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能融入中國學前教育嗎?

STEM教育從字面上理解的話,它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一個整合。它起源於美國,代表著21世紀未來時代的科學教育發展和趨勢,未來社會的一個需要。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它,科學是包含不同學科的,我們一般認為生物、化學、物理,地理等也屬於科學範圍之內,除了用到科學之外,它還會用到很多技術方面的東西,那我們用了科學和技術的知識之後呢,通過工程的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來完成STEM的一個課程。

標籤:廣州幼教展、奧馳幼教展、華南國際幼教展、華南幼教、全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中國學前教育發展大會、學前兒童用品、課程、點讀機、智力開發、玩具、教材教具、廣東教育學會、學前教育專業、中國教育學會、關心下一代、民辦教育協會

近年來隨著中小學STEM教育的深入開展,美國幼兒教育界也在關注STEM教育。在2015年美國幼兒教育年會(NAEYC)上,STEM成為一個熱點,是許多分會場報告的主題,有數十篇相關論文在這次年會上交流。

那麼到底STEM教育能否融入進學前教育環節,又是否能真正應用到實踐中去,做到本土化,而不單單停留在理念的表面?


看過幾個回答,都偏向於否定STEM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作用。糾結半天,還是出來分享下我們在幼兒STEM教育上一些實踐與認識。跟洋蔥老師是朋友了,茄子叔、牛叔兩位還不熟悉,希望有機會交流。

源於美國的STEM,即便搬遷到中國,其核心也基本變化不大。美國STEM教育強調是培養孩子成為Problem Solver,應對未來挑戰,肩負美國繼續領先的重任。中國教育專家(清華附中王校長)強調是培養創新力、提高學習效率,最終提升應試成績。雖然這兩個濃縮的不成樣的論據無法有力證明,但茄子叔更加濃縮的結論,卻不免有失偏頗。

首先,國內幼兒教育是否趨於完善,是否不需要修改。

《學前教育》2014年第25期的一篇論文中提到中國學前教育與美國相比,存在三個方面的差距:一是教師(師資能力、過度關注、獎懲言辭),二是課程設置(類別劃分過清、知識灌輸、不追求創造、重知識輕實踐、強調模仿、一視同仁批量生產),三是過度秩序(約束行為)。最後提出中國幼兒教育應把「克制」教育納入「鬆散和舒適的」教育,把「封閉」教育納入「開放式」教育。

《比較教育研究》中有一篇論文《中美幼兒科學教育課程的差異性比較》(華南師大教育科學院,袁愛玲)。中國對「科學」的定義比較狹窄,重視教幼兒現成的概念,認識具體事實,形成簡單的概括能力。把科學探索過程中的技能、科學態度或價值觀視為附屬品。雖然是一篇來自2001年的古老論文,但其中的觀點與數據恰恰可以用來驗證說明中國幼兒教育正在不斷的調整修改。


牛叔從自己孩子的教育經驗談起:「學前教育要做的很多,STEM如果占內容比較多的話,恐怕有成了另一條起跑線了」。牛叔是把STEM定義為了科學教育,把科學知識提供為孩子的時間也有點早了。


回顧題主的問題:

到底STEM教育能否融入進學前教育環節,又是否能真正應用到實踐中去,做到本土化,而不單單停留在理念的表面?

我們在遊戲化STEM教育探索與實踐中,有幾點認識:

1、首先從解決身邊的問題開始。這個從3歲開始,不分年齡大小。盡量選取在孩子認知邊界的問題,激發好奇心。非要把波粒二象性、海森堡不確定性、波函數講給孩子,怕是可能都超出某些大學生的認知範疇。

2、基礎是快樂的解決問題。英國的赫伯特·斯賓塞在一百多年都已經實踐證明,快樂教育對幼兒來說是多少重要。當然很多人堅定認為學習一定是痛苦的,新的認知是對已知的否定。但必須承認真正優秀學生都更加快樂學習,或者說,是因為快樂才優秀。

3、重點是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探索/學習各學科知識,少劃邊界,少講解,一塊發現探索。這個對課程設計和老師教學的要求較高。新《綱要》中強調了「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科學教育應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取材,促進兒童探究能力的培養」。

4、短期目標是開發潛能,開發智力,養成習慣,提高效率,綜合提升(包括成績)。在中國,不能提升成績的教育課程,都不是受歡迎的好課程。能力再強,創新再好,幼升小、月考季考期末考,是躲不過去的。總不能讓孩子和家長等到5年10年之後看課程效果。

5、長期目標是培養鍛煉創新能力,合作能力,表達溝通,社會能力等。在短期目標的基礎上,這些綜合能力的培養鍛煉就如同日復一日的跑步、引體向上、俯卧撐,雖然看不到一時的效果,但增強了體質,未來才有用。

6、終極理想是讓孩子更好應對未來挑戰。這幾天055大驅下水,戰略忽悠局張召忠局長感慨,中國後來居上,跨越發展,老海軍都看花眼了。誰會知道20年之後的中國在世界上會怎麼樣,將完全無法想像。

所以,無論是我們自己在幼兒園、學前機構、遊樂場、家庭等初步探索實踐,還是上海的24所幼兒園引入STEM課程,都說明STEM教育在中國的學前階段正在逐步的發展。當然,STEM教育小範圍的應用與實踐,不能推斷出未來一定會在中國進行大範圍的推廣。


放在具體的幼兒教育上,如何把STEM教育真正應用到學前教育實踐中並本土化,除了完善的教育理念、完整的課程設計等之外,還有以下幾個看法:

1、必須追求完美。我們的一位矽谷合作老師,自己拿著兩個博士學位,全職在家,設計了各種STEM遊戲課程,帶著三個可愛的孩子邊玩邊學。雖說中國正在各個方面趕超美國,但如果把中美的幼兒課程放在一塊對比,趣味性、挑戰性、知識性都有不少差距,就明白我們還很長的道路要走。咱們的孩子長大後,未來中國才可能真正成為世界第一。

2、遊戲化。孩子是天生的遊戲家,在遊戲中發現、認識、探索。不少幼兒老師都在積極的探索實踐,用故事、材料、環境等方法進行課程的遊戲化設計。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還相當大。遊戲化,需要構建一整套的理念、方法、體系、工具。

3、改善家庭互動關係。這是STEM課程的屬性,家庭互動關係改善,才能更好的促進STEM教育效果。


以上是粗淺認識,分享給各位STEM教育先行者。

我們專註於兒童STEM遊戲課程設計與實踐推廣,歡迎各位專家、老師、奶爸奶媽、愛好者一塊交流討論。個人微信:jacky-dream,請註明來意。


美國開設STEM教育概念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美國少年兒童在數學方面相對薄弱的問題,對於中國孩子,數學恰恰是自己的強項,我們缺乏的是一定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就是T和E,所以中國式的STEM教育必定是有別於美國的STEM教育模式的,我們要發展自己的STEM教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學前階段,一般是以認識世界為主。在這個階段形成自我意識等最基礎和最簡單的意識,目前國內的幼兒教育形式已經趨於完善,不需要更多的修改;STEM教育雖然有助於培養兒童的探究慾望和實踐能力,但是幼兒成長到小學階段又必須反過來接受傳統模式的教育,可以理解美國設定的k12教育體系是具有道理的。

此外,STEM注重跨學科,但幼兒知識並沒有積累到處理複雜問題的程度;不難想像到這樣一個場景:教師在上課時需要不斷地用另外一個概念為幼兒解釋一個他們不理解的概念,這樣對於教師難免提出很高的要求,而我們的幼教是否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呢?所以,針對STEM教育的起點,我認為因該是初高中階段。

抱歉扯遠了,吐槽一下STEM教育在國內真的有很大的阻礙。談到了初高中的學生,我們都知道他們不得不面對升學的壓力,面對STEM機構與語數外培訓機構,家長大都會選擇後者,這是因為STEM教育在中國還面臨著沒有出口的問題。

我覺得很難,希望渺茫。


說了半天,大家不知道光譜幼兒園已經建立國內第一個STEAM體驗中心了嗎?合適不合適的人家已經考察好在使用了。不過我還是比較看好的!


當然可以。

主要是工具的選擇。

就像是樂高也結合了stem的教育理念

主要是針對孩子學習工具的選擇

比如我們優必選的jimu機器人~


1、STEM與STEAM,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在課程設計的實踐中發現藝術是個很好的銜接,更利於這幾塊內容的整合。STEM課程是一種整合課程,體現的是教育的整體觀。而《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注重綜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表明《綱要》中已經注重教育的整體性,強調課程內容的有機聯繫,使課程內容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目前幼兒園的課程基本是活動課程或主題課程,各領域內容有滲透,只是多為兩個領域的整合,整合的強度也較低。從這個角度看,STEM教育是能夠融入國內學前教育的,而且正好能為國內幼兒整合式課程提供新的思路。

2、前段時間看到朱家雄老師發表的博文《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雖未直接提及STEM教育,但是言語中已經開始對科技有所關注和思考。文中強調「人工智慧的時代已經到來,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即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場阻擋不了的潮流,要懂得應對,要為此做出可能的貢獻。」
「有人跟我講過,從理科轉文科容易,從文科轉理科難。我雖不完全認同,有時也不得不認同。學科學出身的人,思維方式是邏輯的,是理性的,是有源頭的。比如說,講到人工智慧,學理科出身的人就會想到一連串與電子、計算機、編碼等一系列事情有關的問題,而不是像學文科的人無從想起,較多憑想像、憑猜測,講話較少依據科學根基。」
博文中又多次體現朱老師是理科出身,曾經組織編寫《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我相信正如文中所說,朱老師一定會為此做出可能的貢獻。

3、從「人工智慧時代」這個點去看,STEM教育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融入國內學前教育只是時間問題。


太專業的東西我不懂,淺談一些感受。我女兒剛上幼兒園時,中國引進了所謂的先進的幼兒教育「蒙氏教育」。雖然「蒙氏教育」有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卻缺少了延續性,到了小學階段,就不再有什麼「蒙氏教育」了。中國所有的教育教學,都是為了備戰高考。我們的孩子沒有單純快樂的童年,有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補習班……真心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從「填鴨式」變為「趣味式」「引導式」「補充式」。


我覺得可以,美國大部分地區的校內STEM教育都是從K開始到12年級的。

要看具體的目標和設置。難度很大。


瀉藥錯了人,我只知道steam


兒子快四歲,嘗試給他進行一些相關的啟蒙。
《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給他講,小球有能量發光,沒有能量不發光,這個他明白。電子在原子核外運動,他理解不了,但是可以根據圖,解釋成電子在坐電梯,上去了,吸收能量,下來了,放出能量,至於所以物體都是有原子組成,他怎麼也理解不了,可能對他來說太抽象了,畢竟他都沒弄明白方向呢。
玩電子積木,他還沒辦法依樣畫葫蘆完成最簡單的拼裝,就當成普通的積木堆疊。
至於編程,我能找到最適合小孩的scratch,也要6歲才能學習。
所以我個人覺得,可以創造條件讓他去接觸,但剩下的就是順其自然了。畢竟學前教育要做的很多,STEM如果占內容比較多的話,恐怕有成了另一條起跑線了。


推薦閱讀:

在幼兒園開設量子物理學課程如何?

TAG:幼兒教育 | 中國教育 | 學前教育 | 親子教育 | 幼兒啟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