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成年之後大多會離開原家庭嗎?

外國人(泛指歐美的)在成年之後都會離開原家庭(父母),然後在社會上一個人生活嗎? PS 經常在政治課上聽到老師說外國人成年之後就離開父母獨自生存,而我朝還是和父母在一起。 講得好像外國人特高大上,而我朝都是啃老一樣,搞得好像都是我們的錯一樣,不如外國人。 那些傳統文化什麼的也不能怪我們啊。


成年後離家的是歐洲白人老爺。
其他地方完全不是這樣。

日本和中國一樣子女婚後要與父母住一起。
隨著核心家庭的增多和退休福利的完善,日本也變成子女分出去住了。

簡單說,都是窮鬧的。
如果不是沒房子沒錢,其實沒人想住一起,別相信什麼狗屁親情,婆媳妯娌吵次架就全OVER了。
你看印度,他們比我們還落後,還處於四世同堂的那個水平。
歐洲富裕比亞洲早得多,所以你看到的很多習俗,完全都是因為資本主義革命。


只說法國的情況吧。

大部分人在中學的時候14-15歲,都會去國外學習一段時間,離開父母。
比如我去了Dublin都柏林待了半年,目的是學好英文。
政府對出去學習是鼓勵的,考試成績達到標準,可以拿到獎金。

然後就是高中畢業的gap year了,我看這個大家懂得比較多。

大學時期,歐洲人喜歡在附近上大學,住在家裡是很正常的。

但是學費和平時開銷,有許多人是自己平時兼職賺來的。

所以大部分人,很早就會獨立生活了
····························································

一般情況是:

找到工作後,大部分人就想搬出去了

這個年紀大概是25歲

如果30歲還和父母住在一起,有點像loser

·····························································
南歐的情況

有很多笑話是關於他們家裡人口眾多,父母養一輩子


補充一下孟德爾的觀點,離家的一定是外國老爺嗎?
不一定,相反的是,歐洲世家大族反而都是住在一起的。這個好像全世界都一樣。至於離家,那是因為這些豪門不動產太多,有時候搬出去小住或者純粹度假罷了。
看看歐洲老電影或者那些貴族小說,《簡愛》或者《名利場》中從鄉村貴族到倫敦上流社會,遠的看看沙俄時代的《戰爭與和平》。大家族都是固定住在一起,同時共享社交圈子的。

兒女分居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嗎?
中東的石油國家比歐洲富裕太多,但是他們的某些伊斯蘭習俗是要規定類似中國的「四世同堂」的,典型的如沙特,孩子長大還真的不能搬出去,而是把老房子擴大再建。。。傳統習俗約束力越大的國家,經濟結構的影響力就越小。

結論就是中產階級或者工薪階層的子女會傾向分居,歐美和東亞都如此。貧困的底層和上流社會反而更喜歡合居,前者需要依靠子女提供物質生產資料,就是養家。或者共同搭建社交關係,共享資源,如果脫離這個核心圈子,反而失去了競爭力。因為大家族佔有的資源更多,願意分享給子女。同時需要子女建立利益同盟,把資源擴大。


額。。。這個說法太簡單籠統了。一句話涵蓋幾個國家18歲青年的行為,肯定是不對的。在美國高中工作過,所以比較了解到底是怎麼回事。高中畢業生實際上有好幾個收入途徑,來付學費。並不是大家想的那麼簡單。
首先:federal student aid
在美國,所有高三學生,只要是美國公民都可以申請助學金,這個助學金是美國聯邦政府發放的。申請的時候,學生需要填寫相應的資料,包括父母的年收入和稅收情況。助學金有好幾種,有些是畢業後分期償還的,有些是不需要償還的,有些是要求學生在校工作償還的。助學金的金額取決於學生申請的助學金種類,家庭年收入,大學學雜費,宿舍費,和大學建議的生活費。
每個學生申請後都不會知道自己最後會得到多少錢,但一般四年下來,student loan負債多則幾萬,少則幾千。儘管償還期限可以拉得很長,畢業後每個月只需交一百多至幾百塊,仍然有部分人無法償還。記憶中超過20年的學生債務可以被免除。
第二:獎學金
在美國,獎學金種類之繁多,簡直覺得沒拿到獎學金一定是這個人太懶不是別的。林林種種的獎學金,多則上萬刀,少的也有100刀。而且你可以一個人申請好幾個,只要你有心去申請,申請50個也沒人管你。每一個高中的school counselor到了獎學金申請季都會羅列出一長串的獎學金給學生選擇。當然,是否申請,申請哪個就是學生自己的問題了。獎學金很容易申請,而且不需償還。容易到什麼程度呢?提交500字自我介紹。有一些稍微複雜一點的,我見過比如說跟科學有關的,就要描述自己的一個科學成就。有很奇怪的,海牛保護協會頒發海牛獎學金,你需要描述你對海牛保護的貢獻。有些獎學金是Local的,比如說特別頒給本地積极參与教會活動的女性,提交一份自我介紹以及描述你的教會活動的文章,1000刀到手!當然,獎學金的頒發是有篩選的,但遠遠沒有國內做個班長競爭之激烈。很多時候是在50人裡面挑3-5個。所以成功的幾率還是蠻大的。
除了社區性,全國性的私人或非盈利機構會派發獎學金外,報考的大學也有每個大學的獎學金可以申請。很多學校,只要你是美國人,入學就自動把你放進獎學金申請名單,無需另外申請。至於誰拿到,是評委的事情了。
第三:工作
絕大部分的美國人高三畢業的暑假都已經在工作。當然,因為高三下學期學業比較輕鬆(大家都申請好了大學,只是等畢業而已),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高三期間就開始打零工。還有一部分人,高三已經在上大學的課程,而大學課程學分也可以算進高三學分,他們的時間就更靈活了。多數的高中兩點多就下課了。下午三點工作到晚上8點也有4.5個小時工作時間(扣掉中間休息半小時),一個月就有一百多工時了。到了暑假,美國人還可以全職干一份工作,可以攢一點錢了。

18歲畢業的學生,總得來說就以上三種收入方式。我們在看美國人為什麼可以18歲就搬出去,覺得人家很厲害。一方面這是文化背景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還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助學金解決了大頭。這個助學金多到可以包你學雜費住宿費書本費和生活費,你就是光花這筆錢,不工作也可以活下去。不過,很多美國人並不想一畢業就負債纍纍,所以他們還是會工作,賺點零花,還點債。所以他們一畢業就搬出去並沒有我們一畢業就搬出去那麼難。


大一來美國上學,move in的時候有老外的家長看到我都驚了 「你爸媽沒有陪你過來嗎?就是幫你送東西什麼的。」好多同學家長就開著SUV把小孩的布娃娃/ 盆栽/ 電視機/ 之類的玩意全往學校帶。
說真的,沒覺得有跟國內什麼不同。同城上大學的,跟爸媽往來肯定也是必須的。外地來的,過節肯定也得回去。工作了之後可能就迫於壓力比較少回去。。。說到這國內大學生不也一樣嗎
反而是留學狗最慘 見過很多人十八九歲的 迫於暑假要給實驗室打雜/實習/上課 連著兩年都沒回家 父母也比較難來看望 畢業以後因為簽證的問題 好幾年都不能回去也有不少
個人覺得 要不是由於客觀原因,誰沒事幹非要離開父母,別拿這個標榜什麼獨立好吧。
如果可能的話,我自己還是希望住在離父母近的地方。同一個城市最好。然而還得努力很多年,哭泣


你指的是18歲以後嗎?我覺得不太可能。
有些國內的阿姨對我說外國的小孩18歲後就自己打工交房租和學費了,所以要求我也這樣。我也只能呵呵一笑說我盡量,心裡想著你死了是不是能把所有資產給我不給你兒子?

拿大學來說,雖說本地學生學費不貴但一年也得有1萬吧,當然,應學校和專業國家而意,所以他們上哪去整這一萬?有些人說了可以助學貸款,那好我就不算學費了,反正以後慢慢還。那我就說衣食住行,電腦手機mp3電子產品愛好什麼的就算讓他們父母那好了。拿我這個學校來說,在市中心。租一間離學校步行10分鐘以內的單間是260起步,260的單間老外估計不會住因為是呢種他們電視節目里所說的最爛的房子。不過在我看來已經是很好了,簡單說就是呢種很老的沒裝修過的房子。那我算他們租到不錯的而且300一周的市區的房子,算每天吃飯最低標準20,不買衣服,不吃零食,不出去玩。一個月300×4 + 20×30 等於1800。

下面算算他如何賺這1800。學生出來打工只能幹沒啥技術含量的,比如洗盤子端盤子前台賣東西,但是鑒於是老外所以一個小時算他16。合下來每月想賺1800的話得工作112.5個小時平均每周28小時(但是每個人的課時不一樣餐館不會說你今天有課就可以不幹了,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安排的很好,而且小時工很累的,只要你開始了就不能停)。就是這樣,再加上要應付各種考試論文報告。對了還有正好找到了離家和學校都近的餐館省了路費和時間。當然你可以說不算難,不過我覺得這樣乾的人每天的神態一定是苦哈哈的,堅韌的!黃繼光呢樣的!不過至今見過的同學都是逗比的,哈哈哈的,萌萌的! 跟幾個老外聊過他們還都住自己家的,包括我以前住的homestay他家小孩也是,並沒有什麼異常。

其實我想說有些東西被國內誇大了,整的啥事不是黑就是白。我想說不是所有外國人成人了都自己搬出去住,但畢業了自己出去住的比例很大,但如果他還沒找到工作,也沒哪個老外的父母會不讓他回家住吧。再有一個,誰說老外不把錢給子女花,那學校里開好車的都是自己掙的?蘋果電腦,蘋果手機都是打工掙得?人精英階級又不傻,死了以後能把錢給除了他家人以外的人?哪有這麼高尚。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到了小時候讀過的許許多多《讀者》上的文章以及各種名人名言,彷彿中國人如何如何素質低下,不懂謙讓,然後又有外國人如何如何會排隊,會禮讓,有信任,高素質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其實總結起來只有六個字:「別人家的孩子」

事實是,當人們覺得這個世界理想中是如何如何的模樣,又發現自己身邊的環境,自己生活的世界,無法達到這個標準,而自己又無力解決矛盾的時候,就會開始搬出這套理論:「你看別人是怎樣怎樣的,你們怎麼就做不到呢?」

這些例子自然是一些短時間內無法求證的東西,就像我們小時候不可能為了知道別人家孩子是不是真的那麼優秀而去跟蹤別人的生活,高中時候也不可能因為在課堂上聽到外國人如何獨立就跑出國去做一個普查。

作為說出這些話的人來說,自然不是有什麼惡意去故意欺騙,只是他們無法改變目前的情況,比如家長發現孩子成績差了,就拿別人家孩子舉例,實際上他的能力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我國如果能順利考上大學,其實大部分人大學四年的生活費用以及學費還是要家裡負擔的,自己最多只能分擔一部分,但是這個問題,說出「外國人的小孩很獨立」的老師無法去解決,但我國法律又規定18歲時父母不再具有撫養義務,似乎與此相背離,所以只好拿外國人來舉例子,「反正你們也無法求證,我就告訴你有人做得到,但我不告訴你怎麼做到」

當然在此我並不去揣測題主老師說這句話的動機,但是我認為這種言論的出現本身,就是這種現象的一種反映。

暫時想不到什麼其他的,希望如果有人看到這個答案,有什麼可以指教的盡請提出,反對意見我也會理性討論,但不希望被噴。

聽說加了以上逼格滿滿。

以上


首先外國人這個概念太寬泛了,日本人,韓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巴西人,墨西哥人,奈及利亞人都是外國人,但是情況都不一樣。

就我這幾年在英國生活的經驗來說,英國情況如下:

英國人上大學時就離家了,畢業後工作繼續在外住。也有人畢業後回家住,因為省錢,尤其是找不到工作的。不上大學的,一般是工作了幾年後有錢了需要獨立空間了就出去住。不過事實上,這年頭還是不少人雖然有錢,還是願意和父母住,BBC有個節目,叫Mum and Dad"s Hotel, 是關於成年兒女住在家裡,另一半也帶回來住,節目製作組給他們錢讓他們在外面住一個星期,看他們是否能獨立生活。看完幾期節目後才發現原來很多英國人也是mummy"s boy 或daddy"s girl。不過說回來,還是因人而異。


周三才做完一個Anthropology(人類學)的project。我的主題就是原生家庭和核心家庭的關係。cultural parter是美國人,愛爾蘭德國混血。恰好問了他這個問題。
答案是確實如此。至少他這般認為。
大部分的美國人在成年後都會選擇離家,現在部分推遲到了大學畢業之後。成年後和父母同住是一件相當失敗的事情。


多倫多房價高企,大多數青年人買不起房子,大學畢業後選擇和父母住在一起。昨天對面的義大利青年人看起來30來歲,估計出門放垃圾的時候沒放好,被他老媽狠狠地當街臭罵了一頓,那分貝至少100+,小夥子愣愣地也是一句也不敢回。我回來時剛好看到這場景,拿鑰匙開門開了三次才打開。
沒辦法,笑抽了。。


老有福利,小能獨立


就我在美國認識的朋友而言,是,因為和父母住在一起非常的lame,說明你是個未斷奶的baby。

一朋友的父親是房地產經紀,家裡房子大概三百多平米,兩間房空著,但是他還是不願意和爸媽住,not cool。

另外一次,晚上九點多在圖書館小組討論,到十點了,一美國男生說「我媽來接我了」,另外一個男生立刻皺著眉頭說「啊,你和你媽住在一起?」,還有一男的捂嘴竊笑。

看到有個人提到了美國大學報道的時候,美國人會有父母作陪,以及他們過節會回家之類..我想說完全不矛盾啊。獨立是發生在有了工作,能賺錢之後的,剛上大一的時候很多人還未滿18,當然是baby,而且送孩子上大學也是一種儀式;另外過節回家就意味著不獨立嗎?未免有些可笑。

再說獨立本該是留學生活的關鍵詞之一,無論情不情願,就你一個人,也只能選擇獨立。所以別忙著可憐或愛上自己,不然真不知道美國式的自大和獨立哪個先到了。


這個我要答!!!
不能說得到了普適結論,但至少我在美國所見到的,
成年的美國人絕大多數會獨立生活。

從我寄宿家庭的德國粑粑開始吧
他家是土豪,祖父在德國開工廠,應該是肉類屠宰加工之類的,規模不小。他從小在美國長大,中學的時候為了練習德語跑回德國去打工,就在他祖父的工廠,所有的待遇和普通工人無益,可能還差點。為了省錢生病了也就喝點奇怪的葯,默默幹活默默掙錢,不過後來他說這種體力活他可不要再幹了╮(╯_╰)╭

我當時超驚訝:你那麼小就去打工啦!
他:可能因為知道未來我會有一個超級能花的老婆吧……
(雖然說得慘兮兮其實內心超開心吧!)

後來知道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是自己掙錢了,家裡沒有再給過。感覺後遺症就是他一直很忙,現在在西北,港大,還有德國的大學當教授,主業是律師。晚上九點之後才能在家見到人,周末基本是不在家的。他總說他和中國人一樣hardworking。我只想吐槽,拜託中國人也沒辣么拚命好么!!

然後是美國麻麻Tricia

她說她讀大學的時候,是家人出一半,自己掙一半。她也一直在強調自己養活自己的重要性。
她現在的生活是反面教材暫且不提,人家女生花錢也就買買衣服買買包,她老人家開了一個純燒錢的畫廊啊畫廊!這時候還是有點心疼打那麼多份工的粑粑的……(他們倆的故事真的超級有愛,主題無關就不扯遠了)

實習的時候遇到了很多小夥伴

A是准大學生,18歲,因為她想讀的學校太貴了,所以先念兩年社區大學。我以為她開學就見不到她了,結果她還是會按時來上班,另外她還在target超市找到了一份收銀員的工作。當時我的內心os是:我的上大學和你的上大學怎麼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B已經畢業了,23歲,和男票住在一起節省開支。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喜歡去附近的超市或者餐廳,她總是帶一份自己做的沙拉吃,這樣比較便宜。同時做好幾個機構的實習生,一起工作了一個月之後,她說她得到了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正式offer!超級為她開心嗷~

C也畢業了,22歲,沒有男票,和幾個好朋友一起租房子住。除了在這裡實習,還有一份工作是遊艇俱樂部的侍應生,當時我覺得超帥氣啊啊啊啊還想讓她帶我去看看壕們的聚集地是什麼樣子。後來知道那就是管安排下座位和時間表什麼的,工資也不是很高,Tricia說她很擔憂她的大學助學貸款可怎麼還。

還遇到了好多好多有趣的人,有時間的話可以一點點補充,他們都在以我完全沒有想過的生活方式生活著。很正能量,很顛覆,也讓我更清晰的反思自己的生活。

也不覺得中國這樣的生活狀態就不好啊,美國人不給孩子付學費,人家也不養兒防老嘛。東方人家庭的聯結會更緊密一些,我的寄宿家庭也很羨慕我會和我的父母祖父母關係辣么好。
無論是靠自己還是靠父母,都要不辜負所得,都要儘可能變得更棒,這就很好啦。
走過越多地方越發現,這世界哪有那麼大的分別,因為無論地域與時間,人心都是一樣的。
世界大同!


成年之後離開原生家庭這都是盎格魯撒克遜或者日耳曼那一套吧?歐洲也大著了,據我所知很多希臘人就不是,跟中國人一樣都是和原生家庭住在一起,結婚後才自立門戶。甚至很多人婚後還會和父母住在一起,總之,有的南歐國家在家庭觀念上和中國人挺像的,可能是像希臘這樣的國家和中國一樣都很古老吧,更注重家庭?


西方所謂的離開原家子女追尋個人獨立之類的,其實只是是時代發展而變得,你可以理解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變得的更過度追求個人,並不是傳統。。。

起碼在一戰和二戰前的歐洲,和父母居住一塊,即使結婚後也是如此與男方父母合住也是很正常的事,並不是什麼羞恥,只不過戰後經濟發展後,居民收入和福利制度上漲才開始造成與父母分居的狀況,而且這種個人化已經有點過度化追求,現在歐洲的傳統家庭關係都快割裂的差不多了。。。起碼在我所知的一些範圍。。。。比如我的一個老同學公派去英國時,住在斯特林,老同學剛到住的公寓時就看一70多歲老太太自己在那搬一個靠自己根本搬不上樓的大行李,於是上去幫忙,結果人老太太高興壞了,後來了解到這老太太是一個人住在樓上,連個垃圾都沒人幫忙倒(那地方的垃圾袋,基本都是攢一段時間,一大袋拎下去放在垃圾桶),子女也就隔個幾個月才來看下。我那老同學覺得這有點不太好,於是就開始了義務幫老太倒垃圾的日子。。。。或許很多人會羨慕外國人就是追求個人,多好啊或者批評我那老同學多管閑事。。然而說這些的人根本就沒想過人外國老人是真喜歡這樣生活?

好吧。。。。。其實我也不知道。。。。不過起碼我那老同學從此以後挺苦惱的。。因為逢當地節日老太都會送一個甜得發膩根本吃不下的巧克力蛋糕。。。。。


美國這頭是十八歲可以自己出去住,但是大學學費自己貸款還,以後房子自己花錢買


不一定,不爭氣的只能住爸媽的地下室,還不如老爸養的幾隻鴨


不是,他們只是去讀大學了...
工作後攢夠錢了,找到租房的,可能會自己出去合租
在國外讀大學的人比例沒有國內這樣,很多人是讀college,相當於技校、中專,專精一兩門手藝然後找工作。

我要是也讀技校的話估計也會一個人住吧...


歐洲看心情,但是18之後許多人自負學費生活費道是稀鬆平常。


也不一定吧!外國很多發達城市房租很貴,當地的孩子們長大了為了節約房租也有和爸媽住一起的。


中國不也是么?


推薦閱讀:

3M和道爾頓凈水器選哪個好?
怎麼面對撞衫的尷尬?
外國人來中國應該知道哪些生活常識?
怎樣才能強遇王尼瑪?
家用凈水器產生廢水的利用方案?

TAG:生活 | 外國人 | 國外生活 | 外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