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搖(Post-Rock)」這種音樂風格在中國的影響力正逐年壯大嗎?

你是為什麼開始聽後搖的?你會影響身邊的同學/朋友聽後搖嘛?


不太清楚題主所說的影響力具體指什麼……
不過我仔細的想了想,在我認知範圍內,似乎任何一種音樂風格在中國的影響範圍都在逐漸擴大,區別在於程度。
後搖的話,前有電子器樂後有實驗噪音,我覺得已經不算小眾了。但凡是願意聽一些除了流行以外的音樂類型的人,都應該知道,都多多少少的聽過。
隨著信息量的逐漸擴大,資源的不斷衝擊,好的東西不斷發展,更多的為人所接受也是正常現象。

真正接觸後搖是在大一,也就是10年左右。
是我好朋友推薦的,聽的第一個樂隊是Moonlit Sailor。之後斷斷續續、把它當成一種普通的音樂類型來聽。直到12年接觸到了一群毫不誇張的講是以後搖為生的朋友——其中一個程序猿從早到晚邊聽後搖邊寫代碼,一旦換到別的類型思路馬上被打斷……(= =
可能是身邊朋友圈子不一樣的關係,身邊人的音樂造詣都比我強太多,我屬於是被人引導著成長的。我自己的話如果幾天不聽音樂或者讓我聽不是很喜歡的東西我就會很焦躁。這個時候一聽收藏起來的喜歡的後搖作品就會覺得舒服。

後搖並不是小清新,在溫暖、清澈的背面也有很多聽上去邪惡、骯髒、激烈、憤怒的東西。

我覺得對音樂也應該有平常心,再大眾也有好作品,再小眾也只是音樂,其意義不會大於它本身。
聽了多少張專輯、接觸它有多久,意義不大於有多享受它。
基本上我不會向別人推薦音樂,甚至包括電影、書之類的,文藝品味是很私人的。
不過好朋友之間因為了解對方的審美脈絡,所以會互相影響,這個時候的推薦和影響性質更傾向於分享。


「逐年壯大」並不明顯,畢竟除了流行外別的音樂類型大多都偏小眾。

但是會有人自覺把「後搖」和「文藝青年」之間建立聯繫,於是跟風者就多起來了。這樣的跟風者還是佔大多數,所以他們開始流行一樣事物時就會造成「壯大」的錯覺。當他們對這件事物逐漸失去興趣時就不會一股腦地追捧了。


謝邀。
首先,後搖在中國的影響力真的沒有逐步壯大,或許根本就談不上什麼「影響力」。它究竟影響了誰?
搞後搖的門檻在各種風格中是相對比較高的。因為沒有人聲,純靠樂器製造和傳達情緒,它對樂器的表現力要求很高。這樣一是需要有大量的效果器,研究搭配,摳細節音色,燒錢無底洞,二是對樂手的手活兒、對樂器和效果器的理解、編曲作曲等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兩道坎橫在這兒,有多少樂隊跨過去了?到頭來,內地做得好的後搖樂隊,也就是一隻手就能數得出來的那幾支。
我是新兵蛋子,08年底開始聽後搖,企圖影響若干同學,至今未果。


後搖這種低調的形式,是不會大火的
相比下中國搖滾圈民謠倒是很火,呵呵


風頭是不是過去了,影響力呈下降趨勢?

2017-5-15更新:影響力不知道,隊伍在逐年壯大。


沒覺得「 在中國的影響力為何逐年壯大」。
甚至覺得已經過氣了。也可能是這幾年不關注新事物了吧。印象中,2002年前後開始聽,到05-06年應該最火吧,比如Sigur Ros大面積盜版出現。。。
這幾年,反倒平淡了,平淡到大家可以一視同仁的把後腰當做無數曲風中的一種對待了。
個人感覺。


在中國什麼都是後搖,見過有人說sonic youth是後搖,暈蓋是後搖,deerhunter是後搖,還TM有人說槍花是後搖。中國有些樂迷智商需急救。


聽了兩年左右
上百張的專輯
後搖比較小眾
國內的甜梅號還不錯
不覺得逐年壯大
開放了音樂多元化也是必然的
不可能一直農業重金屬
影響周圍的同學朋友
也許吧
今年杭州西湖音樂節甜梅號有去
都推薦朋友同學去聽了


小眾範圍無疑。

豆瓣上太多音樂都被打上後搖的標籤,即使他們不是。

後搖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只要聽的人多了,產品就多了,但是改變不了良莠不齊和新鮮感會衰減的事實。


要那麼壯大做什麼,能飛就行了。


聽了兩年多,覺得後搖很適合做電影的背景音樂。
有推薦給朋友聽,但鮮有愛好者,可能是因為沒有人聲吧


推薦閱讀:

日本後搖樂隊mono有什麼特點,和它風格類似的後搖樂隊有哪些?
Bob Dylan 到底出色在哪?
藍調,爵士,後搖,到底是一種唱法還是音樂風格?
拋棄了人聲的post-rock,如果再將歌名拋棄,純粹用編號來標記歌曲,我們從歌曲中獲得的想像力是將被縮小還是將被放大?
林夕和方文山誰的文學功底更強?

TAG:音樂 | 搖滾樂 | 後搖PostRock |