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學習數學很輕鬆」的人,一般具有哪些特點、共同點?

我小學、初中,學習數學很輕鬆(當然我智商非常一般奧賽題做不了大牛內心鄙視即可勿噴),

小學3年紀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上課在幹什麼,現在連關於課堂的記憶都沒有,天然呆,考試勉強及格,現在回想,那時候還沒啟蒙。後來,有個老師誇我聰明,我就開始注意到數學這個東西了。

上數學課不聽課,不是耍酷,是因為感覺老是講的太慢,羅里吧嗦的,而且老師講的課我其實是聽不懂的,感覺很沒意思,而且很容易走神。可能是因為我語言能力比較差,喜歡自己研究,自己說服自己。定理、公式什麼的,我從來沒背過,因為我知道自己背不過。我只是想知道「這些東西表達了什麼意思」,這個「意思」,有點類似條件反射,很快很簡單,瞬間就知道這些東西意味著什麼。憑藉這一點點條件反射的積累,我做題的速度非常快,我也不明白怎麼回事,有同學讓我講題,我就講不會。在我看來理所當然的東西,他們卻很費解。

課本上的東西,都是圖示表示的,比語言描述形象多了,翻翻課本,基本就知道某個知識點是想表達一個什麼「意思」。老師講完課,我也就把課後題都做完了,課間就把基礎訓練什麼的做完了,幾乎沒做過家庭作業。碰到不會的題,我也懶得去思考,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不會,大多數同學肯定不會,老師一定會講解的。等到老師一講解,我很快就能找到困擾我的關鍵點,剩下的自己三兩下就搞完了。

說實話,初中之前的數學內容,我幾乎沒動過腦子、費盡心思去想,幾乎是本能的就把題做完了。真正需要懂腦子、超出自己邏輯理解範圍的東西,我也做不出來。可以說,我玩著學完了整個初中,考上了當地的重點高中。

可是,這種小聰明,最終害了我。我變得沒有耐心,做事求速戰速決,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幾乎從沒有認真思考過,那怕任何一件小事情。

重點高中牛人多啊,我只能算中等。老師講課很快,難度也很高。我開始發現,很少有「不動腦子就學會」的東西了,作業題也很難了,沒時間玩了。我的沒耐心、優越感的喪失,讓我開始自暴自棄,不愛學習了。

其實,回想一下,如果能靜下心來,一點點的研究,認真思考,成績還是不錯的,我曾經半個學期沒認真聽物理課,最後看了1天書,考了滿分,真夠走狗屎運的。

我承認,這是罪有應得,因為我從沒有「理性的思考」過,全憑感覺做事。我從沒有過錯題本、演算本什麼的,草稿紙亂七八糟,毫無條理可言。

偷懶逃避的路,總有一天要補上。

關於數學,這就是我的故事,希望大描述一下「高中、大學數學牛人」有怎樣的特點,共同點?


排除是天才的可能的話,應該是他在故作輕鬆的談論數學學習罷了。
我就讀於復旦大學數學系本科,同學不是高考高分就是奧賽拿獎的,應該說都是有一定數學天賦的,但是我深刻的感覺到那些成績優異的對於數學有很深刻認識的同學基本上都是每天花費很長時間在圖書館或者自習室里。
有一個可能是他們雖然花了很長時間學習數學,但卻當作是享受(那種獨立解出難題的快感確實能讓人廢寢忘食..)罷了,旁人看來他們呢一定是感覺很苦逼的

在你面前的輕鬆通常是背後大量的閱讀與思考的結果

——————————————————————


因為小學初中高中那些根本算不上什麼學數學,甚至大多數理工科也都算不上學數學

所以共同點也許是基本沒有學過大學三年級的數學本科內容....也沒有參加過數學向的 seminar


一般都不是專門搞數學研究的。一般都沒考慮過去解決真正的難題。

熱愛數學、享受數學,和說出「數學很輕鬆」是不同的。


謝謝邀請。

我高中僥倖在某超級中學的理科班就讀,身邊大牛無數,有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滿分金牌的,有全國女子賽第二名的,後來也遇到了即使高考失誤照樣拿省級狀元的。然後好多大學本科都在哈佛、耶魯、MIT、劍橋等名校。我自己雖然很弱,但是也還湊合。所以斗膽來回答一下。

以下是正文。就說說高中的情況。大學本人不是數學系的,暫且不論。


——————


(1)大牛們確實從不聽課不過這個是指一般難度的課。

別說他們了,我不覺得自己很強,但是聽普通的數學課簡直是浪費時間啊,一學期的課自己看看一周就差不多了。不過,我們高中時基本是專門開數學競賽課的,這個課難度很大,大神們會聽,不過大神們依然聽得不太認真,一堂課中真正的關鍵點可能只有5~10分鐘,剩下的其實都是廢話。


實際上,到了一定的層次,聽99%的數學課都不如「自學-答疑-舉一反三」的流程有效。就我個人而言,即使進了大學以後,與其說認真聽課,不如花一半的時間自學,剩下一半的時間做些別的想做的事情。


(2)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勤奮


即使是那位IMO滿分的同學,他高中時也做了不止一遍的《高中數學精編》,而且每一頁的題都會做,這裡面有很多基礎的題,也有一些難題。真正強大的人,基礎都非常紮實。他們只是做題更快一些而已,比如一兩個星期刷一本200頁的書(這並不難,參見第4條)。

(3)大神們做數學題都是自發而自然的


他們從不覺得自己要勤奮學數學,因為熱愛,感覺不到刻意地追求勤奮。討論數學問題是大家茶餘飯後的愛好而已,互相間可以爭得面紅耳赤,只為追求正確漂亮的結果。不知道旁人看來是不是覺得有些二,不過我們都樂在其中。

以我自己為例(我不是大神),高中時我覺得自己很懶很不勤奮,但現在進了大學以後回頭看,自己當時居然無意識地做了那麼多題!


總結一下,與其說天道酬勤,不如說天道酬「痴」

(4)舉一反三,詳略得當,十分重要


個人建議:千!萬!不!要!盲!目!采!用!題!海!戰!術!題海戰術是破壞思維體系的!


正確的方法是:認真地做一點經典的題目(基礎題的話《高中數學精編》就很推薦,競賽的話《走向IMO》足夠經典),多思考,多拓展。以後在非考試狀態下遇到類似的題目,可以不必完整地做下來,腦海里過一遍就好!做了題只會讓我們拘泥於實際上沒有什麼意義的細節,浪費時間還破壞體系!


詳細地講,我們所謂的「做了很多題」,除了完整做完的以外,還有兩類:

① 覺得該題的思路比較重要,於是在腦海里過了一遍過程,不知道結果,但知道自己一定做得出。Ok,不用繼續做了。可以省下70%的時間。

② 一眼就看出答案了,雖然知道過程解釋清楚可能比較複雜,但是確信自己一定能做出來。Ok,也不用繼續做了。(以我個人為例,講課時,很多組合數學的競賽題,老師題還沒抄完,我就看出結果了,然後感覺過程寫下來大概會比較麻煩,但是自己一定能寫出來,於是就無視了。)


現在的高考訓練方式根本不適合天賦很好的人。我自認天賦還行,剛剛進入高三的時候數學水平穩穩地140+,被迫進入高考模式,題海了一年以後經常上不了140了,高考也考得不好。唉,說多了都是淚啊~


(5)大神們的學數學之路是不能複製的。

希望之前說的東西沒有誤導大家。雖然愛迪生曾經說過曾有「天才是有1%的靈感和99%的汗水」,但是後人指出這1%其實是至關重要的(感謝 @GodElstein指出原來的引用有誤)。對於不同的牛人,學習的方式還是大有區別的,打好基礎後,有些人喜歡刷難題,有些人喜歡空想一些有趣的問題,有的人喜歡思考一道題的多種解法,有些人喜歡不求甚解,但這並不影響他們都成為大神。作為普通人,我們還是應該多思考,腳踏實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盲目地模仿大神會死得很慘的。


覺得學數學很輕鬆的人,大概是好高騖遠,少有所得就沾沾自喜吧。接觸得越多,問題越多啊,可能隨便提一個猜想都很難證明或證偽。

有時,又恍然大悟,查資料,發現這個東西有人搞過,搞得這麼深入,那時感覺,真是學無止境,哪能稍微鬆懈呢。

我認識的數學家,都說數學難。


大學之前是沒有真正的數學的,充其量是算數罷了,其實這也就是數學思維能力跟解題能力的不同。一個比較簡單的比方就是鋼琴演奏能力不等同於作曲能力。
大學之前包括各種競賽包含的不過是算數罷了,至於難度僅僅體現在演算法複雜度上,或者需要一些定理去簡化演算法,這並不是數學。到了大學之後數學要從邏輯基礎學起,一層一層的蓋房子,實數的完備性不是一個顯然的直覺描述,群環域什麼的只是邏輯結構並不是什麼存在的東西,如果給代數結構加拓撲微分甚至可測結構的話在一些情況下可以證明如果存在集合可以表示那個結構那麼本質上就是比方說實數集什麼的。
扯遠了,其實數學思維能力很算數能力是有些關聯的,不同的學派對於這兩種能力的側重點不同,比如你看俄羅斯的數學書就知道他們的算數能力是多麼的變態,但是你看法國人的數學書就知道他們強調各種概念間的邏輯關聯,就比如西歐數學家根據波爾茲曼的一些想法提出各態歷經性理論,然後這個理論一直建立在抽象動力學系統下,但是俄羅斯人比如Yakov.Sinai Arnol"d 等人卻強行算出了一些物理模型的各態歷經性,其演算法本人至今未能理解…還有還有,就是Vinogradov的半個哥德巴赫猜想,硬生生的把一個發散級數的趨近項給整出來了,這還不夠,還要把一個積分值給個界,方法是把積分拆成很奇怪的許多部分,然後利用一些奇怪的公式簡化,然後證明了充分大的奇數可以寫成三個質數的和,當時讀那個論文的時候覺得人與人智商差距沒個上界…
好像又走遠了,我在大學之前學數學不是很輕鬆,但其實我挺討厭計算的,與其解一些奇怪的問題我更喜歡學一些奇怪的理論,競賽我也沒有什麼名次,所以也許智力也就一般,上大學本科讀了工科,想想都後悔,不過也好,學的數學簡單的要命…到了大三還有一些人不會算高斯積分或者不知道那是個收斂的積分呵呵,然後讀研決定不讀工科了,換了個德國學校的理論物理,然後覺得理論物理也沒啥意思,現在專心搞數學了…恩…對於一些人數學越來越難,對於一些人數學一直很難,對於一些人數學一直很簡單,但是我是屬於那一類的,數學越來越簡單


國內某著名數學專業在讀(圈內人其實也不用猜,用腳趾頭都能想到是哪兒),曾參加數學競賽,拿回各種榮譽,現亦從事於數學研究。

不含糊的說,周圍一圈都是從全國各地遴選出來的天才(瘋子),大家從各種渠道進入敝院,基本就沒有省油的燈。所以我大約也可以算是有發言權吧。

老實說,數學考試,我成績從來比較爛,甚至爛到沒天理——因為習慣不好:艾瑪這個題不就這點兒意思么,太沒勁了簡直顯然,隨便挑挑揀揀寫幾個步驟畫個結論就拉倒了——也難怪老師不高興(當然,這種毛病大伙兒都有,我算沒救的那種)。

前面也說了,周圍各種瘋子,基本沒俗人看起來神經正常的(比如敝院經常有出家的= =),我們要討論問題,從來不會是「哪個妹子好看」、「哪個漢子球打/踢的好」之類的話題,相反多是些非常geek向的,聊舉一例:「如果有一個房間里若干個人,頭上帶有白的或者黑的帽子,每個人僅可看到別人的帽子的顏色,且他們不允許互相交流各自頭上的帽子的顏色,現在有一個殺手,會挨個問每個人他自己頭上的帽子是什麼顏色的,如果回答正確則允許其生還,否則則當眾殺死。現在問如果這些人足夠聰明最少能保證多少人生還。」

這些人都是有些奇怪或者變態,他們精於「計算」而經常數不對數(一、二、兩、三、四……此處笑),也並非整天悶頭學術,也經常有放鬆的時間——當然這個詞的意義或許不太准罷——

敝寢曾經有一段時間流行一款叫軍團戰爭的對抗塔防遊戲,君可知這些變態是如何玩這款遊戲的?他們建模,計算,得出最優解,並通過實踐不斷改進修正。基本上,如果沒有遊戲外因素(比如突然斷電了掉線了之類的情況出現),勝率從來都是百分之百,以至於後來紛紛登上排行榜。

他們之間的對話往往都很「學術」而難以理解,比如「大黃又把自己變成了個甜甜圈(學過拓撲都知道」甜甜圈「是啥意思。。。)「,」你丫現在還是個T2(讀作「T two」)么?」,「媽蛋你不蠢的時間簡直是0測度了!」……諸如此類。

其實說起來,數學(當然這個詞不太准,大家都在不同分支不同方向上,數學一詞顯得太粗糙)對他們來說,並非是一種課程或者一種學問,而是一種態度/一種方法。他們並非是「努力的學習數學」,相反的,他們是在「滿足自己對於數學的好奇心」。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溶化在數學裡了(這個比方非常的蹩腳,無視他吧。。。此處應有口水)。

說實話,他們中的很多人(沒錯就是那種表面上看起來都不太正常的傢伙),並不被主流文化/價值觀待見,其實他們也不太有所謂,因為他們的重心並不在此,而是在一些「玄之又玄」的地方。(吐個槽,你們天天黑程序猿見過程序猿為此揭竿而起嗎?就是這種感覺)。


想想還是不匿了。

以及把 @王佔佔拖出來,叫他談談好咯,這貨也是如假包換的那啥。


覺得數學很簡單的,基本數學都是沒有入門的,大學時候大家學的微積分可是17世紀的數學呀,群論,偏微分泛函,實變才18世紀呀。哎,那些說數學很簡單的人,真是太狂了


數學這個行當裡面一向不缺聰明人,入行以後就會明白聰明人裡面也是有雲泥之別的;so,要勇於承認智商差距,然後你會發現這群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勤奮——我校的數學系還算不錯吧,某隻數學系的生物大一就開始刷研究生課,在我等菜逼看來天書一樣的東西在人家看來就是滿篇的「顯然」和「易證」。然後他還能保證每天在圖書館窩上12h以上,最後最後,他把剩餘的時間用來睡覺和陪妹子(也有可能是並行的)。說好的猥瑣死宅的數學狗呢,摔!


..從小學到上大學前一直被認為是小範圍環境中(全校?)數學最好的人.
我所見過的 數學學的輕鬆的人,包括自己 一個共性是, 不會去被動的學任何東西. 老師教的所有東西, 一定90%是他已經會的,只是不夠熟練.
包括在大學裡也是這樣..(當然數學系可能要除外, 至少我校的數學系還是很牛的)
但也一般不是他看課本看會的..是通過大範圍涉獵其他資料而潛移默化的會的, 在平常已經不知不覺的學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 多去了解了很多東西.
總之, 在數學學科中, 你"了解的範圍"與"熟練的範圍"的測度的比值要足夠大, 並且每個"熟練的點"周圍一定距離內的點必須全是"了解的", 才能更好的把握當前的東西, 並看到big picture, 更好的學習以後的東西.

ps..在了解的過程中,有足夠的興趣和足夠好的夥伴會加分哦...


「愉悅」跟「輕鬆」是兩個概念


個人回答一點自己的感悟,當然自己不是什麼大牛,只是屬於別人認為學數學有點天分的人。我的回答僅僅是針對題主問得讀書考試。
學好學習第一是基礎紮實,對數字和公事比較敏感。如何稱之為敏感,就是給你一個數你就知道他是幾分之幾的小數形式,或者是多少的平方,多少的根號。但是這些根本不是天分,就是日積月累的不停計算得出來的記憶。另外公式也是,每個公式得能自己推倒得出來,並且很熟練的推導。
當然花幾個小時解題,其實就和偵探小說一樣,如果解不出,就像小說沒有結尾,心裡覺得不甘心,掃興。為此,我回家的路上每天都在思考解題,甚至沒有題的時候就反覆推導公式和梳理公式之間的關係,久而久之就能到一目千里的地步,幾乎高一的題目不用筆算,完全就可以心算。但是這些都不是天分有木有,完全是勤勞。
最後說句數學真的不難,只是你在它身上下的功夫不多而已。


如果說有什麼共同點的話,應該有一點是「基礎紮實」。

對於那些「學習數學很輕鬆」的同學,他們對於特定的題目已經形成了近乎本能的反應,以致於不需要思考。如果是某種題目的延伸,也能通過已有知識的重組,在幾次試錯中找出答案。但是無論如何,他們最初都曾做過各種類型的題目,直到這種題目的一切都印在腦海中;一旦形成體系,自然就會有很輕鬆的感覺了。


數學完全不輕鬆好伐?數學很快樂倒是真的!但是數學完全不!輕!松!啊!

這就像一個運動員,雖然他很熱愛運動,但是他運動起來照樣要消耗時間、消耗體力的。當然了,一個經過長期鍛煉的人,他的肌肉力量、心肺功能和身體協調能力會強一點罷了。問題是這個鍛煉過程,一點也不輕鬆啊。

很顯然,下面這句話是容易證明的:輕鬆和快樂是兩碼事,快樂更多的來源於安全感!


化用張佳瑋的一句話:
天才的盛名背後,那是巍巍如山的草稿。


一般具有「數學虐我千百遍,我待數學如初戀」的特點!換普通人被難題虐幾次就不要不要的。


高中數學很輕鬆,甚至大學的理工科的數學也很輕鬆,似乎是一個很容易達到的指標,基本就是,開腦洞就好,因為體系性很強,重要的是體系的掌握,奇技淫巧還沒那麼多,稍微關注一下就能搞定...
大學數學系等專業...我有幸曾經就讀於耀華中學這樣一所擁有著五年一貫的競賽班的學校,看到過很多對數學有著根本興趣的人,他們討論數學就像女孩子討論衣服一樣,純粹的興趣,所以他們的學習,除了智商和培育之外,就是對數學的興趣...


我覺得所謂數學好的人,和平常人沒區別。看球,打牌,dota什麼都差不多。


自己不請而來。
上大學以前我一直被家人和同學視為數學天才。本身5歲幼兒園時便已會100以內的加減乘除,一次偶然機會翻看到堂兄的二年級課本便能算30以內的乘法,不是靠背住,而是自己當時會拆成多個數相加,當時覺得自己特牛逼,因為每次過節什麼的大人們都不會用這個考我然後我也就乘機撈點零花錢。小學數學基本是一路滿分考過來的,初中數學也還好,基本也是滿分,總分成績都靠數學為自己拉分,高中一共考過四次滿分(以年級統考規模算),數學在年級上也算是出了名的霸道,因為我數學老師是年級數學教研組組長的關係,每周還讓我出一張A4紙的試卷(多是教材經典易錯題和本周做過的普遍錯的多的題)給全年級做,每次在試卷上把出題人那敲上自己名字都覺得特別牛逼。
所以直到大學以前,我都認為數學是最好學的學科。說句實誠話就是,我就是覺得數學簡單,我比其他人聰明,我上課就算睡覺我也比他們會做題,每次考試我都能虐,而且考得越難我虐他們就越爽,以前都是這種心態,加上自己愛裝逼,也就時常把數學最簡單很好學這些話掛嘴邊。
分割線﹉﹉﹉﹉
上了大學我才知道自己錯了。。。。。。。原來不聽課我也什麼也不會了,書上的題也不會了,考試也只有被其他人虐了。。。所以現在受的虐都是為以前自己在人前裝的逼買單! 還是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題主跟我類似的經歷,最終發現自己貌似被自己的一點小聰明和別人有意無意的吹捧托在天上一樣,輕飄飄,無根基,有點不踏實,上大學之後更是自由散漫,最終發現這樣其實不好,弊端尤甚。最終還得幡然醒悟,天道酬勤是真理


推薦閱讀:

防禦機制過重,失去愛的能力,怎麼調節?
怎樣解決我和男友之間的矛盾?

TAG:學習 | 教育 | 數學 | 情感模式 | 教育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