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記打尾板為何要打倒板(把場記板倒過來打)?數字時代還有這個必要嗎?

對不起我的問題沒有問清楚,底下兩位朋友回答的都是為什麼要打板,什麼情況下要在鏡頭末尾打尾板。我真正想問的是,數字時代打尾板還有沒有「倒過來打」以求區分的必要??因為一位剪輯師跟我說,他在現場請求場記尾板也正著打,這樣剪輯後期看起來方便。但是場記這麼做的時候,總是被組內各種人(從導演到跟機員)提醒說,你得把板倒過來。
我對這個問題的好奇是因為,如果並沒有事實上的必要性,這個「倒過來打」就只是劇組的慣性或者迷信,跟「女人不能坐蘋果箱」一樣無聊了。
--------------update-------------
由於已經發生的爭吵,如果你覺得「倒著打板以標識是在鏡頭末尾打板」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請高抬貴手不要參與討論這個話題,謝謝。
我認為倒板是膠片時代愛思考的人想出來的,確實有用的好主意。現在,身為數字時代的人,我只是想探討一下這麼做是否還有必要,不是在攻擊到你熱愛的行業傳統。我也愛它,和你一樣愛。但我們先就事論事。我仍然在期待比我自己給出的更好的答案,不論跟我觀點一致與否。


當然有必要了,只要聲音沒有和視頻錄在一起,就有可能出現倒打場記板的情況。

先說一下為什麼要倒著打場記板。
因為這是一個信號,表示該場記板所記錄的是這個場記板畫面之前的電影鏡頭。因為通常場記板畫面之後的畫面是規定畫面。
因為在有的時候,電影鏡頭很危險,比如爆炸,或者不方便,比如汽車鏡頭,不方便打場記板,又或者事發突然,沒來得及打場記板,所以把場記板打在後面,為了區別正常的場記板,所以倒著打。

數字時代,這些情況依然可能出現。


其實可不可以稍微調整一下操作呢?

為尾板另準備一隻場記板,上面的內容是倒著的,這樣打尾板時仍倒著打,但字都是正過來的,剪輯時讀板會很輕鬆,也不容易出錯。

或者場記板另一側也用上,內容倒著粘,打過尾板後及時擦掉以避免拿反即可。


膠片時代,鏡頭末尾的板要倒過來打,其事實上的必要性在於:膠片從洗印廠里出來是一整條的,剪輯開始前,需要根據板來把鏡頭剪開。這時,只需區分倒板和正板:正板從板前剪開,倒板從板後剪開,而不用看畫面內容,於是就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避免不小心把尾板當成是素材的開頭,把這個板剪到後面一條的素材等等錯誤出現。
但是數字時代素材本身就是一條一條的,板無論正的倒的,自然就落在它該在的素材。所以我的剪輯師朋友希望它們都是正的,後期可以不歪脖子,場記也不用費勁倒著打板。這條流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至於剪輯之後,調色混音的流程,已經定剪,場記板都已經從畫面剪掉了(需要的時候可以再調出來)。完全不受影響。
所以尾板必須倒過來,在數字時代已成一條myth(迷思)。如果劇組成員都認識到這一點,尾板就可以不用倒過來打了。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心平氣和的答案,個人思考的結果,如果不對請高人指正。

以下開始扯淡可以不看。
由於@yolfilm在評論中罵我,並且拉黑我,我的追罵,我會註冊馬甲發給他看見,再把他拉黑
------(內容已刪除)-------
update:
知乎工作人員給我發私信請求我在答案里刪去髒話,我答應了,並且要求他們跟yolfilm做同樣的溝通,刪除他對我的侮辱性言論。我現在先刪了,算我表個態,他刪或不刪,正好說明他人品如何。
其實沒什麼好爭吵的,yolfilm在用當年膠片和磁帶的思維方式在想當今數字後期,以至於會舉出「數字重采」這種過時的術語——這沒關係,可以聊。但是最糟糕的,他完全在用滿嘴的江湖氣探討問題——對此做法我理解而唾棄之。

原來y導他口中「數字重采」,意思等同於我們大陸人說的「回批」,就是用edl(剪輯決定表,edit decision list),重新鏈接到高質量素材(一般是raw格式)上的過程。
對此我像他和其他人道歉,這並不是一項過時的技術,是現行的技術。只因我之前從未聽說「數字重采」這個術語,我們都叫「回批」,或者conform。
不過,conforming的過程,跟場記板怎麼打有沒有任何關係,甚至跟場記板本身有沒有半毛錢關係。


這個爭吵好沒有意義啊。。我大概知道樓主想問的意思,我拍作業的時候也曾有剪輯不在乎正過來打還是倒過來,個人方便吧我覺得
順便鄙視一下那個動不動就說別人白痴的
每個組都有每個組的工作方式,再說就算真的是小白又如何,誰不是一點一點積攢起來的經驗和知識,沒必要上綱上線到什麼推翻行業傳統,何必人身攻擊呢


有一定的道理,對於我個人來說 若是遇到打不了頭板的情況,我會先打一個提示剪輯的頭板死板。然後等到拍攝完一個鏡頭再讓打尾板。相當於一個完整的括弧號()。

這樣一來,剪輯師也方便,打板的攝影助理也輕鬆,錄音師也安心。


我不知道場記板跟女孩兒坐蘋果箱有什麼關係,但是我是覺得無論生活在什麼時代,什麼數字不數字,都是瞎雞巴鬼,真正的意義在於前期拍攝,後期剪輯,得讓後期能看懂為主,如果打的再有傳統,再神乎其神,剪輯師都看不清,那就徹底傻逼了,爭論什麼都沒意義。另外我沒聽過女孩兒不能坐蘋果箱,但是我記得拍金婚的時候,的確出過這種事兒,開機第一天,連續和器材租賃商換了三台機器,器材租賃商都要瘋了,因為他給組裡的全是新機器,都是第一次上組的機器,但就是出問題,各種奇怪的問題,最後被一個攝影助理髮現了,是化妝的一個女孩兒,坐在機器箱子上了,然後這通被罵的呦,女孩兒後來沒有再坐攝影機箱子了,結果就沒事兒了。這是真事兒,可是我們別的組裡也有女孩兒坐在機器箱子上的,但是機器也沒事兒,這種事兒我覺得沒法兒界定為迷信不迷信,不過跟組時間長的女性尤其是化妝的,人家都自己帶個小凳子,讓他坐箱子都不帶坐的,這個屬於自己的職業修養問題吧。言歸正傳,尾板是否倒過來打,目的不在倒正上,目的在於為了給後期剪輯一個明顯的表示,讓他提高工作效率,至於倒正,每個每個組有每個組的方式,這隻能叫手段。這種較真,並不是對工作的嚴謹,而是沒事兒閑得慌,或是觸犯了你的女權主義。所以如果真的熱愛這個行業,先弄清楚這個行業的傳統流程比啥都強。


對!我一直想問為什麼「女人不能坐蘋果箱」!?


來挖墳了……作為一個不太資深的剪輯助理……我個人很支持樓上匿名答主的答案,「數字重采」我想說的應該是套底吧。剪輯助理在後期合板的時候,用的是一個mov的代理文件(至少final 7是如此),並不是原始素材,而剪輯師經手的時候,也是先用代理文件進行工作的(我上一個劇組大概是今年二月份開機的,用的是ARRI的新機器(具體型號我也忘了,據說目前全國只有我們劇組有兩台)這台攝像機在拍攝時就可以自動生成一個代理的mov)。套底的的確確和場記版沒有任何的關係。

而尾板為什麼要打倒板,我也覺得這只是膠片時期留下的習慣,在現在的情況下,是否倒板並不會影響後期合板的工作,而且一個負責任的場記在遇到要打尾板的鏡頭時,會在場記單的備註欄里標註的。


我再想一個新的可能性吧,就是keep rolling。數字時代,不像膠片那麼金貴,所以不停機拍攝也很常見。一個數字文件里好幾條素材,如果場記或者攝助能夠衝上去打個板,不管頭的正板還是尾的倒板,都能幫助剪輯助理在剪輯軟體中分出subclip來。的確很多膠片時代的習慣都留下來成為myth,很多人固步自封其實是不了解歷史。但是,有些習慣在新的時代也得到了延續。其實,好像電影分本,當初因為最長的膠片不超過20分鐘,在數字時代的確可以一條時間線包含2小時全片,但是很多軟體最佳性能還是在處理20分鐘以內的時間線,這其實是一種legacy了。能夠看到這樣的討論是好事情,對流程中不合理的地方留有疑問,進行討論,回溯歷史,好事情!


從理論上說,數字時代每個鏡頭單獨一個文件,相當於膠片時代里已經將鏡頭剪成一條一條了,所以倒板方便區分的功能已失去作用。從實際操作來講,一個行業多年形成的習慣確實難以很快地改正過來。但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會有很多人用「傳統」來樹立自己的權威和專業地位,無論這個「傳統」是否依然合理。大家都不喜歡假行家和裝逼犯,偏偏影視圈這種人最多……


推薦閱讀:

《鋼的琴》裡面為什麼逮著安昌業不打他?
怎麼理解法國電影《無法觸碰》這個電影名? ?
請教大神們一個關於電影膠片的問題?
如何評價《變形金剛 5:最後的騎士》首支預告片?
電影里哪個求婚的片段你最感動?

TAG:電影 | 膠片 | 導演 | 後期特效 | 場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