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習慣把「風」讀成「fong」而不是「feng」?
題主是廣東人,不知其他地區的讀音如何
把我當年在果殼寫的答案搬運過來。加下劃線的部分是針對評論的說明。
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歌曲和「台灣腔」中。
尤為典型的是「風」「夢」兩個字,它們常常被發音為fong、mong。
這個現象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在普通話音系中,唇音聲母后,開合口韻母是互補分布而不是對立分布。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唇音聲母指的是b、p、m、f這四個發音部位在唇的聲母。
- 普通話的韻母根據介音可以分為四類:開口呼(不帶介音)、合口呼(帶u介音)、齊齒呼(帶i介音)、撮口呼(帶ü介音)。
其中,開口呼與合口呼、齊齒呼與撮口呼的對應韻母,分別構成開合口關係。
例如:e - o(uo), ie - üe, eng - ong等等。 - 「互補分布」指的是在某些環境下,兩個音中只可能出現一者而不會出現另一者。
例如普通話中有po而沒有pe,有pie而沒有püe,有peng而沒有pong。
這些例子就體現了「在唇音聲母后,開合口韻母是互補分布」。
與「互補分布」相反的是「對立分布」。
例如普通話中既有luo又有le,既有lie又有lüe,既有leng又有long。
這些例子就體現了「在l這個非唇音聲母后,開合口韻母是對立分布」。
當然,有些讀者會注意到普通話中既有mo又有me,似乎不符合我說的規律。
這是因為me算是來自北京方言的、音系之外的音節,它不是由古代漢語發音按規律演變而來的。
正因為feng、fong以及meng、mong都是互補分布,所以當人們聽到後者時,頂多覺得「有口音」,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因此,這種發音就不像把「冷」讀成「攏」這種「錯誤」一樣會被糾正,而得以保存下來,並在歌曲中被「發揚光大」。
但是上面這些只解釋了「風」「夢」等字被讀成ong韻母的現象為什麼能夠保留下來,沒有解釋它的起源。
據我觀察,在歌曲中並不是所有唇音聲母+eng韻母的音節都會被讀成ong韻母。例如,「朋」字就幾乎不會被讀作pong。
(如果有誰找到了把「朋」字唱成pong的普通話歌曲,歡迎告訴我)
在中古漢語中,「風」、「夢」兩字屬於通攝,而「朋」字屬於曾攝(「攝」可以理解成韻母的大類)。
普通話韻母為eng的字,大多來自於中古漢語的通、曾、梗三個攝。常見字有:
通攝:蓬、蒙、風、豐、諷、馮、鳳、夢、封、鋒、縫、捧。
曾、梗攝:崩、朋、烹、彭、猛、孟、棚、萌、迸。
(參考:「夢」字的讀音是什麼?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按語音演變規律,在普通話中,通攝字一般韻母為ong、iong,曾、梗攝一般韻母為eng、ing、iong。
這就是為什麼屬於通攝的「風」「夢」兩字會被讀為fong、mong,而曾攝的「朋」字就不會讀為pong。
「唇音聲母后開合口韻母互補分布」這條規律,其實在中古漢語中就已經成立了。
注意中古漢語中各個攝之間並不構成開合口關係,所以「夢」「孟」同時存在並不違反這一規律。
普通話為了保持這個規律,對於所有韻母按規律演變成ong的唇音字,把韻母統一定為eng。
於是「風」「夢」兩字fong、mong的讀音就成了非標準讀音。
其它通攝的唇音字其實情況類似,只是因為不如「風」「夢」兩字常用,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它們還可以讀成ong韻母。
唇音後不分開合,廣韻如是,漢語拼音的 e 和 o 在北方口音也是,如波讀 be 的。feng fong 本來也是等價的自由變體。湖南臨湘讀「亨」也不算啥,白語「逼」……
其實我覺得「fong」應該才是正確的讀音。
比如古代的《聲律啟蒙》:「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明顯就是「ong」韻。
基本南方人都是「風」念「fong」,「夢」念「mong」。
而標準普通話以北方音為基礎都變成了「feng」和「meng」,真是奇怪了。
其實風在最初有兩個音,第一個是北京讀書音,就是ㄈㄨㄥ(fong),還有一個讀ㄈㄥ(feng)是北京俗音,也就是口語音,同理bpmfw發ㄨㄥ(ong)音是北京讀書音的標準,在民國時期出版的國音京音對照表,就標註了,其實bpmfw發ong音是讀書音,eng音為口語音。
那麼bpmfw發ㄨㄥ(ong)音是什麼時候消失的,源於上世紀的京國之爭,也就是國音京音之爭,因為最初發行的不是普通話,而是國語,發老國音的國語,可惜實行不到兩年的國音就被迫面臨腰斬的局面,也就是國音京音之爭,當時鬧得很兇,雙方各持己見,認為國音太中古化,說出了只有趙元初一人會說,第二那麼比較老氣跟不上時代的發音難登大雅之堂,那時是什麼時代,追求新思想讀著新青年的時代,那種比較傳統的東西實在是難以跟得上時代,於是乎終於在1920年重新規定了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其中台灣流行的我han你,法國的法念fa(四聲),俄羅斯的俄念餓(四聲)就是來源於新國音,那麼同樣的在老國音里bpmfw發ong音的讀書音標識被徹底取締,bpmfw在新國音里是ㄥ(eng)為標準音,而bpmfw讀ong音的讀書音僅限於古詩詞,在民國時期出了一套國語辭典,四本,其間這麼寫bpmfw與eng在一起發ong音,指的就是bpmfw發ong音僅限於古詩詞,後來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更好地推普,不但把國語改為普通話,而且廢除了文白異讀,至於bpmfw念ong音僅限於古詩詞也徹底取締,現在念古詩詞規定必須用標準音,也就是eng音,ong音這個讀書音的標準在大陸這個環境下不得出現,雖然有不少播音員坦誠,再念到老翁時會無意識地往ong音上靠,我們現在也能從國音京音對照表看到當初bpmfw發ong音是北京讀書音的標準,我比較認同百度詞條裡面文白異讀詞條一位網友的評價:
一般來說,方言固有語詞、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動作、器物、語法功能詞多是白讀,借自於古代文言文、官話或現代華語(普通話)以及其他不同「方言」的詞、科學術語、成語、專有名詞、姓名等則多是文讀。
而在不同的人群中,文白異讀的現象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年輕人、教育水平高的人、會說普通話的人更多使用文讀。在不同的環境中,文白異讀也不一樣。正式場合多用文讀,日常生活則多用白讀。但是,兩者實是擔負該語言當中不同的功能,習慣用白讀音讀出的固有語詞並不適合改用文讀音代換;習慣用文讀音讀出的借詞也無法改用白讀音。因此不應當將文讀音與白讀音賦予不同的文化評價,而應當同等地視為該語言不可或缺的兩套漢字讀音;並且也不宜為了「標準化」或「優雅化」某種語言起見而強迫將固有語詞全部改用文讀音發出。
以下就是我剪接的bpmfw的北京讀書音和口語音的標準,可惜的是現在只有這本書是唯一一本證實了bpmfw可以發ong音是源自北京讀書音的標準。
我想說,我印象最深的把 風說成 Fong的,是雄霸天下里的那個第二夢,那個女的。
我們其實讀hong
在漢語音韻學中按韻母開頭的母音口型的唇形和舌位的不同分為開、齊、合、撮四類,統稱為四呼。
開口呼是指:韻母不是i.u.ü和不以i.u.ü起頭的韻母。
齊齒呼是指:i或以i起頭的韻母
合口呼是指:u或以u起頭的韻母
撮口呼是指:ü或以ü起頭的韻母
首先,ong和eng同屬帶鼻音韻母,發音方式相同。
從以上四呼的分類方法中我們可以看出,eng[??]是屬於開口呼,發音時口腔由發母音e的狀態開始,然後向鼻輔音ng[?]過渡,鼻音色彩增加,最後發音部位閉塞,形成鼻輔音。同樣,在髮帶鼻音韻母ong的時候,也是發音時口腔由發母音的狀態開始,然後向鼻輔音ng[?]過渡,鼻音色彩增加,發音部位閉合。從發音方法上來說,二者是相同的。
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帶鼻音韻母的漢語拼音形式雖然寫作"ong",但這僅是出自於為避免手寫體的u和a相混的考慮,實際上帶鼻音韻母的音標形式是[u?]而不是[o?]。也就是說,帶鼻音韻母ong在發音時,是由發母音u[u]的狀態開始發音的,而不是母音o[o]。所以,理所當然的,ong在四呼的分類中屬於合口呼而不是開口呼。
因此,在辨析eng與ong的發音方法的時候,我們需要重點討論母音e與u的發音方法,同時,出於必要,也要討論一下母音o。
先來看看引起誤會的母音o[o]。其實用o來代替u寫到[u?]里並不是完全沒有依據的。
o[o]是舌面、後、半高、圓唇母音。發音時,口半閉,舌位半高,舌頭後縮,唇攏圓。
u[u]是舌面、後、高、圓唇母音。發音時,雙唇攏圓,留一小孔,舌頭後縮,使舌面後接近軟齶。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母音o[o]與母音u[u]在發音時只在唇形與舌位的高低上有一點點區別,其實十分接近,除此之外,在實際與聲母進行拼讀時,母音o[o]很難完全的發出本音,在聲母與o[o]之間會存在一個微小的人耳難以辨識的帶擦音的[u]。所以,在帶鼻音韻母中將[u?]寫作ong是合理的。
再來看看母音e[?],它是舌面、後、半高、不圓唇母音。發音狀況與o基本相同,但雙唇要自然展開。通過比較也可以發現,母音e[?]與母音o[o]只存在唇形上圓唇與不圓唇的區別,與母音u[u]還有舌位高低上的區別。
但是總體來說,這三個母音的發音方法及發音狀態是很相近的。
根據普通話的聲韻拼合規律,唇齒音f與合口呼ong其實是不能相拼的,但是與開口呼eng能夠相拼,如風(feng)。但是在部分方言區人們學習普通話的時候容易前、後鼻韻不分地將feng讀成fen(分),如若是刻意追求讀准後鼻韻,就很容易將唇齒音f與ong相拼合,將feng讀成fong了。因為髮帶鼻音韻母ong[u?]中的原因u[u]時,舌面、後、高、圓唇的口腔狀態更能便於他們較輕鬆地使軟齶下降,打開鼻腔通路,舌面後部後縮抵住軟齶,然後使氣流顫動聲帶後從鼻腔通過發出ng[?]音結束。
除此之外,在部分方言區中還有聲母f、h不分的情況,人們容易將風(feng)讀成hong或者heng。
從來都沒讀過fong,表示我們方言里前鼻音後鼻音分的很開。
你們這些fong黨,普通話考過了嗎?
我質疑題主是廣東人。
廣東三大族群的母語中風的韻母都對應普通話ong韻母,對於一個廣東人來說,正常情況下會提的問題是「為什麼風要讀fēng而不是fōng」。
而實際上《廣韻》《中原音韻》《洪武音韻》《分韻撮要》中風字都是東韻部,即對應普通話韻母是ong。
崑曲韻白中風也讀fōng。
問題和答案都看得從小就讀feng的我一臉懵逼……
然而我打字會打feng 讀出來就是fong??一定是因為小學語文老師拼音默寫太多的原因
我就是覺得feng很難聽…然後就隨大流了,fong~~
一百年前的北京讀書音也是讀作 fong,而俗音讀 feng,後來的老國音也是以 fong 為正,再後來則以北京俗音為正了。我吳語區也念 fong。猜想 fong 應該是受到方言影響(而且很多地區方言都念 fong),feng 只是北京一地的俗音,但既然後來的普通話取了北京俗音,所以規範是 feng,有些人讀 fong 吧。
讀不來feng,只會讀fong,但是別人把feng讀成fen的時候很反感。感覺很自然就把f ~en~g讀成fong。。。唉,。普通話很傷。還有北方人總是以自己的發音作為標準口音,只要稍有不對,總是想去糾正別人,感覺南方人發不出一個兩個鼻音就很低能的樣子,我只有笑笑
風中,風中,風中…
做夢,做夢,做夢…
快速地多讀幾遍
很多山東方言都把ong當成eng,連山東都變成了山登……
對於我來說,主要是發不出後鼻音……只能發fong了
閩南人,表示閩南語就是這麼讀,很多人習慣了改不了,還有像"環""huan"讀成"kuan"
北方人表示...誰能告訴我fong的音是怎麼發出來的(手動捂臉)
在四川系方言的地區里,讀feng會顯得你不是本地人
推薦閱讀:
※劉文典曾說矛盾的「盾」應該讀shǔn,為什麼?
※「二」和「兒」的讀音怎樣區分?
※如何評價當今中國大陸施行的漢語拼音方案?
※有哪些詞讀法明明錯了,你還會堅持錯讀?
※《攻殼機動隊》中「殼」的正確讀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