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期間中日裝備差距有多大?
更新。「國家假裝關心我們,我們假裝保衛國家。」
槍啊炮的寫得太多了,來看看其他方向:裝備差距大,既是工業國碾壓農業國,同樣也是因為我國抗戰組織領導不力,由此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差距,或者說本可以彌補的差距。
中國官兵,排長以下都需要自己打草鞋。沒有正常鞋襪,這可不是洋氣不洋氣的問題,而是對行軍能力有巨大影響的問題。
這是蔣軍嫡系的一位戰士在為自己打草鞋。
(這是日軍39年使用的牛皮作戰靴,有後跟,足弓部分提供支撐,鞋底有防滑鋼釘)
(41年後獲得南洋橡膠,鞋底用橡膠替代,降低成本,日軍士兵還有一到兩雙膠鞋,在沙地和鬆軟地面情況下使用)
現代人可能很少有體會,但長期穿草鞋,會導致扁平足,使人失去長距離行走的能力,直到今天解放軍徵兵的一個把關極其嚴格的重要身體指標就應徵青年足部非扁平足。另外新草鞋會把足部打出很多條形傷口,導致反覆感染,長期穿草鞋工作和作戰會嚴重威脅士兵身體健康。
抗戰時期大部分時間的主食標準是相當於每人每天24兩未脫殼小米的糧食,自行脫殼。二十四兩未脫殼小米,不光是主食,實際上還是部隊各級軍官的主要收入來源和辦公經費來源,加上脫殼的損耗(原糧脫殼損失率40%),每個士兵每天獲得的主食不足,同時由極度缺乏食用油和肉類,使得絕大部分士兵處於嚴重的營養不良狀態。
普遍體格瘦弱,營養不良的蔣軍軍人。
而日軍在戰爭前期和中期,依靠在佔領區的殘酷壓榨,一直有比較穩定和高水平的食品供應。日軍戰前的伙食供應標準,是每天870克精米(相當於1.5公斤未脫殼原糧,相當於國民政府軍理論供應標準的1.6倍),或者與之熱量相等的麵包、餅乾、壓縮乾糧、精穀物。除主食外,還有熏肉、雞蛋、鹽漬或糠漬醬菜。為保證鹽攝入,每天還有150克味增或者0.08升鹽或調味汁。同時,肉食供應還可以定期「現地調達」,也就是搶。黑白電影裡面鬼子進村搶雞鴨的鏡頭,絕對不是什麼藝術加工。
大車簡單不簡單?但是相關的軸承,滾珠,橡膠包皮,都只有初步工業化的國家才能大量生產,根據建國後的養馬學教材,滾珠軸承膠輪大車在良好土路上的阻力係數為0.013,幾十一頭挽力45千克的蒙古馬可以拉一部全重3470千克的馬車,而中國式木質載貨車的阻力係數在同樣條件下為0.065,足足是膠輪車的五倍,同樣挽力只能拉一部700千克的馬車。而蔣記的民國,連代表性的上海灘人力黃包車隊,都是靠日本工業提供的軸承,滾珠才能維持的,更不用論對農業生產和軍隊至關重要的馬車了。說到這裡,真不知道民國粉天天吹黃金時代、黃金十年,對這個事實有啥感想?
蔣軍只能用代馬輸卒,把人當畜生用。日軍長期在大陸運作300~400萬匹戰馬(大部分為重型馬),而仍擁有西北、新疆等產馬區(至少是友方地帶)的國民政府軍馬採購部門,抗戰期間總共採購軍馬區區十萬匹,而且很大部分為劣馬。
與之相比,在敵後堅持的中共軍隊非常重視鞋襪工作,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婦救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組織婦女納鞋底。(評論區很多人覺得中間這個納鞋底的年輕姑娘很漂亮……好像真是有點漂亮)
抗戰期間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部分部隊都保證了每個士兵有充足的鞋襪--一年7雙布鞋、1雙膠鞋,在戰時急行軍還會動員民工在行軍沿線設置補給點,為士兵更換布鞋。
新四軍在江蘇攻擊日軍佔據的小縣城照片。綁腿,鞋襪,布制全套攜行裝具,一切都是在敵後,蔣軍封鎖,摩擦,日偽軍殘酷掃蕩,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保障的。
蔣政權作為抗戰時期全國供認的盟主,掌握著未淪陷地區大部分資源和人力,只要當政者稍有人心,稍有人性,斷然不會讓自己的戰士穿著草鞋上戰場。可以比共軍輕鬆百倍的解決戰士們腳上的問題。
可惜,人家國民黨不想解決。抗戰期間從福建徵集壯丁到貴州,一路走下來,喝路邊髒水,無伙食供應,無宿營安排,重病員直接活埋,存活率不到十分之一,進了新兵訓練營,實彈打靶時必須由老兵架起機槍監視,以免拿到槍彈的新兵報復上官。巴丹死亡行軍的存活率是蔣軍壯丁之路的7.5倍,蘇聯西伯利亞戰俘營存活率是它的6倍,國家沒有簽訂日內瓦公約的蘇聯戰俘在德國集中營里的存活率是它的5倍,對於一個買辦政權來說,農民的兒子,真的比臭蟲還不如!
有這種王八蛋政權,蔣軍及其旁系在和中共的摩擦以及解放戰爭中,降兵如潮,降將如毛,一點也不難理解。
有這種假裝關心軍隊的政權,它的軍隊,好的,避戰,壞的,投敵,更壞的,殘民。沒辦法,不這樣,連活得像個人都做不到。民國34年,民國是1912年成立的,即1912年是民國一年或者民國元年,而民國零年是不存在的(這與西曆公元年一樣,沒有公元零年的)。即1911年為民前一年,第二年1912年就為民國一年了。所以民國年與公元年換算是:民國年=公元年-1911。特此說明。
資料來源:騰訊歷史、《國民革命軍史(抗日禦侮)》、《美國對華情報解密》
以下可能有錯漏,請諸位批評指正:
1. 日軍從海路進犯廣東時,我軍在廣東僅有的空中力量據說是……九架霍克3(註:雙翼)
而日軍侵粵艦隊擁有用先進的航空工業生產出的上百架新式戰機。
2. 國民政府軍工業系統生產的所有武器當中,評價最高的是82毫米口徑迫擊炮,這種迫擊炮在戰爭期間只生產了1.34萬門,根據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1945》,有些雜牌部隊甚至一個師才有一兩門迫擊炮。
而二次大戰其他主要參戰國軍隊中,同樣地位的迫擊炮的產量以十萬門甚至百萬門為單位計算。
勘誤:1.34萬門是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生產的所有迫擊炮總量,不僅82迫。
3. 日本海軍的總噸位以百萬噸計,進攻淞滬的艦隊的旗艦出雲號是萬噸級巨艦,而當時我海軍的總噸位是6萬噸,其中大半艦艇是前清舊艦。
我海軍較新的少數艦艇中,巡洋艦平海號寧海號噸位在三四千噸,逸仙號的噸位只有1550噸,其中作為王牌的平寧雙海……
還是日本造的。
勘誤:平海寧海的排水量在兩千多噸這個層級上,而平海號是江南造船廠仿製寧海號的產物,並非日人建造,不過上面的主炮是日本人裝的。
4.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的裝甲部隊很不怎麼樣,從建設思路到具體裝備都有問題,比如薄皮94式小豆坦克、只能打工事沒法打對面中坦的89式等等,但至少人家還能組織起成建制的坦克大隊和聯隊。
而我軍……在37年開戰的時候全軍只有100台左右的戰車,且是廉價萬國牌,其中還有一些CV33
之所以提到CV33,是因為這貨在衣索比亞有個光榮事迹:被部落戰士用刀斧和大鎚給幹掉了。
直到後來接受了蘇援和美援,情況才有所好轉,但那時候的裝甲兵也主要用在了印緬戰場。
5. 國軍戰士們的裝備已經很糟糕了,而共軍……在沒能大量繳獲日本武器彈藥的時候更加不堪。
手榴彈以破片殺傷,而共軍自造手榴彈「邊區造」,經常發生一炸兩半的荒唐事,嚴重影響殺傷效率,遠不及日軍香瓜手雷的威力。
以前看紀錄片,有八路老兵回憶,八路軍主力部隊在作戰中,機槍手往往只有150至180發備彈,步槍手只有一布袋二三十發子彈,這是美軍101師在阿登戰役中被德軍四面包圍、處於極端不利狀態下的彈藥補給量。
此外,我尚未查到八路有擁有飛機坦克的記錄。當時的八路軍所擁有的最強重武器就是炮,而且把炮彈當成金蛋用。黃土嶺之戰楊成武部炮打阿部規秀,用了四發迫擊炮彈,已經是超常規的待遇了。由於缺乏攻城用重武器,共軍要為攻擊炮樓想出種種怪招,比如「土坦克」戰法和迫擊炮平射等,而在蘇德或太平洋戰場,這種工事就如同積木一樣脆弱。而對於在大炮炮口之下如同紙糊的古城牆,共軍也往往望而興嘆,以至於每暫時驅逐日寇入據縣城,必發動群眾拆牆,有人甚至認為日後錯拆北京城牆的公案就與這種習慣有關。
美國人可以用軍艦下餃子把操船和炮術聞名世界的日本海軍批量送下海餵魚、用遮天蔽日的戰略轟炸機把德國魯爾區和日本東京變成火海。
蘇聯人剛開戰被兵臨城下的時候是青黃不接,但他們緩過勁來之後也可以用數以萬計的大炮和喀秋莎向納粹肆意傾瀉鋼鐵和火藥,然後用T34和斯大林的履帶把希特勒的美夢徹底碾碎。
但我們的祖先沒有飛機,沒有戰艦,沒有坦克,沒有大炮,只有老掉牙的步槍和相當於美國人最困難狀態下的補給的彈藥,他們只能靠官兵不怕死,前赴後繼、戰不旋踵、蹈死不顧。但最終他們撐到了勝利,撐到了他們的後代——也就是我們——可以再也不用擔心被日本監工抽鞭子、被七三一用作試驗品然後扔進萬人坑的那一天。
(這裡順便批駁一個觀點,老蔣確實是個極為垃圾的戰略家和政治領導人,果粉對國軍的吹噓也相當蛋疼,但這並不意味這中國抗日戰爭的堅持對於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沒有重要的意義——假設日本人在作死單挑美國之前把中國佔領區擴大一倍(不說佔領全中國了)並徹底消化,二次大戰的進程恐怕至少要再拖長很多年)
其實很簡單,大家只要看看華北的日軍炮樓就知道中國戰場是二戰各主戰場上最沒水平,最像過家家的戰場。
很難想像一場戰役就出動數千坦克數萬火炮的蘇德戰爭雙方德軍蘇軍會想著『』修炮樓」。
-------------------
最後還是忍不住黑一下kmt,順便給果粉上個課教育一下。 我就搬出L叔了-----
leemz2002 3 個月前
二戰的時候,幾百萬中國軍隊被幾十萬日軍打得全國到處轉進,主要 是因為工業基礎不行,而且最高統帥太差。
一個國家缺少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就像一個人缺鈣一樣。稍微一碰 就會骨折。1936年,國統區的鋼鐵產量是5萬噸,不要說和日本 本土的四百多萬噸比,就是和偽滿的76萬噸也沒法比。基本上蔣公 上台後,國統區的鋼鐵產量和工業產值就一直沒有恢復到北洋政府時 期的水平。而北洋政府時期也不如滿清末期的水平。
5萬噸鋼里還有兩萬噸是閻錫山的西北事業辦的新工廠建的。中央軍 的轄區內恐怕蔣公上台後就沒有新增過鋼鐵產量。人均100克鋼能 造出什麼武器來。一把刺刀也不止100克啊。
不過這還不是什麼太致命的問題。只要會打,沒有兵器可以像老共那 樣設法從敵人手裡借。可惜當年國軍的最高統帥太差勁了。不但是個 常敗統帥,而且每次敗得都驚世駭俗。國軍打仗要想嬴先決條件就是 要排除某公的干擾。要麼像新一軍一樣跑到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再找 個美國將軍當上司。要麼就像德公那樣有資歷和本錢排除干擾。否則 凶多吉少。
------------------------------------
更新一下,其實中國很少人意識到從滿清到民國是一部中國衰落史。
仔細研究就能得知北洋時期的工業不如滿清而後偉大的常凱申領導的國民政府又不如北洋時期,整個所謂『黃金十年』鋼鐵產量居然沒有任何實質性增長。蔣公統治下的兵工廠除了能造步槍以及小口徑火炮(主要還是迫擊炮)戰車,坦克飛機軍艦都屬於做夢範疇。在當時那個弱肉強食的地球意味著什麼?
再告訴知友們一個細思恐極的事實,滿清末年中國戶籍人口4.5億,到了蔣公空一格轉進台灣的1949年中國人口也基本停留在4.5億左右(也可能是4.6 或4.7 但都是not significant)。在沒有 普及避孕手段的年代,自然出生率在3.7%到4.5%之間,我說什麼意思各位都懂了。是吧?
補充唐元劍的回答中關於被服的問題,看到很多人認為國軍被服條件差並不是普遍現象
上幾張圖,轉自貼吧,原貼作者溫柔大姐姐獅子
在雲南第九集團軍司令視察195師士兵拼刺刀訓練
雲南駐守怒江前線士兵在盛飯
1944年9月4日,中國遠征軍53軍即將向騰衝日軍發起進攻前,美軍聯絡組將自己的鋼盔分發給中國士兵,這些鋼盔將優先配給衝鋒在最前面的士兵
1944年10月1日美國達維斯上等兵在向中國士兵髮膠鞋
這些都是駐雲南的中央軍或入緬部隊,可以說在中央軍里也是親兒子,但仍然是草鞋兵
這張不是入緬部隊,但也是中央軍親兒子,後來的五大主力之首74軍,圖為一名兒童兵在測試75山炮,然而仍然是草鞋
有人可能覺得緬甸那環境穿草鞋或許會舒服點,然而……
1944年9月15日,200師登上美帝的c47運輸機,這穿得就是膠鞋了,200師的待遇是國軍少有的
這圖最直觀。1945年1月23日,在緬甸南坎以東20英里的木司,一名遠征軍士兵與駐印軍新1軍士兵相遇(左駐印軍又遠征軍)駐印軍後勤是美國爸爸供應,所以裝備好得多,兩者的差距肉眼可見
所以,草鞋兵,被服差並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現象,上面幾張圖的部隊在中央軍中都是精銳,仍然是草鞋兵,其他部隊狀況可想而知
談談炮兵的情況:
1935年,國民政府在武昌設立了陸軍整理處,其炮兵整理部門將其可管轄範圍內原有的火炮和近年進口火炮統一整編為預備炮兵部隊,可以用於野戰的火炮僅有567門,其中110門過於老舊被裁汰,剩餘456門可用;裝備戰鬥部隊的包括山炮132門,野炮252門,榴彈炮日軍預備炮兵,主要是由150毫米榴彈炮和105毫米加農炮組成的野戰重炮兵聯隊、150毫米加農炮、大口徑榴彈炮組成的獨立重炮兵聯隊。
1935年後,從德國購入了48門sFH18/L32式150毫米榴彈炮、40門LeFH18式105毫米榴彈炮(其中36門是開戰後運入)
再看日軍:
侵華戰爭中的日軍炮兵,也分為隊屬炮兵和預備炮兵,其實力雖然對於歐美戰場來說不值一提,但是對於中國戰場來說,也是一把可怕的戰神之錘。以之前所述的1938年徐州會戰結束後的態勢,日軍在關內共有24個步兵師團和5個獨立混成旅團,不計入聯隊所屬山炮,共有隊屬山野榴炮101個大隊,編製1212門,數量遠遠超過中國軍隊的炮兵總數。如前文所述,中國預備炮兵擁有88門德國製造的150、105毫米榴彈炮,彈丸威力大,彈道靈活,是中國最好的炮兵武器。但是日軍即使在隊屬炮兵,就已經有多個師團配發了九一式105毫米榴彈炮,其性能足以和LeFH-18式105毫米榴彈炮抗衡,裝備數量更是數倍於中國軍隊的105毫米榴彈炮。
日軍預備炮兵,主要是由150毫米榴彈炮和105毫米加農炮組成的野戰重炮兵聯隊、150毫米加農炮、大口徑榴彈炮組成的獨立重炮兵聯隊。
1938年10月中國戰場有四個野戰重炮兵旅團(野戰炮兵1、2、5、6旅團),總兵力超過400門重型火炮,野戰重炮兵聯隊主要武器包括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十四年式105毫米加農炮和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
四年式榴彈炮裝備重量較輕,可以靈活的配屬給部隊在各種地形使用,雖然射程較短,但是只要不遭遇中國軍隊數量稀少的德造150毫米榴彈炮也無太大危險性。九六式150毫米榴彈炮射程11900米也比中國的150毫米德造榴彈炮的13250米較近,但是150毫米德造榴彈炮重量達到7噸級,實際上已經相當於重型加農炮級別,機動性差,同時由於數量少,所以基本只部署在部分要地充當要塞炮使用,在野戰中九六式榴彈炮已經足以壓制中國軍隊任何炮兵兵器。
總體而言,算上聯隊屬的75山炮,侵華日軍編製有山、野、榴炮2000門左右,國軍戰前擁有的火炮逐漸消耗殆盡,後來主要靠蘇聯補給。全軍一般擁有可用山、野、榴炮400-500門。這僅僅還是火炮的數量,炮彈方面差距可能更大。整個八年抗戰期間,國府山野炮、反坦克炮等炮彈總共只生產了171.6萬發,不夠歐洲戰場一個中等規模戰役的需求。1941年11月,日軍在戰略重心已經基本轉向南洋,對中國關內戰場只提供最低限度補給的情況下,關內戰場的彈藥儲備達到了30個師團會戰份,其中山野榴炮彈藥超過250萬發,即使不考慮質量差異、口徑差異,也相當於中國軍隊在整個八年抗戰期間消耗的炮彈數量。
裝甲兵部分根據薩蘇博客上的資料:這樣一來,國民政府在抗戰爆發前,擁有英國維克斯坦克32輛,德國1型坦克17輛,義大利CV-33超輕型坦克20輛,這一共就是69輛,加上18輛根本不能上戰場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另外有2輛張學良送的雷諾FT17坦克,一共是89輛,這就是國民政府全部的家當了!
而侵華日軍一般每個師團會配屬有一個戰車大隊24輛坦克。侵華日軍總計擁有坦克500-600輛左右。粗略談談陸軍炮兵的情況(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
從裝備數量上看:
1.日軍在身管炮數量上優勢較大(國軍山野榴炮總數在960門左右,其中15cm級62門。日軍在1937年當年就投入了1700+門山野榴加臼炮,其中15cm級有322門)
2.國軍迫擊炮數量遠多於日軍(開戰時國軍擁有150mm迫擊炮350-400門左右,日軍同期只有144門90mm迫擊炮(94式),步兵迫擊炮數量日軍可以忽略不計。)
從武器性能上看:
1.國軍山野榴炮大多數陳舊而落後,真正可堪一戰的武器在1/3到1/2左右。
2.國軍重迫擊炮在1940年推出二九式之前性能過於落後,因此鮮有用武之地,而日本的94式主要用於化學戰,發揮作用遠大於國造重迫。在步兵迫擊炮上,國造20年式性能遠超日軍裝備的11年式,但11年為二線部隊之裝備,而一線日軍已經建立92步+41山+94速的聯隊火力體系,而國軍團級只依靠82迫則難以支撐。
3.日軍在野戰加農炮和重型攻城炮上擁有絕對的優勢(性能和數量雙重優勢,日軍37年在華擁有各類加炮48門,攻城炮10門,國軍:0)。
從兵工生產上看:
日軍擁有完備的軍工體系,各類火炮均可自產,有新編和補充部隊的能力,彈藥產能亦是十分強大(相對而言),在華作戰初期炮彈消耗非常可觀。
反觀國軍,因為戰前兵工調整的種種問題,導致戰時沒有任何身管炮的自產能力,使得火炮補充非常困難,彈藥生產也是非常有限(八年抗戰一共生產山野榴炮彈41萬發,迫炮彈525萬發①),彈藥短缺直接制約了火炮的運用,從而進一步拉大了雙方的差距。
注①:這數據是《中國兵工製造業發展史》的,存在一些問題,不過在陳檔的兵工生產檔案開放之前答主我也沒更全的彈藥統計資料了,還請諒解。
順便比較一下中日彈藥產能(以1942年為例)
中國:
總計:991389發。
日本: 小口徑彈(20-57):5324460發
中口徑彈(70-150):10659070發
大口徑彈(240-320):25430發
迫彈:1366730發
總計17375690發,是中國的17.5倍。
詳情可見1942年日本陸軍彈藥生產情況概要
某次玩了個遊戲叫《鋼鐵雄心 3》,能完美模擬二戰中任何一國任何一年的情景,大到鐵血德意志紅色蘇維埃,小到只有三個省的TG及各路軍閥,你要用白崇禧統一全球都行
我選擇了1936年的校長,試圖以一個穿越者的先見,憑一己之力阻止抗戰爆發,拯救萬民於水火
於是地圖上給我一堆1918年裝備的 步兵
尼瑪我要攀科技,狂點科技點
共黨我都不剿了,我們握手言和,民族大義
共黨也真爭氣,一會兒就變成六個省了……_(:з」∠)_
舉全國之力攀科技,發展,拼經濟
然而外交手段沒起作用,一年後日本人還是如約而至
1936年級別的騎兵師,摩托師,海陸空軍
連共黨帶重慶一塊給我推平了
GAME OVER
穿越失敗
-------------另外第二次穿越我選了1936年意氣風發的元首
被法國人從馬奇諾推回來了……_(:з」∠)_
最好的案例是謝爾曼坦克。
謝爾曼坦克(歐洲戰場):這是同盟國在世界大戰中裝配最多的裝甲,不僅用來作為中型坦克,也作為支援武器、火炮運載車、醫療坦克,乃至拖車。它所裝備的76mm火炮擅長對付步兵和簡易工事,然而在換裝AC之前,在應對德軍裝甲時非常乏力,汽油箱的著火率足以粉碎一個裝甲連新兵的夢想。它們與IV號坦克作戰時戰損並不樂觀,而在面對虎式或豹式坦克時無異于飛蛾撲火,試著召喚強大的傑克遜殲擊車消滅它們。通常美軍會利用謝爾曼坦克低廉的成本,以數量優勢壓倒軸心軍隊。但作為聯隊指揮官,你必須要謹慎地部署它們,因為一輛報銷的謝爾曼坦克不僅僅是字面上的損失,還會使你的部下喪膽。
謝爾曼坦克(印緬戰場):呼叫一輛強悍的謝爾曼M1/鱷式坦克,並伴隨精英步兵突擊小隊,這是印度支那地區的終極裝甲。日本及其僕從國軍隊所配備的營連級武器,在任何距離都無法擊穿它厚重的正面裝甲,而威力驚人的特化75公釐火炮/火焰投射器足以扭轉任何逆境。即使是其作為副武器裝備的車載機槍,也能夠癱瘓日軍的載具,或發射震撼彈壓制步兵班組。備註:謝爾曼坦克無法在裝甲調度場部署,必須通過師級指揮部召喚,一場戰鬥中僅能召喚一次謝爾曼M1或鱷式坦克。
日本大和武藏
中國75毫米的山炮都造的磕磕盼盼···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一個中正式步槍··
想我北洋,還能造240毫米的巨炮的啊······
別說買美國的啦
美帝直接負責後勤和發餉的部隊還好
其他的,呵呵,買五門炮,寫一百門,路上把船一炸
完美···
看回復裡邊,自己不查資料就裝逼說別人造謠的人還真多·····
不過不能損國民黨啊,我因為損國民黨被禁言幾天····看著一群人說我造謠真是不能反駁這個鬱悶啊··
想我北洋,出兵外蒙,屯兵西伯利亞,是武裝干涉蘇聯的十個帝國主義國家之一,被列寧稱之為中帝,惜炮黨竊國,自蘿莉控開始,就十八省建國,東三省蒙古新疆西藏皆可送人,賣的蘇聯教官蘇聯武器,出兵叛逆,惜我北洋不打內戰,連戰連虧,炮黨竊國,毀我北洋大好基業啊
我北洋殘存之張作霖公,振作精神,亦被炮黨所坑,惜哉!
@摩擦制振裝置 批判別人之前,你需要做2件事
第1件:看眼科。第2:讀個小學學習一下漢語
人家老兵說的是1926年,這個是前提。你拿出來做對比的軍力是第二次世界大戰,192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你從邏輯上就輸得一塌糊塗還提其他?
30年代國軍裝備的I系列戰機是毛子自家空軍的主力,而且同時代的0戰也不過是拿來練手,蝗軍當時大規模裝備的戰機跟這邊也沒產生絕對代差!
你都掏出了P40,遠征軍的謝爾曼被你無視了?
從裝備上杜聿明那個200師的裝備水平比日軍甲種師團還好吧?你也無視了?
國軍一票T26跟小鬼子的豆丁坦克打不是旗鼓相當?
44年豫湘桂慘敗中日軍的國械旅團是什麼?
桂永清在蘭封的喪家犬表現是裝備問題?十多年後同樣是中國軍人同樣是裝備被碾壓,鐵原狙擊戰表示國軍太丟人了!
同時代的芬蘭被蘇聯侵略,芬蘭那個怎麼辦?別說蘇聯為了懟芬蘭專門搞出的那一票KV。就是那個多炮塔SMK扔東亞這邊都是高達級別的存在。
而且芬蘭總人口也就比毛子常備軍人總數多了點。毛子隨便一個動員,軍人都比芬蘭人口多。冬季戰爭蘇聯這邊是絕對的數量碾壓,芬蘭從人口、裝備、彈藥儲備哪個不是被蘇聯吊起來打?
芬蘭怎麼打的?
抗戰時期國府在軍工業上的作為,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理,那就是「凡買辦階級,殺全家都不算冤枉」
八路這邊,子彈稀缺,炮就不提了,火力輸出很仰仗手榴彈,看過亮劍的應該都對一籃籃的手榴彈很有印象,不過自製手榴彈的威力嘛
曾有戰士隨身攜帶的手榴彈在行軍縱隊中意外爆炸,所幸無人傷亡...
另有戰例,共軍在圍攻炮樓時,向炮樓內部投擲了大量手榴彈,最終敵人因煙霧太大無法呼吸而投降
1926年之前,孫中山在世時 他領導著國民黨執政,共產黨為在野黨。海陸空軍都有,不次於日本的裝備。1926年孫中山去世之後,兩黨意識形態不合,互相殘殺,1927年8月1日共產黨的軍隊被迫南昌起義,國民黨軍隊開始對共產黨軍隊大圍剿。
1931年9月18,日本看到中國 國共兩黨爭鬥激烈,趁機佔領中國的東北。由於國民黨領導的東北軍,放棄了有組織的抵抗,日軍只用4個月零18天,就佔領了東北全境。
共產黨軍隊,為了躲開國民黨的追殺,以北上抗戰的名義,1934年10月開始長征。1936年10月到達延安,展開對日本侵略軍的游擊戰.國民黨停止了追殺。
1937年7月7日瀘沽橋事變,日本侵略軍全面侵略中國。這時的國民黨軍隊為了保存自己的軍事實力,造成日本侵略軍對南京大屠殺。
共產黨軍隊的裝備相當差,當時的口號是;「沒有槍、沒約炮自己造」。1943年才繳獲到一門能打700米的日本小鋼炮,(也叫九兒步兵炮)還沒有炮彈,以後自己造的。
國府對空軍很重視,由宋美齡親自掌管,宋說「買飛機會過時,把錢存起來,打仗了再買。」
恩,再買。
豫湘桂戰役時日軍補給嚴重不足,很多時候他們的槍械由炮黨指導——國軍敗退扔下什麼,他們用什麼。
至於看見國軍罐頭吃到腹瀉乃至中毒的鬼子,唉,都是淚啊!
目測清軍可以打敗國軍……
————補充————
我沒完全是開玩笑
首先清軍步兵裝備不是很差,組織性的話實際上和國軍很多時候差不多(北伐除外)。
一些步兵火炮方面,清軍是落後的。
海軍清軍遠比國軍強,可以任意炮擊國軍任何沿海城市……
清軍如果不是腦子太傻,其選擇範圍比國軍要大看了很多精彩的回答,補充一點。
日本在二戰中的主要裝備用於保障太平洋戰場,主力戰列艦高強度海戰中一天的彈藥消耗就已經超過八路軍一年的消耗量。
國軍生產的那些玩意兒日本人基本看不上,繳獲也是扔給偽軍用。進口的部分裝備日本人倒是有利用,比如著名的「捷克造」輕機槍。
甭說中日之間的差距了,就中日之間這點戰爭強度,在蘇德戰場看起來跟過家家沒區別。不僅從火力上是這樣、從兵力上看也是這樣。二戰結束時,蘇軍、美軍總兵力都已經超過1000萬,同期作為人口大國,國共雙方兵力加起來才500多萬人——更別提軍隊質量。
蘇軍美軍德軍看中日戰場,大概類似我們今天看非洲黑叔叔打內戰、或敘利亞戰場雙方對抗的感覺。慫唄,抗戰時期的國軍師屬炮兵實力還趕不上北洋6鎮,重武器自己率還不如洋務運動時期。戰爭時期能把鐵廠搞倒閉了,航空資金能放到銀行吃利息。你還能指望啥
我大清能造船
我北洋能造炮
你民國能造啥?
當民國的科研人員費勁心思終於能國產飛機了(蘇聯的全套圖紙,民國自己造)鬼子的零戰都快退役了,你這個分房不到2.0的東西能幹啥?
到歷史分房去和單翼機談笑風生?
當自己是哲生大爺?
當你民國還在為37反坦克傷腦筋的時候,鬼子已經準備造460mm的三連裝戰列艦主炮了。
鬼子的所有武器可以自產,而民國就一個中正能拿出手還不能保證列裝全軍。
民國德援物質在買辦的努力下,常公花了市場價三倍的錢買到一堆閹割版連一戰火力都不如的所謂德械師。
還有就在買辦的努力下就是戰時軍工廠倒閉。和陸軍的照片相比,閱艦式的照片更能體現出裝備上的巨大差距
照片出自1940年的皇紀2600年特別觀艦式,這次觀艦式,日本共出動了98艘軍艦和527架飛機。這次閱艦式中日本出動的長門號戰列艦標準排水量高達39120噸,而抗戰前中國海軍排水量最大的海圻號巡洋艦噸位不過4300噸(還是19世紀的老船),連長門號的九分之一都不到。裝備如此懸殊,難怪日本在當時幾乎可以鎖住整個中國的海岸線。
527架飛機是什麼概念呢?抗戰前中國空軍有作戰能力的飛機也不過271架(各類戰鬥機95架、各類轟炸機115架、攻擊機20架、偵察機41架)。日本航空兵在閱艦式上出動的飛機比戰前中國有作戰能力的飛機都多。
差距極大,國軍除了中央軍之外,別的雜牌軍的裝備還不如甲午戰爭的清軍,土八路就不用說了,人手一支槍都保證不了,有槍的也就1.2發子彈,很多士兵就一把砍刀加倆手榴彈(這玩意製造簡單,手工作坊也能造)。
不過,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僅是武器也有意志,甲午時期中國民族意識沒有覺醒,少數勇敢的部隊也是逞匹夫之勇,說白了就是梁山好漢式的勇武,不少士兵將領都是抱著打醬油的心態去的。而且也沒有現代化的作戰思維。而抗戰時是已經有了民族危機感。
這就像在運動會上那些被強迫參賽妹子跑得和散步一樣,顯得弱柳扶風,簡直就是林黛玉,能把人急死。不過呢,如果後面追著個歹徒要強姦她,或是為了趕去見送終雞,那絕對是博爾特都追不上,泰森也攔不住。
所以,人要是拚命想干一件事那是誰都攔不住滴。所以,在小鬼子飛機大炮加毒氣彈細菌武器能用的全用上的情況下抗戰堅持了了14年,甲午打了幾個月就嗝屁了。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的說法?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的「人海戰術」真正是怎樣的?
※歷史教科書為什麼花這麼大的篇幅描寫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中,為什麼日軍短時間就佔領中國大片領土,但之後卻僵持了八年?
※抗美援朝中黃繼光用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孔,真的有用么?機槍的威力應該很快可以把人身體打穿然後繼續向遠處射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