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眾對視野之外的名人趨向於讚譽,而對活躍的名人往往會有很多批判?
舉例:
視野之外——逝世的(如王小波、張國榮)退隱的(如王祖賢)低調的(如林青霞)
視野之內——開了微博的(韓寒、王菲)王朔2007年媒體出現頻繁時,就有人嘲諷他的說話時的蘭花指。如今低調不拋頭露面了,寫的幾篇悼文都被人當成了神作。
李敖之前在台灣發聲時,國內的知識分子全把他當大神一般看待,後來在大陸活躍了,發個微博,底下也是罵聲居多。
是生么心理造成這種現象呢?
大眾只會通過自己的各種標準去評判公共人物。當一個活躍的公共人物經常進入他的視線,他一般用拉低對方的方式,將名人拉低到與自己持平的標準下去評判。而名人身上唯一那讓他找到拉低把柄的就是缺點。越是活躍的人越容易找到缺點,即使沒有發現缺點,還可以想像出缺點。
你可以想像一下從樹上摘果子的動作,你是不是經常一手把樹枝搬下來一首摘果子呀?搬,是拉低過程;摘,是評判過程。
當公眾普遍採用自己的低級方式去評判一個活躍的公共人物時,你就知道整個輿論環境為啥都跟煞筆一樣了。比如王菲和謝霆鋒好,有一幫傻逼去罵竇靖童。你雖然沒去幹這種事,但你一定敢過類似的事情,不信你回憶一下。
當大眾和名人對峙,名人好比在山上,大眾好比在山下。大眾從來不會去想自己往山上爬幾步,而總是想著怎麼把公共人物從山上拽下來幾米,然後覺得自己就阿Q了。
至於不活躍或者過世的人,他們沒有新聞,也就無從用拉低的方式評判。或者說他們沒有能力去評判一個不結果子的死樹。
至於到底是「是生么心理造成這種現象呢?」我給你推薦一本書看看:《非人:為何我們會貶低、奴役、傷害他人》,裡面每一頁都是你想要的答案。去看看那些名人的微博,到處都是罵聲一片。更別說騰訊新聞什麼的,那叫一個慘烈。出口成髒的人有的是,那叫評價嗎?那就是謾罵。
太多人生活的不夠如意就看什麼都不順眼,看什麼都想罵,這都跟是不是名人或者是否入世無關。
我喜歡王菲,你們愛怎麼罵怎麼罵,愛怎麼說怎麼說,我過我自己的日子。這就是境界。悠悠眾口,都聽他們的就不用活了。阮玲玉怎麼死的?被謠言逼死的!還想多幾個阮玲玉啊?
管他呢!
記住《讓子彈飛》里有句台詞:死人比活人有用~
很簡單,馬雲李彥宏你不會嫉妒,你隔壁家小王做生意發了你會覺得他是暴發戶
跟「死人總是比活人的好」一個道理
這就是出世和入世的選擇困境吧。
首先我想強調,其實一個人有才華,他是通過很長時間的自!己!默默努力取得的。和大眾有什麼關係?
比如莫言,他寫書的時候有多困苦幾個人知道?聶華苓老師就曾經指導過他,說他當時很不愛說話,難溝通。後來他出名了,好像「有批判性思維」的網民們都是讀著他的書長大的一樣!都可以隨意批評幾句,把自己捧的和莫言二大爺似的,也是醉了。
接著說出世入世這事。
如果他選擇出世,就是還按照自己的軌跡默默努力,獨自牛逼,大家聽說他的事迹就是可能從高端的朋友那裡。然後大家就覺得這點信息來之不易,還不好好仰望一下,牛人真是牛啊。
如果他選擇入世,主動說說自己的努力,或許希望能給別人帶來啟發。那就完蛋了,大家還是會把高端朋友搬出來,吹毛求疵地比較,開始叫囂「我一個朋友怎樣怎樣比你強了八百倍這種事情我會說?!」然後高冷地好像在網上甩了那個名人一臉血一樣。。。
所以這事怎麼論呢?可見人都是有自尊,見賢思齊,都希望自己能和名人靠攏;可是差距太大的話,人就開始賤,開始自暴自棄地找茬。其實把名人拽下了神壇,怎樣?你去坐著?安穩嘛?有人說比大家牛逼,但不多,就容易被人攻擊;可是如果牛逼大發了,就被人仰望了。我覺得這說法有誤。牛逼大發了,別人會找那不上不下的我認識的朋友同學同事等等來拽人下level。也許那幫高端人士還自己夾著尾巴做人,誰曾想逼都被某些朋友幫著裝了。。。惆悵。
一隻孔雀經常在你眼前開屏,開的再美你也難免不會盯到他的屁眼,相反那些窩在遠處打盹的即使不鳥你,你也會感到乖覺順眼,儘管他們曾經也在人眼前開過屏
《挪威森林》死了不超過20年的作家的書不讀
因為熟悉才能找到黑點,如果王祖賢一直接爛片極有可能被黑成花瓶。劉德華人品毫無黑點,前期還不是全民偶像時接的電影評價很高,現在因為接太多爛片大家都忽略人家也算影帝級別了。
古代隱士都靠這點吃飯……
距離產生美
槍打出頭鳥
大概是因為「遠香近臭」吧,太過活躍就拉近了距離,距離太近就容易看到毛病。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水滴直播的事情發生後,周遭的同學朋友毫無反應的麻木態度?
※從張子萱的長微博中,如何看待網路冷暴力?
※如何看待徐玉玉案主犯被判無期?
※計程車在路上空跑拉客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怎麼看「18 歲女孩被騙學費 9,900 元後鬱結於心,最終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