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絕的經典辯稿(包括一辯陳詞和四辯結辯)?

題主在和隊友們學習辯稿的寫法,所以打算收集一波優秀辯稿。這裡向知友們徵集私貨,可以的話麻煩能夠貼出稿件,如果不方便也可以告訴我是哪一場比賽我自己去看。如果能夠加上自己的主觀看法,這篇稿子好在哪裡就更好了(比如文采出眾,邏輯嚴密,角度新穎)。謝謝! ————————補充———————— 回答的朋友麻煩寫上辯題是什麼喲~
————————再次補充——————
感謝很多朋友的分享,不過幾乎都是結辯,難道就沒有什麼很經典的立論稿嗎?


看到題主說出這個題目為了學習訓練,我就說點想法吧。
我帶隊的時候,一直強調一個訓練方法,那就是組織隊員看相同辯題的不同比賽,然後研究不同的隊伍的打法選擇,通過思索每種打法的利弊來提升隊員的大局觀。同一個題目,不同的隊伍真的會給你展現出非常多樣的色彩,甚至出現風格克制的情況。
比如2013年世錦賽八進四就非常典型,正方當中首都師大選擇了超低打,武大選擇了高打;反方當眾莫納什和南審選擇了低打,復旦和港大選擇了高打,最後大相徑庭。可以參考陳香金的日誌http://blog.renren.com/blog/304442616/903581612?bfrom=01020110200
這幾年的賽事之中,世錦賽的1/4決賽、海峽賽、亦恩杯、15年亞太賽複賽、16年捭闔複賽決賽、新國辯小組賽、星辯都有同題多打的情況,非常適合訓練學習。比如今年我的暑假作業就是布置隊員看N場安樂死的比賽,有傳辯有奧瑞剛,比較其中的差別,都要求手寫筆記:

回到題主的問題,同意 @於琦說的,一些高水平比賽的辯詞,比如國辯辯詞或者現在的高水平國際賽的辯詞,學當然要學、看當然要看,但其實直接提高意義不大。原因很簡單:一篇經典的一辯稿能問世,基本上至少要被大改15-30次,你看到的是最終完美無缺沒有錯誤的版本,但真正促進辯手提高的,卻反而是反覆修改的過程中對辯論理解的深化
尤其是國辯,裡面的稿子都經過幾個月的雕琢,初學者很分清楚哪些是包裝哪些是本質。我有一個學弟,酷愛背誦國辯的辯詞,最後自己的比賽也忍不住引用,反而束縛了他自己的進步,最後變成了一個背稿廢人。當然我不反對背稿訓練,但背稿訓練在我看來更多針對的是演繹能力和吞吐表達,對立論能力的提高的幫助非常有限,自己做寫稿訓練才會有實打實的進步。好了,我來舉例子了。我們華語網辯有一個好習慣,每次比賽打完就會搜集整理參賽隊的辯詞。而由於華語大部分的比賽都是一天四場同題,因此就很容易出現同題多樣化的打法:
第五屆華語網辯半決賽辯題:成年人更應重視利弊/對錯

甲級聯賽半決賽第一場
正方【馬飛宇戰隊】立論:

謝謝主席,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觀點是成年人更應注重利弊。開宗明義,成年人是指到達法定年齡且精神健全的人,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利弊則是站在全局的角度經過思考得出的利益和弊端。對錯則是指成年人在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對事物的判斷。當成年人踏入社會之後,面對問題就出現了不同於對錯的另一套標準,即利弊標準。當我們在討論這兩套標準何者更應該被成年人注重時,就要討論何者解決問題或處理事件的全局當中更符合成年人的發展需求。我們在此討論的利弊是縱觀全局,經過思考之後得出的一種判斷,因此辯題的比較從過程和結局兩個角度展開。
首先,在過程當中更注重利弊,使成年人更明確發展目標。成年人走入社會,渴求自身的最大發展,在發展當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事件,在對錯標準和利弊標準有衝突的時候,更應從全局著眼,做出理性的判斷。解決問題和處理事件的過程,決定著成年人的發展走向。在衝突的情況下,守著個人原則,選擇對的方法,就會使其發展走向偏離既定方向,從而向著這一事件或問題的弊端走去,發展目標也將要改變。因而只有更注重利弊才能夠使得成人年更加明確自己的發展目標。
其次,結局更注重利弊更有利於成年人擴大發展空間。我們說成年人不斷追求自身的最大發展,但我們所提倡的也並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利益,罔顧其他各個方面,盲目的去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結局更注重利弊而不是對錯,是站在長遠角度得出的結果。隨著成年人社會閱歷的增加,對於事物很多的理解和認識也會發生改變,對於對錯的判斷也會隨之改變,而結局的利弊則體現在當時,選擇用利弊的標準,不僅是對全局局勢的一種理性認識,同時也是一種保險的方法。成年人的發展空間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所處環境有沒有為其發展提供機會。因而結局更注重利弊更有利於擴大成年人的發展空間。
我們承認,在很多情況下對錯標準也有很多有利方面,但是站在全局角度,更注重利弊可以在很多不同情況下滿足成年人的發展需求。更注重利弊並不是站在人趨利性角度的一種選擇,也並非是站在道德的對立面,只是綜合各種因素提出的對成年人發展更為有利的一種選擇標準。成年人面對社會上越來越多層層不窮的問題和事件,對錯越來越不能夠滿足發展需求,更注重利弊才能夠使全局達到一個圓滿的狀態,同時也實現成年人立足社會不斷打拚的願望。因此我方堅持認為成年人應更注重利弊。謝謝!

反方【北獅鐵墳戰隊】立論:
謝謝主席,問候在場各位。
開宗明義,利弊是一架天平,選出那個能得到利益最大的選擇。而對錯則是我們的價值觀判斷,其基於的準則可以是道德,法律,或是我們心裡最樸素的是非觀。有時對錯要基於實際情況實際考慮,雖然有的事情對錯很模糊,但同樣,有時利弊也很難分清。有句話說:利益容易讓我們看不清現實,說的就是人們容易只重眼前利益,而忽視了全局和對錯。
今天這樣一個時代似乎已經習慣了利字為先,當我們一貫如此的時候,便可以理直氣壯地無所謂對錯了。在利益的沖刷下,我們變得越來越圓滑,越來越世故。我們常常覺得很無奈又很無辜,因為我們要在這個社會中求生存,我們別無選擇(現實沒那麼差怎麼辦),成年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對錯。我們把這句話奉為經典,找個借口,繼續暫且生活。然而對錯有時是這個社會的一種契約,是大家共同承擔的一部分責任。當我們為了自己活得更好,更好一點而忽略了這部分承擔時,我們會說,這有什麼,大家都這樣做,不做才是傻子。可能直到有一天,我們也成為別人利益最大化下的犧牲時,我們才會知道,這個社會有承擔,有對錯,是多麼好多麼幸運,才會讓我們活得真正好一點。
電影里蘇米說,從小聽了很多大道理,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所以不如來講講利弊,活得現實一點。但是現實是什麼,活得現實又是不是活得快樂。現實中,我們常常為眼前的利益蒙蔽了雙眼,而與自己的輕鬆快樂擦肩而過。當我們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會發現自己高興的往往並非一時所得,而是一些最單純的美好,是自己在關鍵時刻終是選擇了對的道路,問心無愧。追名逐利或許能讓我們獲得很好很滋潤,但當我們坐在沙發上看到電視里一個個人從天堂墜入地獄的時候,在我們感到自豪和鄙夷的時候才會發現,讓我們過好這一生的,終究是對錯。因此我們應當感到慶幸,成年的理性和智慧,把我們從單純的利弊中解脫,讓我們明白,怎樣才能好好地活著。
這是一次無奈的辯論,也是一個無奈的立場。說了這麼多,終究會有人焦灼的問:「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里,您要我講對錯,難道不是很可笑嗎。」的確,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存心刻薄,而是這個世紀,我們一直以來內心的疑惑:物質的世紀,何處是精神的家園?
其實,世上本無家,渴望與渴望相遇,便有了家。

甲級聯賽半決賽第二場
正方【A計劃戰隊】立論:
謝謝主席,大家好,我們先來釐清重視利弊和重視對錯有什麼樣的不同。我們在判斷要不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有兩種基本的判斷方法,第一種是看這件事本身的性質,而不看這件事取得成效的好壞,例如我們在討論是否應該廢除死刑的時候,有人就認為人的生命是至高無上的,剝奪他人的生命就是不對的,即便他可以起到阻嚇犯罪,減少犯罪率的作用,我們也不應當去做這樣的利益比較,這樣的一種人,我們把他們稱為為看對錯不看利弊。另一種與之相反,是看這件事取得的成效,而不看這件事本身的性質為何,例如我們在討論計劃生育問題的時候,雖然這是對於生育權的侵害,但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更有利的,我們就認為應該要做。所以看利弊和看對錯,本身就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無所謂好壞高下,那我們就必須要看辯題中的第三個概念,什麼是成年人。
今天我們要講的成年人的概念,當然不會只是年滿18周歲這麼簡單,我方認為成年人的定義應當以社會化程度來作為指標,而所謂社會化程度,簡單點說,就是說一個成年人應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並承擔起由這個角色所賦予的責任。你要想方設法照顧好自己的家庭,讓自己的家人能夠幸福快樂,你要努力工作,在你的崗位上創造出儘可能大的社會價值。這就是我們對於成年人的要求。
然而重點在於,要在現實的世界中做到這些事情,就不得不遵守社會的規則。而更為遺憾的是社會運行的規則時常與我們的道德價值觀念相衝突,這個時候作為成年人就應該選擇妥協退讓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念,而去追求對家庭對社會最有利的選擇,這就是我方所講的看利弊而不看對錯。舉一個例子,在明朝有兩個人非常有名,一個叫海瑞,一個叫張居正。在對於腐敗的問題上兩個人的態度截然不同,對於海瑞來說,腐敗就是錯的,無論因為什麼原因,為官清廉都是必須恪守的原則,而對於張居正來說,只有通過行賄受賄勾心鬥角,他才能成為內閣首輔,也只有成為內閣首輔,他才能大刀闊斧推行社會改革,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反觀海瑞,除了一個海青天的道德偶像的名號,他又為當時的社會進步做到了什麼呢?看對錯,海瑞是清官,張居正是貪官。看利弊,張居正才是當時國家社稷的中流砥柱。毫無疑問,海瑞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但張居正才更符合我們對於成年人的要求和期待。
綜上所述,成年人更應該重視利弊,謝謝。

反方【洪彬,你就…吧】立論:
謝謝主席,問候在場各位:
開宗明義,利弊即好處和弊端,指的是個人做出的對某種做法能夠帶來的利益和相關成本的考量。對錯,則指的是對某種做法社會共有的判斷,並外化成道德、法律、規則等等是非判斷的標準。這兩者本身的含義有很大程度的重疊,今天我們在兩者間進行比較,更應該討論兩者發生衝突的時候。我方認為成年人應當更重視對錯,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首先,對於成年人的個人發展,重視利弊和重視對錯都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誠然,重視利弊有助於我們獲取更多的資源和機會。與此同時,重視對錯也有助於我們獲得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認可。心理學研究表明,利他行為可以讓人們的心情更加開朗。好比下班白領公交車上主動給老人讓座,放棄自己休息的機會,是一件對但不那麼有利的事。這樣的行為能夠讓人們免於內疚等不良情緒,獲得良好的道德情感體驗,滿足人們自我實現的需要。與此同時,按照社會公認的對錯標準行事,更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和讚許,使得成年人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然而,每個人都有著追求更多資源支配權利的本能,趨利避害是每個人的天性,而損失利益堅守道義就顯得更為艱難。從學生抄作業考試作弊高考加分造假的功利行為,到路人公交車上不讓座不扶老奶奶的自利傾向,再到貪污走私逐利屢禁不止,利弊的考慮彷彿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主流,重視對錯的行為顯得更為少有和可貴。成年人應該更重視對錯,就是因為個人的發展兩者不應偏廢,然而無論是從人的本性還是從社會的風氣,考量對錯都顯得更少也更艱難,因而應該更重視。
其次,更加重視對錯而非利弊對社會的整體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錯標準作為社會共識,體現著社會良好發展的方向。而利弊,作為依據個人經驗和個人相關利益做出的判斷,很難像不斷調整穩定下來的對錯標準一樣顧及社會的整體發展。每一個人如果都能擁有讓座的美德,能夠誠信競爭,能夠不只顧及到個人的利弊,就會形成更為良好的社會風氣,從而有利於社會的整體發展。此外,如果每個人能夠更加重視對錯,重視道德、法律、規則的種種規範,就更容易形成秩序意識,促進社會整體的有序發展。作為成年人這樣一個肩負絕大多數社會責任的群體,更應該重視對錯,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
綜上,我方堅定地認為,無論是從個人發展還是社會發展,成年人都應該更重視對錯。

超級聯賽半決賽第一場
正方【坡上高粱】立論:

謝謝主席,大家好:
作為一個十八歲的美少女,很高興跟各位成年人討論一下成年人應該更加重視什麼,今天高粱這幫大叔並不是要教育大家重利忘義做壞人,而是在討論我們看問題,是選擇側重綜合利益的思考方式,還是側重對錯立場的思考方式。
首先,小孩子愛分對錯是因為小孩子對自己是對的特別自信。他們的對錯觀念往往來自於他人簡單的教化,而缺乏自己的理解。因此孩子特別容易以簡單的判斷來面對這個世界。實際上,看重對錯未必讓你的決定更加對,只是讓你的決定更加痛快。側重利益,則是一個理性的權衡過程,它也未必沒有錯誤,但是它的過程卻是自主思考的過程。事實上,我們越是長大,越是了解了很多利益的正當性,就越是對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出言謹慎。
其次,孩子的世界裡利害關係是簡單的,這種簡單讓對錯很分明,但是成年人方方面面的利害與責任讓他們面臨多重的對錯判斷。好比儲老師,他身體不好還喝酒,對不對?領導敬你酒你不喝,又對不對?答應了要來打比賽,比賽前一小時放我們鴿子,對不對?放我們鴿子是因為他要陪著生病的小米去醫院,又對不對?成年人很少面對著捨生取義的極端時刻,他們面臨的往往是對與對的選擇,錯與錯的權衡。情感、利益、以及來自不同視角的對錯判斷都是重要的評價標準。在複雜的世界裡,「對錯分明」的思維方式,可以讓我們把事情做的更痛快,卻不能讓我們把事情做的更對。而側重綜合利益的思考方式能讓我們「把事做好」,在重重對錯中、更好地平衡生活的各個部分。
更為重要的是,成年人與孩子不同,他是公共生活的主角。對於個人而言,在生活中愛憎分明,總的說來仍然是一種值得尊重的個人選擇。但是對於公共生活主體這一身份而言,這種思維方式卻是欠妥的。在現代多元社會裡,在大多數的問題中,利弊博弈的各方在道德上都是平等的,以對與錯來思考問題,實際上是以定性之爭、立場之爭來看待公共問題中的不同意見。這會壓縮極大地壓縮妥協與平衡的空間,讓公共過程趨向於零和博弈。而以利益為重的思考方式,則能夠避免儘可能地避免立場先行,從而社會在求同存異、互相妥協的過程中,實現共贏。
大是大非與小利相衝突,選前者。小是小非與大利大害衝突,選後者,利害與對錯都不大不小的時候,要看情況。關鍵在於理性選擇本身,而不是其選擇的結果。成年人與孩子的最大不同,其實不是道德的高與低,而是思維方式的變化,因為成長讓我們從簡單地判斷,逐步走向了理性的權衡。從非此即彼地劃分立場到求同存異的多元共贏。

反方【劉奶奶的榴槤牛奶隊】立論:
謝謝主席對方辯友大家好
歡迎來到岳父專場。利弊還是對錯,電影里的一句台詞成為了大家爭論的話題。我方認為成年人是指思想行為成熟的、社會化的、作為社會中堅力量的一類人,利弊是對自身利益得失的考量,對錯是對是否遵守社會道德與規範的考量。我方認為判斷更重視何者要看二者的意義的作用來判定。
人類對於利弊的衡量來源於人的動物性體現,也就是人作為動物所共有的天性,草履蟲就具有趨利避害的天性,嬰兒剛出生餓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可見人類對利弊的重視是不需要後天學習的。而人對於對錯的考量也就是人的道德和法律意識是通過後天教化和規範得來的,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體現。嬰兒和未經過社會化的野人是不會考慮對錯只會考慮利弊的,可見重視對錯是對於重視利弊的超越,這也是本我與超我的區別。另一方面人作為社會的動物,如果每個人都想利益最大化會造成這個社會的利益損失,因此為了保證整個社會的利益產生了對於對錯的規定。好比插隊可以獲得最大利益,但是每個人都插隊的話每個人都不能獲得利益,所以出現了排隊的規範以保證整體相對較大的利益。基於以上事實,我方認為成年人更應重視對錯,理由如下:
第一,更重視對錯是人們社會化的過程,更有助於人充分融入社會。作為成年人重視對錯體現在對社會道德和法律的遵守,這就要求我們讓渡我們的部分利益維繫道德規範與社會達成社會契約,這樣才能與社會綁定一起,被社會所認可和支持。而不願放棄自己利益的人就如同電影中號稱只看利弊的騙子一樣遊走於社會的邊緣,無法融入社會獲得認同。
第二,更注重對錯能夠使得社會利益最大化,推動整個社會的維持和發展。人類最開始只重視利益,並無對錯之分;對錯的出現正是為了避免人類由於對利益的爭奪導致族群的分裂與崩潰。因此當人們相比於自身利益更重視社會規範的時候,才能夠做到社會的和諧,也才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最佳狀態。
其實,我方提倡的並不是存天理滅人慾式的道德教條,也不是不要大家考量利弊,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社會規範的框架下使自己的禮儀達到最大化才是作為成年人的處世之道。
如果把是非對錯看成一個圈,那麼在這個圈內追求利弊是利弊與對錯一致的時候,只要是對的那麼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想要跳出這個圈追求更大的利益是我方今天認為的不可取,每個想要跳出圈子的人的共同點在於他們要逐利,在這點上我方也給大家潑了冷水,因此無論是從價值上說還是功利地說,成年人都應該更加註重對錯。

超級聯賽半決賽第二場
正方【水鏡八奇】立論:
謝謝主席,各位好。「小孩才看對錯,大人只看利弊」這個段子最近很火,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對於成長這個話題似乎總是情有獨終。當然電影還是有誇張的成分的,生活中有些事情對錯和利弊沒什麼矛盾,仔細去分析的話,對錯和利弊背後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是有所區別的,對於成年人來說,側重利弊可能更符合他的角色定位,我們不妨來看看成長為一個成年人的過程:
首先,成為成年人的第一關則是要順利度過青春期的迷茫。小孩子做選擇非常簡單,按照我們從小接受的父母老師的教育,對的就做錯的就不做,所以我們對一個小孩子的要求往往是你聽話就可以了。可當我們長大之後,我們發現人生面臨的很多選擇不是非黑即白,比如選擇將來念什麼樣的大學。老師說選大學要選就業好的挺對,父母說選大學要選離家近的也挺對,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成年人看來很簡單看具體情況利弊判准咯,但這確是很多人徘徊在青春期迷茫階段一個難題,正是因為他們習慣了以對錯的思維,用簡單二元的方法去認知一個複雜的世界,習慣了以已經固定好的價值對錯去指導自己的行為。而成年人的不同則是在於他們知道凡事不必急於價值判定,可先去分析現狀利弊然後獨立得出結論而非由已經下好定論的對錯去看待問題,其背後體現的多元權衡的思想是成年人應該學會的第一步。?
其次,成為成年人的第二關則是要磨平尖銳的稜角,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更重利弊,是學會變通,處事成熟的一種體現。成年人這三個字其實挺沉重的,他意味著你不再有任性耍帥的權利,而要學會妥協和承擔。說謊是錯的,面對一個癌症晚期的病人,小孩子的選擇會說出真相,而大人的選擇卻往往是善意的謊言。對於成年人而言,在權衡了說出真相之後的利弊影響之後,他做出了這一個對大家都好但是自己內心會煎熬的選擇。張無忌在光明頂的時候沒有選擇報仇,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對一個古人來說沒有比為父報仇更對的,可他內心一番煎熬的權衡之後他還是沒有做儘管他內心很痛苦。小孩子可以堅持自己的對錯去做事,可成年人的不容易就在於他們在現實中可以強迫自己放下對於對錯的執著,逼自己冷靜一點去權衡利弊。快意恩仇固然痛快,可誰來承擔那些不那麼痛快的現實?成年人或許圓滑,或許世故,可這個世界總有人要來承擔這些。如果我們不這麼做,我們怎麼讓我們的小孩,去痛痛快快的享受著只有大英雄和大壞蛋的單純世界呢?這大概也是很多人一輩子都不願長大的原因吧,責任二字,總歸有時候是需要你向現實低頭的。
所以,成長也許不是一件那麼美好的事情,他需要你與過去童真的,純粹的世界,後會無期。?

反方【湘潭大學百靈鳥戰隊】立論:
謝謝主席 問候各位聽眾,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 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問遍整個世界 從來沒得到答案 或許這就是成年人經歷該經歷或不該經歷的 有過迷茫和成長。小孩才分對錯 成年人只看利弊 真的像台詞說的這樣 還是懂得利弊思考之後 對錯才更該堅守。成年人指滿18周歲 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利弊指好處和壞處,這裡更側重是對個人而言。對錯是符合普世價值觀的判斷。而今天更重視的標準是面臨生活中的選擇時,更應該選擇何者作為處事準則。
其實在很多時候 利弊和對錯並不矛盾 有利的既是對的 而有弊端的往往是錯的 例如作為一個學生好好學習是對的也是有利於成長的。但我們發現在二者不衝突的時候我們並不能很明確的判斷出是更重視何者。當我做出好好學習這個決定時是因為我認為這是對的 還是因為它對我有利呢?所以今天我們更應該看 當二者衝突的時候 選擇何者。
成年人更重視對錯,避免個人的迷失 有利於社會的道德良知的提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太無奈。大千世界光怪陸離,繁華也誘惑。偶爾一記警鐘迷茫中震醒。「最美媽媽」吳菊萍奮不顧身徒手接住墜樓女嬰,孩子安然無恙而她卻手臂粉碎性骨折。在關鍵時刻吳菊萍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挺身而出。那一刻她沒有權衡過利弊,沒有想會對自身產生多大傷害,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救孩子。當利弊與對錯發生衝突時,往往意味著選擇對的,可能會做出一定的犧牲,但這時候我們是否該退縮。最美媽媽沒有退縮,雙手撐起了孩子。公交救人少年柳艷兵也沒有退縮,不顧自身危險奮勇奪刀。正是因為這些重視對錯的人和事,撐起我們道德良知的一片天。我們有時會抱怨現在的社會很現實,現在人與人之間很陌生甚至出現信任危機等等。當我們考慮事情更多的是看事情本身對與錯社會的對與錯,而不是個人利弊的時候,我們還擔心看不到社會的陽光嗎。
成年人更重視對錯,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於下一代道德觀、價值觀的形成。我們說成年人往往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較準確的判斷是非。而孩子由於其年齡、經驗、閱歷等方面的欠缺還沒能形成完備的道德觀、價值觀。他的認知更多的來源於父母、周圍人對事情的看待和處理。所以成年人理應承擔起這個責任,給孩子下一代積極的影響。

看到沒有,八篇稿子,四個正方邏輯側重點都不一樣。而通過對所有隊伍側重點的分析,當你自己打相近的題目的時候,才會有一個很清晰的脈絡,也才能選擇最適應自己的打法。
再來一篇心靈雞湯的辯題:【辯詞】當今社會需要/不需要心靈雞湯 第五屆 1/4決賽上


其實我來偏個題,真正有學習意義的稿件,往往不是那種經典中的經典,而是恰好水平比我們高,犯得錯誤少一些,更容易模仿和借鑒的那種。

為啥說學黃必死,就這個道理。學習和模仿的前提,就是能搞懂。面對自己都駕馭不了的思路,除了背稿子外,毫無意義。

收集那種頂尖的稿件,其實沒啥太大意義。學習意義<鑒賞意義<裝逼意義

此外,辯論賽的稿件最重要的是和各個環節的聯繫。你把人生歷練的稿件拿到一場打目前國家政策支持各種好處優勢不抓就沒了的正方手裡,會發現在打自己臉。

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新手,希望走出一些誤區。

完畢。


95年國辯 南京大學vs輔仁大學 知易行難/知難行易 反四 林正疆 結辯
大家好!中國人真是了不起!怎麼說?因為中國人能用一個字象徵很多種含義。怎麼說呢?今天對方辯友所說的「知」,實際上是一種知跟行結合出來的產物。今天所謂的真知是要經過不斷地行動做出來的「知」,那個中間「行的過程」,指的是「知的過程」,那不是「行」。然而,各位,讓我們來想想看,究竟為什麼我們要討論這樣的題目,討論這樣的題目的真諦應該是讓大家站在同樣一個立足點來比較純粹的認知跟實際的行動兩個哪一個比較難。對方辯友卻想要用顛倒的方式告訴我們說,追求真理的過程叫做「知的過程」,不叫做「行的過程。」然而,請問各位,愛迪生髮明電燈用了好幾種金屬的過程,難道不是一種行的實踐嗎?他目的是為了印證他的理論,不是嗎?我們想告訴對方辯友,任何理論存在的目的都在於它要能夠解釋世界。然而,我方一開始所強調的道德良知的知確實是知易行難哪!今天,難道大家能夠說去殺人的人那一瞬間他不知道他是不應該殺人嗎?不,他知道。只是那一瞬間,他被他的慾望以及衝動給沖昏頭了,他忘了不能去殺人。而對方辯友的說法是:「只要你在犯錯誤,你就不知道嘍!只要你做錯了,你就不是真知嘍!那我們就不曉得了,一個人如果要獲得真知恐怕真的是所謂蓋棺論定,到他死的那一剎那去檢驗他的過去歷史,哪一件事情是他從來沒做過的,他才是真知。這樣,是公平的嗎?(掌聲)再者,我們就科學知識上的知來討論,到底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在座各位,誰不知道圓形是什麼形狀,然而現在給你一支筆,你能夠用手畫出正圓形嗎?(掌聲)這就是標準的「知易行難」哪!即便給你的是圓規,也會因為顏料的深淺、線條的粗細不同而畫不出科學上的正圓形。這難道不是「知難行易」(此處口誤)的最佳寫照嗎?誠如我們在剛才的辯論過程中所告訴大家的,如果對方辯友以有沒有犯錯誤來對知不知作為概念的話,那麼,今天抽煙的認識不是到死的那一剎那,他真的流下了最後一滴眼淚的時候,對方辯友才要說「他真的知到了」。(掌聲)然而,當他拿到煙盒的時候,看到「吸煙有害健康」的時候,它其實不知道,他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樣合乎在座各位的經驗法則嗎?我們希望告訴大家的是,孔子曾經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今天我們把純粹心靈上的體驗與認知上跟實際上的行動上的難易比較出來後證實了知易行難的命題。然後我們下一步要做的是:正因為行比較難,所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大家一起來實踐。如果向對方辯友所說的行易的概念的話,大家其實不必去探討行的法門,大家只要去蠻幹就好了,因為行是那麼容易嘛!道理之間應當如何小心謹慎不用去管它了嘛!因此綜上所述,我們發現,第一,對方辯友在知跟行之間沒有辦法準確的劃分。對方辯友還想要告訴大家追求知的過程,那是「知」,那不是「行動」,縱使你拚命去做,那是「知」,那不叫「行動」。第二,用知易行難的方法較能夠解釋世界,用知難行易的方法就能夠給人類較多啟示。因此我們要告訴大家,這樣的觀念出現是理所當然且勢在必行的。謝謝在座各位!謝謝大家!(掌聲)


附上幾個我覺得聽完激動人心的辯詞:
「人肉搜索就像一把道德的利劍,每個人都認為它可以懲惡揚善,都以為自己是這條利劍背後的那雙眼睛—事實上,您正被無數雙同樣的眼睛所注視著。在這樣一個環境里我們始終﹑最終﹑必然走向混亂。為什麼——因為我們所追求的正義和公平已經不存在了,我們反而進入了一個人人自危,人人自保,人人對自己以外的世界充滿了惶恐的時代!這真的是您眼中的眾神狂歡嗎?在我看來這是群魔亂舞啊。也許人肉搜索真的能夠消除掉一些罪惡——但是正義﹑秩序﹑安全這些價值,也就再也不存在了。我不贊成人肉搜索,理由很簡單——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肖磊 《我贊成/不贊成人肉搜索》??

「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損失誰來買單,犧牲誰來做出了。其實人類永遠無法遏制核危機,因為我們總是只關心,誰來犧牲!」陳典《人類能夠/不能夠遏制核危機》??

「歷史不是衣服而是膚色,長在身上誰也脫不掉。」「讓文化回到民間,對,是民間!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承擔了什麼,但他們承擔了一切!他們不知道自己才是這個時代的影子。他們發出的聲音或許各不相同,但他們說的都是一種語言:那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語言!」鄧哲《是否應該鼓勵影視劇中的方言傾向》


稱不上拍案叫絕,但這些都是大連理工大學黃金一代們(劉一楓,郭禕名,張玉,李長浩等)從14到17年在重要的大型比賽里的立論稿,應該能算得上合格的優秀立論吧,分享給各位,可以當作參考資料。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774089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309216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730821


實在抱歉, @葉子 和孫星 @純白四句號 都打過,我用的應該是孫星那一篇,典帝 @陳典 的辯詞。

正方四辯(陳典):

謝謝。

66年5月16日,他們告訴我,我們的身邊有敵人,要進行階級鬥爭。中國民眾相信了,因為這是《人民日報》說的,它代表著權威。

08年3月14日,他們說西藏人民正遭受清洗,美國人民相信了,因為這是CNN說的,它代表著信譽。

而今天12年的5月22日,對方辯友告訴我們真相真正的敵人是冷漠與麻木——相信大家也會相信的——因為這是肖磊師兄作為法大辯論的代表人物有激情有氣勢的言說。

這是信息在這個時代所必須具備的特點,必須有氣勢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能夠深入人心。可是當我們把這一切的演繹和表達都拿掉之後,我們仔細想一想,這些東西真的帶我們走進了真相嗎?今天的辯題中有距離兩個字,我們想一下我們離距離到底有多遠。可是我們仔細想一想,離真相到底有多遠,可是我們仔細想一想,這似乎是人的意識對於物質之間的距離。如果今天對方辯題得證,就意味著這樣一個龐大的媒體信息橫亘在意識與物質之間,是一個必經的通道。大量的信息把我們帶入了擬態環境,我們可以從擬態環境直接走向真相,這才是距離的縮短。

可是我們想一想當我們身處於擬態環境中時,我們有沒有力量從中直接走向真相,我們有沒有意願從中直接走向真相。當我們做一個社會調查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把這龐大的信息放到一邊,把目光重新投放在物質之中,投放在客觀事物之中才能給出相應的依據呢?所以在今天如果還有人說傳媒能拉近我們的距離,或許是在一個視角上是可以成立的,那就是今天輿論似乎代替了真相本身,在今天我們的大眾特別關心輿論到底是什麼,已經不在意真相到底是什麼。所以在今天其實我們不用知道法國文憑到底是什麼回事,我們不用知道一個個事件是怎麼回事,我們只需要知道A是這麼說的,B是這麼說的,我們的信息消費需求就滿足了。

可在此之後呢?誰往前更進一步,往前更進一步的道路上是建立在現有的信息還是我們重新把目光投射回物質呢?是的,在今天這個距離註定是物質與意識的距離,我們卻不斷地把目光投射於別人的意識之中,並假裝自己接近了真相,更有意思的是我們選取那些我們感興趣的意識,媒體選擇那些他們感興趣的表達,於是我們被包裹在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信息所構成的果殼之中卻認為自己是無限宇宙的主人。所以在今天輿論啊揮舞你的拳頭吧,只要你再鼓舞人心一點,再有氣勢一點,再能夠敲擊人心再能夠讓大家愉悅的話,也許我們永遠都不會發現在這裡的民眾也永遠不會發現,正是你們,把真相變沒了,不再重要了。

謝謝。


————17/6/21更新————

半夜失眠的時候會聽肖磊學長的陳詞,更睡不著了,他講起道理來很舒服,這篇真的很喜歡就手打了。用詞的精準和妥當,全篇的架構和深度,聽十遍大概也不會厭吧。

第四屆全澳大學生辯論邀請賽

反方 政治正確不是正確 肖磊 結詞


今天對方把這個辯題壓縮到這麼窄的程度,按照規矩,我應該去反駁他那些引申的話題,但是我六年沒打比賽了,時間很寶貴,我不想浪費,我還是想說我想說的話。因為我覺得這些話更有意義。


我們看到上個世紀初,歐洲有一位瘋子,他說法西斯是政治正確的,暫時是正確(沒有冒犯任何人的意思)至少暫時是正確的,於是他們相信了。但是很多年以後很顯然,這不但不是正確,這是謬誤啊。


五十多年以前,中國相信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是政治正確的,發自靈魂的相信啊。可能也只是暫時的,但不重要,重要的是1958年9月1日《人民日報》告訴我們,我們可以畝產小麥一萬斤、畝產棉花五千斤,一顆大白菜五百斤的時候我們還是相信。因為共產主義是終極拯救啊。怎麼可能錯呢?但現在我們知道,這叫「集體無意識」。


2016年今天,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美國人從討厭政治到不耐煩政治,到現在乾脆用手上的投票來選擇特郎普來對抗政治。你們以為這是情緒的宣洩嘛?不對。他們選擇了高度的現實主義與機會主義,純粹的意識形態之爭他們已經審美疲勞了。所以這就是我們要談的這個辯題,政治正確本身就蘊含著權力,政治就是掌握權力啊,它天然就有終結辯論的傾向。現在「正確是正確」這個語言範式是一句同義反覆的廢話,但它很危險,它是雙重肯定,又一次的終結了辯論。終結加終結,這就是我方說的,它是一個危險的邏輯起點和推論啊!


所以今天首先很簡單,政治正確它會導致政治膨脹。我們看到希特勒的德國,看到斯大林的蘇聯,看到掌握宇宙真理的朝鮮,這就是政治膨脹。威權和專治它不是歷史的偶然。


其次政治正確會導致什麼?政治教條。荒誕的大躍進就告訴我們了,當初的信仰已經從天上的太陽變成了身上的枷鎖。最後就是政治虛無美國人民正在用他們自己的選擇來解釋什麼叫做「不耐煩的大多數」。


所以我們今天反政治正確,不對,我們反對的是「政治正確是正確」 這個自我論證、自我循環、自我催眠自我暗示啊!所以,「政治正確不正確」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正確與否,它已經不是現代我們考慮政治的一個層面了。如果說,在古代,政治它是需要魅力、需要權威、需要神的授權、甚至需要某種意義上民眾的蒙昧。那到了近代,它反而需要民族國家的神話;需要藍圖和宏大敘事;需要自由、民主、正義、平權、不冒犯……你說的那些空泛而精緻的概念。但是在現代,政治已經成為需要面對一個個具體問題時候的爭奪博弈,已經需要面對一個個具體糾紛時的糾結徘徊。政治需要回到生活,政治需要解決問題啊。


政治需要在現在走下神壇!政治已經沒有神壇了。

所以「政治正確不正確」很簡單,我們現在已經不能用「正確」來滿足我們對政治的期待了。我們需要政治智慧、政治藝術、政治情懷。這才是我們今天說政治正確不是正確的全部原因。

——17年5月28日更新————

剛看完滿分作文!

第二屆老友賽第三場

世新vs新國大

如果有足夠的人錢,能不能買到一切?

新國大殷爍學長的滿分作文又出現了。


——————更新分割線——————————

去翻了一下本子,都是手抄的,以後打下來就比較方便了。


國際大專辯論賽 新國大對武漢大學

以成敗論英雄是不是可取的價值觀
反方二辯袁丁的駁論和反方三辯余磊的小結。

奧瑞岡辯論示範賽
廢除死刑
反方二辯蕭靖穎的申論。

2010全國大學的群英辯論會
新聞價值比人倫道德更重要
武大對中國政法
陳銘和肖磊的結詞。

2010全國大學群英辯論會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彭飛宇的一辯陳詞。

華辯第一屆老友賽第二集
新國大對武大
如果不正義的方式是實現正義結果的唯一方法,要不要做?
殷爍的立論。

華辯第一屆老友賽

東吳 對 中山

一個人深思熟慮知乎決定去自殺,你應不應該阻止他?

正方三辯曾厚恩的立論。我超喜歡這個立論,感覺完全像周玄毅辯論12講裡面的「滑不留手」的立論,雖然有點偷換有點離題。

反方一辯池也的立論。理清論證義務做到了極致,兩篇完全不同風格的立論出現在一場比賽中真是超棒的視聽體驗。

慢慢看慢慢更~


既然很多人都提到了胡漸彪男神2001年金錢辯的結詞,那我就貼上對面周玄毅的結詞。個人認為並不輸對面而且真正完整的展示了正方本應是的立論。

周玄毅:謝謝主席。大家好。的確呀,辯論是對於語言和文字的玩味。今天呢,我們也很欣賞對方四位同學玩味的能力。然而請問大家了,玩味的前提究竟是什麼?是對於基本的概念有一個規範,有一個標準。今天這樣一本最權威的《漢語大辭典》中告訴大家,「萬」字一共有九種意思,五種是名詞,一種是數詞,還有三種分別代表極大的,極度的,極多的。而對方同學今天告訴大家,我方要證明錢產生了世界上一切的,微小的,瑣碎的,細微的罪惡。這是不是有一點「紙糊的月亮當太陽——偷天換日」的嫌疑呢?(掌聲)而且我還要提醒大家,《辭海》是一本辭書,而「萬惡之源」是一個短語。一個短語居然能在《辭海》裡面出現,這是不是有些奇怪呢?

總結對方同學今天的觀點,其實無非是說惡源於人的內心,源於人的本性。可是請大家想一想,什麼才是人的本性呢?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我們人都有是非、惻隱、恭敬、羞辱之四端,這才是本心,這才是本性。當心中有了惡念,就像是清澈的湖水裡泛起了污穢。這污穢之源到底是湖水本身呢,還是外部的雜質呢?外在誘惑就是我們人心中的雜質,而金錢作為一般等價物,則是這種種外部誘惑的抽象化身,所以我們才說錢是萬惡之源。

的確,是人類創造了錢,然而金錢的魔力卻又使人們拜倒在它的腳下。當我們善良的本心被金錢所異化時,對方同學卻把這被異化的本心當做了罪惡之源,這是不是有些欲加之罪呢?的確,金錢是人類的創造物,然而當我們發現這一個創造物能夠購買到世界上一切的物質財富,染及人類最純潔的靈魂時,它還僅僅只是一個創造物、一個工具那麼的簡單嗎?當我們發現金錢反過來異化人的本性,奴役人的自由時,對方同學還能夠否認錢是萬惡之源嗎?

事實勝於雄辯。今天,我們一起在歷史中回顧金錢如何腐蝕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的天主教會,這個時候對方同學告訴大家,錢不是萬惡之源;我們一起在現實中看到了,走私、販毒、戰爭、有組織犯罪如何都是因為金錢而生,對方同學仍然告訴大家,錢不是萬惡之源;我們一起看到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都在對於金錢的追求之中充滿著血腥、暴力、仇恨與背叛的同時,對方同學仍然告訴大家,錢不是萬惡之源。此刻,就在對方辯友侃侃而談為金錢進行辯護的同時,我們不知道在金錢魔杖的運轉之下,又有多少奸商一夜暴富,有多少暴徒挺而走險。我們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用閃閃發光的黃金去引誘那些原本純樸、善良的靈魂,又有多少靈魂在金錢的引誘之下一步一步走向墮落的深淵。面對著這一切的一切,我們不能不覺察到金(時間警示)錢光輝背後罪惡的陰影,我們不能不聆聽到金錢喧囂聲中良知的呻吟。

是的,錢是萬惡之源。然而,萬惡之源本身並不是惡。只要我們發揚自身的理性和良知,在歷史的天平上,錢仍然有自己應該有的位置,在這個惡之源,同樣可以開放出美麗的善之花。

的確,總有一種力量能讓我們迷失本性,那是金錢無所不能的魔力。然而,同時也有一種力量讓我們返回本心,那是我們心中永恆不滅的人性之光。
謝謝。


反方蔣昌建:謝謝主席,謝謝各位!經過剛才一番的唇槍舌劍,我的肚子的確有些餓了。但是,我仍然要把道德問題談清楚。(笑聲,掌聲)
  下面,我總結對方的幾個基本錯誤。對方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李代桃僵。」對方用「溫飽過」來代替「溫飽」,用「溫飽」等同於「生存」來建構他們的立論基礎。這顯然是錯誤的。對方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揚湯止沸。」認為一個貧寒的人只要教唆他追求溫飽就可以了,從來不問用什麼手段。我剛才已經說過,如果到麥當勞裡面打砸搶的話,這難道就能合法地追求到溫飽了嗎?這顯然又是荒謬的。對方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避實就虛。」對方始終只是告訴我們溫飽能夠給談道德提供更好的條件,但是,沒有說不溫飽的情況下絕對不能談道德。對方犯的第四個錯誤就是:「指鹿為馬。」把談道德與談道德的效果混為一談。對方今天的論點可謂是雲山霧罩,讓我們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相反,今天我們已經從邏輯、理論、事實上論證了:只要基於理性的人類存在就能夠談道德。下面,我主要從價值層面論述我方的立場。  第一,談道德是基於理性的人。只要人類存在著,就能夠談道德。「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人能夠基於自身的理性而談道德。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以溫飽為基本前提而談道德,恰恰顯示了人類理性的偉大和崇高。
  第二,談道德是基於社會整體發展的價值選擇。人類如果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談道德。否則,必然導致人類歷史的毀滅。群體統一的行動是社會生存下去的基本方式。而統一的行動是要以談道德為前提的。只有在社會生活中談道德,才能保證社會的相對的穩定和有序,才能賦於整體人類活動的價值內涵。這是談道德被歷史和經驗證明了的社會意義。
  第三,談道德是基於人們擺脫貧困的熱望。我們今天在這裡不僅要談道德的理念,更要談在現實社會當中人類該何去何從。環顧當今的世界,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人們成千上萬,他們怎麼辦?不談道德了嗎?對方能夠設想一下,在紛爭四起的社會條件下,喪失人倫能夠促成繁榮富強嗎?相互殘殺的鮮血能夠澆灌出溫飽的果實嗎?顯然不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越是貧困向人性發出強烈挑戰的時候,就更要談道德!
第四,當人類邁向未來世紀的時候,更要基於人的理性來談道德。當今的世界,環境、人口、飢餓、戰爭等等的問題都存在於貧困的國家和地區當中,他們不談道德了嗎?不談的話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命運呢?從羅爾斯到唐君毅,又有哪一個倫理學家不告訴我們要呼喚人的道德感與責任感呢?我們、你們和他們難道還要讓自己的心智像霧、像雨、又像風,以對道德的沉默來拯救這顆越發脆弱的星球嗎?  談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哥尼斯堡的一位名叫康德的老人說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使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謝謝各位!

我只能說太好了…嘆為觀止…
男神已經二十來年不辯論了,但是初見時辯論賽場上的意氣風發,至今難以忘懷。

____2016.01.15更新____
不得不祭出當年我男神的總結陳詞了ヽ(`Д′)?93年已更改(謝謝評論提醒w)
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決賽 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
復旦大學代表隊四辯蔣昌建:
謝謝各位,一個嚴肅的辯論場需要一個嚴肅的概念。對方多次問我們人性怎麼樣?人性怎麼樣?始終沒有問我們人性本怎麼樣?我想請問對方,人性是什麼和人性本是什麼是同樣的一個概念嗎?你們如果連這個概念都沒有根本建立基礎的話,那你們的立論從何而來呢?我們多次問對方的善花裡面如何結出惡果,對方說要澆水,要施肥呀。那我就不懂了,大家都承蒙這個陽光雨露的話,為何有那麼多罪行橫遍這個世界呢?難道這個水,那個肥還情有獨鍾嗎?為何要跟惡的人作一個瀟洒的「吻別」呢?(笑聲、掌聲)
  今天我們本著對真理的追求來同對方一起探討這個千年探討不完的話題。無論是從性善論的孟子也好還是性惡論的荀子也好,又有哪一家哪一派不要我們抑惡揚善呢?抑惡揚善是我方今天確立立場的一個根本出發點。下面我再一次總結我方的觀點。
  第一,只有認識人性本惡,才能正視歷史和現實。回顧歷史的時候,我的內心總感到痛苦而顫抖。從希波戰爭到十字軍東征,從希特勒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到日寇在華北的細菌試驗場,真可謂是「色情與貪婪齊飛,野心共暴力一色。」以往的人類歷史,可以說是交織著滿足人類無限貪慾而展開的狼煙與鐵血啊!可見,本惡的人性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話,將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呢?
  第二,只有認識人性本惡,才能重視道德、法律教化的作用,才能重視人類文明引導的結果,培養健全而又向上的人格。在歷史的坎坷當中,人類並沒有自取滅亡。尤其是在面對彬彬有禮、親切友善的新加坡朋友面前,我們更有理由相信,人類明天會更好,這其中我們要感謝新加坡孜孜不倦地建立起他們優良的社會教化系統。人類文明是在人類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斷茁壯成長的。飲水思源,藉此我們要感謝那些在人類教化路途中灑進他們含辛茹苦汗水的這些中西先哲們。正因為從他們的理論智慧當中,從他們的身體力行當中,人們才有可能從外在的強制走上理性的自約,自約人的本性的惡,從而培養一個健全而又向善的人格。可見,人性本惡,並不意味著人終身成為惡,只要通過社會的教化系統就可以棄惡揚善,化性起偽啊!
  第三,只有認識人性本惡,才能調動一切社會教化的手段來揚善避惡。光陰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質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而人類的精神家園可謂是花果飄零。在這個時候,我們要警惕,人性本惡這個基本的命題。可喜的是,在東方的大地上,我們說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已經從一陽來複開始走向了新的春天。我們也相信,通過傳統文化的精華,將使人類從無節制的慾望中合理地扼制並加以引導,從他律走向自律,從執法走向立法。人類才可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謝謝各位!(掌聲)

當年能背過好多呢,初中班主任給看的,人家是可沒辣么老qwq
點個讚唄畢竟我男神這麼帥~

說點個人觀點:
縱觀整場辯論,不只是蔣昌建,復旦大學整體辯詞的文采是毋庸置疑的。花辯,即用華麗或者幽默的語言與龐大的事例論證,觀賞度很強的一種辯風,很容易取得觀眾的好感 。但是運用一定要注意適度,不然只會本末倒置。
還有,一個優秀的四辯手的優秀的總結陳詞真真是升華啊!!記得那邊屢屢超時,就顯得太low了。


立論稿:民主的進步取決於制度的完善/民眾思想層次的提高(正方)

當我們回顧世界民主化進程的時候,會發現,無論是英國責任內閣、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還是美國分權制衡、總統共和制度的完善;抑或是新中國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新。歷史上的每一次民主進步,都是交雜著制度的完善和民眾思想層次的提高的。因此我們今天探討民主進步取決於什麼,就是要知道究竟是何者決定了這「進步」二字。也就是說,我們討論的,是「進步」的原因,而不是「民主」的內涵。

我方的觀點是民主的進步取決於制度的完善而不是民眾思想層次的提高。

首先,民眾思想層次提高的不確定性,無法決定民主發展的方向。所謂思想層次的提高,必須是針對民眾整體而言的,然而我們卻發現,一方面,由於個人經歷和天賦的不同,使得民眾的思想水平參差不齊,這就造成了民眾思想層次很難做到統一的、量化的提升。另一方面,因為人都是有限理性的,在慾望的趨使下,每個人對於民主的期望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些人關注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而有些人卻更看重言論自由,民眾發散的需求難以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民主的進步便舉步維艱。而制度卻具有很強的統一性和規範性,既保障每一個民眾的基本權力,又加以指導和約束,從而保證民主化道路始終向著進步的方向。

其次,制度的完善起到鞭策激勵的作用,從而保障民主進步的有效性。當我們了解了民眾思想水平的差異之後,不難理解這樣一個道理:民主的進步是由社會精英發起,靠制度的完善來貫徹普及,從而提高民眾整體的思想層次,實現進步的意義。比如中華民國的建立,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大山,建立了民主共和國,明確的規定了國家主權屬於人民,才使得廣大民眾得以醒悟,讓皇權專制永遠成為過去,在民主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我們今天討論的是一個社會學問題,並不擁有一個絕對的答案,所以分析民主的進步取決於什麼,要看誰對社會的價值更重、更有決定意義。我們看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生產力低下,民族矛盾明顯,各地差異巨大,局面比較混亂,就更別談有多高水平的民主了。正是在建國初期的一系列民主政策,使我們真正過上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日子,這巨大的民主進步,不是歸因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區域自治制度等的確立並完善,而非要說主要是因為我們思想提高了,這樣的說法合理么,公平么?而當我們想不斷使我們的民主更加進步的時候,想的不是完善我們有關民主的社會制度,而是等著大家的思想去慢慢提高,這樣的說法,負責任么?如果真的這樣,那我們的民主怎麼有長足的發展啊。所以我們才要告訴大家,要認識到制度對於民主才是決定性的,這樣才能為以後民主的發展找到更科學更有效的道路。


歷練嘛


一辯的話,07國辯東吳王櫻儒的《金庸小說》,從切口到演繹方式。少爺在珠海表演賽《官員選德》的開場決勝負,反一認下「德」的定義,比賽就已經結束了。10國辯決賽,彭飛宇的開場,其精巧的戰略和戰術設計。


華辯老友賽決賽
辯題:假設現在你並不滿意自己的生活,而你面前有一個機器,能讓你徹底忘記現實,進入永眠,從此生活在一個幸福快樂的夢境里,你要使用這個機器么?

題解:你可以是柴米油鹽庸庸碌碌的人生輸家,也可以是歷盡拼搏卻傷痕纍纍的理想主義者,也可以是享盡榮華富貴卻憂慮長樂終有央的現世贏家,總之,你因著種種不滿,站在這台快樂機器前。你所有的喜好,無論高尚卑微還是詭異都可以得到實現。可以說,除了看不見上帝,它就是你的天堂。

站在這個機器前,唯一讓我們有所顧慮的,似乎只剩下對所謂真實的執著。那麼,要不要踏入呢?

正方 新加坡國立大學 殷爍立論
一台將你引入夢境天堂的機器,一個對現實極度不滿的人,一個觸及世界本質的問題,什麼是幻,什麼是真。一個徹底扭轉人生的決定,要不要走,要不要進。我方說若你真正理解了那個問題,你就會接受那個合理的決定。

第一,人有以各種正當方式追求幸福的權利,他人不應置喙。萊特兄弟的幸福是飛出天際;弗洛伊德的幸福是洞入人心;歐文的幸福是用社會主義在現世創造一個地上天國;托爾金的幸福是用無盡想像在筆尖構築一個魔戒中土;謝靈運的幸福在山水之間,功名利祿尚不如山間芳草萋萋;卡夫卡的幸福在小說之內,哪怕百年後我的小說無人賞識,隨我消逝而去。既然人的幸福可以寄托在自然、社會、文學、宗教,那寄托在夢境天國又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呢?一個絕望的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多一天折磨,我們可以推薦他去精研佛法,看透紅塵三千不過骷髏白骨;我們可以推薦他去聆聽上帝福音,忍受生前的苦難,期待身後的永生;我們可以推薦他去了解存在主義,認清世界的本質就是荒謬,那又憑什麼不可以推薦他離開痛苦的三維物理世界,進入這個機器構築的天堂呢?我方不是說要強制所有對現實不滿的人塞入這個機器,但就和出家、修道、避世可以成為我們追求幸福的方式一樣,我們為那些痛苦的人保留一種追求幸福的機會,又有什麼不該呢?

第二,最真實的存在不是這個三維物理的世界,而是我的思維。機器里的世界和機器外的世界只是不同形式存在的對於那個最真實的投影,無所謂誰高誰低。坦白講,你我今天所處的世界,為什麼不可能已然是一個機器,或更高的存在策劃的程序呢?你我都是浸泡在營養液中的大腦,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是電信號對其大腦的刺激,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是精密的演算法,所有的原子分子都是完美模擬的模擬,如何知道,沒辦法。唯一可以知道的是,既然我能夠進行這樣的思考,則必然有一個能夠思考的我是實際存在的,而當我思成為唯一確定的實在的證明時,任何其他的事物想要證明他的實在性,只能通過對於這一唯一實在作用而體現。換而言之,既然我們這個三維物理世界,和那個機器中的世界都只能通過對於我思的作用來體現其真實,那麼他們的真實性就當是能夠等量齊觀的。其實就算沒有那個快樂機器,我們今日何嘗又只存在那個三維物理世界,原子分子構成的世界呢?「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你說花也不會哭,鳥也不會怕,但對於哀傷欲絕的杜甫,淚濺心驚的有情世界豈非是真;「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你說青山不會審美,青山沒有風情,但對於心曠神怡的辛棄疾而言,嫵媚萬方的青山綠水豈非是真;樂觀者眼中的世界處處希望,悲觀者眼中的世界處處絕望,哪一個世界又不假,哪一個世界又不真?哈姆雷特不是歷史上任何一個王子,可一千個讀者眼中的哈姆雷特有血有肉有性格,你又憑什麼說哈姆雷特王子不如威廉王子哈里王子更真?你說原子分子電子光子構成一切,佛家說三十二相皆是非相,紅粉骷髏白骨皮肉,凡有所望皆為虛妄,眼中耳中都是假,佛法無邊才是真。今日尚且如此,我們又何必拿這一個真字苦苦苛求明朝的那個選擇快樂機器的人呢?


看到提問我下意識想起的是那群中學生在「愛很簡單」這個立場上的那個「簡單」的立論(不開玩笑正經臉)。

【視頻:[菁英杯]愛很簡單vs不簡單——市東vs五十四】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MyOTEzMzI0.html?xsharefrom=android(來自於優酷安卓客戶端)


「做好人難還是做壞人難」 黃執中結辯:

我們人 是幸災樂禍的
我們都知道 什麼叫做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我們八卦的時候 都是圍在一起喜歡說人家不堪的那一面
因為人是很悲哀的

人是很悲哀的

我們喜歡看到美好的事物崩塌
我們喜歡知道那些英雄與偶像最終變成個笑話

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天性 你看網路上, 對方說:「一個人當了一輩子的好老公 出過一次錯,我們會怪他嗎?」 ——你問問看文章

王菲做過什麼錯事,她不過就是改了個老公跟別人結婚,然後呢?你看大家怎麼對她
告訴各位,這些事比你想像中的更複雜
對方辯友說我們很悲觀 我要比你想像中的更悲觀
各位,這就是人

我們不是那種喜愛美好的物種
你一個人你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在非洲收養孤兒,同一天你背著老婆出軌你覺得哪一個會上頭條新聞,如果你是一個明星?你覺得我們茶餘飯後更關心哪一個話題?
今天就算你捐了一千萬,可是呢,你是小三,你覺得我們在意哪一點?
不好意思,我們就是那麼嗜血的貪婪的喜歡觀看、強調、擴大而且渲染別人不堪的那一面,因為只有這樣我們回來看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會feel good

這就是人啊

好人的敵人不是壞人,好人的敵人是我們,是我們,好人活在我們的輿論里
你上微博去看,你上網站去看,上各種論壇去看,你以為大家都在很開心的歌功頌德某個人嗎?
你做了好事:你為什麼現在強調這件事情?你背後有誰?你為了誰代言?你做的好事夾了什麼私貨?你以前是不是當過小三?你這什麼目的什麼企圖?為什麼現在這麼高調做這件事情?還有那麼多好事你為什麼不做挑這件事情做?
這就是我們社會的真相,哦不,是全人類的真相
做好人難,難如登天


想首推華中師範大學鄧哲學長的這場比賽。

正方:「寧要大城市一張床」的觀點更可取!(華中師範大學)

反方:「寧要小城鎮一間房」的觀點更可取!(湖南大學)

真相絕不簡單,也絕不純粹!對方辯友今天最大的問題就是將一知半解當做了真相本身。對方辯友只看到了閑散、舒適是生活質量,卻沒有看到基礎設施、公共產品和社會保障才是現代意義上生活質量的基本元素!對方辯友只看到了小城鎮有巨大的空白可以填補,卻沒有看到這背後的區域鎖定和職業鎖定!

為什麼小城鎮總是與效率低下、粗放經營如影相隨?因為集約型經濟的必要前提乃是人口的集中規模。為什麼那麼多新建的小城鎮有鎮無市,遍地空巢?因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所帶來的外部型意義和專業化意義。看看那些被閑置、被拋荒的希望小學吧!問題不是你建好了房子就能解決的!人生價值也不是你住進了房子就能實現的!

諸位,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遍地開花的小城鎮需要的是遍地開花的公共設施建設和遍地開花的公共服務保障!全國五萬多個小城鎮一共需要耗費多少資源,您計算過嗎?我國的財政水平負擔得了嗎?就算負擔得了,這種低水平的重複建設到底是社會的發展還是資源的浪費?在小城鎮的消費性遠遠大於生產性的現實情況之下,社會整體的成本收益比,您考慮過嗎?

什麼叫做資源節約型社會?什麼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不能因為小城鎮還有耕地可以佔用就佔用,還有環境可以污染就污染啊!-----對方辯友,那不叫發展,那叫飲鴆止渴啊!

什麼叫發展?人口的發展要靠人口的流動,經濟的發展要靠資源的集中,社會的發展要靠文明的共享----這是客觀規律的必然,這是科學決策的依據!

是的,我們都有一份難捨的鄉愁!小城鎮也確實需要一部分人去堅守!但是國家的現代化,卻也需要更多的人去投身現代化的洪流,去迎接城市化浪潮的洗禮,去推動社會經濟結構的升級,去實現生活方式的轉型!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打破農業大國所特有的巨大路徑依賴,避免從二元結構向三級結構的引化。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幸與不幸!每一代人都必須重新去奮鬥!那些睡著木板床的青年到底為了什麼?-----他們不希望得到施捨,他們希望得到機會!他們不需要「退一步海闊天空」,他們只需要一個戰場!只有丟掉幻覺去直面這樣一種現實,城市化是我們社會的中心而非邊緣!是持久的而非短暫的!而我們的畢生努力,很有可能最終一無所獲!-----只有擁有了這種徹底的絕望才有超越絕望的

可能!

其實,大城市裡的一張床也未必不是一種愜意的生活!比如現在的我,雖然只是睡著學校宿舍的一張木板床,卻能自由的求學,自在的比賽。但是,這個字眼讓我更多想到的,卻是那些處在城市邊緣人的尷尬現實中的農民工-----是的,他們只是有一種單純的渴望,渴望改變自己!渴望改變命運!但是,這有什麼錯!-----如果沒有這種強烈的渴望和悲慟的承擔,怎麼會有六十多年前三座大山的推翻?怎麼會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翻天覆地的慷慨巨變?面對他們尋求希望的眼神,面對他們默默承擔的脊樑,面對他們不甘心被苦難包起來的執著,你怎麼能說他們的未來只是一個虛幻的夢?-----你怎麼忍心?你怎麼敢?(掌聲!)

巨大的城市很小很小,它甚至容不下太多的期待!小小的床板很大很大,它醞釀著的,是這個民族的再一次崛起!

謝謝各位!(掌聲)


回味一下真是小心臟都在撲通撲通跳。

真的看比賽去吧。&>&<


還有鄧哲學長的方言辯結辯,是初入辯場學長學姐一定要求去看的。

華中師範大學VS武漢大學
辯題:
正方—影視作品中的方言傾向值得提倡(華中師範大學)
反方--影視作品中的方言傾向不值得提倡(武漢大學)

鄧哲:大家好!對方辯友從一開頭就說要值得不值得、提倡不提倡要看利弊如何大。但是請大家想一想----對方辯友從頭到尾給出一個量化的比較了嗎?給出一個量化的標準了嗎?沒有量化的比較為什麼對方辯友卻得出了結論了呢?那是因為對方辯友有一個傾向,有一個根基:對方辯友覺得,一說傾向就會泛濫,一說提倡就到極致----那麼我們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可以有傾向可以有提倡的呢?因為「過猶不及」是基本的常識嘛,正方怎麼可能提倡一個反常識的價值呢?如果不以一般性的情況為前提的話,我們的討論怎麼可能開展呢?

對方辯友以文化的溝通為最終的價值訴求這本來沒有錯,但是不是太絕對化了呢?請大家想一想,溝通是不是以所有的個體充分表達表現為基礎的?達成溝通之後是不是終究還是要走向多元的?任何對單一體系的追求都會使其它的文明受到損傷,這不是歷史反覆教給我們的嗎?

擾亂人們思想的不是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判斷!今天我們討論提倡不提倡、值得不值得其實歸根到底也就是一個態度問題,這個傾向擺在我們大家面前了,我們給它一個什麼樣的評價?

我們再來解讀一下方言傾向----通常的角度是影視表現手法的豐富,它有助於提升我們理解的深度。還有另外一個角度----那是亞文化勝利擴展!方言因使文化基因成為亞文化主體的標誌和精神家園----那麼我們要不要在大眾傳媒之中給他一席之地,給他說話的機會,給他展示的舞台呢?我們要不要在公眾空間中支持他實現自我的認同和提升呢?一種不承認邊緣文化豐富性的文化註定是要遭到詛咒的!而文化多元化的互動與激勵才是我們文明長盛不衰的內在機制!那我們給他廣闊空間有沒有價值?我們肯定他鼓勵他又沒有意義?

「光」,只有通過人眼才能稱為「明」,通過人心才能稱為「亮」! 其實這本來只是創作者自己和市場的事嘛,為什麼我們會在這大張旗鼓的討論?這是不是反應了我們的文化焦慮感呢?全球化的強勢擴張對我們的鄉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與刺激----於是,我們對自己是誰可能還很清楚,但是已經不再自信了!歷史不是衣服而是膚色,長在身上誰也脫不掉!我們今天主張要提倡方言傾向就是要關注現實、立足本土、保護文化生態,讓文化回到民間!對,是民間!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要承擔什麼,但是他們承擔了一切!他們不知道原來自己就是這個時代的影子,他們發出來的聲音或許各不相同,但他們講的都是一種語言,那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語言!

再附一個胡漸彪男神的結辯。他的風格偏向於先破後立。

也就是先拆解對方的論點,再進行自己這方的深入立論探討。

2001年國際大專辯論會決賽 金錢辯

辯 題:正方――錢是萬惡之源 武漢大學

反方――錢不是萬惡之源 馬來亞大學

胡漸彪:謝謝。其實剛才一連串的爭議都起源於對方一辯在開展命題的時候所犯下的幾個關鍵錯誤。一開始他們弄下了兩個前提,用這兩個前提開展他們的立論。第一,他告訴我們,今天所謂的「萬」不指全部。但是對方辯友這一種用《辭海》斷章取義,只看一個「萬」 字,不看「萬惡之源」這四個字,是不是有點離題之嫌呢?對方辯友的第二個假定是告訴我們,今天人本身是沒有惡性的。這個惡是從哪裡來呢?是外在誘惑我出來。然後他們就告訴我們說,錢以後怎麼重要,怎麼誘惑我做惡事。我想請問各位,真的是人沒有惡的本性嗎?請大家撫著自己的良心,人類本身的貪婪,人類本身的那種獸性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錢是萬惡之源,那錢還沒有發明之前,這種獸性跟貪婪性為什麼就突然間不叫作惡了呢?(破前提)

根據這兩個前提,他們開展出三個論點。第一個,他告訴我們錢本身現在能夠等價交換,所以錢是萬惡之源。那我想請問各位,為什麼錢能夠有等價交換這種高尚的能力呢?是因為經濟發展。按對方辯友的邏輯,是不是要告訴我們,經濟發展其實真的是萬惡之源呢?第二個論點,他告訴我們,今天錢能夠成為一個人的精神價值。但這真的是一個必然判斷嗎?今天一個丈夫毆打他的老婆,本身可能是因為工作上不滿意,可能因為情緒的宣洩,這和錢有什麼關係呢?第三,他告訴我們,今天錢本身是一個目的,是一個工具,因此是源。對方辯友其實這個已經有點闡述錯誤了,目的和工具不等於一個推導的導因。我們說目的和原因有什麼差別呢?一者是說從哪裡來,一者是說到哪裡去。如果兩者是等同在一起的話,那麼目的和源有什麼差別?

對方辯友又告訴我們,今天錢本身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是手段就說明它是一個中性的體,如果是中性體的話,我想請問各位,怎麼還會突然間變成了萬惡之源呢?(對方提出了大量的例子,告訴我們說有很多人貪錢。姑且不論貪錢不貪錢的問題,我們只要看一看,這個貪錢本身只是眾惡之中的一小部分,如何構成萬惡?再者,如果我們說他裡面的例子是貪錢的話,那麼我請問各位,是錢是惡之源,還是貪是惡之源呢?對方辯友這種只看一半,不看另一半的做法能夠讓我們大家信服嗎?)(破論點)

而今天我們認為錢不是萬惡之源,不是我們想為錢多說好話,而是想給錢一個確切的定位。我們看得到,有人為了錢確然去做惡事,有人為了錢也去做善事啊!今天我為了錢奉公守法賺錢,但是與此同時幫助國家成長,是善是惡呢?如果這個萬惡之源一時會推出善,一時又會推出惡,那它怎麼還會是萬惡之源呢?如果對方辯友告訴我們,這個錢能夠推導出萬惡之源,又能夠推導出萬善之源,那就是告訴我們,它有時是萬惡之源,有時突然間又不是萬惡之源。那您是不是一半論證自己立場,一半論證我方立場了呢?(掌聲)

我們姑且把那善的一半掩起來不看,我們效法對方辯友,只看惡的那一部分好不好?就算在惡的那一個部分,人類學家告訴我們,在社會上出現的惡,基本上可以包含在四個層面:第一個本身所說的就是極端(時間警示)的信念帶來的惡;第二個就是非理性價值的違反;第三個就是非分之情慾。像邪教啊,恐怖分子啊,塔利班毀佛事件,甚至到南京大屠殺,這些惡和錢有什麼關係呢?還是對方四辯想告訴我們,由於這些惡都沒有錢涉及在內,所以他們就突然間不是惡呢?那我突然間恍然大悟,原來日本人哪,他們篡改教課書是有根據的,那個不叫作惡,因為沒有錢涉及在內。就算我們今天把這三個部分沒有和錢有關係的惡都撇開不談,我們只看有涉及錢的惡好不好呢?有涉及錢又怎麼樣?代表錢是萬惡之源嗎?誠如剛才所說的貪錢,錢是惡,還是貪是惡?對方辯友把「一」當作「萬」的推論方式能夠論證萬惡之源嗎?在數學上,把「一」當作「萬」,本身就是一個推斷錯誤;在邏輯上,以一當萬,以偏概全,就不能夠是一個有效的推論;在內容上,蓋著一大部分,只看一小部分,就是以偏概全的詭辯,只看惡的那一部分,有關係到惡就當作惡(時間到)的源是來自錢,是第二重詭辯哪!(時間到)謝謝!


黃執中大神結辯。馬薇薇女王是對方辯友哦~

【順境/逆境更有助於人成長】

大家好,對方辯友剛剛最後一句話是「衣食足而知榮辱」,可是我們要想想看,如果我們從小到大,衣食總是足的,我們怎麼知道,榮辱這種事情會在衣食不足的時候消失呢?我們是不是就因為我們歷經過戰亂,飽嘗過飢餓,看到道德往往要藉由物質的一些基礎上才會出現,所以我們清醒到了,哦,原來不足的時候,可能就沒有道德,所以我們要小心,我們智慧就增長了。
  對方辯友,我們今天聊過幾個問題,我們今天談到,唐三藏去取經,對方辯友一直在談孫猴子,可是我們要了解,孫悟空為什麼能有72變?他不也是被太上老君關在那個煉丹裡頭,練了半天,才成火眼金睛嗎,他不也是去求仙求佛才學到的72變。孫猴子當初蹦出來的時候,他就自滿自足,他到現在為止,還是水簾洞的一個小猴王而已,怎麼會成佛成仙呢?所以我們要知道,不管是對誰,逆境對我們而言,都是有成長的。
  對方辯友認為,這場比賽是一種什麼樣的對決呢,他認為逆境是面對問題,面對困難,可是只有順境才能克服問題,解決困難,因此他們,比我們價值上是更高的。可是仔細想想可能又不對了,什麼叫做在順境當中能夠解決問題,那是人家幫你解決問題呀!我在順境當中,父母幫我解決衣食問題,老師幫我解決課業問題,同學幫我抄筆記,解決了可能會被老師點到名的問題。在這樣的順境當中,我問題是解決了,可是我的解決嗎,我這個人有成長嗎?我也許學歷越來越高,可能我的地位越來越高,可是我還是我,一拉開你的衣服跟學歷,你還是一隻猴子呀!所以我們今天要做的是要了解,真正能夠在逆境當中成長的動機是因為逆境當中勇於面對問題,在面對問題當中,你由於沒有順境了,沒有貴人了,沒有機運了,你能夠有的什麼呢,兩雙拳頭,兩隻腳,你要自己打出一片天,在這種過程當中,你如果成功了是你的成功,失敗了,好歹你奮鬥過一次嘛,這樣的人生,不是比遇到貴人更值得我們欣賞嗎?這樣的人生不是不管成,不管敗,好歹轟轟烈烈嗎?
  如果今天我們在帝王家,從小養於深宮富人之手,就算有多大基業,這邊有諸葛亮幫忙,那邊有劉伯溫妙算,底下這些一列開來,都是岳飛,要不然就是韓信的,這樣當皇帝,你有成長嗎?我不知道啊。所以我們要了解,逆境讓人的本質成長了,讓我們的歷練成長了,讓我們心智堅韌了,讓我們看的東西,跟順境家的小孩子看的不一樣。他們看得到光鮮的門面,我們看得到廁所,他們看得到錦衣玉食,我們看得到餿水桶。這樣眼界的不同,難道不是一種成長,難道不是我們所希望我們的小孩子能夠偶爾試一下的成長嗎?父母親是父母親,成長卻是希望小孩子自己去歷練,這兩者是不一樣的,謝謝!


在神奇寶貝的世界,應不應該禁止人類捕食神奇寶貝。

正方:BoomShakalaka隊,葉子立論

感謝主席,感謝對方辯友,也感謝主辦方為我們準備這樣一個神奇的舞台。那麼接下來,在這個難得的場合,請各位跟我方一起,走進那個神奇寶貝的世界。

在神奇寶貝的世界裡,我方認為,應該禁止人類捕食神奇寶貝,基於兩點原因。第一點,就是一旦允許人類捕食神奇寶貝,會造成極其嚴重和惡劣的後果,所以人類應該禁止捕食。這裡基於神奇寶貝的特點,我方分為兩層來解釋。
首先,神奇寶貝具有很強的同族意識,同一屬性的神奇寶貝遭遇了攻擊和危險,族群里更強大的神奇寶貝會出於保護和捍衛的目的,挺身而出。而恰恰,神奇寶貝是一種能力很強的生物,甚至可以說,能力是超過人類的。所以,一旦允許捕食神奇寶貝,會引起他們對人類的敵視,出於保護和復仇的目的,傷害人類。例如,當人類大量捕食鯉魚王時,暴鯉龍就會出手,製造大量極具破壞力的龍捲風,摧毀城市,傷害人群;當水艦隊大量獵殺水系神奇寶貝時, 海皇牙就挺身而出,製造大範圍的海嘯,還有災難性的天氣,人類對此並沒有防禦手段。在神奇寶貝的世界裡,每個屬性都有他們的神獸,比如水系神奇寶貝的海皇牙,我們電系道館的比如神獸閃電鳥。一旦允許人類捕食神奇寶貝,造成的是人類自己的滅頂之災。所以首先,不捕食神奇寶貝,因為神奇寶貝很神奇。

其次,因為神奇寶貝很寶貝…他們在人類的生產生活當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人類在當時的發電,靠的是三合一磁怪,挖煤靠的是小拳石,醫院裡奔波的是吉利蛋。神奇寶貝融入了人類的生活,人類也大量藉助神奇寶貝的力量。這個時候捕食神奇寶貝帶來的,是他們在危機意識和同族意識之下出現的大量罷工狀況,這會使人類社會陷入癱瘓。所以,基於這兩層,我方第一個論點認為,捕食的後果太嚴重,應該要禁止。

第二點是,我們認為不應該吃神奇寶貝。因為神奇寶貝雖然不是人,但他們和人是一樣對等的生物,神奇寶貝和普通動物不同,他們會獲取對話內容的信息,能夠聽懂人話,能夠和人類共情。他們擁有獨立的意識甚至可以對話,這說明什麼?說明神奇寶貝至少是可以跟我們人類對等的生物,甚至,由於他們可以交流以及擁有自我意識,神奇寶貝可以通過圖靈測試。

在神奇寶貝的故事中,喵喵愛上了一隻叫做瑪丹娜的雌性喵喵,可是瑪丹娜不喜歡喵喵,她只喜歡貓老大。喵喵呢可以通過進化成貓老大讓瑪丹娜喜歡上他,可是喵喵拒絕了,為什麼?因為喵喵不希望瑪丹娜喜歡上的那個他,不是現在的自己,而只是那個進化成了瑪丹娜的他。這樣強烈的自我意識,是動物無法具備的。
噴火龍覺得自己很強大,所以他一直不聽小智的話,只聽更強者的支配本身,這是動物性。可是當噴火龍看到小智一次一次的被打倒在地上,想起自己還只是一個小火龍的時候,小智一次一次的無視安危保護自己,任性的噴火龍在這個時候悔過了,違背了動物性,接受了小智的命令。會有悔過的思考,這也是動物所無法具備的。

所以,神奇寶貝是一種擁有人的意識,能像人一樣思考的人類的對等生物,他們,就像另一個世界的我們一樣。面對他們時,我們的態度不應該是捕食的好奇,更多的,應該是敬畏與溫情。


為什麼沒有人提01年金錢辯武大對陣馬來西亞大學胡漸彪的結辯和余磊的自由辯。炒雞贊!


附上視頻。
http://m.iqiyi.com/w_19rsgn9utx.html?msrc=6_55_97


由於年代久遠,畫質不是很清楚。

可是精彩程度已經彌補。


持續更新

2016.12.15更新

第7屆華辯蘇皖賽區 南大VS礦大 正方立論

正方(南京大學):自由處置身體是一項個人權利

反方(中國礦業大學):自由處置身體不是一項個人權利

正方立論:

謝謝主席大家好。

今天這個辯題非常的空泛,討論之前我方今天想要明確幾個前提。第一,辯題中的身體指的是主體自己的身體,諸如綁架、傷害、殺人這樣處置他人的身體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之內。第二,我方認為如果只在現行的法定權利層面討論,那麼沒有什麼好辯的。我們逐條逐項地直接去查法律條文就好了。所以今天的討論更應該關注政治哲學層面的自然權利,即在一個權利觀的層面去審視這個問題。

回到辯題,我方想如何完成論證呢?其實這個辯題表面上是想讓我們討論什麼是權利,但它真正想讓我們討論的是權利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比如說我們在法庭上要遵循無罪推定的原則,意思就是說啊我們假設被告人是無罪的。如果證明他有罪,必須提出充分且合理的證據,而不是預設他是有罪的,然後證明他無罪。這個原則叫做無罪推定。我方今天的立場就是想捍衛自由處置身體是一項個人權利這一推定。換言之,站在我方立場,所有的權利是人與生俱來的。如果政府要予以剝奪必須要有非常充分且合理的主張,諸如警察要限制我的人身自由,一定要有拘捕令。不是反過來說政府預先壟斷了你所有的權利,然後每一項權利讓你自己一個個去舉證,為什麼我可以讀書,為什麼我可以喝酒。這個問題的本質在於舉證責任的分配。進一步說,現實中遇到的,諸如賣淫是否應該合法化、安樂死是否應該合法化,在我方看來結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政府要限制賣淫限制安樂死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恰當的理由,否則就不應該禁止。換言之,今天我方針對具體問題給出的不是結論而是推定和推翻推定的標準。

那麼為什麼我方認為認可這項推定更好呢?兩點原因。

第一,普通人在與公權力協商或鬥爭的時候永遠處於弱勢地位。只有預先將我們自由界定為權利,將門檻更高的動議成本歸於政府,才能防止公權力強權背後可能帶來傲慢與貪婪。《1984》里公權力對私權利無止盡的侵犯,恰恰就是他們預設了你們這些人都是沒有處置自己身體權利這一預設的,這將成為我們的噩夢。

第二,這是一種權利觀與身體觀的進步。我方認為認可這樣的推定可以讓人類從桎梏中解脫出來。中世紀的歐洲是沒有人有天生的權利的,所有都來自於神的恩賜,文藝復興提出了我方今天的價值觀,將人類從神權的牢籠中解放了出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認可了自己的尊嚴,主張個性解放,向世界宣告人是生而自由的。至此,人類的自我意識人格獨立人之為人的尊嚴才得以確立。

因此總結起來,我方認為自由處置身體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權利,政府對其作出的任何限制都必須負擔非常強的舉證責任,如非必要,不得侵犯。

謝謝

~~~~~~~~~~~~~~~~~~~~~~~~~~~~~~~~~~~~~~~~~~~~~~~~~~~~~~~~~~~~~~~~~~~~~~~`
首先是楊皓學長的結辯【侵刪】

同濟大學 反方三辯(楊皓學長)

結辯:

謝謝主席,大家好。

說到曖昧呢,其實大多數人第一映像都會有種鄙夷的感覺。今天其實對方也就是利用了這樣的一種,我們大多數人對曖昧的成見來展開他們的立論,和對我方的攻擊。

其實每個人想一想,在我們的人生經歷當中,其實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那麼一段曖昧的時光。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你遇到那麼一個她,你不清楚她到底什麼地方吸引你,你只知道看到她,你會有那種心動的感覺。你不知道那是不是愛情,你只知道和她在一起的時候,你會很放鬆,很開心。幫她做事情的時候,你不會覺得很辛苦。只要看到她的微笑,你就會感到很滿足。你會有意識的經常穿那一件衣服,因為她說你穿那件衣服很好看。別人誤以為你們是情侶,你心中會有那麼一點小得意。而當她提起她的那個他,你的心裡會有那麼一點小心酸。在上課的時候,她看著老師你看著她,當你發現她看著你的時候,你還佯裝無所謂的看著窗外。你們肩並肩的走在校園裡,不小心你的手碰到她的手,還會有一點小害羞,小尷尬。

就是這樣一種甜津津又酸溜溜的感覺,你們從未開始,但是心裡已經有不安。你們舉手投足都患得患失,你又往前再走一步的衝動,但是你沒有再往前走一步的勇氣。你害怕這一步會嚇怕她,害怕再走一步,非但不能收穫愛人,反而是打破現在的美好。你們之間沒有承諾,但是她給你的關心,可能比給你承諾的那個人更多,你為她做的很多事情,不知道能換來什麼,但就是因為喜歡,所以自己不求回報。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在各位的心裏面,有沒有泛起你的那個人的影像。那個人也許現在就是你的愛人,也許那個人和你到最後都沒有開始,也許那個人沒辦法驚艷你的時光,但是在不經意之間,她溫柔了彼此的歲月。我們越是經歷多了現實的生活,越是看清了愛情的真相,我們就越是懷念那一個傻傻的,就因為喜歡,不求目的和回報那樣的年紀。在那個時候我們不懂的承諾,不懂得責任。甚至不知道我愛你三個字背後所承擔的東西。那個時候我們只知道,只要你在我身邊,我就很安心。

曖昧就是這樣一種很神奇的,很奇妙的一種狀態。就是因為我們期待的比較少,所以她給你的每一點點的正面的反饋都會讓你格外的開心。同樣的也因為,我們沒有抗議的立場,所以你在看她為男生織圍巾的時候,自己只能在一邊默默的自嘲。就是因為曖昧這種微妙的狀態,使得他在愛情的中的甘苦都無數倍的放大。

無論最後結果怎麼樣,許多年後回憶這段模糊的時光,你的臉上一定是泛起甜甜的微笑。

在曖昧當中沒有責任,沒有應該,只有發自本心的我喜歡你,和你喜歡我。

當然即便是認為曖昧是最美的我方,其實出於我自己的立場,真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牽起他的手,一起回憶這一段屬於我們的愛最美的時光。

這就是我講給她聽的4分鐘總結陳詞,希望她會喜歡


立論有武大資環的一個立論

14年還是13年資環VS文學,辯題是:公務員廉潔年金制度是否有助於抑制腐敗

反方立論

反方一辯:

謝謝主席,大家好。討論一個公共政策,必須既考慮效果也考慮成本和可操作性,不能只要效果不是零就叫做有助於抑制腐敗,否則清廉官員一人獎勵一億當然有助於抑制腐敗,但這樣的結論顯然沒有任何政策制定上的意義。我方認為廉潔年金無助於抑制腐敗,因為其效果太小,成本太高,可操作性太差。

首先,廉潔年金沒有涉及腐敗產生的根源,不可能產生顯著的效果。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腐敗的根源在於過分集中不受制約的權力。廉潔年金寄希望於壓制官員的貪慾,而不著手於對權力的濫用和尋租的機會,無疑是捨本逐末揚湯止沸。

其次,廉潔年金存在三大矛盾,不具備實際可操作性。第一,這一政策假想官員比較眼前腐敗利益和廉潔年金之後,必然選擇後者,這一想法未免天真。《檢查日報》2000-2009年報道的2802個腐敗案件中,平均金額為3009萬元,中位數是87萬元,相對於動輒幾十甚至上百萬的腐敗利益,任何符合現實能力的廉潔年金都是九牛一毛。而考慮到中國708.9萬元公務員總數,任何可能有效的廉潔年金總額都意味著高昂的財政成本,因此這一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之間互相矛盾。第二,官員面對的腐敗誘惑無時無刻不存在,在退休之後一筆算不上巨款的廉潔年金對抗近在眼前的利益,顯然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這不符合落袋為安以免夜長夢多的正常心理,這一政策就會失去長期的約束力,可見廉潔年金的當前有效性和長期約束力之間互相矛盾。第三,廉潔年金的有效性必須建立在貪腐行為得到有效的查處基礎上,否者只要不被抓,廉潔年金照拿,可是如果貪腐問題已經得到有力的查處,那廉潔年金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一個不顧開除公職甚至坐牢也要貪污腐敗的政府官員失去廉潔金能有什麼額外的威懾力呢?因此,廉潔金的有效性和其必要性之間互相矛盾。

最後,廉潔金於情於理不具備任何正當性,政府官員是納稅人供養的提供公共服務的人員,廉潔是其基本的要求和義務,而腐敗無異於偷盜,貪污腐敗必須得到懲罰,有突出貢獻的可以給予獎勵,而廉潔僅僅是體現基本職能而已,對廉潔給予經濟獎勵無異於給小偷金盆洗手獎,實在難以得到老百姓的認同。

綜上,我方認為廉潔年金無助於抑制腐敗。

謝謝。


世辯三 港大vs重大

港大的第三隻眼立論

正方一辯:

今天我方的立場是:美國應該繼續介入亞洲事務。也就是說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應該繼續對亞洲事務有所干預。其實今天的辯題給我們出了一個難題,究竟是誰來評判美國「應該」還是「不應該」?我們知道每一個國家站在自身立場上得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所以我們今天不能從任何一個國家的立場來作出判斷,因為局中人的判斷必定難以客觀,我們只能用跳脫了利益相關方的第三隻眼來看待整個問題,我們去考察美國介入亞洲事務是否有利於亞洲的和平繁榮和穩定,而這也是今天我方的標準。由此我方提出兩個論點來進行論證。

第一,美國繼續介入才能夠制衡力量為其他亞洲小國製造空間。著名的國際關係學家摩根索認為軍事是維持和平的手段和主權國家之間必不可少的穩定因素。歷史上遠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古印度時代,而近的也有冷戰歐盟等等的案例。反觀今日亞洲,豆腐的經濟政治軍事力量一直穩步上升,影響力一日比一日巨大。而與之相對照的卻是亞洲小國的恐慌。舉個例子,今年我國第一次提出了南海是我國的核心利益這樣的一個論點,但是像汶萊這樣的小國它的經濟是以南海的礦產作為支柱,所以一旦南海為豆腐完全控制的話它就將面臨滅頂之災。而在軍事上,豆腐的核彈頭數量已經是印度的四倍。台灣淡江大學的研究員甚至認為印度即使再造一百艘軍艦也沒有辦法與豆腐海軍相抗衡。如此可知今日亞洲豆腐崛起已經嚴重打破了地區的力量平衡,基本是印度和日本這樣的大國也無法與豆腐相抗。因為前者的國力遠遜於豆腐,而後者由於和平憲法的限制,只能夠做政治和經濟上的侏儒。所以我們只能引入外界美國的力量,讓亞洲整體上形成力量的制衡,給小國創造更大的博弈空間以尋求更遠的發展道路。

第二,亞洲自治秩序形成任重道遠,尚不能承受美國瞬間撤離的所帶來的秩序真空。亞洲國家今天有眾多的難以調和的分歧,在短期內無法實現親密合作。經濟上各國之間發展水平懸殊,政治上許多領土爭端懸而未決,比如說日韓的獨島竹島問題巴以的克什米爾問題等等。意識形態上南北兩端的朝韓兩國,東明事件中的中印雙方真可謂是南轅北轍。宗教文化上,亞洲更十分停留在文明的碎片地帶,儒家佛教伊斯蘭教各自自成體系。如此眾多的分歧難以調和,又如何能像歐洲那樣達成在政治經濟文化甚至軍事上的全面合作呢?因此,我們看到現有的亞洲爭端解決機制,比如說像歐盟其作用是極為有限的,過去的泰國峰會上甚至有一半的國家都不到會。而與此相對的是,美國在二戰之後對亞洲的介入,卻在很大程度上維持地區的和平穩定做出了貢獻,比如說台海之間維持了50年的和平,而朝韓之間維持了40年的和平。由此,即使我們對當今現下的秩序有諸多不滿意之處,我們也應該排除美國力量瞬間撤出所可能帶來的無秩序的威脅。

綜上由於亞洲共治的曙光尚未顯現,而寡頭壟斷的危險卻迫在眉睫。所以我們只能選擇讓美國在可預見的將來繼續介入亞洲事務,讓大國互相之間制衡,來維持地區的穩定,尋求發展。


哈哈~ 如果是想看辯詞的話,去人人網,請求加一下孫星的好友,他裡面有無數的手打辯詞,而且挑選的比賽質量都還不錯的(有一次孫星髮狀態說想要他辯詞稿完整版的留給他郵箱,後來真的發了,根本不認識他,只是每次都蹭他的勞動成果,還願意把整理好的辯詞發給我們這些的無名辯論愛好者,十分感謝); 如果是要看視頻的話,可以在人人網上請求添加一下李炎的好友,他的日誌里有很全的10年國辯選拔賽的視頻,10年國辯選拔賽的比賽,質量都很高,最喜歡肖磊的結辯。然後那一年的武大,同濟,蘇州大學的結辯,都有著極高的質量,好多比賽都可以反覆看。 另外,99、01、03年的那些比賽雖然很多經典,但是個人感覺不屬於能夠模仿和學習的結辯,還是近幾年的更加能夠帶來幫助(當然95年林正疆贊翻)。 推薦一些很好看的結辯把: 1.肖磊10國辯的所有比賽結辯。以及,政法那場自己學校的表演賽,就是上面陳典那場經典辯詞的反方,離真相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遠那邊。 「多少罪惡假汝之名」 「在同樣的空氣中,允許異樣的表達,這不是軟弱的體現,而是,這個共和國力量的象徵」 (後來在自己讀書的過程中,看到過很多肖磊辯詞的出處,講真的,讀書對於辯論,真的很重要。) 2.陳典。不用多說,上面的回答中推薦的那場結辯是經典中的經典啦~另外,10年國辯時候陳典的一辯稿,很棒。結辯方面,個人認為離真相越來越遠是巔峰了,後面陳典帶隊打的比賽也很贊,但是都及不上這場啦~ 其實說實話,作為肖磊和陳典的腦殘粉,他們的結辯我看了無數遍。。。中國政法的辯論,真的太贊。 3.陸一鳴。不是他99年的陳詞,是後來有一場表演賽,郭靖和楊過誰才是大俠那場,他的結辯,贊。還有世辯三的那邊表演賽,他的結辯中引用的佛家的一些理論,簡直了。。。 4.陳以拓。認識嗎?澳門科技大學,有一年澳門大學生辯論賽決賽,山寨文化那邊結辯,贊! 5.羅宏坤。安樂死應不應該合法化那場。同樣的他的對面楊皓的結辯。說到楊皓,很多比賽也都很贊,找得到的都可以看看,還有他人人網日誌里放過一些自己寫的結辯的辯詞,可以去看看。 6.張哲耀。不是前幾天發胖了的那隻打的那幾場,是以前的海峽賽上的張哲耀的結辯。 7.黃執中,這個太有名啦~隨便看好了。不過如果是結辯之外的話,05年國辯高薪養廉的攻辯,簡直攻辯典範。。。
還有很多,不過要上班了。。。我先搬磚去了。。。
(其實,多看比賽視頻就好了,把所有能找到的全都看一遍,近幾年比賽那麼多,可以看的很多啊,南審舉辦的華語辯的所有比賽,珠海賽的所有比賽,歷年國辯的所有比賽,星辯的所有比賽等等等等,也不用特別在乎有名的比賽驚艷的辯詞,黃執中以前說過看比賽要看爛比賽,發現不足引以為鑒~)
加油,祝好運!


黃執中「在校大學生創業利大於弊」結辯:

大家好,一個道理很簡單。一件事情啊,你把它看得越嚴重,你越害怕它的失敗。你把一件事情看得越嚴重,你就越恐懼它的失敗,它的失敗給你的壓力就越大,我的計算就越多,於是就膽膽戰戰的,這是很正常的。今天的這場比賽對方辯友為什麼會認為創業是這麼這麼不適合大家去做的一件事呢,為什麼大學生創業是如此的弊大於利的一件事情呢,因為對方辯友把創業看得非常非常的嚴重,認為創業是一種人生極大的一個抉擇,人生極大的一個投入,那種東西是跟求學的另外一個目標是全然抵觸的,或者說有絕對是兩項不能得兼的,或者說一定是得不償失的。他把它看得太重。各位啊,我們今天考大學沒考上,對於那個學生而言,天要塌下來了,在人生歷程而言,你覺得這算什麼。你20歲的時候失戀,會覺得整個世界要毀滅了,你50歲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是什麼,人生歷練嘛,歷練嘛。如果我在20歲戀愛先想會不會成功,她會不會妨礙我的學習,她是不是值得我的專註,她以後是不是值得討來做老婆,萬一她紅杏出牆了我怎麼辦,現在先不要請她去吃飯,萬一她移情別戀,那我豈不是幫別人養老婆,算這麼多,人生過得有意思嗎?

我們今天只討論一個簡單的行為,一個大學生,他想要去創業,他不想放棄學業的同時,他又想去創業,他認為他已經準備充足了,他認為他有自信了,當然這個自信只是一個年輕的自信,他認為的充足只是20歲的充足,可是為什麼要澆他冷水呢?50歲的人幹嘛要去熄滅20歲的人的火焰呢。等到讓50歲的人再會回憶他20歲的莽撞,這不是一種人生嗎?而且誰又知道這真的是莽撞還是一種深思熟慮呢?誰又知道得還是失呢?我們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他20歲的青春,或是20歲的夢想呢?難道成敗可以決定一切嗎?我們認為,討論這個題目我們在討論的是一個大學生他想去創業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去評價他的行為,我們不知道他是成,也不知道他是敗,我不知道他準備得多,我不知道他準備得少,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看到他想去創業的這個行為。現在好了,攤在各位的面前了,我們要去肯定他,還是要否定他,我們要去鼓勵他,還是打擊他,我們要給他什麼樣的評價?對方辯友,只是這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人的時間會衝突的,誰不是這樣呢?在座的各位每一個人在解析自己的身份,誰不具有兩個以上的身份呢,我們是別人的兒女,我們可能是別人的父母,我們自己是學生,也可以是別人的老師,我們哪一個人不具備多重的身份,哪一個人不具備多重的要求呢,而我們難道沒有人能把他做到好嗎,難道我顧了這個就做不好那個嗎,一個人做了孝順的兒女就不能做個盡職的丈夫嗎?顯然不是吧,人生選擇很多的,人生的配置很多的。有了選項,人生才更豐富,這不是最簡單的道理嗎。我們現在這個比賽當中,我們要辯論什麼?逐條逐項地去辯論大學生創業的成與敗嗎?沒有意思嘛。因為失敗的人永遠比成功的人多太多了。可是失敗的人不會什麼都沒有的,老年的回憶,年輕的夢想,都是他手上握著,他是失不掉的,學習的經歷,挫折的感慨,也是丟不掉的,為什麼一定要用那麼功利的角度來衡量一切呢。我們今天來辯論這場辯論比賽,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而且其實我相信這12位當中大多數隊伍都不是以贏得這場比賽或贏得某一場比賽來作為好和壞的判斷,過程是收穫。


推薦閱讀:

TAG:演講 | 辯論 | 口才 | 辯論賽 | 新加坡式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