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自己說話或寫東西的邏輯性?


康德認為,邏輯是「先驗的」。即與生俱來的。

其實每個具有理性的人都有邏輯,只是有些人運用不熟練罷了。

舉個例子:最簡單的邏輯就是,自相矛盾的論證一定是錯的。

當信息量少的時候,邏輯還是比較好看出來的。但是一旦東西一多,再加上各種修辭與煽情,往往邏輯就不那麼明顯了。

再舉個例子:

莊子說:「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請問,莊子的邏輯有什麼問題?

很多人可能覺得,沒問題啊!「以彼之道,還治彼身」。多麼漂亮的反駁!

惠子可不這麼認為。

惠子說:「我不是你,當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

莊子先是假設惠子說的「我不知道魚」是對的,從中推出了「你不知道我」。然後又根據「你不知道我」推出了「我知道魚」。

可以看出,莊子這裡的假設與結論自相矛盾了。由此可知,論證不成立。

我舉這個例子想要說明什麼呢?

我想說的是,邏輯人人都有,這不用培養。需要培養的,是發現文字中隱含的邏輯的能力。

這種能力怎樣培養?

兩個字:思考

不要僅僅看表面現象。
這個例子中,雖然辯論中庄子似乎是佔了上風,但實際上惠子的邏輯更勝一籌。

多動腦思考,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說話和寫東西都可以提前預習。
說話說不好,可以私底下多練習一些小段子。慢慢的說,把每個字都說清楚。把注意力放在準備好的內容上。
寫東西更是可以不斷修改。
就像打磨一塊玉石,一開始很粗糙,慢慢的經過付出心血,積累經驗會變得越來越純熟。


tips:黃金三點論

短時間內快速形成條理性的必殺技
最常用的就是利用序數詞增進自己表達內容的邏輯。
無論內容如何,先列個「一、二、三」,別人聽了就感覺你講的時候思路非常清晰。

延伸的用法如:

過去...現在...未來...

前期...中期...後期...

第一個十年...第二個十年...第三個十年...

上司...自己...下級...

結果...因素...現象...

準備...執行...檢討...

例:


多聽演講,多看對話類視頻。多說,盡量找比較有口才的朋友找話題聊天,慢慢糾正自己說話方式。尤其糾正「然後」 這種辭彙。
寫來說,多看書,可以寫寫心得或者寫日誌類的流水賬,然後潤色自己寫的東西。


個人經驗:三思而後行,不管是說話還是寫東西,首先要明確目的,然後圍繞這個目的分步驟,一步一步說,或者一步一步寫。其實生活中很多行為都是圍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走的,如果你細心,你會發現小到 比如電視中的很多廣告,大道人的成長,都是這樣。所以邏輯性和條理性首先要培養自己的系統思維能力。


首先十分感謝 @王昱洲 的回答如何培養自己說話或寫東西的邏輯性?,關於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的解說讓我深受啟發,在此基礎上,我想藉此例做下補充。

以下為@王昱洲 部分原文

莊子說:「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請問,莊子的邏輯有什麼問題?
很多人可能覺得,沒問題啊!「以彼之道,還治彼身」。多麼漂亮的反駁!
惠子可不這麼認為。
惠子說:「我不是你,當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
莊子先是假設惠子說的「我不知道魚」是對的,從中推出了「你不知道我」。然後又根據「你不知道我」推出了「我知道魚」。
可以看出,莊子這裡的假設與結論自相矛盾了。由此可知,論證不成立。

-------------------------------------------------------------------------------------------------------------------

以下為我的補充,這裡先放上「濠梁之辯」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關於莊子與惠子的對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如果現在碰上這樣一個疑問,我該怎麼回答?如果直接去論證的話,可能需要長篇大論了。想要證明自己正確,必須要考慮所有可能性,而如果採取反證法呢?只要用對方理論推導出一個錯誤結論,那就能證明對方的理論存在錯誤。所以,我認為是否是這樣一種情況:莊子實際上反駁的重點是惠子的提出的邏輯關係,以其有缺陷的邏輯關係推導出矛盾的結論來反對惠子提出的命題。所以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惠子問莊子,「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注意這句話,「你不是魚」這個題設和「你不知道魚是快樂的」這個結論在莊子看來並不存在必然的邏輯關係,判斷依據見後文)因此莊子答:「(潛台詞:開什麼玩笑,如果按照你的邏輯,)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是快樂的?」這實際上是一種反證,是用惠子的推導邏輯來否定惠子的結論。因為對於惠子的結論「你不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是不認可的,而惠子的題設「你不是魚」又為真,題設為真,結論為假,因而推導邏輯在莊子看來一定是錯誤的。而下文卻又利用惠子的推導邏輯來進行推導,實際就是將錯就錯,「以彼之道,還治彼身」,來反襯出惠子的錯誤。

而如果你要倒推這個過程,你首先就要假設,莊子認可惠子的推導邏輯的,因而證明出惠子「不知道莊子是否知道魚快樂的」,那麼對於惠子的判斷,「你不是魚,你不知道魚是快樂的」顯然也成立。然而,這是個悖論。因為既然莊子原本就認可惠子的推導邏輯,而題設「子非魚」又為真,題設為真,再加上正確的推導邏輯得出的一定是正確的結論。那麼莊子還需要反駁什麼呢?除非題設「子非魚」為假同時「子非我」為真,但我認為莊子應該不會認為自己是條魚吧。

這就類似我們平時面對某些人的提出的一些判斷,像如:「哎,你不是北方人嗎,怎麼這麼能吃辣?」對於這樣的疑問,我不會和他去講大道理,告訴他地域並不一定能決定一個人的飲食習慣,由地域推導習慣這個邏輯是不對的。因為這可能要長篇大論了,對方還不一定能理解。所以我會這樣反駁:「那你還是南方人呢,那一定是不能喝酒嘍?」。這樣對方反而更能感同身受,也就更容易明白以地域判斷人的邏輯錯誤之處。儘管,我的的確確是利用了這種錯誤的邏輯,但卻恰恰是為了證明它的荒謬之處。

--------------------------------------------------------------------------------------------------------------

進一步往下看:命題題設「子非魚」,結論「安知魚之樂」,其實現在還不知道當時的莊子是否認可這個結論。因為由正確的題設和錯誤的推導邏輯所得出的結論不一定為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瞎貓碰上死耗子,蒙對了。而正確的題設加正確的推導邏輯一定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由於題設為真,如果推導邏輯也為真的話,莊子真的什麼也不用反駁了。所以在莊子眼中,惠子的推導邏輯一定為假。

莊子可能只是完全氣不過,「對啊,我不是魚,我也確實不知道魚是不是快樂,那你直接說我不可能知道不就行了,幹嗎還要加一句,說是因為我不是魚所以才不知道的呢?搞得好像我要同意你的結論,就必然得同意你的推導邏輯一樣,不能忍。」所以莊子利用惠子的推導邏輯反給惠子做了個推論,來說明惠子你不知道我是否知道,證明了惠子上個命題的錯誤之處。這種做法很巧妙,但也有很大的漏洞。就在於前文說的「由正確的題設和錯誤的推導邏輯所得出的結論不一定為假」,對於惠子來說,上個命題結論雖然錯了,但莊子的這個命題恰好就是正確的題設和正確的結論。而惠子就是抓住了這個漏洞,反將一軍,「我是不知道,因為我不是你,那照這樣說(這樣的邏輯)因為你不是魚,你也不知道魚是否快樂嘍?」卻對自己的推導邏輯推導出的兩個互為矛盾的結論視而不見,揣著明白裝糊塗;同時又錯誤的假設了「正確的題設和正確的結論代表推導邏輯也一定正確」,由此邏輯再反推想繼續為難莊子。對話從這裡開始,實際上已經是雙方在玩文字遊戲了。一方面莊子故意用惠子的推導邏輯得出一個矛盾的推論,反駁惠子;而另一方面惠子則利用莊子的疏漏又做了一個看似十分正確的錯誤假設並以此來反駁莊子。如果再下去,來來回回就難以收場了。所以莊子利用了惠子質疑「安知魚之樂」中的一個歧義,結束了對話。「安知魚之樂」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反問語氣,是惠子對莊子「知魚」這個命題提出質疑,意思就是我惠子知道莊子你不可能知道;另一種意思就是疑問語氣,惠子不能確定知道莊子「知魚」,所以才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重點是問你怎麼知道。對於第一種反問語氣,表達的意思是惠子自認為知道莊子不知道「魚樂」,所以莊子利用惠子的推導邏輯推導出惠子你不知道,你不能肯定我是否知道。然後惠子也承認自己的確不知道,那麼也就等於否認了這句話的語氣為反問,而是疑問語氣。莊子利用的就是第二種語氣對這句話的釋意,意思就是:惠子你問我的那句話是表示疑問嘍,是想問我怎麼知道。那我就告訴你我是怎麼知道的,「我知之濠上也」。於是,和平結束對話。

回到剛才那個小例子,這個可以看做是「濠梁之辯」的簡化版,去掉了那些你知、我知的複雜關係:

A:「你知道嗎,我可是號稱吃辣小能手。」

B:「哎?你不是北方人嗎,怎麼這麼能吃辣?」

A:「那你還是南方人呢,那一定是不能喝酒嘍?」

B:「對啊對啊,我就是酒量不行,那這麼說你應該不能吃辣了?」

A:「注意你前面的話,是你先問我怎麼這麼能吃辣的,如果你能斷定我不能吃辣,幹嘛還要問我?說明你是知道我能吃辣才問我的,現在我就告訴你我是怎麼這麼能吃辣的,因為我喜歡吃辣。」

所以,從邏輯上看,此問題在於惠子的邏輯先錯,而莊子將錯就錯。由惠子的邏輯得出互為矛盾的結論,以證明惠子邏輯的不合理之處。而如果以該邏輯倒推莊子的話,莊子的話當然會出現矛盾。

----------------------------------------------------------------------------------------------------------

然後是關於結論里的「魚樂」,這可能就牽扯到哲學問題了。對「魚樂」的理解可以分主觀和客觀,主觀是莊子認為的,客觀是魚的實際心理感受。莊子表達的意思是通過從河邊看魚,以自身立場發現魚是快樂的,其「魚樂」是自身主觀理解的「魚樂」,「我」認為魚這樣的表現就是快樂的表現,這是莊子對快樂的理解;而惠子強調的是客觀的以魚的立場的感受。

就像現在的社會一樣,到底誰是真正快樂的呢?我天天看你吃喝玩樂,我覺得你真快樂;你可能反而羨慕我,雖然天天忙碌,但是家庭幸福和睦。實際上你自身的快樂是一種快樂,而別人看你的快樂也是一種快樂,是身處快樂而不自知也。這是由於自身經歷、立場不同而產生的對快樂的理解不同。

惠子的第一句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實際上是想證明莊子所知的「魚樂」不是真正的「魚樂」,是主觀的,只是莊子自己認為的,而非客觀,因而不是真正的「魚樂」;而莊子本來的意思其實也就是「我覺得魚很快樂」,是主觀上的認同,並沒有強調客觀上,魚自身感覺如何快樂,難道「我」所認為的魚的快樂就不算「魚樂」嗎。

對於這樣一個哲學觀點,我認為是沒有對錯的,我不認為哲學可以用對錯來去衡量。所以,在二者的觀點上,我認為各自觀點都有道理,打平。所以從哲學方面看,惠子的題設、推導邏輯、結論都沒有問題,只是他的結論中的「魚樂」是客觀的魚的感受,也就是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惠子的推導邏輯才正確;而莊子的對「魚樂」的理解是基於自身主觀感受。二者的分歧在於對結論的文字理解不同,由此導致了二者對其邏輯關係推導的不同理解。而惠子錯在將自身對「魚樂」的理解強加到莊子身上,落了下乘。

----------------------------------------------------------------------------------------------------------------

最後回過頭來再看惠子的推導邏輯,由「子非魚」推導出「安知魚之樂」到底是不是一種正確的邏輯呢?「因為你不是那條魚,所以你不會知道那條魚的心理」。其逆否命題:「你知道那條魚的心理,所以你一定是那條魚。」應該也是成立的。但聽起來似乎不是那麼合理。如果變換一下呢。「你不知道那條魚的心理,所以你不是那條魚。」逆否命題:「你是那條魚,所以你知道那條魚的心理。」這樣似乎就合理多了。

那麼剛才的那種不合理感來源於何處呢?以當前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或許在若干年後的未來,我們可以藉助科技甚至超自然力來感知其他個體的心理活動。從這種可能性上來講,惠子的邏輯是不完全成立的。

但是,作為推導邏輯,我認為世界上不存在絕對正確的推導邏輯,只有相對正確、普遍適用的邏輯。之所以相對正確,是因為我們暫時還沒有發現和引入其他的變數。比如現在的很多理化規律,很多宏觀的定律在微觀角度不適用了,那是因為很多在宏觀角度影響微弱甚至被忽略的變數在微觀角度變得不可忽略甚至成為了主要變數,所以,原來的推導邏輯也變得不適用了,而要引入新的變數來進行修正。就像命題「北方人酒量都很大」,這個邏輯顯然與事實不符,不如改成「北方人大部分酒量都很大」看起來合理多了。但如果引入時間、地點變數呢,即使現在這種情況是對的,那100年後還是如此嗎?中國是這樣的,國外也是如此嗎?所以繼續引入變數修正,「當前中國北方人大部分酒量都很大」。那麼到這一步是否就絕對正確了呢?再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繼續引入「平行宇宙」的概念呢?所以,沒有絕對正確、嚴謹的推導邏輯,只是礙於我們目前認知的局限,我們無法獲知全部的變數,因而,任何的邏輯關係都只是暫時的、相對的。

-------------------------------------------------------------------------------------------------------------------

最後關於題主的問題,如何培養邏輯性?這裡提供我個人一些經驗吧。

關於學習內容:

我認為數學的幫助最大,其中牽扯到大量的公式、證明、推導,對培養邏輯思維非常有幫助。

還有高中數學關於原命題、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以及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等概念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很基礎但很重要,我對於邏輯的理論理解也僅限於此。

關於技巧:

1.對任何問題判斷之前不要有立場,所以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對於判斷一個結論是否能成立,一定要反問、反問再反問,我這裡的反問不是指語文的修辭格式,是指的反向思考,自問自答。這個只要肯花時間,就一定能想清楚。

2.碰到一個問題尤其是複雜問題可以嘗試對其進行拆分,將複雜問題拆分為簡單題設和結論,理清邏輯關係,通過對拆分後的題設、結論及邏輯關係進行判斷來判定問題的合理性。

3.如果對某一命題不能明確,可以先行假設,然後由假設進行推理,最終推導出一個自己能判斷出真或假的推論,再由推論反向判斷假設的合理性。

最後,關於邏輯性,我認為重點還是要放在思維培養上,就是多練習、多思考。做題也好,還是辯論也好,重點在過程。

以上是我個人一些感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2017年8月1日


作為一個教過托福寫作的老師,對於最簡單的邏輯性說兩句。為了讓考官覺得答題者很有邏輯,像first of all, furthermore, finally這類標誌詞是必備的。
我們去看英文的paper,也很容易找到這類「第一、第二、第三』的標誌詞,單詞或許更高級一點,但是意思是不變的。
所以,生活中為了防止別人覺得我說話沒有邏輯性,我常用這招,屢試不爽。但是,也發現一個問題。第一,第二, 第三之間是什麼關係,大部分聽眾不甚關心。這也說明了,其實很多人只是對錶象的邏輯性有感覺,深層邏輯感並不好。
談邏輯,提一個人吧:余秋雨。(當然我知道,知乎上有很多黑他的人,比如李海鵬,雖然我也很喜歡他)余秋雨的學術著作,《中國戲劇史稿》《世界戲劇史》《藝術創造工程》,這幾本在論證學術觀點時,邏輯展開的很好,非常雄辯。


思維邏輯性低下 求拜師


我發現多看書多寫,多思考,邏輯思維需要訓練,目前在學習中……這個事急不來……


關於莊子的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我一直沒弄清楚
基於自相矛盾的論證一定是錯的我得出以下結論
莊子認為魚是快樂的 根據是魚游的悠閑自在 根據行為判斷情緒
惠子認為莊子不是魚 不可能知道魚是快樂的 他否定了根據表現判斷情緒的邏輯推論 認為行為表現不足以作為根據
莊子這時再強調自己提出的邏輯是對的就會陷入下風 於是他反而肯定了惠子的邏輯 又從惠子的邏輯推導出了惠子否定自己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 從而證明惠子的邏輯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 我認為
王昱洲說的也很有道理 然後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


多與人交流,與人交流前多打腹稿。寫東西也可以,像博奇說的寫知道,寫知乎。
在腦子裡轉的概念不先轉換成書面語言,不好發現其中的邏輯的充分性,因為不充分的地方,你大腦自動補全了。


推薦閱讀:

如何讓同事和朋友喜歡自己?
說話聲音特別難聽怎麼辦?
口才對一個人的一生究竟有多重要,口才好壞的人區別究竟有多大?
作為男人,如何能夠坦然承擔生活的負能量?
在談判或會議中,對方公然用你聽不懂的方言商量一些事情,你會怎麼想?怎麼做?

TAG:溝通技巧 | 人生 | 邏輯 | 能力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