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北華五」這七所大學中,75歲以下的全職院士數量,南京大學墊底(僅有五人)?

清華大學 29人
施一公(1967-),李蓬(1965-),張希(1965-),邱勇(1964-),李亞棟(1964-), 尤政(1963-),程京(1963-),孟安明(1963-),薛其坤(1963-),陸建華(1963-), 曾益新(1962-),賀克斌(1962-),南策文(1962-),雒建斌(1961-),聶建國(1958-) 吳建平(1953-),江億(1952-),饒子和(1950-),朱邦芬(1948-),程津培(1948), 范守善(1947-),郝吉明(1946-),孫家廣(1946-),岳光溪(1945-),隋森芳(1945-),顧秉林(1945-),李家明(1945-),蔣洪德(1942-),王玉明(1941-)

北京大學 23人
黃如(1969-),張平文(1966-),龔旗煌(1964-),高松(1964-),席振峰(1963-), 程和平(1963-),劉忠范(1962-),倪晉仁(1962-),嚴純華(1961-),俞大鵬(1959-), 謝心澄(1959-),吳雲東(1957-),張遠航(1957-),高文(1956-),歐陽頎(1955-),朱玉賢(1955-),王詩宬(1953-),陶澎(1950-),周其鳳(1947-),王隴德(1947-),文蘭(1946-),韓啟德(1945-),許智宏(194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1人
潘建偉(1970-),杜江峰(1969-),謝毅(1967-),盧柯(1965-),陳仙輝(1963-), 成會明(1963-),沈樹忠(1961-),鄭永飛(1959-),陳曉非(1958-),萬立駿(1957-), 安立佳(1964-),李建剛(1961-),趙政國(1956-),劉文清(1954-),朱清時(1946-),楊秀榮(1946-),郭光燦(1942-),施蘊渝(1942-),俞昌旋(1941-),錢逸泰(1941-),戎嘉余(1941)

復旦大學 15人
麻生明(1965-),趙東元(1963-),金力(1963-),葛均波(1962-),張人禾(1962-), 包信和(1959-),陳芬兒(1958-),許寧生(1957-),穆穆(1954-),楊玉良(1952-),金亞秋(1946-),洪家興(1942-),楊雄里(1941-),陳恕行(1941-),周良輔(1941-)

浙江大學 11人
羅民興(1963-),陳雲敏(1962-),楊華勇(1961-),段樹民(1957-),陳純(1956-), 譚建榮(1954-),張澤(1953-),鄭樹森(1950-),李蘭娟(1947-),楊樹鋒(1947-), 龔曉南(1944-)

上海交通大學 10人
景益鵬(1964-),陳國強(1964-),寧 光(1963-),張 傑(1958-),林忠欽(1957-), 鄧子新(1957-),丁文江(1953-),賀 林(1953-),陳賽娟(1951-),張志願(1951-)

南京大學 5人
呂 建(1963-),鄒志剛(1955-),陳 駿(1954-),祝世寧(1949-),邢定鈺(1945-)


不知道如何看待。
隨便說幾句吧。

首先,南京大學向來自詡文理強校,卻只有五個75歲以下的全職院士,顯然是不合格的。文理學校按理來說院士數應該在理工學校之上,因為中科院院士評選比工程院院士早很多年。我查了下,同濟大學75歲以下的全職院士比南京大學更多,這更是說明了南京大學的不足。

其次,南京大學的高考生源,在全國看來,也是清北華五墊底,如果加上人大,那麼南大就是清北人華五這八所學校的墊底。這也是反映了不少問題的。

最後說下科大的亮點,75歲以下的全職院士總數排全國第三,而且50歲以下的全職院士居然有三個,真是讓人驚嘆。清北科,中國學術三強,真是名副其實。

雖然南京大學目前的實力只能在全國排第七第八的位置,但並不是第九名以及第九名以後的學校能短時間內趕上的。同濟大學是目前最有可能超越南京大學,擠入華五的學校,但五年內依然沒戲。


不請自來。
答主江蘇人,南大一直是我高中時的理想。按高考模考來看正常發揮應該能上南大,可惜後來高考太緊張犯了不少低級錯誤,最終去了中部的985。
出了省,才發現南大的聲譽和名氣遠遠沒有在江蘇省內那麼崇高,也逐漸感受到了南大的衰敗。目前來看,南大的學術成果,生源質量等等已經穩坐華五墊底,清北復交浙科南的排序基本成了公認。
所以我就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聽說不久前增選中科院院士,南大兩個准院士有矛盾,互相舉報,最終同歸於盡。其實這就從側面反映出外界傳的南大內部近親繁殖,派系鬥爭嚴重。試想,要是兩人齊心協力互相幫助,南大不就多了兩個75歲以下院士?

其次,學校的宣傳部門和招生很大責任。南大作為全國前八的頂級大學,說真的知名度不如很多實力弱於自己的大學比如武漢大學和廈門大學,在北方知道她的人很少,經常被戲稱「南哪兒」。而且招生工作套路不如復旦浙大等,導致分數線低和優質生源流失。

此外,南大官方不夠務實,對學生前途不夠重視。之前在知乎看到有人反映了南大大氣專業的畢業情況慘不忍睹。很多只能去縣市的氣象局當普通公務員,找到好工作,升學或出國的人較少。管中窺豹,作為文理大學的南大,又不重視學生升學就業,學生的前景確實不如其他兄弟學校。

最後,關於學科建設的問題我也胡說兩句。之前一直盛傳南大要吞併南工大,學校里反對意見還不少,最後種種原因不了了之。我覺得很可惜,南工大的工科還不錯,尤其是化工,合併以後可以有效彌補南大在工科方面的缺陷。尤其是南工大的黃維校長,北大畢業中科院院士,是個學科建設的高手,南工大在他的治下進步很快。要是合併了來南大主持工作,南大很有希望能走向復興。

關於這些,我自己有些建議,諸位C9大神可當玩笑看看。
第一點,希望中央和江蘇省干預南大的政治,更換領導層。堅決清理學術腐敗,近親繁殖,派系鬥爭等不正之風,改善學術環境,減少行政化,重視培養和引進人才。
第二點,南大領導層應該重視宣傳工作。發掘自身優勢,在互聯網和媒體多宣傳,讓南大成為南京的一張名片,提高在全國範圍內知名度。武漢大學和浙江大學就是很好的榜樣。招生工作也要改進,多學習復旦的套路,「忽悠」更多的優質生源來南大。
第三點,重視學生的升學和就業問題。文理大學的就業本身就難,所以更要重視學生畢業後的前途。中科大濃厚的出國氛圍可以說是一種解決方案。南大也應該鼓勵支持學生出國留學,或者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就業平台。
第四點,轉變不合併-原汁原味的發展觀念。縱觀21世紀大學新貴,幾乎都是合併一批學校之後崛起的,例如上海交大,浙大,武大,華中科大。合併大學可以更好的彌補自己學科建設上的不足, 同時獲得更多的科研經費。江蘇財力雄厚,養一所巨無霸南大毫不費力。為了求生存謀發展,即使南大為了合併吃虧一點也不應該計較,實力的增強才是王道。
最後,希望江蘇省能夠投入更多的經費給南大,至少不亞於浙大。江蘇GDP和地方稅收都排在全國前三,有條件給省內重點大學開小灶。高校的發展,說到底就是錢的問題。有了錢,才能搞得起科研,請得起人才。沒有錢則一事無成。

說了這麼多,希望南大的未來能更好,趕上浙大,重現國立中央大學的榮光!

PS:一派胡言,讓諸位大神見笑了,輕噴。


南大不用自詡,就是文理強校。
可是說實話,商科&>工科&>文理,是不是很多人心裡的排位。

C9里唯一沒有合併只有分崩離析的大學。
多年以來科研經費好像也是幾所裡面墊底的吧。
再問一句,有多少年輕人願意安安心心做理論研究。

無論如何,我愛母校。


可憐我南
不過南大確實在人才引進方面有很大的問題
教育經費也是常年倒數


早就開始沒落了,正常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被認為是和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同一檔次的學校?
「華五」算不算是浙科南的抱團炒作?
復旦和浙大,該選哪個?
在讀博士生的生兒育女問題如何解決?
在南大讀了1年想退學復讀爭取考復旦,可行嗎?

TAG:復旦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浙江大學 | 南京大學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