

圖片通俗解說:粉色——天津話;藍色——北京話;橙色——唐山話;黃色——很混亂


北京話和天津話,在北方是非常特殊的2種方言
因為他們在明朝分別受到了大量的外來影響,
而且最後表現出來的方式還不太一樣

幾個方面:
1、從調值上說,北京話的特點是陽平=35,
這個是一個從江淮官話輸入的特徵(南京、揚州、安慶)
天津話陽平45,比較接近阜陽、徐州一帶的55
兩個城市周邊的保唐地區,陽平都是22的,可以說是差異巨大
北京話只有陽平是外來的,但天津話的調值系統則整個都是外來的(徐州、阜陽)

2、從平翹舌上說,北京話基本保留了幽州地區的平翹類型,就是知庄章內部合併,不同於精組
但有大量文讀音(庄組三等),跟隨江淮類型讀成平舌,比如 色=se,所=suo 等
天津話的平翹則是知二、庄組全部平舌,所以天津話給人感覺平舌音比北京多很多,
但天津府城由於被幽州類型包圍,各種周邊的移民進城,最終導致了天津話平翹舌的混亂
天津話的平翹也是基本與徐州、阜陽一個類型

北京話影響力比較大,
從明代開始就跨出了城池,到清朝逐步覆蓋了整個順天府(武清是順天府而不是天津府)
到了清中期以後,更是主導了承德、山海關(秦皇島)、瀋陽等地新方言的形成
在闖關東之後擴散至整個東北和熱河

天津話則一直只是天津府城,直到租界時代跟著城區一起緩慢擴大
塘沽的天津話不清楚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不是很認同目前高票答案 @林霄回答里的兩個論點,先說一下。

1.「北京話的陽平調值來自江淮官話」。據我所知漢語方言中,只有一個聲調的調值來自其他方言的情況基本不存在。如果調值受到外方言影響,很多情況下是四聲都受影響。至於北京話與江淮官話的陽平的調值相似性,完全有理由認為是二者獨立發展而來但表現出了相似性。

2,「北京話在闖關東之後擴散至整個東北至熱河」。如果按照將北京官話和東北官話分開的劃分方法,北京官話分為京師片、懷承片、朝峰片,其影響力只到達承德朝陽赤峰一帶,也就是熱河省。東北的口音與北京的口音在很多時候應該理解為共同發展,因為二者在過去的一千年間民族構成與發展脈絡都有相似性,不同之處是北京作為華北重鎮或者首都,人口來源更雜,疊加的語音層次更多。

---------------------下面稍作展開------------------
關於這個問題其他回答已經說得很好了( @林霄的回答里其他要點我基本認同)。我以前有一個回答: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方言島? - 漢語 裡面提到了北京和天津。關於天津話的形成原因我這裡不再贅述,請看其他答案。

北京話的語音層次是全國各漢語方言中最多的之一,多到難以剝離,有人說可以分五層。反映在語音上,一個是入聲字的歸調雜亂、異讀眾多,一個是知系字的聲母今讀音兼具濟南型與南京型的特點。今天讀捲舌音的字,北京話的舌尖位置在所有漢語方言中最為靠後,這個應該是滿族口音的影響。知系字讀音兼具南京型特點(澤廁色讀平舌)則主要是江淮地區移民的特點,最大的一波移民是明初朱元璋移來的南京富戶。我其實覺得清朝時期流行於北京的徽劇-京劇的口音也影響了北京話的口音,可能對部分知系字讀南京音有鞏固或者推波助瀾的作用。

北京話與天津話的區別主要是:
1)四聲調值不同,這個是最容易被感知的;
2)知系字今讀音不同,北京絕大部分屬於濟南型,部分字屬於南京型;而老派天津話貌似是昌徐型的底子;
3)北京話捲舌更卷,兒化音更多。


本來題主的題目和正文都沒有著眼於把天津當方言島,但較多知乎答案和本問題部分高票答案都愛訴諸島性,他們這種說法對不對是值得先行討論的。

調值環流

...-31-53-55-35-213-211(2)-31-53-55-35-213-211(2)-31-53-55-35-213-211(2)-31-53-55-35-213-211-...
這個環是否有歷時旋轉、單字調連調間旋轉都是語音演變的經典課題。不管是順序還是反序,據此模型恰好容易看出河北南半邊石家莊等地方言的四聲環接近於絕大多數官話方言的四聲環--天津與滄州、石家莊、鄭州、濟南是同一款環。這一點算本答案中天津與南系官話還稍算一致的少數特點。

若干華北變種在山東一省就可以體現:以媽麻馬罵為序,西部濟南等13, 53, 55, 31,中部/過渡部棗莊、龍口等11, 55, 35, 53,東部榮城等31, 35, 112, 55。聽過東齊口音的,相信會有「當地調值比天津調值更接近南京調值」的聽感,但這些方言音類史跟江淮的差別其實很大,比天津與江淮的更大。

滄州地區很多方言只有三個單字調,或許會掩蓋天津與冀南間調值的連貫,但連調與更西南的四調區無甚差別。京津城際互動也會拉大天津與冀南中小城市的區別:從冀南角度考慮,天津的陽、上、去只需要按同一個環流方向走就可以偏離冀南,逐步接近北京了:陽平和上聲低頭,去聲抬頭。

貴圈音類分析師泥萌不要害怕討論調值,把四個聲調考慮全了恰好幫助揭示天津質樸一面。

綜上天津四聲不外來,沒有違反黃河下游路徑。

入聲調

入派三聲。上面說到的冀南從六成以上清入讀陰平沿滄州過渡到天津等保唐片,共性是上聲占低比例,陰平占最高比例。

這種分化不僅不符合南京合肥,也不符合河淮之間的中原官話。

入聲調在天津的走向不比周圍突兀。

入聲韻河北式復化的字較多

韻圖梗二配皆來時不含曾一:百拍麥側拆色
韻圖曾一配灰微時不含梗二:北得勒塞黑
韻圖宕江配蕭豪時不含末韻:剝烙鑿著焯勺弱閣鶴撂鵲學瘧
 (屋三配侯尤時不含沒韻:六軸熟)

北京程度不僅不符合南京合肥,也不符合河淮之間的中原官話。而這個程度更高。

平翹二分的方式

北系官話昌徐型的一致特點是:知二庄開口大多數字(都包含止開章組)讀甲類,知三章開口大多數字讀乙類。下面選字時不考慮去聲的清濁對立,以天津話音檔為例,

1 茲雌此司四 止開精組
2 輜  師士 止開庄組
3 之眵齒施是 止開章組
4 知痴恥 世 止開知組,蟹開知三章

北系官話的特點是,第4行與其他三行合流蘊含止開庄章組合流。

江淮官話平翹對立時的方式也是二分的,一般表現在韻圖二等+某階段較高的韻核會讀平舌,而其特點是,第4行與其他三行合流蘊含第3, 4行合流。

北系官話除了知照分甲乙類的昌徐型(洛陽,滄州,煙台,淮北),還有分化程度比北京小的濟南型(開封,石家莊,濟南,阜陽)。根據上述對調值路徑和入聲的討論,沒有理由打破這四對例子各自先按省內聚。討論各種共祖各方面特點時,昌徐型方言應先與濟南型方言聚類,然後才該是南京型。據此,一個既能演化出天津又能演化出南京合肥的原始方言要存古到的地步是:分知照(泉漳文讀),開三分蟹止(粵語)。這太古典,以致明代衛所所生的官話島在至今分六個輔尾的同時卻不具備這些特質。

小結

天津入聲韻和入派三聲很符合華北,在網上漢語方言討論版塊還算是家喻戶曉的。而本答案要強調的是,天津四個聲調都不外來,在演化路徑上與冀南相距未遠,很合乎黃河下游;天津平翹演化很冀東。不限於最當代,現代天津音系不是江淮方言島,不是淮西方言島(更不可能東),在大河北也可能不是島。實在還要把自己口音當安徽方言島的當代天津人,有必要棄用當前絕大多數入聲白讀,清次濁入內合起來有必要超過一半的字讀同一個調,平翹參照南京合肥的程度值得考慮超過北京。總之我建議他們至少像個珍珠港市志同音字表。

天津和北京離得這麼近,
雖然北京之內口音也有差別,
但是京津之間的口音差別實在是有點大啊,為啥捏?

結合上面的討論,應該考慮北京比天津更受江淮影響。

如四川話為什麼這麼統一|大象公會和為什麼湖廣填四川沒把湖廣方言帶到四川,大槐樹移民沒把晉語播散開? - 匿名用戶的回答,各地西南官話的單點主體和多點共性不像可考或甚傳的來源,反而更像江淮官話中演化得較快的南京周圍方言,移民主要為西南官話增多了些許白讀層的字。東北官話也是一樣,闖關東只讓勝出的北京音系多了少許魯冀特徵。本段的目的是,下面說的「北京官話」一般包含東北。

  1. 北京官話的調值既不同於津歷汴等華北主流路徑,也不同於保唐主流。
  2. 北京官話的入聲白讀韻無論唯讀還是又讀,都帶頭比天津等大河北主流少。
  3. 清入在北京官話讀上聲的字比在大河北的‥的主流少。普通話採納的北京城的福字是比較極端的例子。
  4. 北京官話平翹對立時的平舌字的範圍主要限於南京合肥等地可以影響出來的那部分。

這些是北京主動比天津更不像河北話的辦法。而,本答案說了那麼多個點體現天津很河北很華北,那天津要怎樣主動區別於北京呢?可以參考天津話、南京話和膠遼官話里相近的陰平調值是出於同源還是巧合? - 匿名用戶的回答:即使實質上與周圍分化得不多,天津作為大城市是容易有更多特色自信的,加上天津衛的島狀心理,自然可以避免「連調值都跟北京完全一樣」。講個程度不能類比的玩笑:有一對雙子城喜歡互黑口音很不同,猩猩音值尤其不同而且猩猩更容易以為不同,這個時候經濟區其他鄉民只要微笑就可以了。


哆來咪發

北京音停留在發的音階,天津音停留在咪的階段。京津土著仔細想想是不是這麼個理?


老天津話和北京話,尤其是北京北城的土話,都是特別典型的「方言孤島」,屬於政治影響,人口遷移,地域民族語言融合的結果。

前面繼位答主已經說過了,明太祖朱元璋是淮西人,本人的鄉土觀念也重,他的眾多兒子都曾在老家長期生活,因此成為明朝初年的官話腔調。永樂年間,明成祖遷都北京,也就把淮西地方方言帶到北京,而天津是北京周邊一個重要的駐軍衛所(天津衛的「衛」就是由此而來)。因此在明朝,北京(京師)和天津的方言非常相近,不會有太明顯的區別。

變化發生在清朝。
清軍入關,定都北京,以滿洲人為主的八旗禁旅、畿輔駐防旗人成了北京的主要居民。在順治初年,清朝又採取旗、民分治,強行將北城的漢人全部遷到南城或城外。在清朝初年,北京城內人口結構、民族成分和語言就因為這次政治影響而發生了明顯變化——旗人代替漢人成為北城的居民,八旗漢軍說的的遼東漢語成為清初北京北城內標準漢語口音。
內城的滿人在隨後200餘年裡不斷漢化,將原來遼東漢軍旗人的口音,以及部分來自滿語、蒙古語的單詞短劇,逐漸做了融合,最終形成了晚清到民國初年的北京話。

而天津在清朝入關後的200多年內,本身沒經歷過類似北京這樣因駐防旗人而產生的人口遷移。因此天津方言的變化就輕微的多(不代表沒變化,天津是傳統北方商業城市,又挨著大運河,人員遷移流動密集,明朝形成的老天津話,主要集中在原天津縣城內,而縣城外形成的新市區的口音,也有明顯變化)。

必須要注意的是,因為北京只有北城是「滿城」,因此北城旗人所說的「北京話」,和南城漢人聚居區的「北京話」,依然有明顯區別。清朝所說的「京師」,以及對北京「四九城」的這一俗稱,也是單指北城,不包括南城(「四」代表四個城門的皇城;「九」代表有九個城門的北城,因此四九城就是指皇城+北城,沒有南城)。
此外,因為有八旗駐防制度,在北京城外附近,清朝還辟有西山健銳營,海淀圓明園護軍營,藍靛廠火器營,南海子大營,丫鬟山、通州、三河、薊縣這一線因為是前往遵化東陵的必經之路,沿途還有看護驛站和守陵的旗人住戶……以上這些地方,也是一口濃重的內城旗人腔北京話。

所以說,北京話和天津話差異如此之大,是政治活動(改朝換代)+人口遷移(清軍入關)+地域民族融合文化(滿人漢化融合新漢語)的綜合作用結果。

這種現象,通常又被稱為「方言孤島」,旗人說的北京話,就局限在北城內和城外幾個駐防旗營里,出了北京城立即聽不到了,城外漢人農民說的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方言。旗人腔的北京話,被感覺周邊特別侉氣的另一種漢語方言包圍著。
類似的,老天津話也一樣,只是存在與舊天津縣城一帶,縣城周邊就是另一種口音了


好像這麼多人都沒指出為什麼不一樣的根本原因啊……

天津話是安徽某地方言,是朱棣北上定都北京時把帶領的安徽老兵駐紮在天津建立衛城時留下的。而天津話也僅限於天津城內,天津郊縣的口音基本屬於河北話、北京話和唐山話的範疇。

所以天津城是北方方言的孤島。跟周圍任何一個郊縣和城市的口音都完全不同。

北京話就是帶有北京方言的北方話,經歷明清兩代基本奠定了北方官話的地位,沒毛病。


還好吧,差別不算大。河北方言之間的差別也是這種程度。


每次講到天津話的淵源,都會提到明初江淮地區軍戶遷到北方創立衛所的淵藪。但每次都扯出來所謂的「徽軍」、「安徽話」。要知道,明代的「徽」頂多是指的徽州府,「安」頂多是指安慶府,這兩個地方都位於長江地區,和天津、延慶等地衛所軍戶的來源地沒有關係。


在這裡指出各種回答中不明確的地方。

1.「真正的老天津衛人」從南方來到北方駐防時,還不存在「安徽「這個概念。"安徽"是manju佔領中國後切割南直隸而新造出來的省份。永樂年間駐防京津地區的多來自南直隸鳳陽、淮安兩府和徐州。鳳陽府基本是後來所謂的「安徽」的北部,而淮安府和徐州則基本是後來新造的「江蘇」北部。所以講明朝時提「安徽」和「江蘇」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兩個概念在當時根本不存在。
2.所謂的「安徽話」更是一個極度不準確、毫無意義的偽概念。正因為「安徽」、「江蘇」是被人為切割出來,這種殖民政權的強行切分完全不尊重南直隸地區原有的不同語言文化區,而只是為了其殖民統治及鎮壓反抗的方便,因此後來造出來的「安徽省」無論從何種角度上看都不能概括出一種叫「安徽話」的東西。明代原老鳳陽府地區偏中原官話,江淮之間則是下江話地區。江南因為是山區,方言更複雜。吳語、贛語都有。這種情況在「江蘇」同理,只不過蘇南除了吳語區還有南京的官話區。這也是「江蘇」形成所謂「大內鬥省」的根本原因。

因此,說什麼「安徽話」、「徽語」 、「江蘇話」的,都是對南直隸地區歷史和語言文化常識毫不了解的表現。南直隸歷史上被一切兩半強行變成兩個省份,是作為殖民地被手術刀切割的慘痛歷史。

強調一遍,南直隸從來不是一個省!而是位於南京周圍、在地理上拱衛京師、在行政上直接隸屬南京六部的眾多府和州的合稱。因此本身並不是一個單一文化區。


天津話不是江淮官話方言島。至少目前的天津話不足以劃入江淮官話。

1. 調值不是判斷方言系屬的唯一因素。有證據表明明代的南系官話仍然是陰平高調陽平低調。而天津、皖北、南京的陰平調值相似性可能來源於後起的調值環流。
2. 天津話的宕江攝入聲白讀有復化,是河北一帶的語音層次,不符合南系官話不復化的特徵。
3. 目前有觀點認為以入聲歸調區分南北系官話並不自洽,提倡用平翹的分合方式區分。天津話的平翹似乎不符合南系官話共祖的平翹分配方式。

PS:自己的母語和北方的方言都屬於官話並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

可參考這一回答天津話、南京話和膠遼官話里相近的陰平調值是出於同源還是巧合? - 匿名用戶的回答


天津人來回答:
真正的老天津衛人,來自當年跟隨朱棣來北方駐守的安徽士兵和他們的家屬。所以天津話(就是在相聲小品中聽到的那種)與河北地區其他方言沒有任何相似之處,據說與安徽話很像。
天津市的話,除了市區老天津衛人以外,其他人不會說這種方言。天津周邊所屬的區縣,口音也各異。比如武清口音其實跟北京話很像,薊縣、寧河、寶坻、靜海話都有點兒唐山話的味道,語音糯糯的。


過去連天津縣的縣城都不說天津話,更別說經過多次擴張的天津市了。市六區、四郊、五縣(當然現在天津已經實現全市區化了)都有不同的方言。


當年天津設立衛城之後,居民重要來源是朱棣的徽軍,所以「正宗天津話」,也即天津市區(更嚴格地說是老城裡,東南西北四條馬路中間)的方言和安徽部分地區的方言十分相似,甚至有一種說法是「想聽正宗天津話可以去安徽尋根」
北京城裡,城南城北的方言也不同,一部分是老北京人,另一部分是滿清入關之後的八旗子弟。除了方言之外,生活習性也有很大差別,在相聲《叫賣圖》(或《賣布頭》的墊話部分)中有一部分的體現

以上皆為道聽途說,寫在這裡只是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有不當之處請高人多多指正,在下一定學習一個。


被你們講的,我一個合肥人好想找一個天津人練手


天津方言區與周圍的冀魯官話區和北京官話區有較明顯的差異,是一個在北方官話區內較大的安徽方言島。據專家考證推論,這個方言島中的天津話來源於江蘇和安徽北部的方言,也可以說天津話是安徽江淮方言(宿州固鎮一帶的方言)與河北方言的合成品。


  天津方言範圍主要是指以天津老城區為中心,其範圍從老城北部北辰區一線,到西、南部的曹莊子、邢莊子、侯家台、陳村、小南河、大蘆北口、大韓庄,再連東部的北里八口、南馬集、北馬集、蘆莊子、翟莊子、張貴庄、趙莊子、徐莊子所呈倒置等腰三角形的區域。這種現象在語言學上被稱為「方言島」。方言島,就是外來的方言勢力佔據原來的某個方言區,形成被原來方言區域包圍著的獨立的方言孤島。


  天津方言島的底邊距舊城北約1公里,尖端距舊城南約22公里。方言島以北的居民語言接近北京話,東北接近唐山方言,西南和東南接近靜海一帶方言。


  天津是個移民城市,相傳移民者大多是明代朱洪武的江淮兵,加之天津在清代又是淮軍的大本營,所以具有低平調的天津話發音及辭彙,受蘇北江淮一帶方言的影響最大。相當長的時間裡,軍人是天津高度集中的最大群體。由於兵源來自同一地區,北上的移民又大多來自軍人的家鄉安徽,而天津土著人又處散居狀態,從山西、山東或其他地方移民天津的人,由於不是大批的,無論是操什麼方言,也都逐漸被同化,才使得天津衛里的母語語源保留下來。隨著居民的增加,開墾了大片處女地,即天津舊城東、南、西三個方向的沼澤和荒地,含現今的東麗西青部分區域。這就是包括舊城在內的,「天津方言孤島」的大致範圍。


  天津方言幾百年來一直變化不斷,並隨著它的根基安徽地區的語音變化而變化。由於京津兩地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政、經濟、文化、歷史等千絲萬縷的關係,京津兩地的方言一直互相影響著,特別是近代國語和普通話的普及活動,以及20世紀90年代天津城市急速向外拓展和老城區改造人口的外遷,北京音系與靜海音系對天津方言「蠶食」,使得天津話方言島的範圍越來越小。

轉自天津地方志網


京巴表示為嘛我沒感覺到呢。


天津是方言孤島,鑲嵌在華北,出了外環,天津話就消失了


在網上聽聽老派南京話(兒化音多,不同於現在的新派南京話)就知道北京話的根在哪了←_←


天津方言島的形成主要有三次歷史機緣,一次是隨朱棣鎮守北京的安徽軍隊,朱棣在天津衛築城安置部隊和軍屬,這是天津話最早的源頭,之後隨著運河漕運陸續有很多的徐蚌地區的人進入天津,方言島得到不斷強化,直到100多年前李鴻章率十萬淮軍進京,這些軍人和家屬仍然駐紮在天津衛,極大鞏固了天津方言島,至今…


推薦閱讀:

中國在推廣普通話之前,全國各地不同方言區的人是怎樣交流的?
南京話為什麼地處長江以南,卻和吳語差好多?
兩個句尾的韻母相同就會有押韻的效果,會很好聽,那麼句首聲母相同是否會有同樣的效果?
吳語會不會消失,如何來保護我們美麗的吳儂軟語?
東北方言辭彙都有怎樣的來歷?

TAG:北京 | 語言 | 方言 | 天津 | 江淮官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