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工業不斷進步,是否會使後發國家無法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來發展經濟,進而國家發展之路在技術上被鎖死?

歷史經驗表明,國家經濟要發展必須不斷通過產業升級來獲得,而任何正常國家首先必須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日本,韓國,台灣,我國,都是這樣過來的,可是現實有點不一樣機器人技術肯定會在最近1 ,20年內取得突破,從而代替大量人工重複勞動,是否因為通過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國際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會轉移,而後發國家類似於黑非洲等國家因為無法得到產業轉移進而經濟無法發展,因為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後發國家的經濟發展在技術上被鎖死,從此進入死循環。


會的。隨著機器人和智能技術的提高,規模效應會讓工業國的生產成本越來越低,非工業國翻身的機會就越來越小了。比如家電和電子產品生產,從歐美轉移到日韓台灣再到中國大陸。但現在自動化技術的進步很可能就把生產永遠留在中國了。

所以中國大力發展機器人很急很關鍵


說穿了,落後國家發展工業可能利用的比較優勢無外乎自然資源、忍受污染、低廉勞動力(最好是受過一定教育的)。但很少有國家因為自然資源豐富就發展起發達工業的,包括中東石油富國。忍受污染這條路現在國際上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利用低廉勞動力生產大量出口產品幾乎是唯一路徑。


雖然聽起來有點以鄰為壑,但是現在中國沒有退路,必須利用機器人等先進技術保持產業競爭力。世界就是這麼殘酷,看看南歐吧,基本上都是農業國了:工業高端干不過德美日,低端干不過中國。為啥南歐的債務永遠解決不了,因為整個國家的工業已經萬劫不復。


絕不可能發展到那個地步!

因為生產力發展取決於需求,需求縮減只會帶來衰退。

沒有領工資的勞動者們創造需求,生產線再先進,產品也是賣不出去的,最終的結果就是經濟危機——「大蕭條」聽過嗎?是什麼導致了「大蕭條」?是失業。

放在當下,也是一樣。發達工業國的先進生產力需要中印這樣的人口大國所創造的需求來消化,如果來自後發國家的需求大幅下降,產業資本反而會停工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轉而向後發國家投資,不然那些先進生產線生產出來的產品大部分就只能丟到海里。

非洲國家的問題是沒有統一的市場,如果某一天先發工業國的生產力旺盛到連金磚五國的市場都飽和的地步,那麼資本會投資亞非拉小國,建立生產線——不是自動化,而是需要人類操作的生產線,創造工作機會,並促使亞非拉零碎的市場走向統一。

我們再來看一種極端的情況——只需極少,甚至無人工作的自動化機器就能滿足第一第二世界的所有需求,但生產力還在不斷擴張(不擴張就會衰退),所有先發國家都採取向國民發放福利的方式來創造需求——那麼第一第二世界的人類就進入了事實上的共產主義。屆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不再是競爭關係,國與國也一樣。

那時候後發國家或許根本不需要什麼產業升級,因為先發國家太富足了,窮國會得到救濟,救濟他們而不是排斥他們,才是理智的選擇——反正我們的產品多到全體國民一起上也消化不完,不如送給窮哥們,總比讓他們恨我們入骨,拿著炸彈來炸我們好。


沒那麼簡單。

印度、孟加拉國工人平均工資每月在1000元左右,每年也就是1.2萬元。

非洲落後國家勞動力相當便宜,衣索比亞工人每月工資約人民幣300塊,每年大約0.36萬元。

工業機器人是有成本的,而且一次性投入不會低。按100萬每台工業機器人算,一個工廠投入10台就需要1000萬。1000萬相當於:100個印度、孟加拉國工人近9年工資,100個衣索比亞工人近30年工資。

如果純粹從成本計算,企業就該到衣索比亞建廠,而不是高成本投入搞工業機器人。

這也是很多人思考機器人、人工智慧的思維盲區:機器人會取代人、取代所有人。

實際上,被機器人取代的是:全球勞動力市場中,高成本、低收益的那群人。華爾街高成本金融人才可能被上海低成本人才取代,矽谷高成本研發人才可能被深圳低成本人才取代,美國、日本高成本製造業工人已經被中國工人取代,中國高成本製造業工人可能被印度、印尼、衣索比亞工人取代……

中國30年前搞製造業、非洲落後國家現在搞製造業,殺手鐧:勞動力成本極低,趨近於零。而機器人設備成本投入高得多。


作為自動化棄坑狗,其實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對於簡單勞動,人比機器便宜多了。
你覺得初次投資雖然大,但是長期來看成本低可以平攤,但是一個流程自動化還需要有人給他喂材料收材料,結果成本更高了,如果全流程自動化那是天價。。
而且人會學習,機器流程一變就重新來過。


不會,因為事實上中國才是特例。
不靠冷戰目的轉移的技術,只給外國打工然後收稅搞科研爬食物鏈成功的例子,有幾個?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在有希望里活了三十年,是不知道沒希望是怎麼一種感覺了。

跨國廠商是不會把核心技術給"發展中"國家的。收稅搞科研是多艱難的事?
就算是中國,三星爆炸了虧了錢和名聲,直接漲價ddr等賺回來,就這麼騎著臉虐,中國還不是得忍著?
中國科技在發展中國家已經是第一了,還吃這種苦。何況更小更落後的國家。
冷戰後幾個發展中國家工業起來了?
這條"發展之路"本來就是不可複製,不是誰都能走的通的,或者說對於大部分所謂發展中國家,根本不存在這條路。

無論有沒有機器人,它們都看不到希望。
機器人提高了生產力,產品更廉價,他們才能有點殘羹冷炙吃。


如果你不是真的要製造什麼高精度大規模的產品,其實機器人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以我上班的公司為例,我們不算什麼大型公司,幾十台焊接機器人,這幾十台機器人每個月大概耗電就是40萬度,更不要提隨便維修一次就動不動幾千上萬還不算人工。

機器人現階段真正的優點其實就兩條:1、不會罷工,不會抱怨。 2、質量平穩基本不怎麼波動。對於發達國家來說這兩點都是至關重要的,對於像非洲這樣的窮國而言這兩點都沒有任何意義。

或許是我所見比較狹隘,但是現階段我們使用機器人較多的領域基本都還是汽車製造業,食品行業這種對質量要求極高的行業。他們其實更多的是迫於質量要求而不是追求人力成本下降。


短時間內很難,長期內也不現實。
短期內
1政府執政能力差,無法組織政策抵禦全球經濟危機或國際對沖基金聯合攻擊。發展中國家沒有或極少積累外匯儲備,甚至有大量外幣負債。導致經濟金融環境甚至政治環境不穩定,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突然被釜底抽薪。
2發展中國家具有競爭力的企業組織多數為發達經濟體資本的分公司或控股/收購的公司,企業競爭力雖然很強,但資本外流。
3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不具備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企業創始人沒有合適接班人。
4研發投入低,無法突破專利技術障礙或技術被跨國公司的國際專利鎖死。
長期內
5最終由於發達經濟體經濟對發展中經濟體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依賴越來越小,導致發展中經濟體完全喪失低端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升級發展的可能性。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背負巨額外債,即便進出口順差,但資本外流超過順差,本國資本不斷被統治者在西方消費,跨國公司將資本匯回母公司。


潛在的成功路徑:
1.需求的不可測性決定了總人口的需求是定向的,但個人的需求是不定向的,也就是說可以通過滿足技術.資本和產能賣方非大額國際通用貨幣的需求,來獲取所需,比如通過宗教需求.政治地位需求.性需求等。
2.半封閉經濟環境,嚴控資本外流和商品服務進口。盡最大努力積累外匯儲備,以購買急需的外國商品和服務。
3.提高國民教育水平,進而提高勞動力技術能力。
4.通過購買的技術和產能投產一批人民和經濟急需的產業。
5.通過自產或購買技術和產能,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國家技術和國家產能向國際較高水平接近或超越。


不可能的。

機器取代人類的條件就是要有足夠而且便宜的能源。就算機器效率再高也是有極限,最大的瓶頸就是能源。目前來看未來50年內能源科技不會有任何突破。未來的趨勢肯定是能源價格越來越高,廉價勞動力的優勢也會越來越大。


曾經問過二汽工程師,為什麼不大量引進機器人,而是只在缸體塗膠這一個工位上用。回答的大致含義就是大量引進機器人會導致大批員工下崗,引發社會問題。所以生產線的自動化發展需要一定的時間解決多方面問題來過度。


個人觀點,機器人產業的進步會增強先發國家的競爭實力,但是產業轉移並不能考慮機器人一個因素,是資源、政策、社會環境、產業鏈等多重考慮的結果。

中國之所以能完成從低端到高端的不斷飛躍,原因有很多,例如中國有穩定的政治環境,有不斷優化的經商環境,有廉價高效的勞動力和龐大的消費市場,並由此在很多產業上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現在來看,對中國製造唯一不利的因素就是勞動力價格上漲,因此機器人工業的發展可以有效對沖,保持中國製造的競爭力。

其他國家如果能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全力支持商業發展,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那麼這個國家就不必擔心機器人的威脅,中國再大也不可能吞掉全部產能。


當然不會

機器人比人貴多了


你們對目前產業化的機器人是不是同科幻電影等同起來了,實際上業界遠遠還未做到能夠自主判斷的機器人,大部分實現的不是智能化是自動化。

然而自動化的成本其實蠻高,你看財務自動化已經搞了多少年了,算是國內最早實踐的辦公自動化領域之一了吧,從第一次掀起電算化高潮到ERP熱潮到現在的德勤機器人,20多年總有了,然而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業內有個黑色幽默:會計軟體比會計本身值錢多了。想想也是以前搞SAP,CO和FI模塊一年的維護費用加起來比全財務部(包括財務領導)的工資都要高好幾倍,然而你說這些軟體能脫開人全自動操作嗎?當然不行了,即便是國內的一個財務系統吧,只要你是上規模的公司,報價100萬不能少,附加各種維護、集團應用和子系統實際可能在200萬上下,然而即便10人左右的財務部,總體工資很多加起來都沒100萬。

再說自動化生產線,按我經歷過的來說,有整線投資在30億左右,光控制軟體就4000多萬,然而不需要工人了嗎?當然也不是,質檢、監控、搬運、包裝、調試、維修該有的還是不能少。現有最好的模式是自動化生產配合人力資源優勢,讓機器和人各自發揮優勢,實際上只要國際間發展存在不平衡,機器成本永遠會大大高於人力成本,各個國家完全可以改變移民和派遣勞工政策引入外部勞務人員來彌補機器的高成本。與其擔心發展中國家無法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來實現國家崛起,不如擔心下自己國家會否因為大量引進國外低薪酬勞工爆發劇烈的政治變革和社會問題吧。

另外弱弱地說一句,其實人力算是一種可再生資源,而製造機器的原料則不是,人若不接收教育其本身對於生產而言的價值是可以遠遠低於機器價值的,而教育本身又是要耗費成本的。


@圖靈Don
你這個回答是不合格的。
你的工資論是建立在機器與人的效率是相同的基礎上。
而且,你的機器價格是空想出來的,數據可疑。正確的方法應該使用工業機器人的平均價格,再簡單點也應該拿出一種工業機器人的平均價格進行比較。
---——————簡易分割線————————————
我來分析下一個有質量的回答是怎樣的。

簡單比較
也許那些低人工成本的國家現在工資是這樣,但它不是不變的,會按一定百分點增長。
遲早有一天會經濟效益會差於機器。
題主在題目介紹中寫到,落後國家是否會得不到產業轉移導致技術鎖死(無法成為工業國家)。
這還要分析農業國家變工業的普遍啟動GDP和啟動資金。(能否在人力效益小於機器效益時,獲得足夠的錢)這是一個動態過程,是機器成本下降曲線和人工成本增長曲線的比較。

算上額外成本。
幣值
想獲得產業轉移,還要算上本幣幣值。(多少本幣=1人民幣),之後就是看其升值曲線。
員工保障
因為是機器工作,所以傳統的四險一金是不需要繳納的,並且機器能幾乎全年無休的工作,而且效率高和工作質量穩定。
稅收
這裡不光是被轉移國的稅收。如轉移國意識到將要轉移的產業的機器人過幾年成本就會下降,並且這個產業的稅收較多(不用擔心員工感受,稅率可以定的較高),可能會採取補助防止其轉移。

主要就是這幾個方面了,其他什麼當地建廠成本之類的就不贅述了。

————————————分割———————————
真?回答
在X年後會的,但有一種可能是發達工業國家幫助落後國家工業化。
為了去產能和增加產品銷路。


微小型軸承生產行業,20年前,100個工人,平均工資1000,年產值1000萬,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
現在,50個工人,平均工資10000左右,年產值5000萬。
結果現在印度基本上沒有微小型軸承企業了,人多有用嗎?你讓印度怎麼發展啊


這是發展需要~~就目前而言,世界在向著此方面飛速發展。

《黑客帝國》是有可能成為現實的。

數據和演算法未來會統治人類的可能性始終存在,即使人寫了演算法。

有人認為機器人的成本始終比人類要高出太多,這並不一定。成本會隨著時間逐漸降低,更重要的是機器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要要求人權(加班費等等)。在諸如精密製造等高技術行業,機器人效率要遠高於人類。或者未來世界會兩極分化,底層和高層人類的技術相差幾十年。

有種假說認為科技會毀滅智慧生物的未來(原始-農業-工業-AI-?-毀滅),這可能是至今人類未發現外星智慧物種的原因。


就算是維護機器人,也是落後國家工人便宜啊~~假如他們有合格工人的話。


你的推測不是沒有道理,事實上很多學者都跟你的看法基本一致


如果人命和人力不要錢呢?比如朝鮮


有這種想法的大概都不怎麼了解工業機器人。。。


1、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歐美轉移到亞洲,不僅僅是因為勞動力廉價,還因為亞洲的市場。市場就在這裡,生產出來就可以直接投入到市場,省去中間的運費。而且市場對研發和生產的反饋也會更快。

2、機器人短期內還不會完全代替人力勞動,因為成本太高。但長期來看是一定的,因為隨著時間拉長,邊際成本會更低,直到低於人力成本。

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任何國家,哪怕再窮,有人口,就有需求,就有供給,就有生產製造,有進出口,他們就在自然發展和迭代,也會有相對高端的企業和政府支持去發展科技,只是發展速度會慢一些,技術上差距會大一些。就像朝鮮,窮的都吃不起飯了,但還是一天天的在核試驗。

4、現在這個時代更加開放,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哪裡有市場,資本就會聚集在哪裡,就像阿里會投資印度版的阿里,發展印度電商,滴滴投資海外,發展海外出行業務等等。不會完全的存在技術封鎖吧?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李克強在巴黎『2050年中國成中等發達國家』的講話,中國何時能達到義大利水平?
如何看待「歐洲議會通過決議 聲稱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這背後有著怎樣複雜的大國博弈?
為什麼中國政府看起來不是很有意願和動力把經濟從投資驅動轉型為消費主導?
談談對一帶一路戰略決策的理解?
中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但是為什麼還會有工作越來越難找這一說?

TAG:科幻 | 經濟 | 中國經濟 | 工業機器人 | 第四次工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