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膠片與彩色膠片轉黑白的成像區別?

我個人實驗過將彩色膠片拍攝出的照片經過沖掃,輸出後調為黑白,和直接使用不同種類的黑白膠片似乎可以達到某種類似的效果。黑白相紙放大彩色底片會出現反差與發灰的情況,其原理是什麼?除了沖洗的難度不同以外,在今天電子輸出佔主流的情況下,相比較而言黑白膠片對彩色膠片的優勢在哪裡?某一些時候似乎彩色底片掃描後轉為黑白,相較於直接黑白底片拍攝的作品還擁有某種風格上的優勢。個人思考可能是片基與顯色劑結構不同導致會有差別,可似乎實際操作以後差別並沒有想像的大。還懇請大家指點。
4月24日補充:首先感謝大家回答,從科班出身的攝影師身上能學到很多。我提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基於膠片在創作過程中,黑白彩色卷及時轉換較為困難提出的。為了練習攝影,養成了24小時隨身攜帶一台Contax T2以及手機的習慣。如果裝黑白卷則必定會丟失色彩信息,無法還原。反之則看上去也能保證進行黑白的創作。成本等在藝術追求上面前倒是可以不計較。很多回答非常有啟發,感恩大家!


謝邀!


彩色膠片轉黑白之後出現的發灰和對比改變,實際上是因為色彩屬性的改變。

這麼說可能有點難以理解,我解釋下。


色彩轉換過程中一個直接的影響因素就是明度,在黑白中明度是個單一的變數,也是唯一的變數。

而彩色中的明度則變成了一個比較複雜的量,受到其他變數的影響,不同顏色(色相)具有不同的明度。比如,從總體上講黃色的明度就要比藍色高(但不是絕對,如果你要是較真的話,我可以說所有黃色的明度的平均值大於所有藍色明度的平均值)。

另外一個黑白中不存在的變數是飽和度,也就是色彩的純度。


明度,飽和度,以及色相即彩色的屬性。


所以我們這裡可以認為,彩色照片中的色彩信息是三元的量,而黑白照片中僅有明度一個變數。在將彩色轉換為黑白的時候,實際上就相當於從三元降到一元。不管是從數學的角度,還是從其他角度來思考,這必定是要丟失一些信息的。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個很喜歡的例子,就是莫奈的《印象日出》這幅畫:


原作如圖:

但是當我把它轉換為黑白之後:

那個原本顯眼的太陽就幾乎消失了。

這個消失的太陽就是色彩在降元的過程中丟失的信息。

然後再回到你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已經解決了。


第二個問題,黑白膠片相對彩色膠片的優勢,其實我覺得沒什麼特別的優勢。黑白膠片可以在暗房裡任意操作而已,另外,如果一定要說優勢的話,大概就是便宜了。以及數進行碼輸出的時候對於色彩的控制也相對簡單,畢竟色彩屬性簡單。


第三個問題,某些風格上的優勢,其實只是偶然吧,完全是隨機事件。如果在色彩降元的過程中丟掉的是無效的信息,那麼照片就會簡潔很多。相反如果這個過程中丟掉的是關鍵的信息,就像上面那個太陽,那麼照片就會失去一些內容。和膠片的成像原理關係不大。


我記得北京電影學院出過一本叫《感光材料應用基礎》的書,可以參考


膠片也分為負片和正片(反轉片),一般來說負片寬容度高而正片寬容度低,彩色負片顏色較淡而彩色正片顏色濃郁還原色彩更真實。

但對於黑白膠片攝影來說,專業者幾乎都使用黑白負片,其優勢在於:

第一,黑白負片具有較高的寬容度,理論上可高達10-12EV。而沿用亞當斯區域曝光法進行暗房處理,不僅能表現豐富的灰度層次,還能保持陰影和高光細節。

第二,黑白膠片經過百年的不斷研發和調整,在物質擬真方面達到高水準。即很多高品質的黑白膠片,在丟棄顏色的情況下,還能表現物質的真實感。現在數碼攝影轉黑白(包括彩色膠片拍攝後期數碼轉黑白),由於不懂物質擬真的重要和調控不力,往往造出偽黑白圖像(擬物失真),綠葉不像綠葉金屬不像金屬……

第三,黑白膠片攝影可以使用顏色濾鏡(如雷登系列等),來控制某些顏色還原灰度的程度。

----上述三點,也就是黑白膠片與彩色膠片轉黑白的主要區別。至今仍然有很多攝影師使用黑白負片拍攝,主要原因也是因為第二點,不管是數碼攝影還是彩色膠片掃描後數碼轉黑白,不會不懂黑白物質擬真的都無奈,只能出偽黑白。


那麼彩色膠片也好數碼彩色也好,關鍵在於如何彩色轉黑白?

後期彩色轉黑白有很多方法,主要有兩類:

第一類是單純的轉灰度:如【去色】(【色相/飽和度】降低飽和度為0)、轉【灰度】、通道轉黑白等;本文之前答主Timothy Wang轉莫奈【日出印象】顯然是用了這種簡單方法轉黑白,日出及水上倒影的物質擬真丟失了。

第二類是可編輯調控的轉黑白:如【通道混合器】法、【黑白】調整圖層法等。專業者還會使用蒙版技術,進行分區彩色轉黑白,而不降低影像中任何物質的擬物真實。

▲使用【黑白】調整圖層及蒙版轉黑白示意


不懂攝影,但關於顏色有些想說的。

在計算機中,顏色有很多不同的表示方法,比如 RGB(分別是Red/紅、Green/綠、Blue/藍的首字母),HSV 等。不同的表示方法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其中,RGB 是把顏色當作光處理的,就是用紅綠藍三種顏色的不同強度的光疊加產生其他顏色的光。

為什麼要說 RGB 呢?因為所謂「黑白」就是光的明度呀。只要把一張彩色的照片用 RGB 記錄,然後把 RGB 的明度計算出來,就是黑白照片了。首先要肯定的是,彩色轉換黑白是丟失信息的過程,不同彩色可能轉換為相同的黑白色。 @Timothy Wang 舉了一個例子,莫奈的印象日出,彩色轉換為黑白後太陽消失了。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做的更好。


如果用三維圖像表示 RGB 色彩,看起來是這樣的:

參考圖2:

在原點因為各個分量強度都是 0 所以是黑色的,在另一個中心對稱頂點因為各分量都達到最大值所以是白色的。接下來我們用各種方法將其他顏色映射到灰度顏色上。


帶權均值:灰度 = 0.299 * R + 0.587 * G + 0.114 * B

參考圖2:

對人的眼睛來說,R、G、B 並不是同等重要的。人眼對 G 最敏感,R 次之,對 B 最不敏感。這裡將各分量帶權均值作為灰度。但是轉換結果與彩色圖給我們的感覺差距很大。

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帶權均值法的表達式看作一個向量,這個向量是無數平面的法線,在每一個平面內,灰度處處相同。這麼想就知道帶權均值的計算方法是很粗糙的,因為色彩的灰度是非常複雜的,等灰度面絕不是簡單的平面。

帶權距離:灰度 = Sqrt(0.3 * R * R + 0.6 * G * G + 0.1 * B * B)

參考圖2:

Sqrt 是開平方的意思,這個方法是帶權均值法的改進版。這個表達式的想法是,將顏色的灰度看成是相對黑色的距離。因為要計算距離,所以需要平方和然後開方;同時考慮到各分量權重不同,因此各分量有一個係數。

可以看出日出圖的太陽與背景有一點點對比了。參考圖2圈中的花也有更豐富的細節了。但還是不夠理想。日出圖的焦點是太陽,參考圖2的焦點是花朵。我們希望這些元素更醒目,而不是和其他無關緊要的東西融為一體。


自定義參數的帶權距離:灰度 = Sqrt(0.7 * R * R + 0.2 * G * G + 0.1 * B * B)

參考圖2:

彩色日出圖中,太陽、太陽在水中倒影以及朝霞偏紅色,它們讓我們感覺比藍色的天空和水更亮。參考圖2的天空和綠葉是作為背景和襯托存在,照片表達的重點是紅色的花朵。因此,我們加大紅色權重、降低綠色權重,將彩色照片的觀感儘可能的用灰度還原出來。


加強對比:彌補色彩丟失造成的細節丟失

參考圖2:

之前說到,彩色轉黑白是丟失信息的過程,因此畫面會丟失色彩本來的對比。為了了彌補色彩丟失造成的細節損失,可以在黑白轉化後適當加強對比。日出圖不再灰濛濛的感覺,參考圖2中的花朵也顯的更加醒目。


總結一下:彩色轉黑白的方法有多種,為了最佳效果應當根據畫面內容調節轉換參數,然後適當加強對比。這也說明了黑白膠片的局限性,因為黑白膠片不能自己識別畫面表達的要點,這一步必須通過彩色膠片後期處理才能有最佳效果。


黑白卷賣什麼價,彩卷賣什麼價?數碼相機拍一個raw,進PS用那個nik silver插件,要什麼風格點一下完事!真的有必要繞那個圈子?黑白卷在家裡就能洗,彩卷對溫度非常敏感,需要恆溫環境……我都自己洗,所以只用黑白的!


柯達有一種叫做 Panalure 的 黑白相紙 。

專門用來彩色底片放黑白。

黑白的優勢在那裡,自己能搞啊,轉數碼脫褲子放屁,為什麼不直接拍數碼噴出來。


推薦閱讀:

135轉120膠片,645、66、67等經典畫幅該如何選擇?
祿來雙反的使用體驗如何呢?
柯達和富士的相紙有什麼區別?
同樣作為傳統一次成像相機寶麗來和富士拍立得有什麼區別?
如何挑選膠片相機?

TAG:攝影 | 膠片 | 化學 | 攝影技術 | 膠片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