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真的有「師爺」這個職業嗎,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什麼時候消失的呢,其工作內容包括什麼呢?


這個真的是有的,明代出現,但前代已經有了一些端倪。

我們知道,中國自古就有所謂的「門客」「食客」,在主人家吃飯,幫主人辦事,出主意,甚至殺人什麼的,而「師爺」也就是這種「門客」在明代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

宋代以後的科舉制度,所考的內容已經脫離了現實需要,這點提一下王安石變法,其中有一條就是在選官時費明經,存進士,考「實務策」,這個雖然後來保留了下來,但「實務策」也只是空談而已,明代之後更是基本脫離了實際需要,特別是「八股」的出現。

這樣,一個明代的讀書人,想要做官,就必須從小苦讀聖賢之書,還要緊緊的追蹤當世那些為官的學者們的步伐,了解考試行情什麼的,讀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書,運氣好天資好的話,考中個進士,一般至少能分到個縣官噹噹,但是明治官員不能在生源地當官,調得遠,本身出了書本知識其他什麼都不懂,對當地又沒有了解,怎麼辦呢?

「師爺」這個職業就是這麼誕生的。

提到"師爺」,不能不提「胥吏」,科舉出身的人,如果中了進士,就能去當官,選了「庶吉士」就「登台閣」,沒選去郡縣,而沒中進士,只是舉人的話,也有機會當個「巡導」什麼的學官,那縣級行政機構其他的官員哪裡來的呢?就是「胥吏」了。這些人很多沒有什麼文化,但是卻擁有「技藝」和「信息」,這些「技藝」和「信息」就是為了連接民眾和縣官,而「縣官」統治只能靠他們。

這樣,一個縣官初到郡縣,什麼都不懂,連那些胥吏都不認識,總要有人幫他們聯絡胥吏,安排事物什麼的吧,這就是「師爺」。

至於師爺的功能,有刑名、錢穀、書啟三種基本職務,又有徵比、賬房、閱卷、書墨、挂號等拓展職務,說白了就是管處理官司,管錢,管文書。

其實「師爺」不是一個正式的職務,不屬於「胥吏」,而是類似於「門客」的東西,幫忙處理事物,斷案什麼的,「胥吏」多世襲,而且低位很低,甚至不能參加科舉,但是很多「師爺」卻是有志於科舉的,只是現在還不得志,只能先做點「營生」。還有,明清皆有「選官」制度,這些「師爺」有為政的經驗,在各種「選官」中更容易退穎而出,而且幫別人做幕僚,那別人將來陞官了,也不會忘了師爺當年的功勞苦勞,提拔一下也是可能的。

但是到了清代,師爺也開始「專業化」了,很多人以師爺為生,放棄了科舉,這些「師爺」幾乎包辦了縣政府一切行政職能的管理,而縣官不過是做個樣子,更有甚者,師爺甚至開始為縣官「撈錢」。

本來吧,明清時"捐納「制度,有錢人給政府一定的錢糧,政府會賜予一定的官銜,本來很多都是「虛職」,身份上好聽而已,但是到了清後期,政府為了斂財,開始授"實職」了,一個捐納的縣官,更是連書都沒怎麼讀,而且多忙於自己的「生意」,無暇管理政務,再加上「捐納」而來,自然希望斂財回本,「師爺」的功能自然應需求而強化了,本身自己也能撈不少好


-

一般來說,寫古裝戲,衙門裡頭有三種師爺:

一、錢糧師爺。

二、秉筆師爺。(亦有叫書啟師爺)

三、刑名師爺。

錢糧師爺,望名思義,是在稅收物捐上作文章,比如清朝雍正時期,有名的「火耗歸公」,打個比方,你個縣太爺,從老百姓身上收來的雜碎銀子,必需重鑄加工成銀餅銀錠,這中間成色不足的耗損,該怎麼處理?那可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問題呀,弄的不好,叫皇上認定你貪污了,可是要掉腦袋的。

「錢糧師爺」,其實也就是專管財政,如何補足虧空,如何污墨公款,如何搜括民脂民膏,讓你的主官可以開展工作,尤其是實施花銷無度的政績工程,等等等等。

而這,正突顯了中國式地方郡縣制度的大缺陷:縣太爺一人既管民政、又兼軍事、還要上堂作法官,審判案件,沒有一群師爺搭手,恁誰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任務。

再說「秉筆師爺」,史上,較有名的故事,發生在太平天國之時。

曾國藩起湘軍對抗,連打了幾個敗仗(也有人說是曾國藩的手下,李次青打敗仗),無奈上奏朝廷「屢戰屢敗」,後來叫人(有人說是師爺馬家鼎,有人說是官吏德興阿,甚至有人說是李鴻章),趕緊拿來大筆一揮,改成「屢敗屢戰」。

上報戰況一樣不堪,可說法氣勢截然不同,叫咸豐皇帝龍心大悅。由此可知,秉筆師爺雖說是「搖的筆杆子工夫」,工作主要在上下行文,作的筆墨文章,但其重要,可見一般。

至於「刑名師爺」,那就更不用解釋了,清朝有另一個故事,出自紀曉嵐的野史。

話說有一暴民殺人,犯案就補,上堂審案,認罪伏法,畫押的狀紙上寫到「用棒殺人」,應判死罪,送到刑部,可那紀曉嵐收了紅包,要逃人生天,於是偷偷加了一筆,改成「甩棒殺人」。

用棒是兇殺,甩棒,成了過失,於是順利過關,叫人犯免了死罪。

師爺的傳說極多,一般來說,沒有正式的官職,多以所謂「幕友」一類的名號假稱。有個特色是,這個工作,大都是父死子繼。中國自古以來,官官相護,官吏多半世代相傳,太子黨,官二代,相繼權力,幾代官員相傳相承,用的師爺,也是世代交替。

按常見的故事,那老師爺死時,都會留下一個藍皮祕本,內中密密麻麻寫著各式紀錄,有貪污的,有交往不正的,有冤案誤判的,總之,就是主官從政時,所犯下的各種錯誤,以及見不得天日的可怕祕密。

就靠這藍皮本本,老師爺傳給小師爺,如此,不但可保自己的子孫後代平安,承平之時,可保飯碗。災難臨頭,也能向上級供出,以保自己項上人頭。

中國史上有太多例證,那師爺既能護主,也能毀主,能幫大官成就功名的,也能讓大官身敗名裂的,最甚時,到了現代,他們改名為 「秘書」,往往能能榮登大位,掌握政權。

容我不多舉例矣。

(原文寫於2012-08-11,改於2014-04-23)

-


對這個問題真正感興趣,且肯讀書的朋友,推薦北京大學歷史學家郭潤濤的著作《官府、幕友與書生——「紹興師爺」研究》

師爺,是明清兩代,中國官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用現在的話說,他們是地方官員個人聘請的顧問秘書,沒有正式編製,工資也有限,可他們通過包攬各種具體的行政事務,比如財政統計,文件起草,和案件審判,手裡積累了相當的權力,是官員們身邊不可或缺的人物。那為什麼說天下師爺出紹興呢? 周詢《蜀海業談》就曾說,川省刑、錢幕友,十九皆為浙籍。浙籍中又分紹興、湖州兩幫。兩幫中各樹黨援,互相汲引。大致督署及布、按兩司之刑、錢,系何幫之人,則何幫人中得館較易。 這是清代幕業行幫在四川的情況。幕業行幫既以「紹興」、「湖州」為稱,說明是同鄉人的行業集團 。

紹興人為什麼合適做師爺,是有原因的。第一他們本身就精明,活分,好交際,做師爺非常合適。第二,明清兩代,被稱為江南的江蘇,浙江,江西,都是科舉考試大省,書香門第多,讀書人也多,可問題就來了,每年能夠通過科舉,走上做官之路的名額,是有限的,可讀書人的數量是逐漸增多的,沒法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的讀書人,就選擇了到官員的衙門裡做師爺,這算是最能發揮自己的才學特長的出路。最後一點,按照中國官場文化傳統,跟自己親近的人,用起來最得心應手,所以一個讀書人做了官,往往會選擇自己親友,或者同鄉,當自己的幕僚師爺,所以江南地區,作為科舉大省,不但出的官員多,師爺幕僚也多,其中不乏一些鼎鼎大名的,比如曾國荃的師爺章世傑、張之洞的師爺馬家鼎、左宗棠的師爺程塤、李鴻章的師爺樓春藩,這些,都是「紹興師爺幫」的高材生。

不過,要當好一名師爺,實在不易,競爭強,淘汰率高,沒有一番真功夫,是難以在人際關係複雜,步步兇險的官場中生存下來,脫穎而出的,用現在的職業來比擬,師爺,既是官員的秘書,顧問,也是官員的私人公關,除了基本的四書五經,和法律常識,還得口才好,會應酬,懂得察言觀色,從拜師學藝,到學成出師,也得好幾年的功夫。不僅如此,師爺具體職業的細分也很專業,比如涉及案件審理,調查,調解的「刑名師爺」,想讀這個專業的學生,得花費三五年,學習《大清律例》和《洗冤錄》,這兩本書,一本算是清代的刑法大全,另一本,算是法醫案例大全,你得把這兩本書背得滾瓜爛熟,能夠做到活學活用,才能出師。

出師之後,怎麼解決這個就業問題呢?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師父。依靠師父推薦也就成為「紹興師爺」最主要的就業方式。師父可以招攬自己的學生,到助手,跟著自己在衙門裡慢慢地實習,歷練,最後讓他獨擋一面。或者是別的地方官要上任,身邊缺那麼一個幕僚班子,這時候,跟他有交情的官員,或者師爺,就可以趁機推薦自己的學生就業。師爺之間,也和這個綠林好漢一樣,互相結拜成義兄弟,不但可以在不同的衙門裡互相照應,利用人情潛規則辦事,還可以互相推薦,一個師爺要是失業了,通過義兄義弟的照應,基本可以保證再就業,不至於長期下崗在家:舉個例子,被清代師爺當做偶像,楷模的紹興師爺汪輝祖,一開始,是在岳父,知縣王宗憫手下做書記,後來,常州知府胡文伯,要找師爺,就請曾經是自己的同僚王宗憫推薦人選,那老王,當然是推薦了自己的女婿。後來,汪輝祖曾經拜過一個師爺界的大拿,孫景溪當老師,孫景溪當了縣令,那麼汪輝祖也就當了他的幕僚師爺,後來孫景溪的兒子,做了地方官,也特地,讓輔佐過自己父親的汪輝祖,繼續在自己身邊出主意。

別看師爺權力不大,但具體政務處理過程中離不開的就是他,尤其剛剛上任或者調職的官員,身為儒家士大夫,對四書五經,吟詩作句是很熟,但是文案起草,財務審核,按律斷案,這些高度瑣碎的行政技術工作,就不是官員所擅長的了,而且地方官員每到一地,對當地官場,和地方勢力大戶,比如大商人,大地主之間千絲萬縷的利害關係,肯定也是不熟悉的,這一切,都得仰仗一位熟悉業務和本地人情世故的老師爺甚至有些時候,官員最後往往被自己強勢的師爺架空。比如這個清朝咸豐年間,陝甘總督樂斌,是個滿族的旗人,除了騎馬射箭,就只會提籠架鳥,他也是心大,索性把所有的奏摺文案工作全部委託給師爺彭沛霖。彭沛霖因此招搖撞騙,大權獨攬,審案的時候公開索取賄賂,吃了原告吃被告。再看看前面提到過的汪輝祖,他常常「垂幕聽案」,就是當官的在大堂上擺個樣子審案,汪輝祖隱身在幕後旁聽,迅速做出判斷,分析,然後主官就根據汪師爺的意見辦,不過汪輝祖很厲害,簡直就是師爺中的福爾摩斯,屢破奇案。有一次,縣衙門遇到一件棘手案件,兩家人因為爭一塊山地,發生了群體鬥毆,死了一個,汪輝祖覺得這事兒有蹊蹺,就玩了個心眼,把案子移到城隍廟去辦,莊嚴肅穆,煙火繚繞,上面神像橫眉立目,汪輝祖還讓被告和證人發誓,如有不實,天打雷劈,審了兩次,證人綳不住了,在大堂上說了真相,原來是原告理虧,把剛剛病死的親戚扔到了鬥毆現場,非說是被告一家下手打死的,好藉此侵吞被告一家的產業,自以為天衣無縫,沒想到被汪大師爺這一詐唬,露餡了。

那麼有人問了,那麼多讀書人,前仆後繼去當沒有編製的師爺,那圖什麼呢?沒錯,清代紹興師爺,有著一份令人眼饞的收入。首先第一個,就是作為保底的基本公司,叫修金。汪輝祖晚年回憶說,他剛當上刑名師爺的時候,這個基本工資,修金不超過二百六十兩金,做錢穀師爺,拿得更少,二百二十兩,在當時這已經算是一筆極為豐厚的財富了。此外,逢年過節壽誕、婚喪嫁娶還會得到自己輔佐的官老爺,或官老爺下屬饋贈的現金或禮品,叫敬禮。如果自己招收弟子,每年師父還可從弟子收入中獲得固定分成,這筆收入,叫幕例。除了這三項,師爺還有賄賂等非法收入。清代有個「官一幕二衙門三」的說法,就是指當時官員、幕友和書吏之間的分贓比例。

這麼看,紹興師爺算得上收入不菲。可與此相對的是,消費也高得驚人,經常入不敷出。這些開支包括,交際應酬、接濟同僚,以及給自己的師父交「幕例」等等,而且收入經常不穩定,如果說農民是靠天吃飯,師爺就是因人成事。說白了,師爺,是官員短期僱傭的臨時工,當官的,調職,罷官或者養老回鄉,那師爺就有可能失業,汪輝祖,職業生涯轉會過十六次,伺候過十六任不同的官老爺,你就能想到這份職業有多顛沛流離了,所以說,紹興師爺們的最高理想,仍然是參加科舉考試,汪輝祖做了17年師爺之後,最後還是選擇去考了科舉,千軍萬馬擠過一條獨木橋,直到後來當上知縣做官,才算是穩定下來。


1、古代確有師爺這一職業,又稱幕僚,尊稱幕友,老夫子等。定義為,官員私人付錢聘用的,協助官員處理行政事物的私人助手。

2、常言所稱的師爺,與春秋戰國時的門客,三國時候的謀士,唐宋軍隊中的參謀記室一脈相承,有所類似。特別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地方官場。民國起,官員不再自費聘用師爺,師爺統一納入國家工資體系,人身依附關係減弱,就此消亡。

3、以明清師爺為例,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一是刑名。即協助官員處理刑事民事等訴訟案件,處理捕盜維穩等社會治安事務。類似政法委職能。

二是錢穀。即稅收及各類附加地方亂收費的收納,分配和管理。處理地方財政預算決算,清理赤字等行為。類似工商稅務財政等職能。

三是奏事。即主筆起草各類給上級甚至皇帝的奏摺報告,辦理各類上傳下達的公文。

四是書啟。即主筆官員各類私人信件文書。

4、以上各類師爺,以刑名師爺最為權要,一筆之間,出罪入罪,左右人命,風險也最大。以錢穀師爺最為肥潤,過手分肥,積千累萬。以奏事師爺最為有才華,由幕府而大臣的,多出於此處。書啟師爺,以一筆好字,半篇清通之文,糊口度日而已。

5、師爺地位與官員的長隨,屬吏不同,更為超然,也算是知識的力量罷

6、師爺的聘用。師爺多非官員從市場公開自行招聘,幾乎全部由人推薦而來。有的是此幕常年為某地某職位的長官做師爺,對當地風土人情,上下關係,潛規黑幕了如指掌,一有新官下車,必要慕名來聘。有的是新官的上司,同僚舉薦而來,聘用此幕,一是為了幾分本事,更多的還是為了聲氣相通,辦事方便。紹興師爺之所以盛極一時,也是相互舉薦,相互勾結的結果。

7、名幕盤點。身份最貴的師爺非清代雍正年間河南巡撫田文鏡的師爺鄔思道,此公名氣極大,曾被雍正皇帝在田的請安折里御筆硃批,朕安,鄔先生安否。最有大才的師爺非左宗棠左大帥莫屬,此公以舉人入湖南巡撫駱秉章幕,駱撫檯面對長毛造反的局面,將湖南一省軍政全數託付。左幕果然不負所托,將湖南打造成了中流砥柱。但左氣勢太盛,連發軍報折此類大事也不知會駱撫。駱小舅子欲求一補缺,求至駱處,駱以巡撫之尊,反而還要向左好言相求。當然結果是被左師爺一口回絕,碰了一鼻子灰。以至後來,總督官文彈劾左為劣幕,皇帝批複,如劣幕左某確系如此,應即正法。惹出好大亂子。


上面都把師爺說的差不多了。

我來說一個角度比較特別的,師爺是如何衰亡的。

標題就是——師爺的門路

師爺大多數出在紹興,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後輩跟隨前輩進入師爺這一行,自然是傳承有序。本身就是一個圈子,有內部交流之益處。

官員僱傭師爺除了需要處理政務,很重要的一點是為了維持好官場關係,因為紹興師爺掌握了這關係維護的門路。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這一點。他們同出一地,內部關係緊密,門路之處互通有無。

什麼時候給上官要送禮,夏有冰敬,冬有炭敬,時節年禮具要送禮。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師爺的門路了,出自紹興的師爺對此大多十分精熟,彼此同門互通有無,都能準確處理好其中的官場關係。送多少,什麼時候送,怎麼送,都很清楚。故而,紹興師爺大行其道。

但隨著洋務運動衝擊,很多地方的新規則就不是舊時代師爺所能了解的了。這下,師爺漸漸消亡。


師爺在現代實際上屬於智囊團,但是其個人又往往是身兼多職。

南環瑾就曾說過:「明清兩朝政權,皇帝與紹興師爺共天下」

師爺在當時多出於紹興,因此又稱紹興師爺,紹興師爺管兩部分,

1.刑名師爺,就是管法律,名就是邏輯的意思

2.錢穀師爺,依照現在話等於是個會計,管賬房

產生:

師爺的出現是科舉制度的產物,明清六百年,要想做官需要考試,分為三級,第一個考取的是秀才,屬於縣裡考的。然後到全省去考,考取了叫舉人.舉人考取了,在經過全國的考試為之進士.

而師爺並不是那些進士,而是那些考不取進士的舉人,學問好文章也好,甚至有些比進士還好,但命運不好,只好做師爺。

地位:

為什麼叫師爺呢?做官的人請來師爺,不敢說是部下,像是請的軍事諸葛亮,也像老師。下面的傭人才叫他師爺,做官的,他自己叫他先生。等於老師,很恭敬的.他們沒有部屬關係,只是客位.他的薪水是首長自己的薪水分出來給他,而不是拿公家的待遇.

考取了進士的人,出來做官,他會做文章,但是不懂法律,不懂會計,尤其像清朝滿洲人做官,必須請師爺.清朝以武功得天下,天下馬上得之,不能馬上治之.因此清朝,出了皇帝用宰相以外,其他的

王侯以下這些官,一直到每一個縣長,都要請師爺,不然不能辦事。而這些師爺的學問都比較好,不過功名沒有考取,暫時做師爺.等到自己考試考取之後,他們自己也出來做官了。

實際上師爺也是很不好做,「學幕雖較讀書為易,然亦須胸有經濟,通達時務,庶筆有文藻,肆應不窮。又必須二十內外,記誦難忘,舉一反三.更須天生美才,善於應酬,妙於言論.」

實際上師爺只是一個稱號,如同現在的秘書,只是現在的秘書比師爺的能力和職責要少的多得多。


師爺或稱幕僚、幕友,主要活躍在明清兩朝,以清朝尤為重要。

一般而言,師爺不算「國家公務員」體制內,即不吃「皇糧」,其經濟來源於僱主和工作中的外快。

清襲明以保甲制治理天下,國家行政力量最下到縣,因此縣令的工作尤為繁複:收糧、收稅、修建、司法、行政等,而且縣內村與村相隔甚遠,往往治下所有村跑一遍就一年半載過去了。此外,縣令多為科舉學子出身,大多不懂政務,更何談熟讀律法?

因此,官員找一些有文化、有經驗、搞的定當地士紳的師爺(幕僚)也就是大勢所趨了。

相對官員的長隨(管家、下人、門房)、衙役(這個不用解釋了吧。。。),師爺擁有超然的地位:工資高、伙食好、一言不合就可以走人。這源於師爺一般是被禁科舉的士子(清朝江浙一帶)、科舉落第的學子、還未入仕但已有功名在身的「儲備幹部」、抑或是家族、友人等推薦。總而言之不是有背景就是壓根就同屬一個階級。

在清早期,師爺經僱主推薦,可以繞過科舉直接做官(條件極為苛刻),因此希望走這條路來入仕的學子有不少。(到清中晚期這條路被明令禁止)

P.S.我記得在清朝有一個縣令(以前做過刑名師爺十多年),在5年治內堅持事必躬親(不雇師爺,僱傭長隨和衙役,但是他們在辦事時會在縣令會一旁盯著)。結果。。。他40歲就死在任上了。。。


按照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考里的說法,起自元代,主要是官員只能給蒙古人做,但蒙古人並不懂治理,所以請些漢人出主意,到了明清兩代更甚,因為通過科舉選出的官員多只會八股,講場面話在行,但並不具備行政的能力,所以搞錢,訴訟這種"俗"事,就只能聽師爺的,久而久之,政府其實就是師爺說了算了,官員的工作只是迎來送往伺候上級,就算一個官員想甩開師爺辦點事兒,也是困難重重,因為政府上下早已經是師爺的人了。


紹興市安昌鎮有紹興師爺博物館,電視上曾有介紹。如果有機會可以去參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9674e010092ke.html,「收費的博物館」下第一個


胡雪岩傳里王有齡剛要上任的時候有過詳細的介紹。


澳門還是不少的,不少人負責打理不同的生意,處理各種事情。算是權貴了


chief of staff


認真算起來,應該在春秋戰國就有了,就是門客。


師爺主要替領導擋電話:我是師爺蘇,現在不方便聽你電話,有事留言吧


現代也有,比如基辛格等現代戰略專家。


消失?說換個名字存在比較合理吧,跟著領導名字後面出現的不是師爺嗎?現在的包括秘書,辦公廳主任之類的不是嗎?當然還有些沒名分的王大師之類的了。


有。錢糧先生。


我只知道師爺要請紹興的。


師爺肇興於明朝中晚期,盛於清朝,消亡於清末民初。一般將明朝的徐渭看做第一個有史記載的師爺。師爺一般又稱幕友,幕賓,幕客,西席,他們不是官員,是一些官家聘請來幫助處理政務的幫手,他們和東家是平等的僱傭關係,東家一般會很尊重師爺。師爺的主要工作是佐治,具體有刑名師爺(最重要的一類師爺,負責司法),錢糧師爺(簡單說是會計),奏章師爺(向皇帝寫奏章),書啟師爺等,還有幫助東家在官場應酬的師爺,總之師爺種類比較多。師爺中最有名的屬於紹興師爺,師爺的出現和科舉有些關係,和滿人也有關係(以後再細講)。消亡是由於清末民初出現了很多學校教授律法,財會知識,還有就是張之洞在自己的管轄內廢除了師爺,被其他地方仿效。李鴻章當過曾國潘的師爺,左宗棠當過師爺,秋瑾的父親當過師爺,魯迅祖上有不少師爺。


並沒有消失,和今天官員身邊的秘書助理差不多


有啊,左宗棠就是師爺出身。差不多是幕僚、參謀這種工作。不過左宗棠比較牛,他掌握實權基本把長官架空了。


現在都叫秘書, 助理,和顧問


中顧委。絕類師爺


推薦閱讀:

為何宋朝如此之??
科舉制度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天才的發明?
古人穿長袍大袖,總是把銀子之類的物件放在袖子里而又不會掉下來,為何?
中國是怎樣完成從抑商到重商的歷史性反轉的?
國軍中條山會戰為什麼失敗的那麼慘?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職業 | 中國古代歷史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