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從事風險管理是什麼樣的體驗?

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術


做了十幾年金融,主要精力在風險管理,說說自己的體會。

(下面寫的很多都是多年工作一些思考與糾結,所見所聞所感,不成體統,不算正確答案,不會傳授風控秘籍,只是想到什麼寫什麼,也許都是誤導,請注意甄別)

也看了不少風險管理的政策、文件、以及各種網文,講座,書籍。風險管理這一塊的資料,可謂汗牛充棟,讓人應接不暇,還有什麼「十八招」「三十六式」,聽上去都是頭頭是道,然後呢?紙上得來終覺淺,不落地,都是浮雲。

風險管理大體上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三大塊。發達國家的銀行,至少要用一半的資本抵禦信用風險損失,15%-30%抵禦操作風險,5%-10%的資本抵禦市場風險。先說市場風險,而目前利率工具,信用工具,例如互換,信用衍生品,利率衍生品應用比較少。操作風險,銀行這一塊剛剛起步,有一些比較專業的模型,但損失數據還是不全不完善。對一些中小銀行來說,談不上可靠的模型應用,僅僅停留在諸如「銀行從業幾十禁」這種稽核檢查,這種都是基層基礎工作,也說不上技術。

現在做全面風險管理,包羅萬象,科技風險,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外包風險,政策合規風險,戰略風險……,太多了。深感有些事情純粹是諮詢公司創新能力強,洋為中用,不斷給銀行洗腦,說你看這個風險多麼重要,我的工具多牛,要不做個IT項目?要說風險管理技術,這些也算是吧,到有多少實用價值,不好說。

轉剛在水木社區上看到的一段話,體現了這種觀點:

在美國做RISK MODELING或者做VALIDATION的朋友說存在感比較低,基本就是為了監管需要,然後越混越覺得以後說不定就失業了。

國內現在風控這邊做模型的人相比而言人還是不多,工作節奏也還行,目前感覺由於一些互聯網金融公司需要風控人員,還有一定流動量,不然基本風險建模的人基本流動性很低。銀行內部升遷難,想走的人貌似不少。以後混到中年,CODING能力下降,會不會被裁掉啊。

非常low 千萬不要干!

以前覺得這些「風控技術」很牛,真正做了,才覺得很虛。

大家還是按實務需要對風險管理進行重新定義,操作風險管理變成了稽核檢查,信用風險管理變成了信貸審批。

很多年輕人想從事風險管理,覺得這個工作比較高大上。相比一線金融產品銷售,不用低三下四,不用應酬,不用喝酒;更多的是技術分析,有積累,可以成為專家;權力大,對業務有生殺大權;而且錢也不少拿,又穩定。其實這多多少少都有些誤解。任何企業都是要盈利,管理層都是高度重視市場與銷售,在銀行來說就是公司部,所以年輕人不妨以此為起點。

我們人文環境就是出問題前沒有人重視,一出了問題就救火,事後諸葛亮。前台部門,一切都是為了把業務做成。有了重點項目,業務部門牽頭,其他部門都要支持配合。風險管理搞什麼呢?風險審查,有底氣說不嗎?有時候像是在「包裝」,「稜稜角角擼規整」;不合規的想辦法弄成合規,就成了合規管理;風險處置,說難聽點,像擦屁股,問題客戶通通移交給風險管理部去做,救死扶傷,類似老軍醫,包治各種疑難雜症;還要準備各種訴訟材料,參加法院審理,推動執行,這也是主要工作,所以風險管理部有很多律師出身的。市場部是和好客戶打交道,觥籌交錯,都和諧;風險部則是和「不那麼好」的客戶打交道,工作的複雜性就決定了需要更高的交際能力和應酬能力。筆者的一位師傅經常說「霸氣與匪氣」是風險管理人員需要具備的。

下面的內容想到哪裡寫到哪:


1.當前,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還是信用風險,特別是貸款風險(當然,近年來「類信貸業務」佔比也非常大)。一般來說,銀行要給一個客戶做貸款,前提是該客戶在銀行有較長時間的結算關係,有賬戶流水,更重要的是日常企業財務到銀行對公、儲蓄櫃檯辦理各種業務透漏出來的一些信息,客戶經理會和企業財務聊,從而獲知企業的運作情況以及資金需求;傳統上,銀行一般不和陌生客戶打交道,只有當企業符合一定條件了,銀行才開始介入授信放款,包括主動向客戶營銷信貸產品或客戶主動申請貸款。放款後的風險管理呢?銀行要求借款人必須通過貸款銀行進行日常結算,銀行通過檢查賬戶往來,可以發現一些信息(不是全部,更多的信息要靠銀行與企業日常的溝通、走訪獲知)。

例如:借款人貸款1000萬購買100台汽車,那麼1000萬支付出去以後,正常情況下後面陸陸續續會有汽車銷售收入進賬,比如一周進賬幾十萬,說明汽車在正常銷售,如果一個月內沒有任何進賬,那麼銀行就會很緊張!!!還有借款人繳稅、水電費支付都是通過銀行代扣代繳、工資通過銀行代發。銀行通過觀察其支付是否中斷、是否明顯減少等,來判斷企業經營是否發生重大變故。

分析賬戶交易流水本身就是一種本事,流水又和銀行系統參數息息相關。其他放貸機構(如貸款公司、消費金融等等)沒有結算網路,往往缺乏賬戶管控和流水分析的先天優勢;雖然可以索取客戶的流水,但是一方面流水可以PS,而且不同銀行的流水格式參數千差萬別,又如何識別真偽?就算是真的,又如何識別有效信息?銀行系統時不時的更新升級,同樣一個科目又有各種入賬方式,隔行如隔山啊,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所謂銀行信貸風控,就是對每一個細節深入細緻的熟悉,而不是空洞的FRM之類的理論。所以要到銀行作風控,首先你要熟悉銀行的結算系統,對公要熟悉,對私也要熟悉。

不少互聯網公司也有辦法,客戶通過購物平台消費會留下各種消費記錄,吃穿住行,這些也是一種流水,一種家庭經營活動,運用數據挖掘技術來篩選客戶,這也是一個有意義的嘗試。沒有平台的,爬取客戶的海量外部信息、非機構化信息,也可以試著做。

大數據固然重要,而作為銀行人,我們往往更關心小數據,與手裡的客戶相關的小數據。結算數據類似於抽樣,從客戶成千上萬的變數中抽取最能代表客戶風險狀況的東西——現金流信息。有時候做好了現金流分析,已經能夠判斷風險80%。當然,客戶的一些社交網路信息(如微博、QQ信息、微信信息)重要不重要?有時候的確很重要,權當一種預警信息吧。對於那些不在結算體系里的客戶,只能通過互聯網抓外部信息,權作一種聊勝於無的分析。對於銀行來說,直接放棄這些客戶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經營分析、流水分析屬於第一還款來源分析,下面說說第二還款來源。當前,銀行最大的風險緩釋手段就是抵押物。做銀行的風控,首先要熟悉各種抵押物,主要是房產。房產有幾種類型?各有什麼政策風險?抵押登記如何辦理?他項權證也有假的哦!!!質押如何辦理?政府哪個部門受理?出了風險如何處置?有哪些障礙?汽車抵押如何控制風險?如何盤庫?如何拖車?所以,銀行風險控制,就是這些細枝末節的東西。一個小細節失控,就是幾個億的漏洞!!!

2.技術與管理。年少時,認為要專業,什麼VBA、SAS、CFA、FRM、風險案例模型研究一大堆;到後來發現,做好還是要團隊,要管理,要整合資源,也即是另一種能力。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專業的知識,可以補救,能力提升則不易。明明知道哪些事情該如何做,但是具體的事情要人去做,手下的人品質出了問題,再強大的風險控制體系,都無濟於事。人防、物防、技防,缺一不可。現在過於偏重技術,例如用大數據建模篩選信貸客戶,用行為模型做貸後管理。其實銀行裡面,更多的強調人品的作用。太過「聰明」的人不適合做銀行,據說中國第一批金融家都在監獄裡。

例如前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某P2P公司,業務員造假資料,與客戶合謀騙貸款。堡壘從內部瓦解,這是金融機構最擔心的事情。一般傳統金融機構這一塊做的相對較好,員工流動性小,歸屬感強,比較在意自己的長遠職業規劃。目前很多新興金融機構,如互聯網金融等,對技術的重視程度太高,技術其實是雙刃劍,一個金融機構過於重視技術,人品風險就比較大,人沒了人情味,沒了感情,對單位沒了感情,僅僅為了比較高的薪酬,短期化行為就比較嚴重。互聯網金融一旦大了,必然面臨銀行一樣的煩惱,即:如何管理人員?如何樹立價值觀?人員、業務管理不好,本身就是巨大風險。這時候,一個機構的風險往往不來自於外部,而是內外勾結。

到了一定位置,什麼樣背景的風險總監都有,有的來自政府、監管部門,有的就是行內的,如公司部老總調任風險部老總,風險部老總調任支行行長等等(這種調任很普通,因為銀行管理層必須定期輪崗)。到了更高層面,行長既要管業務又要管風控。所以,沒有說誰天生就適合干風險,誰天生適合干市場,誰必須一直干風險。

年輕的時候,更多的要去歷練,多崗位歷練,不要一開始就定位。「我就是做風險控制的,不用關心其他方面」,這樣很局限。不懂業務能做風險控制嗎?不懂業務細節,連風險在哪裡都不知道,何談風險控制?不懂管理能做風控嗎?風控措施要執行,如何激勵下屬去執行?

職業可以從行業、專業來劃分,如風險、銷售、財務、法務、辦公室等;也可以劃分為研究決策類、執行類、組織協調類等。前面是職業,後面是能力。既要關注具體做的那些職業,更要關注能力的提升,後者往往更重要。

風控知識,我相信,一年半載就都知道了,但是做好卻不容易,很多事情到了風控這裡,就是硬骨頭,有的人能力強,善於協調地方政府、協調上下級,輕鬆搞定很多硬骨頭,而有的人雖然知道事情如何做,就是做不了,協調不下來。做了那麼多調查研究,模型數據分析,最後應該是一頁A4紙,上面列出要找誰,解決什麼問題,到此為止,切入正題,搞定人,這才能搞定問題。模型也好,分析也罷,都是幫助我們迅速定位癥結,Know-What、Know-Why、Know-How,要解決問題,要Know-Who!為啥銷售也能作風控,就是他不需要知道前面的細節,只要解決掉A4紙上面的問題即可。找到目標關鍵人物,怎麼搞定這個人,又是另外一種本事。在中國做風險管理,大部分時間消磨在這種人際關係上。做得好的,爭取到政府領導的支持,在政府公檢法司、宣傳、紀檢監察的強大攻勢下,很多壞賬及時化解。所謂妥善處理,就是擺平方方面面的關係。一個方面沒有照顧到,留下尾巴,就為更大的風險埋下伏筆。關係處理不好,就是矛盾,遲早要產生風險。這個FRM教材不會寫。

3、風險是人與人之間的博弈,鬥智斗勇,風險管理本質上還是管人。現在技術發達了,企業上了ERP,銀行上了信貸管理系統,互聯網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變大了。貸款從網上手機上申請,銀行也用大數據建模型管理貸款。從原始社會的打架,到現代黑客戰,類似於軍備競賽,反欺詐手段高明了,欺詐手段也升級了。信用還是要靠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建立的,銀行與企業之間沒有合作與感情,那麼很難說風險管理就很強大。要讓企業認為這個銀行是值得尊敬的,是有血有肉的,有溫度的,是值得長期打交道的,而不是冷冰冰的數據與模型。一旦大數據系統檢測到企業數據指標不合格,立馬停止授信額度,抽貸,斷貸,逼死企業。這種大數據徵信,防範了一時的風險,但是傷害了企業。

4、趨勢。未來是不是銀行都要變成互聯網技術公司?我感覺傳統的銀行,人海戰術,社區金融,身邊的銀行,這種方式還是有生存空間的。隔壁王二狗要貸點款,到網上去錄入一大堆數據,電腦自動到滿世界去搜索一下王二狗的活動(微博發言、QQ記錄、大眾點評,可穿戴設備資料庫看看他幾點起床、在哪裡吃飯,在哪裡活動,有沒有出入不良場所,心跳多少,脈搏多少,健康幾何),機器給王二狗評估一下信用。我們連身邊的活生生的人都不相信了,反而要依靠機器才能認識一個人,王二狗人品如何,鄰居說了不算,機器說了算,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了。

借用一段時髦的話,「無信任不金融,互聯網降低了金融准入門檻,但信任門檻永遠在那裡。金融的發展基礎,是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的門檻永遠擺在那裡,金融機構只有通過服務的方式取得客戶信任,才有機會開展金融」。至於該如何獲取信任,絕不僅僅是技術。信任必須依耐信息,但是海量信息不等於信任,就好像你關注並了解對方的每一個生活細節,對方不一定會愛上你!!!尊重、私密、信用,這些才是金融的基石!

一些貸款公司找來一些數據科學家,就說能夠取代銀行?但是我覺得,做自己能做的事,掙自己應掙的錢!!!短期內,大家還不懂,跨界有紅利,但是長期一定會均衡。未來一定會有專業的徵信公司,他們是大數據科學家和互聯網專家,專門從事資信調查,不僅服務於信貸公司,還服務其他私人調查。當然是要收費的,而且會有很多家不同的徵信公司,這些科學家之間會互相競爭,導致價格維持一個均衡。由於模型一旦成熟,這些工作基本上邊際成本很低很低,多查詢一份徵信報告,幾乎是零成本。按照經濟學原理,決定產品的價格不是成本,而是邊際成本。所以,這個行業未來,一旦技術公司互相競爭,價格歸零,最後得利的還是銀行。銀行不會自己去生產ATM,ATM廠商會競爭。ATM取代不了銀行,而是銀行應用了ATM。所以銀行大可不必自亂陣腳,專業的事情,讓專業機構去做。作為一個金融從業人員,我們不是要變成數據科學家,要做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服務活生生的人,做一個有溫度有感情的人。

5、做風險管理要對政策法規相當熟悉。法律法規經常變化,有時候一個不經意的變化,就會導致很多業務更新。例如,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核心是企業間直接融資渠道的逐步合法化、廢除四倍利率上限標準、網路借貸平台擔保的合法。大家可能不會太在意這個東西,但是,這個卻極大的影響徵信模式。這個司法解釋,明確了企業借貸的合法性,而目前悲催的是企業之間的借貸未入人行徵信而且技術上也不可能納入!!!依靠徵信系統的銀行將無法掌握企業的實際負債情況。而且企業法人或負責人的個人借貸行為有可能需要企業承擔責任,這一部分在企業的財務報表裡無法反映,會增加銀行授信調查工作的難度。

6、對政府辦事流程要相當熟悉。公安、國土、房管、不動產登記機關、公證機關、工商、稅務、保險、證券、社保、郵政、金融、電信等部門等等。

7、需要學點社交。很多人會說不善社交,於是躲在銀行做後勤做風險,而支行的風控要和客戶打交道,就躲到分行去做風控,分行要和客戶打交道,就躲到總行去,而總行呢,需要更多的管理與協調能力,無窮無盡的會議,與政府溝通請示彙報,下去指導考察調研,講話,出席活動,比基層更加務虛,很多課題只是牽頭,具體都找外部智庫,那咋辦,去做博士後吧,做課題,做風險模型,但是似乎又太冷門了。沒辦法,只能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交際能力。銀行工作就這些,無論哪個層次的風險管理,都面臨社交。風險管理,有的時候是很強調及時性。過時的信息沒意義。體現著資料上的,什麼企業基礎資料,都是歷史信息。要像情報人員一樣去了解信息,而很多諜報人員,都是社交高手。千萬不要迷信技術。你說審查技術高,是神仙,掐指一算,運籌帷幄,決勝千里?NO,不會的。其實國內的商業圈子還是比較小,誰誰誰幹了什麼事,只有圈內人知道,再牛逼的信貸調查審查畢竟還在一個公司基層,你的社交圈子決定了你看到的都是文本資料,靜態資料。而重要的風險點,往往是從社交場合上觀察打探到的。富人圈裡傳出來,某某某又在哪裡投了個啥項目,失敗了。層次不一樣,看到的東西絕對不一樣。所以千萬不要局限自己,自作牢籠,坐坐井觀天。銀行的一切工作,無非就是風險和營銷。很不對等的是,客戶經理以及審批人員,都在基層,而決定企業風險的是企業高管。由於這種生活社交的不對等,決定了我們的審批審查了解的信息都十分滯後。而審貸委員會的成員,稍稍能和企業老闆一起出現在一些社交場合,所以你會發現,有時候委員會會說一些新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審查人員是不了解的。有時候,行長說能放的貸款,審查人員是不會理解的。不要窩在辦公室,埋頭在一堆堆企業申報的材料里,做各種複雜的財務模型,搞來搞去,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好高明,發現了什麼風險點。套用我以前老闆說的,像個兔子在草叢裡面打滾。PAPERWORK,沒用的。站的高,才能看得遠。所以有的時候,市場部老總調任風險總監,而不是風險經理提拔為風險老總。因為層次在那裡決定了他的視野和高度已經遠遠超越了一個風險經理對風險的理解。

8.懂點企業管理學。風控這些年,見證大大小小數十個企業集團從興旺到破產。多少富一代創業艱辛。多少富二代,接班短短几年,敗光幾十億家產,負債纍纍,還鋃鐺入獄。作為一個董事長,法人代表,要簽署太多的合同,這些合同標的不小,創始人一路走來,從幾千塊的生意做起,商場上的貓膩,駕輕就熟。接班人沒遇過這些坑,也沒時間去經歷那些坑,一上來就是幾千萬的合同,一不留神就陷入進退維谷。聽誰的,誰可以信任,外面的法律顧問?託孤大臣?其中故事堪比宮廷戲。做風險控制有必要多看看歷史書,例如《資治通鑒》。民營企業,要看實際控制人(真正的老闆)家庭結構。創業團隊成員的契合度。這些信息,要通過一次一次的接觸,例如宴會細節,去感悟。

如何分析企業?舉個例子吧:

看企業,第一步是很重要,所謂人生的機遇,第一桶金。企業家,第一個成功案例做出來了,以後就是商業模式(所謂的故事)+資金(貸款、各種基金),在不同城市批量複製,擴張。短短几年,滾雪球一樣,迅速做大。這個成功很簡單,也很難。第一步很難,實現了「屌絲的飛躍」,很多企業家,搞了幾十年,換了無數行業,一直在模仿,從來未超越。創始人,就是經歷了無數個0,做成了1,有了這個起點,再招聘職業經理人,員工,就能從1,變成10,變成100。從0到1,其實需要的資金倒不是很多,從1到100,需要大量的資金。當然故事好了,自然有資金找上門。反過來,從我們風險控制的角度看企業。看企業集團,就要從紛繁複雜的集團結構中跳出來,把那些閃閃發光的0抹去,看到他的1在哪裡?集團再大,一定有個主業,這個主業有什麼風險?哪些因素會影響這個主業?主業一旦衰敗,集團也不長久了。

很多企業家,往往從1做到100,就上癮了,總覺得老天特別青睞自己。比如開百貨店的,第一個店做成功了,複製下來,再開了幾家店;這時候,感到飄飄然:「既然做超市能從1到10,其他行業也可以吧!」不斷挑戰能力的邊界。當然,可能因為主業有周期,有競爭,利潤越來越薄,不轉型等死,於是「二次創業」。從風險分散的角度,有必要多領域投資。但是如何實現成功轉型,是個難題。通過這幾家店去融資,資金歸集以後,轉型,進軍不同的領域。其實轉行,光有資金是不行的,無數個0投下去,未見得會做出個1來,而我們看到那些做出了1的,無不是,摸爬滾打,為伊消得人憔悴,歷經無數失敗才僥倖成功。富起來了,做事的心態與當年挖第一桶金的心態是不一樣的(高富帥心態與屌絲心態)。通過高薪找來職業經理人就可以運營了嗎?招來公關經理就可以處理行業相關政府部門的關係了嗎?經理人做事和老闆做事不一樣,特別是轉型,意味著創業,需要有一點理想,特別是適合那種一窮二白非成功不可的心態,而不是拿著高薪且待價而沽的心態!創業往往輸得起,從小做大,虧也虧不了多少錢,反正一窮二白。轉行拿資金砸的,往往輸不起,失敗了,直接導致主業資金緊張,最後,資金鏈斷裂,門店被其他收購,多年心血一場空。

先寫到這裡,有空再更新了


銀行工作十三年,做了8年信貸風險管理,前3年做風險經理,後5年一直做信貸審批工作。@H Howard 的回答還是比較正面的,我來談談負面的。

1. 未來導向的時間觀念

從事風險管理的人幾乎都是以未來為導向的人,很難「活在當下」。在《津巴多時間心理學》這本書中,把一個人的時間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時間觀三種導向,其中對未來導向是這麼說的:

未來時間觀的人生活更加健康,能更好完成工作,是問題解決者,能賺更多的錢,能持之以恆,從失敗中學習,能避免社會陷阱,對死亡的必然性有充分認識,但過分的專註未來可能適得其反,因為未來時間觀的人願意為成功犧牲家庭和朋友,追求超高效率、分秒必爭讓未來時間觀的人有很強的時間緊迫感和危機感,無法體驗生活的樂趣。

換言之,我很難讓自己慢下來,腦子總是會不停連軸轉,思考未來那些可能不可能(絕大多數是其實不會發生的悲觀情形),就好像我看的每個報告里一定會有情景分析壓力測試一樣。工作和生活不能分離,總是用工作中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就會給自己帶來了過多的壓力。

2.對不動產的盲目迷信

在當下的中國,房地產對銀行貸款風險的緩釋簡直到了沒有理智的程度,那麼多年工作經手過的正常貸款、出險貸款和不良貸款,幾乎最後能化解風險的只有抵押的房產。我總結下來的4點體會:

1)只有一二線城市的70年產權住宅(包括別墅)才是「真房產」,所有營銷你去買酒店式公寓(40年商業或工業產權)、售後回租承諾回購的小商品城商鋪(特別是沒有物理分割的)、特色小鎮、養老房產的,不是蠢就是壞。有這類抵押物在手根本不用擔心,有恆產者有恆心。

2)比住宅稍微差一點的是有小產證的甲級寫字樓。能拿整棟不拿整層,能拿整層不拿一間。

3)再次一檔的是小區沿街商鋪,這裡面水很深,已經不是普通人玩的過來的。什麼叫水深?你聽說20年租賃合同租金預付和買賣不破租這兩句話就知道了,

4)大型商場和酒店?這個就當不是房產吧。

因為這種對房產的迷信,導致我對各種輕資產幾乎是避而遠之,錯過了很多機會,比如比特幣……

3. 文犢主義

說的白話點就是凡事一定要立字據。對於保留文字記錄這件事,幾乎到了偏執的程度。舉個例子,近6年和工作相關幾乎所有郵件我都保留著。一旦某筆經手的貸款出問題,我幾乎都能第一時間找到record,好處就是,在公司里撕幾乎沒輸過,問責沒有被問到過頭上。

在銀行做風控,盡職免責這門課,最要學的就是「保留一切對你有利的證據」。

關於這點,我認為是銀行的弊病,甚至很有可能是銀行未來衰弱的根源之一。但職業風險大的地方,往往都是文犢主義發達的地方。

4. 錙銖必較

用好聽的說法是做事認真,說的難聽點是強迫症(倒不是小氣)。舉個簡單的例子,儘管有各種系統,我還是習慣把報告列印出來用水筆批改寫批註,還喜歡給客戶經理改語法錯別字,阿拉伯數字三位一定要逗號斷開,涉及計算的指標只要不是系統生成的都要用計算機再拍一遍,現金流預測表excel一個個格子看公式,以防被篡改了哪裡……涉及到貸款條件,更是一個字一個字摳字眼的bargaining。

5. 懷疑論者

這種懷疑論,算不上哲學範疇的懷疑主義(skepticism),充其量只是中華田園懷疑主義者——但不是陰謀論——信貸審查做多了,對所有看到的證據都抱著懷疑的態度,也就是「疑罪從有」,所以非常重視交叉比對cross check。

6. 能力有限論

我認為自己不是一個行業內的專家,因為知識積累的不足會導致你產生「視而不見」的盲點。舉個大家都碰到過的例子就是裝修房子,很多條款等到和裝修隊結賬時會發現都是陷阱,而簽約前你糾結的那些東西其實都是浮雲。在信審工作中我們更需要用common sense而不是專業知識去判斷一筆授信能不能做,這種逆向選擇的結果就是主動收縮自己的能力範圍,也就是不懂的東西絕對不碰。

現實工作中,你能夠看到的貸款腦洞之大,真的很有啟發意義。


陸總@Ryan Lu講得非常好,自己在思維方式與工作方法上很多不謀而合;華總@H Howard的答案內容豐富,我覺得入行每個階段的人都能在字裡行間找到共鳴。銀行風險工作所必須的高強度、抗壓能力、終身學習、邏輯縝密、錙銖必較等等等等無須贅述,我想說說自己在長久銀行風控條線工作後的最深體驗——直面風險的人不懂風險,半懂不懂的人在做風險,真正懂風險的人玩弄風險!

金融風險,不是金融機構風險部幾個人窩在辦公室研究出來的;金融風險,一定發源於基礎資產的質量問題——因此最了解的人,一定在基層,一定在一線。然而銀行喊了很多年風險前置,除了問責處罰的重心越推越前,卻大多並未建立起什麼良性有效的風險文化。銀行絕大多數基層工作者、以及相當數量的中高層,仍在視風險如泥淖、如瘟疫,陷入就逃不脫、靠近就躲不掉,唯恐避之不及。事實上風險就在基礎資產中,每天做業務要直面的,就是風險。這種唯恐避之不及的態度,造成了直面卻不正視的鴕鳥行為,對切中要害的質詢檢查推就敷衍,對近在眼前的業務瑕疵粉飾太平。在很多銀行工作者眼中,風險是授信、風險部的事,和我無關;風險都是一個個Y或N的問題,沒有輕重緩急之分;做業務就像玩掃雷,生與死需要分析、但更看運氣。更有很多亂點一氣、秒速通關者被視為榜樣,披紅戴花、巡迴演講,形成了所謂的「倖存者偏差」。對於很多人而言,「合法合規」這樣的底線已經變成了自己心中的做業務的「滿分」標準。

更遺憾的是,很多從事風險的人,也不怎麼懂風險。銀行風險部是一個穩坐辦公室、沒有營銷業績壓力、大多數時間對下面頤指氣使的部門,更有一些日常主要是打打電話、做做表格的職位,所以風控部門也是被安排進一些「關係戶」的主要目標。即使剔除這個因素,兼具基層實務經驗、專業知識、終身學習能力以及抗壓能力的優秀風控,本也少之又少,這既需要稟賦,也更依賴機緣。而即使具備了這一切優秀素質,還要面對職場的限制——要做好銀行的風控工作,需要領導的支持與基層的配合,而「風險」二字在銀行如此犯忌,大多時候都難於得到其他方面的有效響應。當主動型的風險管理缺乏支持與配合,勉力而為的必然結果往往是作為主管部門要為其他的「豬隊友」背鍋、買單。於是可以看到幾乎所有機構的風控都在採取被動式管理——大會小會喊喊依法合規,資產評審寫寫八股報告,主動把自己的職能半徑越畫越小。縱然那些風控崗位上優秀的個體,面對很多不能落實的疑問以及領導的催促與壓力,工作效果也不會比那些只會聊法律合規的風控新兵好上太多。我常常追問自己,我們承擔高風險所理應產生的高收益到底去了哪裡,直到如今也沒有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案;自己常常在工作述職中大言不慚「從風險要利潤」,但是我到底給銀行掙了多少錢,其實也完全不知道。連這個風險定義的基本問題都沒想明白,可見自己對於風險二字,也還算不上真的懂。

有著這樣的一線和風控條線,銀行真實的風控質量也就不言自明了。銀行里懂風險的高手,才不會讓自己真的陷入空中樓閣般的「風險文化」——做高風險(因為有高收益)業務,拿到豐厚回報,跳槽把問題留給老東家、升遷把問題留給繼任者。於是,面對風險跑不跑得掉,成為了銀行現實中高手與蠢材的分界線。顯然這些人更懂風險,因為他們了解風險運行的本質,知悉問題爆發的時間。說他們在玩弄風險,或許更準確的是他們在玩弄現有的風控體系吧。

以上。


佔位


當初剛開始做跨境風控,發現經常所說的「土耳其」大騙子,並不是一句玩笑話。所有的經驗都是通過一定的數據反饋出來的。不是說人為的進行地區,人種等詆毀。因為一定規律才會導出一個結論。而當這個結論「滿城風雨」的時候,那就真的代表問題所在。

隨後轉做國內流行的商戶風控。與跨境相比,商戶風控流程上更加複雜些,但原理想通。你會更加關注商戶的「套利」現象。進而從不同維度去監控攔截。目前來講國內還沒有一套完整的關於第三方平台或者自營的to B、to C風控系統可以直接使用。所以在系統結構、技術上需要建模師去建立包括關聯繫統等在內的模型。

風控是制動器,同時又是潤滑劑。結果導向要跟著公司整體戰略政策走,這是毋庸置疑的。針對風險事件,我們及時給予制動,但同時促銷,給行業樹信登公司行為,又會直接影響到你原本設定的風控結果操作。面對外行的指責無原則,你其實更懂什麼叫張弛有度。但整體上來說,我們是要剎車&>慣性。點在「控」身上。

我個人覺得,風控某種意義上,就是反人類,我認識的絕大多數人,做過多年風控的人,都會有一些職業病。

那就是對於所有人都會保持懷疑的態度,任何事情都會喜歡交叉檢驗。

因為貸款所放出的就是錢,我們會考慮到所有的因為客戶企業本身,客戶的道德情況,口碑,客戶可能出現的任何違約情況,所以對於人性,是會有很多懷疑。

我12年底開始做風控,接觸了大量的中小企業家,也接觸過很多動輒幾十上百億元的大項目。聽著這些老闆神吹海聊,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然後被動的會了解很多行業,了解行業的上下游情況,了解企業如何盈利,成本,了解老闆到發家史,然後就是通過企業財務報表了解企業實際的情況。

而這些經歷會極大的幫助個人的成長,對於這個世界,對於企業,對於人性,對於各種老闆,了解他們真正的生活狀態,了解他們到發家史,基本上大多數行業對我來說都不是在神秘。

風控幾年,經過數百上千的企業,也看到過不少身價上億的老闆,被人逼的跑路跳樓,也看到過開著800萬賓利慕尚的老闆,卻拿不出5萬出來還貸款。這種人生經歷,使得人能夠更加沉重。

小結一下:風控作為金融業的核心,承擔起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涉及到的工作包括業務審查、風險監測以及業務綜合管理。首先,需要風控的企業分為很多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金融企業等等;其次,風控的方向也有很多種,審查、數據分析、建模或者是做產品等等。


前邊@李明 說的很細深入了。我就補充點,風險這活,技術水平再高,也不見得抵得上營銷壓力。紙面材料給的再全,都不如進了圈子做深入的背調。最重要的是團隊成員的人品和師傅帶徒弟的傳授,說的再高大上再高科技,金融還是靠人靠團隊文化傳承才能生存。人員流動性強、短期激勵明顯的地方出案子必然多。

有人說所有的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集中體現在資本約束上。其實讓你干三年基層客戶經理,回去你就知道資本約束連基礎數據有幾分準確性都不知道...就那點僅剩的準確性也是靠著一級級的風險人員和規章制度維護起來的...


銀行小白,入職後先後參與了銀行兩個風險相關係統的需求撰寫和開發工作,不請自來。

既然題主說了信貸風險管理,那就暫不考慮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相關係統,單說信用風險,並以公司業務為例,順序大致按照一般授信業務生命周期的流程來。

首先是信貸審批系統:涉及授信業務的額度和項下業務的審批,流程包括:客戶經理業務申請和發起,用於錄入客戶以及申請業務的信息;各級審批人員進行審批,出審批批複;

然後是押品管理系統:涉及客戶申請授信提供的抵質押品的管理,包括出賬審查,押品權證保管和出入庫,價值監控和預警;

內部評級系統:在授信申請後,就會涉及到內部評級系統,包括債項評級和客戶評級系統,銀行根據這兩個系統的評級結果,一方面作為業務准入或授信審批的參考,另一方面,也作為報送給銀監會的初級和高級內評法下資本充足率報表的數據來源;

賬務系統:在完成業務申請,審批和出賬審查後,就要到賬務系統做出賬了,這塊接觸比較少,有待補充;

催收和保全系統:如其名,客戶違約發生不良後,進行催收和抵質押資產保全的系統,目前保全部分,我們行還是手工做的,系統沒上線……呵呵……

風險數據集市或倉庫:會制定不同級別的數據標準,同時按照不同的主題將以上風險相關係統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類,用於後台管理系統使用;

風險計量相關係統:進行監管資本或經濟資本計量,用於分行限額或者考核等內部管理,監管資本結果也涉及部分監管報表的對外報送。

小白暫時就想到這些。


樓上有很多大佬講了風險管理的一些理念和內容,一看就是總行或監管機構做風險管理的高人。我也想從自身的角度談談體驗,說點接地氣的東西,希望能對新同事有點幫助。

本人在支行做了7年客戶經理,在分行做了5年風險管理。從一個風險管理部開始做起,到後來規模大了區分信審,貸後,法規。後來一直負責審批和放款工作。

先說說風險管理工作的分類。從大面來區分,主要包括幾個部分:

宏觀或者說全面風險管理,主要就是其他幾位談的高大上的部分,包括建模,落實巴塞爾協議,全面風險管理,接地氣一點的還有授權管理,授信政策制定這些。

授信業務審批。主要負責全行的所有業務的審批,包括但不限於各種表內外公司個人業務,同業業務,理財投資各種各樣的,簡單說幾乎所有資產業務都需要審批。

投貸後管理和資產清收。這個視各行情況不一樣看是不是放在一塊。主要就是所有有餘額的資產業務管理,以及出事之後的清收。其中貸後的各項工作主要是基層單位在做,管理部門負責督促和檢查。清收就相對專業,要與律師法院打交道啥的。

法規審批。主要是制定行內的各種格式文本以及審批對外出具的所有帶章的東西。同時給各個業務部門提供法律諮詢。

合規管理。這個比較廣泛,包括合規文件管理,操作風險管理,反洗錢之類的,也有好幾個人行的系統需要提交。

手機碼字不易,慢慢寫…


法院被執行信息查詢,反洗錢,資金流向監控系統,自己各行自己的風險預警系統 。


全面!

你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全面的掌握整個銀行系統的的架構和流程。

必須做到面面俱到,不錯漏任何風險盲點。

說實話,從事風險管理很鍛煉一個人的能力!

干久了會有職業病,凡是都會先帶著「批判性思維」思考問題,好處是不容易獨立思維能力較強,不容易被他人觀點左右。

這是我的感受,希望對你有幫助!


1,搞清楚領導的風險偏好。

2,盡量迎合領導的風險偏好。

3,如果實在無法迎合,強大自己的內心,做好被千夫所指的準備。

4,培養做事留痕的習慣,保持隨時撕逼的覺悟。


風控核心還是人,見識了太多的內外勾結的,飄過。

風控制度再好都抵不過內鬼,


人工干預。


作為剛入行半年的小白,試著答一下。一下僅基於個人了解,歡迎交流

信貸業務基本有兩大條線,對公和零售,零售又包含個人信貸和信用卡。信用卡方面因為被獨立出去成為單獨的信用卡中心,不了解所以不討論。

信貸風險也分為貸前貸中和貸後,分別有不同的側重點。就我們行而言,對公主要是信管系統,零售是個貸系統,這兩個系統都包括了貸前貸中和貸後的模塊。

信管系統包括樓盤准入控制,定價管理,實際控制人和關聯人管理,財務報表預評,限額管理(包括集團限額),功能開通管理,銀票列印系統等等,當然還有很多貸後管理方面的預警系統,月度檢查系統等等

個貸系統包括徵信系統(包括徵信工商法院執行信息BL信息房地局等等銀行都需要有介面可查詢),影像系統(每一筆業務的每一頁資料都會掃描進去並保存,沒錯!是每一頁!),中台授權管理,中台流程作業管理,分行限額管理。當然亦有貸後預警,不良資產管理等模塊。

以上


報表參數計算

參見信用卡系統限額、pos交易頻發報警、在線IP異地登錄等風控交易規則設置

授信系統輸入貸款企業報表數據彈出放款額度


前面那些說得都是假大空,信審員有決策權么?寫一堆報告,審貸會噼里啪啦說一晚上老大們就都聽你的了?做夢!太把自己當回事那就是分分鐘氣到爆炸,這個崗位說白了就是夾心餅乾隨隨便便就得罪人了


前面都寫得很好~我也來補充幾點,但我不完全是風險管理工作人員,難免會有疏漏。

先解釋下,風險管理一般涉及到兩大類部門:風險管理部和信貸審批部。區分也比較簡單,基本是風險管理部偏宏觀、偏貸後;審批部偏微觀,事務性工作多,偏貸前和貸中。

簡單的說下審批部的內容:承擔了全行的授信審批工作,其中包含風險等級評定(也有不少在風險部評定)、授信支用申報;承擔了全行的行業研究(也有不少由公司部確定),也承擔了管理辦法的協同制定。因此,在這個部門基本是事務性工作,根據現行政策及辦法審查審批貸款。

風險部的話,工作內容會顯得更空泛些。會做諸如:內控管理與案件防控、合規與風險操作(包括合規管理、制度辦法管控、操作風險評估與管控)、信用風險監測(包括全行的風險分類及計提減值、貸後管理監控、檔案資料管理)、授信政策制定(牽頭全行信貸投向指引、信貸管理系統的開發與維護、信貸流程管控、全行產品的創新把控)、風險計量(包括全行的內評情況、巴三、IFRS申報、大數據模型管控、押品信息管理)、大數據管理(包括數據質量、安全、標準等)以及直營業務的風險管控。當然,還有塊事務性的工作也可能會安排在風險,就是放款審核。

此外,大部分銀行也將法律保全部門從中拆分。其中涉及到了監控全行後三類資產的管控、事務性性的涉訴保全等。且由於目前商業規模管控的需要,也會參與不良資產abs的開發及維護。

大體我了解的就是這些,如有需要我可以儘力談些細緻的內容。(不過我參與得不算多,只是平時有不少交集)


做風險就是被業務部門決的過程


就是一個字「累」天天加班


某金控集團正在招募一位信貸方向的風控總經理,年薪稅後80-120w, 要求在銀行有10年+的風控經驗,工作地點上海陸家嘴,歡迎各位風控老總們關注聯繫啊。有興趣的可加qq:530469232詳細溝通。


推薦閱讀:

從 ATM 機取出兩張假幣,如何處理?
為什麼有的國家不使用自動存款機?
美國人信用卡使用方式?
ATM 機行業和國產 ATM 機行業的現狀與趨勢怎樣?
怎麼看從ATM機里取出3張白紙事件?

TAG:銀行 | 信貸 | 風險管理 | 授信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