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拉丁語、希臘語的語法如此複雜?

為什麼古人會發展出如此複雜的屈折變化,而發展到現在的羅曼語卻簡化了許多呢?

註:此處討論的「複雜」主要指的是屈折變化的嚴密和種類繁多,並不是指語言學習的難易。(因為屈折變化受簡化後的語言往往帶有更多的不規則特性。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些簡化後的語言更「複雜」了。但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單就語法來講.印歐語系有向分析語發展的趨勢.

古希臘語,拉丁語相對於他們的繼承者現代希臘語,羅曼語族具有更多的屈折變化.

而現代英語相對於原始印歐語來說,屈折變化已經所剩無幾了.

另外上古漢語也可能存在屈折變化.

當多種語言相互接觸影響時,傾向於丟失屈折.比如黑人英語語法比傳統英語簡化很多


看你用作什麼用途了,單純用來交流的希臘語和拉丁語不難的,大腦適應了之後,只是如果你要讀文學作品(現在大都數學古典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課程都是為這個準備的),那就得耐心了,詞尾變化就靠記憶,完成時虛擬語態什麼的就靠多練,多看。所有的語言在另一門語言使用者眼裡都是很複雜的,不過撥開雲霧之後也沒有那麼難。


為方便閱讀,本答案中所有希臘單詞都使用拉丁字母轉寫。

本答案分為三部分

  1. 橫向對比
  2. 利用例句
  3. 思辨探索
  • 不規則動詞的由來
  • give-gave型
  • 除了give-gave這樣的母音不一樣的不規則動詞以外,古希臘語的不規則體系還要複雜一點。這是因為,存在著兩大類動詞o動詞和mi動詞,當兩種動詞體系混合在一起的時候,就產生了不規則動詞。
  • 這就好像你做工作的時候,因為時間順序不同,把不同的圖片放在不同的文件夾裡面了,但是它們都是文檔需要的文件夾,所以你必須記住哪些圖片放在哪個文件夾裡面,儘管它們用途一樣。

(圖/o動詞和mi動詞的混雜產生不規則動詞)

當學習任何第二種、第三種印歐語言的時候,不進行橫向對比都是不利的。

首先看原始印歐語的「我」的變格表。可以看出

*wé和*wéy已經非常像英語的we

*m?(m)é ~ me已經非常像英語的me了。

這正是我們今後學習要用到的思路。比如說,法語裡面avoir的變位,對比希臘語echo的變位:

ai-echo

as-echeis

a-echei

avons-echomen

avez-echete

ont-echousin

可以看出什麼規律呢,顯然ai和echo一樣是母音結尾,as和echeis一樣是s結尾,如此等等。

除此之外,由於古希臘語的變位比較繁多,它一共有

  • 主動語態
  • 中動語態
  • 被動語態
  • 現在時態
  • 過去未完成時態
  • 將來時態
  • 不定過去時態
  • 現在完成時態
  • 過去完成時態
  • 將來完成時態
  • 直陳式
  • 虛擬
  • 祈願
  • 命令
  • 不定式
  • 分詞

這些這些,再相乘之後,數量可觀。一個較好的方式是給每一個可能的變位都找到例句

這是我的希臘語公眾號,希臘橄欖或xilaganlan。

處理每一個變位時,盡量在聖經裡面找到原文,加深印象

對於聖經里沒有的句型,就去找亞里士多德等等

找例句,上quora問外國人最方便了。那裡有的是來自希臘的外國人,他們很樂意幫忙找了例句。不得不承認,quora上的希臘語研究水平到底還是比知乎要高的。

阿爾伯特·卡繆說:也許,了解一個城鎮最簡單的方法,是了解它的市民如何工作,如何戀愛和如何死亡。

同樣,了解一種語言和它的脾氣最簡單的方法,或許就是先看看它的不規則動詞。

href="https://http://www.zhihu.com/question/39019068">英語中為什麼會有不規則動詞?

如同這個題目所說,在印歐語系中有一條基本的規律。就是進行過去式等變位的時候,把母音換掉。

buy-bought

give-gave

take-took

都是這樣的道理。

回到希臘語,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句子

萬物因他而。(約1.3)

Panta di" autou egeneto.

這裡的egeneto,原形是 gignomai ,按照我們的認識,套進公式得出的過去式應該是 egigneto,與egeneto有微妙的差異。這就是替換母音這一規律在作祟了。其實,如果論起先來後到,替換母音這種規律倒還是一種更早歷史遺留呢。

說到歷史遺留,不得不講一下古希臘語兩種動詞體系o動詞和mi動詞,也就是動詞分別以o和mi結尾。

這張壁畫下面的字就是「認識你自己」,其中的命令形認識gnothi,它的原形是gignosko,按照我們的認識,代入公式應該得出的命令形是gignoskson才對,為什麼變成了gnothi,以thi結尾呢?

原來,gignosko是比較古老的動詞,它和古老的mi動詞體系還保留著聯繫,mi動詞的命令形正是thi結尾

如圖所示。

也就是說,古希臘語的兩種動詞體系,mi動詞在前,o動詞在後,新舊交替不夠徹底,導致有些脫胎換骨沒有完全,就產生了「不規則」動詞,這些動詞有些用著o動詞的方式,有些部分用著卻是mi動詞的方式,但大多數都是常用的動詞。

了解了這些以後,想必對於古希臘語的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能夠保證不偏離方向了。


今天剛看完一本書名《原始思維》細著作,以作者的觀點,初時原始人類乃主要靠其驚人之記憶力謀生,固其語言必求非常精確之表達而發展出極複雜之語法。


就我對語言學最粗淺的理解:

1. 語言通常都是從複雜到簡單的方向發展的;

2. 語言本身的隨意性也很難讓我們得知為什麼語言最初的面貌會相對複雜;

3. 拉丁語和希臘語也是從別的語言發展而來的,它們的複雜性也並非一蹴而就。

P.S:當我們談論複雜性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是「複雜」的成立是以「被簡化」為前提的:譬如,只有當於learnt 被overgeneralize 成為learned 時,learnt 才會相對於learned 更為複雜。從這個角度來看,很多被我們習以為常的,簡便的表達方法並不是被簡化的結果——相反,它們甚至是更加複雜化了。更多的結構,如果對它們作橫向的比較,甚至連簡便與否的結論都難以做出(英語複雜的介詞結構相比起其他羅曼語言是否更加簡便呢,我覺得也不能一概而論)。語言的發展不是線性的繼承與演進,而是無時無刻不被強加著各種外界的,非語言的因素。

語言的演化在拉丁文著作中就開始被闡述,這個進程並非無跡可尋;從索緒爾開始很多語言學家都在試圖尋找語言演化的原因(可以參考相關著作);對於可以明確的,被簡化的特徵,這些理論可供參考:

1. 濫用語言規則;

2. 嬰兒時期語言的影響;

3. 借用別的語言的規則。


我認為不同語言語法規則的複雜程度缺乏可比性。

比如拉丁語俄語德語這些高度綜合語,雖然它們又複雜的動詞變位名字變格,但大多變位變格都有章可循,繁雜中也有規律,而且由於有不同的變格以區分詞語的成份,這些語言的語序也相對自由;反觀漢語這種孤立語,雖然沒有屈折變化,但它運用大量的虛詞和相對固定的語序來表達語法關係。

語言就廣義而言,是一套的溝通以及符號、表達方式與處理規則。那麼不同的語言之間肯定會存在規則的差異,但不能把差異理解為簡單與複雜的區別。不可否認無論是從拉丁語到羅曼語四姐妹還是從古英語到現代英語,從綜合語到分析語是他們共同的發展趨勢,但就像我剛才所說,這樣的發展也不僅僅是一個「從繁到簡」就能形容得了的。

舉個例子吧,我們中國人會感嘆:拉丁語真是複雜,那麼多的詞形變化又有什麼用呢?我們說的漢語沒有屈折變化說起來不也是沒問題么?而假設一個古羅馬人學習過中文後,他大概也會講:中國人說話真實麻煩,一隻貓不說一貓,非要在中間加個量詞,累不累呀?而且他們說的「我愛你」和「你愛我」竟然意思截然不同,唉還是我們拉丁語說起來順口呀~


稍微說明一下。

我原來這個答案沒有打算作一個全面的解釋什麼的,只是想說,倖存下來的很多古代文獻,因為文辭優雅,有很多很複雜的語法,導致了我們主觀上感覺古代語言非常非常難。

現在再看原答案,覺得我想講的其實並不是變格變位之類的東西,而是比如希臘語中的祈願式的用法,各種分詞結構,拉丁語中比如cum的用法,鬼畜的句式,這些才是古典語言難的地方,而這些都和高雅的文獻一起出現。而所謂的「複雜的變格變位」其實真的也還好。

原答案:

因為你還沒學阿拉伯語和梵語XD

開個玩笑。

不過我覺得這可能涉及到一個「倖存者偏差」的問題:大家想想看,在從前,書寫工具和記載材料還是相對比較匱乏的時代,優先獲得這些書寫工具和材料的是誰?不用想,肯定是社會上層人士啊!

毛主席有一句話:

「知識越多越反動」

那些上層人士讀書多,肯定也就喜歡瞎折騰,搞點複雜的詞語用法啊,鬼畜句式啊才有逼格啊!

什麼?你不理解我說啥?

想想看,大臣寫奏摺能寫什麼「你老爸建國建到一半就掛啦」之類的話么?肯定不行啊!所以要寫「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啊!同樣,羅馬人希臘人也喜歡折騰啊(可惜他們沒有漢字,不能用改成生僻字這種法門),但是如果沒有一些鬼畜的語法怎麼寫複雜的句子(中國人乾脆就不寫也是醉了)?西塞羅那種超級長難句怎麼搞出來?穆罕默德大聖教怎麼讓人信(大霧)?

所以他們的思路就是我需要寫複雜的句子來裝逼=&>給我創造個語言來裝逼=&>創造個複雜的語言。

無論從印度還是阿拉伯世界,似乎這都是有道理的,梵語作為一種鉗制低種姓的人受教育的良好手段,確保了婆羅門對宗教(祭祀)的壟斷地位。而今天的標準阿拉伯文和阿拉伯方言的嚴重脫節,也表明了複雜的語言從來不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而更多的是宗教的需要。

現在我們有猜想:高級知識分子傾向於用一套複雜的方法來寫東西。

我們假設還是有很多人寫了很多市井的東西,比如什麼「羅馬小商店賬本」,什麼「和xxx的一本小情書」,裡面都是不同於高級知識分子的簡單語言。

現在問題來了:這些地區都經歷了長期的戰亂,有人口的各種前夕,各種毀滅火燒什麼的。

請問,現在你(作為國王也好商人也好)要逃跑,你要帶走什麼書呢?

是「羅馬小商店賬本」還是高大上的「西塞羅演講詞」?

大羅馬文明的火種到底在哪裡?

答案顯而易見。

所以我認為,我們對古代語言「複雜」的感知,也部分來源於這種「倖存者偏差」——留下來的文獻都是社會頂層人士寫的超複雜的東西,而我們每天遇到的現代語言,則多是什麼鬼how much is the pen?之類的東西,於是就形成了這種強烈的反差。


謝邀

我覺得與其說複雜,不如說「冗餘」,這一點在語音上面體現得更加直觀

語法的變遷,不太好定義為簡化;但語音則肯定是簡化,一開始的冗餘後來逐漸消除

原始人的語法,目前根據已有知識來說,有很多共同點,動詞的人稱變位這都是最基本的,

經常2個人和3個人還要用不同的變位

漢語的祖先一樣是如此的

為什麼原始人喜歡搞這些區分?他怎麼不去區分

「好,好的,好噠,好唄,好吧,好呀,好呢,好啦,好嘛,好不,好嗎,好么,好伐,好不好」

因為大概對原始人打獵采果子來說,誰幹的、幾個人乾的,很重要

而人類細膩感情的表達,還不是那麼重要

隨著語言的發展演化,原始性都是在逐漸消亡,當然速度快慢差別很大


如果只是想簡單地了解一下原因,以上各位已經說得很清楚, 如果想深入理解,Understanding Language: A Guide for Beginning Students of Greek and Latin, Donald Fairbairn這本書見解很有獨到之處。

另外,對於Dennis所說的我有一點不認同,我認為古人語言簡練主要是因為書寫條件的限制。


目前自學拉丁,學到第二變格法,然後看了看第三,第三有點難。看了看第四第五感覺很簡單。動詞變化的話我只看到直陳式現在時主動語態。目前來說拉丁語相比於英語,個人覺得不難。畢竟是初學還是自學,有不客觀的的地方還望見諒。

從小學到大學,英語給我的感覺就是越學越混沌,單詞變化規律不嚴謹很發散的感覺。

拉丁語可以強化你的外語學習,我是這麼認為的。我發現拉丁語和歐洲各現代語有這千絲萬縷的聯繫。至少大部分都是基於拉丁字母,英語里很多拉丁殘留的影子。


單就拉丁文語法而言,其實不算是太複雜的(我是用法語在學習,所以可能相對簡單一些。可我法語語法太爛 ,使得拉丁文語法也不好。語法這東西實在是不適合我)。主要問題在於我們語言的差異性。就動詞的那幾大格,5大組名詞的陰陽中性的變化,形容詞的配合。大致也就這樣,一些法國人覺得拉丁文實在簡單,確實是因為構詞法和一些語法上的共通性。


語言接觸即導致語言簡化吧? 試看英格蘭語言史,便可知為什麼英語基本上丟掉了屈折。


推薦閱讀:

81 年三毛和鄧麗君在台灣金鐘獎頒獎晚會上講話口音和大陸人一樣,為什麼現在台灣人口音變了呢?
為何日語用帶入聲尾的漢字譯國名首字?
有人認為粵語、閩語等較近古漢語,為何普通話以北京話為基礎?誰更接近古漢語?
能否概述全國各地人說普通話時各種口音的特點?
應該如何理解虛擬語氣?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拉丁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