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馬頔的《大雁》,你認為這首歌之後各類後搖能否讓大眾完全接受嗎,如果能,還需多長的時間?
我前段時間第一次去重慶livehouse聽後搖,150人左右
馬頔的《大雁》我是收到了問題邀請之後才去聽了的,只是很偶然,在打開網易雲音樂的時候不小心點到了主頁的推薦聽到的。所以我想說,不管之前在朋友圈、各種後搖音樂微信群里看到那麼多的罵聲都沒有讓我有想去聽這首歌,是因為我不想湊這個熱鬧,但人家就是這麼牛上了網易的主頁,出來幾天底下評論999+,讓你想不聽都難。這樣子的關注度,是多少後搖音樂無法得到的?
我想這首歌的罵聲出現在後搖的圈子裡也許更多,馬頔的粉絲還是很歡欣雀躍去聽的吧。我在馬的主頁看到了更多贊聲,而文雀的微博就...不多說了。
不得不說,哪怕那麼多聽後搖的人不喜歡那又如何呢,不妨礙別人這一次充滿實驗精神(至少在中國音樂圈來看是這麼回事吧?)的作品獲得關注。那麼我想說一下,作為一首歌來看待的話,這首《大雁》究竟如何?
首先這首歌作為一個整體的話,人聲顯然太過於突出了,無論是從他的音量還是所佔的頻段,讓人覺得人聲「體積」太腫脹。尤其是它原本是一首後搖的歌曲,裡面包含了複雜的器樂旋律的編織,並且這個旋律是不能用普通流行歌的走向來詮釋的。但馬的這首歌,把原本的後搖歌曲當作是流行歌曲伴奏的形式來做,使這首歌原本編織好的旋律走向受到了破壞。在聽的時候就有種,我想聽聽吉他的旋律,可是這時候過於宏大的人聲卻擋在了你面前。器樂的走向好像和人聲的不在同一個方向,有種我只能光聽人聲,或者聽器樂音樂的感覺。
另一方面,我對馬的勇氣和他天賦表示認可。做藝術不應該就是別具一格嗎?那麼多的人在那裡區分風格流派,而藝術本來就是追求自由的。《大雁》這首歌馬唱的挺不羈的,這種嘗試挺不錯,他還可以做得更好。
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個人覺得倒不是後搖不能有人聲,只是唱的人音樂素養還不夠,器樂和人聲違和感太強。
能不能接受是個人問題,每個人選擇自己喜歡的,選擇自己能接受的。沒人強迫你喜歡或者接受什麼。
第一個問題,我之前回答過
第二個問題,個人認為,不能
後搖所具有的包容性,多樣性,是很多相對流行的音樂類型所無法達到的,後搖被大眾接受而不是 「文雀被大眾接受」的話,首先需要大眾接受後搖的可變性,它能表現的廣度。
不是所有後搖都悅耳,一些後搖不是好聽的旋律構成的,或者說,很多樂隊的初衷並不具有流行的特質,流行或者能夠接受或許並不是一些音樂創作的初衷。
再者,後搖的接受方式不同於目前的流行音樂,文雀的大雁,不知道該往哪飛,或者是否要飛,或者是否在飛,或者是否是真的大雁,這一切取決於聽者,而流行的馬頔,可以用(「我真的寫的很好」)的歌詞來告訴你,你應該怎麼理解這首歌。後搖是很少能讓不同的人產生同種共鳴,除非是像mono這樣情緒表達非常直接而毀滅性的樂隊,其他的,會產生非常多的理解,這也註定了不能被流行的原因。
評判一個音樂類型能否被接受,不是看mogwai,eits這樣動聽的樂隊是否流行,而是像gybe這樣特殊的成員是不是也能流行,以目前來看,我認為很難有希望。
這首歌火和後搖火完全不沾邊。
愛聽後搖的還是那部分,不愛聽的也只是沖著馬啪啪去的。
聽文雀《大雁》可能會覺得:草,比馬啪啪太差了,果然還是馬啪啪的歌詞賦予了這首歌的靈魂。
後搖感覺和商業不是很沾邊,之前剪個紀錄片本想用48V《南方2》里的,但是放進去真的不妥帖。
說後搖必須是沒有歌詞的,那看來你聽的後搖還不夠多。
凡事自己開心就好,較真就完了。
很糟糕;
不能,這首歌與後搖沒有關係。
後搖的特點在於用音樂表達情緒。一首後搖,一千個人聽到會有一千種感覺,純音樂給聽眾留下的空間去自由發揮,「後搖只提供氛圍,你聽的都是自己的故事」。
部分後搖、電音中採用的人聲採樣,通常是為表達情緒或者升華情緒而作,使用的採樣通常包括:帶有時代特徵的著名演講(A Lovely Wedding Snow and Sky - Windsor Airlift)、表達感悟或反思社會現狀的經典電影對白( One Is Glad To Be Of Service - April Rain)、簡單的合唱(小勇士 - 晨曦光廊)或無意義的人聲採樣(Shouting Can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 French teen idol)。
好的歌詞難寫,能打動大眾的歌詞難寫,反覆聽卻不膩的歌詞難寫。給後搖譜上民謠的詞是馬頔一次很冒險的嘗試,在我看來,《大雁》加上歌詞後不僅不再是後搖了, 聽起來還有點像陳粒的風格。。。
看怎麼定義這首曲子吧。放在後搖里那是肯定喧賓奪主了,也聽過一些加了vocal的後搖比如八厘米天空,vocal都是當作一件樂器融洽的與其他其他樂器共存的。要是當作一種新概念的音樂形式,只能說並沒有被驚艷到,器樂和人聲的配合也略顯不自然,倒是副歌部分人聲從情緒上對器樂的烘托倒是個優點,然而這在後搖的曲子里也不是什麼新點子。總的來說,鼓勵這樣的嘗試但是還需要細節上很完善的考量,以上
不能。
沒有能完全被大眾接受的音樂類型吧。但你若是要說會不會普及那麼一點,也許罷。但我私認為《大雁》非典型後搖。
不能 而且私心也不想
首先 麻油葉的這個合作版《大雁》說到底也只有兩千多條評論 中國有多少人 2000多人能算多少
其次 來說說後搖的受眾 我周圍的同學室友很多不聽後搖的 在我給他們聽或者他們聽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後搖 出現最多的評論是「這歌聽倒是挺好聽的 就是前奏怎麼這麼長」「你這個歌好煩啊聽不來」「這首歌怎麼這麼長 為什麼還不開始唱」 大多數人長時間停留在上一個階段 對於歌曲的理解依然是節奏?人唱歌的固有模式 短期內想要有所改變基本不現實
最後 私心不希望後搖被大眾所接受 聽後搖最適合一個人思考 一旦為人熟知 音樂陷入怪圈 還怎麼引起人的思考呢
至於題主說的 150人的後搖現場 大概是個名團吧 (MONO?pg.lost在中國也很火?…)我看過爆滿的現場 也參加過十幾個人的後搖演出 同一個場地 不同的景象 能引起共鳴的都是好音樂
他的影響力應該不足以對大眾掀起一波漣漪
為啥要讓後搖完全被大眾接受?音樂也是很私密的東西。
不能。《大雁》是《大雁》,後搖是後搖。一首歌的流行,和一種小眾音樂的流行,不搭噶。
《大雁》橫空出世,又是上熱搜,又是上開屏。很明顯,這首作品的目的,就是流行。但後搖的目的不是這個。馬頔的詞寫的是真的不行,而且一兩年了沒有一點進步,之前沒聽過大雁,聽了這首歌注意力完全在曲上,恨不得把馬頔的聲音去掉
按照規定先說謝邀?
我就說說我一個後搖愛好者的想法吧。
文雀自從成員更換後曲風從彩虹山轉換成了南方,大雁,在小清新(對於我來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聽慣了情緒堆疊爆髮式的我再聽文雀之後的風格感覺很不習慣,前幾天網易雲推送我抱著試試的想法點開了,怎麼說呢,我感覺無論是哪種風格的後搖都不適合填詞(人聲採樣的除外),聽上去少了點什麼,尤其是到後段歌曲情緒渲染最高峰的時候,我感覺人聲和整個曲子很不搭。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音樂本來就是很主觀的東西,同一首歌有人覺得好聽有人覺得不好聽都是很正常的。關於後搖能否被大眾接受,畢竟後搖屬於小眾音樂,並不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那種風格類型,所以影響力應該不會擴大得那麼快。
怎麼說呢,在他加了這個唱之後我並不能確定到底還是不是後搖。但我只能說我認為單純的後搖音樂還是未必能進入人們的視野,除非有下一個「馬頔」再以給他加個唱,但我認為給感情比較鮮明的音樂再加直觀表達感情的歌詞,有些畫蛇添足。要是加一兩句vocal無關緊要,要是大段vocal無異於直接改了這個曲子的主旋律,我比較不能接受,並且認為其不是後搖,或許可以叫「流行後搖」。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知乎用戶@小美?
※周杰倫是不是華語樂壇的成功?你做出該判斷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周杰倫的《我不配》?
※如何評價華晨宇和蘇詩丁合作的《南屏晚鐘》?
※為什麼周杰倫覺得他胖了大家看不出來?
TAG:後搖PostRock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