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小米、華為、三星、蘋果、微軟等手機品牌?
如何評價蘋果、三星、小米、鎚子、魅族、華為、中興、酷派、聯想、oppo、vivo、一加、樂視、htc、nexus、索尼、摩托羅拉、LG等手機品牌?
……8-1已更新,聯想……
對這些品牌的評價可以弄出很多本教科書。網上已有多如牛毛的分析和評價所以我盡量從被忽略的方面著手。僅代表我的印象和看法,努力一本正經不開玩笑,不免評價各品牌的售後。歡迎更專業的同行指正。
蘋果——iPhone和android手機是不對稱競爭,在此不比較iOS和android或手機的硬體參數。從另一個不常被留意的角度——內在設計來說說蘋果手機。對於我而言拆每一型號的iPhone手機都會心生讚歎。如果iPhone的內在如同瑞士機械手錶一樣充滿了工業美感與精密,那麼多數的android手機尤其是國產機是電子,當然也可能是做出花的CASIO電子錶。每一個型號的iPhone都能拆出沒完沒了令人髮指但又值得把玩的細碎零件和螺絲。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以我多年閱機的經驗雖然螺絲多寡和品質無多大關聯,但如果連螺絲都很牛逼那通常這個機子不會差,這種例子參見拆一次就不想拆第二次的Vertu。下面是我心目中蘋果手機巔峰之作是iPhone4拆出來的部分瑣碎零件。iPhone6當然也有漂亮的做工,零件之複雜和瑣碎不弱於4(稍後會介紹),只是我認為不如4誕生給同時代行業帶來的震撼。
從左至右分別是開關鍵、靜音撥桿、SIM卡彈出桿……以及雙層子母螺絲桿!!!還有多少人沒留意iPhone4的SIM卡捅針其實是牛逼轟轟的液態金屬公司所制!
PS.關於Liquidmetal(液態金屬)資料見http://appleinsider.com/articles/10/08/17/liquidmetal_created_sim_ejector_tool_for_apples_iphone_ipad及中文癮科技http://cn.engadget.com/2010/08/28/on-liquidmetal/及http://cn.engadget.com/2010/08/18/apple-purportedly-utilizing-liquidmetal-alloy-in-sim-ejector-too/
這樣的精緻的小零件在iPhone手機中被傳承下來。例如iPhone6里的SIM卡彈出桿(黃圈)
留意紅圈位置的將鋼製螺柱嵌入CNC鋁合金制後殼的工藝。
iPhone4的中框,真想對某粗糧說:這才叫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
很多國產android手機在發布會上很喜歡炫耀自己比iPhone更薄,這沒什麼可炫耀的。多數android手機為了達到或超越iPhone6的厚度使用的是雙面膠貼合工藝,只有iPhone仍然使用大量的螺釘和卡扣工藝,這種工藝在一體機中實現起來相當有難度。這意味著更高的設計成本,也意味著機殼框架在加工時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成本去車出更多的固定卡扣位,更意味著更精巧和精確的做工。這樣的設計、加工成本以及背後的研發周期和良品率是多數國產品牌不可能承受得了的。從結構方面來說,多數android手機就像充滿了膠水的板式傢具(有些甚至不可拆卸)。而iPhone簡直就像充滿精妙榫卯工藝的實木傢具。
最好的例子是iPhone6的蘋果LOGO,iPhone6的後殼諜照剛出來時LOGO位置是空的,大家都猜想蘋果是為了解決鋁製機身屏蔽信號問題而預留的信號出口(下圖來源網路,侵刪)。
真機出來後才發現和信號完全無關,因為這個位置嵌入的還是金屬LOGO。純粹就是為了更漂亮!費了大功夫先鏤空再鑲嵌營造出完全不同色澤和質感,如同它本來就長在那裡一般。這樣的處理方法意味著高精度的加工工藝也意味更高的成本,除了蘋果還有誰會為了一個LOGO費那麼大勁和承受良品率下降的風險。
留意LOGO金屬牌和後殼之間圍繞LOGO密布的焊點,如果是別的品牌我相信可能會用雙面膠粘處理,這也是我為什麼不得不從網路上截取一張鏤空的後殼照片的原因,因為LOGO焊接太牢固無法取下。
當然有人會說iPhone能做出來是因為賣得貴,但同樣在4-5000價位的三星、HTC旗艦全是雙面膠工藝。當然,雙面膠是好東西,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好東西,好的雙面膠可以代替螺絲。這不是我說的,這是3M強調的,而事實也是如此。iPhone當然也用雙面膠,他們會用最好的。我舉個例子,iPhone的電池是用雙面膠粘在後殼上。自iPhone5起換了一個有意思的雙面膠,是一個單向拉扯不留痕的雙面膠。捏住預留的黑色部分往充電口方向拉可以完整的把整個雙面膠扯出且不留任何痕迹。這個真心好玩,iPhone6也用了這個雙面膠,建議用6或6S的朋友送客服拆機時要求自己玩一下。我猜是3M的不留痕技術,希望能有供應鏈朋友賜教。而如果是普通雙面膠粘貼的電池通常得用撬棍來拆,操作起來那叫一個粗暴,對電池本身而言也是一種損害。
下圖來源Mydrive
雙面膠在手機上的應用由來已久,事實上我也不反對在後蓋、LCD模塊等大型分離部件上用雙面膠,只是一方面如果雙面膠用不好可是容易出現顯示屏縫合不嚴起翹的問題,更不用說維修後二次粘貼的嚴密。我個人很不喜歡不夠嚴絲合縫或發出怪響的感覺。另一方面如果能有更精密的工藝避免使用雙面膠我會更喜歡,哪怕為此可能售價貴一些。我相信iPhone就算減少使用螺絲卡扣工藝一樣會有大批人購買,反正普通人誰會關心內部採用什麼樣的工藝。但iPhone仍然這麼做出來是因為蘋果想這麼做、能這麼做和喜歡這麼做!即便是選擇與縮短研發周期、降低成本背道而馳的工藝。類似的執念除了iPhone也只有死而未僵的諾基亞曾經擁有。
以此Lumia800祭奠抗摔的諾基亞
藍色聚碳酸酯外殼和紫圈的蜂窩狀塑料內框吸收跌落時能量,藍圈的鋁合金支架分散外殼應力,最右的不鏽鋼框架起結構支撐作用,中間紅圈的看得出顯示屏背後是一整塊厚度可怕的CNC鋁合金加強背板!最下面黃框是整個手機的拆機鑰匙——鎖止桿(所以外表無任何螺絲)。溫良外觀下十足的諾基亞式機械暴力美學。
言歸正傳,情懷二字是某錘手機帶進了手機市場,但在我看來唯一具有匠人情懷的只有iPhone,也只有在iPhone身上還能看到在智能機時代已極少見的機械美感。
很明顯,蘋果是以產品為主要導向的強勢品牌,但求一切盡善盡美。市場策略方面不像國產品牌那麼多花招。至於問題——封閉的、換個鈴聲加個音樂都有小麻煩的iOS雙面性、沒了喬幫主後蘋果創新乏力的問題還有硬體配置落後等等已經被各種機構評述得很全面不必贅述,而不斷改善效率和人機功效後的Android平台後已不是當年吳下阿蒙,蘋果從行業領先慢慢轉變為某些方面的跟隨者。當然反過來也可以說各android品牌為差異化堆砌硬體搞軍備競賽,這個見仁見智我不暫時不趟渾水。
關於創新乏力這個事我覺得需要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從科技方面看來可能如此,但別忘了蘋果同時扮演時尚風向標的角色。金色iPhone剛上市時很多人吐槽為「土豪金」,但各家品牌都悄悄跟進推出了金色。難道這金色是各品牌自己靈光乍現、英雄所見略同的選擇?金色手機在蘋果之前叫土豪,蘋果之後叫時尚。為什麼金色在iPhone使用之前你會嫌土不考慮但現在卻手持金色手機毫無違和。你以為是你或你手上的品牌設計師慧眼獨具挑選了正確的顏色?為什不是赤金色、暗金色、鈦金色或鉑金色而是這個金色?因為這個金色是蘋果的設計師從數以萬計的顏色中反覆斟酌後挑選出來的顏色,再被各品牌跟隨。如果別的品牌設計師不知道自己的設計能不能被市場所接受,最保險的辦法莫過於看看蘋果選了什麼顏色和做了怎樣的設計。類似的例子還有扁平化、雙面玻璃和斜邊切割……對了,在時尚界通常不會叫創新,稱為引領!這一點,《穿普拉達的女王》有著最好的解釋。
售後服務,蘋果的售後服務政策是唯一一個能讓中國消費者儘可能體驗原汁原味美式售後服務風格(即以換代修)的手機品牌。試問還有哪個手機大品牌(不要和我說三碼五碼機)全型號在中國這麼玩。以換代修政策對消費者而言是獲得實惠的一種方式,畢竟出了問題軟體升級搞不定就給換新即便只是翻新都能令大部分人開心,對大部分客戶來說本來只是死機或打不了電話,蘋果非但給我修好了還把我弄花用舊的外殼也免費換了多開心。但就是這麼一個遠高於中國手機三包規定的好政策還會被CCAV在315晚會抨擊(原因各位自己去搜索,不想再費勁解釋)。但這政策優點明顯缺點也很明顯。美國這麼玩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因為高得嚇人的人力成本(如果採用本地維修當時會需要大量人力)所以採用天才吧更換方式既解決了服務覆蓋問題又不會大量增加人力(此處為猜測,我真不了解美國售後,歡迎同行指正,我虛心請教)。但中國不同,永遠不要低估中國人鑽漏洞的能力。iPhone在二手市場尚且一直是最保值的手機何況說將舊機換成新機後再售出,所以以換代修不僅消費者開心黃牛更是做夢都要笑醒。這政策被國內與黃牛勾結的黑心售後服務中心給搞殘,多少人賺得盆滿缽滿,否則路邊怎麼會有那麼多加400換機的服務。另一方面再怎麼說這也是返廠維修的一種形式,總體平均時間肯定會長於當地維修。從第三方(忘了是誰查到再補充)提供的2015年十大手機品牌售後服務滿意度調查來看蘋果排行墊底。無論如何,蘋果也意識到問題存在從iPhone6S開始結合國情減少以換代修,此後的蘋果售後服務怎麼走還得拭目以待。停止以換代修後蘋果要面對繁重的配件供應資源再分配的問題,如此會很考驗倉儲及物流內功和網點管理功力,據說大量三星售後人去了蘋果,如此蘋果可能會得到三星蹂躪維修站20年的內功也不一定(在三星部分會說)。
PS.以換代修看起來好像花了很大成本,其實不一定。蘋果選擇這種方式可以把配件資源集中在少數幾個地方集中處理,在終端提供少量周轉機即可。這種方式首先品控更容易,其次相比於全國授權本地維修後配件資源全面分散備庫的方式節省了大量配件資源,也就是說資金占用遠低於後者(所以三碼五碼機基本上都這麼玩)。而且我認為蘋果之所以這麼做,其中一個原因是出於對自身產品低故障率的自信,否則如果高故障率的話這種方式必然崩潰,這個道理可能專業售後人員會明白。至於具體到消費者個人如果是我,我不一定願意以修代換,因為我知道我買的新機基本上可以確定主板全新。但維修更換後的主板就不一定不是修過的。這一點各位自己斟酌吧。
結束了只生一個好的iPhone之後,來看看濫生後群魔亂舞的android生態,先來簡單看看android圈是什麼情況——android發展到現在普遍認為已經失去Google的控制,各家拿到系統後都會該換自家UI,結果除了早期以外後來的android手機全都活生生的閹割了android原生的「搜索鍵」只保留三按鍵,對此有些同學一頭毛線——」啊?搜索鍵是什麼鬼?「。不僅如此各品牌還閹割了大量的Google內置應用連Google的Play也給掐了。因此評論認為谷歌並沒有直接從android上盈利,我印象里Google的商業構想是為了引流和廣告,但目前看來具體到各品牌手機上和Google沒多大關係,坊間偶爾傳說android3.0起Google不允許定製UI也遭到一致抨擊沒有下文,至此我只能小人度君子之腹陰謀論認為各android手機為Google大數據提供數據來源但純屬瞎猜。
好,android生態發展到現在,真正悶聲發大財的是那些品牌呢?藍綠?幼稚了。首先必須是ARM!!!所有的CPU用的都是ARM的架構(Intel對戰略失策悔得腸子都綠了)。其次是高通、三星、TSMC、索尼、LG、JDI、美光、TI、德賽……這些晶元或LCD等模塊供應商、還有富士康、和碩這些代工廠。智能手機市場的興盛熱鬧了很多供應商。倒反是Google這一頭顯得相對寂寞,在android方面除了提供點版本更新服務外好像沒別的事可干,基本上屬於這種情況——
」我在iOS商業廣場旁邊弄了一個免費遊樂場,看到大家玩得挺開心我就放心了。來來來!各位看看我手上的廣告單「
」滾!!!「
下面正式進入血海一片的Android手機品牌……我仿似聽到遠方遊樂場角落的草堆里還有個微弱柔軟的聲音,是幻覺嗎?
三星——必須首先說三星。先清楚三星不止是一個手機品牌而是一個巨型的戰力可怕的航母戰鬥群。普通人熟悉的三星是Galaxy手機和家電,實際上三星跨界了地產、造船、汽車、冶煉、國防、金融、電子、機械、航空、醫療……三星幾乎就是半個韓國。在所有的手機品牌中,三星擁有唯一的完整的世界頂級的產業鏈,還具有強悍的垂直整合能力。簡單來說,所有手機品牌里只有三星擁有能生產所有手機核心部件的產線(能有潛力成為第二個的只有沒落的索尼)。單憑這一點註定三星擁有別的手機品牌無以倫比的強悍又快速的推新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也不會存在別的手機品牌產線斷貨的問題。有分析師評價得好,三星通常不扮演創新者而是跟隨,靈敏的嗅探著所有電子行業的風向,只要聞到利潤的血腥味立即會調動可怕的產業鏈快速切入並推出比市場開拓者性能更強售價更低的產品填充整個市場(土撥鼠索尼這個梗下面會提到)。因此三星是個火雲邪神一樣的對手,因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快速的市場覆蓋在手機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三星能很快的捕捉市場的風向和消費者喜好,只要市場想要的三星在嗅到後都能極快的搶在其他品牌之前在新機型中加上去抓住眼球形成市場熱點,至於是否實用或有什麼用……Who cares!!!,有沒有未來……Who cares!!!。2010下半年到2013年是Android手機陣營王位爭奪最白熱化的時候,沒有誰能確定智能手機的未來應該是多大尺寸屏幕最好,是5寸或6寸?還是喬幫主堅持的3.5到4寸單手能操作的小屏?(更大屏的需求留給iPad解決)。三星也不知道,但採取了粗暴又有效的策略——將所有尺寸、所有價位、所有功能、所有類型全面覆蓋。
尺寸方面:既有3.0寸的Galaxy Y,也有大至帶電話功能的7.0寸的Galaxy Tab P1000,恨不得覆蓋精確至每0.1寸。(以下部分系列名省去Galaxy 前綴)6價位定位方面:有400元的W、Y、Ace……也有4000~5000的旗艦S和Note,還有8000到上萬的臻和大器系列。更不缺痛打中端客戶軟肋的2000左右的Mega和Grand,除了旗艦S還有次旗艦S Advance和次次旗艦 Premier。價位覆蓋至恨不得每間隔100元一個系列。
功能方面:你們喜歡什麼三星都能弄出來,雙卡雙待早就是三星從功能機時代玩剩的不需多說。喜歡三防的有S Active和Xcover,喜歡投影的有Beam,懷念全鍵盤的馬上就有Chat和Pro,懷念翻蓋的有大器,想要手寫筆的有Note,想要NFC的馬上給電池加上NFC天線給推出增強翻蓋。想要更牛的攝像頭的有S Zoom。覺得曲面屏酷炫的立即從實驗室推出全球首款曲屏機Round。
產品種類方面:平板看起來不錯,7.0到10.1三星全有。聽說蘋果可能要搞手錶,Gear馬上上線。相機能不能裝Android?Galaxy Camera來了……
產品系統方面:除了android,有Window Phone的Ativ S,還有Bada的Wave……
就在短短3年內三星推出了20多個系列幾百個型號覆蓋相機、手錶、平板、手機……各種系統各種需求的各種年齡段各種身份的人群無縫覆蓋。這背後沒有資金、研發能力、完善的配件供應鏈、售後服務等強有力的保障和整合能力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在這些方面試問還有誰能具備?這!就是三星令對手膽寒恐怖之處!市場表現也證明了三星的勝利——2012年,據Canaccord Genuity的數據三星和蘋果在2011年第四季度瓜分了智能手機市場95%的利潤,雖實際情況待考證但那時的三星不是競爭,是碾壓。
我們今天坐在這裡評論談笑風生似乎覺得一切順理成章,那幾年是國際大牌間的廝殺血雨腥風(國產品牌還不敢躍1999線雷池一步,今天牛哄哄的小米也還在種子剛發芽階段),那年的HTC如日中天剛剛登上全球僅次於蘋果的第二的寶座,三星哪個系列拉出來都並非盡善盡美,精細做工拼不過HTC,Touch Wiz生澀難用……奈何三星不是用某個機型在PK,而是雙旗艦(S+Note)攜領下的眾機群毆,冷戰時期令整個西歐膽顫夜不能寐但沒有發生的蘇聯數以幾萬計坦克洪流真實的在那幾年從諸品牌身上碾壓過。毫無疑問,三星全線開花的策略成功了,但這策略唯三星能用。今天我們認為是三星的雙旗艦策略成功了,但不要忘了掩護這雙旗艦背後的二十幾個系列幾百個型號。
另一方面,從縱向android系統不斷升級的硬體需求維度來說,那幾年遠遠不同於今天的性能過剩,android系統效率尚不完善,面對順滑的iOS系統android手機唯有硬體堆砌。說白了就是CPU和RAM的軍備競賽,這不正是晶元大廠三星的本行嗎?對於別的品牌而言,和三星拼硬體簡直是和軍火商的兒子比槍多。數數三星的軍火庫,除了AMOLED、Exynos還有DRAM內存技術、NAND存儲,以上這幾樣,不可一世蘋果的iPhone、iPad上的A系列CPU到現在為止都是三星在代工(A8後TSMC分走了一部分但最主要還是三星),顯屏方面三星是產能比夏普穩定可靠的供應商(最寶貝的Super AMOLED只給自家,別人有錢買不到),NAND更不用說。可以說三星打個噴嚏全球手機品牌都要發高燒。除了這幾樣被忽略的還有攝像頭和電池技術。所以比起來,HTC或其他除了玩玩一體成型或撫摸奧氏體還有什麼核心技術可言?別的品牌當然可以弄高規格的CPU和內存,但一來得看高通的眼色和產能,二來才提出硬體規格,三星更高規格的換代產品已上市。三星簡直是用短跑的速度跑馬拉松。
但是!
快是三星的利刃也是反噬。在快速的產品線鋪開和硬體堆砌換代過程中三星忽略了外觀設計和結構材質。三星被市場詬病的千年大塑料、傻快效能低、暖手寶、系統臃腫難用、堆砌一堆無用功能(眼球追蹤之流)在S4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S4那營養不良的ABS塑料中框薄如紙片的後蓋和驚人的耗電量再加上易脫落的BilingBiling的電鍍層……要不是看在那塊AMOLED的份上我會直接丟到垃圾桶。市場強忍了S4後在S5身上爆發了,更別提隨後iPhone6的發布消弭了三星大屏的優勢,形勢急轉直下……
中殼部分——左邊S4右邊S5。S5用料還是比S4好一些,這麼說吧,每十個多2兩ABS塑料。
S4後蓋,不說了,至少能保護電池不掉出來
以三星的能力有沒有辦法像HTC那樣做一體成型?當然可以,但這會和三星當時奉行的快速推新策略相左,並且和可換電池擴展內存賣點相左。此外別忘了三星是以等級森嚴為特點的韓國企業,官僚作風如同幽靈一樣存在於三星各個事業部之間,顛峰時期的三星唯我獨尊天下我有,無視市場對更好外觀更好材質的呼聲。千年大塑料又如何只要硬體夠快自然有消費者乖乖買單,除了堆砌硬體快速覆蓋之餘集中精力搞差異化,實驗室弄出了很多華而不實的功能——眼球追蹤、浮窗預覽、手勢感應、智能暫停等等說白了都是利用前置攝像頭的軟體技術,再加上一堆無法卸載的預裝軟體不僅讓系統變得更臃腫難用還加重了電池負擔,完全無視了MIUI之流對對市場的引領。甚至推出Bada意圖抗衡Google,完全忘了老對手諾基亞是怎麼死的……結果是2014年三星手機銷量下滑40%(當然還有國產品牌崛起的原因,國產品牌部分會說),丟掉了android頭把交椅。不過永遠不要低估三星學習和自省的能力,摔倒後一向能夠很快的爬起來,於是在S6之後看到了下餃子一樣冒出成堆的金屬機,自帶軟體也變得隨意卸載、UI每年都在精簡精簡越發好用……
等等!金屬機難道不是Note4開始嗎?Note4不叫金屬機,那是金屬包邊機,切割給你看
對比一下,右邊那貨(Note5)才叫全金屬
儘管是鋁合金門窗加工而來但比起S5還是進步很多,每十個又多了2兩鋁合金。順帶說的是S5開始三星改用全貼合屏,即顯屏與框架分離。雙面膠大規模應用後也帶來縫合不嚴的問題,Note4用戶遭遇過顯屏起翹或者維修後粘不牢的舉手看一下……
那麼S6呢?還是鋁合金門窗工藝嗎?當然不是了,那是和iPhone一樣的工藝。也切一個給你們看。最右那個是S6 Edge切下來的揚聲器和麥克風部分,我在把小蟻智能攝像頭改裝成戶外專業監控時把它拿來當作外引的收送話模塊。本來是切了左邊這個S6的來用,但是發現Edge的這部分更精巧一點點……可見我還是愛三星的,揚聲器確實不錯。感興趣的這是傳送門uestion/39681924/answer/103149064
S6系列出來時叫好一片,真正全金屬機身加雙面玻璃,也有人說S6正面赤裸抄襲iPhone6,確實有些像。Edge版本出來時更是那叫一個驚艷,且不管是否實用但Bigger絕對是滿滿的。拿在手上就像件玻璃藝術品,也確實是件易碎品,拿好手上的Edge吧!可惜來得太晚了,android已經出現了性能過剩的趨勢而且國產品牌侵蝕市場之強大大超出預期。三星市場預測也出現問題,認為普通版是銷量主力而Edge版是謹慎接受結果實際情況恰好相反。由此造成了Edge版產能嚴重不足供貨大受影響,等到Edge產能攀升已經錯過了需求洪峰——沒想到三星這支特混艦隊也會出現南雲魚雷換炸彈、炸彈換魚雷貽誤戰機的悲劇。另一方面S6由於採用三星之前不熟悉的雙面玻璃工藝,當年困擾蘋果怎麼給玻璃上色的問題也困擾三星。三星採用的是玻璃貼膜工藝營造珍珠光澤,不幸的是結合雙面膠粘合技術,這層貼膜(包括顯示屏內面貼膜)容易被雙面膠剝落,如此我又得到了很多漂亮的三星產的磨砂玻璃——如果在背面噴個塗鴉再貼回應該很漂亮,絕對獨一無二,絕對 Bigger than bigger。
圖片:S6後蓋,可見紅圈部分的剝落。另外,墊在中間那塊玻璃下面的兩樣有誰識貨嗎
儘管如此,總的來說S6還是成功的漂亮的,Edge是Bigger滿滿的。至少成功扭轉了千年大塑料的惡名,世人也對三星工藝刮目相看,A系列、J系列、C系列也滾滾而至。雖不是二十幾個系列群毆,但坐擁軍火庫彈藥精兵還是不缺的。三星近年機型里真正我喜歡的還是S7edge,這貨才是一個三星旗艦該有的樣子。下面開啟多圖欣賞三星模式
S7Edge
中框,左起S6 Edge、S6、S6 Edge+。中間大黑塊是無線充電和NFC天線模塊。右下是自帶音腔的揚聲器模塊,聲音比傳統不帶音腔的好得多。整體CNC和注塑工藝漂亮。
顯示屏,左起分別為S7Edge、G9280、Note5。注意S7Edge紅圈處的輔助散熱的熱管,這個幹得漂亮!Note5的窄邊框對於三星來說小菜一碟根本不需炫耀。背後也是滿滿的敷在石墨層上的散熱銅箔。怎麼說都是S7 Edge漂亮啊,那些漂亮的CNC,每十個比Note5重幾兩吧……
如此,感受到三星的誠意了嗎?(但是死貴啊!)
要問我喜歡不喜歡三星產品,喜歡!當然喜歡,我特別喜歡把三星平板的觸摸屏切下來當像框。三星產的相框那叫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當然我也兼愛iPad相框。
三星的售後,首先定性——綜合而言國外不敢說,但絕對是中國最強的手機售後。尤其在昔日霸主諾基亞倒下後,三星售後目前是獨孤求敗。(下面討論41的都是專業性很強的問題,所以不要拿個案來說事,我還是那句話:再牛逼的品牌售後都能撈出一堆操蛋的個案)
三星售後之強體現在獨立、配件物流能力強和管控能力強三方面:
獨立——和眾多手機品牌里售後永遠排在銷售和產品部門之後和扮演等著銷售吃飽喝足後收拾桌子撿一點殘羹冷炙的角色不同,售後在三星非但獨立於銷售更恨不得比銷售的地位高一些。三星售後是個具有獨立法人的公司,全稱三星電子(北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簡稱SBSC。部長以上要職全部由韓國本部委派,在運營、管理、資金方面完全不受中國區銷售左右。三星銷售團隊在很多場合無數次的投訴過三星售後不予配合等罪名但多數情況被事實上的無視,在各地的三星辦事處也是如此,售後擔當(相當於售後區域經理)可以不甩銷售辦事處經理的要求或命令。同樣場合如果換成其它隨便哪個品牌都是銷售一發威售後立即如臨大敵。我曾經就此向SBSC一名課長求證(恕不能提供更多個人信息),他給我的解釋是」三星是一家以技術為導向和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技術人員在三星享有很高的地位,三星的產品只要產出來就不怕銷不出去。所以在中國的銷售幾乎等同於外包公司在運作,因為技術好產品好銷售根本不需要擔心,銷售部分就算換別的團隊來做也是一樣。但技術無人可以替代,售後也屬於技術直接實際上率屬於工廠當然地位高於銷售。"。
配件物流能力強——"授權售後運作的核心不是維修技術或其它而是配件物流(倉儲)能力"(前摩托羅拉售後大區經理Peter的金句)。和蘋果不同三星所有的維修全部本地處理(海外向除外),這就涉及售後最核心的能力——配件供應。前面已經耗費大段來解釋三星的產業鏈之強,對三星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事實上也是如此,三星售後運營的歷史上極少出現大規模的維修配件供應短缺。三星在2013年花了極大的力氣(重金)改善配件庫存以及物流速度,只要維修站下定單T1城市如上廣北深當天能收到,T2和T3城市如武漢蘇杭等第二天都能收到配件。而且三星也會主動的預測備件使用率來推送配件給維修站儲備。所以除非維修站沒錢或者自己運作不當,目前基本不會出現配件供不上貨的情況。三星近幾年的的平均維修周期在2.5天之內(注意是平均而不是絕對)。影響維修速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配件供應,因為成本和配件庫存有限的原因,其它品牌的廠家庫房多是在接受維修站的配件訂單後一星期發兩三次配件。三星不同,分為一般定件和緊急定件兩種。三星有庫存的情況下一般定件最遲次日發貨,緊急定件的一天最多可以發4次貨。除了這兩種外還有一種特急訂單,但需要辦事處擔當審批。關於特急訂單有位課長給我說過一個2012年發生在新疆的真實案例(雖然是冰箱但規則通行於手機)——三星烏魯木齊家電維修站工程師到一牧民家上門檢修時發現攜帶的零件出現了問題無法立即修復需要定件,而客戶方面有特殊原因必須要儘快恢復冰箱使用。維修站在報辦事處擔當審批後下了特急訂單,位於北京的倉庫協調派人帶著兩個同樣的配件(一個為備份)買了機票坐最近一趟航班飛往烏魯木齊,飛機落地後搭上早已等候的維修站車輛和工程師一起驅車2個多小時上門把客戶的冰箱修好,從維修站下訂單到修復,整個間隔不過8小時。所有往返費用全部由三星買單(保修),而這個配件價值不超過80元。不過三星現在式微,這種不計成本的特急訂單可能已經取消了。
管控能力強——指SBSC對維修站的管控能力強。很多品牌還停留在對客戶滿意度的追逐,但三星售後早已進化為對維修站日常各項運營的監控。對於三星來說干涉維修站內政那都不算啥。凡是操作過三星售後尤其是HHP售後的相信更能明白,我就沒聽說過哪個HHP維修站不控訴三星變態的。繁雜又互相關聯的綜合評價(KPI),數據正確的、重複修理率、一小時修理率、MOT完成度……細緻到每一單維修、每一個動作(MOT)和每一個配件訂單的監控……無不是為了將維修站的理過程嚴密管控,都是要把維修站往死里整的招。只要維修周期超過3天未決的維修站就等著吧,基本上等於踩到SBSC的貓尾巴。對於運營不善的維修站,用三星的話說是SBSC幾乎不會扣罰或裁撤維修站在,但有很多種辦法讓維修站自己受不了提出撤站.
話說回來,對維修站苛刻說白了有利於將客戶的問題更快更好的處理。這個對於客戶來說是件好事。也因此三星在第三方專業調查公司年度客戶滿意度調查中至少連續三年排名第一。但即便是監控嚴格如三星還是一樣有成批成批的配件被從維修站套出,成批的二手機被操作換新再流往黑市。不得不感嘆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參見2014年三星售後腦抽了決定對所有內屏裂外屏不裂的手機免費保修換屏後那舉國歡慶的盛況。
說得好像三星售後很厲害的樣子,就有那麼完美的品牌嗎?並沒有,三星的售後因為離三星更近的原因,等級和官僚只會比銷售方面體現得更嚴重,只不過三星一直以來對外應變能力強的原因外界人感受不到而已,但維修站絕對是有苦難言。
三星到此結束,耗費了大量的段落以及博世切割機……把我對業內最強的兩個品牌的印象和看法說完,這兩個品牌擁有別的品牌無法企及的必殺絕技又各有不同,對於其它品牌而言它們簡直就像神一樣的存在。有意思的是蘋果和三星在手機市場上互為冤家又在元件供應上唇齒相依。這一天,諾基亞泉下能否理解這對好基友的恩愛情仇?
用「一將功成萬骨枯」來作為接下來幾個品牌的開端再合適不過,在手機歷史上除了熠熠生輝的諾基亞N系5系和8系還有其它品牌這些型號必被記錄,V998、V3、A1200、T628、K700、K750、S1、7030、KG90……什麼?聽不懂?看來是我老了,再換一批型號Milesonte(XT720)、Xperia Arc(LT15i)、Desire HD(G10)、Optimus G。沒錯!它們背後就是摩托羅拉、索尼、HTC和LG。有的死了、有的殘了、有的跑了,所以接下來乾的事基本上有點上墳的意味。
在開始這個品牌之前,由於涉及宗教事務請允許我先做一場法事和充值一點信仰,因為它是我尊敬的神一樣存在的:
索尼SONY——SONY,這四個字母一敲出來感覺自己頭上都在閃著光芒,只是相比輝煌的過去索尼現在是頹的,應該說頹了好些年。截至2014年已連續虧損7年還把總部大樓都給買了貼補家用當然是頹的。現在看索尼就像站在大斗獸場廢墟內遙望神聖羅馬帝國的榮光,你甚至還能聽得Glory of Rome! Gory of SONY!的歡呼,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十多年前消費電子是日本製造的天下。三星思密達基本上還窩在韓國靠中國黃牛弄點Anycall偷渡進來、蘋果也只是窩在地球另一邊折騰Macintosh和Wintel勉強對陣。索尼在消費電子界較現今蘋果有過之而無不及(見仁見智,個人認為雖市值不如但就創造力和對產業影響面而言索尼勝之),可謂」The god of gods, king of kings「(猜猜從哪摘出來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索尼大法好」和「黑科技」成了索尼的非官方標籤。信仰這回事很容易解釋,畢竟那些年多少人跪拜在索尼各種精緻也好另類也罷的電子產品櫃前頌拜。比如年少時的我就是幾乎每日攜帶摺合小半年伙食費的Walkman沒日沒夜的接受聖音沐浴,誦讀索尼的「聖經」:《索尼源流》(此版已絕),腦子被洗得白白。眾索粉中還有一名視盛田紹夫為偶像、鍾愛Sony各種電子產品和生產模式的大索粉——喬布斯,他對索尼的喜愛以致於他親手把索尼的Walkman 給滅了(此處玩笑)
至於黑科技,遙比當年現在這點黑科技只能算是囊中羞澀。現在大家看到索尼偶爾放個大招如同小孩子看到流星的一樣興奮,放在一二十年前巔峰時期的索尼恨不得天天超新星爆發。諸如下面這些:
以現在的標準,這些產品要麼一顆5號電池超長待機、要麼新材料、要麼精巧別緻的結構設計、要麼同時代乃至現在都屬逆天另類造型簡直是黑科技爆發。但下面這些才符合我心目中索尼的真正顛覆性黑科技
它們分別是:Walkman隨身聽、Trinitron特麗瓏顯像管、可充電鋰離子電池、Betamax格式和Playstation遊戲機。這幾樣有的開創了數個新產業如Walkman和商用化鋰電池、有的引領了行業標準如Betamax和18650規格、有的確立在行業的絕對優勢如Trinitron和Playstion。諸如此類創造性技術或顛覆性產品鞏固了索尼的領導者地位,締造了索尼帝國的輝煌。
到此,傳教結束!
成敗皆蕭何,索尼很大程度上毀在締造了索尼帝國的出類拔萃但又剛愎自用的工程師手裡。索尼是工程師文化深厚的企業。創始人之一才華橫溢的工程師井深大與盛田昭夫在創世初期就確立了索尼」絕不模仿他人「的原則。一直以來索尼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先進的開創性或顛覆性的技術和才華橫溢的外觀及結構設計」。但有時候索尼的工程師會過於沉迷技術研究和對技術難點的攻克上,以致於對技術過於迷戀和自信走火入魔。以上至少有兩樣上述黑科技把索尼都」黑」了進去,一個是Walkman,索尼以ATRAC的MD Walkman對抗整個世界後來的主流MP3格式及MP3播放器,結果喬布斯以iPod徹底擊敗一代傳奇Walkman開啟了蘋果的輝煌。另一個是Trinitron,特麗瓏電視的壓倒性成功讓索尼錯估未來顯示技術低估了液晶,導致顯示技術王冠移位給搶得先機的夏普、三星和LG。自此三星稱霸顯示技術,索尼開始長時間的一蹶不振。攝影圈有三大傳言:賓得明年出全副,佳能正在憋大招,索尼馬上要破產。賓得今年正式出了全副而佳能去年也放了大招5Ds,而索尼今天破產了嗎?當然在CCAV里索尼已於2013年破產(自己搜這個梗),除此外其實並沒有。僅是在消費電子界索尼還有大賣的Playstaion和占絕對優勢地位的微單攝錄兩大護法護航,更別說背後還有近乎壟斷性的CMOS加持。而且索尼和三星一樣也是跨界眾多產業的編隊,姨夫微笑還是有底氣的。當然如果BRAVIA和XPERIA不年年流血的話,姨夫的微笑想必更從容。
XPERIA——索尼的智能手機,就如同三星的GALAXY。如果沒聽說過實屬正常,我也差不多記不住。XPERIA剛確定時很多促銷員都懵了:這個怎麼說?叉伯利亞?這樣的情形在當年索尼愛立信時期也同樣發生過。幾乎沒有人不簡稱為索愛,但索尼愛立信一直不註冊「索愛」結果讓國內一家MP4廠商註冊(也不懂現在死了沒有),結果為此專門下發郵件給所有合作夥伴明確索尼愛立信沒有簡稱只有全稱,禁止在正式郵件往來中使用「索愛」否則如何如何……梗到此結束。索尼是從功能機時代藉助併購愛立信手機業務進入手機市場,和現在教英語的、賣學習機的和弄殺毒軟體或流氓軟體的都可以造手機的情況不同當時的手機主要功能就是通訊而且是有技術門檻的。在已有的市場參與者中摩托羅拉和諾基亞本身擁有深厚的通訊造詣,而LG和三星在CDMA上也建樹頗多。唯有索尼沒有通訊方面的技術積累,所以技術方面很長一段時間裡由北歐人負責。這就定下了在手機技術上索尼漫不經心的基調——很長一段時間內,索尼並未在手機核心硬體和通訊技術領域全力研發,沒有取得諸如Walkman或Playstation的輝煌。索尼手機的巔峰是在索尼愛立信時代且距今11年之久——從03年的T618上市開始直到2005年的K750上市一舉逆轉愛立信頹勢擊敗三星、摩托羅拉登上僅次於諾基亞的寶座。如前所說,在手機上我們一直沒有看到索尼方面引以為傲的工程師拿出什麼驚世駭俗的技術,從K750後長達十年的時間裡只是授權索尼愛立信可以使用Walkman、Cybershot、PSP和Brivia引擎的」技術「,其實更多是相當於掛上Logo做個認證(和如今某徠卡手機很像)、軟體上做些優化、增加快捷鍵、增加個氙氣閃光燈、加個稍微大功率一些的喇叭或附件換上入耳式耳塞之類。如此權當經索尼開光增加賣點和加收信仰稅。比如第一款Walkman手機W800完全就是從K750換殼刷UI得來,好歹加個索尼招牌音染也能對得起Walkman招牌,可惜並沒有。而PSP手機Xperia Play Z1i等於只是加了一個PSP手柄!說好的專供遊戲也沒了下文,沒了內容的PSP還能稱之為PSP嗎?從這些方面來說索尼手機更像是在吃老本。好在索尼還有另一件看家的本領也是能令眾索粉們乖乖充值信仰的本領——工業設計。就索尼已推出所有手機而言,還沒有那款辜負了索尼這塊金字招牌。比如ARC的小蠻腰、S的呼吸燈以及Z漂亮的整體造型和雙面玻璃。更值得一提的是很長一段時間裡同級機能防水的索尼是最漂亮的、配置高而外形漂亮里的索尼是能防水的,能把防水手機做得那麼漂亮和輕薄足可見索尼功力。不過三星S7發布後這種不對稱優勢被打破,韓國人工業設計的能耐也不容小覷,再怎麼說韓國人也是三面環水啊。
但!也有一個例外——
這就是現在索尼手機背後攝像頭旁的字母」G「,沒錯!代表著索尼收購的一代影像梟雄柯尼卡美能達的高端防抖G鏡頭,以及鏡頭背後當今索尼電子的看家寶貝之一ExmorRS CMOS(背面照明技術感光元件BSI)和BIONZ引擎。三者都成的攝像模塊是索尼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蘋果自iPhone4S起放棄iPhone4上採用的OmniVision BSI而在隨後各版本iPhone中使用索尼方案(鏡頭部分iPhone自行設計)。有了iPhone御用這個金字招牌索尼BSI在中高端機市場一直處於絕對壟斷地位,至今已成為業界最好的量產BSI。以致於自身涉獵影像業務的三星也在旗艦Note 5用上索尼IMX240,不過並未得到G鏡頭和BIONZ技術。如此看來蘋果和索尼也是一對歡喜冤家,當年iPod滅了Walkman而今iPhone捧起了索尼BSI。當然除了BSI還有老羅捧紅的JDI顯示屏,雖然在國產品牌中應用不少但對LG的IPS、三星Super AMOLEO或夏普的IGZO並沒形成決定性優勢,不再展開細述
總的來說,儘管XPERIA在攝像方面有防抖G鏡頭、Exmor RS CMOS和BIONZ引擎加持下的王牌攝像模塊、音頻方面有Walkman的DESS 和Clear Bass、顯示方面有BRAVIA的Triluminos等等一堆眼花繚亂的索尼招牌技術堆砌還有IP65/68防水似乎很厲害的樣子,但這些技術除了攝像部分和防水屬於硬功,其它多屬於軟體調教的能耐。透過這些軟體技術背後無非還是基於高通CPU、夏普或友達等的TFT LCD等別家也不缺的硬體配置。在android手機硬體配置趨於同質化的背景下即便厲害如獨家的G鏡頭也不至於保證XPERIA在影像競爭中取得決定性勝利。誠然索尼的這些技術注入肯定會給XPERIA加分不少和增加不少賣點但還不至於形成足夠的差異化優勢。消費者會看同樣的硬體配置索尼售價如此之高,而同價下左邊的Galaxy S Edge有實打實的Super AMOLED曲面屏和Exynos,右邊的iPhone6 有獨家iOS似乎更有Bigger,往下便宜一半的價格還有成片的同樣硬體參數的國產品牌,他們會怎麼選?如此高的溢價除了可以理解為索尼漂亮的工業設計買單之外也只能被理解為向索尼支付開光費了。
但是」貴「不就是索尼產品一直以來的特點嗎?前面說的三星千年大塑料,索尼過去何嘗又不是萬年大塑料(其實所有的日本企業因為日本資源缺少的國情都較少使用全金屬材質而注重」環境友好型「材料),那麼多年多少人等索尼的全金屬產品已經心力憔悴,所以完全可以理解Macbook Air捧在手裡時心裡那種買買買的衝動——當年索尼產品即便是在材質、硬體配置不如競品也敢於基於優秀的工業設計或獨家技術定下比競品更高的價位,這就是索尼工程師的自信和品牌的溢價。如果XPERIA銷量差寧可取消掉中低端型號只推高端,假如某天XPERIA定價便宜了那就真的是索尼沒落。但目前,XPERIA仍是索尼神廟裡的一尊神像——諸位就算去燒香也得是高檔香。
上個世紀,索尼被稱為」土撥鼠式的企業」,意為索尼不斷推出當時市場上沒出現過的、沒人涉足過的產品。當索尼推出新產品時其它公司會在一旁觀察市場反應,如果成功其它公司會立即推出類似的產品分享成功。在當前android統一市場的大環境以及索尼式微收縮在影像及遊戲產品的背景下,索尼這隻土撥鼠可能會蟄伏很長時間。「我們要開創一個市場,而不是去附和既存市場」但願索尼會在未來繼續踐行創始人盛田昭夫的訓示。而現在,各位索粉,姨夫的微笑就要靠諸位來守護了。
PS.本想快點把索尼說完但沒想到情懷是一個大坑。本世紀初開始日系手機在華全線潰敗,NEC手機退出中國市場後索尼愛立信成為唯一仍在中國運營的半日系廠商,而今日系手機基本上窩在島國自娛自樂自成一系,索尼手機業務也在不斷萎縮,售後業務已經收縮,網點覆蓋也減少,無甚評說價值,大家權當相信大法的質量和信仰的力量吧。
倒是我想用NEC的小故事來說一下日本人的軸,NEC手機2006年底退出中國後並沒有像很多品牌將售後收縮某個到維修工廠處理或乾脆一跑了之把售後包袱丟給經銷商,仍然維繫著每個省至少一家服務中心的售後網路。其實NEC手機生產從2005年底就已停滯,銷量早已銳減06年更是幾乎就沒什麼銷量因此服務中心一個月沒幾台要處理。為了擔心服務中心中止合作導致客戶問題沒人解決,NEC 06年起每年召開售後年會邀請各服務中心參加,說白了就是NEC方面機票住宿全包邀請大家旅遊。直到2009年年中時,NEC宣布「到現在為止NEC生產的最後一台手機也超過了2年的維護期,正式中止售後服務」,而後正式完成撤離。至此這才明白NEC是為了遵守中國的三包規定——《行動電話機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
第七條第5點。從這方面來說日本人遠好於來中國就打算撈錢走人的韓國人,例如06年突然捲款撤離中國的VK。
LG——韓國人的另一個驕傲。也是跨界多數個行業的巨頭、和三星一樣把持著韓國經濟命脈、手機方面和索尼一樣自有少數核心技術以及在中國很頹。LG在手機方面的主要技術除了LG電信的CDMA技術和LG化學的電池技術之外最主要為人知的就是IPS顯示屏——當前市面上最好的顯示屏技術之一。
蘋果第一塊Retina顯示屏就是LG Display生產的AH-IPS顯示屏,當時的IPS對比三星AMOLED在色彩飽和度、對比度、亮度、可視角度和能耗上無優勢但解析度完勝,也就是說當時的市場化的顯示屏中只有LG 的IPS達到蘋果Retina屏的要求即像素密度高達326dpi而AMOLED只有220dpi。之後的iPhone至現在的iPhone6S,LG一直是蘋果顯示屏的主要供應商之一。除此外,LG也是目前在曲面屏和柔性屏研究及實用方面唯一能和三星叫板的廠商,2013年就推出了曲面屏手機G Flex,右圖是三星同年推出的Galaxy Round,可謂是韓國兩兄弟在曲面屏實用化探索上的第一次交鋒。兩台手機分別縱向和橫向彎曲,我相信放到現在是肯定沒人敢給這兩個二貨賣延保。但總的來說算是一種未來市場的可能性探索。精神可嘉,信仰不足。
隨後的曲面屏使用話爭奪中三星明顯佔了上風,率先在Note4 Edge上應用單側邊曲面屏和S6 Edge上應用雙側邊曲面屏,市場反應叫好又叫座。
目前三星在推出S7Edge後曲面屏也開始對外供貨(如VIVO Xplay5),儘管LG Display在曲面屏產能方面存在問題但預計會成為小米曲面屏的供應商。總的來說三星仍然目前是業內當之無愧的技術王者並在曲面屏上領先。不懂夏普和JDI以及索尼心裡什麼滋味。
除此外LG在手機方面的設計造詣也不低,比如功能機時代的KG90巧克力和智能機時代的Optimus G以及剛出的准模塊化手機G5,這方面LG仍不缺設計鬼才。只可惜LG手機輸了最重要的中國市場,於2013年事實上退出了中國市場——儘管不承認。
HTC——比較另類的從OEM和ODM起步。一開始HTC為HP和DELL代工PDA(掌上電腦),而後為歐美各大運營商ODM智能手機。先是在Windows多個智能系統如Windows Mobile上打出了名聲,而後08年聯同Google發布首款android智能手機G1(HTC Dream)正式進入android。12年打敗諾基亞登上人生輝煌頂峰,招招手後就跳崖到今天。——這就是HTC大概的生平,隨便百度或Wiki都能搜到沒什麼稀奇。
HTC為什麼會大起大落?首先是怎麼做到android第一?依我看首先是市場因素:早期的android手機主要定位2000以上的中高端市場,低端市場由功能機和過渡時期的Sybiam手機填充。其次是HTC做好了準備,
1、起點高,從智能設備起步根本沒有功能機的包袱;
2、多年代工積累了豐富而紮實的中高端智能機設計經驗以及用戶口碑(至少兩個國產品牌也是走運營商這條路,猜猜是誰);
3、07年就已經是Google開放手機聯盟34創始廠商中僅有的4個手機廠商之一(其它三個是摩托羅拉、三星和LG),第二年就和Google合作推出初代android手機。
結合起來看android這新大陸簡直就是為HTC量身定製的,而且HTC還搶跑了!!!所以情況的發展就和當年大航海時代一樣,會航海的西班牙成為日不落帝國。HTC搶先登陸了新大陸找到了白銀當然就發了。這就是老套的「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的故事。
HTC為何會衰敗——網上包括知乎給出很多答案,比如沒有性價比、沒有過硬的核心技術、高端市場敵不過三星、中低端有國產手機崛起、專利薄弱受制於人、以及某些時候腦抽的設計(估計是雙下巴、後頭丑、400萬攝像頭之類)。都對!我只補充一個關鍵細節——HTC是營銷的弱者。HTC做OEM起家的經歷讓他們根本不需要關心怎麼把產品賣出去由此奠定下了HTC在營銷方面的弱勢基因。早期android崛起時市場對android手機的需求是饑渴的,像HTC這種各方面優秀的中高端手機在這個時期根本不需要發愁如何營銷,因為強烈的市場需求會推著HTC走。但一旦進入需求平穩和競爭加劇期這個缺點暴露無疑,HTC在國內銷售基本上借用多普達時期的老舊破殘的渠道體系,這方面等於空白。在渠道建設、價格政策及市場推廣等方面HTC在老道的三星相比簡直就是個小學生。根據彭博數據顯示2012年HTC銷售/營銷/廣告投入僅7.3億美元,而同年三星僅廣告投入就達到40億美元,可以說三星手機的銷量除了技術優勢之外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大手筆市場推廣砸出來的!這方面HTC的反差最明顯的例子是M7(The New One),M7本身是一款設計到配置都相當不錯的手機(除了有點怪的攝像頭),但M7上市後各經銷商銷售經理叫苦不迭,沒有廣告、沒有促銷、沒有路演、沒有物料。宣傳手段少之又少,非但不能形成強勢宣傳而且對攝像頭的負面討論聽之任之。如果換做三星早已央視廣告拿下、各中心街頭廣告牌位鋪滿、路演現場體驗店面宣傳物料等要什麼有什麼,然後大賣。但在HTC並沒有,可能對營銷的認識還停留在OEM時代。總的來說,HTC一開局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優勢成功並非偶然,優勢耗盡好牌出完後加上固有缺陷被上下圍剿後萎靡也理所當然。HTC還有沒有未來?現在的android手機市場總體結構之穩定估計HTC沒多大指望,OEM也是回不去了。指望VR吧。
至於手機本身,相較於前面幾家HTC本身沒有核心技術。除了天時地利之外,HTC在手機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1、同時代優秀的設計。第一次上手大壞蛋(Desire HD)時我的心情如同第一次撫摸Macbook Air時澎湃,沉甸甸的手感和嚇人的4.3寸SLCD顯屏(當年普遍小於4寸)——原來android手機也可以這麼精湛。同樣的精湛也體現在後來的Sensation、Butterfly、M7等機身上。
2、精良的做工。「一體成型」已經是HTC不遑多讓的標籤。此外早在12年HTC就通過採用微弧氧化陽極處理工藝將One S的鋁製外殼加工出陶瓷的手感,當時也成為業界熱點之一。(該工藝缺點是邊角磕碰後還是容易顯出鋁本色)。儘管後來的M7存在縫隙問題但總的來說HTC的加工工藝是上等的。全金屬外殼秒殺同時代一眾塑料機。
3、早期優秀的Sense UI,在當年2.X時代的android一種妖魔鬼怪UI中,Sense UI屬上乘應該無多爭議。後來的事各位清楚了,Sense成為雞肋般存在但這是後話。不影響早期屬於HTC核心競爭力之一的屬性。
這些優勢在早期確實為HTC確立了高品質的印象也和對手拉開足夠的距離,而今隨著各路品牌不斷提升,HTC設計和做工已不具足夠優勢,固守的Sense UI也已被嫌棄,標誌性的大數字鐘魅力不再。
售後更沒什麼說的,完全水土不服只會追求客戶滿意度的愣頭青,白瞎了他們弄了不少摩托羅拉的人過去(摩托羅拉部分詳述)。配件供應方面一塌糊塗,總體來說乏善可陳。
摩托羅拉——這是個大咖,絕對的沒落貴族。提起摩托羅拉的手機,各位會想起什麼?是"Hello MOTO"、是NEXUS的Moto X、Raza XT910的凱夫拉、還是稍早一點的Milestone。還是更熟悉MOTO一些的人會知道令MOTO起死回生的Raza V3和經典的A1200,以及賣價和型號一樣的V8088,甚至是BP機和黑磚頭大哥大。
都對!這些都是摩托羅拉,除此外摩托羅拉還有下面這些
然後是這些
分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背負式步話機SCR300和手持無線對講機SCR536以及在海灣戰爭時期美軍裝備的Saber系列對講機(配圖左為NYPD裝備的Saber)。
摩托羅拉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圍繞著通訊。雖然現在比較頹勢——「可我祖上比你闊多了」。現在三星什麼的玩點曲面屏之類的在當年摩托羅拉面前簡直弱爆了。我大摩托羅拉玩CPU、登上月球、飛向太空、玩衛星時候你們都還在研究電飯鍋吧!
左圖是安裝了摩托羅拉的無線應答器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用於傳遞地球與月球間的語音通訊和電視信號。右圖請自行搜索銥星計劃。
好,言歸正傳,無論如何摩托羅拉為打電話這個事情之瘋狂已達到拼了老命的程度。毫無疑問摩托羅拉是通訊方面的巨人,巨人玩不好手機的唯一原因是因為智能手機觸摸屏太小……其實是因為比較笨。
摩托羅拉擁有比索尼更瘋狂的工程師,同樣的摩托羅拉的興衰也因為工程師,工程師文化保證了摩托羅拉在很長時間裡的技術領先和創新,但也導致了摩托羅拉遲鈍的市場反應和反市場化行為。一般別的品牌遇到信號不良沒網路打不了電話時會說多喝點熱水、升個級再不行加強發射功率優化天線設計什麼的。摩托羅拉的工程師則說,我們不在地球上玩了發射點衛星弄個全球衛星電話系統吧!然後還真的這麼幹了!結果弄出了技術超強卻市場完敗的銥星計劃。此外摩托羅拉犯了和索尼同樣的錯誤——沉迷於原有優勢技術而對新技術趨勢失去判斷,由此造成模擬機轉數字機時失去先機被諾基亞及三星先後反超失去技術領先優勢。而後不斷沉迷在成功機型的不斷復刻吃老本上,一如過去的V3和現在的X系列。在摩托羅拉手機的歷史上,你會發現很多成功機型也會發現更多衍生出來的套娃機型。一面創新一面又干著沉迷已有的設計因循守舊的事,這就是摩托羅拉工程師文化的雙刃。
摩托羅拉在手機方面的黑科技主要是麗音技術(Crystal Talk): 根據當年摩托羅拉eSupport技術網站的內部技術通告顯示,麗音技術可以通過機後第二個麥克風判斷外部環境嘈雜或安靜選擇增減麥克風送話音量以及聽筒音量,並且通過預設的噪音樣本選擇對送話音進行人聲增益同時減弱環境噪音。從這方面來看應該屬於被動式降噪。而後的升級版本更增加了硬體實時分析噪音波形後對噪音進行波形反向消除的主動降噪技術。根據實際使用體驗麗音技術能輕鬆提高在嘈雜環境中的通話質量。儘管現在主動降噪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例如iPhone4機頂耳機插孔旁和iPhone6攝像頭旁的小孔里都有負責收集分析外部噪音的另一個麥克風)但摩托羅拉早在近10年前已開始應用。不過雖然摩托羅拉通話質量方面是很強,可惜了在這智能機時代估計很多人對此關注度和需求估計已排不進前三名。
後摩托時代——2011年,Google收購摩托羅拉,一時間令人猜疑Google是否親自參加比賽。事實證明Google主要還是看中後者龐大的專利武器庫,這對於當時深陷專利威脅的Google而言非常重要。當時微軟依靠專利向三星等使用android系統廠商要求支付每台15美元專利使用費,喬布斯發誓發動一場「熱核戰爭」摧毀偷竊了iOS的android。收購摩托羅拉後獲得的1.7萬項專利使得Google與眾對手形成類似冷戰中」相互保證毀滅「(即M.A.D機制)的」恐怖平衡「。自此Google以及android獲得長時間的和平,大家又可以在android遊樂場愉快的玩耍了。從這方面來說這是摩托羅拉對整個android生態最大的貢獻。在Google的日子裡,摩托羅拉除了負責Project Ara模塊手機計劃(後Google收回)和推出了NEXUS的X style之外無甚太大作為。直到轉手給了聯想,分析認為聯想主要看中的摩托羅拉的歐美銷售渠道和技術研發能力。這個我個人不看好,我不認為以聯想移動的能耐能複製當年收購IBM個人計算機業務的成功(此部分在聯想品牌再說)。另一個不被人注意的是摩托羅拉在中國的很多研發人員流向了國產品牌,其中一個品牌更是借著摩托羅拉的研發能力有力保證了初代產品成功上市(猜猜是誰),從這方面來說,摩托羅拉不死,摩托羅拉技術精神不死!
售後:早些年眾多品牌還在狂熱的追逐客戶滿意度,諾基亞做到90%三星就要92%,而後是95%、97%——這種基本屬於自欺欺人的數字遊戲!在售後領域品牌過分追求客戶滿意度會導致服務中心採用修改客戶號碼、取消不滿客戶錄單等弄虛作假手段確保達成KPI考核要求。最終破壞業務平衡,誤導品牌對真實情況的掌握,最終反過來損害客戶滿意度。這是一個莫比烏斯環,做授權售後的人會明白。當時多數品牌對此不懂或為了業績裝不懂,但至少摩托羅拉是清醒的。摩托羅拉對滿意度的要求是80%——一個相當務實的比率。MOTO售後經理Peter不止一次的對各服務中心說:「各位切記售後服務不要做到最好也不要做到最差,做到最好的拔尖會被重點關注死的快,墊底的肯定會被拉出來打」——」不要把業務做到最好「,這對於每天天台跳舞、打滿雞血、」今天你是最棒的「的銷售員來說簡直匪夷所思。但其實深層的原因確實如此,在授權售後服務上售後其實相當於是一門平衡著客戶、經銷商、廠家和服務中心自己四方面利益的雜技藝術。平衡和中庸是授權售後服務的第一要義——這一點當時很多國外品牌不懂,現在的多數國產品牌也不懂,但摩托羅拉在售後的KPI十年前就已很務實(更具體太過生澀和專業各位不會有興趣聽)。多年後務實的摩托羅拉散夥後很多售後人跑到了HTC,愣頭青HTC很長一段時間裡追逐92%的客戶滿意度,問過在HTC里前摩托售後的人為什麼會倒行逆施,回復是「沒辦法,台灣方面喜歡漂亮的數據」。
最後!熟歸熟,還是那句話——摩托羅拉欠全國那麼多OTC(售後代理)的服務押金什麼時候還?
Google的NEXUS,這有一點類似當年Intel為促進自家晶元組以及其它新標準而推出自由自有品牌主板的策略。銷量不是Google的關注重點,現在看起來我感覺更像是Google的一種傳統。Google之前不會選旗艦級配置(X style之後才改觀),大概用意是考慮便宜的售價夠用的性能讓更多人體驗原汁原味的android吧。總的來說沒多大評說意義。
國際品牌已然說完,在切入國產品牌之前有一個問題:國產品牌的是如何崛起的?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性價比、黑科技、營銷模式。其實根本原因不是技術的崛起而是因為以蘋果為首Google為主的公司改變了整個手機市場的遊戲規則。
故事從功能機時代開始,牌照和技術是國產手機的兩大入門門檻。牌照尚可租借CECT、ZTC等解決最終也於07年後開放申請。但技術(設計方案)非一日之功。早期第一批國產品牌靠給國外大牌貼牌積累了一些微薄的設計方案。如科健(三星)、熊貓(愛立信)、首信(諾基亞)、桑達(飛利浦)。真正降低技術與成本藩籬的是聯發科(MTK),MTK於03年開始推出的成套解決方案大大縮短了研發周期、降低了手機成本和技術門檻,套用MTK的方案再加上攝像頭之類的功能模塊和外殼後以甚至不到200塊錢就能產出一台手機。當時95%以上的國產品牌和各路山寨貨都在使用MTK方案。功能大同小異,質量參差不齊。MTK雖然助力國產品牌攻下國際品牌低端市場城池但也成為山寨機代名詞,進口品牌如諾基亞由於手握Sybiam系統處於不對稱競爭的優勢地位,系統的優勢令國際品牌完全不必在意國產品牌的價格戰。真正的改變發生在智能機時代,開放的android平台到來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這種改變如同火藥消滅了騎士與城堡一般,android的意義不僅是滅掉了Sybiam和Window Mobile,更是抹平了進口品牌的貴族身份,讓所有品牌重新歸零到同一市場、同一起跑線開始競爭。任何品牌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只要使用android全都處於同一個生態圈內。軟體只有UI的差別,硬體上大家都能從全球供應鏈獲得性能相當的模塊,這就打破了國際品牌的不對稱優勢。第一次給國產品牌獲得與國際品牌同樣武器裝備的機會也讓了國產品牌有了與國際品牌近身肉搏拼刺刀的機會。性價比和靈活的市場營銷是國產品牌手裡最鋒利的兩把刺刀,專利保護、獨家技術和品牌則成為國際品牌最後的鎧甲。從這個角度來看諾基亞選擇Windows Phone系統並非一時糊塗,相反我認為諾基亞對未來的預判超出了市場同期的其它品牌,沒有硬體核心科技或類似三星產業鏈的諾基亞如果選擇android很可能也會淪落為今天HTC攀上高峰再墜落的境況,在當時的情況下獨佔一整個生態圈等於在未來繼續獲得不對成競爭優勢的可能——「理想萬一不小心實現了呢?」,然而可惜並沒有,android的之強悍已經超出任何一家公司的控制範圍,從貧民到貴族全都成為了被Google俘獲的奴隸,全都身不由己的成為一名角鬥士,與功能機時代不曾有機會平起平坐的對手在同一個競技場內決一死戰。
隨後的戰況大家都知道了,今天的國產品牌取得前所未有的市場成績,我明確認為這樣的成績是基於遊戲規則改變帶來的新機遇,國產品牌的成功主要是價格與市場營銷的勝出而非出於技術的優勢,當然我們可以說贏了市場就行了何必在乎憑藉什麼樣的技能,就如同於蠻族滅了文明一般。但技術藩籬仍然存在,專利保護之下多數國產品牌無法進入歐美市場,國際品牌雖然在手機上失意並未在手機生意上失意。比如索尼,這次熊本地震不知愁壞了多少手機品牌和相機品牌。LG也是如此,曲面屏一天不產出來各國產品牌就只能巴巴的排在三星門口等號。再如手機從中國市場敗退或乾脆剝離了手機業務的諾基亞、愛立信、阿爾卡特、西門子與飛利浦等一樣在基礎通訊設備和元器件供應方面風生水起。智能手機的發展越來越像當年的電腦業——產業開放和發展之後國產品牌如聯想憑藉人力成本優勢擊敗如AST、IBM PC、富士通等進口品牌,並且一舉收購IBM PC業務進軍國際市場擊敗DELL HP等品牌。但時至今天,所有高利潤的CPU、內存顆粒、顯示技術甚至老邁的機械硬碟技術全掌握在國際品牌手中,聯想電腦只能幹點沒有技術含量、賺個組裝辛苦錢的活,今天聯想利潤率能有百分之幾?
至於當年被聯想收購了PC業務的IBM,有人會認為IBM輸了嗎?在這場混戰中很多國際品牌只是不再直接參与前線戰鬥但仍然控制著供應鏈和技術頂端,就像戰爭中無論鹿死誰手、誰持牛耳,死神和軍火商永遠是大贏家。
言歸正傳,前面已經定了基調,技術尤其核心技術不是國產品牌的強項,所以接下來的國產品牌部分將主要會從幾種主要營銷模式展開。當然某些國產品牌擁有TNB核心技術另當別論。另外,比較讓我頭痛的是國產品牌教派林立,信仰方面不僅邪教多而且還有十字軍一樣的各種水軍,說起來比較頭痛,口水戰比較讓人煩。
(註:TNB技術簡介:Tree New Bee)
小米——本來關於這個牌子的話早在寫HTC的時候就已成腹稿,但由於這是一個說得好不好都會得罪一大票人的品牌,所以還是謹慎了一天。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也請各位思考這三個問題。
1、小米是如何從眾多手機中突圍出來獲得今天的成績?
2、放在功能機時代,小米能否成功?
3、小米能否保持現在的優勢?
首先造智能手機在2011年已經不是什麼高技術門檻的事,何況小米手上還有從摩托羅拉挖來的包括北京研究院技術總監周光平在內的工程師作為技術後盾,小米請他們過來不是要繼續弄銥星計劃,小米也沒打算死磕高技術而是借力技術偏執狂的摩托羅拉工程師們多年的內功保證小米手機品控方面不出大問題——對於任何一家國產品牌的初創期而言品控至關重要,後來有個牌子嘔血在了這個問題上。剩下的問題是:如何在蘋果、三星、HTC等國際品牌和以中華酷聯等國產品牌中突圍?
獲得成功通常有兩個方法:開創新市場或填補市場的空白。前者屬於蘋果和Google乾的事,初期的小米屬於後者。2011年左右國際品牌佔據著4000~5000元性能標杆旗艦機而大多數國產機以低價低性能機爭奪低端市場或運營商定製機市場。消費者要麼花大價錢買大牌旗艦機,要麼少花錢但只能體驗酸爽掉牙的低端機。預算有限的用戶也有對高性能機更好體驗的渴望,這是背後是2000元左右高配置手機的市場空白,這就是小米的目標市場。技術已經不是問題,剩下是怎麼控制成本。為此昨天我特意看了一番eople/mileijun先生在知乎上的回答——uestion/43933460/answer/96740750?from=profile_answer_card大意是把高配置的手機造出來然後以比成本略高一點的價格賣給了消費者,我相信這是真的。只不過雷軍提到了一些如「定倍率」、「毛利率」的銷售術語大家可能會懵。簡單點來說小米幹了一件和技術無關的事——廠價直銷。這本是一個和清倉大甩賣一樣老的口號。事實上也有打著「廠價直銷」口號的品牌,例如以「工廠店」為噱頭名噪一時的尼采手機。同樣是2011年尼采推出了一款與iPhone4幾乎一模一樣的功能機在各城市開設「工廠店」宣稱以廠價直銷。499的低價——使用MTK的方案完全可以把製造成本壓縮在200元以內而且完全無配置可言。說白只是低價低質、正常利潤率的幌子而已。有沒有高質的直銷方式,有!隔壁的電腦界的DELL就是以電話營銷的直銷模式在美國迅速崛起。但DELL電腦售價一點也不比同市場內的聯想有實質性差距,中國老百姓貌似也不吃電話營銷這一套,最終DELL電腦還是走進了渠道,更不用說短命的DELL手機一開始就是渠道銷售模式。
但小米就干成了這件事而且關鍵是手機的配置還不低,這個是小米真正創新所在,是有技術含量的。雷軍並沒有在他的回答里詳述如何做到而是用美國COSTCO和沃爾瑪隱喻式的掠過。其實不複雜——當時其它品牌以不到1900元的成本造高配置手機不困難,問題是在攤入高昂的渠道運營費用和市場推廣費用後怎麼把手機以不到2000的售價賣出去還不能虧損。小米的創新之處是去渠道化的B2C模式和零推廣費用壓低了最終成本。B2C很好理解,至於推廣方面,初期的小米靠的是MIUI和米聊這兩項優秀應用帶來的人氣以及推廣效果,在造手機之前就擁有了形成粉絲生態圈雛形必備條件——足夠的客戶數量、良好的口碑和客戶粘性,就差承載這兩個應用和粉絲心愿的一部手機。這不就是活脫脫後來那個什麼XXBOYS偶像養成記在手機上的翻版嗎!——「我看著我的偶像成長,我幫助我的偶像成為了巨星,我要捍衛我偶像的一切……」。如此,剩下的事——做好品控保證產能、B2C的方式控成本、粉絲們保證訂單(只差掏個預付款就變成了眾籌模式)……水到渠成。總之大家玩得都很開心!用我的話說是「小米在android最燥熱的夏天裡和粉絲們開心的玩起滾雪球」。話題製造和口碑營銷之類的那就是發布以後的事情。
第二個問題:放在功能機時代,小米能否成功?很明確——肯定不行!問題不在於造手機,雖然國產機主要是MTK方案,但除此還有高端些的Ti、飛利浦和英飛凌等方案,哪怕造旗艦配置機也沒問題。但問題在於:
1、最最重要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准智能生態幾乎掌握在諾基亞手裡,小米無法進入諾基亞主導的Sybiam的生態圈。即便MIUI(當時叫主題)或米聊在當時發布,形成的粉絲也無法跳出Sybiam。小米沒有可能發布一台運行Sybiam系統的手機,而同期的JAVA平台或Windows Mobile卻完全無法與Sybiam抗衡;
2、對比現在功能機時代客戶對性能的關注度低,客戶的第一訴求是通訊。即便小米發布一台性能強機,也會因為沒有優秀的操作系統而失去生命力;
總之一句話:沒android沒小米。可以說小米和HTC都是android初期抓住機遇的成功者,一個搶跑率先登陸了新大陸,另一個發現並以其他人沒嘗試過的方法和勇氣吃到了新大陸上的螃蟹。儘管初代機仍有些這樣那樣的小問題,但毫無疑問小米成功開了個好頭,並給之後次代機奠定了良好的口碑,也由此成為了互聯網營銷模式的代表。剩下的問題是小米是否會和HTC一樣在別的品牌緩過神來後走下坡路。
第三個問題,或現在的小米能否保持優勢——有觀點認為小米手機的優勢別的品牌都能學而別的品牌的優勢小米學不來。大意是MIUI、米聊、高配低價、話題營銷 、粉絲經營、互聯網思維等等都已被別的品牌複製,小米卻不可能獲得友商的技術和專利儲備導致後繼乏力並且進軍國際受阻。現實情況也大致如此,但我不認為技術是小米手機困局的重點。雖然擁有自主設計CPU能力可能更有利於產品線的靈活化和差異化但產能仍然受限於TSMC和三星少數寡頭。國產品牌不可能冒出第二個擁有完整產業鏈的三星或第二個跳出三界外的蘋果。如果在某些核心部件上擁有自主技術就能打敗對手那麼索尼或LG等品牌也不是今天的樣子,況且還有開放的供應鏈可選擇。至於專利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目前妥妥拿下中國市場遠比登上美洲大陸更重要。
那麼小米手機的困局是什麼?
小米此前和其它品牌之間有性價比這道護城河,同時滿足2000元和高配置的手機只有小米,但現在市場上2000元左右高配置機型和類似MIUI的UI比比皆是。沒了這道護城河的小米在和眾多品牌貼身近戰時會面臨兩個問題:
1、如何透過這些冷冰冰的參數表告訴客戶在這一堆配置和售價差不多的機型當中小米手機最好?
2、近戰的主戰場是線下,線下之爭就如戰爭中的城市戰,線上那一套不好用。
如此,沒渠道就是小米手機的短板。小米畢竟是android凡胎,只要在中國就無法迴避渠道的威力。渠道的終端——賣場和店面是消費者體驗手機最重要的一種途徑,在三線城市和縣鎮這是唯一途徑,而這些T3、T4、T5級城市恰好同時是B2C弱勢和2000以下價格線手機必爭之地。永遠不要輕視渠道快速鋪貨能力和實體店直面客戶的體驗式推廣、引導式消費的能力。如果大家購物都是宅在家裡看著生冷的參數表和價格表打勾對比那小米可能勝算在握,但只要想體驗真機,從踏進賣場那一刻起小米手機可能已經輸了一大半。去渠道化起家的小米先天沒有渠道後天弱於渠道,如果有渠道那也主要是黃牛搭建起來的「野生渠道」,黃牛和店面至少兩次加價後的最終售價必然高於官網零售價,這讓小米手機在店面對比其它品牌毫無性價比優勢可言,利潤率不高的原因店面不會主推小米而會選擇其它高利潤品牌。店面更看重沖著小米進店的人流量,賣場促銷有能力把進店體驗小米真機的客戶生生的轉變為華為或藍綠或甚至三星蘋果的客戶。技術宅或參數控們面對賣場專業促銷尚且無完全勝算,更何況那些占絕對大多數的對手機怎麼備份數據都還清楚、買手機就看外觀和拍照劃屏流暢就行的大眾。
目前看來小米對此沒有太好的辦法,偌大一個中國就區區幾十家小米之家杯水車薪。可能小米會採用直供的方式做線下鋪貨。涉足線下渠道勢必會提高小米渠道運營成本和推廣費用進一步消弭手機性價比優勢,這是一個兩難的困局。小米是以性價比為核心,去渠道化的策略就沒有預留經銷商利潤空間,小米近兩代機型通過推出不同配置版本的方式來提高價格線可以看作是為未來轉變提供空間。也可以看到小米在開始走代言人方式做推廣,如果小米不能擺脫低預算客戶定位向上突破價格線,就不會有足夠利潤空間推進渠道分銷模式來爭奪線下市場。但小米靠什麼來提升品牌溢價?情懷?技術?還是多賣萌?小米使的是巧勁——布局。
布局——每一個有遠景展望的品牌都在尋求差異化的突破,否則就不會大到三星折騰Bada系統小到大家堆砌硬體費勁弄自己UI。如果淪落到最後都只能攤開對比硬體參數和誰比誰的外殼多用了幾兩鋁合金,下一步就只剩下赤裸裸的價格戰。小米策略不是布局技術或專利而是跳出手機的局限布局包括智能硬體、物聯網、內容和服務在內的生態系統。以生活為核心打造一切與人相關的設備和服務並將之貫穿和整合,不僅自己打造還投資初創或傳統企業生產智能硬體。力圖改變用戶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讓一切變得更智能。以小米的布局來看智能生活的核心應該是連接所有智能硬體的整個生態系統的中心——「智能家庭」。雖然仍主要基於android但只要習慣和喜歡上這個生態系統無論裝著這個智能家庭APP的是什麼品牌的手機結果都是小米贏了(當然小米會希望小米手機作為這個生態系統的入口)。這根本還是QQ之類的社交網路套路在製造業的翻版。所以最重要的是爭取足夠的用戶基數,為了足夠的用戶數量小米可以無限接近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無論是否智能硬體。
只是目前小米對智能生活的理解體現在硬體上時讓我覺得有些費解。拿掃地這件瑣碎事來打個比方,如果掃地機器人沒有被發明,小米的智能化可能會給傳統吸塵器加上WIFI模塊和感測器使得它能夠告訴我今天吃了多少垃圾、吸塵的軌跡圖和耗電多少以及分析當前地板清潔度讓我決定是不是要再掃一遍,除了讓我感覺好玩外對提升生活品質沒什麼幫助。我理解的智能生活是聰明的設備自己把事情辦好了而不是我變成一名監工。為連接而連接不是智能生活,畢竟智能硬體不是給傳統電器加上WIFI模塊後把控制鍵放到智能手機上或是讓人實時掌握更多硬體工作信息,智能生活不是指你能控制更多或知道更多而是生活變得更省心。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米還遠不是偉大的公司,只能說是一家有趣的公司,有小聰明,但沒有大智慧。在同質化嚴重的手機市場,小米的小聰明足夠應付一眾友商,但放在開拓性充滿未知的智能硬體和物聯網市場,顯然需要大智慧。
另一方面小米手機銷量的下滑趨勢會打亂這個布局節奏,手機對於小米而言至少目前非常重要,畢竟這是大眾對小米最主要的認同或關注所在。關注度對於互聯網公司而言至關重要,如果失去了手機市場就等於失去了關注度,小米生態系統夢想會面臨用戶增長後繼乏力的威脅。所以和所有互聯網公司一樣,黎明前是有一段黑暗要熬的。如果小米把生態系統這件事干好了,那麼其它品牌將要面對的是價格更低和用戶粘性更高的小米以及一整個生態系統不對稱競爭。如果沒幹好……權當買了一堆玩具,反正還算好玩又不貴。「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不小心實現了呢?」——如果賣萌能解決問題,這世界就簡單了。
回歸手機本身,我個人非常不喜歡在產品方面賣萌或刷小聰明或使用TNB技術,所以有時候小米在手機宣傳上擦邊球式或誤導的手法讓我覺得很不嚴肅。最直觀的例子是那塊304鋼板,一開始從各方面放出來的信息以及用鋼板制邀請函都讓人感覺這是一體成型鋼製後殼,如果是這樣那成本就很不得了。結果產品出來了後只是一個中框,到我手裡仔細拆了看原來只是個鋼製邊框!加工精度談不上精密,更別提藝術。
左起圖一為拆下顯示屏後的中殼,米4中殼實際由鋼製邊框和鋁製中殼組合而成,所謂的藝術品即圖二左邊那框。4紅圈處為二者固定螺絲位。圖三不解釋。
鋼製邊框由4處紅圈內塑料連接為一個整體,可以輕易用手掰成4片分離的鋼片。加工製造的同學幫分析下這是一塊鋼板刨出的一個框後再分割還是4根鋼棍刨出4片再組合。這涉及到米4到底是1塊鋼板還是4根鋼棍的藝術之旅,我不妄言。
懶得找遊標卡尺,大概比普通不鏽鋼碗厚一些,加工精度就這樣吧
以上,這隻能稱為鋼製邊框,離中框還差很遠,離藝術更遠。該邊框不能保證結構強度,裝飾性意義大於結構要求,整機的結構強度和抗扭曲主要由鋁製中框承擔,當然鋼製邊框在整機摔落時較鋁材質更能保護側面或四角。4顆螺絲不能完全保證鋼邊框和鋁中框緊密貼合,二者的側內面實際為膠粘合(為拍出加工痕迹照片內邊框已用除膠液除膠),因此有可能導致長期使用後兩側邊框出現縫隙進灰或鬆動。我沒打算把這拿來和同為不鏽鋼制的iPhone4中框比較,巨大的售價差異擺在那互相比較不科學。這邊框的內部加工精度雖一般但從外部看起來還不錯,然而我不喜歡宣傳上的耍小聰明,因為多數消費者不會有機會像我這樣分解手機,以此為賣點反覆宣傳會讓消費者產生該手機由一塊鋼板打造擁有超越售價堅固又精美做工的錯誤認知進而增強小米手機高性價比的印象。我想說的是一分錢一分貨這道理比奧氏體還硬。如果實實在在的設計成鋼製中框估計成本會飆升一截,為控制成本同樣材質別的國產品牌估計也只能做成如此,這本無可厚非,但偏偏扯上藝術和宣傳引導,這就是態度問題。
不過,側鍵組件做得挺精緻,這個件做得比有些友商同價位機要用心得多。按鍵部分為鋼製,按鍵排線貼在鋼片上再貼在金屬背托上,這樣做可以保證按鍵手感的同時延長使用壽命。不過這東西沒法宣傳。
關於小米售後——我很早就接觸小米售後,當然這個「接觸」和通常人送修手機之類的個案不一樣,但我並不打算對小米的授權售後展開詳述(非利益相關的原因)。從小米售後政策對內要求不允許出現用戶投訴這一條來看就顯得小米的稚嫩。其它的由於置身事外,我借用一部很有名的美劇一句話——"Cause at least I can say when the world goes to shit,I didn"t let it take me down with it"
PS.本來沒打算在小米碼那麼多的字,也有朋友問為什麼不以華為或者藍綠作為國產品牌作為開頭。華為固然強大而藍綠取得的市場成績令人側目,但在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開創了一種全新營銷模式這一層面而言,我想不到還有哪個品牌走在小米的前面。此外在小米切入後三年時間內就將國產品牌拉升至之前想都不敢想的2500線,因此就市場意義而言,就小米的引領性而言,就小米在干這件事情同時其他品牌的狀態而言,把小米放在國產品牌第一位來說,我認為理所當然。但,這不代表著我對小米手機本身工藝等方面的認同或認為小米在手機本身強於其它品牌,這不是一個拼技術就能取勝的市場,這是一個同質化嚴重的亞馬遜叢林一樣的市場。希望各位冷靜思考、獨立思考。
PPS.所謂粉絲經濟,像我這種弄個幾萬字一點點更新每次讓看的人不停拉屏找更新在哪的,基本就是反粉絲的典型。
OPPO與步步高——細分市場推廣和渠道運作的線下高手。
推廣——就砸廣告尤其是央視廣告投放力度而言藍綠在國產品牌中稱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代言人更是瞅准妹紙口味換小鮮肉,就差沒說出口「妹紙你老公都說充電5分鐘通話兩小時了你還猶豫啥?」。現場推廣上更是如此,我自己去過上百個小城市和縣份甚至鄉鎮,這些城鎮能取錢的地方可能只有農村信用合作社,但普遍會有藍綠的專賣店或大幅門頭形象。可以說掃街刷牆力度不弱於「少生孩子多養豬」。多年大力推廣營造了很有名、音質好、很潮、品質高的一線大品牌形象(在三線城市和縣份效果尤其明顯),因此品牌溢價能力長時間在國產品牌里無敵手,直到某晶元大廠崛起後才被突破。推廣的效果如何體現?比如藍綠一直不遺餘力強調拍照和音樂,力求讓人產生「這是市面上拍照或音樂方面最好」的品牌印象,這種印象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並強化,喜歡拍照和聽音樂的年輕妹子想買手機時潛意識會立即蹦出來告訴她選擇藍綠,好像她和藍綠很熟的樣子——這就是廣告效應,而且對越不了解手機的人越有效。簡單來說,洗腦。
細分市場——多年推廣讓藍綠在品牌認同上擁有與三星對攻的資格,我理解藍綠的策略有點像田忌賽馬——在T1T2(一二線重點城市)以性能優勢對抗三星中端機搶中端市場,在T3T5(三線城市和縣份)以價格優勢對抗三星高端機搶高端市場。T3T5市場的消費能力相對弱,素來是國產品牌素來必爭之地,但很多國產品牌一向在質量、外觀做工、性能上口碑不佳,藍綠深耕了這個市場,超越友商取代國際品牌佔據中高端。巔峰時期的三星於2013年以中低端機為主進軍T5甚至T6市場(三星稱之為新興市場即RD業務)但遭到頑強阻擊,最強的勢力之一就是藍綠。在這些市場三星的口碑弱於藍綠而中端機外觀和體驗遠不及後者,藍綠在2000價位段提供了接近於三星3000甚至4000元手機的體驗和較其它國產品牌更精緻的外觀。
渠道運作——我問過很多銷售經理為什麼藍綠那麼受經銷商歡迎,回答通常是兩樣——省心和有錢賺。以下基於經銷商角度而不是用戶角度。
1、省心——推廣和宣傳不用自己操心,各種VI元素的展架、門頭、單頁、背板、堆頭充分。產品質量相對於別的做到城鎮的同價位段國產品牌而言更穩定而且售後支持到位,服務效率較高。經銷商不用操心售後的事。這一點對T3T5的渠道客戶而言非常重要,多少國產品牌死在質量不穩定和保障不力上。在T5市場出了質量問題解決不好,砸店掀門牌不是稀罕事。
2、有錢賺——藍綠品牌溢價高,在T3T5市場溢價更高。加上藍綠方面渠道控價能力強竄貨打擊得力,產品主打的目標人群容易接受,銷售不需要經銷商花太多力氣。
網上不缺各種指責藍綠沒性價比、配置低賣價高等等的聲音,這世界不是所有消費者都整天研究Snapdragon、Helio或Exynos到底誰更強、MLC和SLC誰更有優勢等等這些參數的事情。如果所有消費者都以參數作為手機是否值得購買的唯一標準那這個世界就簡單了,然和並沒有。這世界的手機消費者只有一部分是參數控或性能發燒友,那是小米或華為的目標人群但不是藍綠的,藍綠更專註於這個世界另50%的市場即女性市場而且以年輕人為主——所以發燒友批評藍綠硬體配置不高就如同一群大老爺們進到女裝店指指點點這衣服不好搬磚那鞋子不好踢足球估計店員都懶得搭理你們。對於藍綠的目標客戶來說,CPU是高通820還是MT6755在使用微信和美圖秀秀時有什麼不一樣嗎?理解了這一點參數控就不要糾結太多。所以為什麼經銷商會說「有錢賺」,因為這世界本來就是女人和孩子的錢最好賺啊!——當然藍綠也有適合男性用戶的型號,只是我認為總體傾向女性用戶罷了。
女性手機一直都是個大市場,很多牌子都有針對型號。從金立分出來的朵唯更是從功能機時代一直主打女性手機,後來越做越窄。關於朵唯女性手機HTC區域經理給我講了一個段子(有些污小白兔速撤離):功能機末期朵唯已經把粉彩殼、小型機、翻蓋加鏡面等元素反反覆復用過,眼見銷量越來越差研發部坐下來討論突破口,最後老闆拍板兩個主要研發方向:1、增強可個性化調整的振動功能;2、增加防水功能。
正經的——藍綠的振動功能還是正常的。藍綠手機的特點包括纖薄、外觀漂亮、拍照功能好、音質好。這些都是女孩子們喜歡的(你們真以為OPPO弄個旋轉鏡頭是為了讓你們一幫老爺們去拍全景和星空的嗎),2000多的手機能把這幾樣做好的還有更好的選擇嗎?(別扯那些高性能但看起來傻大黑粗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藍綠還是高性價比的品牌。其實不奇怪,女性市場對性能的要求和參數控們不一樣,女人不會沒事跑個分,這和女裝最重要是漂亮、牌子而不是面料如何防彈黑科技是一樣的道理。一款手機牌子響、操作流暢、長得漂亮和能把我拍得漂亮還不算太貴對於女孩子來說就是高性價比的手機,什麼CPU、什麼內存Who cares!
以上屬非嚴肅分析,畢竟我也不理解女人的世界——「女人只干三件事:吃飽、******、睡。你根本不懂吃飽和睡之間她們都在幹什麼」(黃子華)。相對而言有些男人就簡單多了——吃飽、刷機跑分、睡。
好!逛完女裝店回到手機店。下面內容妹紙就沒必要看了,看看藍綠的賣點主要是音樂機、拍照好和纖薄。
音質表現方面——都是HIFI設備背景以音樂機作為主打賣點順理成章,從功能機時代就主打音樂手機起家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只關心音質方面的表現,至於什麼快捷鍵、優化、什麼獨家APP的都是唬人的在我這行不通,對SONY尚且如此更別說藍綠。不過藍綠在這方面比索尼進了一步,至少它倆真的在某些機型上從硬體方面著手改善音質,雖然效果方面見仁見智但嘗試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比如14年時VIVO在X5內置了雅馬哈YSS205晶元,據說增強什麼卡拉OK功能之類的。這個我不懂年輕人現在是不是都時興對著手機嗨一首然後上傳社交網路這種消遣方式所以不評論,這個功能普通手機也可以實現,至於兩者間差異能有多少,我相信至少手機再怎麼弄也弄不出一個隨身錄音棚的效果吧,如果說是針對麥霸妹紙的愛好這又都能說得過去。至於兩家手機的音質增強方面——首先,如果在其它領域的成功能夠那麼輕易複製到手機身上那索尼也不是今天的樣子。另一方面,雖然我已經很久不燒隨身聽或耳放,但有一點我很清楚——在有限的預算內(姑且算1000元)一副好點的耳機比起前端設備更容易給使用者帶來聽感上的提升。即便藍綠手機標榜音質再怎麼了得或用了再怎麼逆天的運放晶元或電路設計等猛料,首先這也還是一部手機而不是專業前端設備,其次再牛逼的設備就憑隨機配的那副100不到輕飄飄的耳機能有什麼樣的效果?隨便配個像樣點的耳機都值這部手機一般的價錢,我就不相信還有幾個人買了藍綠後還會弄個高級耳放或HIFI耳機來挖掘音質的。「音樂手機」在手機身上就是個宣傳口號,沒有哪個牌子能例外。
拍照表現——藍綠對拍照的重視走在很多國產品牌前面,畢竟拍照與分享是智能手機最受女性用戶歡迎的功能(有誰不知趣的提拍星空嗎?)。早在2011年就開始使用索尼BSI方案積攢了「拍照好」的口碑。後期又弄出來電動旋轉鏡頭,且不說能讓妹紙以更漂亮優雅的姿勢自拍就足以買買買,電動旋轉鏡頭也是極大提升逼格的高大上感覺。發燒友們不要不服,就像你們無法理解為什麼卡西歐TR150賣得比你們手上的單反或微單還貴是一樣的道理。不能把妹紙伺候好的相機就不是好的點鈔機。至於成像質量方面,市面上的品牌除去半斤八兩的各種美顏APP之外都在排隊等大法的BSI發貨,大家心知肚明就行,如果這樣還要去PK iPhone純屬無語。
纖薄——市場很喜歡全金屬機,2000元甚至1000元市場也需要這樣的賣點。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把一款手機造得纖薄但又兼顧如拍照性能、指紋解鎖等肯定會增加設計難度和成本。在2000多的價位段追求纖薄意味著某些方面肯定會妥協,價位越低或越纖薄妥協越多。在推廣和渠道費用擠佔了製造成本後妥協會更多,我只能說如果是我就會直接略過太薄但售價不高的手機,
又到了喜聞樂見的拆拆拆時間:
這是VIVO V3MAX。典型的三片式,即顯屏、中殼和後蓋,全金屬和纖薄是主打賣點之一。但在我看來智能叫鋁片機也就是罐頭機,整機金屬外觀部分幾乎都是衝壓製成。中框不能稱為鋁製只能稱為鋁片包塑料,由紅圈處4顆螺釘加膠水固定在鋁鎂合金鑄中框上。所以這邊框也是只有裝飾作用,不脫膠爆起就不錯了。另外,上面的鉛筆字印是拆機就發現的並非後期手寫。
後蓋兩側邊各有一排不鏽鋼卡扣,將鋁和不鏽鋼焊接工藝要求不低,所以這個採用的是……膠粘
看看定位高一些的OPPO R9。做工提升了一截——兩片式結構,後殼為鋁製一體成型,不過也比較簡單的CNC工藝,整體應該還是衝壓,結構稍複雜的部分用塑料代替(紅框處),還是成本控制的要求。
R7也是如此(圖片拍糊了將就看吧),但情況比R9好一些,內部也更漂亮一些,當然我個人覺得R9外觀比R7漂亮。兩者保證結構強度都沒什麼大問題。
毛病和所有國產品牌一樣——不注重細節。天線觸點或側鍵排線直接雙面膠貼在基座上,這樣的耐久性會有問題(所以我反對的是這樣形式的使用雙面膠)。其實完全可以設計得更好,要知道這些都是2000以上售價的機子不是低端機。稍後貼出三星同價位機的設計。
對比三星SM-E7000的設計
紅圈部分為天線觸點,黃圈部分是音量側鍵的觸點部分的塑料凸起固定點。側鍵都是獨立組件(左邊小件是拆出來的開關鍵,音量側鍵與此結構一樣),由排線貼在不鏽鋼簧片後再固定在機身卡位上,長期使用不容易移位並且簧片會分散按壓力保證回彈手感和DOME片壽命。
藍綠的機子外觀設計得都不錯,但內在和外在的差距不小,做工和宣傳的國際大牌身份還有差距。其實完全還可以做得更好些。我還是那句話——能不能做好是能力問題,想不想做好是態度問題。可能藍綠的主要心思是在營銷而不是產品本身上。這些小毛病在新機的時候不會有問題,用久了或者經過維修拆裝就不一定了,這方面和國產車差不多,新車時看不出什麼問題,用個幾年後差距就體現出來了。這方面一是用心不用心的問題,二是估計看準了沒人有什麼機會看到裡面長什麼樣,三是最重要的——還是控制成本,藍綠的渠道運營和推廣費用很高本身就擠佔了製造成本,還得預留經銷商們最喜歡的藍綠的高毛利,剩下給RD的還有多少?總的來說我不喜歡,反正我又不進女裝店(玩笑而已)。至於女孩子們——就算版型漂亮看起來挺好,買件線頭多多、裡面鎖邊不夠好的衣服真的好嗎?當然現在智能手機恨不得和衣服一樣穿過當季就丟,都在乎結實耐用馬雲也不成首富了。
售後方面好像沒什麼可說的,一直做得挺好,服務時效方面抓得挺死,也是對內不能接受客戶投訴的主。連非保維修都要控制不允許經銷商送往別的地方維修的品牌,還有什麼好說的。
華為(中興、大唐)——之所以列在一起是因為它們在智能時代主打另一種模式起步——運營商定製機市場。這是線上小米、線下藍綠之外的第三種市場類型代表,只不過三者後來走出了不同的軌跡。
運營商定製是國外手機銷售的主流(比如日本幾乎沒有手機零售這種方式,結果日系手機在中國幾乎全栽在水土不服),HTC就是從歐美定製機市場起步。套路都差不多——運營商從手機廠商批量上貨後捆綁資費套餐售出,手機本身是虧本的,運營商更看重的是入網客戶量和在網消費。這和本世紀初中低端噴墨印表機市場類似——以愛普生和佳能為主的寡頭虧本倒貼賣噴墨機靠後期墨盒掙錢。中國的運營商定製機也大致如此但不會像歐美那般通常去掉品牌LOGO,而且渠道分銷長期是國內手機市場的絕對主流。
08至11年是移動3G建設高峰期,國內定製機市場從這個時期開始爆發,尤其是硬著頭皮建設TD-SCDMA的中國移動補貼力度最大。為了完成這個政治任務拿到一手爛牌的中移動下血本補貼上網本、MIFI和TD手機等TD-SCDMA設備,但TD-SCDMA普遍實際只有110Kbps的上網速度只比2.5G的EDGE網路快一些,離WCDMA少則512Kbps的速度實在太遠,再加上頻繁的2G、3G網路切換造成的不穩定問題TD-SCDMA成為最短命的3G網路,僅僅5年就終止運營。不討論TD對國家的意義,我認為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這個制式就如WAPI一樣垃圾,除非有誰擁有為國接盤的使命感。3G時代的中國移動必是心中萬隻神獸奔騰,即便給出比聯通和電信更大的補貼力度中國移動還是流失了不少客戶,畢竟同期擁有CDMA的電信和拿了一首WCDMA好牌的聯通也在定製機上增加投入挖移動客戶。移動後期實際已放棄3G建設憋氣等4G放大招,因此在拿到TD-LTE牌照後玩了命的建設和增加定製機投入,當然4G市場起步稍慢的電信和聯通也沒閑著。總的來說,3G和4G建設的高峰期正好是智能手機興起、繁榮和快速換代期,手機與網路兩兩疊加互相刺激發展以及國內三巨頭爭奪入網和轉網客戶數量的結果是定製機市場爆髮式增長。
以上就是這個市場的簡單背景,中興、華為和大唐本身是基礎設備供應商,每一次網路升級或制式轉換帶來的基站等設備升級和配套的終端通訊設備需求對於三者來說都是切身相關的巨大的市場機會。比如大唐,前身就是主導TD-SCDMA標準的郵電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既主導了標準技術研究又負責基站製造和MIFI類終端上網設備的製造。身背這樣的行業背景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中興、華為與大唐都必須要緊密圍繞著運營商,手機或MIFI等終端設備上理所當然的以運營商定製機市場為主。當然三家的焦點主要是搶基站設備大單,手機屬於旁系,甚至有採購基站附贈手機的商務條款。
定製機市場對於國產機而言是跑步前進的捷徑,三大運營商龐大的採購量對每一個品牌都充滿巨大的誘惑。這市場不僅養肥了各地眾多平台商更造就了早幾年「中華酷聯」的傳奇。很多人第一部智能手機就是從定製機開始,這市場出貨量最大的、品質較穩定的華為和中興算是在智能時代獲得第一批原始客戶積累,反而是大唐手機隨著TD-SCDMA退出幕前,越來越被邊緣化。
國外市場方面,當年的「巨大中華」中興和華為走出國門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並站穩了腳跟,尤其是華為在基礎通信設備、網路設備方面能夠直面思科、諾-西、愛立信等國際巨頭競爭而不怵。定製機市場上,中興華為一方面擁有深厚的專利儲備完全不懼國際大牌發起專利戰,避免了HTC被禁售的慘劇。另一方面憑藉更低價格的手機深受運營商青睞在定製機市場取代HTC,悶聲殺進全球手機出貨量前5。
由於運營商看重的是入網客戶量,千元低端機是定製機市場主流。出貨量大含金量低對於品牌而言屬於吃個肚飽但營養不良型市場。中興和華為概莫能外,早期的手機配置普遍屬於能用但不好用類型。一直扎在低端市場不利於長期品牌的成長,一來品牌沒有溢價能力二則客戶粘性低,更重要的是這個市場完全靠運營商政策吃飯,在渠道分銷為主的中國太依賴運營商很容易造成轉型進入普通市場時受挫,以運營商定製機起家的酷派興衰是最好的例子。一切改變從小米攪局開始,小米將高配置拉進2000元檔位,同時間嚴重向下壓縮了中華酷聯和向上壓縮三星HTC的市場空間,可以說小米為國產品牌爭取到了1500至2500元價位線的市場空間,重新分配了消費者的購機選擇,開啟了新時代也將中華酷聯逼到絕境,所以客觀來說你可以討厭小米但不能否定小米的鯰魚效應。
在這次變局中,紮根定製機市場的諸多國產品牌幾乎沒有任何抵抗能力,尤其是紅米殺進1000元線後。中華酷聯不出三年就灰飛煙滅,中興繼續沉迷定製機和低端市場,定位高端的Nubia市場營銷上無所建樹,酷派聯想泯然眾人矣,倒是華為以技術為主線藉助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營銷模式成功轉型,確立了以高端機以男性市場為主技術華為的品牌形象。說到技術,無論是「巨大中華」還是「中華酷聯」,最難能可貴的莫過於民營企業性質的華為在研發方面長年契而不舍的投入,交換機如此、路由器如此、基站設備如此、手機也是如此,敢於啃技術這塊硬骨頭,受挫也迎難而上,產品失敗更新換代再上……這是同為民營企業的聯想所缺乏的,也是更多賺快錢的民企所不敢想像的。這樣的民營公司在中國彌足珍貴值得尊敬。
繼續之前我認為有必要弄清楚一點——任何產品或公司都不需要上升到愛國的高度,因為首先這是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公司,其次才是在什麼國家註冊的公司。如果將一個公司上升到愛國的高度實則以道德綁架民眾,恰恰是不道德的行為。這和各種BBS、貼吧或QQ群里廉價轉發的」不轉不是中國人「一樣的雞賊。一家公司可以販賣情懷但不能販賣道德,有功夫為一家商業公司考慮振興中華、匡複國貨不如想想怎麼把產品踏踏實實做好,不要坑老百姓。再怎麼說對於普通人而言這也只是一台手機,不是教會的贖罪券或被烈士的鮮血染紅的紅領巾,買東西需要誦讀語錄的日子也已經過去了。不過我不相信華為是雞賊的公司,畢竟華為是靠真本事在海外打拚多年參與全球化競爭的跨國公司,少部分」不明真相「群眾狂熱上升到信仰高度而已,這是手機界一個硬生生把實力派弄成偶像派的悲劇。
華為手機必須提到海思麒麟CPU,目前市面上還在量產手機CPU的不多,分別是高通、三星、華為、MTK、Nvidia和Intel,除了Intel外其它全都採用ARM架構。市場大流仍是主打中高端機的高通和主打中低端機的MTK,華為麒麟僅自家在用,三星Exynos主要自家在用,Nvidia因為基帶和能耗問題在手機路上不順主要用在平板上市場面小,至於Intel的Atom是什麼鬼大家都知道,聯想對它已絕望。研發CPU對於品牌來說戰略意義較大,至少擁有根據競爭需求快速調整手機產品線的能力。至於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沒有多少關係,大多數人買手機只關心外觀、顯屏、核心數量和內存大小,才不會管你是615還是MT6752、高通還是MTK。但對於品牌死忠來說意義重大,自研CPU是榮耀和信仰的加持,擁有了它心愛的品牌頭上就有了光環,也是高逼格的象徵。不過麒麟CPU直到最新型號才接近高通驍龍或三星Exynos的表現,整體而言仍是高通驍龍最強這點無爭議,總的來說華為的CPU還沒有取得決定性優勢,早些年為華為手機早期CPU填過坑但不離不棄的華為用戶絕對都是真愛,沒有他們的前赴後繼華為手機也沒有今天成就。儘管早期較爛,但華為多年就這麼鍥而不捨的研發並堅持在手機中使用自家CPU在國產品牌中已非常不易,單憑這一點註定華為品牌含金量要高於改變營銷模式拼性價比的小米、更高於拼推廣和線下營銷的藍綠。
比起麒麟CPU而言目前華為另一個大賣點是攜手Leica推出的Leica認證的雙鏡頭攝像模塊。玩攝影的人一看就知道這鏡頭標識是很Leica風格,代表著2.2光圈27mm焦距的SUMMARIT鏡頭,並且用了非球面鏡片(ASPHERICA),以上標識或參數簡稱為Bigger,這樣所有人都容易理解。如果再貼個可樂標,估計就可以稱為Bigger than bigger。
參數方面如F2.2不算突出(不過在手機1/2.8CMOS上談光圈意義不大),ASPH也不是什麼新科技。重點在於Leica和雙攝像頭,雙攝像頭代表著手機攝像的一種嘗試,BSI的出現讓手機攝影畫質得到得到質的飛躍,剩下制約手機攝影的最主要障礙是CMOS大小和鏡頭大小,這兩個互為影響,增加CMOS大小也會增加鏡頭大小。現有的光學技術無法進一步縮小鏡頭大小,目前又不可能在手機上普遍使用可換鏡頭技術,雙攝像頭代表著提高手機攝影成像畫質的一種思路,華為徠卡的方案是通過增加一個黑白攝像頭彌補彩色鏡頭拜耳濾鏡造成的進光量損失(自己搜索CMOS成像原理和拜耳濾鏡),經圖像處理引擎合成後達到提高色彩表現力和動態範圍的效果,這麼看來關鍵還是得看圖像引擎的演算法是否調教得當,這就得看Leica提供多少乾貨。無論最終成像素質能拉開其它品牌尤其是索尼Xperia的G鏡頭多少,雙攝像頭+Leica,Bigger滿滿。Leica在手,你圖像引擎都還沒預熱我就已經贏了,不用開閃光燈Leica 5個字母閃死你。至於具體成像素質大家自己看網上去吧,我自己拍照至少用APS-C的微單,EDC是富士X100系列,所以沒有興趣對比各家手機攝像頭的素質,手機攝像頭對我而言是應急拍照記錄,此外手電筒能亮就行。P9到我手上估計也就是徠卡牌手電筒,糟蹋了。
攝影界巨頭跨界手機不是新鮮事,早些年就有貼ZEISS(蔡司)認證的諾基亞鏡頭和貼Schneider(施奈德)認證的LG,未來有誰貼Hasselblad我也不會奇怪。但華為這一次創造了兩個第一,一是Leica第一次認證手機攝像頭,不是隨便什麼品牌都能貼Leica(不信你們讓小米或者藍綠試試)。二是國產品牌第一次和專業相機品牌合作。這可以理解為Leica對華為的認可,粉絲們理所當然可以驕傲。徠卡在數碼時代比較頹,不過不影響徠卡是高逼格的身份象徵,更是毒德大學的圖騰。不過客觀來說影像技術方面幕後霸主仍然是索尼(包括華為徠卡雙鏡頭的背後也仍是索尼BSI),比起雙鏡頭的探索和創新我更期待索尼APCS(有源分色感測器)非拜耳濾鏡技術能夠市場化。
前面一直在探討Bigger的問題,麒麟CPU和徠卡認證雙鏡頭無論性能和效果如何,至少已經為華為手機提供了除了Bigger外足夠的市場熱點、賣點、差異化……和溢價。當這一切以3000元以上價位呈現出來的時候,對比友商高通820 2500值不值得這個問題就留給各位自己來考慮了。反正一來我第一次遇到3000塊就能買到的徠卡鏡頭還不是假貨,二來市場已經用熱銷來應證這機子的受歡迎程度。
我們知道Mate7之後華為成功的將價位線突破到3000以上大關,Mate7的成功一部分原因要歸結於市場營銷技巧。但無論如何這是國產品牌第一次進入3000線,是一個里程碑。以下圖片拍自實拆的華為P9 Plus(VIE-AL10),也許這機子造型沒法像藍綠那般討妹紙歡心,但已經比MATE7時候那瓷磚樣好太多太多,從我一個老爺們角度來看這機子簡練漂亮不缺力量,是不錯的。工藝上來看,工藝比藍綠好太多,表面拉絲工藝也是老爺們的菜。至於內部,一體成型的後殼做工漂亮,CNC所到之處工整平滑,注意紅圈處更複雜也更牢固的注塑工藝,以及圈處類似三星的機殼天線觸點,獨立的側鍵排線組件就不展開了,中規中矩手感良好。
當然也有我覺得想不通的地方,一是紅框處蛇形走線的側鍵排線和指紋模塊排線,我不明白為什麼要那麼複雜的走線方式,這又不是主板上北橋晶元到內存講究走線長度一致。二是整個後蓋背部沒有鋪覆石棉之類輔助散熱措施,而且發熱大戶主板和電池與後殼之間分別隔著上述兩根排線和顯示排線(顯屏已拆,位於電池上華為LOGO處長度寬度與右邊排線相仿)以及另一根子排線。我只能理解為華為為了避免後殼散熱燙手的不適將熱量主要通過左邊鋁合金中框散熱,但這樣也會將熱量傳給顯示屏。再NB的CPU也要考慮散熱問題,實際的散熱效果和穩定性如何,有待各位P9用戶自己感受。此外相比於後殼的做工,這中框實在不咋的。
附一張三星A8000的後殼輔助散熱措施供參考,灰色部分是對應電池的石棉散熱層,黃色部分是對應主板的石棉散熱層(加覆一層絕緣層)。
對這台P9 Plus的拆解很怪,我搜索了網上的拆解,內部結構和這一台不一樣。差異在於後殼上對應主板的石墨散熱貼有無、側鍵排線樣式、預製顯示排線與子排線走法和對應後殼上凹槽有無。暫時搞不明白差異原因,我也希望華為不會漏裝了這台的石墨貼。下圖為iFixit拆解的P9
總的來說,國產品牌里華為屬於依託技術穩紮穩打的類型,渠道分銷上不僅沿襲了當年主攻運營商市場時遺留下來的龐大營業廳銷售網路,專賣店體系推進速度也很快,屬於總體平衡局部有亮點型,除此外還能無後顧之憂的在海外市場拼殺,在近兩年市場低迷的環境下逆勢上揚可以說是厚積薄發。留意到有消息指出華為下一代MATE系列或有可能衝擊4000元大關直接挑戰三星高端機,這當然是好事。只是手機不僅僅是顯屏、CPU和攝像頭而已,看看上圖僅僅是2000元價格線的三星普通中端機就能有如此精湛做工,旗艦的Galaxy S系列只會更好,與此相比華為還有差距。希望華為能夠把內部設計和工藝再提升一些,既然貼了Leica的標,工藝上能借鑒德國精工和嚴謹豈不是更好。
PS.至此,國產品牌的三種主要營銷類型均已介紹完畢,分別是開啟線上營銷新模式滅了中華酷聯舊格局的小米、線下渠道運作高手悶聲發大財的藍綠地主和走運營商定製機市場起步的中興華為和大唐。填完這三個大坑後,後面的品牌我隨便挑我覺得好玩的來說,並且隨意穿插某些品牌的黑歷史也罷囧歷史囧故事也好,至少坑算是填得差不多了。
……………………………………以下是7-20更新…………………………………………………………
魅族——2000年時我就已經看到了魅族,不過是在索尼專賣店外的廣告海報上——索尼發布的Mezzo系列小型音響,一如既往很索尼風格。不過索尼並沒有在國內註冊魅族的品牌,魅族只是商家根據發音對Mezzo的非官方稱呼罷了。
如果當時索尼把Mezzo在華的商標註冊為魅族,估計3年後的黃章品牌得改寫。不過索尼好像並不在意中文商標這回事,Xperia到現在也都沒有中文商標。至於黃章是否偷雞了索尼Mezzo的品牌音譯——可能性是有的,畢竟黃章起步也是從個人音響領域起步,既然後來的手機外形師從蘋果那麼命名借力當年比蘋果還牛的索尼也未嘗不可能,這和當年索愛MP3和索尼愛立信手機有點類似。只不過誰曾想到15年後索尼在華的手機銷量還趕不上魅族一個型號的銷量,如今提起魅族沒多少人會想起這個梗,就如同消失的Walkman一樣。此梗結束!
那些年我在玩索尼MD Walkman所以沒接觸過魅族MP3、MP4產品,況且當時即便是MP3也是iRiver、iPod這些國際品牌更受追逐,我心中求而未得的MP3神器是下面BO這貨(懂的自然懂),而魅族只不過是和Newman一起的那一堆國產品牌罷了——當然魅族在國產品牌里一直走精品路線異軍突起,這為後來手機路線定下了基調。
對於進軍手機業的魅族而言,2014年是一個分水嶺,2014年前的魅族是黃章的魅族,2014年後是資本的魅族,這決定了魅族的風格轉換。黃章的魅族可以高冷可以慢工出細活可以說我的追求你不懂,當然除了自我感覺良好之外市場並不待見。我就搞不懂2014年之前一共才發布幾款手機的魅族在專賣店裡有什麼東西可擺賣?魅族當然很不屑的說小米牛B什麼,互聯網思維還不是雷軍從黃章深談後偷走的套路。這就是狐狸的心態了,邏輯就如同跪在地上等死的大辮子說你八國聯軍有什麼可牛的,待會槍斃我的火藥還是爺爺我祖上發明的。如果仍然依照著黃章高冷的姿態做手機,我估摸著魅族現在可以說「20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了(某錘也差不多如此的節奏)。2014年後資本進入後魅族風格大變,開始接地氣,也開始反過來學習不屑又痛恨的小米。產品線簡直就是對照著小米來定,比如開設主打中低端的魅藍產品線。當然也有所捨得,比如用了MTK這種事在2014年前就不會發生。這類做法當然會傷害煤油心目中那個追求高品質的魅族形象,但漂亮的報表和市場佔有率才是資本的目的,不要和股東談情懷,就如同不要和粉絲談報表一樣。可以引用MTK X10的梗——要麼流著淚看別人數錢,要麼流著淚數錢。
手機方面,眾所周知堅持不懈抄蘋果外觀,歷代魅族手機簡直要麼長得像iPhone 3GS要麼像iPad的縮小版。抄蘋果這一點沒什麼可笑或可恥的,大家五十步笑百步罷了,有種的把金色從自家產品線里去掉。不過魅族是抄得好又用心的那個,這不是說魅族抄得最像而是魅族比起單純的抄而言更用心把剩下的做好。眾多國產品牌里魅族是比較用心做好手機的那一類,畢竟不隨便不敷衍的態度還是存在與魅族中。
比如對比某殺毒軟體手機來說同價位的魅藍Metal 做工就更紮實和精細。順便說的是,三段式的結構是比較容易偷工減料和便於壓縮成本的設計。一不小心就弄成了鋁合金門窗或易拉罐工藝,屬於偽一體成型工藝,這已經在藍綠那一段有過說明。
當然魅藍Metal為了壓縮成本也是整體衝壓後再做少量CNC加工,但總體來說屬於一體成型注塑後殼,而旁邊那貨其實屬於鋁片衝壓後殼,只有下圖中間紅框一部分是鋁殼,製造工藝以及結構強度遠低於魅藍。
下圖,殺毒手機後殼內部,白色部分全是膠粘的塑料,徒手可以撕下。右圖是揭掉後剩下的鋁片部分,清晰可見膠跡。這個做工呵呵就好了。
下圖,魅藍Metal的後殼內部。塑料部分為為注塑熱壓,貼合比較密實需要工具輔助才能揭下。去掉黃圈部分塑料部分後可見對應鋁製殼體上紅圈內的輔助固定的凸點和CNC凹槽。做工比包括殺毒手機在內同價位的國產手機精細不少。
至於高一個級別的魅族MX5,做工自然更上一個台階。鋁製一體成型的後殼精細程度也更高。結構上模仿了iPhone的卡扣固定式結構,左圖中右側是顯示屏模塊,當中集成了負責結構強度的鋁合金中框背板,這樣的結構決定了MX5不會太薄,但很有誠意而且強度和耐用性方面得到保證。缺點是設計、製造和維修成本會增加。中圖是機身介面部分特寫,這樣的設計很iPhone,這些小圓孔分別是MIC孔、顯示屏螺絲固定孔和揚聲器孔。最右圖是顯示屏模塊特寫,黃圈為固定的卡扣,紅圈為螺絲固定立柱。唯一可惜的是紅圈固定立柱是塑料的,如果是鋁製就完美了,不過強度方面是沒問題的。所以說結構設計方面哪怕是國產品牌都可以做好,是否用心的問題。
MX5其它做工方面可看下圖。左圖可見顯示屏背後的鋁製背板。顯示屏排線上的AMS開頭的編碼顯示它是一塊三星產顯示屏。中圖部分中黑色部分為輔助散熱的石棉覆層。CNC的側鍵部分以及螺絲立柱比較精細。整機我唯一不喜歡的是後殼BilingBiling的腰線,個人認為拉低了檔次感。這個各有所愛吧。
總的來說,魅族的結構設計和製造工藝方面要比很多國產品牌用心許多,這個值得贊,雖然絕大多數消費者只能從外觀看一款手機設計得漂亮與否,不會看得出魅族對比OPPO或360或小米內部有什麼樣的好。但我認為在不為人知的內部是否用心也能體現一個品牌對手機的熱愛。只不過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漂亮做工和旗艦CPU大內存哪個更有吸引力可想而知。雖然模仿蘋果但畢竟不是蘋果那般擁有遊刃有餘的價格空間,受限於市場、國產品牌2500~3000元生死線以及消費者認同方面諸多原因所限,結構方面用心自然會擠占其它硬體方面的成本投入。如果還用高通8XX或三星Exyons的話,定價必定更尷尬,為什麼用MTK就不難理解了。 還好這是一個需求尚屬多元化的市場,有嗜性能和參數如命其它無所謂的性能黨、有喜好自拍的美顏黨、有看重外觀的顏值黨、有側重做工材質致勝的撫摸黨、還有不明覺厲的情懷黨。對一款手機品頭論足時你所鄙夷的可能正是別人所鍾愛的,你所熱衷的可能是別人無所謂的。如果智能手機市場都是唯性能至上,那藍綠也不至於能取得如此市場份額,這不叫欺騙人傻錢多,而是根據目標客戶需求的精準市場定位。正所謂「汝之毒藥,彼之蜜糖」,各品牌有自己的市場定位和目標群體,魅族這樣的定價配合這樣的硬體參數受性能黨吐槽幾乎是一定的,但只要切合了魅族自己的目標客戶的需求無可厚非,看客們沒必要黨同伐異。話說在這看臉的時代反倒是智能手機越來越看參數,我倒不禁回想起那個看臉看顏值、看結構、看質量為主的功能機時代來。
最後,魅族售後部分我已經在另一個問題中做過詳盡回答,不再重複闡述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傳送門奉上魅族售後在行業內是什麼水平? - 知乎用戶的回答
PS.上面說的很多品牌都設計結構和工藝,一來這是網上少涉及的內容,二來是希望各位對一款手機不要僅盯著用了什麼CPU、RAM多少、像素多少、有沒有光學防抖、LCD解析度多少這些冷冰冰的東西,那些是技術層級的,手機不僅僅是一堆參數而已,手機對於多數人來說幾乎是衣服一樣每日貼身的物件。相對而言,外觀和結構設計是工業藝術層級的。多數國際品牌是怎麼死掉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花了大量的成本在品控和質量測試上,反而延誤了發布周期和提高了製造成本,導致產品更迭和定價上了無優勢。我不知道國產品牌有幾個像諾基亞那樣的去做反覆跌落測試、按鍵機械10萬次點按測試,像摩托羅拉那樣做射頻和EMC測試(相反的我們會去喜歡國產品牌信號強,殊不知發射功率強至有害),像三星那樣去做5萬次翻蓋滑蓋開關閉合測試……類如這樣的心思,普通消費者在購買時看不到,但在使用中會慢慢體現出來。這樣的心思也體現了一個品牌的嚴謹、責任感和道義感。
……………………………………以下是8-1更新…………………………………………………………
聯想——「聯」是中華酷聯的聯,「想」是不知道他們這些年在想什麼的想。這就是聯想!
國產品牌里聯想和中興造手機的歷史比較長遠,過去又以聯想最為成功。在功能機時代聯想曾貴為國產品牌的翹楚,長時間頂著國產品牌銷量王冠。直到功能機末期智能手機興起前才被個名不見經傳的國產黑馬天語拉下馬,當然天語也是意氣風發兩年後急轉直下被眾多醒過來的長江後浪拍死在沙灘上。其中當然包括中華酷聯,當時小米之流可能圖紙都還沒畫。當時以及後來提起中華酷聯給人一種亞洲四小龍的錯覺,但中華酷聯並不能真正的代表國產智能手機的崛起。中華酷聯時期的國產品牌被國際品牌死死壓制在低端市場苦苦尋求突破口,定製機是為數不多能夠切合國產品牌當時身價的市場。此背景在華為那一段已有介紹,即國內3G網路的建設高峰期催生了龐大的定製機市場。中華酷聯的傳奇即是基於該市場低端機的銷量。定製機確實可以給手機製造商帶來穩定龐大的銷量和利潤,但會導致技術研發、渠道建設、推廣、消費者對品牌認同等方面全面弱化。依賴定製機市場如同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兩年後從移動開始大幅削減定製機補貼中華酷聯隨之灰飛煙滅(小米等互聯網+品牌興起另說)。
那一時期中興、華為與酷派主攻定製機市場情有可原,畢竟中興華為都是基礎通訊設備製造商身份而酷派一開始就是從這一市場起步。但彼時貴為國產品牌翹楚的聯想不攻研發與市場與一眾國產品牌一起沉迷於抽低端定製機市場這口鴉片是何道理?難抵出貨量的誘惑?出貨量大但儘是低端機難言成功,比如TCL 2015年全球銷量8354.6萬台位居第五能稱之為成功嗎?1噸沙子不如1克黃金這道理聯想必然懂(可能也不懂,如他們銷量第一但低利潤率的PC業務),但還是選擇抽完這口大煙再考慮振興中華這件事。
排除定製機市場這件事這些年基本上不知道聯想在幹嘛和想些什麼。智能時代後聯想沒有推出過叫好又叫座的型號。2010年推出第一代樂Phone W100時憑藉三星屏幕和當時最快的1G CPU成為媒體焦點但很快就因為質量問題草草收場。之後的聯想除了抽定製機大煙已不知在幹嘛,從營銷到市場策略再到產品甚至售後服務乏善可陳老態龍鍾一直踩不到點子上,一直不溫不火。有時聽說和Intel合作推出基於Atom手機、有時聽說重整VIBE和樂檬產品線、有時聽說要進軍T4 T5市場、有時又聽說要開闢亞非拉新興市場……結果是無論怎麼折騰國內連局部市場熱點都形成不了渾渾噩噩的神遊著。活生生被小米、藍綠等新興品牌打入二線品牌中。
如今的聯想收購了摩托羅拉,意圖克隆收購IBM PC業務的成功。摩托羅拉雖然在技術方面深厚但集中在通訊技術方面,智能手機時代通訊技術早已不是核心競爭力,而且眾多技術人員早已在當年被Google收購後多被其它品牌高薪挖走,聯想除了得到摩托羅拉這個品牌之外我認為所獲寥寥。本以為聯想會好好利用摩托羅拉的品牌推出3000元以內高性價比漂亮設計高配置的手機,如今看來純屬自作多情,全然忘了聯想當年收購IBM PC後ThinkPad不僅沒降價反而在中國賣得比美國市場還貴。於是我們見到了模塊化手機MOTO Z(圖片來自網上,侵刪)
聯想果然不愧是不知道想什麼的「想」,拿下摩托羅拉後第一個就推出模塊化手機。簡單來說勇氣可嘉野心太大噱頭有餘賣點不足。首先國產品牌到現在還沒有徹底突破3000線,位於二線的聯想借用已沒多大品牌號召力的摩托羅拉名義發布一台4000以上的手機想大賣是不可能的幻想。這定價屬於兩個落魄貴族走在一起仍端著昔日貴族的架子。其次這手機看起來各種模塊更換好似很酷的樣子,但那些都不是消費者痛點所在而且目前以及可預見的未來里可選模塊少、售價不菲、功能無吸引力,「可換模塊」這一賣點高端市場上輕易就會被三星高逼格的曲面屏打得體無完膚,更不用說還有3000元以下配置相仿的一眾友商。這手機的未來參考同樣模塊化的LG G5慘淡銷量。
模塊化手機概念起源於Google的Project Ara,該項目原由Google收購後的摩托羅拉移動負責,之後Google收回自行研發。截至目前除了15年召開一次開發者大會外說好的在波多黎各試水首發也僅是在傳說中。模塊化手機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成為被眾廠商接受的標準和是否有其它廠商跟進推出多樣化功能模塊,從而形成硬體生態。這概念需要推出的品牌有強大號召力和開放性。環顧所有品牌這件事只有Google和蘋果有這個潛力和財力能做到。如果MOTO Z這手機能大賣(幾乎不可能),眾多第三方廠商會跟進推出各種功能模塊以分享利潤反之則屬於自娛自樂。所以,MOTO Z我理解為摩托羅拉在Google的遺腹子。MOTO Z的推出宣告那個技術至上、走火入魔、不顧市場的摩托羅拉回來繼續挖坑,看來掉坑的聯想喜當爹還挺開心,希望年底看報表時也這麼開心。
售後——聯想的售後我不想仔細評說只想吐槽——聯想在售後方面的貴族架子比銷售更盛,當然這架子是針對授權服務中心而非客戶。聯想售後方面屬於沒三星的銷量和市場地位卻按照三星甚至更苛刻的KPI來苛求維修站,要求高勞務費低暫且不說,多年前就要求維修站每月銷售聯想手機的各種附件並作為任務進行考核,營業店面還要求必須商業區臨街鋪面。如此種種無把服務商逼上虧損的境地,所以現在願意接手聯想售後的服務商越來越少,甚至出現某些省份無人願做聯想售後的局面,純屬於不作死不會死的類型。
PS. TNB技術一直是很多國產品牌的核心技術,諸如動不動就媲美單反的淺景深、對焦速度和寬容度的手機鏡頭,具體哪些家不一一介紹自個搜吧。這麼宣傳讓同時生產單反用CMOS的索尼情何以堪。要論起TNB技術應用最厲害的我倒是想起當年TNB大王長虹(國虹手機),請了志玲姐姐代言弄個嬌滴滴三聲加油的開機聲,發布會上老闆萬XX豪言壯志放言3年內超過諾基亞。彼時應該是2007年,且不說熬到6年後諾基亞被收購,兩年後國虹手機欠代理商貨款或保證金數百萬計跑路了……踏踏實實的把手機做好到底有多難?對很多國產品牌而言很難,國產品牌最缺的就是踏實研發的精神,走捷徑抄近路的比比皆是。所以當年才會蜂擁在低端定製機市場,為了獲得運營商採購訂單不惜低價報512M內存、雙核CPU競標(當年主流配置),實際用256M內存單核或低頻CPU供貨。類似這樣的TNB技術直到目前仍有國產品牌樂此不疲。
下一個品牌未定,或許聰明如你能給我點靈感
其他國產品牌待更新中…蘋果是班長 高富帥學習又好,找誰說理去
三星是團支書 成績可能太好了有點飄飄然,最近有點狂躁在班裡顯得太扎眼了
諾基亞 曾經偏執又倔強的學霸,愛上一個不該愛的菇涼,從此一蹶不振
MOTO 許久之前還是班裡的古惑仔扛把子,淡出江湖一段時間後有意重出江湖
小米是新轉來的次次都想考第一的同學,最近狀態不好,成績有點下滑
魅族 從前極度偏科 喜歡聽mp3,現在努力迎頭趕上
華為 是富二代,雖然學習好不好都無所謂,但成績相當湊合
Lenovo是富二代中的敗家子,本來學習不錯,迷上了銀魂,成績就被華為同學吊打了
中興 爸爸是區長,其父被舉報沒有落實好兩學一做,兒子目前也不好過
HTC經常被同學們喊成火腿腸,他表示很生氣已經讓父母聯繫轉學了
Nexus是班主任的孩子,潛力股,表現中規中矩,倒也不惹人生厭
酷派 360 畢業一星期你就忘了的同班同學,兩個好基友沒事就一塊上廁所,雖然偶爾也拌嘴
OPPO VIVO 窮逼冒充花花公子 滿世界吹牛,專業騙女生指數十顆☆☆☆☆☆☆☆☆☆☆
Sony LG 富二代白富美,高冷,每個班都有這樣的貨色
鎚子,一加,ZUK,努比亞坐在教室牆角,喜歡看電子書,成績一般,但也都富有開創性思維
Blackberry背景神秘的冷美人
波導,金立,康佳,天語小時候成績湊合,學了微積分後滑到沒邊了,金立還能續1S,誰讓他爹是成功男人
Hisense,Haier高幹家庭的雙胞胎,學習不是主業,只想混個畢業證罷了
格力 剛轉到班裡的非主流,聽說他有個厲害的老媽
elephone 沒事兜里就揣著大象的能是好孩紙就見了鬼了
小辣椒,大可樂,朵唯,meitu芸芸眾生各有特點,其實就是你我
什麼,你問樂視?他是經常告刁狀說別人壞話的中二騷年,有人說隔壁的好同志QVOD同學輟學跟他有關係,好多同學都不喜歡他
握緊機機答主要發大招了(●???●)
。
。
。
。
節操粉碎中 請稍後
━━━━━━━━━━━
▉▉▉▉▉▉▉▉ 99.9%
━━━━━━━━━━━
。
。
。
。
(*°ω°*)?"非戰鬥人員請撤離!!
。
。
。
。
。
。
感謝關注這個人 @葭浮.PaulLee
2017.09
小米以前一直是田忌賽馬,旗艦是不會被拿來和三星蘋果放在同一張檯面上的,就好像同是旗艦,別家是航母,小米只能算戰列艦。今年能和行業旗艦一論短長,本身就是成功,算是有了自己的航母,不過是常規動力的。
MIX2不能說令人驚艷,但可以說令人滿意。一代太大,為了追求屏犧牲了相機和聽筒,二代把這兩項補上了。但屏幕和相機一直是軟肋,自己做不出來,未必買得到,歷代旗艦相機都差點事。能補齊並且不用使勁搶的時候小米就算有自己的核動力航母了。
當然今年旗艦也貴了不少,三千多的沒有一體機身,一體機身的貴了一千,隨機皮套也沒了。但這比華為在自己旗艦偷工減料上好得多。說貴是針對小米自己的,畢竟只有挨糞叉一半的價錢。另外小米的重要戰鬥力是一千多點的紅米和兩千的小米們,旗艦註定是給少數人的,很認同雷猴先生讓更多人少花點錢享照樣用不錯的手機的理想,希望小米越來越好。同時不要再做發布會上給自家產品PS這種破事。
果今年的X很棒,敢淘汰能淘汰HOME鍵是很厲害的一步,處理器依舊一騎絕塵,系統、屏幕素質和成像肯定都讓人放心,正面的3D人臉識別和背後的AR以及模擬棚拍的雙攝很讓人期待,或許真的能引領未來。
8和8P雖然外觀用到第四年了,明年搞不好還要+s,玻璃機身總算比以前的後背好看些。
果的問題還是對於好多人來說更好用省心一點的溢價太多了,缺少當時499刀的IPAD那種優秀平價科技工藝品的感覺。今年64/256G,去年32/128G,前年16/64G反正就是每年都把中間最受歡迎的的那個容量砍了,逼人高價買大容量,不地道。
雖然當家旗艦原地爆炸,但三星的問題不在產品本身上,尤其是對中國來說。
微波爐背鍋的事不能算過去了吧,選擇死磕的回先生始終值得尊敬。
這幾年的外觀非常喜歡,頂尖的屏幕和相機讓我選了三星作為日用機,系統未必好用但也不至於忍無可忍,客觀說S健康和S助手都不錯。NOTE作為每年的三星旗艦,那支筆在NOTE5時就很好用了,不能說舉世無雙,但說出類拔萃不過分,相比之下別家的NOTE就黯然無光了。說三星旗艦就是安卓旗艦不過分。
----------------------
2015.10
青年:禪師 請您為我推薦部手機 沒啥要求 好使省心 檔次可以的就行
禪師:iPhone
青年:好是好 可沒特色還死貴
禪師:星星星 S6 edge+或者Note5 一個能裝逼另一個能裝筆
青年:確實好 可也不比蘋果便宜
禪師:平井姨夫的微笑 Sony Z5 夏天可在泳池水下拍女施主大白腿
青年:索尼大法好 可系統難用 小毛病多
禪師:Moto X Style 工業設計一流
青年:Moto本是落魄大戶家的千金 原以為進了新貴公子Google家的門 能重過上以前的好日子 可誰料被那公子扒光了嫁妝轉身賣到了窯子里 東西也不接地氣
禪師:Mi Note 號稱最懂國人
青年:太接地氣 猴王國產低級貨 沒面子
禪師:1+2也不錯
青年: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heavy 大師 你說莫非這世上真沒有一款毫無缺點 完美而廉價的手機么
禪師以繩縛一雞之足 將之拽倒 反覆八次之多 終於把雞腿整斷了
青年:您的意思是 要堅持不放棄 總會改變世界的嗎
禪師:拉**倒吧
番外篇
禪師:差點忘了LG 性能均衡 性價比不錯青年:忘了就忘了吧 沒特點 沒存在感
禪師:HTC 要出新旗艦了
青年:快倒閉了
禪師:華為不錯 軍工出身
青年:長得要麼像Sony 要麼像HTC 山寨味
禪師:魅族吧 挺精緻的
青年:呵呵 原來還行 現在還不如小米
禪師:鎚子手機 多有情懷
青年:羅永浩就是個傻「嗶」
禪師:諾基亞總還不錯吧
青年:要說當年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現在若想當1%的獨特 就要擔當1%的寂寞 可聽說以後要兼容Android了 那還要他搞毛 大師 你說莫非這世上真沒有一款毫無缺點 完美而廉價的手機么
禪師指向禪院池塘 內有一龜 池邊有一牛飲水 烏龜突然咬住了牛尾巴往水中拖
青年:大師 您是說各種事物彼此間是有聯繫的 要綜合考慮么
禪師:鱉扯犢子了
三棒與鎚子偶遇閑談,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忽陰雲密布,聚雨將至。
棒曰:「兄台可知手機之奧妙否?」
錘曰:「未知其詳。」
棒曰:「手機者能大能小,能賺能虧;大則聯繫世界,小則人手一部;賺則科技巨頭,虧則停產召回。方今人傻錢多,廠商乘時變化,攜風投之巨資,分紅於初創。兄台久歷四方,必知當世手機之英雄。請試指言之。」
錘曰:「吾輩肉眼安識英雄?」
棒曰:「休得過謙。」
錘曰:「吾得公孫玉龍之恩庇,天下英雄,實有未知。」
棒曰:「既不識其面,亦聞其名。」
鎚子曰:「諾記摩托,百年老店,可為英雄?」
三棒笑曰:「冢中枯骨,數次併購,吾早晚必擒之!」
錘曰:「美利堅iPhone,七世十款,門多精品,今虎踞世界各地,部下程序員極多,可為英雄?
棒笑曰:「喬布斯已去,庫克好謀無斷,奉承果粉而生,見小利而忘初心,非英雄也。」
錘曰:「有一人名稱國貨,世界五百強,華為可為英雄?」
棒曰:「華為海軍吹捧,虛名無實,非英雄也。」
錘曰:「有二人血氣方剛,青年良品——小米魅族乃英雄也?」
棒曰:「米魅藉屌絲之名,搶購之風,非英雄也。」
錘曰:「東瀛索尼,可為英雄乎?」
棒曰:「大法雖有三防,乃負面之優化,何足為英雄!」
錘曰:「如OV、樂視、HTC等輩皆何如?」
棒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
錘曰:「舍此之外,錘實不知。」
棒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豪賺擁躉之財,洗盡粉絲之腦者也。」
錘曰:「誰能當之?」
三棒以手指鎚子,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棒耳!」
鎚子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note7爆炸,火光四濺。鎚子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炸之威,乃至於此。」三棒笑曰:「丈夫亦畏炸乎?」鎚子曰:「軍工企業,安得不畏?」
謝邀。
只簡單說說自己對這幾個品牌的看法吧。
1、小米
定價比較良心,東西也確實不錯,產品的進步也比較快,但是前一陣子有一點飄。
2、華為
技術底蘊深厚,有比較不錯的建樹,也在逐步地完善自己,但是營銷方式有點噁心,
3、三星
有很深厚的技術背景,同時掌管著相當一部分的手機供應鏈,近幾年在外觀、設計和新技術上比較激進,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有什麼就上什麼,毫無保留。
4、蘋果
在一定程度上引領新技術的方向,綜合體驗也非常好,但是在外觀設計和自家專利的應用方面有點擠牙膏。
5、微軟
歸在Others里。
這個問題在一年後重新出現在我的面前,
是2017年的4月20日,
小米6昨天剛剛發布,p10吵得沸沸揚揚,
s8不復s7e發布時的滿城風雨,
說起來去年這時候我留著長發修著車,
今年這時候梳一個介乎於油頭和背頭之間的鳥窩賣起了手機,
人生的二三事誰又說得清,
就好像誰都想不到三星一場爆炸,
華為卻成了最大贏家,
炸完的三星趕上了薩德,
華為接過三星在國內的地位算得上自然而然,
蘋果7不溫不火,但到底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就覺得要麼蘋果8順便也炸一次,
給剩下的這一票廠商留一片海闊天空,
要麼就搞個大新聞,給市場多一些競爭,
華為家大業大,貨全產品多,
不過用過華為旗艦的年輕人,再買華為的幾率不大,
用戶也不是傻子,只希望產品上多少走點心.
ov天天吹上天的拍照也沒見點真的乾貨,
知乎上對這兩家的態度多少有點視而不見的感覺,
除了find和xplay系列沒有考慮的必要,
就算考慮我個人建議就算考慮優先順序也不要太高,
小米已經成為了必須要單獨拿出來講一下的品牌,
奇怪的問題在於這牌子完全是兩極分化,
就沒有那種「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的藕斷絲連,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看人,
不過不搞多版本的幺蛾子真是讓人喜大普奔,
魅族又渡過了平平淡淡的一年,
等得我心都碎了也沒見魅族的雙曲面,
不過算起來應該快了,畢竟.
小米同學作業已經交了.
三星為啥要最後講,
因為確確實實比較難以抉擇,
產品好不好?好,
為什麼不買?
一方面貴,6.7000的手機不好用才怪,
另一方面,薩德以後,是確實不想買三星的產品
不過到底,消費者選擇產品,
關鍵是產品本身,而不是品牌,
以上.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是16年4月,
在我的觀感里,
蘋果走下神壇,不是第一而是一流,
三星打破了自家的傳統形象,s7/e扛起安卓機皇的大旗,
小米5重新定義黑科技,
鎚子重新定義情懷,
魅族pro6重新定義升級,
與此同時oppo/vivo悶聲發大財,但是打死我都不買,
lg在智能機如日中天的時候發布了一個功能機時代的噱頭產品,
索尼的三防不再是僅此一家,一台手機發布了5次多少有點審美疲勞,
而摩托羅拉?他拉著好基友諾基亞的小手一起狗帶.
小米:萬物基於miui
華為:我的海軍我的芯,德味爵士很放心
htc:日常崛起,日常倒閉
sony:守護姨夫的微笑,拒絕國行
一加:不忘被小3糟蹋的初心
oppo vivo:藍綠國際大廠,拒絕還價
鎚子:日常打臉,情懷靠降價
蘋果:感謝各位友商的花式吊打
樂視:重新定義黑邊
狗摩:我正面開過的孔比你的下巴還多
中興:剁手興
魅族:三星爸爸抬一手,阿里親爹我有很努力哦
nexus:谷歌親兒子,讓你提前體驗不兼容的快感
三星:安卓垃圾,蘋果垃圾
lg:我tm也是國際大廠好吧
酷派:知乎三零用戶
聯想:悶聲發大財
蘋果:如果你不懂安卓而且有錢
榮耀:如果你不懂安卓又沒有錢
摩托:如果你很懂安卓又有錢
小米:如果你很懂安卓又沒錢
紅米:如果你缺錢卻喜歡玩手游
魅族:如果你是外觀黨
魅藍:更漂亮的紅米
Vivo/Oppo:如果你喜歡實體店,而且不缺錢
Nexus:如果你是刷機黨或者谷歌信仰粉
一加:如果你父母要求你買國際大廠但你又不想花錢
HTC:如果你喜歡外放
索尼:如果需要洗澡的時候聽歌/看電影
中興:如果你的手多的剁不完
酷派:如果你的頭多的剁不玩
微軟:如果你準備考研
鎚子:如果你喜歡安卓4.4
………………更新………………
三星:如果你很清真
華為:如果你喜歡慢生活
華為:如果你喜歡綠色生活
三星:如果你喜歡手機智能記住最喜歡的APP
iPhoneX:如果你非常有錢且不在乎一年一換
來自評論區笑笑:諾基亞:如果你喜歡打架
我現在賣手機,順便也修手機,所以有一份維修記錄表。
可以從表裡統計出一些數據。
1、從四月六號到六月六號,一共修了65台手機。
2、31台是蘋果手機,其中摔壞屏幕的有25,摔壞home鍵1台,摔壞後置攝像頭2,摔壞後蓋4,電源鍵1,電池3,聽筒1,主板壞1,系統問題1,被劣質充電頭燒壞1,信號問題1
3、華為有7台,1台翹屏,1台字型檔壞,系統壞2,摔壞屏幕2,進水1。
4、金立2台,換屏1,充電口1。
5、三星3台,歐版信號問題1,中病毒1,進水1。
6、小米7台,進水2,摔壞屏幕4,摔壞後蓋1。
7、諾基亞1,感光1。
8、雜牌6,解密碼2,充電口2,充電ic1,摔壞屏幕壞1。
9、聯想1,充電口1。
10、魅族2,進水1,摔壞屏幕1。
11、中興1,摔壞屏幕1。
--------------------------------------------------------------------------------
總結:
1、蘋果手機屏幕容易摔壞,別買。
2、蘋果以外的手機樣本不足,就不評價了。
3、遵守交通規則會極大增加你得癌症的幾率。
--------------------------------------------------------------------------------
阿西吧,梗藏的太深大家都沒看出來,我對蘋果的主觀評價是:蘋果手機做工好,很少用用就自己壞了的,所以都是摔壞的。
解釋一下:
為什麼修蘋果的那麼多,因為小店是開來做朋友生意的。
而我的朋友里用蘋果的比例非常高,我現在根本想不起來有誰不是用的蘋果,就我是諾基亞930。
並且在我這裡買港日美版的比例也非常高,所以售後只能拿到我這裡來修,不然摔壞屏幕的比例還會更高
這個表其實統計不出什麼鬼的,我就是抖個機靈,因為沒有考慮一年保修、手機價格、市場佔有率及送修率等等,所以大家就看個樂就行了。
p.s.大家可以看看維修價格,看看自己的手機有沒有修貴了。
標題就叫做,蘋果如何被踢下神壇吧,
小米,
國內手機廠商性價比的開拓者,從miui開始讓粉絲參與研發,到目前各種實用功能的開拓者,個人感覺,最看好小米。
通過手機,不僅可以互聯智能家居,玩具,健康,以及可穿戴,甚至開拓了新的手機附加值盈利模式,即,通過廣告業務與智能產品以及手機周邊,彌補硬體利潤。
華為
我想給華為潑點冷水在此,過高估計自己的溢價能力,海思晶元的確算是讓國人感到驕傲的事,但是,同樣的arm架構下,不可能超出同類處理器的處理性能太多,而徠卡鏡頭,從市場保有量與成像素質以及性價比方面,是短期不可能抗衡sony與菜斯的,而android同質化又高,高通處理器又足夠穩定,所以,個人感覺,華為並不會成為下一個絕對霸主。
oppo/vivo
過分依賴線下與營銷,由於目前數碼產品理性消費者佔比很低,所以,如果有一天,大家都明白了手機成本構成,可能就不一定有那麼多市場了。
微軟
一個一代互聯網巨頭,可惜,大公司病病入膏肓,和nokia算是難兄難弟吧,同時錯失移動市場的蛋糕,手機產品,每一款,自己都是如數家珍,不過,就目前而言,windows10mobile依舊繼續下坡路,就快沒坡可下了。
google
明明可以拼實力,卻非要拼顏值得典範,在手機市場中,google應該算是最有資格和apple對壘的選手,因為,生態基礎是自己的。google新一代親兒子的大銷,不難看出,硬體已經是代工廠商的事情了,而在國外,谷歌手機受追捧的原因也很簡單,強大的google全家桶,與流暢的原生體驗。
最後說apple
說個段子:
喬布斯幫主死後,把庫克叫到床邊,一定要做極端逼格的產品,千萬不要降價,千萬不要拉低定位,降了逼格。
然而。。。如果考慮到匯率影響,iphone到現在是降價的。而且,apple也在增加自己對於營銷的投入。而iphone當初硬體的驚艷程度已經遠遠無法與android陣營的旗艦機抗衡了,而目前從最新的曝光資訊來看,下一代iphone應該會採用曲面屏幕。。。而目前,相較與ios,androi的產業活性更強,因為,android是google的,但是,它的本土化是各個國家的廠商做的,android只需要把基礎做好就可以,所以ios的本土化基本是渣渣。
而當硬體過剩的情況下,android的性能表現,並不會相差ios。。。就自己的手機,指紋解索速度已經應用響應速度,基本是超越ios的,so。。。再不推出讓粉絲興奮的產品,只會是死路一條。外國品牌選蘋果,國產品牌選小米。其他的就不要考慮了。
我之前用的安卓,現在用蘋果。只能說各有好處吧。
蘋果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刪除一切不想要的,除了系統自帶。而且工藝真的沒得說。
國內的手機張口閉口超越蘋果,足以說明蘋果的地位有多重。
好多品牌啊……
我盡量把想到的說一下吧
蘋果,除了價格高,電池容量捨不得加,別的(生鏽劃痕啥的)都算不上問題,加上完善的app生態圈,豐富的越獄插件生態圈(越獄不是為了不花錢,請支持正版軟體正版插件),當之無愧的王者。啥時候把電池容量提高到4000,3500也行,我一定跪舔,去你tm的三星華為小米鎚子,我就是這麼沒臉沒皮╮(╯▽╰)╭
三星,小王的地位,出了個note7,加上公關連續作死,小王變小鬼了。起碼我們家是不會再看到他家的新品了
黑莓,貌似已經不準備做手機了。我對手機這麼喜新厭舊的人,唯一一次連續換機用同一品牌。在我眼裡曾經的黑科技。7230和7290大太陽底下無比清晰的屏幕,遠不是現在那些所謂陽光屏能比的。8700,我第二個黑莓,掉水裡撈出來一點事沒有,連關機都不用。論壇上有哥們用8700直接砸暈了個飛車搶包的。priv是個好手機,可惜現在黑莓水太深,沒敢入
諾基亞,被卧底ceo搞死了(開玩笑啦),站在歷史分水嶺上選擇了錯誤的道路wp(可能是因為安卓同質化太厲害,難以保持高溢價)。當年我那個e63可以待機4天,天天看小說,鍵盤手感堪比黑莓
moto,創意無限的品牌。蝴蝶機,刀片翻蓋之類的簡直站在時代頂點。當年我那個MOTO E1,和蘋果合作的型號,自帶itunes。然後好多高手就利用這個itunes開發了好多插件,實現了多任務隨意切換,真後台,在那個年代簡直是神跡,甚至掩蓋了它的音質表現。後來還用過一年defy,我了個去,那真是最幸福的時代!摔了無數回一堆坑坑窪窪,都沒壞!能換電池,隨身帶倆,3分鐘滿血復活!最最關鍵能防水,每次洗手順便洗手機!本來不想換掉的,同事小胖買了個小米1很興奮非逼我跟著買,明明休假竟然跑了單位在我身邊叨逼了一天,我加班都跟著我……我只好就範了
htc。當年某wm型號,我唯一入手後只用3個月就忍不住換掉的手機。各種毛病,直接導致我後來再也不碰htc
松下,G1是我第一個手機,4096色彩屏,在當時屬於高級配置。手感很好,可惜丟在計程車上。因為這個手機,我對松下至今都很有好感,連烤箱都是他家的
阿爾卡特,用過一個,OT535(?),很好用可惜丟了。鑒於阿爾卡特手機已經賣身很久,就不評價了
sony,當年和電信各種恩怨,所以不出電信版手機,與我無緣。同事作為大法粉,上班第一次領工資就買了個國行旗艦sony,然後……第三天側鍵就掉了,再然後,防水手機進水壞了……
LG,有很多創新點,可是品控不行。用過一個,500萬攝像頭成像不錯(當時普遍是320萬),但做工不行,半年就各種毛病只好換了。現在lg還是各種創新點,弧形屏幕,可換模塊,可是我依舊不敢入坑
一加,沒用過,某位同事一年換機好幾回,說不錯
樂視,沒用過。倆同事分別在三個月內脫坑
小米,小米一代我就入手了,大年初一發拜年簡訊時直接主板燒了。。。後來陸續添置了幾乎生態圈的大部分產品(連5號7號電池都各自收藏了一盒),小米盒子當年號稱永久免費,前後買了倆,現在啥都要收錢,閑置了。攝像頭買了就閑置,不知道扔哪了。其它產品都很好用。現在戴著小米手環2用紅米3打字(前段時間紅米3卡logo返廠了一次),紅米3待機時間長,相當適合我這種不怎麼玩遊戲,拍照主用相機的人
oppo,vivo。我沒用過,但印象不錯,是能抓住目標用戶核心需求的品牌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0035961/answer/119360180
最後是華為。我沒買過華為手機,但一直關注,同事的華為手機我玩過很多。之前沒買主要是華為手機待機不行(尤其我是電信號,基帶撓牆)。mate7在京東買過一次,可是電信待機不滿意就退了。mate8電信待機不錯(我們單位領導統一配機),但是拍照不太滿意(主要是對焦太慢,不適合抓拍寶寶)。p9拍照好可惜待機差點。
所以一直關注但是沒買mate,這兩天960發布了,別的其實我都無所謂,但是基帶集成電信讓我很興奮,所以我準備等等看11月份發布的mate9,看看攝像頭咋樣,可以的話就出手了
那啥,庫克先生能不能加點電池容量啊,你們那個背夾電池實在太丑了,感覺碰一下就會瞎眼啊
蘋果:
話語權大,容易對業界形成標準。
最簡單的例子
在蘋果推行擬物風那段時間,基本上全天下的圖標全是各種現實世界的物件
在蘋果ios7搖身一變玩起了扁平風之後,全天下又一股腦全都跟著扁平了
倒也不是說蘋果在做擬物的時候,就沒人扁平了
但是也就蘋果有這個能力,讓其他人一下子都覺得「啊,扁平才是未來,擬物不行」
當然,鎚子的老羅顯然是看不上庫克而堅決支持喬布斯,所以鎚子依然是擬物。
硬體悶不吭聲但是絕對不弱
A系列處理器經常被一些安卓小白嘲笑
但殊不知A系列每次在同一期間里性能都非常爆炸
蘋果雖然很低調,但是實際上卻鼓搗出很牛逼的東西
國外廠商里目前跪舔中國最積極的
庫克上台之後,蘋果對中國簡直兩眼都是心
我基本上從2015年開始,每次硬體發布會都必然出現中國國旗,出現China字樣
而且中國也從曾經的第二批都排不少,到如今的次次第一梯隊,甚至好幾次比港台都要優先。
庫克也是很現實,中國傻多速,那他就抓緊這個大錢袋子。
嘛,對於中國用戶而言,這也是划算的買賣,願打願挨
三星:
硬體一條龍業界第一
三星那麼大一個集團,生產各種各樣的東西
七七八八基本上完全可以組裝一台手機出來了
CPU他們可以自己做,屏幕可以自己做,攝像頭可以自己做
機身主板更不用說
整個業界,三星是唯一的具有這種極強的完善體系的廠家
比如note,比如edge
雖說曲面屏如今業界很多人都在做了
但是最早讓這東西出名的還是三星
安卓陣營創新最多
三星對安卓陣營的創新力度很大,這一點都是直接和他硬體掛鉤的
比如他的note系列,是整個安卓陣營,甚至是如今整個電容智能手機陣營里唯一有筆的系列
圍繞著spen,就有一大堆的創新,這一條因為其他廠家不做筆,所以也不會去做
而曲面屏剛出的時候,他們也針對曲面那一部分觸摸屏,專門做了個控制區
不是也有一種說法,叫做如今手機行業就三個陣營:安卓、三星和蘋果
華為:
努力營造高端形象
單論硬體,我個人並不覺得華為硬體就怎麼高端了
但是HUAWEI這個牌子現在營造的這種高端形象挺成功,甚至在國內有一種可以和三星比肩的意思了。華為最大的優勢之一,也就是他對他硬體有很高的話語權,畢竟CPU這部分他們是可以不靠外人的。而且,以華為的體量,去找一些大品牌合作也會比國內更多互聯網手機品牌更加容易一些,比如華為和萊卡的戰略合作關係
小米:
價格屠夫耍猴先鋒
雖然說我是一個小米用戶,但是小米耍猴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很多看上去很美好的,但是根本就買不到
即便同一個系列有貨了,但是你想買的那個型號又總是沒貨
這種情況多見於不少機型的黑色款。基本上白色金色剩了一大堆,就是買不到黑色的
但是不得不說,如果小米你能買到你想要的那一款,那個性價比真是沒的說
品牌形象需要提升
小米的品牌形象太固定了,不只是限制了他的價位,也限制了用戶群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這一點而不想用小米
半死不活沒啥好說
作為一個連支付寶都不想理你的手機陣營。。。
額,我也不想說啥了
明知道我是果黑還邀請我,年輕人,你果然很醒目啊。
以下觀點,僅代表我的觀點。
我用過的機型有:三星,LG,索尼,一加1、2,華為,身邊人用得較多較為了解的是小米,蘋果,幾乎覆蓋了主流機型。
先說索尼
身為設計師,我一向先看臉,索尼給我的感覺是不錯的。
用了一年多,壞了。
整體感受如下,價格貴,性能一般。沒有什麼特點,對於安卓國產軟體後台偷跑完全沒優化,最後就是機子越來越慢,體驗越來越差。
做為一個外國品牌,價格偏高得到這樣的體驗,真心不建議。
韓系三星
三星nota1,和S4
nota1的大屏幕真心爽,出差開會做筆記毫無壓力。
S4做為當年的爆款,樹立了標杆。
但三星的缺點很明顯,安卓應用後台偷跑不管,同時,最致命的缺陷是塑料外殼,用不到半年,總是會出現外形損壞。
最終我還是決定不用三星了。
LG G3
LG這牌子,我真心不想吐糟。
它的好處是後台進程管理得好,應用安裝的時候所作用的許可權給列出來了,你可以很好的管理。但問題是,你關閉許可權,有的後面你想開就很麻煩,經常把開通路徑忘了。
這個還好,但這機子三個月內莫名其妙的開不了機兩次,拿到維修點都要刷機。
呵呵,裡面的東西全沒了,沒備份你哭不哭!
從此看見LG就呵呵,祝大家買了人品好,別攤上我這破事。
一加1、2
網路品牌,隨便看別人用就買了,1用起來不錯,整體沒有任何問題。
後台管理一般般,藍牙問題較多,連接不上,連接上了音樂躁音大,信號差,這些是用了兩年後出的問題。
2代給我爸買的,他不整其它東西,用起來反饋不錯。
這次想買的3,沒搶到,懶得等了,直接入手p9。
華為剛入手,等我用了一段時間再來說吧。
整體來說,想支持華為,其次要出國,天際通貌似不錯。
小米
身邊人說好的地方:
便宜;
喜歡搶購的感覺(這是什麼心態?)
身邊人吐糟最多的地方:半年後很卡
蘋果
沒啥問題,最好的手機,唯一的問題就是貴。
我做手游,主要做安卓市場,不想整天帶幾個手機。入手一個ipad夠用了。
整體來說
體驗上:日系韓系整體設計較為漂亮,實用性不強。
國內互聯網品牌喜歡逗猴,性能一般設計丑,就是便宜,看你是否能接受。
OPPO,只能說這是針對女性市場的勝利,前置攝像頭和後置都是1600萬像素讓我心動了一下,人丑也喜歡自拍沒辦法。
關於電子產品,我個人一向有我自己的觀點,唯一更新換代太快,投入產出比相當低,我們要買的電子產品基本如下:筆記本電腦,手機,單反,閱讀器,電子手錶。
如果每樣每年你都買最新的,我的收入能承受,但買其它東西的投入就相當低了,我要買實體書,去旅遊,買傢具以及其它的,這樣就讓我不太爽。
所以我買電子產品,我只會買最新性能最好的筆記本電腦,這個是工作需要,對工作效率有影響。
至於手機電子錶,我一般湊合。
我帶機械錶,買了兩個之後又扔了,我發現手腕上啥都沒有的時候比較舒服。
單反這玩意,其實買了之後我覺得不如使用卡片機。但是,去旅遊的時候,旁邊的人全部掏出單反,你拿一個卡片機就顯得很傻逼!所以只能跟風!
不知道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用蘋果我用其它牌子卻處之泰然,可見還是內心深處的討厭,沒辦法。(我就靜靜的看你們裝逼)
手機這玩意兒,為什麼大家喜歡貴的,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大家習慣用一個符號去定位一個人,你開什麼車,立刻劃分了你的收入水平,你穿什麼衣服就不一定了,畢竟認識品牌的人不多,手錶也是這樣,於是大家喜歡從手機去判斷一個人,這是有趣的現象。
畢竟,一見面,大家都在玩手機不是。你們表只覺著蘋果好蘋果好,現在很多國產機非常優秀,比如小米,我用了兩個多月,拍照功能很強大,美顏效果也棒,廣角不錯,我就是用小米自拍騙來男朋友給我買了蘋果6s潑辣撕。
這個段子是我用三星編的,才用了一年,依舊流暢,半個月就寫好並發上網。
然後看見網上說鎚子手機富含情懷,買鎚子時我跟客服商量,不用附贈情懷成本,折現吧。就這樣99塊買到手了。
三塊手機的價格加起來剛抵得上前男友送的蘋果機。還是蘋果好,iphone6s這麼丑,一看就是實力派。
你問怎麼成前男友了?
唉,甭提了。
見到我真人了。說下小米吧...不是米粉也不是米黑。
但我覺得小米真的很良心了。性價比這個就不說了,畢竟是其一大殺器。我僅憑一個用戶的角度來回答,本人小米2s(32G),就這一部手機,2013年買的,至今仍然在用。兩年多了。,手機不論硬體、系統依然正常。 摔了不知多少次,聽筒摔凹陷並且掉漆,屏幕左下角摔裂了一小小塊(面積很小,基本忽略),手機還輕微進過水(雖然不是那種嚴重的,但用力摔能把水從喇叭孔里出來)....但它竟然依然健在著...
MIUI應該是國內最好的安卓系統了吧?我覺得即便不是第一,也能混個第二。miui6給我的感覺略有卡頓,但是miui7明顯可以感受到優化,反應速度明顯提高,讓你不敢相信這是2013年買的手機。國產萬歲!國產必勝!好了!我要努力攢錢買齊所有Apple產品!
如果各大手機品牌化身武俠小說里的人物:
OPPO是李尋歡,長得是眉清目秀,氣宇軒昂,迷倒萬千江湖少女。什麼都好,就是不注重內功,心肺(cpu)不太行,時不時會咳嗽(卡頓)一下。
小米是楊過,桀驁不馴,不走尋常路,早年憑藉玉女心經(miui),打敗了不少江湖好手,後來又掌握了蛤蟆功(飢餓營銷)、彈指神通(粉絲經濟)、玉簫劍法(米家)等各式絕招,所學博雜,奇招盡出,不過最近被砍斷了一隻手,江湖號召力有所下降了。
華為是郭靖,作風穩重,穩紮穩打,一步步成長為第一大俠,帶領中原群雄在襄陽抵禦外敵,多次打退金輪法王(三星)的進攻。就是女兒郭芙(余承東)太自大,經常口出狂言,對郭家的名聲有些許影響。
據江湖傳聞,郭府最近讓部分老家丁提前告老還鄉,掀起了不小風波,不知是真是假。
樂視是楊康,貪圖榮華富貴,誰有錢就認誰做爹。有一堆師父,各類武學都只學了一點皮毛。自稱精通「ID無邊掌」等超級武功,可令人瞬間「窒息」,但似乎只是花架子,多次被郭靖吊打。最近陰謀敗露,道上的好漢都不願和他為伍了(撤資)。
魅族是小昭,早期被玄鐵鐐銬鎖住了手腳,不能盡情施展武功。後來遇上了貴人張無忌(阿里),去掉了鐐銬,現在也混得有點起色了。
金立是一燈大師,武林前輩,實力不俗,透著大理皇族的華貴之氣,十幾年前就跟歐陽鋒(諾基亞)、裘千仞(摩托羅拉)等高手切磋過,祖傳絕技一陽指(安全晶元),能使奸惡之徒無法近其身;內力渾厚,久戰三日而不疲(續航好)。不過很少收武林後輩為徒,在江湖新生代中的名氣不算大,但依然是當今十大高手之一。
鎚子是韋小寶,雖然武藝不精,但勝在能說會道,憑單口相聲遊說天下。獨門絕技是「情懷十八掌」,讓不少文人雅客甘拜下風,在江湖上頗有名氣。只可惜叫好不叫座,看熱鬧的多,真正拜入門下的弟子少。謝邀
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小米手機
依然性價比無敵,手機不錯,賣點有,槽點也有,不考慮宣傳單獨pk手機本身,競爭力第一梯隊(我是米粉,崇拜雷軍)
華為
身家夠硬,品牌夠大,手機不錯,單論手機本身,我認為不值那個價格,可能是華為認為自己品牌價值夠那個價格了吧,目前在用mate7
蘋果
手機夠好,7值那個價,但不值那個牌子
微軟
不知道,不了解
客觀評價:挺好的,安卓第一無出其右
主觀評價:什麼破玩意,傻x棒子,快倒閉吧
推薦閱讀:
※如何開始做一門生意?
※常見的渠道政策有哪些,有些什麼經典的玩法?
※技術、運營、市場哪個更重要?
※市場營銷是否扭曲了自由市場?
※為什麼樂事在薯片市場上難逢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