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管把魚開膛去除內臟叫cí魚,看到其他方言管這個叫chí魚。古代漢語中是否有與之對應的本字?

有人說這個字的本字是「劃」,可信嗎? 方言本字考(225):遲魚 吳方言、粵方言、晉方言、閩方言等也有和北京話中「cí魚」同源關係的詞嗎?


謝邀。

引用博文其最後一段:
再來看讀音。遲,chí,
古無舌上音,古音讀若度、跺。遲到,方言稱為「跺在後面」。遲從尺,尺者,度量也。遲,通徐,徐古音讀若跺。劃,從戈,古音讀若度。劃開,方言稱為「跺
開」。劃火柴,方言稱為「奪之半天也奪不著火」。這些都證明,「劃」「遲」上古音相同,讀若度、跺。從中古音看,「劃」「遲」讀音也是相同的。前面已經講
過:把西瓜華開,方言稱為「把西瓜遲開來」;在地上劃一條線,方言稱為「痴一條線」;滑(音近劃),方言讀若痴(音近遲)。

總之,「劃」是「遲」的本字,簡化字「劃」。遲魚,本字是「劃魚」,簡化為「劃魚」。


上文不論講通與否提供了一點論證思路,考證同源字一定要從音為主。


現在雖然記音字寫作遲,而遲本字為遟/遲,從犀而不從尺。

遲, 廣韻:澄止知三開平??j;上古音:澄止脂三開平diei

查閱王力的《同源字典》發現遟的同源字為徲、邌,與徐字並不存在同源關係,以此看來上文中用徐字來解釋說不太通。

我們再來看一下劃/劃字,廣韻:見果果一合去kua;上古音:見果果一合上:kool?。

可見、遟與劃,一個澄母、一個見母,同源或者通假的說法站不住腳。


我們需要從遲的讀音澄止知三開平去尋找同源字,澄母字韻相近。

來看諸位已給出的備選字,列舉如下:


遲:澄止知三開平??j

治:澄止之三開平,dri/???
胣:以止紙A三開上:ye、jǐe

?:集韻:先齊切,音犀。套用廣韻為:心蟹齊四開平,se


可見,只有治字從音韻上同chi魚保持一致。我猜測,治字應該也不是本字,但是chi魚的chi字顯然應該是同治字同源的,只是這個義項沒有創造新字,或者僅存在沒有廣泛使用的俗字而未流傳下來。


以下引用台教育部的&<&<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對使用訓讀字/替字的說明.

(一)本字過於艱深晦澀,一般大眾極不熟悉者。例:表示「耕作之地」的tshan本字為【塍】,但我們選擇用【田】字來表示。 (二)該字字義與對應的標準語用字完全相同,且為極常用的基本字,用本字反而容易造成閱讀上的困擾者。例:「人」讀作lang的本字為【農】或【儂】,但我們選擇用【人】字來替代。 (三)幾乎已經約定俗成、使用也很廣泛的俗字,不易改變使用習慣者。例:表示「宰殺」的thai本字是【治】,我們選擇使用俗字【刣】來表示。

作者:Tikui Tan
鏈接:為什麼閩南語歌曲的歌詞中普遍夾雜著大量的方言辭彙或「訓讀」詞,而不像粵語歌詞普遍使用標準漢語官話辭彙? - Tikui Tan 的回答


《晏子春秋》雖然,妾聞之,勇士不以衆強凌孤獨,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猶自治魚鱉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
《吳越春秋》子胥歸吳,吳王聞三師將至,治魚為鱠,將到之日,過時不至,魚臭。
《說文》魝:楚人謂治魚也。從刀從魚。讀若鍥。

《太平廣記》
臨井治魚。魚跳墮井,逐之,亦墮其內。


《晏子春秋》趣庖治狗,以會朝屬。
《太平廣記》具如治諸牲獸之法。


《大學章句》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治平聲。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治去聲。


安徽合肥某鎮,讀作「遲」


不請自來答一發!這個問題我早有關注,經過查閱後,發現似乎並無標準解釋。目前我認為有可能的解釋有以下幾種:
(1) 遲。我們知道古代有一種很殘忍的酷刑:凌遲,是指將受刑者身上的皮肉用刀一塊一塊割下,直至其氣絕身亡。與殺魚有相似之處。
(2) ?。chí。明·李實《蜀語》「破魚曰?,?音遲」;清·樊騰鳳《五方母音》卷下「?,剖洗魚也。」這個字可能性很高。
3) 胣,或作肔,讀音chǐ。意為剖腹,《莊子·胠篋篇》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
(4) 劃。劃字意思是切開一道口而分開,關於讀音,此字的上古與中古皆與「遲」相同。

個人認為,不論是哪個字,chí魚都比「殺魚」、「剖魚」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說法更為生動形象。所以,方言字是值得推廣使用的。

另舉我收藏的一些方言字:
1,衁,huāng。我們經常在餐廳看到「毛血旺」這一道菜。所謂「血旺」,是動物血液加鹽加熱凝固而成的食品。而「旺」字並非本字,並且在很多方言中不讀作「血旺」,例如合肥地區讀作「血huàng」。正確的寫法為「血衁」,讀音為huāng。
2,沰,tuō/duó。「下好大雨,都due潮盡了!」下雨被淋濕,合肥話如是表達。那麼這個due字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是「沰」,讀音tuō/duó。康熙字典解釋:「《集韻》當各切,音矺。滴也。」即意為「滴、落、澆」。
3,搲,wā / wǎ / wà。一些方言中表示用瓢、碗等器具盛、舀東西,會用wǎ這個動詞,它的寫法為「搲」。元人雜劇《陳州糶米》第一折:「他那邊又搲了些米去了。」
4,嗍,suō。用唇舌裹食;吮吸。
5,攉。將固體放在液體中攪拌的動作,合肥話用「攉」,比如「攉奶粉」。
6,枵,xiāo。木大而中空 ,引申為空虛 ;輕薄 ;腹空。「這張紙太枵了!」。
7,潷,bì。擋住渣滓或泡著的東西 ,將液體輕倒出 ,如 潷米湯。
8,抪,pū / bù。鋪展,散開。「雞湯燉抪的了」。
9,鬬,dòu。這個字有多種意思,這裡主要強調「拼合、拼湊」的意思。例如合肥話中形容將兩張卡片拼合到一起,就會說鬭到一起。
10,皴,cūn。形容秋冬季節皮膚乾燥。
11,?,mì。查字典是「將酒飲盡」。但據我說知道的一些方言中,?酒指的並非將酒飲盡之意,而是小口飲酒之意,如合肥話、福州話。不確定本字是不是這個字。
12,戽,hù。舊時 汲水灌田所用農具 ;用戽 汲水 。戽水;汲水灌田。合肥話中不說「潑水」,而說"hǔ水「,我認為可能本字就是這個字。
13,汏,dà / taì(註:不是汰)。小時候媽媽用洗衣粉洗完衣服後,還要「daì幾遍」,這個daì怎麼寫的呢,是「帶」嗎? 「汏」字讀音為「dà/ taì」,古意中同「汰」,淘洗之意,存在於江淮官話、吳語、閩語中。《說文解字注·水部》:汏,今蘇州人謂搖曳灑之曰汏,音如俗語之大。
14,囥,kàng。合肥話不說「藏起來」而說「qiáng起來」,這個字其實應該是「囥」,讀音kàng。此字存在於江淮官話、吳語、贛語、客家話等方言中。如,《中國歌謠資料·滬諺外編》:小姑嫌少心不願,爺娘面前說長短。說的嫂嫂私底囥一碗,廚里不見一隻紅花碗。然而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分了。

------------萌萌的 ?(? ???ω??? ?)? 分割線------------

(可能其中有不準確的地方,畢竟我不是專家,只是一個方言和文字愛好者。如果您發現有誤,請立即指出。另外歡迎分享你所了解的方言字,互相學習(? ??_??)?)

由於許多方言字並不為人知,很多人就算會講也不會寫,以上我所列出來的合肥地區方言字,我敢保證百分之九十八的合肥學生不會寫。由於不會寫,這些詞會自覺不自覺地被相似意思的普通話詞語代替,進而許多方言辭彙逐漸消失。想想還是蠻可惜蠻悲哀的。

其實,方言字並不比常用漢字」低字一等「,他們都是漢字,都有悠久的歷史。只是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漢語方言成為了我國的國語,那麼相應的,該地使用的漢字、辭彙也大多成為了所謂的正統,而其他各個方言區本來廣泛使用的漢字,若不存在於北京方言中,便成了方言字了。也就是說,倘若吳語、粵語成為國語,那麼這些地方獨有的字,也將變成為常用漢字,而其他地方單獨使用的漢字,也便成為了方言字。

多學一些漢字,總歸不是壞事的。

2016 02 28


謝謝邀請,我覺得是胣(chi3)字。
《康熙字典》:


《集韻》丑豸切,音褫。刳腸曰胣。《莊子 · 胠篋篇》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註》刳腸曰胣。

正好符合剖腸破肚的義項。讀音也接近。
和 @神死慟瞑 君討論過還有可能是「治」,治可以讀持,治家就讀持家。治理加工食材也說得過去。

「治」讀平聲作動詞,「治魚」又寫作「持魚」「遲魚」。劉堅先生《語詞雜說》:「晉干寶《搜神記》卷一:『(葛)玄復書符擲水中,須臾,有大魚數百頭使人治之。』這裡的『治』就是說的打魚。但不知應作平聲還是去聲。」《「治魚」補說》論證「治」讀平聲,極是。從變調構詞的觀點說,此「治」讀平聲,今天動詞「治」讀去聲,讀成了破讀音,但「治魚」的「治」仍維持平聲讀法。(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研究》)



蘇北某縣,也叫cí魚。


一般用「治」


鄂東某縣,也叫詞魚


客家話就是音遲,宰殺的意思,遲雞遲鵝遲豬。


我們這叫刺魚,一直以為是刺這個字。。。河南信陽


在我家叫ke


吳語里大多說 破魚


.0.0.


忘了說,我北京的……所以……這個字存在與否是沒關係的,但北京話里的這個肯定不是。
++++++++
甭想了,也甭瞎琢磨了,就一白字兒。冥思苦想最後我打了電話問家裡面,還被罵了句閑的……

瓦剌的剌,念白了就成了刺了,和下圖這種呲沒關係……

單純的就是因為剌通拉,剌手啊劃拉什麼的……所以說魚的時候,借用的是剌手的意思,指刮鱗,不是剖魚……

以前有那種魚鱗板,木製,上有微凸鐵皮,把魚放上去蹭兩下鱗片就掉的差不多了,比刮快,所以就形容上和剌的性質接近。有些人家裡不樂意收拾魚,但又不放心讓小販把內臟什麼的都去了,因為魚有苦膽啊,不是自己收拾不放心。所以,只去鱗,不開膛。兼帶著可能還去個腮,再剩下的就拎回家自己來了。


推薦閱讀:

粵語中,「唔該」和「多謝」應分別用在什麼語境?
都有什麼成語被網友換了概念?
如何區別粵語的「多謝」和「唔該」?

TAG:方言 | 漢語 | 北京話 | 漢語詞源 | 方言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