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和「桃子」中的「子」有什麼作用?

在粵語中,「鼻子」叫做「鼻」;「桃子」叫做「桃」。
如果「子」是名詞作語氣詞的話,據我所知的古漢語中,常作語氣詞的詞中,只有「者」可以看做名詞作語氣詞的。


謝邀。

一、後綴
(本節內容歸納自各種大同小異的現代漢語教材)
在漢語中,每個(最小的能單獨使用的有音有義的單位)都有自己內部的結構形式。
有的詞,其內部只有一個詞素(最小的有音有義的單位),就是單純詞。比如「人」,只有一個詞素;比如「葡萄」,雖然有兩個字,但是「葡」和「萄」單說都沒有意義,只有組合起來才有意義,所以這個詞也只有一個詞素,是單純詞。
有的詞,其內部有多個詞素,就是合成詞
詞素如果是有實在意義的,就稱為詞根;如果意義比較虛,就稱為詞綴(根據位置分為前綴、中綴、後綴)。
合成詞的內部結構形式很多。詞根+詞根的,就叫複合,比如「籃」+「球」=「籃球」;詞根+詞綴的,就叫派生,比如「桌」+「子」=「桌子」。
普通話中的「子」,常常充當名詞後綴,此時讀輕聲。所以和題主猜想的「名詞作語氣詞」無關;這個「子」根本連詞都不是。

二、普通話中「子」後綴的歷史來源
(本節內容歸納自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
「子」後綴是名詞後綴中最早發展起來的。
「子」本身是一個表小稱的後綴
「子」最早加在表示人的名詞後面,如《左傳》僖公22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
「子」加在小而圓的東西後面的情況也早見,如《孟子·離婁上》: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
「子」加在動物和器具後面的做法唐前也見,如《雜寶藏經》卷3:時聚落中有一貓子。
到唐時,「子」不再只表小稱,而成為幾乎所有名詞通用的後綴,如《封氏聞見錄》卷9:此宅子甚好。
此外,除了在名詞後加「子」,唐時還開始有在動詞後加「子」變為名詞的名物化用法,如「刷子」。
此外還有這樣的有趣變化:
動詞「合」+名物化後綴「子=名詞「合子」,之後又為此專造了名詞用字,變為「盒子」;
動詞「倚」+名物化後綴「子=名詞「倚子」,之後又為此專造了名詞用字,變為「椅子」。

三、其他方言中的一些小稱形式
在其他方言中,「子」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子變韻」詞條。
至於小稱後綴,則有更多。
「兒」尾和兒化在許多方言中可見。
平話中有小稱高調,粵語中也有小稱變調。
粵語用「仔」做小稱後綴,和「子」應該是同源,只是虛化程度沒有像「子」尾那樣高。


現代漢語中將「子」歸類為詞綴。詞由詞根和詞綴構成,詞根是指詞中表示基本意義的語素,即題中「鼻子」「桃子」中的「鼻」和「桃」;詞綴是加在詞根上面表示附加意義的語素,即題中問題「子」的意義。
王力先生在《漢語語法史》上將「子」歸類為「名詞詞尾」。在上古時代,「子」字就有了詞尾化的跡象,魏晉之後,到了中古時代,「子」作為詞尾被普遍應用起來了。在中古時代,名詞詞尾「子」字已經很發達了,並且有了新的構詞能力,如「交子」「會子」等新詞都由名詞詞尾「子」來構成。
當然「子」也有非詞尾(詞綴)的意義,此另論。


謝邀。。。
這個題。。唔。。。我還真不知道「桃子的子」是幹什麼用的。。。雖然它就站在我旁邊。。。。看到另外位答主的答案很為它傷心啊。。。這傢伙居然連詞都不是。。太可憐了。。。。。
又看了一下,那位答主說,「「子」加在小而圓的東西後面」,這麼一想,難道是因為。。。怕那個圓的東西滾走,所以。。加個尾巴。。?


後綴沒有實際含義,比如,凳子,椅子,而有的子有


說那麼多不如直接說「頭」在這些詞語中無實義,只是表名詞後綴╭(°A°`)╮


推薦閱讀:

「尬舞」一詞中「尬」是什麼意思?
「麋」是怎麼來的?
同一個事物,您知道有哪些叫法?大概在什麼地方?或者有什麼緣由?
「吹牛」,「吹牛皮」,「吹牛B」,「牛B」,「牛」,「牛氣」 等等辭彙和用法是怎麼來的?
「蛤/蝦蟆」也是類似「窟窿」「坷垃」的分音詞嗎?

TAG:方言 | 古漢語 | 漢語詞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