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看META新發布的META2 AR眼鏡?
見此鏈接,大家怎麼看?
全息影像、手勢操控不遙遠,Meta 2增強現實眼鏡登場TED_36氪
中國首台Meta2開箱評測:對標微軟HoloLens的AR頭顯Meta 2到底怎麼樣?
Meta 2首發評測由VR價值論(微信號:vr-value)、新界線(新界線_發現美麗科技新世界_xinjiexian)聯合打造,感謝51VR提供國內首台Meta 2 AR頭顯,以供第一時間評測。
Hololens、Magic Leap、Meta為業內公認的全球三大AR頭顯。繼Meta一再跳票之後,51VR上周末突然聲稱已經拿到了Meta 2。在第一時間,我們對剛剛出貨的Meta2進行評測。
儘管在知名度上不及Magic Leap、微軟,但繼2015年1月獲得2300萬美元A輪投資,2016年6月又完成5000萬美元B輪融資之後,Meta的行業地位如日中天。
於是,人們就很自然的把HoloLens視為Meta的競爭對手,這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兩家做的事情確實很類似。
但Meta的CEO Meron Gribetz卻不太樂意接受這樣的看法。
「HoloLens想要做的事情在很多地方和Meta類似,也同樣可以通過手勢操作,但僅僅動動手指並不代表未來。HoloLens的模式從根本上說還是一種基於Windows的交互方式,而未來的互動方式一定是一種更自然的方式,你的大腦就是你的操作系統。」
其實,全球三大AR頭顯的原理的成像原理並不相同,HoloLens是微型投影機,Meta是光學鏡片反射,而MagicLeap據稱是視網膜投影。
作為一家成立於2012年的AR創新科技公司,與AR/VR領域的其他公司不同,Meta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特立獨行的道路——「垂直整合」,他們在機器視覺、機器學習以及基於神經網路的人工智慧等方面具有很強的開發能力,並將這樣的開發能力順勢延伸到硬體上面。
可以說,正是得益於Meta獨特的「軟硬融合」基因,才鑄就了基於神經科學原理研製的"自然機器"(natural machine)——Meta 2。
早在今年第一季度,Meta就迫不及待的開放了Meta 2開發者套件的預購,售價為949美元,並預計於第三季度發貨。
而經歷了讓人失望的跳票風波,就在人們快要失去耐心的時候,Meta終於發布了首個官方開箱視頻(下面大家會看到),似乎暗示將要發貨。果不其然,隨後不久,Meta 2開發者套件就開始發貨了。
事實上,在Meta 2之前,Meta就已經推出過2款AR頭顯——667美元的Meta 1和3000美元的Meta Pro。但很顯然,它們都不是重點,我們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Meta的最新一代AR頭顯,也就是剛剛發貨的Meta 2。
就像我們在一開始提到的那樣,這是國內首台Meta 2,51VR美國分公司拿到它之後僅僅賞玩了一番,就馬不停蹄的把它送上了前往中國的飛機。小編聽聞,早早堵在守在51VR的門口,周六(24日)大早上5點,第一時間對Meta2進行開箱,拿到國內第一手評測。
Meta 2優點:
● 90°FOV(你們可以不信,但這是事實);
● 2K解析度(2560*1440,真的很清晰);
● 949美元(HoloLens的三分之一還不到);
● 佩戴舒適(雖然它看起來有點兒笨重);
● 強大的手勢識別(至少比HoloLens強不少)。Meta 2槽點:
● 塊頭太大(所以我們叫它AR頭顯,而不是AR眼鏡);
● 需要外接PC(嗯,跟前兩代產品一樣一樣的);
● 應用真的太少了(幾乎沒得玩,不要提演示視頻)。開箱測評
Meta 2開箱跟很多前沿科技產品一樣,Meta 2開發者版本擁有一個碩大的長方形包裝盒,襯線草書字體的Meta 2給人一種簡的第一印象。
打開最外側的包裝之後,可以看到醒目的「Let』s get started」。OK,就讓我們開始吧。
包裝盒分為兩層:上層是配件層,裡面包含有電源適配器(含多種制式標準的插頭)、底座等配件;下層則是一個用布袋細心包著的Meta 2 AR頭顯。
打開後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最後,再來一張Meta 2和包裝盒的帥氣合影:
如果覺得開箱部分沒看過癮的話,那我們再來回顧一下Meta官方的開箱視頻吧。
Meta 2設計硬體Meta 2的設計非常有科技感,單純從造型上看,就給人一種「黑科技」的感覺,而分布在機身四周的褐色「皮質」點綴使得它絲毫不古板,很難讓人相信這只是開發者版本產品。
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沒有集成運算單元,但考慮到內嵌了一塊顯示屏,Meta 2依然採用了主動散熱方案,並在機身頂部設計了一排散熱孔。
在實際的體驗中,噪音控制非常理想,如果不把耳朵貼近,基本很難感受到風扇的存在。
作為一款前沿科技產品,Meta 2自然不會有太多的物理功能按鍵,只有音量調節(+/-)、開機以及圖像捕捉按鍵。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51VR工作人員的說法,圖像捕捉按鍵是Meta預先設計好的,還沒有最終調校完成,也就是說現在還不能正常使用(略有些尷尬,不過好在不算太大的問題)。
與前代產品相比,Meta 2最大的提升在於顯示技術方面,不管是視場角(FOV),還是解析度,都明顯提高了不少。
具體來說,新的顯示技術將一塊智能手機屏幕置於半透明的凹形塑料罩之上,以此為反射媒介,將光從屏幕反射進人的眼睛。
據說,塑料罩正前方的區域使用了一種含少量銀的塗層(未經證實,但可以當鏡子使用),既能將智能手機屏幕的圖像反射到眼睛,也能讓外部的光線穿透進來,這就營造了一個並不完全與世隔絕的環境。
跟微軟的HoloLens類似,在Meta 2的正面,我們也可以看到數量眾多的攝像頭和感測器陣列,它們主要用於環境、深度的感知和追蹤用戶的手部和頭部動作。
Meta 2需要連接PC才能工作,因此提供了一條一分三的線纜,其中HDMI 1.4b、USB 3.0直接連接到PC的對應介面,電源介面則需要通過適配器連接到插座上。
在這裡我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細節:電源適配器Made in China,當然這也沒什麼可讓人意外的,畢竟很多國際大牌的配件都是中國製造。
好了,一起來看下Meta 2的核心技術規格吧:
Meta 2 PC需求從Meta官方給出的PC需求來看,苛刻程度絲毫不亞於主流PC VR頭顯,在某些部分甚至有過之而不及,比如對於CPU的需求達到了桌面級Intel Core i7,而包括HTC Vive、Oculus Rift在內的絕大部分PC VR頭顯基本Core i5級別就足夠了。
顯卡方面,NVIDIA GTX 960或者AMD R9 280起步,內存要達到8GB,操作系統則是64位Windows 8.1及以上。其他需求還包括10GB存儲空間、配備HDMI 1.4b/USB3.0介面等,另外還需要安裝有64位5.3x版本的Unity圖像引擎。
具體來看一下:
Meta 2佩戴體驗細心的朋友也許早就發現了,從一開始我們就沒有用「AR眼鏡 」去描述Meta 2,而是用了「AR頭顯 」,因為它看起來實在不能用「眼鏡」去形容……
那麼,「笨重」的它佩戴體驗如何呢?
儘管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沒有對Meta 2的重量進行測量,但感覺要比579克的HoloLens輕便不少,畢竟少了電池和運算單元。Meta 2採用了頭帶+頭環的佩戴方式,調節起來非常方便,自由度也很高,基本上任何頭型的人都能戴得穩妥。
總體而言,Meta 2的佩戴體驗相當不錯,相比HoloLens確實要好一些,即便是柔弱的女生也能輕鬆駕馭。
頂部頭帶的存在,可能讓Meta 2看起來不夠酷炫,但沒有什麼比保證長時間佩戴的舒適性更重要了,不是嗎?
此外,由於預留的空間比較大,即使佩戴眼鏡也能夠毫無壓力的使用Meta 2,對於平時佩戴眼鏡的小夥伴們來說無疑是個極好的消息。
Meta 2應用體驗這個環節本來應該是重頭戲,因為看過Meta 2相關演示視頻的人基本上都會被它的魔力所征服,我們當然也不例外。體驗之前,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場景大概是下面這樣子:
這樣子:
或者是這樣子:
但遺憾的是,上面這些場景都沒有……
我們體驗的這台Meta 2隻是自帶了一些有些「無聊」的Demo。
沒錯,「無聊」這個詞略帶貶義色彩,但事實的確如此。
比如說,一些「小球」放在一個「圓盤」上,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手去「扒拉」這個「圓盤」,讓它轉來轉去;
或者是,一堆字母,當用手去「觸碰」的時候,這些字母會用顏色變化作出「回應」,僅此而已。
此外,51VR的工作人員還給我們展示了他們自己開發的demo——這是一個AR商城的概念,其中展示鞋子和傢具的小Demo。當拿起鞋子發出語音命令「爆炸」的時候,鞋子就會分解,而發出「恢復」命令的時候,鞋子又會復原。
總的來說,Demo的數量很少,內容比較常規化,還沒有呈現太多驚艷之處。
從實際的體驗來看,相比HoloLens至今只能生硬的識別區區2個手勢,Meta 2無疑要強大很多,可以通過多種手勢來控制疊加在現實世界的那些虛擬影像,滑動、旋轉,甚至是拉伸、拖拽都沒有問題。
即便是完全沒有體驗過它的人,也能很快適應,因為這些手勢都是日常中頻繁使用到的。
更贊的一點在於,在解析度提升到2560*1440之後,Meta 2所呈現出來的畫面清晰度讓人感到驚嘆(別提所謂的2K,甚至4K解析度的VR頭顯,因為感官上的體驗差異真的太大了)。
可能是因為刷新率只有60Hz,所以當快速轉動頭部的時候,會發現畫面會有拖影現象,但基本不會產生諸如眩暈感之類的問題。
除此之外,即便需要通過線纜與PC相連接,不過使用過程中也不用擔心會像VR頭顯背後的「小辮子」那樣造成太大的不便。
繼續回歸到主題。
相較於過於封閉的VR,AR無疑有著更為寬泛的應用場景,但同時也對運算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同於我們見到的絕大多數無線AR頭顯產品,Meta 2需要連接高性能PC才能工作的確是個槽點,但也不失為一種量力而行的靠譜方案,畢竟PC強大的運算性能遠非移動解決方案能匹敵的。
如此說來,基於神經科學原理研製的"自然機器"——Meta 2,承載的使命就是「取代顯示器」,然後允許人們用最習慣的手勢去做交互——滑動、旋轉,甚至是拉伸、拖拽,只要你願意,沒什麼不可以。
Meta這樣的一種理念,或許也給其他AR頭顯廠商提供了新的思路。
所以,到這裡我們就沒有必要再去討論Meta 2到底值不值,到底需不需要這樣一台需要連接PC工作的AR頭顯,或者其他諸如此類的問題,因為它能解決的現實問題和它能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假以時日,它必將在產品設計、建築設計、教育、製造以及醫學等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Meta似乎都在努力改變其原本讓人有些高不可攀的品牌定位,轉而以更加親民的姿態示人。
從之前的「太空眼鏡」,到如今的「Meta Vison」,從Meta Pro的3000美元,到Meta 2的949美元(還不及HoloLens的三分之一),但同樣還不夠親民。
當然,現在去討論售價的問題意義並不大,畢竟,AR頭顯產品距離消費級市場還很遠,我們只能等待其從2B到2B2C,再慢慢的過渡到2C。這個過程,也許是3到5年,也許更遠,但終有一天會到來。
致謝:
感謝51VR為此次評測提供支持。51VR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內容合作方,已與Meta達成戰略合作,在舊金山共同完成了Demo開發。
感謝新界線王磊為此次評測提供支持。王磊為資深IT從業者,此前對於顯卡、CPU、智能硬體、VR等產品有豐富的評測經驗。
文章來源:中國首台Meta2開箱評測:對標微軟HoloLens的AR頭顯Meta 2到底怎麼樣?
預定一個
就是使用一個大屏幕,投射影像到一個自由曲面的屏上,FOV是很大,不過比lumus的波導笨重,不知道焦距如何。似乎類似汽車HUD,國內的深圳智帽感覺也是一樣的,不知道進展怎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零零無限科技的產品 Hover Camera 及其前景?
※機器人、自動控制、無人機等領域,有哪些不錯的講義(notes)?
※希望使用激光雷達實現3D SLAM,使用什麼3D激光掃描儀比較好?
※相機位姿求解問題?
※有哪些開源項目是關於單目+imu做slam的?
TAG:增強現實AR | 計算機視覺 | 虛擬現實VR | MetaGlass | 同時定位和地圖構建SL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