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卡性能哪個指標最重要?如何選購顯卡?


要了解顯卡性能指標,我想在這先簡單介紹一下獨顯在DX9這個最輝煌的時代之後的發展歷程,這樣能讓大家更明白這些指標的作用。DX9之前的大家可以去網上自行查一下。這些介紹大部分也是網上收集的資料,為了方便大家了解,自己整理完後發布的,不喜歡看的可以直接跳轉到最下面的部分。

主流獨立顯卡晶元廠商目前只有兩家Nvidia和AMD(曾經的ATI,後被AMD收購)。在DX9及以前的時代,兩家的架構主要由像素單元、頂點單元、紋理單元、光柵單元組成,一個渲染流程的所有單元綁在一起組成一條渲染管線,管線越多,性能就越強。

然而到了DX9後期甚至DX10時代,遊戲中的1D、2D、3D指令(不理解的人可以想像成2D=1D+1D,3D=1D+1D+1D,4D=1D+1D+1D+1D,以此類推)開始頻繁混合出現,像素與頂點的渲染比例也有了改變,原先的架構就變得效率低下了,比如一個單元一次能處理4D運算,當碰到1D運算時就只用到1/4的資源,剩下3/4的資源就閑置掉了,相當於效率降低了4倍。因此,重新設計架構才能改變這個現狀。

到了DX10時代,統一渲染架構的引入使得顯卡不再區分「像素」和「頂點」,因此「管線」這種說法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流處理器」(簡稱SP),「流處理器」的數量直接影響顯卡的性能。

當兩家DX10產品面市後,人們發現兩家的設計是兩種完全相反的路線,而且都非常極端。

N卡利用強大的前端處理器把所有指令拆分成一個個1D指令,令每個運算單元都變成1D單元(理解成1個流處理器),這樣做的好處是無論什麼樣的指令都可以高效處理,完全解決了DX9時代固定單元的弊端。為了保證指令分派的高效率,這些流處理器都分成幾大組管理,每一組都具備完整的前後端及緩存單元,每個流處理器都對應獨立的控制單元,效率幾乎達到100%的理想程度,是標準的線程級並行架構,也是追求高效率的理想架構。

看似完美的架構,缺點也十分明顯。要想增加運算單元,必需以組為單位進行擴充,這樣連帶的前後端控制單元、功能單元和緩存都會成正比增加,晶體管消耗嚴重,所以在相同晶體管數量的情況下,N卡能做的流處理器就相對少很多。在流處理器數量相對少的情況下,處理4D指令時又會顯得性能不足(因為要耗費四個流處理器去處理一個指令),所以N卡的流處理器頻率都會比核心頻率高出一倍以上,以彌補數量上的缺陷,但高頻率帶來的翻倍流水線又再次消耗了大量晶體管,最終結果就是功耗巨大,製造難度極高。

A卡方面,也是採用通用的1D流處理器做為執行單元,每5個流處理器為一組,每組一次最大可接收一條5D指令(而N卡接收的是1D指令),在前端上就把所有指令打包成一個個5D指令發下去(而N卡是拆分成一個個1D發下去),當接到5D指令後,下面的5個流處理器就可以並行執行,屬於指令級並行架構,又被稱為5D架構,這樣的設計可以實現高指令吞吐。同時控制單元與運算單元可做到分離,流處理器的增加不會牽動其它單元,晶體管消耗較少,所以A卡的流處理器數量一般都能做到N卡的4-5倍,晶元面積反而較小,理論運算能力也遠強於N卡,功耗也相對要低一些。

但是,A卡架構的缺點也很明顯,雖然理論計算性能強大,但較少的控制單元限制了其指令調度效率,下面流處理器越多,前端壓力就越大。一旦碰到混合指令或條件指令的時候,前端就很難實現完整的5D打包,往往變成3D、2D、1D的發下去了,造成每組流處理器只有3、2甚至1個在工作,幾乎一半的單元浪費掉了,再加上每個5D包裡面可能存在最糟糕的組合(比如有先後關係的指令被包到了一起),常常導致部分指令被踢出去再走一次打包運算的流程。程序要想針對這種架構優化,必需減少混合、條件指令的出現(需要耗費程序員的大量精力),或杜絕(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軟體優化度上A卡也是處於劣勢的,常常無法發揮應有性能。

上面說的比較專業,如果從一個剛接觸顯卡的人的角度來說,不太容易理解,那麼咱們借用其他論壇曾經的帖子來比喻一下。

如果將馬比喻成指令發射端和控制邏輯單元,把戰士比喻成流處理器,那麼N卡類似於古代的騎兵,A卡類似於古代的戰車。古代騎兵都是一個戰士一匹馬,而戰車基本上都是一批馬,一車配置一個駕車員,還有三四個戰士或射箭,或扔標槍飛斧什麼的(古希臘,古羅馬盛行這種缺乏技術含量的戰法),戰車這東西很適合象徵AMD的架構,這裡一匹提供動力的馬可以象徵指令發射端和控制邏輯單元,那車上的戰士可以象徵每個5D矢量運算單元中的流處理器。在小型戰役中,戰車的輸出能力是壓倒性的,用10輛戰車對10個騎兵,等於50雙可以投射的手臂對10雙可以投射的手臂,火力上明顯壓制。但是1000輛戰車對戰1000個騎兵時,在這個數量級來說,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騎兵便成為兵種的主流。戰車的優勢是省,花一點養馬費就能輸出客觀的火力,但是大規模對戰時的執行力,反應速度,靈活機動的要求,這些就是移動速度慢,地形兼容性差,不便於展開陣型對戰的戰車的軟肋了,史實是大兵團對戰時,騎兵可以用經典的魔獸戰術hit and run對付戰車,先遭遇,一輪齊射,射完馬上後撤,迂迴一圈再過來齊射,射完再後撤(中世紀時曾經很虎的東歐戰車軍就是這樣被蒙古騎兵團滅的,西征波蘭戰役的虐殺)。所以中世紀開始大家都發現了,一旦戰爭規模玩大了,只能用騎兵,再貴也得用。

所以,N卡效率高,但是製造難度高,功耗難以控制。A卡理論運算能力強,功耗低,但指令調度限制較大,效率低下。如果兩家還繼續這麼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栽在自己手上。

當NV和AMD兩種統一渲染架構發展到第四代後(N卡是GF400,A卡是HD5000),極限終於來臨,架構的弊端暴走了。N卡為了提升性能,流處理器擴充到512個,GTX480晶體管達到空前規模,功耗發熱量已經控制不了,變成史上首個需要屏蔽部分單元(只剩下480個)才能保證良品率的首發高端;而A卡也好不到哪去,HD5870已經把運算單元撐到極限(1600個),計算效率比例降至低谷,無法再擴充。偏偏這時候晶元代工廠台積電(這才是大哥,當年Nvidia、AMD都得看它的臉色)卻放鴿子取消了32納米的計劃,延後轉跳28納米,在新工藝還沒出世的時候,兩家的下一代型號只能繼續吃40納米(已經吃了三代了)。

新工藝的優勢就是高晶體管密度,可以在晶元面積和功耗不變的情況下擴充單元規模,提升性能推出下一代產品,而現在還用老工藝,計算單元是沒法再擴充了,該如何推出更高性能的第五代呢,NV和AMD都絞盡腦汁。

NV的辦法就是優化電路設計,使40納米應用更加成熟,終於開啟了GTX480被屏蔽掉的一組SM(32個流處理器),推出相當於GTX480的成熟版和完整版:GTX580。雖然確實提升了一檔性能,但這種吃老本的「提升」是治標不治本的,於是GTX560Ti及以下的型號都用了「新」的設計(SM包含的流處理器撐到了48個,用更少的分組管理更多的流處理器),相當於縮減了緩存和控制單元,犧牲通用運算性能和部分效率,從而換取晶體管消耗和功耗的大幅降低,市場反應良好。也就是說,這一代的N卡從旗艦以下的型號都是縮減通用計算性能的「新架構」只有GTX570以上還是延用老架構,新舊核心貫穿整代。從這裡已經初現NV改革的方向。

而AMD由於本身工藝就很純熟,在製造工藝上沒有改進的空間,也在架構上做文章:前端處理器變成了兩個,相當於增加了控制單元,縮減了運算單元。HD6870以1120個流處理器就勝過了1440個流處理器的HD5850,更接近了1600個流處理器的HD5870,證明這種改進是成功的。不過HD6800系列定位低於上代HD5800系列有點讓人奇怪,接下來推出的HD6900系列才讓人恍然大悟,原來高端型號的數字提了一個台階。HD6900系列除了具備雙前端處理器,還史無前例的把原先5個流處理器一組改成4個一組(不能再叫5D架構了),降低了前端壓力又提升了單元利用率。這樣雙重改進確實能有效提升效率,連次旗艦的HD6950(1408個流處理)都要強於上代旗艦HD5870(1600個),旗艦HD6970更是接近對手GTX570,稍強於對手GTX480。這一代的A卡從高端HD6800以上都採用了「新架構」,中端以下還是延用老架構(與N卡正好相反)。從這裡也看出了AMD改革的方向。

再之後就是N卡kepler架構和A卡GCN架構的競爭了。

先說AMD的最新GCN架構(HD7000系列),多達兩千流處理器之巨,但最明顯的改變是果然大幅增加了控制單元和緩存的比例,宏觀上採用類似N卡的線程級並行,底層上還是採用指令級並行,使晶體管數量達到空前規模(已經有點N卡的味道)。結果表現令人驚喜,效率大幅提升,運算性能更強,通用計算性能也大幅超越以前,徹底改掉了通用計算的老毛病。

不到半年,N卡的最新開譜勒架構(GK600系列)也橫空出世,更是戲劇化,果然大幅減少了控制單元,緩存也縮減了,再大幅提升流處理器數量,這樣效率雖然比以前降低了,但計算性能卻是N卡空前最高的(這有點向A卡靠攏的意味,唯一不同的是NV還是線程級並行)。從實際表現來看,GK600相比HD7000有更強的性能,更低的功耗和更小的晶元面積,算是真正做到了最強。

去年至今,N卡推出了最新的麥克斯韋(Maxwell)架構,A卡也推出了最新的夏威夷(Hawaii)架構。兩個廠商在不同的方向上走了很久重於又回歸到相同的目標上:通用計算和CPU-GPU融合。

14年9月19日更新------------------------------------------------------------------------------------------------------------------

NVIDIA再次領先AMD,推出了maxwell最新的旗艦和次旗艦顯卡:公版GTX980和非公版GTX970,目前仍領跑單卡旗艦地位。

15年1月30日更新------------------------------------------------------------------------------------------------------------------

1月22日,nvidia再次衝擊中高端市場,發布GTX960。

AMD方面,目前沒有太大動作,傳說中的新旗艦R9 390X號稱會採用HBM高帶寬顯存,在中高端和主流市場據說有個代號「Trinidad」的新核心,定位與R9 270相當,估計會與GTX960爭奪市場。

15年12月22日更新----------------------------------------------------------------------------------------------------------------

3月18日,NVIDIA全球同步發布了目前桌面級旗艦顯卡——GeForce GTX Titan X,基於完整的Maxwell架構的GM200圖形核心,成為到目前為止性能最強的單芯遊戲顯卡。

6月1日,為了針對AMD即將推出的FURY X,NVIDIA再次發布GeForce GTX 980 Ti,性能僅次於Titan X,但是價格卻遠低於Titan X,成為性價比最高的顯卡。

為了針對AMD的R9 380x,NVIDIA預計在明年年初發布GTX960Ti,拭目以待吧。

6月17日,AMD在E3遊戲展上一口氣發布了全新的Fury系列和R9/7 300系列。其中Fury系列包括Radeon R9 Fury X、R9 Fury、R9 Nano、Fury X2,R9/7 300系列包括Radeon R9 390X、R9 390、R9 380、R9(7) 370 1024SP、R7 360。除了旗艦Fury系列,其他均是老版本的馬甲。

Fury X採用HBM顯存,位寬高達4096bit,而且發布後直接為水冷版本。雖然單核方面不及Titan X和980Ti,但是因AMD高效的交火效率,在多路方面性能會超過Titan X。

另外Fury nano這款顯卡得益於HBM顯存,成為目前最袖珍的旗艦顯卡,與Fury X一樣,採用了全規格的Fiji核心。

雙卡方面,N卡在Maxwell上並沒有計劃(估計與這一代主打能耗比有關),A卡預計在明年3月份出Fury x2,據說該卡會成為第一塊可以實現單卡4K遊戲的顯卡(但其實理論上也不算單卡了)。

17年8月29日更新----------------------------------------------------------------------------------------------------------------

很久沒關注過自己的回答了,今天來更新一波。

自從進入到16nm時代以後,Nvidia股價暴漲8倍多。除了人工智慧、無人駕駛等理念與技術的發展,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帕斯卡架構。

到目前為止,Pascal架構已經全面鋪貨完畢。GP108核心的GT 1030,GP107核心的GTX 1050和GTX 1050ti,GP106核心的GTX 1060(3G、6G),GP104核心的GTX 1070和GTX 1080,GP102核心的Nvidia Titan X、GTX 1080ti和Nvidia Titan Xp(兩款titan都是帕斯卡架構,只不過xp版本是完整的GP102核心,這兩款titan的對比可以理解成曾經的GTX TITAN和GTX TITAN Black Edition)。

Pascal的具體架構細節在這裡不是重點不多描述,想要了解的人可以去網上搜一下。現在老黃有點往當年intel的tick-tock模式發展,明白人都知道其實Pascal是maxwell的工藝改進版,明年要出的伏特(volta)顯卡才是新架構。根據過往的經驗以及老黃不時透露出來的信息,新的GV104核心的性能估計又要媲美GP102核心了(以往GK104對位GF104以及GF114,但是打敗了GF110,GM204對位GK104,卻也干翻了GK110,GP104同樣對位GM204,也是秒了GM200)。老黃好像已經不把AMD當做自己的對手了。可以說,帕斯卡是目前桌面級的最強顯卡了。

這幾年AMD把精力都放在了新的CPU上,略顯成效,搞intel也不敢一點點的擠牙膏了。但是在顯示晶元上,卻被老黃壓制的死死的。R9 390X之後更新了新的命名,Rx系列,仍然是各種馬甲版本。最新的vega顯卡本來被傳成可以媲美1080ti,但是發布之後卻發現是1080級別的顯卡,而且功耗跟1080比完全不佔優勢,看看AMD啥時候能出來個雞血驅動吧。

然而雖然Nvidia現在有著碾壓AMD的趨勢,但是AMD仍然有自己的優勢。

1、AMD的free-sync要比Nvidia的G-sync普及的多,而且相比G-sync的專利費,free-sync非常便宜。

2、DX12。就算是N粉也不得不承認,DX12就是N黑。雖然了解DX12的人都知道其實DX12主要是底層優化,AMD從mantle那也是很早就從硬體進行非同步運算,但是老黃自稱N卡支持通過硬體進行非同步運算,並且可以通過軟體進行優化,只不過至今仍然沒有靠譜的結果。當然,現在使用DX12開發的遊戲少之又少,等什麼時候DX12真正的普及了再說。

3、挖礦效率。虛擬經濟的飛速發展讓虛擬貨幣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個時候,又能提到兩個廠家的架構和通用計算了。簡單的說,挖礦其實是將hash運算拆分成多個子運算,A卡一條指令集就能夠完成一條運算,而N卡可能需要二條、三條甚至四條指令集才能夠完成一條運算(同級別顯卡),挖礦能效要低於A卡。

--------------------------------------------------------------------------------------------------------------------------------------------

不想看上面的直接跳下來

兩大獨立顯卡晶元廠商的歷史簡單介紹到這裡,無論看得懂還是看不懂,就當一點點開胃菜,正菜在下面。

先說一下N卡歷代架構,早期的特斯拉(Tesla,這個不是架構,是系列),費米(Fermi,從此開始叫架構),開普勒(Kepler),麥克斯韋(Maxwell),帕斯卡(Pascal),明年將要出的是伏特(volta)。發現了沒?N卡架構命名全都是出名的科學家。

A卡比較亂,HD5000系列之前沒有具體架構,只有代號為Cypress、Juniper、Hemlock、Redwood和Cedar的五個系列。在HD6000開始架構名稱為北方群島(Northern Islands),而且在北方群島架構里有不同的開發代號,分別代表不同等級的顯卡,分別是Antilles、Cayman、Barts、Turks、Caicos(全都是島名)。之後的南方群島(Southern Islands)架構中,基於28nm工藝和GCN架構開發代號為New Zealand、Tahiti、Pitcairn、Cape Verde。最新的基於GCN架構的開發代號又多了一個Hawaii系列。總之,我覺得A卡的代號已經把它自己給繞進去了~~

好了,識別顯卡性能好壞,可以通過查看顯卡以下的參數:

1、顯卡晶元的架構。毋庸置疑,架構自然是越新越好。但是最新架構的顯卡一定會比上一版本架構的顯卡性能強嗎?不一定,這裡面有個等級。每個核心架構都有自己內部的等級,在沒有革命性技術出現之前,最新架構的最低型號在性能上肯定不及之前架構的旗艦型號。當每個架構的全部版本型號都發布之後,新的架構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它的中端型號沒準可以媲美上一版本架構的旗艦型號,可以變相的通過田忌賽馬去理解。

2、核心代號。相同晶元架構的前提下,核心代號越高,性能越強勁。N卡一般的代號是G* 1**,其中,第一個*是指架構名稱,費米的是F,開普勒是K,麥克斯韋是M,其實就是首字母。1**中,第一個*越高越厲害,第二個*越低越厲害。A卡比較容易,由高到低分別是Hawaii、New Zealand、Tahiti、Pitcairn、Cape Verde。

3、流處理器。流處理器越多,性能越強勁。能看懂上面介紹歷史的童鞋肯定能理解啦。不過要記住,不同核心架構的顯卡不能比較流處理器個數,即使是同一個廠商。這又要說到每個核心架構的工作原理,在這裡不多說,因為既專業又難懂。大家只要記住,只有相同核心架構的前提下才能根據流處理器的數量判斷GPU的性能。

4、光柵單元和紋理單元。光柵單元和紋理單元越多,性能越強勁。理由同上。

5、GPU頻率。GPU頻率越高,性能越強勁。這個不用多說了吧,大家把GPU理解成CPU,理解成汽車的發動機,頻率越高相當於轉速越快。不過還是要注意,不同核心架構不要比較GPU頻率。

6、顯存帶寬。顯存帶寬=顯存位寬×顯存頻率。顯存帶寬可以看做是顯存位寬和顯存頻率的綜合指標,指的是單位時間內數據的吞吐量。看顯卡的人不要被JS忽悠了。有的人告訴你這個顯存位寬有多高多高,但總帶寬很低。打個比方,顯存位寬就是一條馬路的寬度,越寬表示可以並排行駛的車輛就越多;顯存頻率就是汽車速度,越高就表示車越快。那麼帶寬就是單位時間內這條街道所通過汽車的總數量。所以記住,看顯卡不要只看位寬,一定要看帶寬

7、顯存容量。受小時候計算機老師的影響,我剛上大學的時候還以為顯存是衡量顯卡好壞的第一參數,而且現在還有好多人跟我當時一樣,認定只要顯存大,顯卡就NB。其實這都是在DX9及之前時代留下的後遺症。當時的技術水平所能達到的性能高度確實能從顯存上體現出來,但也不只是通過顯存來決定性能。顯存類似於電腦的內存,可以為暫時你儲備和提供高質量的顯示內容。打個比方,顯存就是一個停車場,如果你的GPU性能不高,顯存帶寬不大,那麼就不能為你提供更多的車進去,那麼你修個大的停車場純屬浪費。所以,不要一味的聽JS們說這個顯卡有多大多大的顯存。當然,在其他參數差不多的情況下,還是顯存越大越好。

8、顯存顆粒。經歷了各種廝殺和收購,目前快閃記憶體顆粒的最大的三家廠商是鎂光、海力士和三星。GDDR5X目前只有鎂光量產,其他兩個廠商是GDDR5顯存。至於之前的爾必達之類的,以後估計都少見了。在內存方面鎂光顆粒是比較容易穩定超頻的,顯存方面因為之前出現過bug,雖然被修復,但是廣大玩家還是對鎂光心有餘悸。其實大家都被別人忽悠了。下載GPU-Z看一下顯存廠商,是這三家就放心用吧。

9、軟體支持及優化。咱們都不是專業人,也就不說那麼多專業話了。作為平民玩家,大家只要知道你的顯卡支持DirectX***就可以了(***是版本號,從1到11,到11.1、11.2,再到最新的12)。相對於遊戲優化方面,兩家廠商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化方式,N卡老黃出了名的負優化,經常性的新驅動降低了顯卡在其他遊戲的性能,老架構的顯卡更不用說,而蘇媽時不時就出一個雞血驅動,讓A卡性能猛提一大截,兩家都是讓人歡喜讓人憂。

10、SLI(N卡)和CF(A卡)。這些都是多卡互聯技術。每個技術都是最多支持4個GPU互聯。對,你猜的沒錯,雙芯顯卡只能互聯兩個。這方面技術A卡可以將兩個不同的卡互聯,N卡只能同核心同型號互聯(會刷bios的高玩略過這句話)。當然,玩遊戲的話還是得靠遊戲廠家和顯卡廠家的驅動支持,這就看這些基友們誰最會搞了。

11、顯卡廠商。顯卡廠商是將某一個顯卡晶元包裝成一個完整的顯卡,包括PCB板、顯存容量、供電系統、散熱系統、顯卡介面等等。現在顯卡廠家有華碩、影馳、EVGA、七彩虹、技嘉、微星、藍寶石、迪蘭恆進、映泰、昂達等等。每個不同的廠商在對同一款晶元包裝上有不同的風格。

12、散熱設計功耗(TDP)。這個肯定是越小越好啦,省電省硬體嘛。新的架構和工藝在功耗上都會有所降低,不過高端顯卡你就不要想低TDP了,目前的技術還沒有發展到高性能低功耗的地步。

13、PCB板及供電系統。板材肯定是用料越多越好,保證高頻率長時間使用以及供電的穩定性。供電相數越高肯定是越好,但是也要看一下電容電感等元件的可靠性。

14、散熱。顯卡散熱風冷的有普通風扇和渦輪風扇,高端一點的就是水冷散熱。水冷散熱效果好,噪音低,但是價格貴,維護麻煩。風冷散熱性能不及水冷,而且噪音較大,但是價格便宜,方便維護。另外普通風扇散熱性能要高於渦輪散熱,而且普通風扇往機箱內散熱,渦輪風扇往機箱外散熱,看個人喜好。還有就是熱管數量、散熱片、焊接技術等。另外很多高端顯卡帶有背板,一方面提高散熱能力,另一方面也起到加固PCB板的作用。

15、價格。這玩意不用解釋了吧,實在實在什麼都不懂,那就一分錢一分貨。不用聽JS們怎麼跟你形容,100塊錢的秒殺某某旗艦的顯卡,性能保證不及他說的那旗艦顯卡的十分之一。壕們還是啥貴買啥吧。不過X東之類的電商網站經常有打折,有的降幅能打到300左右,時刻關注吧。

差不多就這麼多,其實上面的2、3、4、5全部說的都是1的內容,12、13、14全都說的是11的內容,只不過我又將其細分了一些。

下面再說點根據顯卡的型號怎麼判斷它的強弱,只說一下目前兩家晶元廠商在產的獨顯。

N卡目前命名都是是GTX **0,其中第一位是第幾代;第二位是檔次,9一般是雙芯顯卡(GTX 690之後只有Titan Z是雙芯卡了,到現在老黃好像都沒有計划出雙芯卡),8是高端顯卡,7是中高端顯卡,6是中端顯卡,5是中低端顯卡,1、2、3、4是入門級顯卡。GTX **0 ti在甜點級別(GTX *60)及以下的型號里是指某個型號的高頻版,就是核心代號一樣,但是更NB一些。GTX *80 ti是該代顯卡的旗艦核心版本,並不僅僅是GTX *80的高頻板,因為80隻是高端核心,兩者的核心代號不一樣,但都是完整版的核心。

A卡目前的有R* **0和HD ***0,其中R9是中高端顯卡,R7是中低端顯卡,R9 295X2是雙芯顯卡(到17年為止未出新的雙芯卡,此卡為AMD最新雙芯卡,其實也不算新了),R9 290是高端顯卡,R9 280是中高端顯卡,R9 270是中端顯卡,每個R9 2*0X是相應版本的高頻版,R7 2*0以下的就是中低端顯卡了,以此類推。現在又出了RX **0系列,其實就是AMD前幾個版本的GCN的馬甲。HD ***0中,第一位是第幾代;第二位是檔次,89是高端,7是中端,6是中端,5以下低端;第三位是再細分的檔次,9是高端,7是中端,5是低端。反正AMD現在就是把馬甲做到死,就算是最新出來的vega顯卡,也算是GCN的馬甲。

14年9月19日更新------------------------------------------------------------------------------------------------------------------

有人會發現在maxwell出現後,N卡沒有出800系列,英偉達的解釋是,800系列命名都放在移動平台上了,為防止混淆,將最新maxwell系列桌面級顯卡命名GTX 900。大家可以看下近幾年出的筆記本,中高端顯卡基本都是GTX 800m系列

--------------------------------------------------------------------------------------------------------------------------------------------

最後,肯定有人問,我就想比一下不同架構,不同廠家的顯卡性能,你告訴我怎麼比。那我只能給你一張圖,了解一下,這些是專業人士通過多個軟體測試得出來的結果。圖是在貼吧找的,並非自己總結,侵刪。


對於大多數不明覺厲的人來說,最直接的就是看價錢。如果想再多了解一點就是:

1.優先看核心,也可以說簡單理解為型號,GT640,GTX650,GTX650TI,GTX660,GTX660TI,GTA670,GTX680,GTX690到最新的GTX TITAN 型號數越大,性能越強,(但是GTX690除外,因為它是雙核心顯卡,而其他的是單核心),同理AMD顯卡也是,HD7750,HD7770......HD7970,型號越大,性能越好。

2.你提到的幾個參數,64bit,128bit....到384bit是顯存位寬,1024MB GDDR5,2048MB DDR3等這是顯存容量,還有一些其他參數你不需要了解,我要強調的是,我認為對於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跨越型號(或者說核心)來談這些參數是沒什麼太大意義的。

3.這些參數什麼時候比較才是有意義的?前提是:型號相同!對於同是GT640系列的兩個顯卡來說,GDDR5的性能要高於DDR3,2048MB的顯存容量性能優於1024MB的容量。DDR3這種低端的顆粒只會出現在低端的顯卡上,GTX650,HD7750以上級別的顯卡都會使用GDDR5這種高性能的顯存類型。

最後還是強調一句:顯卡型號(核心)的優先順序最高!
就算GTX650你給他配上10G的顯存容量,在面對只有2G顯存容量的GTX660Ti時,也得跪下叫「大哥」!


沒法通過一些參數來看顯卡性能的,還是要看實際表現。


但是還是舉幾個購買要考慮的量吧
1價格 越貴性能越好 除了部分坑爹的專業卡
2Shader Processors ROP TMU 越多性能越好 (Nvidia和AMD兩家的產品和不同代產品不要用這個比)
3頻率 越高性能越好
4顯存 越大在高解析度或者開抗鋸齒後表現越好 但是對於低端顯卡太大的顯存就很雞肋了
5顯存帶寬 (頻率位寬)越大性能越好 帶寬大帶來更大的吞吐
7TDP 越大越費電 但高端顯卡一般都不是省油的燈
7噪音 越大越吵 但高端顯卡一般都不安靜
8軟體支持 DX OpenGL OpenCL PhySX Cuda等軟體的支持
9CF和SLI效率和兼容性 這個在組建多卡時會用到

感覺顯卡還是夠用就好 選擇適合自己的就行了,除非是對遊戲畫面要求很高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現在N卡和A卡還有那不負責任的英特爾顯卡,讓用戶很難判斷。當然了,者名的@隋柯西 女博士已經用一個讓我理解不能的答案回答了相關問題,傳送門如下:

英特爾顯卡相比其他顯卡如何?

也許這個答案是對的,只不過我看不懂而已——這些是題外話。

對於非專業用戶以及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更懶得去了解的電腦購買者來說,他第一時間只需要弄明白以下三點:

1.是買筆記本還是台式機(這一點決定了第3、第4點是否存在)

2.有多少預算(另外顯卡的預算在整台機器當中佔多少)

3.主要用於幹啥(別指望主要用於學習的機器能飄逸地跑動最新的遊戲,但用於最新遊戲的機器肯定能用來日常學習)

4.是否還需要升級


弄明白了以上4點,然後第二時間需要弄明白的是:

1.400元、600元、800元和1000元的顯卡,儘管你不懂它們之間在流處理單元、位寬、電壓上有什麼區別,但價錢決定了性能,這是最實在的。買400元的顯卡還要求Crysis 3能夠特效全開不出現「幻燈片」,這和去買一輛永久自行車上帝都四環一樣不切實際。

2.A卡和N卡之間的所謂特效和物理引擎的差別,這個在一個非專業用戶眼睛裡面是看不到明顯跡象的,唯一的差別在於目前N卡的驅動依然做得比A卡好;但是好多少,只有跑數據能夠證明,而非專業用戶買電腦不是為了跑數據用。因此所謂A卡和N卡的區別、執行效果,就好比你看動作片,除了DVD和VCD在價格上有明顯差距外,你實在無法將歐美的大操大辦和日本的含羞待×對比出個好壞來。而各種垂直網站上的編輯用評測數字呈現的差距,主要不是寫給用戶看的,他們取悅的對象真的是廠商(觀眾甲,你可以扔臭雞蛋給我,但是不能把我趕出去,謝謝)

3.台式機和筆記本的顯卡不一樣,而一體機的顯卡和筆記本的顯卡差不多一樣,因此台式機真的是用來玩遊戲,而筆記本真的是用來工作。非專業用戶不要妄想「10000元的筆記本,它的顯卡」會比「500元的台式機顯卡」好多少(這裡有閱讀能力的知友請看清楚斷句在哪裡,然後就不要吐了;吐的人只可能是閱讀能力低下的人,我想這並不包括你吧),事實上因為要考慮到散熱、安裝合理性以及執行效能等關鍵性因素,相對體積內的筆記本顯卡永遠不可能達到台式機顯卡的性能。

好吧,現在非專業用戶已經理性了,即使你不理性,我也假設你已經理性了。那就來看看@Ex Nihilo 老師的答案當中,非專業用戶要明白些什麼東西。

1.價格。越貴性能越好,除了部分坑爹的專業卡——有米用戶請自重,不要嘴角露出微笑。一般在價位相對低廉的中低端顯卡當中,首先要看的是顯存位寬,64Bit的基本可以考慮只用來學習或看電影,5年前主流的位寬就已經在128Bit,現在應該是192Bit,這個倍數的升級本來不應該存在,是為了照顧銀子不多又心比天高的用戶,真正符合高帥富特徵的是256Bit,但價格不會低於1000元。

2.Shader Processors。越多性能越好——這就是流處理器,某方面來說,最新代的中高端顯卡,這個東西是越多越好。識別頂點處理器是不是最多,主要看顯卡的晶元代號。例如英偉達的GTX580,晶元代號是GF110,流處理器是512個。而GTX660Ti,晶元代號是GK104,流處理器是1344個。這些東西,顯卡盒子上一般都會有寫明,不寫的或者奸商不肯說的,別買。

題外話:認識這個數據,只能讓你明白你花2500元買到的是最新的顯卡,而不是被奸商用上代產品代替。實際上在執行遊戲時,如果GT580的穩定幀數有29fps,GTX580的穩定幀數有30fps,你根本看不出當中這1fps的差別在哪裡。

3.頻率。越高性能越好——最新的顯卡,頻率肯定是越來越高這沒有錯,但這也帶來了功耗的增加。所以需要更好的電源。

4.顯存。顯存越大在高解析度或者開抗鋸齒後表現越好,但是對於低端顯卡太大的顯存就很雞肋了——這話不完全對。大顯存要匹配高速度,所以要看顯存類型。現在中高端顯卡,一般都採用GDDR5顯存,但就算如此,也有傳輸速度上的區別。在不用死記硬背這些參數的情況下,只需要看價格,價格高,顯存基本就更好。另外,在顯卡盒子或者各IT專業網站上,也會有標明。

至於顯存容量,現在默認中高端顯卡是1GB到2GB。512MB的顯存容量,還是用來學習吧。

5.顯存帶寬。(頻率位寬)越大性能越好,帶寬大帶來更大的吞吐——這個在第1點已經說過了。

7.TDP。越大越費電,但高端顯卡一般都不是省油的燈——這應該是第6點,這個用戶可以了解一下,但不用去深究。關於功耗方面,最容易明白的就是品牌信任度。舉栗子說明就是:某碩、某星、某嘉的產品在功耗部分的用料肯定會好於某彩虹,就算是用料相當的情況下,上述三個某牌的品控也要好於某彩虹。

7.噪音。越大越吵,但高端顯卡一般都不安靜——這裡@Ex Nihilo 老師筆誤,寫了兩個第7點,我差點也迷糊了。雜訊是細枝末節。顯卡風扇雜訊再大,也不可能大於電源風扇和CPU風扇,這裡也是要先看品牌再去深究顯卡風扇是不是好。相關的栗子看第一個第7點。

8.軟體支持。DX OpenGL OpenCL PhySX Cuda等軟體的支持——這個非專業用戶不用去弄明白,DX和OpenGL什麼的,在民用領域,哪家顯卡廠商不支持它就是大SB。只有需要用到3D顯示特效的用戶,才需要去特別關注一下顯卡是否支持PhySX,而工程製圖等用戶會去關心是否支持Cuda,這不是非專業用戶應該去細究的。

9.CF和SLI效率和兼容性。這個在組建多卡時會用到——所謂的交火(DF)和SLI都是同時插雙卡以取得更好的處理性能。能用到這些功能和買雙卡的人,基本不屬於非專業用戶,要麼是專業用戶,要麼是「發燒友」,他們不去弄懂這個東西是不可能的,所以忽略不計。

連篇累牘回答到現在,估計非專業用戶已經差不多牛逼起來了吧?就像月初領到工資一樣。最後要說的就是:

高清硬解碼能力:這個現在連英特爾顯卡都很硬氣地支持了,所以不用擔心N卡和A卡不支持。

色彩和畫面的差別:這個看@隋柯西 博士提供的圖片,基本就是聊以自慰——那是所謂的宣傳用或者調侃用,就算拿《魔獸世界》特效全開也很難達到「嗯,爽!」的效果。因為現在很多遊戲,都對外號稱為N卡或者A卡專門做過優化,既然都優化過了,那拿出來比還有什麼意義,更何況是一張靜態的圖片。遊戲畫面第一是流暢,第二還是流暢,第三還是流暢。卡得和「幻燈片」一樣的時候,還不如去看書。

另外,如果你覺得色彩和畫面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很多時候最好去調一調你的顯示器,而不是抱怨顯卡買錯了。

200元的顯卡如果被奸商號稱用了2GB大顯存,秒殺啥啥啥卡,那這塊卡基本就可以被其他卡秒殺了。原因上面已經說得很清楚。還是那句話,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給小姐50元只能「10次地上的」,想要「ISO 9000」體系伺候,必須幾百個50元。


錢最重要。


下面詳細回答一下關於「如何選購顯卡」的問題

1、打開京東,或者任何你喜歡的電商網站
2、搜索「顯卡」
3、在「篩選」的「價格」一項中,右邊那一個輸入框,填寫你的預算上限,例如「1600」,點「確定」
4、在「排序」中,點「價格」,通常需要點兩次,讓它降序排列
5、如果有品牌傾向,請在「篩選」中選擇品牌
6、選擇搜索結果中的第一個,點擊「立即購買」


啥也不懂的人看顯存就行了,顯存比8GB大的,性能一定不會差


別聽那些所謂的DIY大牛扯什麼參數,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

第一,選品牌,認準一線廠家(技嘉,微星,華碩),如果兜里錢不夠,可以考慮索泰、影馳、映眾、迪蘭、藍寶石這些品牌,千萬不要買同德五狗的產品,但是個人感覺凄慘紅的igame系列做工,用料還是不錯的。

第二,選型號,一般來講型號越大性能越好,但是這個不是絕對的。建議500以下的獨顯就別考慮了,原因你知道的。另外要注意不要被某些JS給忽悠了,買個馬甲板。各種加強版的型號也要注意,有時候差別真不大。

第三,比價,這個不用多講,在各種參數差不多的情況下,找一個最便宜的就行了。千萬不要覺得錢多就一定好,很有可能是JS的套路,說不定就給你轉型了。

第四,付款走人。


840m一到店,所有跑分的顯卡便都看著他笑,1050叫道,「840,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跑個魯大師,要一碟17年驅動。」便排出3dmark。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掉幀了!」840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用了低分屏,還是被gta吊著打。」840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入門卡的低分屏能叫被吊打嗎…入門卡的事,能算掉幀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位寬固窮」,什麼「顯存」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對於非專業用戶,最省事的事情就是看3D Marks 11 Extreme或3D Marks FireStrike Etreme的測試成績,分數越高的性能越好。至於具體參數通通都不用管,非專業用戶了解那些容易頭暈。


不能光看某一個指標吧,最重要的是架構,頻率和流處理器數量。通俗地說就是越貴越好。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預算,其次才是使用目的;比如如果你只在1080的畫面上,玩LOL的話,APU都能滿足你的需要;
我不是加錢黨,如果你只打算配4000-4500 的主機 那gtX1060就是一個最合適的選擇
總感覺ATI的 fury nano不錯,可惜沒機會試驗,4096的位寬真是驚人,
另外說一句,AMD略有翻身之勢,估計intel的CPU有降價的可能,配機器建議等amd上市後再做決斷~


維基百科英文版 查看顯卡flops 浮點運算性能


看你要用它來做什麼。建築作圖還是玩遊戲?還有就是型號越靠後的一般就是新出的就越好。


核心 位寬 顯存這幾個相對比較重要


流處理器、頻率、架構以及工藝。


最主要的是核心的代數,越新的代際,同等功率下性能越好,然後看型號後面的數字,目前是數字越大越好。對於中端以上顯卡,再談顯存是GDDR還是DDR,GDDR好,顯存代數越大越好。同種顯存類型(比如都是GDDR5),顯存越大越好。900元以下價位如果能上好核心,就不要太在意顯存容量大小了,一般遊戲夠用。


看售價就夠了 最重要的還是錢包

買貴的錯不了

買新不買舊(架構最重要)

(滑稽)


諸位回答的都很正確,但是貌似忽略了工藝,某品牌所有顯卡價格只有同規格其他廠商的一半多,不知道有木有人買過,,據說買一個後悔一個。。。


顯卡購買經歷,初中時代Geforce4 MX440(當時買送變性精鋼遊戲),高中時代ATI X800,大學時代GF8600GT,打工時代9600GSO,打工幾年9800GTX+,後來是迪蘭恆進4850,同時期又購買GTX275,再後來GTX580,再後來R9290,再後來到現在80TI,有沒有跟我一樣經歷的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內存表面是粗糙的,CPU是很光滑的?
如何評價戴爾推出的Dell UltraSharp 34英寸曲面顯示器 - U3415W?
360 隨身Wi-Fi和極路由哪個更有市場?
顯示器的亮度調節軟體,推薦哪款?
某單位使用192.168.0.0網段的IP地址,需要劃分4個子網,如何劃分?

TAG:硬體 | 顯卡 | 電器 | 計算機圖形學 | 如何選購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