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年為什麼一定要消滅中國?


不發動侵華戰爭的話,直接內部就爆發革命了。

日本在甲午跟全面侵華間,有個短暫的繁榮和平穩定期,叫大正民主。

這個時候國力上升,資本家暴利,工人工資高漲,國家gdp以不敢相信的速度上升。

跟民國黃金十年差不多對應。

為啥。列強打起來了。他們需要東西。亞洲唯一的工業國就是日本。

然後打完了,黃粱一夢就醒了。日本經濟就回原形了。

然後只能走軍備擴張,刺激經濟的老路。

其實這個問題本來就不成為問題。在二戰之前,解決政治經濟問題的辦法都是戰爭。

也就是戰爭被認為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

一戰怎麼打起來的。一群貴族國王跟吃了槍葯一樣,努力製造各種事端,你不強硬就沒你了。

二戰呢。乃是一群天降偉人們,嘗到了綏靖的甜頭。不費什麼力氣就搶到了大批的人口資源國土。

根本停不下來啊。誰敢停下來,誰敢叫停。

看出問題的不是沒有。一個叫石原莞爾,他可以說是九一八的謀主。他寫了本書呼籲和平,東條讓他退役了。

一個叫岩畔豪雄。此人也是特工參謀。他直接上書東條,告訴他,不能打,米國無論在各個方面都比我們強幾倍到十倍。

東條把他擼到部隊打仗去了。他臨行前對同僚說:要是能活著回來,恐怕東京火車站已經是一片廢墟了。

當然他言中了。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足夠解決你。

題注要是回到過去問這樣的問題,石原莞爾與岩畔都是很厲害有功勞背景的人物,還得個善終,題注我估計結果基本是天誅。

二戰之後的體系才會滋生出我們這樣的人。

昭和軍人跟平成死宅是兩個物種。

你要昭和軍人不打仗跟平成死宅不看漫畫一樣,都是反人類的。

賭桌上的賭徒,股市裡的散戶,都是不完不休。

紅樓里有個對子: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東條下台後,接替的首相也知道打不下去了。要回頭,軍方的態度是,一億玉碎。

竹槍也能守住陣地。

然後首相自己也動搖了。與美國開始討價還價。請蘇聯斡旋

美國杜魯門賞了他們兩顆原子彈。

蘇聯書記回應是百萬大軍橫掃了滿洲。

後人評價:我們怎麼會有如此愚蠢的昭和時代。

你上了賭桌。先贏的時候就不蠢了么。

----------
被底下一個評論觸發思緒。我其實頗愛日本文學。

從1894甲午算起,到1945投降,52年。崛起當時何等不可一世,最後覆滅時候,大和號連單程自殺攻擊的油都湊不齊。加的豆油,還在賭。

這樣的人你勸得回來么。

日本有本書叫平家物語,平家顯赫時候是日本一半國土的國司,出將入相,皇親國戚,及其敗亡,天下之大,海內之廣,無有寸縷之地,葬身之地不過瀨戶海上幾片木板而已。

開場詩說的透
祗園精舍鐘聲響,訴說世事本無常。
娑羅雙樹花失色,盛者轉衰如滄桑。
驕奢淫逸不長久,恰如春夜夢一場。
強梁霸道終覆滅,好似風中塵土揚。

讀史使人明智。

平家物語的事情大約是我國的宋代。一千年過去了聯想到日本二戰,詩歌看起來怪諷刺的。
歷史教訓方面今人未必比古人聰明。


謝邀。
總有人說,日本如果不侵略云云之類的話,總以為日本的侵略是具有偶然性的。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顯然對於軍國主義認識不足。
軍國主義並非只是一種思想或者是政體,卻也是一種經濟模式。
日本作為後發國家,其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從維新開始和先發國家相比,技術水平低,且生產工藝以及效率一直比較落後。
那麼,這就意味著,日本的重工,根本不具有任何競爭性,再加上那個時代,全世界的市場幾乎都已經被列強劃分,日本重工根本無法打入市場。
在這種情況之下,日本的經濟模式在於,政府舉債,採購重工業品,維持工業的繁榮和發展,那麼政府要採購,只能採購軍用品,為了將這些軍工產品發揮作用,就必須擴大軍隊的規模,軍隊和軍備採購的資金,往往佔了極大的政府開支,與此同時,因為政府的採購,造成了巨大的赤字,最後政府的赤字越來越大,軍隊越來越多,這裡的好處在於,它使日本具備了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能力,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也建立了日本的工業體系,可是龐大的軍隊,巨大的開支,以及政府舉債的規模越來越大,如果不對外戰爭,進行掠奪,日本必然內爆,一旦債務繼續擴大,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倉庫里堆積如山的軍用物資無法通過戰爭消耗掉,日本勢必完蛋。
你看,從軍國主義經濟發展開始,日本就只剩下了兩條路,一條是爆發危機,政府信用破產,工業雪上加霜,大量人失去工作,軍隊規模縮減,國內爆發內亂,國家土崩瓦解。
而第二條路,就是消耗掉物資,通過戰爭的掠奪,填補國家的虧空,採購更多的軍用品,工業繼續繁榮。
這才是軍國主義的本質,因為軍國主義的經濟模式,才誕生了其思想,兩者相輔相成。
所以日本從一開始,就不斷的軍事冒險,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對德宣戰,還有之後的侵華戰爭。
因此才會有皇國興廢,在此一舉,因為除了軍事上的冒險,根本無路可走。
這種經濟體制,就導致了日本必須侵華,而國內的分歧,不過是急緩的分別而已,總有人以為,日本擅長於下克上,可事實上,這些克上的下們,背後往往有財閥的暗中支持和背書,還有軍國主義思想煽動起來的民眾,瘋狂的支持而已。
隨便答的,工作比較忙,數據就不找了,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日本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侵華戰爭前的財政赤字。
謝謝。


侵華之初,日本高層並不是要憋足勁滅中國的。

原因很簡單,就跟題主產生疑問的原因一樣,日本太小,中國太大,蛇吞象明顯只能是個比喻而全無實現的可能。

當時日本上層的策略是:分化中國政權,把中國從一個大國變成數個小國,建立不屬於中國中央政府的獨立政權,控制經濟,通過不發動戰爭的方式,掠奪中國資源。最後再實現一統。

偽滿政權是日本實現其野心的第一步。

策劃這一方案的日本軍官石原莞爾,還有一段至今聽來仍令中國人振聾發聵的話:

從中國民眾的心理上來說,安居樂業是其理想,至於政治和軍事,只不過是統治階級的一種職業。在政治和軍事上與民眾有聯繫的,只是租稅和維持治安……因此,它是同近現代國家大不相同的國家,歸根到底,它不過是這樣一個擁有自治部落的地區上加上國家這一名稱而已。所以,從一般民眾的真正民族發展歷史來說,國家意識無疑是很淡薄的,無論是誰掌握政權,誰掌握軍權,負責維持治安,這都無礙大局。


現在回頭來看歷史,每每讀到這段話,雖然知道那已成歷史,但仍舊背心發涼——如果沒有日本青壯派軍官及日本軍國主義的狂妄自大,如果石原莞爾的計劃真的得以實現,那麼,延續了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可能就此斷裂了。不知道現在的我們——是否會有我們,而我們,是否還有中華民族的概念和作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不得不承認,石原莞爾是聰明的,他作為一條毒蛇,是一條及其聰明的毒蛇,他懂得如何使自己吞下大象,並讓自己變成大象。

918事件之後,偽滿政權建立。日本控制了東三省的主要經濟。其某鐵路負責人自負的說:這樣以來,日本國不動一兵一卒,便已經講中國的東北收入囊中。

不是自負吧,是自信。是看著中國的資源源源不斷的流入日本本國時的自信。

按照計劃,日本將步步緊逼,扶持各軍閥派系實現獨立,把大中國分化成數個小國,分別建立傀儡政權。

野心不止於此。

如果日本同中國全面開戰,那麼它面對的將是四萬萬之眾和上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地。

它吃不下。

而石原莞爾,他深入了解中國,研究出了吃下去的辦法。

第一,消除中國人的民族意識。

這很簡單,因為他在實地考察中發現,中國人,追求的只是安居樂業罷了。與其說消除,不如說利用。

第二,扶持軍閥建立獨立於中央政府的政權。

當時的中國,軍閥林立。看似統一,實為一盤散沙。

第三,維持秩序,保證不會再出現統一的中國。

第四,鯨吞蠶食,吞下大象。


不可否認的是,這件事一定會受到國際其他勢力的阻撓,但相較於直接侵華,試圖武力征服中國,可行性太高。

更何況,如果日本的計劃實施,列強除了保全中國,還有一種做法,擴大自己的利益,加入蠶食中國的行列。

在此,我感謝那個年代的愛國軍閥,他們最後的那道底線,保全了中國。

歷史並沒有朝著石原莞爾想像的方向前進。

那個年代的日本,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團結有力。

內部矛盾和鬥爭同樣非常激烈。

下克上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也就是說,下級不滿上級,直接要求其下台,達不到願望便行刺。

可以看出來,其法西斯發展程度已經白熱化。

弄毀石原莞爾計劃的,恰恰是被中國人民恨之入骨的關東軍。

他們改變了第二步計劃,一改扶持為幫助,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甚至一向散沙的中國各軍閥也紛紛不滿。

他們還直接越過第三步,試圖直接把東三省納入日本版圖,並實現進一步的侵略。

後來的事,大家都很明白。

兩個國家,至此陷入戰爭泥潭。

而自負的日本,卻被拖入泥沼難以自拔。

最終失敗。


至於如果的事,歷史哪有如果。至少從日本人自身出發來看,他們至今都在擔心一敗塗地。

這是戰爭的種子。


實際上,對於日本當年的軍頭們來說,他們恐怕很多時候還沒想著消滅中國,因為在他們眼中,分裂混亂的中國根本談不上什麼對手。對於他們來說,美國、蘇聯和英國才是真正的對手。

而中國,這不過是他們眼中可以用來收集資源的地方。所以才會有所謂的相持階段,對於日本高層來說,打下中國不划算,可是國民黨政府又跟滿清政府不一樣,死活不肯妥協求和。於是就僵持了。

於是才會有中國沒打完,就又去進軍東南亞的舉動,因為對於日本來說,那裡的資源比中國剩下的地方,對他們來說更重要。在他們預想的未來大決戰中,這才是更重要的。比如著名的石原莞爾寫過一本《最終戰爭論》,就是講最後怎麼怎麼跟美國決戰的。日本主張跟美蘇開戰的聲音從來沒斷過。

美國人也不是傻子,日本這麼搞,最終惹怒了美國人。最終引發了日本跟美英等的全面戰爭,日本最終戰敗。


所以日本侵華,本來就是他們廣泛的圖謀的一部分。而侵華以及之後的行動,必然讓日本跟英美等國的矛盾激化,最終引發戰爭。可以這麼說,日本為了準備戰爭而行動,最終引來了戰爭。自己親手把預言變成了現實。

至於為什麼日本會認為跟美國和英國等一定會爆發戰爭。這就只能追溯到日本精英們的世界觀裡面去了。很多日本精英實際上認為國與國之間是無法和平共處的,必然只能用戰爭來解決。

據說在珍珠港前,美國那邊的外交官赫爾曾說,日本只要愛好和平,就沒有國家會封鎖它。而日本所需要的,也可以通過自由貿易獲得。然而顯然日本當時是聽不進去這樣的話的。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日本怎麼可能不侵華。何況日本上上下下基本都不把中國當一回事。


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之後,國力蒸蒸日上,而老大的中華帝國則是步履蹣跚。在日本在甲午戰爭擊敗滿清之後,日本就不大看得上中國了。在日本的輿論裡面,中國中國腐敗、落後、不文明。日軍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兩次到中國,寄回國的書信都是嘲笑中國骯髒落後的。魯迅先生在日俄戰爭期間在日本學習,遭遇到的放映片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打倒了專制的滿清政府。但結果反而陷入了連年軍閥割據的動亂之中。

這樣日本對中國的印象就更糟糕了,當時日本有很多關於中國的書籍,就說中國政治腐敗,武人橫行,國民沒有民族精神。中國的國民性愚昧、奸詐、貪圖小利、不團結、一盤散沙。

更有些人說,中國這樣的國家領土過大,或者乾脆併入日本,接受日本的指導算了。叫什麼大東合邦。

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流行一種理論,叫滿蒙生命線,就是今天中國的東北是日本的生命線。另一個國家的領土,成了自己國家的生命線,這是什麼荒唐的理論,但當時這套理論在日本擁護者極多。


可以這麼說,當時的日本民族的民族利己主義已經發展到了極端。

日本人搞中國,乃至將中國本國的領土視為生命線,侵略佔據中國的國土,這就是天然正當的。

而中國進行一下反日教育,民眾組織反日遊行,這就是政府煽動,惡性排日。

日本人打中國人完全正當,而日本人被殺,這就是暴支應懲了。


這跟上面提到的認為國家之間必有一戰的世界觀結合。日本根本不可能走第二條道路。


然而日本帝國雖然已經滅絕。很多人卻依然沒有吸取教訓。

他們依然認為國家之間是無法和平共存的,一方的發展會使另一方受益,反而認為一個國家發展了,其他國家就被粉碎了。依然敵視會使雙方受益的自由貿易。甚至連他們反對的對象都是一樣的,就是美國。

同樣的,他們根本不在乎那些小國和弱國的看法和利益。我已經不只一次聽說了這樣的觀點,韓國根本沒有主權,日本是美國的一條狗,東南亞國家反華都是美日在後面煽動。這跟當年日本軍國主義者將中國的反日運動歸結為英美和蘇聯在後面搗鬼何其相似。

而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產生的被包圍感,覺得世界充滿惡意的感覺,跟當年的日本流行的所謂ABCD包圍圈論又是何其相似。

此真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相關鏈接:

知乎 - 知乎,我以前寫的 從日本角度談當年日本侵華的各階段策略以及日本國內對華策略形成的因素的長文,歡迎參看


首先蝗國也不想一口氣玩鯨吞。

明治元老精著呢!

鯨吞?

他們也怕被自己的野心撐死!

如果熟悉近代史的話,大家會發現一直到昭和天皇上台,整個日本才開始對中國進行武力。

而在大正時期,日本多是用軟刀子,用經濟,政治等方面對中國進行侵略,而不是直接使用武力入侵。

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就是大正時代文官政府對於大陸政策的回顧。

反正就是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二分地,通過吸血中國,緩慢蠶食而讓自己發揚壯大。

這種軟刀子入侵的有多恐怖呢?

現在大家熟知的民國人物,基本上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學日本。

比如說魯迅就讀於仙台醫科專門學院,周恩來就讀於明治大學,蔣介石更是在日本軍隊中實習過。

相信這麼多留學日本的精英進入中國高層,用不了二十年中國就會變得親日。

而伴隨著對華政策的改變,就是伴隨著天皇與明治元老的奪權。

作為自古就有架空天皇優良傳統的日本,即使在進入明治維新以後,大權還是在首相手裡。

明治還算是一代明主,沒有因為權利的問題而和元老們撕逼(因為撕也撕不過)。

而下一代的大正天皇就壓根是個近親結婚的悲劇——弱智。

這種情況下,相權自然會被無限制放大,也正是因為君權的限制,整個大正時代算得上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戰敗之後難得的好日子。

然而新繼位的昭和天皇可不是什麼善茬,作為一位野心勃勃的天皇,對於當時的文官政府掌握大權可是十分不滿。

但是元老們可不會乖乖把權利送上門,大家自然要開始一輪明爭暗鬥。

不過昭和天皇早以在軍中扶持大量的自己人,明治元老的影響力越來越低。

伴隨著二二六最後槍聲,天皇終於成為日本的新主人。

但是昭和沒高興太久,當他藉助軍部的力量肅清元老們的勢力後,軍部的力量不是他能駕馭了。

當整個內閣都是軍部的人,你覺得他們會做出什麼?

那就是戰爭咯!

軍人的天責就是搞事情!

特別是天皇有意無意的縱容部隊獨走,導致下級軍官不聽話,自己搞事情。

本來這種事情在正常的領導者手裡就應該處罰,不然誰都學著你搞獨走,不聽話那國家豈不是全亂套?

但是昭和天皇沒有,在他身上日本典型的性格暴露了。

在「有功我來分,有鍋下層來背「的指導思想下,天皇縱容了下層部隊的獨走。

石原莞爾的功績給下層日本人帶了好頭,多少參謀就依葫蘆畫瓢準備摩拳擦掌的搞事情。

本來計劃好是蠶食,結果在下層軍官的鼓動下變成鯨吞。

底層軍官自己搞事情已經超脫蝗國的控制範圍,九一八事變是下面人挑起,七七事變也是下層挑起。

基本的失控已經不是個人能夠阻止的,下克上作為日本人的優良傳統已經深深在近代日本發揚光大。

一旦有人妄圖阻止,那就等著昭和青年高喊:「天誅國賊!敵在XXX。」

已經被民意綁架的日本,已經徹底沒有回頭路。

至於不發動侵略戰爭會不會結局更好,筆者只能說對於權貴們就是災難。

至於為什麼,還請容筆者下回道來。


日本憋足了勁兒消滅中國?

如果不發動侵華戰爭日本就不會一敗塗地?

說實話,這充分說明了歷史教育的成果,那什麼什麼都可以用大棋黨來解釋。

日本哪有什麼戰略,說起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那才叫戰略。

一戰到二戰,日本就是被軍國主義這隻瘋狗拖著跑的,被鐵鏈子栓死了脫不開最後掉進河裡這個過程。

首先,日本把中國和清朝分的很開,日本有一幫人是資助革命黨的,覺得滿清是殖民政權,如果漢族革命成功,驅逐韃虜,建立一個和日本一樣的開明國家是喜聞樂見的。

他們心目中的中華也就是漢地十八省,根本沒有想過大中華崛起之後是體量遠超宋明的超級大國,如果他們知道,鬼才願意。

所以孫中山當年去日本談判,也沒有把東北當成不可分割的國土,曾經許過諾,這都是公開的也沒法否認。但是辛亥革命之後,國民黨的心態就立刻轉變了,勝利來的太快,可以全國取之,那還提舊條件幹嘛?

所以,綱領就改啦,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就變成五族共和。

同時繼承了法統的民國就要製造一個幻覺,就是清朝的屈辱乃是全體中國人的屈辱。

但實際上,清朝時候,漢族老百姓真的很有自覺性,認為自己是奴隸,老爺們和外國人打仗,輸贏跟自己的臉面是沒啥關係的,被割讓的國土也跟自己不相關,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所以革命黨,國民黨痛心疾首中國人麻木不仁,完全是沒有道理啊,人家民族國家以國為榮是當然的,大清草民要是居然敢認為國家與己有關,那主子都要打他兩嘴巴清醒一下。

這雞同鴨講各有一番道理就類似於你跟他說販賣人口違法,他說我花錢買的老婆。

所以日本根本不承認自己是入侵中國。

它說我們幫中國人推翻了滿清奴役政權。

它說東北是我從俄國那裡搶來的。

它說東北是滿洲故土跟中國沒關係。

它說要搞華北緩衝區隔離。

它說要大東亞共榮,中國搞個「親善政府(汪偽政權)」大家一起過好日子。

這就是二戰時候日本國的一套宣傳,對外理論,對內洗腦,一徵兵,那真踴躍,連朝鮮半島,台灣殖民地同化成功的新皇民都主動要為「大日本帝國」去當炮灰。

日本上層一直想控制戰爭的節奏,無奈軍國主義一旦放出去就由不得它了,煽動狂熱分子獻身報國,他們也反過來綁架整個國家無腦豬突,就像炒房者買下一套房抵押了拿出錢再貸款買房,滾雪球一樣擴大規模,直到山窮水盡再也榨不出一分,資金鏈徹底斷裂。

你叫它見好就收?叫賭徒離場,叫癮君子戒毒,幾率就那麼低的事嘛。

現在網路文學裡面一大流派乃是架空歷史,無數人在推演著中國的棋,那日本人也一樣有啊,幻想重來一遍日本成功改變二戰結局的作品,遊戲,漫畫,不要太多了。

我看來看去,看了那麼多,就沒有一個不再侵華的。。。。。。 你就可想而知了。。。。。。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日本啟動明治維新,積極向工業化國家轉型。經過一番改革,日本國力得到提升,野心也逐漸膨脹,開始打起了對外擴張的主意。

而日本選定的侵略對象,就是中國。

這個選擇並不讓人意外。畢竟中國佔據的東亞大陸,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型優質地緣板塊之一。日本作為一個邊緣海上島國,一直深受地緣實力孱弱之困擾,要是能夠進佔東亞大陸,那它就可以擺脫自家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的天然缺陷,進而具備成長為第一等大國的資格。

當然,就憑它日本列島的地緣實力,一般情況下,根本就不具備與中國爭雄的資格。要是中日文明發展水平相等,甚至中國只需不被日本拋開太遠,那就以二者一衣帶水的地緣關係,還有近代世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中國完全有可能把日本直接吞併。

可是,當日本鼓著勁兒擁抱工業化的同時,中國卻仍舊深陷農耕泥沼不能自拔。

農耕和工業,這兩種文明模式的成色不是簡單的量級差距,而是懸殊的質級差距!憑著在這次關鍵轉型中的先發,日本雖然地緣實力遠遜於中,卻在現實國力層面反超中國——放眼東亞文明史,這可是開天闢地頭一回了!

消滅中國、佔領東亞大陸,日本便可以魚躍龍門,一舉發展成世界頂級的國家、民族乃至文明體系。面對這種鳳凰涅槃的千古良機,日本又怎麼可能會坐視其溜走呢?

所以,甲午戰爭的爆發就不可避免了。一派末路農耕景象的中國,壓根就無法釋放出自身在工業文明條件下的應有潛力,最終慘敗於日本手下。

只不過,當時的中國,雖然現實國力衰頹至極,但好歹也是個地緣大國,憑日本的小胳膊小腿,縱然粗壯,但想一口將中國全吞,那還是做不到的。但是,日本依然借著此戰之勝,獲得了朝鮮半島、遼東半島以及南面的台灣,並從清政府手中勒索了兩億兩白銀——這對日本來而言,堪稱一夜暴富!

甲午之敗後,窮途末路的滿清政府,已不配再成為日本主要對手。這時候妨礙日本進佔東亞的,成為威震歐亞的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與中國大面積接壤。隨著中國近代的沒落,它也一直打著侵佔中國領土,特別是東北地區的算盤——這就跟日本形成了衝突。

與當時的中國不同,沙俄的國力遠非日本可比。但問題是,俄羅斯的本部核心區,遠在萬里之外的東歐平原,再加上俄羅斯北亞領土自然環境非常惡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人類工業發展水平也比較有限,這都削弱了俄羅斯本部向遠東方向施加輻射的能力——俄羅斯在地緣層面的劣勢,讓日本有了在東亞擊敗它的可能。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雖然國力上日本與沙俄相比差距明顯,但卻憑著地緣上的優勢,在這場東亞地區的較量中戰勝俄羅斯,奪取了對黃海、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的秩序主導權。

但俄羅斯終究是老牌大型帝國,遠非日本這個小小的後起之秀可比。儘管在日俄戰爭中落敗,但他的實力依然遠在日本之上。並且日俄戰爭結束後沒過多久,西伯利亞鐵路便建成通車,通過這條鐵路,俄羅斯大幅拉近了東歐本部與遠東地區間的聯繫,這意味著日本依然需面對來自俄羅斯的強大戰略壓力。

只不過,日本畢竟已是今非昔比,憑著既是年的改革,以及對中、俄兩戰的勝利果實,日本國力已有了飛躍,足夠躋身二流工業強國之列。

而在外交層面,日本也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突破——它得到了英國的幫助。為了遏制俄羅斯在遠東的發展勢頭,本土遠在西歐的大英帝國,決定扶植日本這個東亞本土勢力。早在1902年日俄戰爭爆發之前,英國便於日本締結了《英日同盟》。

英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全球霸主,它的支持,再加上自身的二流工業強國實力,日本也有底氣跟俄羅斯對峙抗衡。

幾年後,一戰爆發,俄羅斯國力大損,羅曼諾夫王朝崩潰,緊接著,十月革命爆發,蘇俄政權上位。而蘇俄誕生未久,列強與白俄旋即對它強硬打壓,蘇俄一時半會兒無暇顧及東方;再加上英法老牌歐洲列強也在一戰中油盡燈枯,對東亞秩序的影響力大不如前。這種格局下,日本取得了在東亞的相對優勢。

這應該稱得上是日本在近代戰略形勢最好的階段了。不僅列強無力東顧,中國本身也深陷軍閥混戰。如果日本此時發動全面侵華,勝算其實還是很大的。

不過日本的身板還是略顯單薄。雖說半個世紀的膨脹,讓日本國力大大提升,但要說支撐其全面佔領中國,仍舊力有不逮。而在日本努力積蓄力量之際,美國這股新興勢力,逐漸也進入了東亞。

一戰結束後,美國論國力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老大,儘管英法憑著傳統優勢,依然保住了對戰後全球秩序的主導權,但其力度跟戰前相比已經大幅衰減。尤其是東亞,這裡是地球上所有主要地緣板塊中,與西歐地緣關係最為疏離的一個,隨著英法的衰落,他們再想延續戰前對東亞的控制力,已經力不從心。

而美國卻恰恰相反。美國非但借戰爭之機國力大增。而且,美國作為太平洋板塊的國家,跟東亞的地緣關係,起碼相對於英法要親密的多。這意味著,儘管全球範圍內,美國依然被英法束縛。但在太平洋板塊,美國的優勢地位已經不可逆轉。這種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折射到政治上,就是《英日同盟》的瓦解,與《華盛頓條約》的簽訂。

《英日同盟》的廢止是勢在必然。英國要在國力嚴重衰退的同時,繼續維持要對全球、特別是歐洲的主導,那當然要在其他次要板塊向美國做出一定的妥協,以壓制美國的不滿。而在這所謂的其他次要板塊中,利益相對較小,地緣關係卻極端疏離,正是最好的放棄對象。

隨著1922年的《華盛頓條約》達成,太平洋區域的主導權,由英法主導,轉向美日主導。

但說是美日,但二者的內涵企鵝完全不一樣。美國的國力遠非日本可以匹敵,所以在這場太平洋主導權競爭中,美國佔據了明顯優勢。只是,借著主場優勢,至少在東亞,日本還是勉強可以跟美國並駕齊驅,甚至在中國,日本的影響還在美國之上。

但問題是,美國不會接受日本佔領中國。之所以如此,倒不是美國怕自己在中國的那點利益受損害,而是一旦日本得到東亞大陸,將會對美國的太平洋秩序主導權構成致命威脅。

中美兩國分別位於太平洋東西兩側,而東亞大陸跟北美一樣,都是第一等級的地緣板塊。如果東亞大陸的地緣潛力得以充分釋放,美國至少西太平洋將再難以立足,甚至東太平洋,都會遭受嚴重威脅。

要是東亞大陸依然在中國控制下,這對當時的美國來說,是很樂於見到的。畢竟當時的中國極弱已久,並且內部還有軍閥混戰,所以根本不可能對美國的霸權構成什麼威脅。

但要換成日本進來,那局面就完全不一樣了。再怎麼說,也好歹也是二流工業強國。以前因為地緣實力有限,再怎麼折騰,也就只能是那麼回事。但要是讓它佔了東亞大陸,再予以工業化整合,那隨著這個強大板塊地緣潛力的釋放,美國恐怕會夜不能寐。

這種情況下,美國越來越傾向於遏制日本,並有意對中國本土政治勢力予以支持。

而蘇聯的東山再起,更加劇了日本的危機感。

熬過了早期的生存危機後,蘇聯用短短20年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一躍發展為名列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工業大國,並重新對遠東方向形成巨大威脅。

美國和蘇聯,哪一家都非日本可以匹敵。為了抗拒二者的影響,一方面日本跟德國結盟,冀圖借希特勒的力量,在歐洲方向牽制美蘇的力量;而另一方面,日本侵華驟然提速,希望趕在美蘇對自己下手前,完成對中國的消滅與征服。1931年,關東軍挑起918事變,東北被日本佔領。之後,日軍又相繼在華北、淞滬等地尋釁滋事,並最終於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這當然是美國所不允許的。儘管當時的美國政府,由於國內孤立主義思潮的泛濫,影響,不便直接干預,可依然從側面增強了對國民政府的支持(比如飛虎隊的入華),後來隨著形勢惡化,又對日本啟動貿易制裁,希望迫使它收手。

可日本卻是開弓沒有回頭箭。要是半途而廢,日本將永遠無法得到能夠與美蘇的抗衡地緣實力。這種情況下,就算美蘇一時不動日本,但總有一天,還是會向日本發難——而日本卻缺乏抗衡的實力。

可是,就這麼強撐,困難也很大難:中國確實太大了,就算它無力擊退日本,但起碼可以用空間換時間,把戰爭拖入拉鋸。隨著戰事的拉長,日本的軍事消耗將不斷增加,可日本卻天生資源緊缺,現在又遭受美國的強硬封鎖,從外界獲得資源的渠道都被阻斷——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管日本人的戰鬥意志多強大,資源不夠也是枉然。

面對這種困境,日本如果還要繼續玩下去,就只剩下華山一條路——對美開戰,偷襲珍珠港。

後來人大多有這樣一種看法:挑起對美戰爭,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嚴重的戰略錯誤。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客觀的說,向美開戰,是大日本帝國的唯一選擇。

如果不與美國開戰,日本那點子家底,遲早會在跟中國的長期戰爭中消耗殆盡,將來也免不了會被美蘇打回原形。而開戰,尤其是突襲式的不宣而戰,就又可能會一舉消滅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上主要軍事力量。

但要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在偷襲中慘遭重創,那至少短期內,美國沒有能力阻擋日本聯合艦隊,這種格局下,美國就有可能以撤銷經濟制裁,甚至放棄中國為條件,換取日本的停戰。

當然,美國也有可能堅持打下去,以報仇雪恨。但現有的海上軍事力量毀滅後,雖然美國用重建的工業能力,但要真的重建起來,卻必須有一個過程。這個空窗期捏,日本海軍就能夠大舉東進,把美國位於北美西海岸的核心工業區給摧毀掉(雖然地緣關係決定了,日本不大可能佔領美國西海岸,,但把它揍個稀巴爛,還是能夠做到的)

當然,日本真要這麼干,那和美國就再無緩和餘地。只要美國回過氣,將來一定會拼勁全力報仇。

但是,隨著作為美國二元核心板塊之一的西海岸工業核心區被毀,這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都將徹底失去軍事反擊的能力,至於封鎖日本,乃至援助中國的能力自然也都跟著喪失。

趁著這個空隙,日本就可以全力攻滅中國的本土抗日勢力,佔領東亞大陸,繼而對這塊全球一流的地緣板塊予以工業化改造。

待美國恢復元氣,想與日本算總賬時,它將面對的,可就再也不是那個弱小的二流工業國,而是將整個東亞握在手中的全球一流大國!這樣的日本,美國還搞不搞的定,那就真不好說了。

這才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正意圖所在。當然,這是在賭博;但日本有限的國力和地緣潛力,決定了它除了這麼干,實在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不過,日本的實力還是太弱了點,明治維新以來的好運氣似乎也已用盡。雖然在戰術層面,日本對珍珠港的偷襲獲得了成功,但卻沒有毀掉太平洋艦隊的主要軍事力量。至於美國本土的西海岸核心區,那更是毫髮無損。而此戰過後,美國國內再無雜音,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決議向日本宣戰復仇。太平洋戰爭打響。

日本的結局由此註定。面對戰爭機器全開的美國,日本不可能有絲毫勝算。儘管開戰之初,日本因著準備充分、搶得先機等優勢,獲得了一些勝利;但隨著美國緩過氣,戰局很快翻轉。四年後,日本窮途末路,唯有無條件投降。

淪為戰敗國的日本,非但明治維新以來的所有對外侵略擴張成果全部被剝奪,國家本身也是滿目瘡痍,甚至主權都落入美國人之手。

日本列島本身地緣實力極其有限,近代工業化幾十年,辛辛苦苦攢下的家底,以及對外侵略成果又全部歸零,還背上了一個戰敗國和法西斯人類公敵的臭名聲。無論從哪方面看,日本從此都該一蹶不振,就算僥倖不亡國,也將徹底淪落,跟古代一帶默默無聞。

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日本居然挺了過來,甚至還越活越滋潤,不過區區3、40年時間,日本就死灰復燃,甚至更超以往,一舉超越蘇聯、德國,成為緊隨美國身後的全球第二經濟大國!

日本為什麼可以東山再起?這除了日本人自身的努力外,也與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密不可分。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接下來的《地緣政治26:日本到底為何對中國如此畏懼?》一節中,繼續為大家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29章——日本之第5部分。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朋友,請用微信關注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原創文章。


這很正常,你看看三體就知道了。日本人和三體人的處境是很類似的,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經常發生地震,海嘯,就像三體的亂紀元,恆紀元那樣無解。所以在日本人看來日本島就是一條漏水的船,只能是臨時的落腳點,早晚有一天要搬去大陸的。而在日本附近最合適的落腳點就是中國了。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種族滅絕性質的,因為人家就是為了佔有這片土地,所以要永久性的消滅這裡的人。同樣的,日本在戰敗之後一直沒有放棄擴張的嘗試。相比之下德國是徹底的放棄了擴張的想法,只想把自己的國家建成一個「大瑞士」。然而這對日本人來說是完全做不到的,用知乎上一個日本大V的話來說,日本人偏安一隅就是「死路一條」,所以日本無論如何都要擴張的。

所以同樣是侵略,每個侵略者的訴求並不一致。像俄羅斯要的是不凍港,緩衝區,日本要的是一片大陸,而美國對領土沒有慾望,美國只要「門戶開放,機會均等」。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是對中國「最好的」列強了,因為滅亡中國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首先,日本當年要憋足了勁兒要讓常公認輸,是要建立大東亞共榮,承認自已的已得的利益,不是要消滅。不發動的話接下來看下面分析:

翻開世界地圖

可以看出有兩個國家的戰略形勢是十分相像的,就是有美利堅老翁左擎蒼右牽黃之稱的,英國和日本,就像火鍋的兩個耳,這兩國天然制約這歐亞大陸陸權國,現有的格局下,深受海權論影響的美利堅智囊們天然會把遠東的日本和英國作為牽制歐亞大陸國家的盟友。

英國,島國嘛,孤懸海外,他可以利用自已的影響力來控制歐洲大陸的勢力均衡,比如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還有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在歐洲大陸上聯弱制強,保持各大勢力的均衡,所以嘛,攪屎棍,日本人完全可以去學英國人的發展戰略,利用自已島國的地緣優勢大力發展海軍,充當亞洲的攪屎棍,扶持中國,讓中蘇互掐,支持東南亞自立,成為東南亞盟主之類的,成為一個類似英國的國家。

事後諸葛亮來看目前這是最符合日本崛起的戰略,在不引起各方大佬仇視的情況下。其實剛開始也是學的挺好的,一度英日同盟,不得不說當時兩國結盟之時,日本人高興地哭了,說起英日同盟,那得好好說道,晚清時,英國人的亞洲戰略就很高明了,聯中制俄,聯日制中(必須說明下當時的清朝在外國人看來是屬於第二梯隊的國家,要知道少有能從俄國快要吃到嘴邊的肉吐出來的,左宗棠收復新疆,曾紀澤談判收回伊犁;中法戰爭;)只不過後來清實在是不爭氣,被日本揍趴下了,英國只好聯盟日本了。

師從英國,卻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啊。他啊,就在想啊,英國之所以牛是因為他有一個印度啊,你看印度地盤又大人口又多,資源豐富,所以他就四處瞅瞅,哎我的印度在哪裡啊,往西邊那麼一看,好像東北這塊地不錯哦。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了「東方會議」,其中田中奏摺里的一句話,「」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以說是完整把日本人的那點心思給說了出來了啊。(關於田中奏摺真假史學界未有定論,但有趣的是日本人的戰略還真是按照奏摺所說的方針行事)還有石原莞爾的滿蒙生命線之說,無不是變現對於日本的印度-中國東北的渴望。可是呢當他發動九一八開始之後佔領東北之後,他就生生的從英國變成了德國,開始兩面作戰了,德國從近代化以來,他的戰略困境就在於兩線作戰,一東一西,俄國和英法,這就是為什麼一站的施里芬作戰計劃,
一開始就要把法國揍趴下(沒成),二戰是先揍完波蘭後跟蘇聯接壤之後,就得馬上揍法國啊,當然這次我們知道元首算是成了吧,組織了法國偽政府。至於日本,大家都熟悉的,他的兩線就在於一南一北,中國和蘇聯(本來嘛,學習下英國人的戰略,法國興起時就組織N次反法同盟,把法國整趴下,普魯士人興起就組織協約國等等,(當然人家也有玩脫的時候),充當亞洲攪屎棍。)日本人心裡也清楚蘇聯國力更強,值得自已打起全部的精力,就像甲午日俄的賭國運之戰,站在這個戰略困境,如同德國人一般當然是柿子先挑軟的捏,必須迅速,馬上,立刻的把中國人搞定,或征服,或殖民,或僕從,比如就是讓你承認偽滿洲國,華北自治,建立與中華民國的緩衝區,共同防g(蘇聯),日中親善,好讓他安心的建設自已的印度,然後徐徐圖之。蔣委員長基於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於是日軍慢慢蠶食,可是民間的抗日情緒已經不斷積累再加上國民政府也不是閑的啊德械師,搞經濟發展。說到這不得不說一句日軍七七事變也沒打算徹底征服中國,在日軍高層看來,也就是個一二八事變,熱河抗戰的2.0,慢慢蠶食而已,沒想到打成了全面戰爭,並且讓日軍從北到南(蠶食)變成從東向西(鯨吞)這個戰略確實出乎了日軍的意料,當然老蔣主場,不用北上,中央軍德械師在江浙滬也是一方面。七七事變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閥值吧,他常公再退可是真的失去政治基本盤了。那幫陸軍馬鹿學著學長石原莞爾,發動盧溝橋事變,想著複製九一八,為帝國崛起再造一功,當然啦順帶著自已加個官晉個銜也是必須的。 (蔣公這時候算是明白了 他得跟少佐談判啊,明著說好好好, 不打了,少佐就跟你來一個事變, 他也不知道跟誰談有效了。)

之後的事就變成了日本好像唯一的選項了,日本人把常公摁在地上說投不投降,常公灰頭土臉明面上就是不理他,他就用盡了一切手段說常公拜託你投降和談吧,傲嬌的常公表示諸位吃火鍋。熬死你!哼 !以空間換時間,等待國際形勢變化。熬著熬著,到1941年時日軍的物資和經濟運轉已經離不開美國了,美國說你撤軍中國,回到1937年7月的狀態!日本人不同意了怎麼也得讓我薅一把羊毛再走啊,打成這樣撤軍也沒法跟國人交代啊。戰爭這台機器一旦開動,停下來可就不容易了。諸君又到了賭國運的時候了,連開兩個戰場,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還有一個潛在的對手蘇聯。

這時候日軍從戰術上來講打得是相當漂亮,奇襲珍珠港,自行車競賽擊潰英軍主力,都是根據現有的客觀物質條件下充分發揮自已的主觀能動性的max值了。
但是似乎每一次戰術上的勝利 ,都為自已在戰略上的徹底失敗埋下伏筆 ,日本人在每個戰場上都無法取得確定性的確切的勝利,始終無法抽出身來,從而去置換自已的發展,戰爭潛力。

游擊隊民兵都是從日軍以戰養戰的戰略爭奪資源,十分慘烈,雖說是派出所級別的戰鬥比較多,但也不能抹殺他的功績,就像蒼蠅叮血不停地,冷不丁給你來一口大的,那也是很疼的。
具體到正面戰場,論持久戰和論國防論都是指導中國要熬著,以空間換時間!不要跟他講和。千萬不要事後諸葛亮,當時很多的人還是不相信能夠戰勝日本的,低調俱樂部很熱鬧的哦!

至於日軍內部的海陸之爭等等內部因素,在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合力下表現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歷史,不能說是某個節點的鍋!

當然二戰後,特別是49年後,美利堅老翁同英國一樣需要利用日本來牽制中俄的力量,再次崛起,成為了海權論的既得利益者,回歸到了適合自已發展的戰略位置(就當前來講),不過以前是跟英國建立獨立自主的盟友關係沒了,現在是要叫美國歐多桑。

這是我之前在別的題目下的答案,但是沒什麼人知道,虧我打了很久,請大家點個贊,感謝吧!!(?_?) (?_?)


日本並不想滅亡中華民族,這對他們來說成本太高了。日本是資源匱乏國,多數資源需要進口,而中國恰恰是個資源大國,所以日本是把眼光放在資源上,攻佔領土屠殺百姓並不是主要目的
日本主要有兩條路,一就是步步蠶食,比如九一八 熱河抗戰 七七事變都是以不斷掠奪領土為目的,這種做法成本低下且不會造成過大的輿論,這是37年前的日本做法;二是通過強大的武力攻佔主要城市,尋找、聚殲中國軍隊主力迫使中國政府投降,這是日軍37年後的做法,意圖快速掐斷補給來源,攻佔主要城市摧毀工業機械化設施。但日本沒有想明白,但這對工業國家很有用,對於中國這個農業國卻不起作用,攻佔了巴黎法國就會滅亡;拿下倫敦 ,英國就不會有大的作為。可縱使你拿下北平 上海 南京 廣州 武漢,我們還有成都 西康 雲南巨大的縱深持久抗戰!我們有蔣公 太祖 這樣偉大的領導者在領導中國抗戰!我們有孫立人 薛岳 陳誠這些著名將領在正面戰場英勇殺敵,我們也有彭德懷 葉挺 楊靖宇等在敵後作戰 無時無刻不在襲擾日軍的游擊隊!抗戰局勢那麼艱苦,那麼的黑暗,我們自然可以像汪逆精衛一樣為了個人利益去和日本人狼狽為奸 苟且偷生,但我們放棄抵抗了,中國四萬萬百姓又該怎麼辦?我們唯有拋棄幻想 積極作戰才能夠保護四萬萬可愛的同胞和祖國的大好河山!
清明節向抗戰戰爭中所有英雄先烈們致敬


一個根本就不成立的命題,一群不友善辭彙能胡謅的頭頭是道,還能騙一大波贊,可以說是詼諧幽默了。

不,準確而言,斷言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有某種思想本來就挺好笑的。

嘛,某些人大概只懂高中政治課本上那點東西,什麼問題都是內部矛盾外部矛盾balabala的……日本當年的困局的確要靠對外戰爭解決不錯。可是你來解釋解釋為什麼一定要是總體戰,一定要是徹底消滅中國呢?還有一群更神奇的不友善辭彙講什麼中日世仇講什麼民族性的……你們都是大師,真的。所謂手裡有個鎚子看什麼都是釘子,說的大概就是你們這種人……

為什麼是侵華?為什麼會一發不可收拾?這個問題不從日本內部的政治鬥爭入手是根本得不到任何像樣的結果的。

侵華戰爭的起點,是關東軍擅自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石原莞爾的確可以說是天才沒錯。九一八事變極其成功,而九一八事變之後,中日也並未爆發全面戰爭。

然而只有一件事是他沒考慮到的,而這點最後恰恰葬送了日本。那就是九一八的成功,起到了一個完美的「表率」作用。

之後發生的事,可以說是極度諷刺了。

1936年的綏遠事變。當時,石原在關東軍中的後輩武藤章想在內蒙古製造第二個偽「滿洲國」。石原莞爾深知不妙,親自從東京乘飛機跑來勸阻,他苦口婆心地開導武藤說:日軍再這麼搞下去,會陷入中國大陸的泥潭,當今之際,最要緊的是積聚實力云云。
武藤章一句也沒聽進去,略帶嘲笑地回了他一句:「石原前輩,我們只不過是在重複您在滿洲干過的事情,有什麼錯嗎?

然而這些後來者,卻是根本沒有石原的天才的。這些人對個人功業的渴望,最終把日本徹底拖進了對華戰爭的泥潭。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擅自發動九一八事變的關東軍屁事沒有?為什麼這些下克上的日本軍人一直沒有被處理?

應該這麼說,日本最大的戰犯,其實是裕仁天皇。

不甘心被文官集團架空的天皇,對軍部的種種行為加以縱容。

等到軍部成功幹掉文官集團,整個內閣全是軍人的時候,這個國家又怎麼可能有死路以外的道路呢。

所以說啊。

認為某個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擁有某種想法的人,嗯,沒有一個不是不友善辭彙的。


任何工業國在起步階段都是靠掠奪的,初期的工業投入大,產出小,所謂產出小還是對初代工業國而言,對於後發工業國來說簡直就是負產出,自己造的成本比買高多了,越造越虧。

有的國家掠奪得夠狠,把掠奪對象在社會意義上徹底消滅了,於是他們叫開拓者比如英美兩牙。有的國家沒那麼狠,只是嚴重傷害了掠奪對象,對方最後還是緩過來了或至少還存在,於是他們叫侵略者比如日本沙俄。還有的國家實在上車太晚,想掠奪的時候放眼一看,不是夠不到就是惹不起,於是只好內部挖潛掠奪自己,由於是內部挖潛不能幹得太狠太難看,必須得搭配各種進步的社會改革如婦女解放普及醫療土改文革之類來緩和/轉移社會矛盾免得爆炸,於是他們叫十惡不赦的傳統破壞者比如中蘇。

具體到日本,本來就是人口已經差不多到了農業承載力上限的地方,又要抽出人力進工廠抽出農產品換設備,又沒本事消滅原有封建主取出被無謂消耗掉的物質和人力,剩下唯一的路就是對外掠奪,不但要掠奪,還得大幹快上。夠得到的選擇就三個——中國,東南亞,澳洲。東南亞是列強自留地能不碰最好別碰。澳洲缺乏人力必須移民開發,到了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澳洲的日本人為啥還要跟貧瘠本土綁在一起?何況還有悠久的封建文化傳統打底,必然結果就是南北日本分治甚至對立。剩下唯一選擇就是中國了,夠弱,又不用大規模移民。

再不侵華,國內的P民們真要把老爺們拉出來吊電線杆了啊。


以前玩《國家的崛起》冷戰劇本,如果用美國的話,蘇聯必定會第一回合就吞併天朝

無他,因為控制蘇聯的AI計算下來發現吞併天朝收益最大,於是不顧歷史就直接吞併了

同理,當時的日本如果想要征服東方世界的話,地方大,土地富饒,而當時經濟、軍事又不發達的中國顯然是第一個要拿下的


要說理由,那就是極端民族主義。
明治以後窮了千年的日本一夜暴發,成了亞洲唯一的列強。民族主義思潮爆發,愛國憤青橫行(大可以看看今日中國憤青。如今中日綜合國力的差距也沒有當時中日差距之大,憤青口中中國已經都可以吊打全世界,更別說當時的日本憤青,人家都要統一宇宙了,「八紘一宇」,笑)。戰爭爆發最直接因素就是「有達到戰爭目標的可能」,哪怕這個可能的概率極低。君不見太平洋戰爭日本都覺得有「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逼和美國」的希望,更不用說當時積貧積弱、內戰不停的中國,「三個月即可滅亡中國」。就好比吃自助餐基本上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剩下,因為人人都覺得就那麼點,自己肯定吃得下。

民族主義就像砒霜,稍微一點可以做葯治病,但是吃多了,那就是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看看日本就知道了)。

———————————————
醞釀了一陣,補充第二個問題的回答:
如果不開戰,日本是不是就不會一敗塗地了。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都沒有開打,何來輸贏?

但是,大日本帝國的國體,天皇制能否保留,那又是另一回事兒了。

我們可以參考一戰末期德國水兵起義,結果就是德皇被推翻,德意志帝國滅亡,德國戰敗。

基層士兵的不滿,發泄途徑無非兩個,一條對內,一條對外。德國的情況就是士兵對於戰爭產生不滿,對外協約國具有戰略優勢,基層士兵是無法對英法等國發泄不滿的。同時,德國士兵意識到戰爭爆發的原因(在德國的話)是德皇威廉二世,於是就對內發泄不滿,其結果就是水兵起義,帝國滅亡。

再回過頭來看日本。戰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導致日本國內積蓄不滿,在「大和民族是最優等的民族」的民族主義思潮和「忠君愛國」的皇道教育洗腦的情況下,對內是不可能對內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對內的。忠君愛國的愛國者,怎麼可能會推翻偉大領袖裕仁天皇的政權。那就只能對外了。在「大和民族是最優等民族」的民族主義大旗下,中國人、朝鮮人都是劣等民族,要麼做奴隸,要麼滅亡,所以對其發動戰爭是天經地義的(至少對於大和魂的民族主義者來說是如此的)。

假設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日本社會意識到經濟危機的根源絕非缺少資源等客觀條件、而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性問題的話,那麼結果就是革命,那麼大日本帝國的國體將不存,而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制也將會就此終結。而之後的新日本選擇堅持石原莞爾等人的計劃,在東北(滿洲)華北(北支)站穩腳跟,慢慢吸血成長,甚至在二戰中站對了隊,那麼之後的日本將會是中國的噩夢。

所以綜合上面,對於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就是:
如果不開戰的話,大日本帝國就會不敗而亡,而中國也有很大幾率陷入夢魘,畢竟在那個年代,面對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纏身的日本,中國和日本兩者只能活一個。


不發動戰爭?

天皇連夜和克里姆林宮高層幽會,第二天日本軍方帶著活不下去的失業窮屌絲們在蘇聯裡應外合下搞翻各路資本家,財閥,門閥,宣布建立工人國家。


大概要走這樣的劇本了。


軍國主義+強盜邏輯+國土狹小+敵國貧弱=我要不干你我媽就不該生我


魯迅:

倘是獅子,誇說怎樣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豬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頭


簡單說,日本的文官政府被軍部篡權,日本變成了「槍指揮黨」。軍部篡權是因為天皇想要權力,而文官政府不給,所以天皇支持軍部。軍部篡權的契機是918事變日本兵沖入張學良的府邸搜到了張學良和日本首相的往來書信,導致日本文官政府倒台。

歸根結底,私利高於國家,導致亡國。


據說1925年前後,日本橋附近有個算命的先生叫里霧鐵林,算軍官的官運很准,丹生去算過幾次,那位里霧先生說,不能再算了,你那是死命。

但是,日本更是死命,旁邊是巨無霸中國,海對面是鋼鐵巨人,最可怕的是西伯利亞的主人。現在日本不動手拚死一搏,未來一千年里都沒機會。岡田啟介是把鑰匙,可以拿來祭旗,大家一起為日本改運。

氮素,那位先生有句話說的含糊,聽的人也沒注意,「就那麼點兒錢,海軍花完了,陸軍就沒錢了」

於是乎....不過就差那麼一點點


再不對外侵略,劇本就是

壓碼頭號一聲炮響,革命的水兵衝進櫻田門了


推薦閱讀:

張學良晚年後悔嗎?
怎麼系統學習毛澤東思想?
為什麼中共給了張學良高度讚揚的評價?
要是袁世凱擁有張學良的壽命,歷史會如何改寫?
日軍侵華時的山東孔家怎麼了?

TAG: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抗日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中日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