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之間如何相處?(比如男女朋友之間、最好朋友間、普通朋友間)
本人最近認識一些外國朋友,跟他們相處過程中總會多多少少有些文化差異。
我比較想知道西方人之間是如何相處的?
和異性間是如何成為很好朋友的?
最好在華外國人或在國外留學的朋友來回答~(≧▽≦)/~
謝邀。
男女朋友跟其他朋友不屬於一個範疇,一個是relationship, 一個是friendship,最好分開問,所以這裡我就不討論男女朋友,只討論普通朋友和好朋友。
大致來講,西方人朋友之間相處跟中國人還是有差異的,朋友分下面幾種:
1.發小
跟中國的發小概念一樣,從小一起長大,一般都是住在同一片小時候三五成群一起玩兒的,男孩兒更容易保持這種朋友關係,我先生現在主要比較close的幾個哥們也都是他的幾個發小。基本上是其中一人結婚,其他幾個人必須充當伴郎團的,隔一段時間會聚一下,我們住的離他們遠,所以過去聚會我們都會在他們家裡過夜,也都比較隨意,可以當自己家。
2.讀書期間認識的夥伴或者朋友
這個類型的朋友中國比較普遍,老同學之類的,但是西方人跟同學的關係沒有那麼濃厚,他們更容易因為興趣愛好交到朋友,並不一定是因為在一個班級就一定關係好一點,他們可能跟他們球隊的人關係更好。基本他們也不會過什麼集體生活,沒有太多同吃同住的經歷,自然關係也沒有那麼近,如果大家去了不同的高中不同的大學基本就淡了。其實這點我還挺喜歡國內跟同學同吃同住的經歷的。這邊大學的學生基本都是住單間,有自己的社交生活,不會因為是一個專業的就一定要湊群,大家可能通過社團交朋友,可能會去party上交朋友,比較多樣化。住在一個公寓樓的同一個flat的也可以只是在公用廚房遇到打個招呼而已。我說的並不是絕對,當然也有不少人在大學能找到志同道合畢業了也一直有往來的朋友,我只是相對於中國人比較而已。
3.一起看球踢球或者參與其他運動的朋友
不管是足球,橄欖球或者是別的運動,基本上這類人是因為體育愛好湊在一起,如果在一起踢球關係也會更近一些。不過基本上在一起更多的談論運動。
4.工作中認識的朋友
國外公私分明,相對於國內,同事之間也更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少人上班時看起來聊的熱火朝天,但是基本上下班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我在國內工作的時候經常下班直接約一群同事吃飯,聊八卦,尤其是單身的時候,但是西方人相對這種比較少,但是也有在工作中交到很好的朋友的。
5.通過一些社交活動認識的朋友
比如一些networking event上交換名片認識的,或者是參加一個什麼party認識的,如果投緣,以後還會keep in touch,但一般都得找個什麼契機,比如諮詢對方點事兒之類的,一來二去成為朋友的,這種很多不是純粹的朋友,有拓展人脈的意味。
6.網聊認識的,比如論壇之類的,或者社交媒體認識的。
在中國由於我們人口基數大, 個人空間狹小,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也小,所以很多時候不用我們太努力就自然會有so many people around,比如讀書時候班裡有60多個人,坐的那麼緊密,再內向的人也會有一些關係比較好的同桌前後位什麼的。到了大學一個宿舍好幾個人,你想孤獨都難。所以很多時候中國人交友方式並不是主動的,很多時候由於空間的限制把大家聚在了一起,好處是這樣容易培養比較近的朋友關係。不好的是很多時候周邊的人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不一定是興趣愛好相投的,這些人自然就在身邊了,所以不需要社交技巧,所以很多中國人不適應國外的party,party的方式其實是主動社交而非被動社交,這個時候社交技巧就很重要。
中國人交朋友更喜歡按照遠近親疏來分,比如我們是不是同個班級的,到了大學組織同鄉會,到了海外繼續組織同鄉會。個人不是很喜歡,因為我覺得沒有必要按照地理來分,大家都是中國人,硬要分的話也許錯過了跟其他省份人互相學習的機會。
西方人喜歡couple一般跟couple一起玩,單身狗跟單身狗一起玩,不然總是有所不平衡。一般有女友或者男友,聚會一般都是成雙入對,比較少有一對男人單獨聚會的情況(除了一群單身或者出去踢球)
女孩之間也是有閨蜜這些,互相聊八卦,但是感覺彼此還是更獨立一些,不太見到那種兩個女孩整天粘在一起的情況,有一個原因是十幾歲的女孩就想著去談戀愛了,所以不會把時間都花在跟閨蜜在一起,閨蜜的作用更多是為了吐槽男友或者分享戀愛經歷。
另外,西方人朋友之間很少互相借錢,也沒有太多兄弟義氣這種,大家在一起只是為了have fun,enjoy spending time together。也很少欠對方比較大的人情。
西方人相對應酬少一些,所以交朋友大多數時間是真的在交朋友而不是為了拉關係獲取利益
中西文化的差異是我與身邊朋友常常聊到的話題。很多小說、電影都在不同層面上反映了這一現象如電影《喜宴》、《刮痧》等。四年的美國留學經歷,讓我切身體會到了中西文化在教育、宗教信仰、生活習慣、飲食等多個方面的不同。本次我就來談談,美國人與中國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差異。
美國人一般都很注重social(社交)。他們會把社交作為除工作、學習之外生活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我身邊的一些美國朋友甚至還會詳細的計劃每月大約花在social上的時間和預算。在與國外朋友聊天中也時常會被問及到「How much time do you spend on
social?」對於剛來米國的我,還真被問的有些不知所措。
那麼問題來了,美國人一般都會選擇什麼樣的人作為自己的交際對象呢?中國有句俗語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什麼樣的人跟什麼樣的人玩。而美國人可能會與自己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觀念成為好朋友。這絕多數取決於美國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就是diverse(多元化)。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有來自全球五大洲的數以萬計的移民。這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移民在美國碰撞出了新的文化,這個過程也被美國人稱為melting
pot(大火爐)。所以在美國看到學霸和一群吸大麻的混在一起也不必感到驚訝。這裡也順便說一下,美國typical學霸不是我們想像中整天宅在家裡埋頭苦讀的geek。美國的好學生一般都會或多或少的在體育、藝術等其他方面有著突出的才能。在美國這樣包容的文化里,無論你擁有的怎樣的教育背景、職業、宗教信仰、文化傳統、政治觀點都會得到尊重。因此在社交過程中,美國人不會因為與你的觀點不符或者你學習不好而拒絕成為你的朋友。所以同性戀在美國自然而然的也不必自卑,怕遭到朋友的議論和歧視了。
記得上小學時候,班上有位同學因學習成績不好,班主任禁止班級里的學生跟他玩。開始所有人都不跟他玩,然後發展成為歧視他,最後結團一起來欺負他。那個時候大家都還是小孩子,心智都尚不成熟,老師剝奪他交往的權利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勢必有些太殘酷了。試想,如果每個小孩子都被告知要跟自己成績好的人去玩,那當一個孩子去找到一個比他成績優秀的孩子去做朋友,那個孩子也會理所當然的拒絕,因為他只跟比自己學習成績好的人玩。
在美國這種廣泛的人際交往,往往更有利於一個人全方面的發展。更辯證的去看待事物,從多角度的來考慮問題。在美國朋友之間對待一個問題上可以有異議,也可以進行Argue,但他們僅是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而並非試圖要改變你的觀點。即使是在大學課堂里教授也並非要求學生跟他的觀點一致。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美國人能夠接受不同的觀點的存在,但並不意味著認同你的想法。比如說一個美國直男跟同性戀成為了好朋友但不意味著那個直男也是同性戀,不代表他認為同性戀是正確的性趨向。在美國人看來這些只是各自喜好不同,就比如說一個人喜歡藍色,另一個人喜歡黃色。你也不能說喜歡黃色就是對的,喜歡藍色就是錯的。
那麼問題又來了,不同性格、不同觀念的朋友之間是如何相處的呢?性格不同、理念不同,不代表沒有共同的愛好。絕大多數美國人把興趣愛好作為交友的核心。朋友之間大多不會聊經濟、政治、家庭而更願意去Share自己的一些經歷,比如說旅遊的經歷、去做義工的感受等。
在美國交際過程中一大禁忌就是不要隨意去評論一個人(No Judging,
Please)。美國人特別不喜歡別人去評論自己如何如何,而在中國這種現象十分普遍。比如說我可能發表個人對政府的某些觀點,但很可能會被說成是不愛國。如果足夠細心你會發現在國內一些新媒體上如微博、朋友圈下方設有一欄作為朋友間交流,叫做「評論」,而在美國類似的卻叫做「comment」(留言、建議)。相比之下,美國人更願意去接受來自朋友具有實操性的建議,而非是在一旁說你不夠好。
當然,雖然美國人可以接受可以與自己想法觀點不同的人成為朋友,但底線是不要試圖改變我、影響我的生活。舉個比較通俗的例子來說,我可以與賣保險的成為朋友但不要因為你推銷業務而影響了我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美國人最常說的是「No means no!」,如果說了不喜歡、不可以就不要去嘗試。在美國,朋友之間保持著對彼此間的尊重,互不干涉彼此的生活。而在中國秉承著「好事多磨」的想法,總以為這次不成功,下會再去試試。到最後保險沒賣出去,朋友都沒了。
由於歷史、法制體系等諸多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文化上的差異,無論何種交際方式、文化背景都是歷經了長久以來的積累,所以一定有它形成的道理所在。在中國就應該遵循中國交際的原則,而在美國應該順應美國的交際方式。
推薦閱讀:
※在美國補辦護照是什麼體驗? 有什麼經驗?
※為何過半中國留學生選擇學習商科?這個數據準確嗎?
※有美國留學簽證 能不能把它當旅遊簽證使 ?
※如何比較浙大國際聯合學院和交大密西根學院?
※有哪些對中國免簽或者落地簽的英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