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是怎麼看待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發展是客觀的和有其特定規律的,其最基本的規律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可能促進或阻礙)。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會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此即斯大林所謂「社會發展五段論」)。主流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向第四階段過渡的時代。

——以上來自維基百科


社會發展五段論不是馬克思的原話,但是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歷史觀的合理總結和傳承,大體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只是細節未必正確。
國際主流史界還是很尊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不盲從也不盲目反對,在沒有更優秀的人類發展規律被發現以前,也僅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些細節提出質疑,而不像國內某些人這樣,盲目推翻掉後,拿不出自己的東西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大貢獻是普遍為國人所熟知。而不論是外國課本還是牛津百科,其對於人類發展史都不提任何規律,容易讓學習者摸不著頭緒,而這是刻意而為之的。擁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坐標參照物,會更容易理解人類發展史,但不應生搬硬套,需要抓住其理論的核心,也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互為影響,還應與最新的科學成果相結合。
人類作為雜食動物,由於在生產力上高於猴子,得以離開森林依然可以生存和遷徙,但也因此會比猴子有可能面臨更多的危機。為了應對生存危機而採取的戰時機制,是類似共產主義社會,但不具有普遍性,只存在於食物短缺和食物極度充足的地區,食物略有剩餘的地區反而更容易回歸猴王制的私有化。不能認為原始社會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社會,原始共產主義的生產關係和二戰日本德國等國採用的戰時機制一樣,只是一種應對手段。 原始社會,隨著口耳相傳的逃難認路和取火等生產力的提高,應對冰河期的能力越來越強,人口得以增加,原始食物資源不足的矛盾突出,舊石器時代末期,解決辦法是遷徙避開矛盾,這也得益於生產力提升,導致脫產人口的出現,加速了知識的傳播和傳承。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遍布整個地球,在遷徙這個手段之外,強力手段被越來越多的運用,人類開始走向聯合。隨著弓矛的發明等狩獵生產力的提高,男性地位提升,農業的發明,人口矛盾激化,強力手段成為主要解決手段,殺掉或趕跑男人,留下女人,人類全面過渡到父系社會和部落聯盟社會,國家開始出現。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職業軍人的出現,對勞動力要求增加,戰俘不再被殺死,而是融入了農業生產,一開始是一家一個奴隸,奴隸制生產關係出現。隨著軍事貴族的出現和職業軍人的增加,大奴隸主開始出現。此時因為狩獵和採集退居次要,領土地盤的矛盾也退居次要,城邦周圍的耕地足夠用,爭奪的對象主要是人口和國際關係。人類逐漸意識到世襲制度的弊端,但缺乏共識的解決手段。生產力變得可以被掠奪,很多原始社會的部落,因為學會了先進的軍事生產力,比如騎馬作戰,而擊敗了以戰車或步兵為主的老牌帝國。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飛速發展,人口膨脹,領土和耕地矛盾成為主流,邊界不再是城邦周圍而是更遠的自然險阻,人類進入封建社會。因為不再以掠奪人口為優先,戰爭也更加殘忍。軍事生產力的發展,日漸受到重視。契約社會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小範圍的出現在行會裡。君主越來越依賴宰相這一可以替換的實際當權者來管理國家。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飛速發展,可以養活更多人口,民族概念開始確立,社會分工也日趨專業化,工廠增加,工人人數量增加,工廠主開始要求參政。戰爭讓一些國家居安思危,加速了生產力的發展和其與生產關係的協調。隨著更大規模戰爭的爆發,軍事生產力越來越受到重視,軍事科技的民用化,讓社會方方面面得到進步,包括國家制度。工業取代農業,成為主流,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對技術工人的依賴,福利日漸增加,技術工人開始要求參政,大規模戰爭被普遍厭惡,隨著文化的普及和對人類發展史的深度反思,社會主義信仰開始替代原始信仰,社會主義國家出現,資本主義國家被迫改良,人類進入高級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並存的狀態。
威力強大的核武器、病毒、機器人的發明,讓人類更加強大也陷入更大的危險。隨著物質資源的極度豐富、人口的減少和教育的不斷發展,人類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人類內部矛盾退居次要,維繫全種群生存被提到更高的地位,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攘外必先安內」?
概率論是否可以取代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不、歷史必然論?
張學良究竟錯在何處?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東北野戰軍vs日本關東軍誰厲害?

TAG:歷史 | 唯物主義Materialism | 西方哲學 | 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